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课堂导入案例
《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课堂导入案例案例一:情境导入法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好玩的地方——游乐场。
(播放游乐场的视频或展示游乐场的图片)看,游乐场里有好多好玩的游乐设施呢!有小火车、过山车、旋转木马等等。
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小火车,小火车上有好多节车厢,每节车厢里都坐着相同数量的小朋友。
大家想想,如果要快速知道小火车上一共有多少小朋友,有什么好办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简便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案例二:故事导入法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数学王国的故事。
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数字小精灵。
有一天,数字小精灵们在玩游戏,他们分成了很多组,每组的小精灵数量都一样多。
国王看到了,就想考考他们,让他们快速算出每组小精灵的总数。
小精灵们都很聪明,他们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很快就得出了答案。
这种新方法就是乘法。
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乘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乘法的世界吧。
案例三:实物导入法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小棒。
(展示小棒)现在老师把小棒分成若干组,每组的小棒数量都相同。
比如,这里有三组小棒,每组有四根。
大家想一想,怎么快速算出小棒的总数呢?我们可以一根一根地数,4+4+4=12。
但是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哦,那就是乘法。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乘法。
案例四:问题导入法师:同学们,老师先来考考大家。
如果有两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放三个苹果,那么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呢?大家都会用加法来计算,3+3=6。
那如果有五个盘子,每个盘子里还是放三个苹果呢?用加法就有点麻烦了。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来帮助我们快速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就是乘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3)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二、案例描述 (5)2.1 案例背景介绍 (6)2.2 案例情境创设 (6)2.3 案例实施过程 (7)2.4 案例结果展示 (8)三、案例分析 (9)3.1 乘法概念理解 (11)3.1.1 乘法定义 (12)3.1.2 乘法意义 (13)3.2 乘法计算方法 (13)3.2.1 加法与乘法的关系 (15)3.2.2 乘法口诀表 (15)3.3 乘法运算应用 (16)3.3.1 加法和减法中的乘法应用 (17)3.3.2 乘法与其他运算的关系 (18)四、讨论与反思 (19)4.1 案例教学效果评估 (20)4.2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21)4.3 对后续教学的建议 (22)五、结论 (23)5.1 研究总结 (24)5.2 研究贡献与展望 (25)一、内容概述乘法基本概念:通过介绍乘法的定义、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则,使学生对乘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乘法运算法则:讲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等基本运算法则,帮助学生掌握乘法运算的规律。
乘法应用实例:通过实际问题和生活场景,让学生了解乘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乘法与其他数学概念的关系:探讨乘法与加法、减法、除法等其他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乘法计算技巧与方法:教授学生一些简便的乘法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乘法作为数学运算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程的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方面,通过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课程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丰富数学教育的理论体系。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及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及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基础。
[案例描述]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这一环节:1、摆图形游戏课件出示书中的主题图。
师:他们在桌边干什么呢?他们在摆什么,你会摆吗?生:摆小棒。
生:用小棒摆图形。
师:说一说你会用几根小棒摆出一个什么图案?生:摆三角形,正方形。
生:摆小房子。
生:摆大树。
师:那现在老师就和你们做一个游戏,你先想一个最喜欢的图案,看看在规定的时间内你们能摆出多少个这样的图案。
[课件出示摆的要求。
学生读两遍。
强调:摆一组一样的图形,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 ]2、学生汇报师:同学们,你们都摆了什么图形呀?生:……师: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 摆了几个?生:我一个图形用了四根小棒。
生:我一个图形用了10根小棒。
生:我一个图形用了三根小棒。
生:……师:那你能算出摆这么多漂亮的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吗?请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不会的可以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生:4+4+4+4+4=20生:6+4生:10+10+10=30生:3+3+3+3+3+3+3=21师:同学们,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你能把这几个算式进行分类吗?生:6+4师:对!只有6+4和别的算式不一样,那有什么不一样呢?生:别的算式,它们的加数都一样。
生:对,6+4,6和4不一样。
师:你说的很对,既然它不一样,那我们把它放在一边不看。
我们先来看最后的这道算式,好长呀,算起来太麻烦了,有什么办法能让它算起来简便一些吗?生:列竖式。
生:用笔算。
生:写乘法算式。
师:那你能写出这个乘法算式吗?生:3×7(师将这个算式板书在3+3+3+3+3+3+3=21的下面。
)师:你真聪明,同学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乘法。
师:在学习乘法之前先来认识一个运算符号“×”(写在黑板的右侧),“乘号”,和老师一起读,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它要先写 / 再写\。
师:观察上面的这几道题,你都发现了什么?(强调相同加数)师:对,像这样有很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就可以用乘法表示。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报告-V1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报告-V1乘法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运算,它通常用于计算两个或多个数的乘积。
对于儿童来说,乘法是一个相对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概念。
本文将通过一个初步的乘法案例分析来解释如何帮助儿童理解乘法。
1.定义乘法首先,需要为儿童定义乘法。
将其解释为“加上(或重复)相同数量的数”,以及通过加法来计算多次重复的过程。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来展示乘法的用途。
假设有一个班级,里面有6个小组,每个小组有4个人。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乘法来计算班级中有多少个学生。
即:6 x 4 = 24。
这意味着,这个班级有24个学生。
3.图示化乘法可以使用图形或图表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乘法。
例如,可以绘制一个有6个行和4个列的矩阵,然后告诉儿童将每个单元格中的数字相加。
这将使儿童更加直观地理解乘法的含义。
4.实际应用可以引导儿童寻找更多的实际应用程序来展示乘法的用途。
例如,在购物过程中,当一个人要买3个草莓,每个草莓价格为2美元,那么他需要支付多少钱?这可以通过乘法来计算:3 x 2 = 6美元。
这个例子表明,乘法通常用于计算总价和数量。
5.练习当儿童理解了乘法的定义和用途后,需要提供一些练习来巩固他们的知识。
可以给他们一些简单的乘法问题,例如计算2 x 3,5 x 6等等。
这些问题可以逐渐增加难度,以帮助儿童逐渐掌握这种基本数学运算。
总之,乘法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运算,虽然对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但通过案例分析、图示化和实际应用等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乘法。
2023最新-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5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该页是漂亮的给大伙儿分享的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的初步认识篇一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单。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动物乐园走一走,你们想去吗?(课件出示“动物乐园”的场景)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情景回答。
师:你能根据看到的情景提数学问题吗?生:小白兔一共有几只?公鸡共有多少只?(教师最好能引导学生说出:大树共有几棵?)师:算式该怎么写?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2+2=6 3+3+3+3=12 2+1=3师:为什么要这样算?(引导学生说出3个2、4个3)教师板书:3个2 4个3师:说得真好,你把这个算式的意思说出来了。
2、师:动物乐园的墙角边,一些美丽的花儿开放了,你能算出一共有几朵花吗?怎么列式?(课件出示花)引导学生横着看,根据回答板书:5+5+5=15 3个53+3+3+3+3=15 5个33、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比较算式,得出有的算式都是相同的加数连加,有的算式的加数是不同的。
)对啊,你们很会观察。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
二、探索新知1、师:走进动物乐园管理员叔叔的办公室,看到了什么啊?(课件出示电脑)算算这里共有多少台电脑啊?怎么算?(教师板书:2+2+2+2=8 4个2连加)2、(课件出示100台电脑)师:要是有这么多电脑,我们该怎么算呢?有什么感觉?你有什么简单的算法吗?预设:(1)学生直接说出“乘法”,教师表扬,然后问:乘法该怎么写呢?(2)如学生说不出来,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像这样好多个2相加求和的,还可以用“乘法”来算。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7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7篇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2、会读、写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
3、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习,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乘数、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过程一、铺垫引入1、活动引入伸出你的小手,一只手有5根手指,数一数,4个女同学的小手合起来是几根?有几个5,一共多少根。
2、初步感知“相同的数”我是口算小能手:4+4=3+3+3=5+5+5=10+10+10+10+10=思考:上述式子有什么特点?特点:都是相同的数相加。
过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多加数相同的例子,这节课老师要带着同学们到游乐园里找一找。
二、探究建模1、认真观察,小朋友们在玩什么?(旋转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
)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4)快乐便利店里一共有多少个气球?2、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①课件出示旋转小飞机图。
问: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3人)一共有几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学生分小组讨论。
指名数一数,列出加法算式。
3个3个地数,一共有5个3,写出加法算式是:3+3+3+3+3=壹伍。
②课件出示旋转小火车图。
问:每个车厢里有多少人?(6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4人)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6+6+6+6=24)③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每排是2人,有7排,那就是7个2,。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2+2+2+2+2+2+2=14)3、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3+3+3+3=壹伍6+6+6+6=242+2+2+2+2+2+2=14这些算式都是连加,并且加数都相同。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背景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这是一节乘法概念的起始课,概念新、内容多,而乘法意义的认识既是本节课中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人教版教材安排了游乐场活动的素材和用小棒摆各种图形的活动来引入乘法,应该说教材的资源十分丰富。
但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却发现把这些素材在一节课中一股脑儿呈现,表面十分热闹,但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
这次,我就一改以前的教法,设计了直观例题使学生从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根据两种不同的摆法,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及相应乘法算式。
接着讲乘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及乘号的认识。
最后设计了开放式算式,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乘法的意义和解决几个几相加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
【教学案例】(一)实践感悟1.师生同做手指操师:(伸双手)我们每个人一共有几个手指呢?2.感悟乘法师:如果100只手呢?该怎么列式呢?生:5×100或100×5。
师:你真了不起!通过预习已经知道用5×100或100×5表示。
师指着“×”,这个符号就叫做乘号。
齐读算式,纠正100乘以5。
(二)认识乘法1.观察体验师:你能不能用上面这样的写法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呢?师:比如2个5相加,我们可以怎样用乘法来表示?生:2×5或5×2。
师:(指板书)仔细观察,比较这些加法和乘法算式,相同是什么?不同是的又是什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生1:相同的是都有一个5。
生2:都是几个5相加。
生3:乘法比加法的算式短一些。
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有关乘法的特点。
我们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表示外,也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乘法。
(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2.独立写加法和乘法算式师:像这样几个相同加数的算式,你能创造吗?你能把创造出来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生书写算式。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3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3篇身为教师应该提前为教学内容编写一份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办事认真的习惯,怎么写好一篇完整的教案?以下的“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主题相关内容,是编辑特意整理的,欢迎您参阅读本网页!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其中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是本课的重点,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学情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
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
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让学生通过“列加法算式”体悟遇到这种情况用加法真的很麻烦,学生有了这种体悟后,引导他们去想更好办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动力。
设计理念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义,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乘法知识的探索过程。
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并认识乘法,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教学案例: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案例:乘法的初步认识1. 引言1.1 教学案例:乘法的初步认识介绍乘法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运算,也是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中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指孩子们在学习乘法时,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概念和基本规律。
通过本教学案例,我们将围绕乘法的初步认识展开教学,帮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立对乘法的正确认知。
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中认识乘法的概念,培养他们对乘法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游戏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逐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和运算规律,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通过本教学案例的实施,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也希望通过本教学案例的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未来的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
2. 正文2.1 教学案例:乘法的初步认识内容详解乘法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之一,通过本教学案例,学生将初步认识乘法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在内容详解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1. 乘法的基本概念:要清楚地了解乘法是什么意思。
乘法是一种重复加法的运算方法,用来表示等量的各个数的乘积。
3 x 4表示将3重复加4次,结果为12。
2. 乘法的性质:乘法具有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等性质。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于计算中。
3. 乘法的应用:乘法在日常生活和数学问题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计算面积、体积、金额等都会用到乘法。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乘法运算,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通过以上详细介绍,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乘法的相关内容,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教学案例能够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案例:乘法的初步认识示例分析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示例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篇一」这一单元的核心内容是认识、理解、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二年级学生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已有生活经验中很少用“几个几”进行描述;学习加法的过程中,虽算过同数连加,但并不要求说出是几个几。
由于二年级学生是初次接触乘法,认识“几个几”,接受新知有个过程。
在教学中,必须通过不同的情境和实例,帮助学生积累足够的形象感知,才能让学生领悟到这些不同实例的相似之处,从而在脑中建立起乘法意义。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几个几”,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在具体情境中形成对“几个几”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主题图,引导学生概括:小兔每2只一组,每组就是1个2只,两组就是2个2只,三组就是3个2只再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说说:每几根小棒一组,一共有几组,也就是几个几根小棒?然后组织学生画一画:每3个圆圈一组,画5组,是几个几?你能用三角形画出4个3吗?《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篇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本人能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如设计观察“游乐场”的画面,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同时又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即训练了语言表达,又发展了多项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多维的,主体的,开放的思维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是通过由一般的加法算式(加数不同的加法算式),过度到有相同加数的特殊的加法算式,并且是说出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和是多少,在课堂上让学生列出算式如:4+4+4+4+4+4+=245+5+5+5=203+3+3+3+3=15之后,让学生感觉到这样的算式太麻烦了,算式写得这么长很不方便,学生要求能不能用简单一点的算法来进行计算。
让学生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重要性。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报告(1)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报告(1)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报告
一、引言
乘法是数学领域里的重要运算之一。
无论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乘法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就乘法的初步认识进行案例分析,为读者深入理解乘法提供帮助。
二、乘法的概念
乘法是将两个数相乘所得到的结果。
乘号“×”表示乘法,例如:
3×4=12。
其中,3和4被称为乘数,12被称为积。
三、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购物时的计算
假如我们购买了3件衣服,每件衣服的价钱为100元,那么我们需要用乘法进行计算:3×100=300元。
这样,我们就能算出需要支付的总金额。
2.时间与速度的计算
假如我们知道一辆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了3个小时,那么我们需要用乘法计算出行驶的距离:60×3=180公里。
这样,我们就能算出这辆车行驶的距离。
四、乘法的特点
1.与加法的区别
加法和乘法存在一定的区别。
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相加的运算,而乘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相乘得到的运算。
加法可以使数字不断增大,而乘法可以使数字增大更快。
2.满足结合律和交换律
乘法运算满足结合律和交换律。
例如,a×b×c=(a×b)×c,
a×b=b×a。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乘法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学习数学时,乘法不可或缺,希望读者能够从本文中受到启发,更好地掌握乘法的相关知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於潜一小童雪君【案例背景】1、本节课的重要性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表内乘法(一)。
本单元的起始课是《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上关于这节内容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
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景,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这样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教得是否有成效,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真正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影响到学生今后表内乘法、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学习,因此看来上好本节课对学生的后继学习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啊!2、学校教研要求所逼迫我校规定每一学年都要开展一次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教学比武,而我也是这个行列中的一员,谁也不能逃脱的,只得硬着头皮完成这个任务。
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执教《乘法的初步认识》,上完此课,感受颇深。
【案例描述】1、导入新课师谈话:老师带来了一幅漂亮的图画,请你仔细地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生纷纷举手)你能根据图画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能顺利地说出数学问题,师追问:算式该怎么写?(生说,师板书)2+2+2+2+2=10(面)4+4+4=12(个)5+5+5+5=20(个)接着再引导学生说出每题中是“几个几”相加的。
(生也争着回答)2、自主探究师:请你观察这几个算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得出:连加、加数相同(板书)师:你能再说出这样的算式吗?(生自由说三道)→(板书)预设:老师这里有20个2相加,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吗?(指名一生说)2+2+2+2+2+……(板书)师:咦!这样表示你觉得怎样?(说感受)读一读,方便吗?介绍:是啊!有位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更简便的方法——乘法,这也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优秀5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优秀5篇)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用小学生比较熟悉的公园里的一些娱乐活动,提供素材,为认识乘法作准备。
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
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
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
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
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物图等,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
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让学生通过“列加法算式”体悟遇到这种情况用加法真的很麻烦,学生有了这种体悟后,引导他们去想更好办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动力。
三、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四、重点、难点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五、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哪儿玩?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小朋友在什么地方玩得这么开心?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他们在玩什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二)探索新知教学例11、整体感知,初步认识乘法。
(1)游乐园里的确很好玩,其实在这里还藏着很多数学秘密呢!a)课件出示旋转小飞机图。
根据咱们观察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咱们一起来数一数。
问:一共有几架小飞机?一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3人)一架小飞机就是1个3,数一数,有()个()相加?有5个3,写出加法算式是:3+3+3+3+3=15.b)课件出示旋转小火车图。
问: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个人?那你能不能用刚才数小飞机的方法来数一数小火车的人数?一个车厢里有多少人?(6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4个)想:()个()相加,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6+6+6+6=24)c)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本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的第一课时,是笔者承担的一节校本教研课。
在钻研教材、教参和针对性研读《新课程标准》后,我便获得了以下一些感受和认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客观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
二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经历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对“几个几”概念不是十分清晰。
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向学生提供从事活动和感受的机会;另外并对教材的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享受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义,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乘法知识的探索过程。
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并感受乘法的价值,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教学设想]一、信息的呈现1、老师带大家到游乐园去玩一玩好吗?(好)出示主题图。
看,小朋友们都在玩有趣的游戏,玩“摩天轮”、玩“过山车”还有玩“小火车”的。
2、看到这幅景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么?生s:玩“摩天轮”的有多少人?玩过山车的有多少人?玩小火车的有多少人?……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列出加法算式:4+4+4+4+4=20、2+2+2+2+2+2=12、3+3+3+3=12……3、你们现在也和小朋友一样坐的很有秩序,你能分别计算一下你小组里的人数么。
生可能会列出如下算式:2+2+2+2+2+2+2=14、2+2+2+2+2+2+2+2=16、2+2+2+2+2+1+2=13。
[此教学段主要是学习材料的呈现。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报告(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报告(一)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报告乘法是数学的基本运算之一,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针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进行案例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案例描述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
请问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二、解题过程在这道题目中,我们需要计算小明和小红的苹果总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乘法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乘法的基本原理:乘法是一种重复的加法。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多次进行加法运算来得到乘法的结果。
针对这道题目,我们可以将小明和小红的苹果数相加,然后得到它们的总数。
具体操作如下:5 + 3 = 8这里,我们利用加法的方式,将小明和小红的苹果数量相加,结果得到了8个苹果,即小明和小红总共有8个苹果。
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乘法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乘法的方法是先将小明和小红的苹果数量相乘,然后得到它们的总数。
具体操作如下:5 × 3 = 15这里,我们首先将小明和小红的苹果数量相乘,得到15。
也就是说,小明和小红总共有15个苹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问题中,我们使用的是乘法的基本原理:乘法是一种重复的加法。
因此,无论是采用加法还是乘法的方法,最终得到的结果应该是相同的。
三、结论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初步认识乘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乘法是一种非常基础的数学运算,也是各个领域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来加深对乘法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应用它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4.1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2.教师板书乘法算式,如2×3,解释乘数、被乘数、积的概念,并教授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书写乘法算式,并尝试计算一些简单的乘法问题,如2×4、3×5等。
4.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如2×3可以表示为3个2相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本质。
4.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乘法知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喜爱。
2.培养学生勇于尝试、不怕困难的品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师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给予积极反馈,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的情景创设
本教学案例的一大亮点是充分利用了生活化的情景创设。通过引入教室里的桌椅、校园里的树木等学生熟悉的事物,将乘法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乘法的意义,提高学生对乘法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分享,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本节课将充分利用情景创设法,将学生引入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中。例如,通过呈现教室里摆放着多排桌椅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我们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张桌椅,除了一个一个数,还有没有更快的办法呢?”通过这样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乘法运算的简便性。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二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概念及其运用,但对于乘法还相对陌生。《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本教学案例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引导他们探索乘法的奥秘,培养其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主动探究,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乘法的初步知识。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概念,我将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例如,通过举办一场“小猪佩奇”主题班会,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手中都拿着相同数量的物品。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这些物品的总数。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乘法的意义,激发他们学习乘法的兴趣。
1. 通过情境创设、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乘法的运算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乘法运算的过程,提高其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设计分层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逐步提高乘法运算技能,培养其解题策略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其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法,趁机引出乘法的概念:“当我们遇到需要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可以使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那就是乘法。”
(二)讲授新知
1. 通过PPT展示,讲解乘法的定义、乘法算式的组成部分(乘数、被乘数、积)以及乘法的意义。
2. 以实例讲解乘法运算的基本步骤,如:2×3表示2个3相加,等于6。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师:同学们,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有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那就是“欢乐谷”!想去看一看吗?请看大屏幕(电脑出示主题图)。
请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谁来说一说?生:有摩天轮、过山车、小火车……生:喜欢玩过山车的小朋友一共有12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数的、算的。
2+2+2+2+2+2=12。
师:你不仅能认真观察,而且还算出了喜欢玩过山车的小朋友一共有12人,真是个有心的孩子,老师非常喜欢你!请坐!别的小朋友呢?你们还知道什么?生:……师:“快乐谷”里有很多有趣的问题!就让我们一起去亲自感受一下吧!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1)动手操作。
出示操作要求,生齐读。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师:哪位小朋友有勇气第一个告诉我们,你摆的是什么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生:……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师:别的小朋友呢,谁还愿意说一说?生:……(生答师板书)师:大家开动脑筋不仅摆出了自己喜欢的图形,而且还计算出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黑板上这些算式!(4+4+4+4=165+3=8 6+6+6+6+6+6=36 10+4=14……)(2)自主探究师:仔细观察,默默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生:都是加法算式。
生:有的加数都一样,有的加数不一样……师:你能照样子再编几个这样的算式吗?(生答师板书,师: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太多了,我只记得每个加数都是6,却忘了是几个6,这怎么办?)生:有5个6.师:看来用“几个几”说真简单!其余这些算式都是几个几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活动,把连加算式表述成“几个几相加”)师:说都会说了,那你们会写吗?师:可以呀!如果写得简单些,想想看要写出哪些数?生:我知道是8×1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能给大家讲一讲吗?生:是我看书知道的,这是乘法算式师:你真爱学习!对!这个小叉就是乘法的运算符号──乘号,读作:乘。
师:这个算式你会读吗?谁愿意试一试?谁再来读?同桌互相读一读!生:……师:对!这里的2就是原来加法算式中相同的加数,这里的15就是相同加数2的个数。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第一篇:《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及教学背景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这是一节乘法概念的起始课,概念新、内容较多,而乘法意义的认识既是本节课中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课本中是以准备题开始,接着新授,巩固练习等。
设计了直观的、学生易懂的摆小棒活动知识,引导学生从同数连加引出乘法,根据两种不同的摆法,分别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及相应的两个乘法算式。
接着讲乘法算式的读法、写法以及乘号的认识。
之后,我又设计了一些看图写算式和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乘法的意义和解决几个几相加的实际问题,且列出乘法算式可以解决多个问题,也使学生进一步的明确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
本课的进行能突出重点,分层练习环绕重点,时间分配保证了重点,因此达到了预定的效果。
而且整节课中学生始终处于饱满的精神状态下积极进行思考。
二、教学案例:片段一:如何让学生发现知识? [一]、创设情境1、小朋友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摆过小棒吗?(出示小朋友们摆小棒的情景图。
让他们分别说出都摆了些什么东西)师:那些小朋友太棒了,大家想不想象他们那样也摆出不同的图案来吗?那咱们也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好吗?(生:好!)2、师:请你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老师帮你看着时间,看看你在规定的时间里能摆出多少个作品。
(学生操作。
)3、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学生们争先恐后,分着演示自己的作品。
案例解析: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不能让学生完完全全地去重复人类所经历过的发现知识的过程,但适当地让他们参与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了解某些数学知识产生的由来,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上面的课堂教学片段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用让学生看图,说图意;提问题,列式;观察,交流等教学组织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1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 )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 :我最喜欢摆房子。
生2 :我最喜欢摆汽车。
生3 :我最喜欢摆三角形。
2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 )动手操作
①在规定的时间内,摆出相同的图形,看谁摆得多又快。
②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给你摆得图形取一个名字。
A 、指名说(我摆的叫房子图,我摆的叫电视机,我摆的叫“×”图……)
B 、同桌互说
③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那摆这么多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
④算一算,你是怎样列出算式?
学生1 :7+7+7+7+7
学生2 :4+4+4+4+4+4
学生 3 :3+3+3+3+3+3+3+3+3+3+3+3+3+3+3 (师写时说:我都听糊涂了。
生答:有15 个3 。
师及时说:这样说我就清楚了。
老师写并请下面的同学帮着数,有些学生就叽里咕噜地说:太长了,真麻烦!)
⑤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后都争着回答)
生1 :加数都一样。
(分别请学生说出这条算式的加数)
生2 :都是加法。
生3 :都有好几个加号。
⑥谈话:这么长,还有比这条3+3 ……算式更长的算式吗?(有一位学生说出了30 个 2 相加,这时,老师用很惊讶的神态望着他,使他感到很满足、很自豪)如果有100 个 3 相加,你感觉怎么样?(太长了,太麻烦了,一个黑板都写不下)谁有好办法,使这么长的算式变得简短些?
3 、自主探究
(1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顿时学生摩拳擦掌,踊跃参与,有的沉思,有的讨论,经过多次探索,热烈地合作交流,在一片兴奋的欢呼声中,学生开始汇报)
(2 )汇报:
小组1 :用合并加数3+3=6 、6+6+6+6+6+6+6+3 (下面学生说:还是太长了)
小组2 :3+3+3=9 ,9+9+9+9+9
小组3 :15 个3 相加
小组4 :用乘法15 × 3
师说: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但感觉合并加数的方法还是太麻烦,而且我们以前学过加法,你们想知道数学家想出了个更简便的表示法?(学生齐声说:想)
(3 )师出示:15 × 3 并说:看到这算式,你想说什么?
学生1 :真的很简便!
学生2 :这个“×”是什么?
学生3 :15 哪里来,3 哪里来?
学生4 :这个算式怎么读?
(根据学生的提问,请学生帮忙,逐一回答)
( 4 )从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中引出乘法算式的读法、表示意思、乘号和乘法。
(5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种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写法——乘法。
4 、体验运用
(1 )找:师:接下来,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一趟,那里就有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看谁找得多?
(2 )写:针对问题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
(3 )说: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5 、谈收获:……
6 、生活拓展: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大家课后去找找,看谁找得多。
二、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合理地组织、运用教材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摆小棒”的活动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通过“列算式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最后把课前插图当作给学生体验用知识的资源,学生会觉得轻松又兴趣盎然。
(二)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
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
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在学生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的教学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我带学生到公园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知道:只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才能用乘法,并从中获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之感……
(三)注重学生的个人体悟,自主产生求知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
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让学生通过“列加法算式”体悟遇到这种情况用加法真的很麻烦,学生有了这种体悟后,引导他们去想更好办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动力。
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办法还是不大完美时,就有了知道数学家的办法的强烈欲望。
而且会不知不觉产生对数学家、对数学知识的强烈求知。
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并带他们到生活中去用乘法,从而初步形成了“乘法”的概念,并体悟学习乘法的意义。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活动的预设生成中,让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等方面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这节课接近尾声时,让孩子们说一说公园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计算?孩子们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又得到了发展。
整个过程,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他们自己体验、探讨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