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同课异构初中物理】7.5摩擦力
教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5节 摩擦力》教案
教案:教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5节摩擦力》一、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摩擦力的类型: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或要发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 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
5.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定义,知道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
2.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现象。
2. 知识讲解:讲解摩擦力的定义、类型、方向以及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的关系。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解答与摩擦力相关的练习题。
6. 布置作业:布置与摩擦力相关的作业题目。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摩擦力的类型: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或要发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的关系。
5.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新教科版物理教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第五节摩擦力
教案:新教科版物理教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第五节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源自新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的第五节“摩擦力”。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在静止状态下,阻止物体开始运动的力;动摩擦力是物体在运动状态下,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3. 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或试图运动的方向相反。
4.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分类和方向。
2. 通过对摩擦力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摩擦力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和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如走路、骑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展示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和方向,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摩擦力的基本知识。
3. 例题讲解:讲解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摩擦力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进行摩擦力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摩擦力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分类:静摩擦力、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或试图运动的方向相反影响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5《摩擦力》教学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5《摩擦力》教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摩擦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3. 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分类和方向。
2.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的方向。
2.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和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木块、斜面、弹簧测力计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摩擦现象,如走路、拿笔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和方向,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实际意义。
3. 实验演示:进行摩擦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斜面上物体的摩擦力等。
5. 知识拓展:讲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刹车、摩擦力与运动鞋底的设计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摩擦力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分类: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影响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七、作业设计1. 描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摩擦现象,并解释摩擦力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5节《摩擦力》课件(新版)教科版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
正压力大小
正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 大。
接触面材料
不同材料的动摩擦因数不同, 因此接触面材料会影响滑动摩 擦力的大小。
接触面粗糙程度
接触面越粗糙,动摩擦因数越 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
温度
温度对动摩擦因数有影响,一般 情况下,温度升高,动摩擦因数 减小,滑动摩擦力也相应减小。
5. 分析数据,计算滑动摩擦系数 μ滑和静摩擦系数μ静。
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
数据记录
| --- | --- | --- | --- | --- | --- | --- |
| 序号 | 接触材料 | 最大静摩擦力F静max(N) | 滑动摩擦力F滑(N) | 正压力N(N) | 滑动 摩擦系数μ滑 | 静摩擦系数μ静 |
1.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保证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 速直线运动,以减小误差。可以通过调节滑轮高 度或使用电子测力计等方法实现。
3. 本实验中只探究了单一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 实际上摩擦力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接触面 积、物体形状等。可以在后续实验中进一步探究 这些因素的影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接触面粗糙
接触面必须是粗糙的,否则无法产 生静摩擦力。
有相对运动趋势
两物体间必须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这是静摩擦力产生的关键条件。
静摩擦力大小计算
静摩擦力的大小不是一个定值,它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但有一个最大值,叫做最 大静摩擦力。
在0到最大静摩擦力范围内,静摩擦力的大小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求得,它总与接触 面平行,与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
| 1 | 木板-木板 | 2.5 | 2.0 | 5.0 | 0.40 | 0.50 |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5摩擦力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7.5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七章第五节“摩擦力”。
具体内容包括: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大小、减小和增大摩擦的方法以及摩擦力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了解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木块、桌子、滑轮、绳子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刹车,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摩擦力的定义、方向、大小,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3. 实验演示:进行摩擦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4. 例题讲解:讲解与摩擦力相关的物理题目,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几道与摩擦力有关的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大小、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摩擦力的概念。
2. 摩擦力的方向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 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请举例说明。
4.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航天、机械制造等。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构成了完整的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5摩擦力。
2024年教科版75《摩擦力》课件
2024年教科版75《摩擦力》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物理》七年级下册第十五章《力与运动》第三节《摩擦力》。
教学内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分类、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摩擦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理解摩擦力的分类及产生原因。
2. 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摩擦力演示装置、滑动摩擦力测量仪、斜面、小车等。
2. 学具: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砝码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关摩擦力的现象,如: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自行车行驶时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作用。
2. 知识讲解:(1)摩擦力的定义及分类。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摩擦力的应用。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求解摩擦力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探究:(1)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2)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七、板书设计1. 板书摩擦力2. 板书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分类。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摩擦力的应用。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2)求下列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①木块重10N,放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间的摩擦系数为0.2。
②小车重15N,在斜面上下滑,斜面倾角为30°,摩擦系数为0.3。
2. 答案:(1)见课后拓展延伸。
(2)①摩擦力大小为2N。
②摩擦力大小为4.5N。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教科版物理初中八年级下册教案-7.5 摩擦力8
《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安排在学习了重力与弹力之后,教材以生活事例展开,以实验探究摩擦力的规律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的重难点:知识掌握方面: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大小和方向规律,难点是滑动摩擦中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能力培养方面:重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路:1.对静摩擦力的学习以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探究了有关静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启发学生说出生产生活中应用静摩擦力的例子,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2.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两种摩擦力的产生、方向、大小如何判断;了解滚动摩擦;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通过探究教学,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养成动手、动脑、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科学探究方法。
使学生掌握如何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学会学习,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对我国磁悬浮列车介绍,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奋发学习的精神。
(五)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棉布、毛巾等。
(六)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课题首先旧知识回顾:然后以两个富有趣味性的视频1、雪后汽车追尾;难分难舍的书,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同时引入课题。
.(2)生活中的摩擦力汽车靠摩擦力才能减速和停下来;手拿物体;洗衣服;如果摩擦力小了会怎样?就像雪地里的汽车会失去控制,冰面上的人寸步难行。
《摩擦力》课堂导入“同课异构”教学实验
《摩擦力》课堂导入“同课异构”教学实验
张滩高级中学谢培
为了对不同课堂导入方法进行评估,本实验对《摩擦力》的课堂导入采取同课异构方式实施教学,并观察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
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如果导入设计合理恰当,便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果导入设计不合理、不恰当,便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堂气氛会应为不同的导入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虽然是多样的,但通过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所有物理教师的经验积累,发
现具有以下特点的课堂导入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能满足中学生的好奇心。
(2)、能和已有的经验认识形成冲突。
(3)、能提供简单明了的直观感受。
(4)、能在学生内心产生思想或情感上的共鸣。
《摩擦力》同课异构听课反思
《摩擦力》同课异构听课反思作者:胡可玲刘响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3年第04期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持续了10年了,在这十年里,我们收获了很多,我们明显的感到自己“长大”了,我们在教学的目标观、资源观、学生观、价值观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有一些不足.本人听了两位教师关于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的教学,有很多感想.现结合个人的感想和体会,谈一下初中物理教师教学现状及改进.1 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简述及分析在新课改的这几年里,许多学校经过多个回合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有效的教学模式,其他学校就去这个学校积极学习,效仿这种教学模式.这里是A学校向B学校学习“教学案”教学模式后,两个学校教师就《摩擦力》这一课进行的同课异构教学.下面就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做个简述并作简要的分析如下:第一位教师:A教师(A学校)教学过程:课前引入:男女同学拔河比赛,男同学手上沾粉,女同学轻松取胜.(一)学前准备①知识回顾:重力的大小、方向等有关知识;②学生课前在家完成书上四个小实验;③预习导练:书上所有的填空题.(二)探究过程1.认识摩擦力.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猜一猜】、【体验】、【想一想】:①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工具:;方法.②怎样研究?应用了什么物理方法?【议一议】具体设计实验过程.【做一做】分组探究其中一个因素并完成实验数据记录.【讨论与交流】:对于今天的探究环节,你有什么想说的.(三)巩固练习(略)分析这位教师用一个拔河比赛引入新课,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学前准备的部分有些偏多,尤其重力的复习对本节课的摩擦力学习帮助不大,而且学生完成起来有些吃力.他整个教学过程都按照课本的顺序有条不紊的进行,对每一个细节分析详尽,从设计到具体操作都尽心尽力的讲解,然后由学生分组完成(他将学生按每6人分成一组),每一组完成探究实验的一部分,这样节省了实验的时间.由于讲解加演示的时间有些多,该教师并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应该说该教师对课本的把握是很准的,讲解的十分到位,在学生易错的地方都加以强调,防范学生出错的工作做的较多.第二位教师:B教师(B学校教师)教学过程:课前预习:(一)知识回顾:什么是力、力的测量、力的三要素.(二)新课预习:什么是滑动摩擦力?请举例.学习过程:(一)交流预习情况.(二)根据预习共同深入探究一些问题,深化课前的学习.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滑动摩擦力产生的部位、方向;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问题1】如何测量它的大小?(看书上53页的信息快递)【问题2】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用正确的方法测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你认为最重要的操作是什么?【问题3】你能改变它的大小吗?试一试,结合我们的生活和刚才测量和改变摩擦力的过程.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问题4】让我们选择其中的一个猜想进行探究,并准备向大家汇报,得出结论,交流与小结.【问题5】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三)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还有那些疑问?分析这位教师直接复习旧知识进入新课教学,突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他的知识回忆完全是为这一节课的实验测量而服务,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知识.课前预习部分较适中,比起A教师的知识回忆,目的更加明确.整个课堂都是让学生自己先做,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后提出问题再通过讨论的方式给予解答.课堂看似很“乱”,但越往后就越清晰,他的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导演”的角色,用5个“问题”将学生步步引入自己设计的知识探究中,由浅入深,条理清楚.该教师在课上显得比较轻松,并完成了预设的内容.2 两位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2.1 实验小组构建上有些不公平两位教师都让学生6人分成一组,一小组只完成实验的一部分.从人数上讲有些多,小组构建不是很公平.有些成员不动手,也不思考,不利于每个学生都共同进步.而且,有些小组的实验简单,做完后就在那玩,没有将别组的实验也尝试做一做.2.2 课前教学资源的搜集有些单调在这里,两位教师都很好的利用了教材、实验器材这两方面的资源.A教师还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手边的文具等资源,让人感觉物理实验并不神秘,做的比较好.B教师仅限于课本中的提到的器材,有些局限性.当然,两位教师其实都还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视频资源,展示生活中的摩擦对我们的影响,增加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3 课堂上三维目标的完成有些厚此薄彼教学目标不仅要写在备课教案里,更重要的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来的.这里的两个教师都重视三维目标的达成,A教师较多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讲解的很详细、到位,包括操作上的重点要求以及控制变量法的定义及应用,但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完成的不是很好.其实,在“知识与技能”维度的技能与“过程与方法”中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有区别的.前者侧重于具体的操作,而后者则侧重于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A教师在“探究能力的提高”上做的不是很到位.这一点“过程与方法”上B教师做的要多一些,从自己讨论设计实验到自己收集数据,总结实验的所得与所失上,真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2.4 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上有些蜻蜓点水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情况下还是教师讲解为主.如这里的A教师,虽然也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但还是教师讲解的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仅限于分组实验、课堂讨论、激发兴趣等点滴,这里的A教师有一种很重的“保姆”意味.而这里的B教师的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要好一些,每次都是学生做完实验、提出问题后再适当讲解,B教师就像一个优秀的“导演”,仿佛在不经意间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3 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3.1 备课一定要充分,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预习内容不能太多,难度不能太大,否则不但增加学生作业负担,还会影响学习热情;课前教学资源的收集也要为分解教学重、难点而准备充分些.比如:这儿的静摩擦力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没有,方向怎么样,光靠口头说说,不太让人信服,这时可以借助视频播放生活中的运送货物的输送带给学生好好看看,有助于学生理解;课堂内容的组织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要有条理,不能只求表面华丽,而不注意实效.3.2 三维目标的完成一定要做到实处,不要只注重“知识与技能”,将其他目标忽略“过程与方法”是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保障,完成好一目标,有利于对学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教育的长期价值.当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一样重要,不能忽略,我们要抓住契机,激励学生做好情感目标.3.3 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帮助、引导者,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继续加强学习新课程理论,加大思想转变多放手,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空间,让他们做探究中得到发展;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空间,让他们在思维碰撞中提高思维能力;多给他们一些表现空间,让他们在交流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做课堂的真正“主人”.3.4 对好的教学模式不能“拿来主义”这种模式在有些地方,有些时候不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情,不能盲目模仿.我们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加以改造,造出适合自己的东西.3.5 课后做好教学反思,为下一次更好的组织教学做好准备总之,我们要不断努力,解决现在还存在的问题,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新课改的要求,真正为创造21世纪的新人才而努力.。
《摩擦力》教科版完整版优质课件
《摩擦力》教科版完整版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摩擦力》是物理课程中的重要一课,本节课内容主要涉及教科版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的概念与计算”。
详细内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分类、摩擦力的大小计算、摩擦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分类及特点。
2. 学会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了解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 了解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定义、分类、计算及作用效果。
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以及减少摩擦力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摩擦力演示仪、滑块、弹簧测力计、斜面、毛巾、木板等。
2. 学具:摩擦力实验盒、滑块、测力计、直尺、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摩擦力演示仪展示摩擦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
2. 教学内容讲解:(1)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2)摩擦力的大小计算:f=μN,讲解摩擦系数μ的取值范围。
(3)摩擦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例讲解摩擦力的作用。
3. 例题讲解:计算不同情况下的摩擦力大小,讲解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摩擦力实验,观察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验证摩擦力计算公式。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2. 内容:(1)摩擦力定义、分类、特点。
(2)摩擦力计算:f=μN(3)摩擦力的作用效果(4)减少摩擦力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给出物体质量、斜面倾角、摩擦系数,求摩擦力大小。
(2)简答题:简述摩擦力的作用效果及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计算及作用效果掌握情况,分析原因,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了解其他类型的摩擦力,如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等,以及摩擦力的应用实例。
布置相关阅读资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摩擦力》教科版完整版课件
《摩擦力》教科版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摩擦力》,该部分内容位于教科书第四章第三节。
详细内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种类、摩擦力的大小和计算方法,以及摩擦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种类及产生原因。
2. 学习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 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摩擦力的大小计算和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种类以及产生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摩擦力演示仪、滑块、弹簧测力计、毛巾、木板等。
学具:弹簧测力计、滑块、毛巾、木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让学生在桌面上推动书本,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2. 知识讲解:a. 摩擦力的概念及种类。
b. 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c.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摩擦力计算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有关摩擦力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5. 小组讨论:讨论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的定义、种类、大小计算公式。
2. 摩擦力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摩擦力的概念,并列举三种摩擦力的种类。
b. 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30N的拉力,已知摩擦系数为0.2,求摩擦力的大小。
c. 举例说明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a. 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种类有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b. 摩擦力大小为:f = μN = 0.2 × 30N = 6N。
c. 摩擦力的应用如: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汽车刹车时的摩擦力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是否深入。
2.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摩擦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堂实践环节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5节 摩擦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5节摩擦力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5节——摩擦力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思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摩擦现象,让学生认识摩擦力,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实验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难点:摩擦力的实验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木块、毛巾、滑轮、砝码等)。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如自行车刹车、鞋子防滑等,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
2. 知识讲解: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讲解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实例。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难点:摩擦力的实验探究。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熟悉,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比赛,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7.5摩擦力教案教科版(最新整理)
五、摩擦力【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或钩码)、木板、毛巾、棉布、装米的杯子、筷子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的存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2) 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3)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4)知道摩擦力的利和弊,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及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体会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2)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探究日常生活相关现象中的物理规律的习惯,具有把物理知识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摩擦现象,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难点】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摩擦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直观的感性认识出发,认识摩擦现象。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究经历和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5.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5. 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主题为“摩擦力”。
具体内容包括:1. 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指物体在静止状态下,受到的阻止开始运动的力;动摩擦力是指物体在运动状态下,受到的阻碍运动的力。
3. 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或试图运动的方向相反。
4.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5. 摩擦力的应用: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鞋底、轮胎的花纹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定义,了解摩擦力的分类、方向和影响因素。
2. 通过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方向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实验器材(木块、滑轮、绳子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行驶时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分类、方向和影响因素,结合实验和实例进行说明。
3. 互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摩擦力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巩固: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鞋底、轮胎的花纹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摩擦力: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分类:静摩擦力、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或试图运动的方向相反影响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向右的力,求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5.摩擦力说课稿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探究法、问题导向法、分组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这些方法的选择基于以下理论依据:
1.实验探究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收集数据,从而建构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在讲解摩擦力概念和特性时,通过提问、回答、解释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及时反馈。
2.生生互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探讨摩擦力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摩擦力的存在,理解摩擦力的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降低摩擦力计算的难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摩擦力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分类和特性;学会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计算简单问题中的摩擦力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问题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5.摩擦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第7-5课 摩擦力(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精品课堂(教科版)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F
f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物体接触面上。
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相对滑动速度
接触面积大小 接触面的压力
·议一议: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怎样设计探究实验方 案?·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6.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
A.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采用“控制变量法”
B.控制压力不变,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C.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
D.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压力和粗糙程度有关
7.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用水平推力推大木箱没有推动,木箱受到地面的静摩 擦作用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两个接触的物体一定产生摩擦力
B.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发生滑动时,在两个物体接触
面间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C.一个物体在光滑的物体表面运动会产生摩擦力
D.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5. 下列现象中属于摩擦力的是( D )
A.水往低处流 B.高处落下的皮球被地面弹起 C.跳高运动员从高处降落地面 D.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产生的力
增大接触面的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有益摩擦。
鞋底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增大摩擦
拿油瓶时用力捏紧,增大接触面的 压力,增大摩擦
在一些情况下,摩擦是有害的,需要减小。用滚动代替 滑动减小摩擦;使接触面分离减小摩擦,如加润滑油可以在 两摩擦面之间形成油膜,使接触面分离。
加润滑油,在两摩擦面间形成油膜,减小摩擦 以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减小摩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擦力的作用点
在体的接触面上
f 摩擦力方向
v A
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f
B
F
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测量
测量摩擦力的工具
弹簧测力计
测量的原理
二力平衡
测量的方法
利用转换法间接测量,通过匀
速拉动木块读出测力计的读数 f
即为摩擦力 ,F=f
F N
B
F
G
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作出猜想
A.前者是增大摩擦,后者是减小摩擦
B.前者是减小摩擦,后者是增大摩擦
A
C.两者都是增大摩擦
D.两者都是减小摩擦
放在竖直的磁性黑板上的小铁片,虽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 但它却不会掉下来,其原因是( )
A.它受到磁性黑板的吸引力
B B.它受到磁性黑板的静摩擦力
C.它对磁性黑板有吸引力
D.它受到磁性黑板的滑动摩擦力
1、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 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1;
木板
2、在木板上固定好棉布,放上木块,用弹簧 测力计拉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3
棉布
数据: 实验次
数
1
接触面材 料
长木板
压力大小 相同
受力面积大 小
相同
摩擦力大小 最小
2
棉布
相同
相同
较小
3
毛巾
相同
相同
最大
实验结论:在压力、受力面积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摩 擦力越大。
在如图所示的两种方式下推出同一大箱子,这种现象说明( ) A.压力小,摩擦力小
B B.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C.推力大,摩擦力小 D.滑动摩擦比滚动摩擦小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哪个措施的目的是减小摩擦( )
认识摩擦力
试一试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使手在桌面上运动, 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保持手不动,感受有 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不用力推,保持手不动,感受 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摩擦力的定义
一、摩擦力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 或要做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 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f)
设计实验三 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的课题: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关系
实验器材:长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保持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 不变,改变接触面积大小
实验方案:①将同一个长方体木块分别平放、侧放在 同一块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 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 力f1和f2 ,② 比较两次摩擦力的大小。
增大有益摩擦与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请同学们总结出增大有益摩擦与减小有害摩 擦的方法: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1)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增大压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减小压力 (3)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4)使接触面彼此分开例如加润滑济
课堂小结
一、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
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
摩擦力(f)。
压力的大小
摩 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擦 力
三、增大摩擦的方法
增大压力。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四、减小摩擦的方法
减小压力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用滚动代替滑动
使两个接触面的摩擦面彼此离开
在体操比赛中,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要在手上抹一些镁粉,而在杠上 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太紧,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实验方案: ①用测力计匀速拉动平放的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
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f1, ②用棉布铺在长木板上, 用测力计匀速拉动平放的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 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f2 ③改用毛巾铺在长木板上, 用测力计匀速拉动平放的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 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f3 。④比较三次摩擦力的大 小
摩擦力的种类
摩擦力的分类 物体在将要运动时,在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 力叫做静摩擦力。 物体在滑动过程中,在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 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物体在滚动过程中,在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 力叫做滚动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三要素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个物体要相互接触 (2)两物体要做相对运动或要做相对运动的趋势
设计实验二: 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的课题: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器材:长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钩码。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受力 面积不变,改变压力大小
实验方案:①用测力计匀速拉动平放的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
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f1, ②保 持受力面积不变,在木块上加两个钩码再用测力计 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 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f2。③保持受力面积不变, 在木块上加四个钩码再用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 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 擦力f3。④比较三次摩擦力的大小
1、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 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1;
木板
2、在木块上放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 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2;
木板
表格数据:
实验次 数
1
接触面材料 长木板
压力大小 最小
受力面积大 小
相同
摩擦力大 小
最小
2
长木板
较小
相同
较小
3
长木板
最大
相同
最大
实验结论: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受力面积相同时, 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1 猜测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 猜测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 猜测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一 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的课题: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的关系
实验器材: 长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 棉布、毛巾。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保持压力和受力面积不变,改 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 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1;
木板
2、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 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2;
木板
表格数据:
实验次 接触面材
数
料
1 长木板
压力大 小
相同
接触面 积
大
摩擦力 大小
相同
2
长木板 相同
小
相同
实验结论: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相同时,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