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合集下载

五年级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五年级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活动主题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科组数学中心发言人黄文娟活动时间2016-9-1活动地点教研室活动室周次第1周出席人数4缺勤人数0活动主持人黄文娟刘春菊活动记录人黄文娟活动内容记录一、本周工作计划1、加强学生上课的具体要求,包括坐姿、作业、及上课的基本要求。

2、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优辅差落实到位。

二、本周集体备课1、备课内容:小数乘法2、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意识。

4、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5、难点:会正确运用小数乘法的竖式来计算。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活动主题积的近似数集体备课科组数学中心发言人黄文娟活动时间2016-9-8活动地点教研室活动室周次第2周出席人数4缺勤人数0活动主持人黄文娟娄婷婷活动记录人黄文娟活动内容记录一、上周工作总结1、课堂教学正常。

2、加强学生的上课纪律。

3、规范学生的作业。

二、本周工作计划1、本周的课堂教学继续加强。

2、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优辅差落实到位。

三、本周集体备课备课内容:积的近似数。

知识目标:理解积的近似数,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

重点:用“四舍五入”法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活动主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集体备课科组数学中心发言人黄文娟活动时间2016-9-22活动地点教研室活动室周次第4周出席人数4缺勤人数0活动主持人黄文娟活动记录人黄文娟活动内容记录一、上周工作总结1、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对积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保留相应的位数。

2、对学生的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联系。

数学课题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数学课题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二、合作探究交流指导
1.体会“面”是平的。
师:老师为你们每组准备了一包礼物,请同学们拿出来看看是什么?找一找它的面,仔细地看一看它们的面是什么样子的,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和同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发现这些物体的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平平的、光光的。
2.动手操作,体会“面”在“体”上。
(1)师: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平平的面留在纸上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工具,有白纸、橡皮泥、印泥。
(同桌两人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看谁想的方法多。)
(2)学生全班交流,师示范。
生1:可以把物体放在纸上,然后用笔沿着边画下来。(师示范)
生2:把物体按在橡皮泥上,橡皮泥上边就有一个面。
生3:把物体在印泥上使劲按一下,再印在纸上。
二楼会议室二楼会议室二楼会议室学科学科学科数学数学数学年级年级年级一年级一年级一年级课题课题课题认识图形认识图形认识图形教师教师教师参加参加参加人员人员人员教材简析教材简析教材简析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拼图欣赏。
动手拼拼。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四、总结评价激励进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一、创境激疑导入新课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课题:解一元二次方程备课人:XXX备课时间:XXXX年XX月XX日备课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地解答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性质和解法,理解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能够准确地运用韦达定理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四、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课件、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题、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2. 探究(1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即使用韦达定理。

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学会运用韦达定理求解方程。

3. 拓展(20分钟)结合多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加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问题。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展示与疑难解答(15分钟)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和思路,并对其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与讨论。

7.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激发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意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和应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韦达定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巩固。

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可以设置更多的拓展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教案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教案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教案一、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性质及其应用;2. 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能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性质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如“小明和小华的身高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不等关系。

2. 不等式的性质(15分钟)通过讲解和例题,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能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不等式组的解法(15分钟)介绍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结合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解不等式组。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不等式的性质;2. 不等式组的解法;3. 例题及解答过程;4. 课堂小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不等式2x 3 > 5;(2)解不等式组:① 3x 2 < 7② x + 4 > 2x 1(3)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不等式并求解。

答案:(1)x > 4;(2)x > 3;(3)根据实际问题求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程度如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1)研究不等式的其他性质;(2)探索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3)了解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不等式组的解法;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作业设计中题目和答案的详细程度;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不等式组的解法1. 分析不等式组的类型,判断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还是其他类型;2. 分别求解每个不等式的解集;a.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b. 大小小大中间找;c. 大大小小无解了。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时间:XXXX年XX月XX日地点:XX高中数学教研室参与人员:XXX、XXX、XXX、XXX备课主题:高中数学教学方法与案例分享一、备课目的在本次备课中,我们旨在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案例,探讨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兴趣。

二、备课内容1. 分享教学方法XXXX老师分享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按时间顺序逐一列出方法和实施步骤,并加以详细说明)XXX老师分享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按时间顺序逐一列出方法和实施步骤,并加以详细说明)XXX老师分享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按时间顺序逐一列出方法和实施步骤,并加以详细说明)XXX老师分享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按时间顺序逐一列出方法和实施步骤,并加以详细说明)2. 案例分享在本部分,我们分别从不同章节或难点内容中选取了一些典型的案例,讨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并分享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案例一:解二次方程(详细描述案例内容、解题思路和教学方法)案例二:三角函数应用(详细描述案例内容、解题思路和教学方法)案例三:概率与统计(详细描述案例内容、解题思路和教学方法)案例四:向量(详细描述案例内容、解题思路和教学方法)三、备课总结与反思在本次备课中,我们共同分享了许多有益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对于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改进:1. 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优化: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各位老师的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2. 目标明确与重点突出: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估与反馈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建立起完善的教学评估与反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四、下次备课安排下次备课将于XX月XX日下午XX时在本教研室进行,备课主题为高中数学考试习题的设计与分析。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教案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教案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教材第四章“概率与统计”的第三节“事件的独立性”。

具体内容包括:事件的独立性定义,如何判断两个事件是否独立,以及如何运用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事件的独立性定义,能够判断两个事件是否独立。

2. 学会运用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事件的独立性定义及判断,以及如何运用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事件的独立性,学会运用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与生活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检查学生对组合与排列的理解。

(2)讲解事件的独立性定义,举例说明。

(3)讲解如何判断两个事件是否独立,以及如何运用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

3. 例题讲解(15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独立性进行解题,讲解解题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事件的独立性定义2. 判断两个事件是否独立的方法3. 运用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的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从一副52张的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得到红桃;B. 从同一副扑克牌中再抽取一张,得到方块。

A. 事件A:抛硬币正面朝上;B. 事件B:掷骰子点数为4;P(A且B)。

2. 答案:(1)事件A和事件B不独立。

(2)P(A且B) = 1/1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事件的独立性理解较好,但在运用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事件的独立性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例如条件概率等。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2.能识别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其对称轴; 能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并 使它
成为轴对称图形。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反思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现实 生活的
4密切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的美。
教师板演对称轴的画法,强调画对称轴要用点画线。
在信息窗所呈现的轴对称旗帜中任选一行,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加强对乘法分配律应用的教学。
由于学生在整数一单兀中已有了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基础
,这里
可以引导学生类推。
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中,常出错的往往是乘法分配律。教学时,
要注意分析学
生出错的原因,加强就题说理练习。如,练习二的第4题“
1.5X105”和“1.2
X2.5+0.8X2.5”
都要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但在“1.5X105”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及小数点的处理。
2.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1.避免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整数小数点处理方法的负迁移。
2.因数大小的变化与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的确立
由于小数乘法完全可以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
只要点准小数点即可。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们确定“理
3、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 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图形
难点:确定轴对称图的对称轴,用平移或旋转方法设计简单图 案。
活 动 过 程 摘 要
教学方法: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认识 轴对称”的现象,也进一步理解 轴对称图 形”和对称轴”的含义。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活动时间:5月17号活动地点:二楼办公室主持人:中心发言人记录人:课题认识角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学生能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研究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备学法、教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教学学具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三角板、活动角,学生需要准备三角板等。

主备人说课集体备课研讨记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三角尺,引入课题。

老师出示三角尺,引导学生认识角,并询问学生对角的了解程度。

二、探索新知一)认识角1、抽象出几何角通过出示生活中的物体,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概念,并展示角的几何图形。

2、搭一搭学生通过搭建角的形状,加深对角的认识。

3、角的各部分名称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包括顶点和边,并展示角的记法和读法。

4、画角学生通过自己画角的形状,并标出顶点和边,加深对角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发现问题,并通过寻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角的过程。

认识角1、摸角并感知角。

教师出示三角板,让学生找出其中一个角,并用手摸一摸。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进行指导。

2、认识角的顶点和边。

教师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指名回答。

教师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并指出这个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教师再问学生摸到了什么,指出这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教师展示课件,让学生一起看看图中的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教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个不同的角,并进行指导。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备课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备课地点:二年级数学办公室
参与人员:二年级数学教师团队
1.备课主题: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2.备课内容:
1)教材整体分析:对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进行整体分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
知识结构和教学重点。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3)教学内容与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对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并探讨
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
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备课效果:
1)经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对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教学目
标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教师们互相交流、分享经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本次备课还激发了教师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氛
围。

4.备忘录:
1)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建议教师定期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日期:[填写日期]
会议概述
本次集体备课会议旨在讨论小学数学课程相关内容,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促进师资间的交流与合作。

参会人员
- [姓名]:[职务/教资]
- [姓名]:[职务/教资]
- [姓名]:[职务/教资]
(按实际情况填写参会人员名单)
讨论内容
1. 本学期数学教案设计和教材选用建议
2. 数学教学难点与疑惑分享
3. 优秀案例介绍和经验分享
(按实际情况填写讨论内容)
决定事项
1. 下次集体备课时间:[填写时间]
2. 下次备课讲师:[姓名]
3. 配置数学教具:[具体要求]
4. 组织小组研修活动:[活动内容和时间安排] (按实际情况填写决定事项)
其他事项
- 提醒参会人员准备相关教材和教具
- 鼓励参会人员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教学经验- 提醒参会人员确认下次集体备课时间和地点(按实际情况填写其他事项)
下次集体备课
- 日期:[填写日期]
- 地点:[填写地点]
会议记录者:[姓名]
(记录者填写自己的姓名)
---
以上为本次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请参会人员核对并签字确认。

[空行留给参会人员签字]。

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组讨论等方式,自己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理解公式的意义和用法。

2、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研究,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建立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3、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能够正确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通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公式,理解公式的意义和用法。

同时,通过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研究,建立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最终达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能够正确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的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并且归纳出了体积公式。

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也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研究。

通过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应该是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而教学难点则在于理解公式的意义。

在教学准备方面,需要准备学生动手操作的小正方体积木若干套和自制的CAI课件。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数字间关系的研究,然后归纳概括出体积公式。

教师需要注重师生互动,探究新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教案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教案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数学》第九章第一节《函数的基本概念》,内容包括函数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基本性质。

具体章节内容为:1. 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3. 函数的复合、反函数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2. 学会分析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3. 掌握函数的复合、反函数的概念,能解决简单的复合函数和反函数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函数的定义、复合函数和反函数的概念;2. 教学重点:函数的表示方法、图像及其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函数图像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气温变化、股票价格波动等,让学生感受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2. 新课:讲解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函数,如解析式、列表法、图像法等;3. 例题讲解:以具体函数为例,分析其图像及其性质,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函数;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函数表示方法、图像及其性质的理解;5. 知识拓展:介绍函数的复合、反函数概念,并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7.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为课后作业布置提供依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函数的定义、表示方法、图像及其性质;2. 板书右侧:复合函数和反函数的定义、例题及其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函数f(x) = x^2 2x + 1的图像及其性质;(3)已知函数f(x) = 2x,求f(f(x))和f^(1)(x)。

2. 答案:(1)解析式:f(x) = 2x + 1;列表法:x | f(x)|0 | 11 | 32 | 5图像法:略;(2)图像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顶点坐标为(1, 0),对称轴为x=1,最小值为0;(3)f(f(x)) = 4x,f^(1)(x) = x/2。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备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参与教师:XXX、XXX、XXX一、备课内容:1. 集合与函数概念2.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3. 三角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4. 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5. 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

2. 让学生理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能够进行简单的运算和应用。

3. 让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能够进行三角函数的运算和应用。

4. 让学生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公式和方法,能够进行三角恒等变换的推导和应用。

5. 让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能够进行数列的前n项和的求解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

2.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3.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4.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推导和应用。

5.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例教学,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运算。

2. 采用图示教学,通过图示引导学生理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3. 采用推导教学,通过推导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4. 采用习题教学,通过习题引导学生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推导和应用。

5. 采用归纳教学,通过归纳引导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五、教学建议:1. 在讲解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在讲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时,可以采用图示的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可以采用推导的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范文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范文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范文一、活动基本信息。

活动主题: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

活动时间:[具体日期和时间]活动地点:[详细地点]参与人员:小学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

二、活动目标。

1. 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

2. 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3. 探讨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活动过程。

# (一)开场(轻松幽默开场,活跃气氛)主持人(数学教研组长李老师):“各位数学大侠们,咱们今天又聚在一起开始‘华山论教’啦!看看咱们怎么把小学数学这门‘武功秘籍’更好地传授给咱的小徒儿们。

”大家哄堂大笑,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 (二)教材分析。

1. 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张老师)张老师:“我先来说说一年级的教材哈。

这一年级的数学啊,就像是给小娃娃搭积木,一块一块基础得很。

像认识数字这块,那些个1、2、3,在咱眼里简单得很,但对小娃娃们来说,就像发现新大陆。

特别是数字的书写,那歪歪扭扭的,咱可得费不少功夫纠正。

还有比大小,那些个‘>’‘<’符号,小娃娃们老是搞混,就像在玩绕口令似的。

我觉得这部分教学重点就是让孩子们能清晰地认识数字、理解数的概念,难点就是符号的运用和数字书写规范。

”其他老师纷纷点头,王老师打趣说:“是啊,我每次看他们写数字,都像看天书一样,那小指头捏着笔,写出来的数字就像在跳舞。

”大家又笑了起来。

2. 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刘老师)刘老师:“三年级可就有点小挑战咯。

这时候开始学乘除法了,就像给孩子们开了个小‘智慧迷宫’。

比如说乘法口诀,背起来容易,但在实际做题的时候,有些孩子就转不过弯来。

还有那个除法的竖式计算,格式啊、步骤啊,错得五花八门的。

我感觉教学重点就是让孩子们熟练掌握乘除法运算,难点在于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且能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赵老师补充道:“没错,就像那个应用题,问平均每个小组多少人,有些孩子就直接瞎写,根本没搞懂除法在这里的意义。

集体备课记录表

集体备课记录表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备课组长:胡维莉2013年 9 月 22 日集体备课计划安排表集体备课小组课安排表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5. 小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6.试一试,集体订正,强调要先约分。

三、巩固强化1、练习九第一题,看图,这个长方形表示什么?(1公顷)蓝色部分表示什么?三分之一小时表示什么意思?把1小时平均分成3份,一份是多少?求三分之一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就是求二分之一公顷的三分之一是多少?2、练习九第二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提高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掌握了什么?分数乘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讨论结果表现良好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内容小组课主备顾方玲时间地点四楼办参与人员顾方玲胡维莉魏新华备课中心问题讨论小组课讨论要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填空师:除法、分数和比之间有什么联系?2、做复习题师:第一题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第二题呢?3、导入课题:二、学习新课1、教学例3比的基本性质。

0除外你怎样理解得?2、教学例4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12:18 1.8:0.09三、巩固反馈1、师:把71页练一练填完整2、做练习十三8四、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教学反思:魏:在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及时提出问题----比是不是也有什么性质呢?你认为它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推导验证。

顾: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

让学生在总结概括中得出结论。

胡:本节课练习的层次性没有体现,只练习了求比值和化简比。

讨论结效果良好果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精品教案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精品教案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数学》第九章第一节《函数及其性质》,详细内容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函数图像的识别和绘制,以及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建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及其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运用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函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函数图像的识别和绘制。

教学重点:函数的定义及其表达方式,函数性质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函数图像挂图。

2. 学具:直尺、圆规、函数图像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实际生活中的速度与时间关系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函数概念。

2. 例题讲解:(1)讲解函数的定义,通过示例使学生理解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2)讲解函数的性质,引导学生运用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讲解函数图像的识别和绘制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掌握函数图像的特点。

3. 随堂练习:针对函数定义、性质、图像等方面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函数定义、性质、图像识别和绘制方法。

2. 板书右侧:例题解析、随堂练习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教材第89页练习题第1、3、5题,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根据教材第90页习题第2、4、6题,运用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见教材答案部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程度较高,但在图像识别和绘制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研究不同类型的函数图像,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3.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1. 教学难点:函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函数图像的识别和绘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总结: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程度(角的开口大小)有关
3、比一比
(1)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
(2)比较两个三角板的大小
三、课堂练习
1、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
2、一张正方形纸有4个角,如果有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四、总结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师:如果把这些实物上的角搬下来,就成了下面的图形角。(课件出示抽象出角)
师:像这样的一些图形,就叫做角。
2、搭一搭
你能用你的小棒搭一个角吗同桌互相评一评对不对(师巡回指导)
3、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老师画了一个角,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1)尖尖的地方板书)
师:介绍得真精彩。这些可爱的角,用处可大呢
【设计说明:联系实际生活,说出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再次将总结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新知。】
六、联系实际,了解角的应用
师:生活中角都有哪些应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结束:同学们,角的用处很大,角的秘密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找到更多的角,发现角更多的秘密.
(二)认识角
1、摸角并感知角.
师:刚才同学们说三角板上有角,老师出示三角板,请学生找出三角板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2、认识角的顶点和边。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
(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请你们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是不是有同样的感觉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找一找自己的周围,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看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也可以找找教室里的角)
让学生 找找 (数学书上有角,黑板上有角,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师:哦,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角呢。
【设计意图: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发现问题的兴趣,进一步通过寻找生活中的角,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师:剩下的这个角可以怎样表示呢
师: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起个名字然后把它记下来,读一读。
【设计说明: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摸角、画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的特点。这样,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设计说明:教师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汇报交流,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角的表象概念,充分体现了小学低年级几何教学的直观性。并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
5月17号
活动地点
二楼办公室
主持人
记录人
中心发言人
课 题
认识角
主备人说课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五、总结评价 内化延伸
1、数一数(出示课件)
2、数数下面图形有多少角(出示课件)
3、思考:拿一张长方形的纸,去掉一个角,看看剩下的部分有几个角折折看。(出示课件)
4、如果我是角。
师:学了这么多与角有关的东西.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学生介绍角。
学生同桌交流,互相介绍(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反思
备课组签名
备学法、教法
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2、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2.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指名回答)
师:我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角的顶点。(课件展示)
师:你还摸到了什么
师:我们把这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师:一起来看看,图中的这些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让学生发现结果)
(三)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
师:你能在纸上画几个不同的角吗
学生活动,教师做好指导。
(四)、练一练(课件)
师:好了,孩子们,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
(1).辨角,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课件显示)
(2)数一数下边图形有几个角(课件显示)
(3).找出下边每个图形中的角。
师:同学们打开课本67面“指一指”中有一组图形,你能从中找出角并标出来吗试试看(学生自己先在书上指出,教师出示淘气的作业,集体讲评)。你们和淘气找得一样吗为什么
(二)、比较角的大小
1、玩一玩
师:老师今天还做了一个角,老师的这个角还会变呢这个角能变大变小,我们把这个角叫做“活动角”。你们想不想也来玩玩这个活动角呢
布置游戏要求:拿出活动角,边玩边思考:要使角变大,只要怎样要使角变小,要怎样(抽同学来演示)
2、我们怎么让角变大变小的呢
合拢角的两边,角就变小;拉开角的两边,角就变大。
教师让学生说说角的画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师:下面老师再来画一个角,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教师画角(我们先画一点,这是它的……(点出一点)再从顶点起画一条很直的线,这是它的……,再从顶点起往不同方向再画一条边。)
这两个角中,你更喜欢谁呢
(指名回答)
师:为了便于区别这两个角,我们还可以给它们取个名字。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口的地方,用一个小“ )”线把两条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数字1。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读作:角1。(教师板书)
师:我们先来摸一摸角,说说你摸到的是角的什么样的(预设体会:角是直的,是尖尖的。)
师:你还能在三角尺上找到其他角吗(同桌相互指一指)。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角
1、抽象出几何角
(课件演示:出示剪刀、三角尺、闹钟等物体中的大小不同的角)从生活中的物体表面抽象出角。
师:谁能找出这些物体中的角学生一个一个指。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一个顶点,两条边)
(2)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用给角起名字的方法来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4、画角
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画一个角把你画的角标上顶点和边,并且给它改个名字,看看它应该记作什么(师边看边指导)
5 、画角时应该注意:先画顶点,再画边
6、练习
判断下面图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教学过程设计
(定稿)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游戏叫比比谁的反应快,老师这里有一些箭头,当老师兯它们贴在黑板上时,你们要用手指出与她相反的方向,你们听明白了么咱们试试吧!
师:同学反应真快,但是你们观察一下刚才给我们指出方向的这些箭头的图形是什么角就是我们这节课我们认识的新朋友。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一)由红角和蓝角的故事引入角的大小比较:一个是红角和一个蓝角在比较大小,都说自己比对方大,你知道它们谁大谁小吗(课件显示,知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无关)
(二)、展示活动角
1、 同学我们刚才通过红角蓝角的故事知道角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2、 师:大家看,老师这边有一个角,他可以变大变小,注意看老师(老师改变角的大小)。
3、 刚才老师是怎样使得角变大、变小的
(让学生回答)
师:角的两边拉得越开,我们就说,张口变大,相反,就是张口变小。你能说说什么样的角大,什么样的角小吗
(指名学生回答)
小结:你们说得真好,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角的两边张口越小,角越小。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的能力。在比较角的大小时,能够就地取材,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角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那我们欣赏一些图片,它就藏在这些图片中,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
课件出示一些实物图,闪烁“角”的部分,引导学生欣赏,
它是谁呀(是角)这些物体中都有角,谁愿意到前面指出它。
【设计说明: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片知识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及好奇心,这种方式很新颖、活泼,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学具
多媒体教学软件、三角板、活动角,学生准备三角板等。
主备人说课
集体备课研讨记录
教学过程设计
(初稿)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三角尺,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三角板)
师:你知道,三角板为什么叫做三角板吗(预设:因为它有三个角。)那你知道什么叫做角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角。(课题:认识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