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知识三
社 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
它涵盖了众多重要的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关键意义。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自己以及社会情境。
其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常见的现象。
首因效应指的是在最初接触到信息时形成的印象对后续判断产生较大影响;近因效应则是最近获得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起更大作用。
例如,在面试中,最初的表现可能会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首因效应,而结束时的精彩回答可能产生近因效应。
归因理论也是社会认知的重要部分。
我们常常试图解释他人行为的原因,分为内部归因(个人性格、能力等)和外部归因(环境、运气等)。
然而,这种归因往往存在偏差,比如基本归因错误,即我们倾向于高估个人特质对行为的影响,而低估环境因素。
比如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争吵,我们可能会首先认为是这个人脾气不好,而忽略了可能是当时的环境压力导致。
另外,图式和刻板印象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知。
图式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帮助我们快速处理信息,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过滤和错误判断。
刻板印象则是对某一群体的过于简化和概括的看法,容易引发偏见和歧视。
二、社会影响从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影响现象。
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以与群体保持一致。
比如在街头看到一群人都朝着一个方向跑,我们可能也会不自觉地跟着跑。
顺从是在他人直接请求下做出的行为改变。
例如销售人员向你推销产品,通过各种策略促使你购买。
服从则是在权威命令下做出的行为。
著名的米尔格伦实验就揭示了人们在权威面前服从的程度可能超出想象。
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也值得关注。
在他人在场时,有时我们的表现会更好,这是社会促进;有时则会更差,这是社会抑制。
比如在运动会上观众的加油可能让运动员跑得更快,但在考试时旁边有人注视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紧张而发挥失常。
三、人际关系人际吸引的因素众多,包括相似性、互补性、熟悉度、外貌等。
相似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往往能促进彼此的吸引;而在某些方面的互补,如性格、能力,也可能让关系更加稳固。
社会心理学—3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
认知心理学 p286
定义: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
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
提取
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
储存
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
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
编码
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
物理世界 (客观事物)
社会世界/精神世界 (社会性事物)
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 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0
印象管理的作用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印象管理
• 促进社会交往 –当获得礼物时应该表示喜欢
• 获取物质或社会奖赏 –策略性的自我展示
(Strategic self-presentation, Jones, 1990)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2
品牌的晕轮效应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3
印象形成的效应3: 刻板效应/刻板印象
(social stereotypical impression)
闭上你的双眼,想象下列这些人物的长相与性别?
大学啦啦队长,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一个公司总裁
定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 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
软弱的。
¦ 逻辑性强 抱负宏大
¦ 欣赏艺术和文学 ¦
¦ 无依赖感 不因相貌而自负 ¦ 善于表达脉脉温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3节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
22
A
B
特征
权数×明显度 特 征
权数×明显度
活泼
+5×3=+15 友 好
+5×3=+15
有魅力
+5×3=+15 兴趣广泛 +5×3=+15
吸毒Biblioteka -5×3=-15 不整洁-2×3=- 6
加总
+15 加 总
+24
加权平均值 +l5÷3=+5 加权平均值 +24÷3=+8
外控者:控制点在个体外部。
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结果个人不能控制,外部力量 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认 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 责任。
34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 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失败也不怀 疑,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 作投入。其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 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 面对失败与困难,推卸责任,不去寻找解决问 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 运气。倾向以无助、被动方式生活,不可取。
39
五、影响归因的4个因素
(一)社会视角 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 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会有差别,因而对行为 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显然,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 对行动者行为的原因的看法会有差别。
40
(二)自我价值保护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 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社会心理学 第三次课 人际关系和人际吸引
实际上,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说,通常意义的个人隐私实际上 并不是个人自我最深层次的内容。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自我的 更深层次的内容,应当是连个人自身都不接受的,与个人的自我价 值相对立的经验、冲动和行为经历。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的规则 *爱情
一、人际吸引规则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 (三)、相似规则 (四)、互补规则 (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
•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1、熟悉与人际吸引
(1).熟悉引起喜欢
扎琼克(Zajonc,1968)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 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结果发现,一个人的 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
简言之,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表现为:肯定维度“新的爱更有 吸引力”现象和否定维度“失去的抛却得更彻底”现象。
–弗里德曼等人( Freedman, 1981)的解释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提供的满意解释
3、保护他人的自我价值
人们对自我评价的敏感和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说明, 在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维持上,我们必须遵守自我价值保护 原则,即必须在同别人的交往和关系维持中作为别人的自我 支持力量而存在,只有支持别人的自我价值,才可能被别人 接受和赢得别人。
(2).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
熟悉不是影响喜欢的唯一变量。所接触对象的性质,也影响 着人们喜欢的程度。Perlman & Oskamp与1971选择三种类型的人的照片作 为研究素材。一类为正面人物,一类为穿着运动服的中性人物,另一类则 为反面人物。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 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
社会心理学讲义3--社会化
至少可分为五类:
第3章
① 政治社会化 ——指正式负有教育责任的政治家和 教学机构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公民灌输政治信息、 价值观和政治信念的过程。
② 民族社会化 —— 自然人成为具有民族意识的人 的过程。 ③ 法律社会化 —— 人们学会用法律及其制度调节 自己的行为。
④ 性别角色社会化 —— 按照社会规定的男女性别 角色的要求学习支配自己的行为。 ⑤ 道德社会化 —— 将社会肯定的道德准则加以内 化,使公民形成合乎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过程。 第3章
性 格——是人格最鲜明的表现,是在社 会化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倾向。 性格是人格中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一旦 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3章
性格是有结构的:
◇
性格结构是多重矛盾的统一
◇
◇
性格结构具有确定性和变异性
性格结构具有复杂性和主导性
◇
性格结构具有表层性和深层性
3、社会角色的冲突 ① 同一社会角色内心的冲突 ② 新旧角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③ 身兼几个角色时的内心冲突 ④ 角色规定人格与个体真实人格的冲突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既要学会担当社会 角色,又要不断解决角色冲突的过程,解决角 色冲突的过程本质上个体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
第3章
四、人格的形成 社会化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便有了人格。 ① 什么是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人格都作过论 述。奥尔波特曾综述过50种定义。 人格(personality)—— 是个体与其环境 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 (扬国枢)。人格一旦形成,就构成人们之间 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它是人的心理-物 理个体性的多面综合,体现了一个人过去和现 在的全部特征。 第3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思辨期——-积累思想(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二)经验描绘期--—成型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五大思潮的促进:(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产生标志:1908年,两本书的出版:麦独孤《社会心理学绪论》罗斯《社会心理学》(三)实验期--—独立阶段(20世纪20年代)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运动的早起成员,倡导群体动力学,桃李满天下等,现代实验心理学之父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1 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群体因素对个体运动的影响"2提出了社会促进31924年出版《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四、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麦独孤弗劳仑兹生物因素本能印刻遗传差异XYY(二)学习理论机制:1.联结S——--R 2强化、模仿特点:1.行为由过去经验得出.2倾向解释—当时环境,忽视人的主观感受。
倾向解释外在行为,忽视人的心理状态.(四)认知理论:行为取决于对社会情境的知觉或加工过程。
1分类2聚焦五、概念解释现实真实性:实验与现实生活情景相似程度。
心理真实性:一项实验所引发的心理过程与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心理过程的相似程度。
六、社会心理学者的基本困境:1〉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在自然环境中而非实验室内进行的实验。
> 理想与现实最理想研究:一是对情境有足够的控制,以确保没有额外变量影响结果和将人们随机分配到情境中去(内部效度);二是确保结果能够外推到日常生活中去(外部效度)。
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社会心理学)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社会心理学)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 2.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单项选择题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说明了人格具有()。
A.独特性B.稳定性C.统合性D.复杂性正确答案:D解析:鲁迅曾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句话说明了人的复杂,人的行为表现出多元化、多层面的特征。
人格结构的组合千变万化,从而使人格的表现千姿百态。
每个人的人格世界,并非是由各种特征简单堆积起来的,而是依照一定的内容、秩序、规则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运动系统。
2.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研究和揭示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是()。
A.双生子研究B.社会文化研究C.家庭因素研究D.早期童年经验研究正确答案:A3.外界环境的刺激只有通过人格的中介才起作用,说明人格具有()。
A.功能性B.完整性C.情绪性D.认知性正确答案:A4.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是()。
A.人格的动力B.构成人格的主要成分C.人格的主要特点D.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正确答案:B解析: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含着各种成分,其中主要包括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前者是指人格的动力,后者是指个体之间的差异。
5.能力类型的差异是指()上的差异。
A.天赋条件B.智力水平C.男女性别D.在感知能力、想像力以及音乐、美术、体育运动等特殊能力方面正确答案:D解析:不同的人在能力的不同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也是很大的,这包括感知觉能力、想像力以及特殊能力方面的明显差异。
6.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
A.多少、速度、巩固程度、能达到的水平B.方向、速度、熟练程度、能达到的水平C.方向、速度、巩固程度、能达到的水平D.多少、速度、熟练程度、能达到的水平正确答案:C解析: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没有某种能力难于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化 知识点
第三章社会化社会化的定义: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种类:社会化不仅仅是儿童期就完成了的,它实际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可把社会化分为4种: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前两种指个体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后两种指成年期后的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下面仅对几项主要的作些介绍,他们是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一节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这一节主要是讲先天的生理基础和后天的教养的关系问题。
人和其它动物相比有超长的依赖期,这种依赖期为我们在社会学习文化、技能提供了机会。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二者共同形塑人的行为。
社会生物学认为生物因素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关键作用,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后天教养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决定作用。
(视角)生物因素个体的方面、繁衍的方面和基因的方面。
第二节婴幼儿的社会化一.婴幼儿与人类的接触爱抚二.情感的发展婴幼儿社会化情感的发展过程:出生—5周满足感、惊讶、厌恶、沮丧6-8周快乐3-4个月生气8-9个月悲哀、害怕12-18个月亲切感18个月害羞2岁骄傲感3-4岁内疚感5-6岁社会性情感、无安全感、谦虚、信任、嫉妒他人青少年罗曼蒂克激情哲学沉思第三节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简单的说就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
人格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行为方面社会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人格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
人格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自我问题。
小孩子最初是没有我的,不会把自己和别人分别开来。
我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小孩子眼里先有别人后有我。
自我建立的过程,不同的学者提出各异的理论。
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三阶段:首先,我们觉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到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和评价第三步,根据他人对自己的判断评价自己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和库利镜中我的理论有些类似,但要更复杂。
心理咨询师社 会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一、协议关键信息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理论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核心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社会认知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社会态度构成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人际关系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社会影响表现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1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111 它侧重于研究个体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维持和改变自己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以及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如何受到社会文化、社会规范、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11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社会影响、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群体心理等多个方面。
三、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2 精神分析理论121 强调潜意识和本能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是由内在的冲突和欲望所驱动。
122 例如,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冲突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13 行为主义理论131 主张通过观察和分析个体的外部行为来研究心理现象,认为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五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亲和
成就
动机
利他
动机
动机
权利 动机
侵犯 动机
一、亲合动机
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 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合需要引 起亲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则导致亲合行为。
(一)亲合的起源
依恋
真题分享
1.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 联系的心理倾向是( )。(单选)
答案:D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 (一)社会视角 • (二)自我价值保护 • (三)观察位置 • (四)时间因素
真题分享
13.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 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 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 )归 因偏差。(单选)
A.空间性 B.情境性 C.特异性 D.动机性
• • 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
时形成的印象。
二、印象形成的几种效应
(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
首因效应
相亲
近因效应
离婚
(二)光环效应
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的印象,往往会对 他的人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予肯定的评价。这 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叫晕轮效应。
毁掉普希金的“晕轮效应”
• 自然动机 • 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难度系数
真题分享
1.( )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单选) A.社会动机 B.社会态度 C.价值观 D.社会知觉
真题分享
1.( )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单选)
A.社会动机 B.社会态度 C.价值观 D.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资料全
2、社会规范理论 (1)互惠规范 (2)社会责任规范 3、进化心理学理论 (1)保护家族 (2)互惠 (二)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助人行为的情景因素 (一)旁观者在场 (二)榜样的存在 (三)时间压力 二、被助人的特点 (一)性别 (二)相似性 (三)不被责备者
三、助人者个人的影响因素
四、沟通的功能 (一)获取信息的手段。 (二)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 (三)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 因素。 (四)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 (五)协调群体内行为,促进组织目标 的实现与效率的提高。
五、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语词沟通与非语词沟通 (二)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 (三)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 (四)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五)个人内沟通与人际沟通
三、实证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 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 究转向应用研究。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 过程。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 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 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 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第三节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一、群体极化 Leabharlann 一)冒险转移原因:1.个人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2. 责任分散3.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 价 (二)群体极化的概念 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嘉庆,是一种 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 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三)群体极化的机制
二、群体的形成 (一)群体形成的过程
社 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社会影响、态度和偏见等等。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的整理。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他人以及社会情境。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断的过程。
有两种主要的归因方式:内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的性格、态度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环境、情境等外部因素)。
例如,如果一个人考试成绩不好,我们可能会认为是他不够努力(内部归因),或者是考试太难了(外部归因)。
2、认知偏差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常存在各种偏差,如首因效应(第一次留下的印象更重要)、近因效应(最近的信息更有影响力)、晕轮效应(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影响对其具体特征的评价)等。
比如,我们可能因为一个人长得好看而认为他性格也好。
3、社会图式这是我们头脑中关于社会世界的已有知识和概念框架。
比如,我们对“老师”“医生”等角色都有一定的图式,会影响我们对这些人的期望和理解。
二、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知识点:1、人际吸引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人们往往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互补性(在某些方面互补的人也能相互吸引)、熟悉度(接触越多越可能产生好感)和外貌吸引力(虽然不是唯一的因素,但仍有一定影响)。
2、人际沟通有效的人际沟通包括清晰的表达、积极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
非言语沟通,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也在传递信息中起着重要作用。
3、亲密关系包括爱情、友情和家庭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信任、支持和共同的价值观是维持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影响1、从众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例如,在一群人都选择某种产品时,我们可能也会跟着选择。
2、服从指个体在权威的命令下,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专题三 自我意识
Who am I?
• 人自诩为万物之灵,总想究诘宇宙自然的 奥妙。然而曾几何时,人类发现‚自我‛ 的存在才是谜中之谜。早具慧心的先人们 以神话隐喻的方式将‚认识自我‛的箴言 昭示给后人。 认识你自己,否则你就会被毁掉。
课堂练习: 写出20个“我是谁”? 要求选择能反映个人的个性风格 的语句。
认识你自已!
社会心理学专题三
——自我意识“我是谁?”
网络红人-“凤姐”
征婚条件
• 必须为北京大学或清 华大学硕士毕业生 • 必须为经济学专业毕 业 • 必须具备国际视野 • 身高176--183左右 • 无生育史 • 东部沿海户籍 • 年龄25--28岁左右。
9岁博览群书,20岁到达顶峰,往前300年往后推300年, 没有人会超过我。在智力上他们是不可能比我强的,那 就在身高和外貌上弥补吧…… 我想重新征婚。以前我自身的条件无人能超越,现在我 更是举世无双了 我觉得我能做家乐福中国区总裁,或者当个中央领导。 他太老了,而且身高也不够。他也不可能是北大清华, 更不可能是经济学专业,我不会选他(陈坤) 我经常看的都是人文社会的书,例如《知音》、《故事 会》 我现在征婚的话,一律要海归人士,而且只要欧洲和北 美的海归。哈佛牛津毕业的优先。 有一天我要领导世界
• 左侧写满之后,请在白纸的上方从左至右写上: • 真实的我 理想的我 别人眼中的我 • 好了,现在我们这张表的基本构架就出来了,剩下的事就 是你按照刚才列出的条目填上答案。 • 具体填法,有两种形式: • 一种是竖填,还有一种是横填。
•
大学生自我意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关注, 正确认识自我是个体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 每天 早晨,我对自己说:‚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每 天的自我都是新的,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前进的动 力,而是摆脱昨天阴影的力量,你不能轻装是因 为你习惯向后看,请转过身吧,走过去前面是个 天,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真好!‛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认知n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认知偏差
印象管理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含义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三、归因 四、社会认知的途径 五、社会认知的特征 六、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社会认知的含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自 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 行为动机、意向行为 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 过程,是根据认知者 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 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 包括对知觉对象的感 知、印象、判断、推 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 心理活动。
判断1
Smith先生个子不高有些秃头戴一副眼睛,会开车, 诗也写得非常好,请问他是学者还是司机? 单身汉的要求
作用:一是每个群体都有其特殊的风格,其成员总 有共同的特征,有正确的一面。 二是个人的特征常常与其所在的群体中其他成员大 不一样,发生基率谬误(即个体忽视事物发生的概 率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三)社会判断
1.含义
2.社会判断的途径:认知启发
八旬老翁摔倒无人敢扶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2009年09月24日07:48
重庆晚报
1.社会判断的含义
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 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评价是人们在对社会事件(人或物或关系) 的某些方面的性质、特征、过程、类型、作 用等进行测定和评估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总 体看法。 推论是在评价的前提下,运用概念系列进行 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认知过程。
李本华和杨国枢关于刻板印象的研究(1969)
种类:国民刻板印象、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种族刻板印 象、职业刻板印象 形成途径:一是通过与某些人或群体频繁接触而达成的 认识,二是通过他人介绍、媒体传播等见解资料而获得。 作用:积极方面,刻板印象本身包含有一定的合理的真 实的成分,或多少反映了认知对象的若干实际状况,因 而有助于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为人们迅速适应社会生 活环境提供一定的便利。 消极方面,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很难 随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会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 隐没了个体所特有的东西,易犯过度概括的错误。
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考点:社会化
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考点:社会化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考点: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于人的始终的过程,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下面店铺带来的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考点:社会化。
一、社会化(一)概述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3)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4)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从出生一直到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
这个依附期受文化传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每个人有所不同,大致持续13至25年。
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脑的神经网络构成了自然界最神奇、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不仅能使人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而且使人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没有脑的智能作为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很难顺利完成的。
(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1.家庭家庭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位置独特、作用突出。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期。
2.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化 知识点
第三章社会化社会化的定义: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种类:社会化不仅仅是儿童期就完成了的,它实际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可把社会化分为4种: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前两种指个体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后两种指成年期后的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下面仅对几项主要的作些介绍,他们是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一节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这一节主要是讲先天的生理基础和后天的教养的关系问题。
人和其它动物相比有超长的依赖期,这种依赖期为我们在社会学习文化、技能提供了机会。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二者共同形塑人的行为。
社会生物学认为生物因素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关键作用,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后天教养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决定作用。
(视角)生物因素个体的方面、繁衍的方面和基因的方面。
第二节婴幼儿的社会化一.婴幼儿与人类的接触爱抚二.情感的发展婴幼儿社会化情感的发展过程:出生—5周满足感、惊讶、厌恶、沮丧6-8周快乐3-4个月生气8-9个月悲哀、害怕12-18个月亲切感18个月害羞2岁骄傲感3-4岁内疚感5-6岁社会性情感、无安全感、谦虚、信任、嫉妒他人青少年罗曼蒂克激情哲学沉思第三节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简单的说就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
人格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行为方面社会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人格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
人格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自我问题。
小孩子最初是没有我的,不会把自己和别人分别开来。
我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小孩子眼里先有别人后有我。
自我建立的过程,不同的学者提出各异的理论。
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三阶段:首先,我们觉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到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和评价第三步,根据他人对自己的判断评价自己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和库利镜中我的理论有些类似,但要更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知识三
30、控制点理论(识记,领会)
1.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
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2.内控者: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他相信自己能够对事
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
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人的内部,称为内控者。
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
符合社会期待的。
3.外控者: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
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状况,而个人努力是无济于事。
这类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
的责任,控制点在个人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不可取的。
31、成就动机
1.成就动机(领会)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即个体在广泛
背景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
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2.抱负水平(领会):(1)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成就动机的强弱。
(2)抱负水平与个体以往成败经验有关,成功经验可提高抱负水平,失败经验则降低
个体的抱负水平。
3.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识记):
4.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识记):
(1)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即家长对其子女的自律训练越严格,他们的成就动机就越强。
从小就培养儿童的成就感,这是自我实现者高峰体验的基础。
2)社会环境的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具有深刻影响。
一个社会形成的高成就动机氛围有益于个体成就动机
的提高。
32、社会赞许动机(识记)
1.社会赞许动机的作用: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发展非常重要。
产生积极的约束作用。
2.社会规范对赞许动机的影响:社会赞许动机是学习的产物。
个体在婴幼时期的赞许动机以成人,主要是
父母的规范为标准;在儿童及青年时期,同辈群体的赞许,即同辈群体的
规范的影响往往超过成人。
33、侵犯
1.侵犯的构成(领会):广义的侵犯包括以下三种情况,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的侵犯。
(1)伤害行为: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 2)侵犯动机(侵犯意图),侵犯行为的原因
3)社会评价:a.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侵犯具有反社会性质
b.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的侵犯是亲社会性质的
c.介乎二者之间的侵犯,即被认可的侵犯。
2.侵犯的原因(识记):1)本能论的解释:
a.费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使人遵循快乐原则行事,自我保存本能使人适应环境避害趋利。
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必须宣泄出来,否则于身心健康不利。
b.罗伦茨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本能,其生存意义很重要。
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侵犯及其“升级”,要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办法。
(2)挫折——侵犯学说(识记):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
张状态。
a.多拉德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存在为条件。
这种学说有三个主要观点:其一,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
其二,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
其三,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b.米勒认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c.伯克威茨认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
侵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可能使侵犯得以加强。
(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班杜拉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
学习是侵犯的主要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
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强化、联想和模仿。
34、利他(领会)1.利他的性质:(1)利他是一种亲社会行为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认为目标。
2.利他产生的条件:
(1)外部因素:a.自然环境 b.社会情境:他人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越少。
c.时间压力:时间紧迫,难于利他。
d.理他对象的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态度,价值观)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a.心境(愉悦) b.内疚 c.人格(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他人的同情与理解都
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
(3)利他技能:更多救助技能与手段
3.对利他行为的解释:(1)生物学观点:动物有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的本能。
(2)社会交换论观点: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
利他者的付出是帮助他人,其收益是
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减小。
35、态度的概念(领会)
1.态度的概念: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具有:a.评价性;b.内在
性;c.对象性;d.稳定性
2.态度的成分:C、A、B统称为态度的ABC模式
3.态度与价值:态度来源于价值,价值是态度的核心。
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
价值大小决定
态度程度强弱。
36、态度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