《内蒙访古》

合集下载

《内蒙访古》教案(合集5篇)

《内蒙访古》教案(合集5篇)

《内蒙访古》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内蒙访古》教案《内蒙访古》教案教学目的:教学设想:教学步骤:一、引言:同学们都听过腾格尔的《蒙古人》吧,那你们是否被那遒劲而苍凉的曲调所感染,想去内蒙看一看呢?那就让我们随着我国历史学家翦伯赞去游访内蒙,共同学习《内蒙访古》。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及课文的相关知识:翦伯赞是我国历史学家,《内蒙访古》是他应邀访问内蒙古之后写的一篇散文。

原文共有六小节,分用了六个小标题,本文选取了第二、三两节,“一段最古的长城”和“在大青山下”。

这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

二、导读课文:梳理结构:给同学2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以什么为写作线索?(游踪。

按顺序说出这部分作者的游踪)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赵长城遗址)2、参考课后第二题回答,这一部分写了那些内容?1— 2段(所见)广阔而肥沃的塞外田野 2— 5段(所见)大青山两麓的自然环境6—7段(看法感受)历史上民族纷争的原因8—9段(所见)处在争夺焦点上的赵长城遗址10—12段(看法)赵武灵王无愧于英雄称号3、根据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分层并概括层义“一段”部分共12段,分三层(1)、1—2段写居庸关到呼和浩特的千里原野(2)、3—7段着重写大青山南麓的原野及其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3)、8—12段游览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解读课文:(一)文章一开头就用简短的一段交代了作者的行踪。

一个“敞”字,形象地写出了从视野极小的山路中,走到广阔无垠的原野上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内蒙一带在古时候常常被人称作“塞外”,而一提到“塞外”人们又不免想到“胡天八月即飞雪”、“大漠孤烟直”严寒荒凉的景象,但作者看到的所谓“塞外”并不是这样:“……”,作者用我国著名的粮棉产区作比,突出了“塞外”古今变化之大,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作者本来是要“访古”的,为什么要写塞外的变化呢?这只是一般描述,还是另有它意呢?我们将在下面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内蒙访古》全面版

《内蒙访古》全面版
光不会因你而停留,你却会随着光阴而老去。
有些事情注定会发生,有的结局早已就预见,那么就改变你可以改变的,适应你必须去适应的。面对幸与不幸,换一个角度,改变一种思维,也许心空就不再布满阴霾,头上就 是一片蔚蓝的天。一生能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很多事情,很多人已经渐渐模糊。而能随着岁月积淀下来,在心中无法忘却的,一定是触动心灵,甚至是刻骨铭心的,无论是 伤痛是欢愉。人生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不要错过了清早的晨曦,正午的骄阳,夕阳的绚烂,暮色中的朦胧。经历过很多世态炎凉之后,你终于能懂得:谁会在乎你?你又何 必要别人去在乎?生于斯世,赤条条的来,也将身无长物的离开,你在世上得到的,失去的,最终都会化作尘埃。原本就不曾带来什么,所以也谈不到失去什么,因此,对自己 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应怀有一颗平常心有一颗平常心,面对人生小小的不如意或是飞来横祸就能坦然接受,知道人有旦夕祸福,这和命运没什么关系;有一颗平常心,面对台下的 鲜花掌声和头上的光环,身上的浮名都能清醒看待。花不常开,人不常在。再热闹华美的舞台也有谢幕的时候;再奢华的宴席,悠扬的乐曲,总有曲终人散的时刻。春去秋来, 我们无法让季节停留;同样如同季节一样无法挽留的还有我们匆匆的人生。谁会在乎你?生养我们的父母。纵使我们有千般不是,纵使我们变成了穷光蛋,唯有父母会依然在乎! 为你愁,为你笑,为你牵挂,为你满足。这风云变幻的世界,除了父母,不敢在断言还会有谁会永远的在乎你!看惯太多海誓山盟的感情最后星流云散;看过太多翻云覆雨的友 情灰飞烟灭。你春风得意时前呼后拥的都来锦上添花;你落寞孤寂时,曾见几人焦急赶来为你雪中送炭。其实,谁会在乎你?除了父母,只有你自己。父母待你再好,总要有离 开的时日;再恩爱夫妻,有时也会劳燕分飞,孩子之于你,就如同你和父母;管鲍贫交,俞伯牙和钟子期,这样的肝胆相照,从古至今有几人?不是把世界想的太悲观,世事白 云苍狗,要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懂得爱惜自己。不羡慕如昙花一现的的流星,虽然灿烂,却是惊鸿一瞥;宁愿做一颗小小的暗淡的星子,即使不能同日月争辉,也有自己无可 取代的位置其实,也不该让每个人都来在乎自己,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单行道,世上绝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大家生活得都不容易,都有自己方向。相识就是缘分吧,在一起 的时候,要多想着能为身边的人做点什么,而不是想着去得到和索取。与人为善,以直报怨,我们就会内心多一份宁静,生活多一份和谐没有谁会在乎你的时候,要学会每时每 刻的在乎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分水岭,回望过去生活的点滴,路也茫茫,心也茫茫。少不更事的年龄,做出了一件件现在想来啼笑皆非的事情:斜阳芳草里, 故作深沉地独对晚风夕照;风萧萧兮,渴望成为一代侠客;一遍遍地唱着罗大佑的《童年》,期待着做那个高年级的师兄;一天天地幻想,生活能轰轰烈烈。没有刀光剑影,没 有死去活来,青春就在浑浑噩噩、懵懵懂懂中悄然滑过。等到发觉逝去的美好,年华的可贵,已经被无可奈何地推到了滚滚红尘。从此,青春就一去不回头。没有了幻想和冲动, 日子就像白开水一样平淡,寂寞地走过一天天,一年年。涉世之初,还有几分棱角,有几许豪情。在碰了壁,折了腰之后,终于明白,生活不是童话,世上本没有白雪公主和青 蛙王子,原本是一张白纸似的人生,开始被染上了光怪陆离的色彩。你情愿也罢,被情愿也罢,生存,就要适应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的生活。人到中年,突然明白了许多:人生 路漫漫,那是说给还不知道什么叫人生的人说的,人生其实很短暂,百年一瞬间;世事难预料,是至理名言,这一辈子,你遇见了谁,擦肩而过了谁,谁会是你真心的良朋益友,

《内蒙访古》

《内蒙访古》
内蒙古----我心中永远流淌的血脉。
— —
——
。如 思 笑莽 故, 心 荡塞且
同 ,江的原 情乡是 直的这起北凝 宛
母 永河小中 思的杨 到情是故升重 若
亲 在 轻 轻 地 讲 述 : 牧 草 永 远
远 蓬 勃 而 苍 翠 , 历 时 空 而 亘
能 改 道 , 岁 月 可 递 嬗 。 只 有
溪 , 是 夏 夜 星 空 里 的 流 萤 点 点
预习检测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提纲:
方位
古迹(叙)
升华
① 大青山上

赵长城

访
② 古 大青山下
汉古堡
③ 汉青冢
观点(议)
A. 赵武灵王是一个 大英雄
B.古城建造的原因 C.是文化交流驿站 D.和亲政策比战争 政策好
梳理文章结构
• 第一部分 “一段最古的长城”,共12段,分为 三个层次。
• 第一层(1-2)交代行踪,点明地域,写出关 后的所见所感。
课文说明: 1961年夏天,历史学家翦伯赞
偕同范文澜、吕振羽两位历史学家一起访问内 蒙。这次访问历时两个月,行程一万五千余里。 访问归来,翦老以流畅生动的笔触,写了一篇 访古散文《内蒙访古》。全文除引言外,共六 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三部分。课文以寻 访古迹所见所闻为线索,把自然环境、古迹和 历史人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 记叙了我国内蒙古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阐述了 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篇独具风格,富有特色的 访古散文。
沙漠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大景观。 腾格里、巴丹吉林、毛乌素、乌兰布 和等几大沙漠纵横千里,远近闻名。 其中,巴丹吉林是我国的第三大沙漠 ,世界排名第四,那里的沙山高达500 米,堪称世界之最。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天敌之一,又 充满了神秘的诱惑。那里有无尽的宝 藏,有待人类去认识、开发;那里有 顽强的生命、更有瑰丽奇异的自然景 观。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内蒙访古概述
二、内蒙访古的历史背景
三、内蒙访古的自然风光与农业
四、内蒙访古的游牧民族历史舞台
五、内蒙访古的文化意义
正文
一、内蒙访古概述
《内蒙访古》是一篇游记,记录了作者翦伯赞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访问经历。

在两个月的行程中,作者游览了广阔的内蒙古高原,见证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迹,体验了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

二、内蒙访古的历史背景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故乡。

这里曾是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个游牧民族的统治领域。

在历史上,这些游牧民族曾在这里建立过辉煌的帝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内蒙访古的自然风光与农业
在内蒙古高原上,作者看到了一片广阔的原野,这里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

虽然这里没有黄沙白草,但却有肥沃的田野,种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如小麦、荞麦、谷子、高粱、山药、甜菜等。

在农业的发展下,这里的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四、内蒙访古的游牧民族历史舞台
内蒙古自治区是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这里的草原文化源远流长。

作者在这里参观了许多历史遗址,如长城、秦始皇陵等,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

同时,他还体验了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了解了他们的风俗习惯,对游牧民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五、内蒙访古的文化意义
《内蒙访古》一文对于研究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作者的实地考察和描绘,我们得以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访古》课文分析

《内蒙访古》课文分析

《内蒙访古》课文分析翦伯赞的课文《内蒙访古》,可以让我们对内蒙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翦伯赞课文《内蒙访古》课文分析,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内蒙访古》课文分析篇1关于教材已故历史学家翦伯赞同志所写的《内蒙访古》,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

文章写于一九六一年。

那年的夏秋之际,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几位历史学家,应乌兰夫同志邀请,访问内蒙,历时近两月,行程达一万五千里。

访问归来,翦老便写了这篇《内蒙访古》,记述了这次访问的见闻和感想。

全文一万二千多字,分六个小节,分别用了六个小标题。

现在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作为教材的,是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和第三节《在大青山下》。

课文这两节虽是原文的节选,但却是相对完整的。

原文一、六两节大体相当于文章的总说和结论,中间四节具体写访问古迹,二、三两节写的是内蒙西部访古,四、五两节则写内蒙东部访古,因此课文所选的这两节不妨看做内蒙西部访古的完整篇章。

下面分析一下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一、内容分析(一)《一段最古的长城》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古代宏伟建筑之一,是我国人民长期辛勤劳动创造的奇迹。

最早,是战国时期燕、赵、秦等诸侯国,分别在自己北部,凭借山险筑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秦灭六国后,把原先燕、赵、秦靠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修补,建成西起陇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以后许多朝代都曾陆续修补、改建。

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万里长城,则是明代重新改建的。

目前,在内蒙西部大青山、乌拉山、狼山靠南边的山顶上,还绵亘着一段长达二百六十余里的古长城。

翦伯赞同志经过考证,认为这是赵长城的遗址,所以称之为“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段最古的长城》,以访赵长城为线索,重点是分析在阴山一带筑城的原因,并评价完成这一巨大防御工程的历史人物,从而表达作者对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看法。

这节共十二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开始进入内蒙时的感受。

第1段写将到内蒙时眼前展现的“古之所谓塞外”的雄浑气象。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写在前面: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知历史课程的重要性。

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更好地预测未来。

然而,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历史事实的教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内蒙访古》说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以期在历史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历史。

一. 教学背景分析《内蒙访古》是刘心武教授的学术著作,主要探讨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转变及演变历程。

如今,《内蒙访古》逐渐成为历史学科中一本重要的丛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用越来越多。

考虑到学生常常会因为历史概念抽象难懂,无法体现生活的真实,我认为《内蒙访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地理环境、社会文化、民族传统及其变迁。

通过探究内蒙古地区的文化演变,引导学生思考全国少数民族的文化演进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二.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内蒙古地区历史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及其演变;b. 掌握少数民族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及其文化表现;c. 了解中国文化及历史对世界的影响力。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研究与思考能够独立进行历史探究;b.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活动、数据整理、信息分享有效地学习;c. 培养学生应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审辩和思考能力,积极参与历史探究。

三. 教学内容1. 内蒙古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族文化;2. 内蒙古的文化演变及其表现;3. 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4. 中国文化及历史对世界的影响力。

四. 教学方法1. 线下教学:a. 教师授课,通过PPT讲解历史地理环境、民族文化、文化演变及其表现等内容;b. 教师选取相关的视频资料、图片和文献等进行教学渗透和启发学生思考;c. 教师通过问题探究、讨论、认知图表分析及文献查找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内蒙访古(改)

内蒙访古(改)

本质 上的 联系
1、一个人物 的两个侧面
赵武 灵王
武功 文治
2、一个问题的两 个方面 处理民族 关系问题
御胡 学胡
在大青山下
在大青山下
①过渡
汉 古 堡
铺 垫
②城堡遗址数量
修建时代
分布
作用
③汉城堡分布的变迁 ④考古发现 ⑤⑥⑦实地考察所见 ⑧⑨两个观点(议):1、军事防御;2、文化交流 ⑩昭君在内蒙人民心中崇高的历史地位 ⑪⑫遗址所见、昭君墓数量(叙)
在 大 青 山 下
汉古堡(防胡) 友好往来
昭君墓 (和胡) 和亲好 (叙) (议)
正 确 处 理 民 族 关 系 问 题
方位 内 蒙 访 大青山下 古 大青山上
古迹(叙)
升华
观点(议) 赵武灵王是一个 大英雄
① 赵长城 ②

汉古堡
民族争夺的遗迹
民族交往的见证
昭君墓 和亲政策比战争 政策好
一 段 大青山南麓 最 修筑长城 古 (御胡) 赵长城 的 胡服骑射 长 (学胡) 城 (叙) 在 友好往来 大 汉古堡 青 (防胡) 和亲好 山 昭君墓 下 (和胡) (叙) (议)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下。——(唐)陈子昂
圆长大归征 。河漠雁蓬 落孤入出 日烟胡汉 王 直天塞 维 ,。, ——
(回征莫醉琵光葡 唐。战笑卧琶杯萄 ) 几,沙马,美 王 人古场上欲酒 翰 来君催饮夜 。 ——
( 唐 ) 王 昌 龄
不但万秦 教使里时 胡龙长明 马城征月 度飞人汉 阴将未时 山在还关 。,。,
3、那种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 的屈辱的观点是错误的。
为什么要筑长城?
大青山 大青山南麓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内蒙访古翦伯赞一段最古的长城①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

②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大约有一千多里的路程,火车就在这个广阔的高原上奔驰。

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然而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小麦、荞麦、谷子、高梁、山药、甜菜等等。

如果不是有些地方为了畜牧的需要而留下了一些草原,简直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

③过了集宁,就隐隐望见了一条从东北向西南伸展的山脉,这就是古代的阴山,现在的大青山。

大青山是一条并不很高但很宽阔的山脉,这条山脉像一道墙壁把集宁以西的内蒙分成两边。

值得注意的是山的南北,自然条件迥乎不同。

山的北边,是暴露在寒冷的北风之中的起伏不大的波状高原。

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

山的南边,则是在阴山屏障之下的一个狭长的平原。

④现在的大青山,树木不多,但在汉代,这里却是一个“草木茂盛,多禽兽”(《汉书·匈奴传》)的地方,古代的匈奴人曾经把这个地方当作自己的苑圃。

一直到蒙古人来到阴山的时候,这里的自然条件还没有什么改变。

关于这一点,从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蒙古语的地名可以得到说明。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城;包头的意思是有鹿的地方。

这两个蒙古语的地名,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直到13世纪或者更晚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

⑤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城市,正是建筑在大青山南麓的沃野之中。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

⑥愈是古远的时代,人类的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内蒙访古翦伯赞一段最古的长城①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

②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大约有一千多里的路程,火车就在这个广阔的高原上奔驰。

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然而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小麦、荞麦、谷子、高梁、山药、甜菜等等。

如果不是有些地方为了畜牧的需要而留下了一些草原,简直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

③过了集宁,就隐隐望见了一条从东北向西南伸展的山脉,这就是古代的阴山,现在的大青山。

大青山是一条并不很高但很宽阔的山脉,这条山脉像一道墙壁把集宁以西的内蒙分成两边。

值得注意的是山的南北,自然条件迥乎不同。

山的北边,是暴露在寒冷的北风之中的起伏不大的波状高原。

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

山的南边,则是在阴山屏障之下的一个狭长的平原。

④现在的大青山,树木不多,但在汉代,这里却是一个“草木茂盛,多禽兽”(《汉书·匈奴传》)的地方,古代的匈奴人曾经把这个地方当作自己的苑圃。

一直到蒙古人来到阴山的时候,这里的自然条件还没有什么改变。

关于这一点,从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蒙古语的地名可以得到说明。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城;包头的意思是有鹿的地方。

这两个蒙古语的地名,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直到13世纪或者更晚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

⑤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城市,正是建筑在大青山南麓的沃野之中。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

⑥愈是古远的时代,人类的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定居下来的骑马的游牧民族,更要依赖自然的恩赐,他们要自然供给他们丰富的水草。

翦伯赞中学语文课本【《内蒙访古》】

翦伯赞中学语文课本【《内蒙访古》】

翦伯赞中学语文课本【《内蒙访古》】一、教学目的:1.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习引用文献资料,有叙有议的写法;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传统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第一节中的“赵长城”突出赵武灵王的文治武功,第二节的“昭君青冢”。

2.难点:史料和观点的统一。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字词注音:迥jiǒng(远)囿yòu(养动物的园子)朐qú(临朐,地名)邪yé(名)单于chányú(匈奴君主的称号)塞⑴sāi(塞子)⑵sài(边塞)⑶sè(用于某些合成词中) 词语补释:*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迥乎:显然。

P95注②*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苑囿:古代帝王及贵族养禽兽、种植林木的地方。

P96注①*恩赐:原指封建统治者为笼络人心而给予赏赐,今指因怜悯而施舍。

*绵亘:接连不断。

亘:gèn空间或时间上延续不断。

*沸腾:此处是不可遏制的意思。

*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镂lòu雕刻。

*遮断:遮盖阻断。

款塞:叩塞门。

款:叩。

P100注⑾解题:本文是翦伯赞同志写的一篇史论。

1961年7月23日9月14日,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组成了一个有16位委员参加的学术代表团,由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同志率领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

历时近两个月,行程15000里。

访问结束后,以流畅的语言,写下了这篇旅游记。

发表在1961年12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周立波编选的《散文特写选》。

原文共写了六节:第一节“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第三节“在大青山下”,第四节“游牧民族的摇篮”,第五节“历史的后院”,第六节“揭穿了一个历史的秘密”。

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三节。

这是一篇富于特色,独具风格的访古散文。

高中语文第4课《内蒙访古》课件(4)

高中语文第4课《内蒙访古》课件(4)

kuì tí xún
fēi rǔ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美丽姑娘真可爱, 她约我到城头来。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故意躲藏逗人找, 惹我挠头又徘徊。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美丽姑娘真好看, 送我一只小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彤管红红闪亮光, 让人越看越喜欢。
汉以前被称为《诗》 或 《 诗三百》。
内容:风 雅 颂 手法:赋 比 兴
诗经六义
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叠唱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 的源 头。
诗经
《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为民间歌谣 ,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也称 “十五国风”,有160篇,“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建筑历史、古堡分布、 汉代遗址及建筑目的。(1~9)
(昭君墓)--意义、位置和数量。 (10~14)
建堡历史

汉代古堡
古堡分布 建堡目的
史料 遗址
和平往来 未隔断




昭君墓
意义 位置
和亲好
多个
作者引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在叙述中自然 地插入史论的文笔,叙与议融为一体, 相得益彰。
• 第3段。文章谈到阴山一带的汉代城堡时,作出了“汉王朝在 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的判断。为了证实, 引用《史记·匈奴传》的记载:“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 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和《汉书》的注;还 引用了《汉书·匈奴传》记侯应谏。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内蒙访古]内蒙访古主要内容

[内蒙访古]内蒙访古主要内容

[内蒙访古]内蒙访古主要内容一、课文分析本单元的单元标题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因此,通过阅读本文,理解并概括文章及文段的内容,增强阅读理解及概括能,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以访古的游踪为线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或描写了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残存古迹,并融进了作者独到的看法和感受、情感,通过议论和抒情的点晴之笔,强调了要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表达了作者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以及民族大团结的强烈愿望。

因此,学习本文,能提高我们对民族关系的认识水平;还能增强我们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理解,对我们进行散文创作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更是训练我们概括能力的典范的文本。

二、学习目标1、概括段意,概括文章的中心。

2、学习本文围绕文章主旨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3、把握夹叙夹议语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4、体会文中作者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情感,以及民族大团结的强烈愿望。

三、重点:1、概括文意的方法。

2、夹叙夹议的写法及叙议段间的关系。

3、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

四、难点:1、文章的线索、思路及结构。

2、选择与组织材料的原则与方法。

五、双基导学:1、作者相关情况简介:翦伯赞,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维吾尔族,湖南省桃源县人。

著有《中国史纲》和《中国史论集》等。

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2月到xx,此后长期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从事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并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解放后,曾任燕京大学社会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

还同郭沫若等筹建中国史学会任常务理事兼秘书长。

1968年12月18日,被林、江集团诬陷、迫害致死,成为集团冤案之一。

2、字、词:(1)迥(jiǒng)乎不同(2)苑(yuàn)囿(yòu)(3)南麓(lù)(4)沐(mù)(5)绵亘(gèn)(6)夯(hāng)筑(7)民怨沸腾(8)挨(ái)骂(9)胡服骑射(10)战略部署(11)步步为营(12)呼韩邪(yé)单(chán)于(13)款塞入朝:款,叩(14)镂(lòu)空饰片(15)青冢(zhǒng)3、本文的线索:访古的游踪。

高中语文《内蒙访古》

高中语文《内蒙访古》

一段最古的长城
“最古的长城”是指哪段长城?
梳理文章结构
1-2
交代行踪,点明地域,写出关后的所见所感。
3-7
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战略地位和 历史上的争夺战,为核心部分的展开作铺垫。 赵长城修筑的背景、位置、规模以及它的遗址。
8-9
10-12 评论赵武灵王,赞颂赵武灵王。
作者按什么路线进行寻访的?按先后顺序说出作者的行踪。
4:作者怎么评价这两件事的?从中看出作者用意何在?
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强调一个观点:民族不分大小,应该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告戒我们:两千多年的赵武灵王尚 能做到胡服骑射,那么今天的改革开放应该做的更好。
在大青山下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晋朝为避司 马昭之讳改称明君,昭妃讳为明妃。西
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公元前45年,匈奴
翦伯赞
作者——翦(jiǎn)伯赞: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我 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著作颇丰。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 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四 人帮”迫害致死,“四人帮”覆灭后平反昭雪。
体裁——游记,散文
线索——游踪
审题——访:探访、寻求的意思,
古:古长城、古城堡和青冢。
课文介绍
• 《内蒙访古》是翦伯赞应当时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同志的邀
商代武士
西周武士
战国武士
胡服
3.赵武灵王修长城和“胡服骑射”两件事之间 有什么内在联系?为什么说其是大英雄?
分别反映了赵武灵王处理民族关系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坚决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 和虚心向外民族学习长处。
赵武灵王敢于冲破习惯势力的藩篱,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克服狭隘的民族观念,
虚心向少数民族学习,其胆识惊人,被作者称作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内蒙访古》优秀PPT课件

《内蒙访古》优秀PPT课件
"There was another case, although it didn't happen at the camp I was at, in which a woman was murdered by a half-breed Mexican. I did not hear the circumstances, but it was a shocking bad case. She left a child behind her, and her husband, a little German, went clean off his head.
English Bill was a tall wiry man, hot of temper, but a general favourite. Generous with his money, always ready to lend a helping hand to anyone who was down on his luck, he also was a capital clothes and the use of language as rough as that of his companions, a certain air which told that, like many others in the diggings, he was a gentleman by birth. Why these two men should have taken up with Limping Frank as a comrade was a matter of surprise to those who knew them. They were both men in the prime of life, while he was at least ten years their senior. His hair was already white; his face was that of a student rather than a miner, with a gentle and almost womanly expression. His frame was slight, and looked altogether incapable of hard work, and he walked with a distinct limp, the result of a bullet wound in the hip. And yet there were men in the gulch who, having known the trio at other diggings, declared that they would rather quarrel either with English Bill or Sim Howlett than with Limping Frank, and as some of them were desperate fellows, and noted pistol shots, their report was quite sufficient to secure respect for a man who otherwise would have been regarded with pity or contempt.

内蒙古访古(节选)课文解读

内蒙古访古(节选)课文解读

内蒙古访古(节选)课文解读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内蒙古访古(节选)课文解读本文标题“内蒙访古”,点明了作者的主要活动、(探访古迹),活动的范围(内蒙古草原),文章的线索(游踪),文章的特色(史论结合)。

本文通过记述访间阴山南麓的草原、战国时期赵国长城和汉代城堡遗址、昭君墓等古迹,表明内蒙古一带在民族发展、民族交往和民族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赞扬了抵御外侮、保卫疆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倡各民族之间和解、和睦,表达了作者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

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写访间内蒙古西部沿途所见到的大青山南北的景物,写访间赵长城以及由此引起的联想。

这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至2段),写今日塞外新面貌。

第二层((3至7段),写古代大青山一带的自然条件及其战略地位。

第三层((8至12段),写赵长城遗址,赞颂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

第二部分“在大青山下”,写寻访阴山一带汉代城堡和昭君墓,以及作者对修筑城堡及昭君出塞的看法,这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至4段),介绍古代城堡,分析有关历史情况。

第二层((5至9段),写寻访两处汉代城堡,并发表对城堡的看法。

第三层((1。

至14段),写寻访昭君墓,并发表对昭君出塞的看法。

本文是从一篇长文中节选的两部分,其实这两部分有着内在的联系。

赞扬抵御外侵的爱国主义与提倡各民族间和睦,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包括民族战争和友好往来两个方面。

抵御外侵,保卫边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无疑是正义的。

所以,赵武灵王打败胡人,占领黄河北岸一片原野,并在北边的国境线上筑起一道长城,在历史上是有贡献的。

但是,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同属中华民族,“所有这些民族矛盾斗争,在今天看来,都是一系列的民族不幸事件,因为不论谁胜谁负,对于双方的人民来说都是一种灾难,一种悲剧。

”(见《阅读文选》中的《内蒙访古》)而民族间的和睦相处,更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内蒙古访古(节选)课文解读]匆匆课文

[内蒙古访古(节选)课文解读]匆匆课文

[内蒙古访古(节选)课文解读]匆匆课文内蒙古访古(节选)课文解读本文标题“内蒙访古”,点明了作者的主要活动、(探访古迹),活动的范围(内蒙古草原),文章的线索(游踪),文章的特色(史论结合)。

本文通过记述访间阴山南麓的草原、战国时期赵国长城和汉代城堡遗址、昭君墓等古迹,表明内蒙古一带在民族发展、民族交往和民族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赞扬了抵御外侮、保卫疆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倡各民族之间和解、和睦,表达了作者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

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写访间内蒙古西部沿途所见到的大青山南北的景物,写访间赵长城以及由此引起的联想。

这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至2段),写今日塞外新面貌。

第二层((3至7段),写古代大青山一带的自然条件及其战略地位。

第三层((8至12段),写赵长城遗址,赞颂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

第二部分“在大青山下”,写寻访阴山一带汉代城堡和昭君墓,以及作者对修筑城堡及昭君出塞的看法,这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至4段),介绍古代城堡,分析有关历史情况。

第二层((5至9段),写寻访两处汉代城堡,并发表对城堡的看法。

第三层((1。

至14段),写寻访昭君墓,并发表对昭君出塞的看法。

本文是从一篇长文中节选的两部分,其实这两部分有着内在的联系。

赞扬抵御外侵的爱国主义与提倡各民族间和睦,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包括民族战争和友好往来两个方面。

抵御外侵,保卫边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无疑是正义的。

所以,赵武灵王打败胡人,占领黄河北岸一片原野,并在北边的国境线上筑起一道长城,在历史上是有贡献的。

但是,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同属中华民族,“所有这些民族矛盾斗争,在今天看来,都是一系列的民族不幸事件,因为不论谁胜谁负,对于双方的人民来说都是一种灾难,一种悲剧。

”(见《阅读文选》中的《内蒙访古》)而民族间的和睦相处,更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另外,两部分的内在联系还可以从文章构思看出来。

《内蒙访古》说课稿范文

《内蒙访古》说课稿范文

《内蒙访古》说课稿范文《内蒙访古》说课稿范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内蒙访古》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蒙访古》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为新版高一教材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概括重点,提取精要。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一、借助课文有关语句,概括内容要点。

二、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提高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恰当的概括来自对课文的正确理解,只有提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水平,才会不断提高概括能力。

本文是一篇访古游记,涉及内容多,文化底蕴丰富:有地理、有历史、有人物、有古迹遗物,有文献资料;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有分析议论、安排有序、毫无杂乱之感。

看似各自独立的两部分,却又“形联”“神系”,浑然一体。

“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在文章中一直表现得十分鲜明,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好文章,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在理清文章记游线索的基础上,能用简洁的语言对文章的内容、思想进行概括。

②在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基础上,能对一些关键段落在内在结构进行思考、分析,理解赵长城和“胡服骑射”(防御外族入侵和学习外民族长处)的关系,理解汉城堡和昭君墓所反映的两种民族政策以及作者对此的不同态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演绎、归纳、类比、推理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3)哲学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运用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从不同方面(或记叙的内容,阐明的观点,表达的思想感情)进地概括。

(2)总体把握课文的特点,体会本文文采兼备,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

二、说教法本文篇幅较长,内容有一定的深度,有限的课时,很难做到“讲深讲透”,又有效概括要点的训练,因此,教学过程中,关于本文的教学重点(包括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应让学生有一个总体了解,通过预习,概括两部分各自不同的内容要求,加以分析归纳,从而划出不同层次(可参照课后练习二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访古》
一、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物组织材料的写法。

二、学习夹叙夹议掌握叙议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认真体会课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比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

二、教学设想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阅读时要强调从整体入手。

在弄清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以后,再讨论作者是如何表达主旨的,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了解全文是怎样按线索布局的。

2.掌握叙和议之间的关系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文献资料来为阐发自己的观点服务的。

(二)教学方法:导读和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作者翦伯赞(1898—1968年),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著述颇丰。

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四人帮”覆灭后平反昭雪。

本文是1961年翦伯赞应邀访问内蒙古后写的。

全文除引言外,共六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三部分。

课文以寻访古迹所见所闻为线索,把自然环境、古迹和历史人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记叙了我国内蒙古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篇独具风格,富有特色的访古散文。

指导预习
1.散文知识的复习: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是指取材广泛,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所谓“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结合散文特点阅读本文时,提请同学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形散”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描述视野广阔,引证资料广博,文中有对古迹的寻访,对地理环境的考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介绍,对残存古迹的描述评论,不限一人一事,不拘一时一地。

(2)本文“神不散”表现在哪里?
明确:加强民族团结,珍视民族传统友谊是全文的主旨。

作者正是以此把全文所有的材料贯穿起来,使全文线索分明,中心突出。

2.给加黑的字注音,释义。

山麓(lù山脚下)苑囿(yòu养动物的园)
青冢(zhǒng坟墓)绵亘(gèn空间上延续不断)
塞外(sài边界上险要的地方)峪口(yù山谷)
驿站(yì旧日传递文书中途休息的地方)步步为营(yíng营垒)
研习新课
阅读“一段最古的长城”,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可划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这一部分共12段,题材中心是赵长城。

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1、2段)写出关后的感受;第二个层次(3—7段)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战略地位和历史上各民族对此地的争夺;第三个层次(8—12段)写赵长城,赞颂武灵王。

2.对修长城和“胡服骑射”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三种理解:
A、二者都是赵武灵王做的好事,所以一并称颂。

B、采用“胡服骑射”打击了贵族官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因而修长城未挨骂。

C、修长城是抵御敌人入侵的伟业,而“胡服骑射”是学习敌人的长处。

在引导学生辨析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明确:
A、不符合文意。

文章中心显然不是为赵武灵王歌功颂德,作者也不是从加强对外防御的角度来肯定“胡服骑射”的。

B、将二者理解成因果关系也不对。

C、这种看法找到了两件事存在着的矛盾统一的内在联系,但仍未紧扣文意。

作者对汉、胡之争并非仅仅作为敌对关系来谈,更主要的还是从民族关系这个角度来谈的,不能把11、12段从全文中割裂出去。

正确的理解是:修长城是一种战备手段,目的是抵御外族侵略,维护和平环境;而“胡服骑射”则是突破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这恰恰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赵武灵王能正确地处理民族间的关系。

3.认真阅读第7段,思考以下问题:
A、给这段文字加一个恰当的标题(兵家必争之地)。

B、概括出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意义)。

C、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的大意。

明确:可分两层。

第一层:对匈奴的战略意义;第二层:对汉族的战略意义。

D、这段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几节关于大青山描述的总括,又是
为下文写赵长城作了必要的铺垫。

4.试分析3—7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这一部分深刻地揭示出早在战国时期大青山南麓就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重地,为下文写赵长城进一步作了铺垫,反映出修筑赵长城的地理历史背景,这样后一段对汉王朝战略部署的分析也就获得更充分的依据,课文最后对和解政策的肯定就更令人信服了。

练习
1.试以本节中的一段议论为例,分析记叙是怎样为议论服务的。

明确:作者赞颂赵武灵王是个“大大的英雄,”赞扬他敢于同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开战,这之前有一段记叙,以秦始皇和赵武灵王修的两段长城为例,从工程规模、物质和技术条件以及民心的向背等方面作比较,说明赵武灵王的英明,使作者后面的议论有了充分的事实依据。

2.用简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3—7段的内容。

(答案略)
第二教时
1.参照课文注释读懂所引史料的大意。

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A、本节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怎样将这些内容组织在一起的?
B、第8、9段在文中的作用。

研习新课
这一部分有14段,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1—9段)写汉代古堡,强调民族关系即使处于紧张时期,友好交往仍未隔断;第二层(10—14段)写昭君墓,颂扬汉代的和亲政策。

作者写古代的古堡,首先从古堡遗址写起,详细介绍了遗址的分布情况,接着引用史料,阐明修筑古堡的目的,最后用古堡所占的战略位置和遗址发掘情况加以印证,很自然地将历史和现实巧妙结合,融为一体。

作者缘事而发,将议论穿插在记叙和史料的引用中,直接表明自己的见解,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围绕下面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然后开展讨论,最后教师对全文进行小结。

1.试分析第2段中叙议之间的联系。

明确:这一段分为三段:先总说“在阴山南北麓发现了许多古城遗址,至少有二十几处”,摆出历史事实。

第二层分别说明这些古城堡遗址的时期和分布地点。

第三层根据以上情况推出两个结论:其一“大概这两个山谷是古代游牧民族,特别是汉代匈奴人进入中原的主要通道”;其二“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

2.在2—4段中,作者引述考古报告和史传记载的古堡情况已经超出了访古所见的内容,这是不是离题?如何理解2—4段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2段概述古城遗址的发现和分布情况,并据以推断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

第3段引述史籍,介绍了汉代在阴山以北筑城堡的情
况。

第4段以今天在昆都仑河通道外面发现的古城来进一步印证第2段中关于汉朝在阴山北麓筑城设置第一道防线的推断。

因为据史料记载古城遗址“最大多数分布在阴山南麓”,关于汉朝在阴山北麓筑城的情况,就必须引述历史资料加以进一步印证,从而使作者的推断更具有说服力。

第2—4段以充分的材料概述了汉代城堡的分布,从一个侧面向读者展示了这一地区民族关系紧张时期的斗争风云,这也是对第一部分内容中提到的大青山南麓沃野“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的生动照应。

第4段中谈到呼韩邪单于“款塞入朝”,元帝从阴山以北城堡撤军,这又是为后文作者肯定和解政策张本。

2.第8、9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呼和浩特市附近塔布土拉罕和包头市附近麻池乡的两个汉城遗址的实地考察,得出两个结论:其一,修筑这些古城是出于军事原因。

其二,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时期是战场,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重要的文化交流驿站。

战争时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也未遮断。

这既总结了以上关于阴山一带汉代城堡的记叙,同时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作为“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的昭君墓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第10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和表达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第10段在结构方面是过渡段,是记叙向议论的过渡,是陪衬部分向重点部分的过渡。

在表达方面,是叙议结合的写法。

4.修筑汉代城堡和昭君墓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汉代城堡是当时统治阶级为了抵御外族入侵和骚扰而修筑的,它的修筑直接出于军事原因,是汉代在民族关系紧张时期战争政策的必然产物;而昭君墓则是民族关系缓和时期民族间睦邻相处,友好往来的见证,它是和亲政策的产物。

即使在民族关系紧张时期,军事城堡也并不能完全阻隔汉和匈奴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因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作为完全用于军事目的的城堡也就必然随之废弃了。

昭君出塞沟通了民族感情,发展了民族友谊,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了解和团结,因此,昭君墓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

5.“一段最古的长城”和“在大青山下”两部分内容是如何组成一个整体的?
全文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作者访古的游踪,把两部分内容串联起来。

暗线是作者无比珍视传统的民族团结的感情。

作者无论是写长城、汉代古堡和青冢,还是赞颂赵武灵王的文治武功,歌颂昭君精神,主张和亲政策,无不贯穿着这一感情线索,从而使全文形成一个事理相关的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