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李商隐

合集下载

李商隐古诗蝉赏析

李商隐古诗蝉赏析

李商隐古诗蝉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句】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出处】唐·李商隐《蝉》。

【意思】本来居高是难以饱腹的,虽然哀鸣不已,仍是徒劳无益,得不到任何同情。

作者是咏蝉也是自况。

清施补华《岘傭说诗》七:“《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而比兴不同如此。

” 《唐诗三百首注疏》卷四引清纪昀云:“起二句,意在笔先,前四句写蝉,即自喻。

”【全诗】《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鉴赏】此诗借咏蝉以抒写作者自己的遭遇和怀抱。

起二句写蝉居高饮露,难以饱腹,有恨而费声,亦为徒劳。

这同时也是写作者自己清高贫困,有恨而发为歌吟,也徒然无用。

第三、四句进一步写蝉的哀苦。

以树之无情作反衬,更见蝉之有情和凄苦。

同样,这两句也是以蝉自喻,写作者苦苦陈情于当权者,而听者却无动于衷。

第五、六句明写作者自己。

诗人官职卑微,游宦幕府,流转各地,如同漂浮的木偶(梗,桃梗,即桃木木偶),因而不能不产生思乡之情。

陶渊明《归去来辞》说:“田园将芜胡不归?”而商隐之故园杂草已满,更应归去。

最后两句合写蝉与我。

“君”指蝉,它的困境和恨声提醒诗人想到自己的遭遇:诗人自己也是举家清苦的。

此诗系咏物诗。

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咏物与抒怀相结合,不脱不粘。

诗的前四句写居高食露、树丛悲鸣,切合蝉的特点;但声中含恨,怨树无情,分明又有人的感情,蝉人难分,融为一体。

第五、六句写人,但又是由蝉引起,人的遭遇与蝉有相似之处。

最末二句双写蝉人,互相结合。

故咏物切合于物,又不粘滞于物,写人抒怀不沾滞于物,但又不完全脱离于物,不落痕迹,因而是最上乘的写法。

写蝉或隐或显,写蝉写人或分或合,错综变化,细腻传神。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翻译赏析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翻译赏析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蝉·本以高难饱》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

其古诗全文如下: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前言】《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注释】⑴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⑵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⑶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⑷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举家清,一贫如洗,空无所有。

⑸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⑹碧:绿。

⑺薄宦:官职卑微。

⑻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⑼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⑽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⑾君:指蝉。

⑿警:提醒。

⒀亦:也。

⒁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翻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

这首《蝉》就是这样。

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蝉》的注释和译文

《蝉》的注释和译文

《蝉》的注释和译文《蝉》原文《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注释1)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2)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3)碧:绿。

4)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

5)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6)君:指蝉。

警:提醒。

7)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清高赏析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

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

纪昀“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

隐显分合,章法可玩。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说:颖.“高难饱”,鸣“徒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

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足见其感情的强烈。

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

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

蝉栖树上,却怒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

唐代诗人李商隐蝉

唐代诗人李商隐蝉

唐代诗人李商隐蝉《蝉》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五律诗,而且该诗表达了诗人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的情怀。

如果你想了解这首诗的内容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作品原文蝉本以高难饱⑴,徒劳恨费声⑵。

五更疏欲断⑶,一树碧无情⑷。

薄宦梗犹泛⑸,故园芜已平⑹。

烦君最相警⑺,我亦举家清⑻。

词句注释⑴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⑵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⑶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⑷碧:绿。

⑸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⑹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⑺君:指蝉。

警:提醒。

⑻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白话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作品简介《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名家点评《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堪与骆临海、张曲江并驰。

《唐诗归》:钟云:五字名士赞(首句下)。

钟云:三字冷极,幻极(“一树”句下)。

钟云:自处不苟(末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云:虞世南云“居高声自远”,骆宾王“清畏人知”、义山“本以高难饱”语,皆善言蝉之德。

与蝉相关的古诗

与蝉相关的古诗

与蝉相关的古诗与蝉相关的古诗:第一首:李商隐《蝉》蝉李商隐〔唐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简析】《蝉》是一首五言律诗。

前四句抓住蝉鸣的特点来写,突出其“高难饱”“恨费声”的遭遇和处境,同时以蝉的彻夜悲鸣反衬树的碧绿无情。

后四句由蝉及己,想到自己官职低微,漂泊不定,田园荒芜,举家清贫,真是感慨良多。

此诗借咏蝉托物言志,寄托诗人的身世之慨,既写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境况,也寄托其高洁的品格。

全诗采用人、蝉对照的写法,着笔于两者的相同点,一改秋蝉在诗歌中只寄寓凄凉而缺乏内涵的意象特征,赋予秋蝉全新的形象,是咏怀诗中的经典之作。

第二首:骆宾王《在狱咏蝉》在狱咏蝉骆宾王〔唐代〕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译文】深秋季节寒蝉叫个不停,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有谁能相信秋蝉是这样的清廉高洁呢?又有谁能为我这个无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简析】《在狱咏蝉》是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作于诗人患难之中,他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与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出其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第三首:虞世南《蝉》蝉虞世南〔唐代〕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

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

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蝉》李商隐带拼音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chán蝉lǐ shāng yǐn李商隐běn yǐ gāo nán bǎo ,tú láo hèn fèi shēng 。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wǔ gēng shū yù duàn ,yī shù bì wú qíng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báo huàn gěng yóu fàn ,gù yuán wú yǐ píng 。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fán jūn zuì xiāng jǐng ,wǒ yì jǔ jiā qīng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翻译既然你栖身高枝之上,自然就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不平,终究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如同桃梗泛泛乎不知所止,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全家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

赏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诗以言志,借物喻人,情同古今。

在本诗中,终生不得志的李商隐,闻蝉之声而兴,以蝉之高洁自警,喟叹身世之沦落飘零。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蝉》李商隐

《蝉》李商隐

蝉李商隐〔唐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赏析】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李商隐的蝉诗意

李商隐的蝉诗意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中间两联对蝉的描写十分传神,将蝉的形象与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寓意深刻,感人肺腑。

前四句写蝉的悲鸣和处境,借蝉的彻夜悲鸣反衬树的碧绿无情,突出蝉的“高难饱”“恨费声”的遭遇和处境。

后四句由蝉及人,想到自己官职低微,漂泊不定,田园荒芜,举家清贫,真是感慨良多。

末两句“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将蝉与人的命运巧妙联系在一起,以蝉警人,相互警醒,表达了诗人对清高品格的追求和坚守。

李商隐的《蝉》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将蝉的形象与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身世之慨和对清高品格的追求和坚守。

此诗在艺术上采用人、蝉对照的写法,使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题解】历代咏蝉诗佳作颇多,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声之远来歌咏蝉的居高身正。

洛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借蝉的艰苦寄寓自己的凄苦沦落。

李商隐的这首咏蝉诗融入了诗人本人的人生境遇和精神意绪,诗中的蝉也就是自己的影子。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古诗《蝉》赏析

古诗《蝉》赏析

古诗《蝉》赏析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赏析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古诗《蝉》李商隐注音版

古诗《蝉》李商隐注音版

古诗《蝉》李商隐注音版
哎呀,亲!你知道李商隐的这首古诗吗?要是不知道,那可太遗憾啦!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就是李商隐的。

咱先来说说“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这一句。

你想想看,这蝉在
高高的树上,本来就难以吃饱,却还在那不停地鸣叫,这多像我们有
时候努力了却得不到回报呀!是不是很无奈?
再看“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叫到五更天,声音都快嘶哑了,可那满树的碧绿却毫不理会,这难道不像你向别人倾诉,别人却无动
于衷吗?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就好像一个小官四处漂泊,家乡的园
子都荒芜了。

这难道不是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忧伤吗?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哎呀,蝉啊蝉,谢谢你的警醒,我也
和你一样家境清贫。

我觉得这首诗把蝉的遭遇和诗人自己的感慨融合得特别妙,让人读
了心生感慨。

这不就是古诗的魅力所在吗?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亲!。

《蝉》译文及赏析整理

《蝉》译文及赏析整理

《蝉》译文及赏析整理《蝉》译文及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常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斗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蝉》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蝉》译文及赏析篇1: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旧青翠却无丝毫怜悯,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化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蝉》译文及赏析篇2蝉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解释: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赏析: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逆境。

李商隐《蝉》的意思及赏析

李商隐《蝉》的意思及赏析

李商隐《蝉》的意思及赏析李商隐《蝉》的意思及赏析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①,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①薄宦,小官;梗犹泛:指自己像大水中四处漂流的木偶。

蝉栖身高树,餐风饮露,自然也就时常挨饿。

它在树上的哀鸣不能摆脱清贫,只是徒劳。

到五更天亮时,蝉鸣的声音已经稀疏得几乎要断绝了。

可一树的叶子依然苍翠,丝毫没有为哀鸣而减色,多么冷酷无情。

我官职卑下,像水中的木头一样到处漂流,家乡田园里的杂草连成一片了,还是蝉的鸣叫最能让我警醒,因为我也一样家贫如洗,想要回家。

【无理之美】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自己和蝉的遭遇相比较,通过蝉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蝉生活清苦,固然可怜,但是他说“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这就有点“不讲理”了。

树是否碧绿,本来与蝉的哀鸣是没有关系的,但作者还是责怪树兀自碧绿,不管蝉的死活。

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此时对蝉抱有深刻的同情,所以也就责怪起绿树来了。

【赏析】李商隐写蝉,不是为了单纯地咏蝉,而是要说明自己的志向和遭遇。

因此在第三联中,他说从说蝉跳跃到说自己如漂泊的树木,故乡也长满荒草,在结尾处点题,将自己与蝉的相似一性一直接说出来。

同样是写蝉,李商隐的这首诗中个人的色彩更加浓厚,原因就在于他点题直接,咏物与言志结合得更紧凑。

末尾点题,说明自己的用意,这样的写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观点。

【启示】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就要付出一些代价。

就像李商隐这样的文人,为了坚持文人的品格,不愿意随波逐流,趋炎附势,因此生活困苦,在官一场上频频受挫。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将自己的信仰坚持下去,就像这首《蝉》中流露出的感情一样,虽有淡淡的哀愁,亦有一颗坚强的心。

只要内心勇敢无畏,面对任何困难都可以化解,这是信仰的力量。

《蝉》的全诗及赏析

《蝉》的全诗及赏析

《蝉》的全诗及赏析《蝉》的全诗及赏析《蝉》的全诗及赏析1【诗句】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出处】唐·李商隐《蝉》。

【意思1】蝉栖托在树上,抱枝通夜哀鸣,到天晓力竭声疏,而树却“无情” 自“碧”。

作者以蝉自比,以树比作他所期望的援助者。

【意思2】蝉声的“疏欲断”与“一树”的“碧无情”本无关系,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的,但就借蝉寄慨的诗人说,责怪权贵的无情却是有理的。

传神空际,无理得妙。

俞陛云《诗境浅说》甲编:“三四言长夜孤吟,而举世无人相识,若蝉之五更声断,而无情碧树,仍若漠漠无知。

悲辛之意,托以俊逸之词,耐人吟讽。

”【全诗】《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鉴赏】此诗与初唐虞世南之《蝉》、骆宾王之《在狱咏蝉》并称为唐诗中咏蝉的三篇名作。

三作同为咏蝉,虞世南身处高位,借蝉居高而声名自播,喻己之名动四方;骆宾王则身为阶下之囚,以蝉自表予心之高洁;而义山则处二者之间,借蝉以寄寓自己志行高洁而不遇于时的处境和悲愤无告的心情。

同为咏蝉,身份处境不同而喻义、境界亦相殊相异。

在艺术手法上,不似虞诗有“垂緌饮清露”的形象,骆诗“露重飞难进”一类的描写,义山则只围绕蝉之高洁难饱,徒劳费声处用意虚写。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为诗人才不见用之写照。

至冷至幻,非有切身遭际者难喻其妙。

《蝉》的全诗及赏析2“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的诗意:逢临秋季草堂边蟋蟀叫得更急,时近黄昏深山里蝉鸣徒增悲意。

这两句是说,山间早秋傍晚时分,蟋蟀在草间不住鸣叫,秋天已经到了,蝉在树上悲鸣,更增添了早秋的气氛。

诗句写山居情趣,隐喻着诗人因愤慨而退隐的心绪,耐人寻味。

出自王维《早秋山中作》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释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题解】历代咏蝉诗佳作颇多,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声之远来歌咏蝉的居高身正。

洛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借蝉的艰苦寄寓自己的凄苦沦落。

李商隐的这首咏蝉诗融入了诗人本人的人生境遇和精神意绪,诗中的蝉也就是自己的影子。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李商隐《蝉》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李商隐《蝉》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李商隐《蝉》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或谓811、812生),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行十六。

郡望陇西成纪,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后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

九岁丧父,少有文名。

文宗大(太)和三年(829)入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幕为巡官,甚得赏识。

六年,令狐楚调河东节度使,李商隐随至太原。

开成二年(837),进士及第,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为掌书记,王爱其才,以女妻之。

时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李商隐无辜受其牵累,屡遭排挤,先后做过校书郎、县尉、秘书省正字、节度判官一类小官,在忧愤潦倒中度过一生。

所以崔珏说他“虛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哭李商隐》)。

两《唐书》有传。

李商隐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时称“小李杜”。

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其诗伤时忧国,深情绵邈,用事婉曲,寄托遥深,字字锤炼,精密华丽,博取众长,独标一格。

张綖誉为“晚唐之冠”(《刊西昆诗集序》),对后世影响颇大。

但“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卷三《燕台诗》注),时亦难免晦涩费解之弊。

如《无题》、《锦瑟》诸诗,词旨隐晦,喻指非一,故使后世聚讼纷纭。

现存诗六百余首。

李商隐亦是晚唐骈文名家。

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行世。

【原文】蝉本以高难饱 [1] ,徒劳恨费声 [2] 。

五更疏欲断 [3] ,一树碧无情 [4] 。

薄宦梗犹泛 [5] ,故园芜已平 [6] 。

烦君最相警 [7] ,我亦举家清 [8] 。

【注释】[1]高难饱:《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夫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挠,长吟悲鸣。

”古人误认作蝉饮露充饥,故曰“难饱”。

[2]“徒劳”句:谓蝉据高树悲鸣以传恨,但无人同情,只是徒费声音。

[3]疏:稀疏。

断:间断。

[4]树无情:出江淹《江上之山赋》:“草自然而千花,树无情而百色。

”[5]薄宦:官卑职微。

梗泛:谓漂荡不定。

李商隐:蝉

李商隐:蝉

李商隐:蝉
《蝉》
作者: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译文: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
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
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
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
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像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咏物: 首颔 首颔)蝉 咏物:(首颔 蝉:


难饱

哀鸣 无人理会
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明远播。 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明远播。
在狱咏蝉骆宾王ຫໍສະໝຸ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作者简介
一、人生之路 (1)早年生活:凄苦 )早年生活: (2)应举之路:漫长而艰苦 )应举之路: (3)步入仕途:坎坷 )步入仕途: (4)闲居时期:归隐意向 )闲居时期: (5)夕阳晚景:丧妻 )夕阳晚景: 爱情: 二、爱情:扑朔迷离 诗歌创作: 三、诗歌创作: (1)抒怀和咏物 ) 咏史。 (2)政治和咏史。 )政治和咏史 (3)感情诗。 )感情诗。 (4)应酬和交际。 )应酬和交际。 象征、 诗风: 诗风:词藻华丽 ,喜用典 、象征、比 兴手法
紫蝶黄蜂俱有情
借物抒怀
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苏轼【蝶恋花】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 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驾《春晴 》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返照 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 贺铸《芳心苦 》
蝉的象征意义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 其品格。" ------以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
你能读出诗中“ 你能读出诗中“高”字的几重含义? 字的几重含义?
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 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 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 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 地位高,品格也高。 不光是 地位高,品格也高。
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 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
借蝉的高洁品行,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品 行高洁却“遭狱中之苦”的哀怨悲伤之情, 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清华人语 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 宾王“露重飞难进, 宾王“露重飞难进,风 多响易沉” 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 患难人语 商隐“本以高难饱, 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 牢骚人语 声”,是牢骚人语。

抒怀: 颈尾 诗人: 颈尾)诗人 抒怀:(颈尾 诗人:清高 清寒 不得志 无人荫庇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 赏析:
文中的蝉有什么特点? 文中的蝉有什么特点?带有什么样 的喻意? 的喻意?
喻指清高尊贵的人。 喻指清高尊贵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