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翻译读书把看一遍就能背诵作为值得炫耀的能力,这是最不能成事的。
眼里看明白了,心里匆匆而过,内心留下的并不多,来来往往地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看一遍就能背诵的人,有谁像孔子那样的?孔子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不知翻阅过几千几百遍,《周易》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深入越不知它的穷尽所在。
即使是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的圣人,也不会停止放弃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时却读到四更还不停,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认为他很苦,苏东坡却十分畅快,不感到疲倦。
这难道是凭着看一遍就能背诵就能完成的事情吗!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等人,他们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因此最终没有写出什么好文章。
并且看一遍就背诵还会产生没有书不背诵的陋习,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要数《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要数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会写得最好。
沪教版八下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原文和译文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译文读书以看一遍就能背为才能,其实这个最不顶用。
就在眼中看了一下,心中匆匆而过,根本用不了多少心神,这样看来看去根本来不及,就像看场中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从古到今,过目就能背诵的人,他们又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读周易读到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读过多少遍,书里隐藏的细微含义,越读越明了,越钻研越深入,越读越没有穷尽。
虽然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也都勤学苦练,下足功夫。
苏东坡读本书都不用读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读到四更天,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书读得很辛苦,东坡却洒脱而丝毫不觉得苦。
难道就因为看了一遍就可以记住而把书丢下不管了吗?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不再读书,之后就再没有好文章了。
而且过目一遍能背,又有什么都背的坏处。
如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最出色,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最出色。
反复的看、背,你可能一会欣喜,一会悲泣,就在这几段中。
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难道不是一个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各种传奇恶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就像破烂厨柜,臭油坏酱都储藏在其中,这种肮脏无法忍受.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沪教版)
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事实论据 正面事例: 1、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 2、苏轼读《阿房宫赋》至四更。 反面事例:
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 第二遍,因此最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以上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意在告诉人们, 读书应反复阅读,深入钻研。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
驳论
立论
反对的观点 反对的原因 读书的主张
匆匆而过,印 “过目成诵” 象淡薄,没有
收获。
深入研读
不辨真伪,不 “无所不诵” 分精来自,一概成诵。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驳论
立论
反对的观点 反对的原因 读书的主张
匆匆而过,印 “过目成诵” 象淡薄,没有
收获。
深入研读
不辨真伪,不 “无所不诵” 分精细,一概
况且 就
坏处
《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
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
gāi 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
会合 在此数段耳。
罢了
值得欣喜, 值得悲泣。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
而且过目一遍就能背诵,还会产生什么都背诵的
陋习。
《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
即使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我认为《项羽本纪》是写得最 出色的,
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
而在《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 是最出色的。
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
反复诵读、观赏,你可能一会欣喜,一会悲泣,就在这
几段中罢了。
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
郑板桥夫人的“人各有体”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 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擅画兰竹。
•
郑板桥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 抚养。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 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 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 他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 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说 是其生平的纪实。
•
郑燮为政有干才,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群众。 郑燮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 即被人称为“狂”和“怪”。罢官后居扬州,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郑 燮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 潍县的官署中寄给我弟弟 郑墨的第一封家信
• 【谦称】
•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 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 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 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 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 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 弟、舍妹、舍侄等。 •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 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 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 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_郑燮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_郑燮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_郑燮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清代郑燮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译文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才能,(其实)是最不能成事的。
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钻研就越是不知道它的尽头。
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功夫。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
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强调做人原则
作者在书信中向弟弟传授了为人 处世的基本原则,包括诚信、正 直、谦逊等,希望他能够坚守这
些原则,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提醒弟弟谨慎交友
作者提醒弟弟要谨慎选择朋友, 避免受到不良影响,同时要多与 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学习,共同进
步。
传授处事方法
作者还向弟弟传授了一些处事的 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与人相处、 如何解决问题等,希望他能够在 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处事能力。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包括书信文化、礼仪文化等,挖掘其深层 内涵和价值。
创新传承方式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将传统文化以新的形 式进行传承和推广。
融入国民教育
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 认知和认同感。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运用书信交流
保留书信传统
03 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
真挚感人,情感深厚
文中流露出作者对弟弟的深厚感情, 通过书信形式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弟 弟的殷切期望和关怀。
作者在文中以自身经历为例,劝勉弟 弟要珍惜时光、勤奋学习,这种真挚 的劝诫让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力量。
语言质朴,自然流畅
文章采用古文书写,但语言并不晦涩 难懂,反而质朴自然,流畅易懂,使 读者能够轻松领略其思想内涵。
作者在潍县署中的经历与贡献
作者在潍县署中任职期间,勤政爱民,关注民生疾苦,致力于改革弊政、发展经济、改善 民生。同时,他也积极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弘扬传统文化。
寄舍弟墨第一书创作缘由
寄舍弟墨第一书的创作背景
作者在潍县署中任职时,深感官场腐败、民生疾苦等问题的严重性。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写下了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这封信。
【现代文阅读】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节选)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节选)阅读答案
阅读
下文,完成小题。
(8分)
潍县署中递舍弟墨第一书(摘录)
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例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
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犹如孔子者乎?念《极易》至韦编三绝,无人知晓翻看过几
千百遍去,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来,愈谐愈入,愈往而无人知晓其所愁。
虽生知大福之圣,不废困诚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必两遍,然其在翰林念《阿房宫赋》至四锣,老吏史苦之,坡淋然诲人不倦。
岂以一过即录,于是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
书不再念,迄无佳文。
小题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人名)。
(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译者下面的句子,特别注意划线词的含义。
(3分后)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小题3:、以下认知不恰当的一项就是()。
(3分后)a.摘录的第②段主要论证了:“读书必须也必须深入细致钻研”。
b.孔子读《易》的事例证明“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乃读书之术。
c.“老吏史苦之”与“坡淋然诲人不倦”对照,证明读书贵在乐学。
d.虞世南等人的事例与孔子、苏东坡的研读形成了鲜明对比。
参考答案:
小题1:清(1分)郑燮(1分)
小题1:略
小题1:c(3分)
略。
11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题破山寺后禅院》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朝______家______家_______,他字_____号_______是“_________”之一。
2《项羽本纪》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通史______中的一篇,作者为_____朝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字含义不济.事()与我何与.也()愈研愈入.()不知其所穷.()老吏史苦.之()更.有小说家言()其.龌龊亦耐不得.()()过: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一眼即过.()岂以一过.即记()面刺寡人之过.者()人恒过.()以其境过.清()过.中不至()三.翻译句子1.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新】《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参考译文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参考译文
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不能成事/最不中用。
眼里看得清楚明白,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人的内心中的并不多,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看一眼就能背诵出来的人,有谁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易经》读到使穿连《易经》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从而对《易经》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进去就越是不知道它的尽头在哪里。
即使是像孔子那样生下来不用学习就懂得道理,能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不会停止下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的功夫。
苏东坡平日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
我们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于是就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这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况且看一眼就能背诵出来,又有没有什么不记诵的弊端。
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我认为《项羽本纪》是写得最好的,而《项羽本纪》中,我又认为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几个片段是写得最好的。
我反复诵读观赏它,认为其中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只在这几个片段罢了。
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难道不成
了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家的作品,各种低俗的传奇、恶俗的戏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又过目不忘,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厨房柜子,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在里面,他的品味低俗也是让人不能够忍受的!。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0403115135)
(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第8-10题。
(9分)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 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 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 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8. 选文选自《_____________ 》(书名)。
本文题目中“舍弟”是古代人对自己弟弟的称呼,那么古代人称自己的哥哥应该是_______________ 。
(2分)9. 对文中画线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越是往前走就越不知路通向那里。
B. 越是往前走就越是不知路的尽头。
C. 越是深入进去就越不知它怎么穷尽。
D. 越是深入进去就越是不知它的尽头。
10. 本文作者举“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的事例,表明他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 ,主张读书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又举“《史记项羽本纪》中,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一例,表明他反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张读书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分)8.(2 分)板桥家书家兄9. (3 分)D10.(4 分)过目成诵深入研究无所不诵选择精华。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二、文学常识
•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承 上古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 • 《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 表。 • 《史记》别名“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
二、文学常识
• 《阿房宫赋》 唐代杜牧创作的散文,通过写阿房宫的兴 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秦王朝因骄奢 而亡国的历史教训。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 纱 掷 去 不 为 官,
囊 橐 萧 萧 两 袖 寒。
写 取 一 枝 清 瘦 竹, 秋 风 江 上 作 渔 竿。
wé shè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清】郑燮
题解:
潍县的官署中寄于堂弟郑墨的第一封家书
一、作者介绍
郑燮(1693~1765),清代画家, 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 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为官清廉,有“三绝诗书画,一官 归去来”之美誉。板桥在书法上创 立“六分半体”。 创作理论上,提出“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段 论,说明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
三、课文理解
(一)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句意: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 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不中用的。
(二)结构
各段段意 • 第1段:以“读书以过目成诵未能”作为批 驳对象,树起批驳的靶子,提出鲜明观点。 • 第2段:反对匆匆而读(过目成诵),强调只 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 • 第3段:反对无所不诵,不辨真伪精粗,论 证了读书应当有所选择,取其精华的道理。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全文翻译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读书把看过一遍就能背诵当作(一种)能力,(其实)是最不中用的。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眼里(看得)明白,心里匆匆(闪过),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留在内心的并不多,看来看去眼睛应付不过来,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就像看戏场中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和我有什么相关呢?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古往今来,过目成诵的人,谁能比得上孔子呢?读《易》至韦编三绝,孔子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不知道翻阅过几千几百遍,微言精义,愈探愈出,(对书中)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越钻研越深入,越深入就(越)不知道它的尽头。
虽生知安行之圣,即使是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的圣人,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苏东坡读书(向来)不用第二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更,但是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读到四更,老吏史苦之,(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认为(他)读得很辛苦,坡洒然不倦。
苏东坡(却十分)畅快,不感到疲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怎么能因为(看了)一遍(书)就记住就了结这事了呢?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一生(读)书不读第二遍,(所以他们)始终没有(写出)好文章。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况且过目就能成诵,又有什么都记诵的弊端。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就像《史记》的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我)认为《项羽本纪》是最好的,而在《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又认为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是最好的。
反复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反复地记诵、观赏,值得欣喜的,值得悲泣的,就在这几段中罢了。
九年级语文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郑燮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推敲文中词义,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2.初步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的方法。
3.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真知灼见,并且能够指导自己的学习。
【重点难点】1.重点:明确作者主张的读书方法;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真知灼见。
2.难点:初步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的方法。
【课文提示】1.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书法家、文学家,其书画造诣列“扬州八怪”之一。
2.本文是一封家信,也是一篇出色的驳论文。
作为家信,作者不仅对堂弟循循教导、切切关爱,还有独特的主张;作为驳论文,要思路清晰,破中有立、立中有破。
【正音正字】阿房宫ēpáng睢suī迄qì 辄zhé钜鹿jù垓下gāi钝dùn贮zhù龌龊wòcuò【词语积累】过目成诵应接不暇韦编三绝微言精义生知安行【初学课文】1.朗读课文。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反对“过目成诵”的说法,他认为“过目成诵”是无济于事的。
3.围绕上述问题,作者从哪些方面揭示其弊病的?围绕“过目成诵”,作者从两方面揭示其弊病:①“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过目成诵”的人是不会有成就的。
②“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过目成诵”的人是“没分晓的钝汉”。
4.针对上述问题,作者的主张是什么?针对“过目成诵”的弊病作者主张:①深入探究“微言精义”。
②“反覆诵观”精彩内容。
5.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全文三段,先简明扼要地提出一个总的观点,然后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6.全文用了哪些论据?全文使用的论据有:孔子韦编三绝、东坡夜读《阿房宫赋》、虞世南等平生无佳文、《史记》、小说家言。
7. 上述论据分别论证什么论点?孔子韦编三绝、东坡夜读《阿房宫赋》两例从正面论证第一个分论点“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阐明深入探究“微言精义”而取得巨大成就。
虞世南等平生无佳文的例子,从反面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证明“过目成诵”不会有成就。
古诗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翻译赏析
古诗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翻译赏析文言文《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注释】(1)选自《板桥家书》。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朝书法家、(2)以…为:把…作为。
(3)济事:能成事,中用。
济,对事情有益。
(4)了了:明白。
(5)方寸:指人的内心。
(6)不暇:没有空闲,指应付不过来。
(7)即:立刻。
(8)与:和。
(9)与:相关。
(10)孰:谁。
(11)如:比得上。
(12)韦编三绝:相传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
韦,皮革。
(13)微言精义: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
(14)愈:越。
(15)探:探讨,探寻。
(16)出:显露,明白。
(17)研:钻研。
(18)入:深入。
(19)往:前行。
(20)穷:穷尽。
(21)虽:即使。
(22)生知安行:生,出生。
知,懂得。
安,从容不迫。
行,实行。
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安而行之”(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
这是古人以为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
古文阅读-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郑板桥)
古文阅读-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郑板桥)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译文读书把看了一遍就能背诵作为值得夸耀的才能,是最不能成事的。
眼里看得清楚,心中匆匆而过,留在内心的并不多,看来看去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连穿《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它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进去就越不知道它的尽头(在哪里)。
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就懂得道理,能遵行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没有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工作)。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
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背诵,就草草结束学习(那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始终没有写出好文章。
况且看一遍就能背诵,又有什么都背诵的弊端。
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我认为《项羽本纪》是最好的,而《项羽本纪》中,我又认为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这几个片断是最好的。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详解
,
提出鲜明观点。 第2、3段分两点分别论述: 第2段:反对 过目成诵,主张读书应当深入 研读书中微言精义。 第3段:反对无所不诵,主张读书应当择其精 华,反覆诵观。
翻译句子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书信
读书以过目成诵
看一遍就能背诵
•
为能,最是不济事。
作为
能成事,中用。济: 对事情有益
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 实)是最不中用的。
典 故
巨鹿之战
——破釜沉舟
鸿门之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垓下之会(围)
——四面楚歌
总 结
作者读书的主张:
•
读书应深入探研“微言精义”。
•
读书应择其精华,“反覆诵观”。
“第一书”不仅对读书有真知灼见,论证也极出 色,也充满对堂弟循循教导、切切关爱。
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1段总写:批驳“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课文理解
一、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批驳: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 (句意: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 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不中用的。)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驳论文。 驳 论 立 论
反对的观点 反对的原因 读书的主张
他书画上常用 的印章印文为: “康熙秀才, 雍正举人,乾 隆进士”, “乾隆东封书 画史”,“七 品官耳”等, 可说是其生平 的纪实。
乾隆元年(1736)43岁中进士,乾隆七年 (1742) 50岁,为范县县令,54岁由范县改任潍 县,连任七年。 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在潍县的头两年,适逢山东大灾荒,出现 了“人相食”的惨痛景象,郑燮采取应急措施, 不及申报上司批准,动用官仓粮食借贷给饥民, 秋后灾情仍重,他又焚烧了所有贷券,采取以工 代赈办法,修城凿池,招徕远近灾民赴工就食; 责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和积粟之家平粜囤粮,使 饥民得以度过灾荒。但这些措施,却触犯了豪绅 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离潍县时, 囊橐萧然,仅有图书数卷,百姓痛惜挽留,甚至 为其立生祠。后客居扬州,卖画为生。
八年级语文《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问说》上海教育版知识精讲
初二语文《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问说》某某教育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问说》【具体教学内容】《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2、初步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的方法3、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真知灼见,对堂弟的循循教诲、切切关爱。
【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梳理文章思路,明确作者主X的读书方法;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真知灼见,对堂弟的循循教诲、切切关爱。
2、难点:初步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课题1、出示课题2、板书课题、释题潍县的官署中寄给堂弟X墨的第一封家书。
本文是一封告教堂弟X墨的家信,也是一篇出色的驳论文。
3、介绍X燮,并了解《板桥家书》。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读一读这封家信,这位才华横溢、治学有道的兄长,在家信中对堂弟有何告教?2、如果你是X墨,你明白了些什么?情感:循循教诲切切关爱内容:读书方法重点解释如下字词〔三〕梳理思路、深入理解1、在“第一书〞中就谈读书,读书是读书人的根本功。
今天,我们这些读书人也来读读板桥如何谈读书?明确:驳:过目成诵立:苦读深思、深入探究驳:无所不诵立:择其精华、反复诵观2、为什么不直接陈述主X,而要采用“驳论〞?“过目成诵〞“无所不诵〞很多人误以为正确,可见X燮倾生平治学之经验,告教堂弟正确的读书方法、言之恳切、情之关爱。
【帮你总结】“第一书〞不仅对读书有真知灼见,对堂弟循循教诲、切切关爱,论证也极出色。
归纳方法:〔1〕反问句式〔2〕比喻论证〔3〕举例论证〔4〕正反论证《问说》【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行、广、识、达、知、失〞六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实虚词。
2、借鉴古代学者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
3、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以与它们对突出文章中心所起的作用。
【学习重点与难点】1、借鉴古代学者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