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栏歌妓与元曲的繁荣
浅析勾栏瓦舍的创设演艺与宋元戏曲的繁荣
2016年第9期总第166期No.9. 2016Sum 166语言艺术与体育研究浅析勾栏瓦舍的创设演艺与宋元戏曲的繁荣王娟娟(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山西平定 045000)摘要:中国的戏曲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地发展、丰富、与革新,不断完善与成熟。
其中勾栏瓦舍的创设及演艺活动对宋元时期戏曲的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章在阐述勾栏瓦舍创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勾栏瓦舍中演艺活动的商业竞争性、通俗文化性、综合娱乐性对于宋元戏曲的繁荣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期更好地阐释勾栏瓦舍的创设演艺与宋元戏曲的繁荣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勾栏瓦舍;宋元戏曲;创设演艺中图分类号:J802; 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9-000357-02中国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经过汉、唐到宋、元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
促使戏曲在宋元时期走向繁荣的因素有城市经济的繁荣、众多文人的积极参与、戏曲自身发展的规律等,而作为戏曲演出场所的勾栏瓦舍的出现,对戏曲在宋元时期走向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勾栏瓦舍的创设在我国唐代,城市的规划是坊市制,坊是居民区,市是贸易区,坊和市是分离的,坊有围墙与外界阻隔。
唐末至宋初,大量的战争使坊墙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长期失修。
同时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壮大,北宋的汴京、南宋的临安都是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
在这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的限制,居民区与市场贸易区融为一体,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的生活。
北宋中期以后,一些繁华的商业区甚至完全取消了时间界限,通宵达旦进行交易活动,不禁夜市,热闹非凡,更大程度地方便了市民阶层的活动。
瓦舍就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贸易繁荣的直接产物,是专门的文化贸易场所。
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元朝最经典的10首散曲:关汉卿居然没有一首上榜
元朝最经典的10首散曲:关汉卿居然没有一首上榜散曲,和古诗、律诗、词并列为古代的诗歌体裁之一。
散曲在元朝伴随着杂剧的兴盛而兴起,成为了一代之文学。
散曲来源于宋词,是北方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其风格为雅俗共赏,分为小令、套数等形式,被市民所喜爱。
元朝之后,散曲相对衰落,但是依然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品。
本文就介绍一下最经典的10首元曲。
1,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329年,关中地区发生了旱灾,张养浩担任陕西行台中丞前往以赈灾。
原本张养浩已经辞官归隐,但是这次为了赈济饥民,便不顾年老而出山。
他在前往关中的途中,看到了饥殍遍野的局面,他“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张养浩目睹了大一统时代百姓的灾难,于是发出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之叹。
这首怀古作品在思想上已经脱离了传统感叹盛衰无常的束缚,而是将目光集中于天下苍生,可谓振聋发聩,有若金石掷地。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朝时期,由于蒙古贵族对科举制不重视,汉族士人的晋升机会遭到了遏制,使得许多汉族文人被迫从事于元杂剧的创造,反而推动了元曲的繁荣。
而马致远生活在这个时代,只得流浪天涯,郁郁不得志,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他一生的高度概括。
这首小令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寥寥数语,高度凝练,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晚秋羁旅图,境界凄凉,是难得的优秀作品。
3,汤式《天香引·西湖感旧》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
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
昔日夜,二十里沽酒楼,香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
光景蹉跎,人物消磨。
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杭州是南宋的首都,曾经有诗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浅谈歌妓对元曲发展的影响
其 次 ,歌妓 的悲苦命运 ,成 为元 商创作的重 要素 材 ,丰富 了元 曲的创作 内容 。 元 代 统 治 者 重 武 轻 文 ,崇 佛 斥 儒 ,书 生 百无 一 用 ,被 迫 流 人 市 井 ,浪 迹 民 间 , 因而 就有 了与生 活在社会 最底层 的的歌妓们 接触的机 会 。在朝夕 相处 中 ,作家们 亲 眼 目睹 了 青 楼 歌 女 们 秋 波 笑 靥 之 后 的悲 苦 命运 ,并且 对他 们 寄 予 了深 切 的 同情 和 关 爱 。 同 时 ,从 她们 身上获 取 了大 量 的创作素材 ,创作 出 了众多聪 明、美 丽 、色艺俱 佳 的歌妓形 象 。如 《 衫泪 》 中的裴兴奴 、《 青 百花亭 》中的贺怜 怜 、《 救风尘 》 中的宋引章 、《 灰闻记 》 中的 张海 棠等 等。除此之 外 ,还 有一批 富于反抗 和觉 醒意识 的妓 女 形象 。例 如 : 《 窗 梦》 云 中 的郑 月莲 、《 金钱池》 中的杜蕊 娘等 等。 被世 人所鄙 视 的歌妓 ,在作家笔下 ,却是这 样优 秀 ,足 以表 明作 家进步 的立 场和鲜
・
39 ・
维普资讯
明的倾 向性 。不 过我们 也不能忽 略 了一个很重要 的 因素 ,那 就是元 代宽松 的政治环 境为
杂剧 家们 提供 了畅所 欲 言的机会 。再 加上作家本 身的特殊遭 遇 .对 歌妓们苦 难的生 活体
察颇 深 .因而 出现 了大量优秀 的反映歌蛀 生活的作 品。 第 三 ,歌 妓 在 从 事 各 种 技 艺 的 同 时 .在 元 监创 作 上 也 小 有 成 就 。 与 其 他 时代 一 样 ,元 曲 的创 作 队 伍 几 乎 被 男 性所 垄 断 。而 在 夏庭 芝 的 《 楼 集 》 中 青 我 们看到 了一支 不为人 正视 的特殊 的创作群体——歌 妓 。这 些靠卖笑 为生 的 “ 贱者 ” 卑 , 除 了 容 貌 美 丽 ,擅 长 表 演 之外 ,痛 苦 的 畸 形 生 活 又极 大 地 发 展 了 她 们 的智 慧 ,使 她 们 在 创 作 领 域 ( 监) 中也 得 以 暂 露 头角 ,为 后 世 所 关 注 。 散 珠莲 秀 ,姓 朱 ,是 当时 大都 赫赫 有名 的杂剧 演员 ,达到 了绝妙 的程度 同时 也是个 曲作 家 .与 文人才 子 有着 密切 的来 往 。关 汉卿 有 《 赠珠 帘 秀》 套 监 ,卢挚 有 《 珠 帘 别 秀》 小令 。珠帘 秀传世作 品就是 与卢 挚唱和 的 ( 双调 ・ 阳曲] 《 卢疏 斋 》 山无 数 , 寿 答 :“ 烟 万缕 ,憔 }煞 玉堂人 物 ,倚蓬 窗一 身 活受 苦 ,恨不 得 随大江 东 去 。 卒 ”珠 帘 秀之 作 ,抒
勾栏瓦舍:宋代繁荣的娱乐业
勾栏瓦舍:宋代繁荣的娱乐业节选自《王朝的倒影---水浒传中宋朝事》水浒传中好几处提到“勾栏瓦舍”。
一处是在郓城县衙当巡捕步兵都头“都头”是个什么官?的雷横从梁山泊回到郓城,听帮闲的李小二说近日从东京来了一个女艺人,色艺双绝,叫做白秀英,如今正在郓城的勾栏里“说唱诸般品调”,“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是戏舞,或是吹弹,或是歌唱,赚得那人山人海价看”。
雷横听了,“又遇心闲,便和那李小二到勾栏里来看”,“入到里面,便去青龙头上第一位坐了”,看戏台挂出的招贴,做的是“笑乐院本”,主演便是那白秀英。
演出开始,白秀英“说了开话又唱,唱了又说,合棚价众人喝采不绝”,演到精彩处,白秀英却停了下来,托着盘子,到观众席中讨赏钱,先走到雷横面前。
雷横一摸钱袋,才发现未带分文,便说:“今日忘了,不曾带得些出来,明日一发赏你。
”白秀英笑道:“头醋不酽二醋薄。
官人坐当其位,可出个标首。
”雷横通红了面皮,道:“我一时不曾带得出来,非是我舍不得。
”白秀英道:“官人既是来听唱,如何不记得带钱出来?”雷横道:“我赏你三五两银子,也不打紧;却恨今日忘记带来。
”双方争执了起来。
一处是青州清风镇。
清风镇是一个市镇,位置重要,邻近又有三座恶山,于是政府在这里设置巡检司。
花荣是负责人之一,当宋江来时,花荣便安排了人每日陪着老宋“去清风镇街上观看市井喧哗”,“那清风镇上也有几座小勾栏并茶坊酒肆,自不必说的。
当日宋江与这体己人在小勾栏里闲看了一回,又去近村寺院、道家宫观游赏一回,请去市镇上酒肆中饮酒”。
还有一处是东京城内的桑家瓦子:东京年例,大张灯火,庆赏元宵,燕青、李逵等人换了衣巾,扮成客商的模样,潜入东京城看花灯,先投桑家瓦子而来,“来到瓦子前,听得勾栏内锣响,李逵定要入去,燕青只得和他挨在人丛里,听的上面说平话,正说《三国志》,说到关云长刮骨疗毒”。
李逵听得兴起,在人丛中高叫道:“这个正是好男子!”众人失惊,都看李逵,燕青慌忙拦道:“李大哥,你怎地好村!勾栏瓦舍,如何使得大惊小怪这等叫!”李逵道:“说到这里,不由人喝采!”燕青拖了李逵便走。
宋代勾栏剧场对戏曲大众化的影响
宋代勾栏剧场对戏曲大众化的影响宋代勾栏剧场是宋代民间剧场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南宋时期,不同于宫廷剧场的高雅氛围,勾栏剧场更接近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对戏曲的大众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勾栏剧场使得戏曲更加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
与宫廷剧场相比,勾栏剧场更注重丰富多样的剧目和贴近生活的表演形式。
勾栏剧场中演出的常见剧目有《天神下凡》、《人参娘子》等,这些剧目大多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寓意着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
勾栏剧场还采用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形式,如武打、唱腔、舞蹈等,使得戏曲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引起普通百姓的兴趣和共鸣。
勾栏剧场为普通百姓提供了观赏戏曲的机会。
在南宋时期,由于经济繁荣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许多常人也逐渐有了经济和时间上的富余,勾栏剧场应运而生,成为普通百姓观赏戏曲的重要场所。
勾栏剧场通常设在村庄或城市的繁华地段,演出时间相对宫廷剧场来说更加灵活,普通百姓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前去观看。
勾栏剧场还设有固定的观众席,方便观众就座观看演出。
通过勾栏剧场,普通百姓得以近距离接触戏曲艺术,享受到高雅艺术的乐趣,这样的体验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流传。
勾栏剧场扩大了戏曲的受众群体。
勾栏剧场是以普通百姓为主要观众群体的,这就意味着戏曲艺术可以被更广泛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在这样的场合下,戏曲演员不再只是为宫廷上层阶级服务,而是要面对更广泛的群众,呈现更多元化的表演。
这种更加大众化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前来观看,扩大了戏曲的影响范围和受众基础。
勾栏剧场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崛起和繁荣。
勾栏剧场的兴起使得戏曲艺术有了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和表演舞台,吸引了更多的戏曲艺术家投身到这个领域。
勾栏剧场也对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戏曲艺术家为了适应多样化的剧目和观众需求,不断改进表演技巧和艺术形式,使得戏曲愈加精彩纷呈。
勾栏剧场的繁荣和发展,为宋代戏曲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原文及赏析
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原文及赏析《一枝花·不伏老》这套曲子是关汉卿散曲的代表作。
全曲以生动活泼的比喻,写书会才人的品行才华,具有民间曲词那种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一枝花·不伏老元代:关汉卿〔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
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
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
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
分茶攧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
你道我老也,暂休。
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
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
〔隔尾〕子弟每是个茅草冈、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蹅踏的阵马儿熟。
经了些窝弓冷箭鑞枪头,不曾落人后。
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
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
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一枝花·不伏老》译文采摘那露出墙头的朵朵红花,攀折路边的条条弯柳。
采的花蕊红稚嫩,折的柳条青翠柔细。
处处拈花惹草,纯粹的一个浪荡公子。
手中的花柳任我摆布,直把她们玩弄得成了残花败柳。
我是个全天下最有名气的花花公子。
但愿那些红颜美色永不衰褪,光彩常驻。
歌妓与元曲
潦倒 。与 歌妓 为伍 ,充作 书会 才人 。这使得 她们 有
了更 多 的 机 会 接 触 文 人 . 了解 文 人 .从 而 影 响 到 文
为家人 犯罪 而被 买人 教坊 .有 的则是 因为饥寒 交 迫
眠花 卧柳 ” “ 中消遣 ,酒 内忘忧 ” “ 的是银 、 花 、 伴 筝女银 台前 理银 筝笑 倚银屏 .伴 的是 玉天 仙携 玉手
并 玉肩 同登 玉楼 ” 『 ( 南吕. 一枝花] 《 不伏老》 ,表 面上说 )
的是依 红偎 翠 的风 流 .实 则反 映 出元 代 文人士 子 自 我 价值 无 法 实 现 的苦 闷与 抑 郁 .是 满 腹 牢 骚 的宣 泄 与歌 妓 的交往 .是他 们此 时能 够找 到 的最 好 的
“ 我朝 混一 区宇 ,殆 将 百 年 ,天 下 歌舞 之 妓 ,何 啻
落 人 ”的缘 故 .他 们 和这些 才貌 俱佳 的青楼 歌 妓一 拍 即合 ,被 其视 为 红粉 知 己 ,建 立 了亲密 的关 系 。
如关汉 卿就 公然 宣称 : “ 生来 折柳 攀花 ,一 世里 半
亿 万 ”[ 歌 妓 数量 之 多 .可 见 一 斑 ,而 且 她们 大 1 1 4 4 都 活跃 于各 大都市 ,诸 如 大都 、杭州 、扬 州等 。在 这 些 歌妓 当中 ,就 《 楼 集》 记载 的 10 青 所 1 多个 才艺 双 全 的青楼 女子 大多 出身低 贱 ,身世 凄 苦 。有 的 因
的灵 魂 命运 的相 似 .使 得 这些落 魄文 人逐 渐对 身
二、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
3、宋杂剧、金院本 (1)宋杂剧: 宋代的一种成熟戏曲形式。北宋,“杂剧” 是各种技艺表演的总称。 南宋,“杂剧” 在各种伎艺中也成为首要的品类,其角色和演出程 序、内容、风格等也都有严格的定则。对后世戏曲发展就奠定了基 础。 (2)金院本 与宋杂剧名目虽异,实际却是同一类型的戏剧。它们的若干剧目相 同,演出形式与脚色也基本相同。宋室南迁时,一部分杂剧演员留 在北方,逐渐形成。是元杂剧的前身。 (3)温州杂剧 杂剧艺术与温州民间表演艺术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戏剧形式。南宋出 现并流行,是南戏的前身。 宋杂剧、金院本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三)发展概况: 1、创作和演出十分繁盛: 剧作家有一百多人,剧目七百多种。现存 有一百六十二种。 2、内容十分广泛: 涉及各个方面,折射出文人的精神世界, 题材极为丰富:爱情婚姻剧、社会剧、历 史剧、公案剧、神仙道化剧…… (四)发展分期: 大德年间(1297—1307)为界,分前后期
?元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把唱念科舞等艺术结合起来表演故事科舞等艺术结合起来表演故事并用北曲演唱的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
一、元以前中国戏剧的发展:
1、唐以前: 上古时代: 歌舞; 春秋战国:傩舞、傩戏(驱鬼除疫); 汉代:角抵戏;南北朝、隋代:乐分九部,百戏空前 2、唐代 (1)“参军戏”: 参军和苍鹘作滑稽的对话或动作,引人发笑,用以讽刺朝政 或社会现象。具备三点:一演故事,二科白并重,三可穿插 歌舞 (2) “歌舞戏”: 带故事性的歌舞表演”。大面(假面舞),拨头(歌舞表演 西域故事),《踏摇娘》(受虐妻子向邻里诉苦)
2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
二、元杂剧:
试析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试析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杨富丁(257400)对于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许多同学感到很难全面理解和掌握,在此,笔者试图对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对广大同学有所帮助。
第一,元朝政府对歌舞戏曲的喜好。
耶律楚材《赠蒲蔡元帅》诗云“素袖佳人学汉舞,碧髯官伎拨胡琴。
”可见大帅出征前亦随身携带艺人,对伎乐的喜好,使元贵族在驰骋征战之际,还念念不忘藉助军事压力向宋廷索取杂剧艺人、讲唱艺人、百戏艺人。
元统一全国后,由于政府对歌舞戏曲的喜好,大批地笼络全国艺人,从而为元杂剧的产生和繁荣奠定了厚实的人才基础。
第二,元朝政府特定的文化氛围。
蒙古统治者实行文化辖制和思想禁锢,但包括杂剧在内的词曲这一领域相对来说要较为宽松,杂剧作者能得以较为自由地表达那个时代的深沉的悲愤和抗争的苦闷。
第三,元代科举制度较长时间停止,知识分子没有出路,社会地位地下。
元代政府中止科举制度七八十年,读书人向上的道路被堵塞,与此相应,元朝统治前期,蒙古贵族实行界线森严的等级制度,民族分四等,汉人、南人压在社会底层,按职业划分的十个等级中,“九儒十丐”,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社会地位十分低下,面对重负卑下潦倒的命运,元初一些士人远尘世以保名节,另一些文人则“嘲讽弄月”,流连于唱唱打打、热闹非凡的勾栏瓦舍,其中的一些潦落文人和元杂剧产生了亲缘联系,他们与艺人为伍,并逐渐涉足于杂剧的创作,形成了一支具有高度文化素养,与演剧艺人生死与共、相濡以沫的元杂剧创作队伍,从而为元杂剧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四,吸取前代戏曲的精华。
元杂剧吸收了金院本和诸宫调的长处,并融合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它的形成标志着我国戏曲的成熟。
第五,元杂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元杂剧系统的情节展现,直观的生活真实显示以及对内在感情抒发的注重,使得艺术家们有可能淋漓尽致地排泄内心的巨大的郁闷,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以极大的激情投身于杂剧创作,促进了元杂剧的繁荣。
《一枝花-不伏老》关汉卿元曲注释翻译赏析
《一枝花·不伏老》关汉卿元曲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一枝花·不伏老》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首带有自述心志性质的套曲作品。
这套曲子用本色、生动、诙谐、夸张的语言,以大胆而又夸张的笔调,熟练地发挥了散曲形式的特点,描写了作者的浪漫生活和多才多艺,倾诉了一泻无余的感情,显示了作者狂放高傲的个性,表现了顽强、乐观、热爱生活的性格。
表明决不与黑暗现实妥协的决心。
全曲气韵深沉,语势狂放,历来为人传颂,被视为关汉卿散曲的代表作。
作品原文:【南吕】1〔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
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
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2。
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3,盖世界浪子班头4。
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
分茶攧竹5,打马藏阄6;通五音六律滑熟7,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8,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9。
你道我老也,暂休。
占排场风月功名首10,更玲珑又剔透11。
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12,曾玩府游州。
〔隔尾〕子弟每是个茅草冈13、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蹅踏的阵马儿熟14。
经了些窝弓冷箭鑞枪头15,不曾落人后16。
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17,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18,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19、斫不下20、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21?我玩的是梁园月22,饮的是东京酒23,赏的是洛阳花24,攀的是章台柳25。
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踘、会围棋、会双陆30。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31,尚兀自不肯休32!则除是阎王亲自唤33,神鬼自来勾。
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34。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汇总1、“三不从”。
出自元末高明所作的南戏《琵琶记》。
所谓“三不从”是说故事的主人公蔡伯喈为人忠孝,同赵五娘结婚后不想去应考,父亲不从;中状元后,曾拒绝牛承相招赘,牛承相不从;欲辞官,朝廷不从。
这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三不从”,又是导致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可以说都是围绕着“三不从”而展开的。
2、“一人永占”。
这是清初剧作家李渔所作《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似剧的简称。
四剧均为当时著名剧目。
3、吴江派。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
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等。
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他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
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
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沈璟等人与汤显祖于万历年间曾经在创作方法上有过一场为时不短的激烈争论。
由于吴江派的革新主张主要体现在形式上而不是在内容上,因此,这种革新的影响和意义就远逊于临川派,甚至为后人诟病。
4、《绿牡丹》。
《绿牡丹》是明末优秀戏剧家吴炳的代表作。
本书叙述的是两对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故事。
全剧以绿牡丹为中心,咏绿牡丹让沈婉娥、车静芳、谢英、顾粲展露他们的绝世才华,并且使他们因此而心生爱慕,终于喜结良缘,也让柳希潜、车本高丑态百出,受尽奚落。
5、“三桩誓愿”。
出自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
窦娥被污入狱杀头,她原本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
谈宋代瓦舍勾栏艺术对杂剧繁盛之影响
3752016年第11期总第168期No.11. 2016Sum 168语言艺术与体育研究作者简介:任会平(1974-),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我国戏剧史学家王国维就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也”①元代杂剧开创了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新时代,众多杰出剧作家及优秀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发展进入到一个黄金阶段。
任何艺术形式,其发展、繁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多方面艺术成果的积淀。
作为综合了歌、舞、小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杂剧艺术更是如此。
中国先秦时期的巫觋乐舞、优孟衣冠,汉唐以来的百戏、歌舞戏、参军戏、傀儡戏以及志怪小说、传奇变文等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为杂剧艺术的繁荣发展做了丰富的积累铺垫。
而杂剧诸多内在艺术因素的最终融合,则得益于宋代娱乐表演场所——勾栏瓦舍的建立。
一、为杂剧的发展完善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尽管中国的歌舞、表演艺术在唐代就已经发展成熟阶段,但是由于中国自古重视农业经济,工商业的发展较为迟缓,加之统治阶级对音乐艺术的垄断,由此导致构成戏曲的各种内在艺术因素,在被吸收、融汇为一体之前,一直处在各自独立发展的状态,戏曲艺术缺少综合为一体的必要条件。
宋代开始,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城镇中普遍设立了商业性的娱乐场所“瓦舍”,瓦舍中又有专为艺术演出设置的场所“勾栏”,这成为中国戏剧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汴京等城市的瓦舍内勾栏较多,最大的设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可以容纳数千的观众,为市民提供了观赏艺术的“剧场”。
瓦舍勾栏之内的艺人众多,演出形式多样,为综合为杂剧艺术的各种艺术因素诸如歌唱、舞蹈、小戏、说唱、武术、杂技等共汇一炉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而生活在勾栏中的艺人,为了招徕更多的观众,得到更好的经济利益,在各自的领域里不断学习、提高,彼此之间经常进行交流、切磋,使得表演技巧得到更快的提升。
在勾栏艺人相互借鉴、融合的过程中,杂剧艺术得以在市井中繁荣发展并最终迎来其发展的黄金期。
勾栏文化与元杂剧的繁荣
元杂剧对勾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传承表演技勾栏文化中 的说、唱、做、打等技艺融入到表演中。
丰富文化内涵
元杂剧在创作过程中吸收了勾栏文化的元素,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 涵,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种文化。
推动文化交流
元杂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勾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元杂剧在勾栏文化中的传 播
元杂剧通过勾栏瓦肆等演出场所,得以广泛 传播和推广,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元杂剧在勾栏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
元杂剧在勾栏文化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艺术特色,还不断吸收新的艺术元素,使得其表现形 式更加丰富多样。
创新
在传承的同时,元杂剧也在不断创新。在剧本创作、表演技巧、音乐配器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使其在勾栏文化中 保持了持久的生命力。
社会现象
勾栏文化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元杂剧中 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也体现了这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影 响。
社会心理
勾栏文化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表达,元杂 剧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心理也体现了这些心理状态和情感 表达的影响。
03
CATALOGUE
元杂剧在勾栏文化中的地位
元杂剧的表演形式与特点
勾栏文化是指以瓦市勾栏为中心,以市民大众为对象,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都 市文化现象。
勾栏文化的特点
勾栏文化具有多样性、大众性、娱乐性、商业性等特点,它与市民生活紧密相 连,是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杂剧的产生与发展
元杂剧的产生
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受到勾栏文化的影响,逐渐 发展形成的。
元杂剧的发展
式增添了新的元素,使得勾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元曲的发展过程
元曲的发展过程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它起源于宋代,兴盛于元代,发展至明代。
元曲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巅峰之作。
元曲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兴盛阶段、衰落阶段和传承阶段。
元曲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宋代。
宋代的戏曲艺术主要以南戏为主,而北方地区则以弹词和说唱为主。
这些表演形式在元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融合,形成了元曲的雏形。
元曲的兴盛阶段是在元代。
元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戏曲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元曲在这个时期开始走向繁荣,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元曲的音乐形式多样,有板、散、词、曲等多种形式。
其中,散曲是元曲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它以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和优美动人的词曲融合而闻名。
元曲的衰落阶段是在明代。
明代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文化氛围的转变,元曲逐渐失去了它在元代的辉煌地位。
明代戏曲艺术以杂剧为主,元曲逐渐被边缘化。
然而,元曲在明代并没有完全消失,仍然有一些传统剧种保留了元曲的形式和特点。
元曲的传承阶段是在清代以后。
清代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和文化复兴,元曲得到了重新发扬光大的机会。
清代戏曲艺术家们对元曲进行了重新整理和改编,并加入了新的创作元素。
这使得元曲得以在清代继续传承并发展壮大。
总体来说,元曲的发展过程经历了起步、兴盛、衰落和传承四个阶段。
它在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对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欣赏到一些经典的元曲作品,并通过它们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兼容并包的宋朝音乐,流行于民间和勾栏瓦舍,为何会被市民俗乐挤下舞台?
兼容并包的宋朝音乐,流行于民间和勾栏瓦舍,为何会被市民俗乐挤下舞台?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宋朝已经出现宋词。
宋词在当时成为流行元素之一,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音乐都成为了重要角色。
从商纣王开始沉迷酒色,音乐就已经出现,但一开始,很多音乐的流传不在民间,而是在富贵人家勋贵朝廷。
《武林旧事》载:“叫声,自京师起撰。
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
”音乐可以让人放松,有个好心情,愉快的音乐更能听出轻快的感觉。
音乐在现代是随处可见的,任何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
宋朝时,音乐也是可以供人选择的,这在当时的社会,这样的制度非常松散,宋朝的音乐发展的非常快,在宋朝占有一席之地,那宋朝的音乐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一、在封建社会,民间音乐是怎样崛起的呢?每一个事物的崛起都不是偶然。
在宋代,之所以会出现民间音乐原因有很多,它既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又可以让人沉浸在其中。
所以宋朝的皇帝偏爱音乐,除了自己的喜欢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宋朝的发展比较快,宋朝的开始是五代十国的结束,在唐朝逐渐灭亡的时候,宋朝开始了他的新时代。
唐朝本身就是一个发展极好的朝代,宋朝又非常讲究温文儒雅,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的产物不断的诞生,音乐的产生,正好符合宋朝的影响。
能够修身养性。
第二,宋朝市民权力壮大,随着宋代丝绸之路,市舶司的发展,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人们的权利不断的增大,市民阶层的话语权不断的增大,人们对音乐的越来越高,在市井之间,自然而然的产生了音乐。
第三,生活质量的提高,宋朝人的生活质量还是比较不错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人过上了小康的生活,开始追求书,乐器,点茶,插花。
由于不同时期的不同追求,这些风雅的事物逐渐流传起来,而且,这些风雅事物的流传,很贴近民间生活,他们来自民间,创作民间,更有民间体验感。
第四,资本主义赞同民间音乐的崛起,在宋朝时期,皇帝对待文雅事情的态度很宽松。
皇帝大力鼓励民间音乐的发展,得到了资本主义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卷第4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8,No.42006年7月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 uly 2006勾栏歌妓与元曲的繁荣宋成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政法系,辽宁 阜新 123000)摘要:宋元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出现了瓦舍勾栏。
作为商业性质的演出场所,勾栏中汇集了多种积极因素,促成了勾栏伎艺的繁盛。
戏曲作为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是在瓦舍勾栏中融合多种伎艺发展起来的,并成为勾栏伎艺的主体。
当时的戏曲演员大多是歌妓出身的女性,她们的悲苦命运,成为元曲创作的重要素材;她们的高超技艺,征服了观众,为元曲艺术的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键词:元曲;勾栏;歌妓;繁荣中图分类号:I 20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 (2006)04-0410-03G oulan ,geishas and the prosperity of YuanquSON G Cheng -bin(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123000,China )Abstract :During Song and Yuan Dynasty ,Washe and G oulan arose along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ity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citizenry stratum.It was various positive factors gathered in G oulan that caused the skill prosperity.The traditional drama was a sort of highly synthetical art ,which was developed blending various skills in G oulan ,and became a main body among the skills in it.At that time ,the performers of tradi 2tional drama were mostly women ,who came from G eisha.Their miserable fate became an important material of Yuanqu ,and their excellent feat conquered a great deal of audience.They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pros 2perity of Yuanqu.K ey w ords :Yuanqu ;goulan ;geisha ;prosperity 收稿日期:2005-10-15 作者简介:宋成斌(1971-),男,辽宁普兰店人,讲师,学士,主要从事古代戏曲研究。
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元曲(主要指杂剧)是足可与唐诗、宋词鼎立的“一代之文学”(王国维)。
关于元曲繁荣的原因,古往今来众说纷纭,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城市经济的繁荣,二是众多文人的积极参与,三是戏曲发展的自身规律等等。
不可否认,上述几个条件,缺一不可。
但同时也绝不能轻视其它因素在繁荣元曲中的重要作用,比如戏曲的演出场所———勾栏和戏曲的主要演员———歌妓。
1 宋元的商业剧场———勾栏“勾栏”(又作“勾阑”、“钩栏”等)是中国宋元时期商业剧场的名称。
北宋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壮大;加之当时逐渐取消了都市中坊(居住区)和市(商业区)的界限,不禁夜市,为商业和娱乐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
顺应繁华的都市生活和市民们的审美趣味和娱乐方式的需要,在城市之中出现了综合性、群众性的娱乐场所———“瓦舍”。
“瓦舍”又名“瓦子”,据南宋末年吴自牧《梦梁录》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1]184瓦舍最初只是为来自四方的艺人卖艺作场提供临时的表演地点,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典型的集商业与服务于一体的游乐场所。
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作“勾栏”。
勾栏的本义为曲折的栏干,它的名字最早见于汉代,是用在庙里给老人作扶手用。
宋元时期,“勾栏”被用来专指瓦舍中设置的演出棚。
勾栏中设有戏台、戏房(后台)、腰棚(观众席),四周栏杆圈围。
凡瓦舍中皆有勾栏,少者一两座,多者十余座。
除了大城市之外,一些规模较小的城镇如四明(今浙江宁波)、真定(今属河北)、乌衣镇(在今浙江吴兴、嘉兴交汇处)等也都有瓦舍勾栏。
可见,这种演艺场所在城市里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
第二,勾栏中演出的各种伎艺名目繁多,从《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武林旧事》诸书看,上演的伎艺可达百种,尤以下几种为盛:(1)傀儡戏 也就是后世的木偶戏,傀儡戏也是宋代民间流行的表演艺术,利用各类偶人可以作多种题材的表演。
据《都城纪胜》,傀儡戏主要表演烟粉灵怪故事,以及铁骑公案之类题材,使用和杂剧相近似的剧本。
由于用偶人表演,所以更宜于演“多虚少实”的神鬼故事,“如巨灵神,朱姬三大仙之类是也”。
依据操纵偶人的技法等不同,可以区分为悬丝傀儡(悬线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肉傀儡等名目。
(2)影戏 影戏是用灯光照射人物剪影,表演戏剧故事。
演出时,由艺人一边操纵竹竿,耍动人物剪影,表演动作,一边唱地方戏曲曲调,配以乐器。
影戏用的人物,在北宋汴京时是用“素纸雕簇”,后来改为“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形成现代皮影戏的前身[2]83。
(3)与后世曲艺有关的伎艺 主要有小说讲经史、诸宫调、叫果子等名目。
其中小说讲经史一项,实开后世说书艺人之先河。
又据所讲述的内容不同,还可细加区别,讲史以讲谈历史故事为内容;小说则偏重传奇情节,内容多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
除此而外,还有演说佛书、说参请的,主讲宾主参禅悟道等事,实际是借文艺表演形式以进行宗教宣传。
诸宫调是一种运用歌曲来咏唱长篇故事,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说唱体文学形式。
叫果子是模拟卖物小贩的叫卖声,属于口技一类[3]105。
(4)与后世的杂技及武术表演有关的伎艺 如《东京梦华录》中讲的小掉刀筋骨上索杂手伎浑身眼、李宗正、张哥,杖踢弄孙宽,小儿相扑杂剧掉刀蛮牌董十五等。
此外,还有索上担水、索上走装神鬼、舞判官,以及踢瓶、弄碗、踢磬、踢缸、教虫蚁、弄熊、藏人、藏剑、吃针等杂技、马戏表演[4]33。
根据记载,往往有数十种伎艺演出在各个勾栏内同时上演,所有的演出是同时进行的,甚至一天二十四小时循环不断,如《东京梦华录》卷三说“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4]21。
由于瓦子里有上述的诸般伎艺演出,极受一般市民和军卒人等的欢迎,因此不管是风雨寒暑,都是非常热闹,那些最大可容数千人的表演棚内,观众总量满满的,日日如是。
当时瓦舍勾栏的百戏伎艺演出已经商业化,而商业化的经营,则必然带来竞争。
勾栏艺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伎艺团体内部及伎艺团体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但另一方面,为了应对竞争的需要,艺人们也不断地进行交流沟通,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的演出水平。
这就造成了各种勾栏伎艺不断地交流、融合。
在多种伎艺的长期融合和完善中,戏曲吸收了诸多的表演要素,开始由滑稽说唱为主逐渐转向搬演完整故事为主。
叙事因素的增加,代言体机制的形成,加之角色体制的规范化,使之更加易于适应市井大众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
元代时,它率先打破了“百戏杂陈”的艺术格局脱颖而出,成为勾栏文艺的主体[5]。
2 戏曲的主要演员———歌妓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
在戏曲构成的演员、剧本、观众、剧场等诸要素中,演员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其中“最本质的要素”。
元代戏曲繁荣辉煌的原因之一,正在于拥有一支庞大的、演技精湛的演员队伍。
关于演员的起源,应该追溯到上古时代,但歌妓正式走上舞台,开始她们的演艺生涯,当在唐末。
沈德符《顾曲杂言》说,古人酒后起舞多男子,到唐末,则多女子。
但这决不能说明,歌妓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她们是被当做玩物看待的。
到了元代,随着勾栏的兴盛,歌妓们就成了勾栏的主人。
她们在勾栏中从事各种伎艺,而引起后世瞩目的,就是从事杂剧演出。
她们有的是为生活所迫,在卖身的同时也卖艺;有的属于个人爱好,自愿献身于演艺事业。
她们大都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练就了极高的表演才艺。
元人夏庭芝《青楼集》中记载了许多以演唱闻名的女演员。
如著名杂剧演员赛帘秀,其“声遏行云,乃古今绝唱”;善杂剧的赵真真“有绕梁之声”;朱锦秀“歌声坠梁尘”;顺时秀则“歌传天下名”,她的歌声如“金簧玉管,凤吟鸾鸣”;回回族女演员米里哈“歌喉清宛,妙入神品”。
女演员们不仅善唱,且精于曲谱、乐器,许多演员能按照失传声乐的曲律、谱格等材料进行演唱。
如至正年间的张玉莲,南北“旧曲其音不传者,皆能寻腔依韵唱之”,“丝竹咸精”,“审音知律,时无比焉”[6]59。
女演员们以高超的演唱技巧,将戏曲人物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她们的表演,博得了观众对戏曲的喜爱,促进了元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上文提到,由于勾栏的商业化经营,艺人们之间是存在竞争的。
一个演员要想“名重京师”或“江湖驰名”成为名角,就必须具有较宽戏路和多方面的表演才能。
元初最著名的杂剧演员朱帘秀就是一个旦末兼工、众艺俱备的佼佼者。
夏庭芝说她“杂剧为当114第4期 宋成斌:勾栏歌妓与元曲的繁荣 今独步,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青楼集》)。
朱帘秀不仅能扮演花旦,而且还能扮演驾头杂剧(专演帝王的杂剧)、软末泥(扮演青年书生的角色)等,旦末双全,演得都很成功。
在《朱氏诗卷序》中,有对她的表演艺术的全面的描述,说她能扮演各式各样的人物:“危冠而道,圆颅而僧。
褒衣而儒,武弁而兵。
短袂则骏奔走,鱼笏则公卿。
卜言祸福,医决死生。
”———僧、道、儒、兵、医、卜、奴仆、公卿等,无一不能。
而且她扮演人物已开始注意到人物性格的塑造,“九流百伎,众美群英,外则曲尽其态,内则详悉其情,心得三昧,天然老成”(《紫山大全集》卷八)[7]创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如“慈贤”的婆母、“孝贞”的媳妇、“巧辩”的媒婆、“娉婷”的闺秀、“污浊”的下吏、“公清”的官长、慈父孝子、圣君贤相等等,无不扮演得惟妙惟肖,神情逼真,在表演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她的高才弟子燕山秀也是个“旦末双全,杂剧无比”的名角;又如元前期的杂剧演员赵偏惜,“旦末双全,江淮间多师事之”;元中期的顺时秀,“,“驾头、诸旦本亦得体”;天然秀“闺怨杂剧为当时第一手,花旦、驾头亦臻其妙”[8]95;由于女演员们演技的“兼通”,使得整个元代戏曲表演艺术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