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转向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对文化转向背景下翻译诗学的思考
诠 释 。 是 必 须 纳 入 诗 学 轨 道 , 以其 为 唯 一 出 于 并
路 。他指 出 , 翻译 理 论 当被 包 含 在诗 学 之 中” “ 。
梅尼 肖克 无 疑 是 将 诗 学 视 作 一 个 比语 言 学 更 深
刻 , 全 面 的 理 论 系 统 的 。 翻 译 诗 学 在 认 识 论 上 更
1 , Ep se lg e e 1 it mo o i d l’ e rt r c u e, Po tq e e a i e i u d l
后 , 照某一 文学 流派 所提 出 的主张 , 参 他指 该 流派 必 须遵 循 的全 部 法 则 。 俄 国形 式 主义 者 托 马 舍 ”
பைடு நூலகம்
足, 同时还要警惕文化研究对翻译 本体研究的剥夺。
[ 关键词 ] 翻译研究 ; 诗学; 翻译 文化转 向
[ 中圈分类号]H 1. 359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8 52 (06 0 — 00 0 0 — 69 20 )2 07 — 4 0 托 三个 并行存 在 的“ 语 空 间” “ 论 范 式 ” 第 汉 或 理 :
梅 肖尼 克质 疑 奈 达 的 翻译 理 论 , 欲 摆 脱 语 意 言学 的枷 锁 。在 他 看 来 , 译 不 应 当是 从 属 于 语 翻
言 学 的 领 域 , 是 文 学 领 域 中 的 一 块 新 地 。 因 为 而 文 学 翻 译 的 特 殊 性 , 之 不 能 用 语 言 学 手 段 得 到 使
夫 斯基 说 : 诗 学 的 任 务 是 研 究 文 学 作 品 的结 构 “ 方 式 。 有 艺 术 价 值 的文 学 是 诗 学 研 究 的 对 象 。 研
究 的 方 法 就 是 对 现 象 进 行 描 述 、 类 和 解 释 。 乐 分 ”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论文:文学与翻译的文化转向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交流的扩大,文学与翻译作为两种文化传承和互通的重要方式,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向与变化。
本文将就文学与翻译在文化转向中的发展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文学的文化转向文学是一种反映人们思想、情感和生活的艺术形式,而文学的发展也伴随着文化的转向。
在中国的文学史中,曾经经历过“古今之变”、“诗赋之争”等多次转向。
而在当代,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文学的发展也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和变化。
1. 多元化的文学风格在当代的文学创作中,多元化的文学风格成为了当下的主流。
文学创作的风格和表达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不在局限于一种单一的创作风格。
比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莫言的“丰乳肥臀”等文学作品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刻板印象,在文学创作中注入了新的元素和风格。
2. 新思想与人类关怀当代文学作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类情感和命运,注重思想表达和人类关怀。
从余华的《第七天》到莫言的《蛙》再到韩少功的《长恨歌》,现代文学作品呈现出更为深入的思想内涵,并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色彩。
3. “中国式文艺”成为时代诉求“中国式文艺”的概念,是近年来文艺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标志。
它呈现出独特的中国文化和文化气质,表达着中国人民对于文化认同的需求。
二、翻译的文化转向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艺术形式,也承载了文化传承与互通的重要职能。
在当代,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时代的变革,翻译也呈现出以下的转向与变化。
1. 文化传递的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在文化传递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在全球化时代中,翻译成为文化传递、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桥梁,在跨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 重视原文的细节与思想表达现代翻译呈现出高度细致、深入思考以及对原文作品的热爱和敬重。
翻译者不仅要求精通目标语言,也要对原著有深入的探究和理解。
比如,《红楼梦》英译本的翻译,要求对红楼梦的逐字逐句的掌握,并具备很强的翻译功底和文化素养。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视角下《围城》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
074《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翻译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阐释翻译。
从文化翻译视角,对钱锺书先生的小说《围城》英译本中文化隐喻的翻译进行了分析解读。
[关 键 词] 《围城》;文化意象;隐喻;翻译策略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视角下《围城》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唐 甜 申卫华翻译是人类的一项活动,人类借助语言进行的交流包括文化交流、文学研究等。
人类文明的发展无疑伴随着多样化的翻译理论。
现代翻译理论在哲学、语言学、文学、跨文化交际学、社会学等领域得到了诠释和再诠释,其成果丰富多彩,进一步完善了我们对翻译理论的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从语言学角度讨论的翻译理论已经转向文化角度。
随着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等翻译领先人物的出现,使20世纪90年代的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
文化研究不再主要强调“对等”和翻译技巧,而是将翻译研究的范围从过去的文本分析扩大到对翻译中的历史和社会因素、译者个人对译文的影响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对文本的影响的研究。
文化研究理论家建立了翻译理论的一个新分支,在宏观翻译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
基于文化研究理论,笔者拟对小说《围城》(Jeanne Kelly 和Nathan K. Mao 译)隐喻翻译中的文化转译进行分析。
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方式,翻译中的文化转译一直是文化研究的重点,隐喻通常承载着一种语言最突出的文化特征。
钱锺书小说《围城》中的隐喻蕴含大量中国特有的文化信息,在不同情况下,有些隐喻的转译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主要论述了《围城》中隐喻的文化多样性、文化转译中应遵循的翻译原则以及《围城》隐喻翻译中的一些有效技巧。
一、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现代翻译理论涉及语言间的翻译,包括语言、文学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语言学派将翻译视为“科学”。
语言学派的理论家从更系统的角度研究翻译,更关注语言的语法、句法和语义;关注文本,分析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并找到等效性。
文化转向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王尔德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两中译本为例
(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摘 要:翻译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使之从语言层面扩展至文化层面,同时也使翻译
策略的选择变得更为复杂。从文化转向的视角分析余光中与钱之德在翻译王尔德名剧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时的策略选择可知,余译以剧本的舞台表演性为目的,采取了归化策略,将异国文化融入目的语文化中;钱
余光中和钱之德显然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余 译 以 归 化 为 主 ,钱 译 则 以 异 化 为 主 ,这 主 要 是 由 他 们 不同的翻译目的所决定。余光中在译后记《与王尔德 拔 河 记》中 说 :“ 小 说 的 对 话 是 给 人 看 的 ,看 不 懂 可 以 再看一遍。戏剧的对话却是给人听的,听不懂就过去 了 ,没 有 第 二 次 的 机 会 。 我 译 此 书 ,不 但 是 为 中 国 的 读者,也为中国的观众和演员。所以这一次我的翻译 原则是:读者顺眼,观众入耳,演员上口。希望我的译 本是活生生的舞台剧,不是死板板的书斋剧。”[4]127 为 了满足舞台演出的需要,余光中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 略 ,力 求 台 词 语 言 自 然 口 语 化 ,充 分 考 虑 了 观 众 的 文
译不以表演性为目的,采取了异化策略,保留了异域文化特色。译者应在不违背翻译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用异化策略,以促进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文化转向;归化;异化;余光中;钱之德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3-0096-05
引言
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重要的转 折,以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和勒弗菲尔(André Lefevere)为 代 表 的 文 化 学 派 提 出 了 翻 译 的“ 文 化 转 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自此,翻译 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而是被置于一个宏大的文 化语境来考察。
“文化转向”视域下袁可嘉“十七年”(1949--1966)英诗汉译
a sh tc sa d r t i h o a ai ey n ro s o e.ty n o“s e e f cin fo lmiain”. e t e i t n a d wihn t e c mp r t l a r w c p v rigt e k p re to r m i tto
袁可嘉作 为 “ 叶诗 派 ” 九 中重要 的“ 叶 ” 他 不 诗 :布 莱 克 诗 选 》( 查 良铮 、 雪 婷 、 雨 石 合 一 。 《 与 宋 黄
仅 是 一位著 名 的诗人 , 还是杰 出 的翻译家 和批 评家 。 译 ) 《 列诗 选》 《 、米 、 彭斯 诗 钞 》 《 国宪章 派 诗 、英 在长 达半个 多世 纪 的翻译生 涯 中 . 他译著 颇 丰 . 的 选 》 他 。然 而 , 一 时 期 袁 可 嘉 的英 美 诗 歌 译 介 是 在 这
p e .Fo “ utrl un eset e Y a eiSp e a s t ni aaye .H s rnlt n ot y r rm C l a T r”p r c v , u nK j ’ om t nl i n l d i t s i u p i a r ao s z a ao
中 图 分 类 号 : 5 I9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 90 2 1 )4 0 6 — 4 17 — 2 X(0 2 0 — 0 2 0
On Y a j ’ E gihP e T a s t nfo u nKei S n l o m r nl i r m a s ao “ ut rl u n es et e( 9 16 ) C l a T r ”P rp ci u v 14 - 6 9 9
从文化转向看《论语》的术语翻译——以安乐哲译本为例
活. 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培养了他跨文化的 视野和“ 中心 主义” 去 的中西 比较哲 学的研 究方 法. 带着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 安乐哲与 罗思文翻译了《 论语》 期望对《 , 论语》 蕴涵的儒家 文化做出全新的诠释 , 以对西方哲学传统进行反
弃传统文化 , 致使儒学等传统文化的研究一度花 果飘零.l 0世纪 8 _2 J 0年代 以后 , 尤其进入 2 世 1
从文化转 向看《 论语》 的术语翻译
— —
以安乐哲译本 为例
许 萍
( 曲阜师范大学 东方语言与翻译学院, 山东 日照 2 62 ) 7 86
摘 要i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 , 中外文化 交流加深 , 中国典籍翻译 日益重要 . 论语》 《 是儒 家典 范, 约意丰. 辞
如何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 发扬 光大, 做到文化信息传 递的最 大化?“ 文化 转 向” 中国典籍翻 译提供 了有 力 为 的理论支撑 . 乐哲 曾游 学多个 国家和地 区, 力于 中国哲 学经典 的翻 译和 中西比较哲 学的研 究 , 论语》 安 致 《 译 本正是他跨 文化研 究的成果之 一. 论语》 《 术语是 重要 的儒 学概念 , 正确理解其 内涵对 整体 把握儒 家文化的精
・
《 论语》 是儒学经典 , 对其进行哲学研究 、 译 介传播意义重大. 其主要论题是人性 、 行为举止和 人际关系等方面. 一些谈话主题 , “ 、 天” 如 道” “ 、 “ ” “ 、 信” “ 等频频 出现. 仁 、 礼” “ 、 义” 要传播 《 论 语》 中的儒家文化 , 必须从这些术语人手 , 正确理 解、 翻译其中的文化内涵. 安乐哲 14 年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 , 97 著名海 外汉学家, 学术贡献主要包括 中国哲学经典 的翻 译和中西 比较哲学研究. 他曾在加拿大 、 国、 美 中
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的困境分析---以翻译文化战略观为基点
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的困境分析---以翻译文化战略观为基点摘要:我国翻译事业近年来虽取得长足发展,却呈现厚古薄今现象,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工作未得到应有重视.文章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背景,从翻译文化战略观的角度对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困境及原因进行剖析,阐释翻译中国当代文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关键词:文化转向;翻译文化战略观;中国当代文学一、文化转向与翻译文化战略观中国历史上大抵有四次翻译高潮.第一次是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第三次是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第四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西学的全面翻译.这四次翻译高潮无一不是配合着当时特殊的历史与文化国情发展起来的.可以说,自古以来翻译就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简单文字转化过程,而是文化交流、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大国地位的不断提升,对外弘扬中华文化,提升文化影响力,正成为中国新时期新的战略发展点.刘宓庆教授所提出的"翻译文化战略观"正是顺应当前历史潮流,反映时代使命的翻译理念.在《中国翻译界要树立文化战略观》一文中,刘宓庆向中国当今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如下若干问题:翻译界是否对当前的历史大势和现实要求有充分认识?中国的翻译队伍是否站在文化战略考量的制高点来观照中国的翻译事业?中国的翻译从业者是否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把握住了文化战略考量这个中国翻译思想的价值观核心(刘宓庆,2006:7)?他认为,翻译作为一种以文化-政治为目的的语际交流行为,从古至今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民族要生存、发展,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生存、发展战略,而文化战略正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提出,中国人应该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翻译.翻译文化战略观的内涵定义主要分为四个层次:首先,要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定位中国翻译事业;其次,要心系国运盛衰,继承发扬译界先驱精神,将个人事业心与忧国感时之志密切结合;第三,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学;第四,要正确对待西方翻译理论,将中国翻译理论紧贴中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我国正努力发展文化产业,力图建立与世界经济大国相适应的"文化大国"地位.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国家"软实力",从大政方针的高度对我国未来对外文化传播,增强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事业提出明确要求.作为沟通中外交流的桥梁和媒介,翻译工作直接决定中国对外传播的效果,也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建设环境的具体体现.要改变目前对外传播中的"文化赤字"、文化"入超"的状况,使中国文化更大规模地"走出去",翻译工作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和条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局长吴伟女士在"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层论坛上表示,"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翻译工作的作用之于外交、外宣、外贸以及所有的对外交往与合作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在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战略下,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可以说,刘宓庆教授将翻译的文化观上升到国家战略角度,正切合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对我国翻译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二、中国当代文学译介之重要性及其现状翻译工作在我国的文化战略版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在当前又具有特殊历史意义.首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新文学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文学家.这些作品、作家理应让世界了解,在世界文学舞台上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交流、彼此的了解和理解,世界各国也需要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当代文学正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面貌,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当代文学作品有助于让世界了解现代中国,消除外国特别是西方世界对现代中国的误解和偏见.第三,从外国读者的文化接受度来看,相比较古典文学作品,当代文学在内容和内涵上更易被外国读者所理解接受.中西文化和价值观长期存在巨大差异.让外国,特别是西方读者首先通过当代文学认识中国,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进而产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愿,不失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条可行之道.中国当代文学这种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应当被发挥出来.总体而言,中西文化输入和输出数量长期存在巨大差距,文化"赤字"现象严重.首先是译介数量少,影响力小.而就中西文学作品的翻译而言,这个比例的差距更大.就翻译输出对象而言,我国的输出仍以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为主,进入欧美主流市场相对很少.当前我国比较全面介绍了中译外情况的著作当数马祖毅的《汉籍外译史》,然而尽管该书列举了大量建国以后的中译外工作,但却未详述这些译作在国外的具体影响和效果.第二,译介古代典籍多,译介当代作品少.四书五经是国内外译介最多的中国作品,其次如《红楼梦》、《孙子兵法》、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也是国内外译介的重点.而与此同时,当代作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能够反映当代中国发展面貌,展示国家形象,代表当今中国人核心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作品译介数量十分有限.王尔敏在《中国文献西译书目》中广泛收集了西方翻译中文著作的书目,展现了西方国家翻译中国思想文化与历史书籍的分布情况,其中主要体现的是西人翻译中国古籍尤其是先秦古籍的状况,而未能展现中国20世纪著作的翻译情况.遍翻全书,很少见到西人翻译20世纪中国学者著作(王岳川,2006:86).学术界一般将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文学称为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在对外译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譬如,国家外文局及外文出版社、中国文学杂志出版社等组织实施的"熊猫丛书",陆续翻译出版了一批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北京两大出版社联合推出了6卷本中国文学汉英对照读本《朝花"惜"拾》以及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近年来,国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小说《狼图腾》与英国企鹅出版社的版权出售协议成为2007年中国出版业的一大亮点.在《文汇报》刊载的《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译介成就概述》一文中,详尽介绍了国外对中国当代作家和作品的译介情况.巴金、老舍、茅盾、丁玲、沈从文、周立波、叶圣陶、北岛、冯骥才、高晓声、莫言、苏童、王蒙、杨沫、余华、张抗抗、张贤亮等一批中国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译介.尽管国外汉学家在翻译上具有语言优势,但必须看到,在文化霸权和后殖民主义的大背景下,国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带有相当的局限性.一方面译介数量少,规模分散,许多译作乃个别汉学家出于个人研究和爱好所取得的翻译成果;另一方面国外的译介存在选材片面的问题,许多译者为了满足国内读者的猎奇心理而着重选择富含东方异域色彩的作品,真正具有时代感,反映中国新风貌的翻译作品则少之又少.与当代文学创作的实际成就和我国古代典籍的翻译规模相比,当代文学的翻译工作与之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首先从数量和种类上看,目前已经译介的作家作品仅占我国当代优秀作家作品很小的比例.与国外汉学家译介中国作品的规模相比,国内翻译当代文学作品的数量更是寥寥.同时,国内外大多倾向于翻译出版名家作品合集,重点全面译介单独作家的译本还相对不足.第二,从文学翻译的内容来看,富含中国传统元素、东方异域色彩的作品被翻译得较多,能够体现中国当代新风貌新形象,特别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新变化的文学作品翻译得很少.国外对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出版的方向选择性更为明显.另外,中国当代文学的外文译本影响力不足.一方面,翻译质量不高,译文难以传达原作的色彩与韵味,语言不地道,不符合对象国读者的口味,这些都导致译作在国外的接受情况欠佳.另一方面,输出对象国仍以日、韩、东南亚为主,尽管一些作品也输出到欧美等国,但均很难进入主流视野,例如"熊猫丛书"等中国当代文学的外译本,其中大多被用作礼品,主要通过我国驻外使、领馆等向外国友好人士进行赠阅,较少进入市场销售流通.因此,从总体上看,这些图书在外国的影响面较窄,影响力有限.三、中国当代文学外译困境的原因中国当代文学面临外译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文化弱势地位使然.从当前的世界文化现状来看,西方文化仍居于明显的强势和主导地位.世界文化交流最明显的特征是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引进和输入,从而形成了文化交流上的"逆差".这种文化失衡在文学领域体现为一种"民族中心主义"(韩子满,2005:339),即强势文化不关注弱势文化的文学.由此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一,弱势文化的文学作品在强势文化中没有市场、没有读者;二,强势文化不注意翻译弱势文化的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一方面外国翻译的少,另一方面由于难以打入外国主流文学市场,难以获得读者群,而反过来导致国内文学翻译市场的疲软.第二,中译外高水平翻译人才的匮乏.翻译人才缺失问题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瓶颈.相比较外译中而言,中译外对译者的语言功力要求更高.同时文学翻译相比较其他文体的翻译,如应用文体的翻译而言,不仅需要译者具有过硬的外语功底,其母语的文学造诣也要求甚高,同时还需要译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和美学修养以及相当程度的悟性.能够胜任中译外文学作品翻译,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翻译的人,可称得上是凤毛麟角了.与此同时,文学翻译难度大、耗时长、要求高,在市场经济主导翻译市场的今天,愿意潜心从事文学翻译的人相对不多.翻译文学作品最理想的身份是译者本身既是文学家又是翻译家,然而像鲁迅、严复、朱生豪、钱钟书、傅雷、余光中、林语堂等这样的文学、翻译双重巨匠,且终生投身文学与翻译事业的人,在当今十分稀缺.翻译人才的缺失一方面直接导致文学翻译产出量小,另一方面导致文学译作的质量不高,不符合对象国读者的口味,因此难以被外国读者所接受和欣赏,进入国外主流市场.第三,译介目的和对象有偏差.我国的译作打不进外国市场,除了语言文化原因外,还有译著本身的目的和对象问题.我国出版的许多外译文学作品,其对象并非真正面向外国读者,而是作为语言学习和教学的手段,为方便国内的英语学习者,这种译作往往根据中国学生的水平和欣赏习惯进行选材,以汉英对照形式出现,其思想性、艺术性及翻译风格都浸透着中国特色(胡德香,2006:356).如中国文学汉英对照读本《朝花"惜"拾》以及《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等等,其受众很大程度上是本国读者,特别是本国的英语学习者.这也便出现了所谓的外文译本在中国买得到,在外国买不到的"怪现象".第四,中国翻译界对当代文学译介的重视不够.谈到对外推出中国文化,向世界展现中国内蕴,国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红楼梦》,是《西游记》,是《论语》,是唐诗宋词,却忽视了我们还有大批当代文学财富亟待让世界知晓,没有意识到中国当代文学也代表了中国文化,尤其代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文化、新气象、新风貌.不可否认,古代经典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精髓.然而,我们今天谈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走出去,是走向外国广大读者群,走向外国广大普通民众,而非走向少数研究中国的汉学家.古代经典作品能否让普通读者一下子接受是国内相关人士广为忽视的一个问题.中国当代文学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进程中应起的作用,亟待受到人们的重视.四、结语南京大学许钧教授在其文章《翻译研究与翻译文化观》中提出"要进一步树立翻译的文化观,认识翻译的文化本质,从文化交流与发展这个高度来理解翻译活动,对翻译活动做出正确的历史定位"(许钧,2002:224).要改变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现状,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文化战略高度来把握当前的翻译形势,给予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应有的重视.要用翻译文化战略观统领翻译工作全局,为当代文学的译介工作创造条件,包括国家相关政策重点扶植、加强中译外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队伍建设,促进国内外出版商的联系合作,将中外译者合译,重要作品复译等形势纳入翻译工作视野,等等.在中国"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形象日益在国际上得到彰显的今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大国"身份的迫切性也愈加突显.翻译作为对外交流的桥梁和重要手段,理应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担起重任.这当中,向世界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我国已在2006年11月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工程译介工程",拟在五年内向世界译介100部代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成就的优秀文学作品.应该说,该项目的启动实施目的是好的,且反映出我国已开始意识到当代文学译介工作的重要性.但五年的时间,能否找到足够的译者来进行如此庞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译者的能力素质能否胜任译介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译本质量是否合格,是否能够为外国读者所接受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时间的考验.笔者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是一项神圣而艰苦的大业,任重而道远,绝非一蹴而就即能完成.这需要国家和政府广泛而长期的关注,需要翻译界从翻译文化战略观的高度进行全局考量,在未来长期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工作.只有这样,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才能获得发展,中国当代文学才能在对外弘扬中华文化,建立文化大国以及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历史大业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参考文献:[1]韩子满.文化失衡与文学翻译[A].严辰松主编.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5.[2]贺爱军.翻译文化战略观考量---刘宓庆教授访谈录[J].中国翻译,2007(4):51-53.[3]胡德香.对译入译出的文化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4(3):356.[4]刘宓庆.中国翻译界要树立文化战略观[A].刘宓庆翻译散论[C].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5]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6]许钧.翻译研究与翻译文化观[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3):224.[7]王尔敏.中国文献西译书目[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8]王岳川.从文化拿来主义到文化输出[J].中国美术馆,2006,(2):86.参考资料:百通学术期刊发表网。
从“文化转向”到“译者转向”——解析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理论思想
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从“文化转向”到“译者转向”——解析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理论思想周姣(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摘要:格拉斯·罗宾逊,一位具有独特思想的美国翻译理论家。
在周遭世界都在坚持神本主义时,他独树一帜,坚持倡导新的翻译理论,即人本主义。
在经过实践与思考后,总结出当下翻译的社会制约,提出我们翻译研究的视角应该转向译者本身,应当以人为本,他强调人不仅仅只是翻译的工具,而是独立且具有思想情感的个体。
基于此,道格拉斯提供了翻译理论一个全新的视角,实现了翻译研究方向的重大转折,即从注重文本研究到更多的关注译者本身。
关键词:道格拉斯·罗宾逊;翻译理论;译者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0-0025-021理论简介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呈现出渐趋多元、系统的态势。
在西方翻译理论与非凡的成就下,美国学者道格拉斯·罗宾逊极其卓越的翻译理论,在西方翻译界独树一帜。
罗宾逊在文学、文化、语言学、翻译等领域都有其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当代学术背景都以“文化转向”作为研究取向,而道格拉斯从不同角度引导研究转向“译者转向”,不但对文化研究中的偏向做出了纠正,还以独到的“译者为中心”翻译理论构建了当代译者新的形象,这种新颖独到的建构引起了翻译界的思考。
道格拉斯《谁在翻译?超越理性论译者的主体性》一出版,便引起众多关注。
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起初早期的自然哲学发展到由神秘力量主导的神本哲学,最后才发展成为现代的人类自身主导的人本哲学。
从悠悠发展历史,人类慢慢地意识到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意识到人类本身具有不可衡量的力量。
早期,维柯站在世界发展之巅,俯瞰人类历史发展时,看到了实际上是人类本身创造了历史,这一宣称,为西方哲学人本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影响,使得研究者们将目光聚集到人类“理性”的本质问题上来。
文化转向视域下莫言小说英译研究——以《檀香刑》为例
文化转向视域下莫言小说英译研究——以《檀香刑》为例引言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为近年来中国学术界提出的中国文学“走出去”带来启示,也为中国翻译研究现代化带来契机。
莫言小说不同语种的译本在文学界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其中,莫言小说的英译本在世界文学界影响最大,其他语种的许多译本都是由英译本转译的。
事实上,他的英译者葛浩文,不仅对莫言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还向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推荐莫言。
可以说,莫言的获奖离不开葛浩文多年来对莫言小说的翻译和推广,他也因此被媒体称为“莫言唯一首席接生婆”。
在葛浩文翻译的莫言小说顺利进入到世界文学领域并使中国文学成功地“走出去”的过程中,国内翻译界的学者也意识到译作要符合目标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和读者欣赏标准,源于国家的文学作品才能够真正融入目标语国家,丰富目标语国家的文学宝库。
在葛浩文翻译莫言小说进入世界文学领域和中国文学成功“走出去”的过程中,国内翻译领域的学者也意识到翻译必须符合目标国的语言习惯、标准,文化环境和读者欣赏标准,由此,源语言的文学作品才能真正地融入目标语国家,为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学发展添砖加瓦。
1 文献综述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的作品便引起了世界性的反响,开始出现了一股强有力的“莫言热”。
之后莫言的其他著名小说也获得了关注,2008年,美国著名学者Paola·Lovene发表的Fast forward:the iscourse of avant-grade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documentary film,1956-2004,第二章对莫言进行了具有代表性的解读,其中重点分析了莫言的《酒国》,他论证了《酒国》这部小说中的自反性叙述,认为叙述的嵌入式结构正是“文学是一种沉溺的形式”的体现(Lovene,2008:180)。
在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莫言的作品进行研究。
早期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在1985年发表在中国作家期刊上,并一举成名,从这以后,学术界便开始了对莫言小说作品的一系列研究。
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一、本文概述《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这篇文章旨在深入解读和探讨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
苏珊·巴斯奈特是当代翻译理论界的杰出代表之一,她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本文将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出发,分析其理论内涵,探讨其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启示,以期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有所帮助。
文章将首先介绍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核心思想,包括她对翻译的定义、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方面的论述。
接着,文章将分析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运用以及翻译质量的评估等方面。
文章还将探讨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包括推动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发展、促进翻译理论的创新以及提升翻译学的学术地位等方面。
通过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全面解读和分析,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作用,指导翻译实践者更好地应对翻译中的文化挑战,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为翻译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概述苏珊·巴斯奈特,作为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人物,她的文化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她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在她的理论体系中,翻译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意义,而不仅仅是语言学层面的技巧。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她主张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尊重并传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她强调,翻译的目标不仅仅是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义,更是要让他们感受到原文的文化魅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巴斯奈特提出了“文化翻译”的概念。
从勒菲维尔“文化转向”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从勒菲维尔“文化转向”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勒菲维尔是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著作《文化转向》(Le tournant culturel)被认为是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一。
在这本书中,他讨论了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变革,并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
在翻译中,文化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从勒菲维尔“文化转向”出发,分析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勒菲维尔在《文化转向》中分析了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认为文化被商业化了。
人们不再将文化视为追求真理之路,而是以物质利益为导向进行消费。
这种文化化的商品化,使得文化变得更具有分布性和市场性。
这也反映到翻译中,因为翻译中充满了文化与商业交织的元素。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学,还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因此,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是何其的重要。
在翻译中,文化因素往往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面临着挑战。
深度上的挑战意味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每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文化特点,翻译时我们需要理解这些特点并将其转换成目标语文化。
例如,英文中的“thank you”翻译成中文可能是“谢谢”,但是这两个词在文化上有不同的含义。
中文的“谢谢”是一种礼貌的表达,而英文的“thank you”则包含了感恩的情感。
这就需要翻译者做出一个选择,是直接翻译还是对意义进行转换。
广度上的挑战是指翻译中需要处理的文化因素十分复杂。
这些因素往往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如经济、政治、法律和宗教等。
在政治类翻译中尤为明显。
政治的概念,除了语言本身外,还与文化背景、制度背景、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相关。
例如,“民主”这一概念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中表现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有针对性的考虑文化背景。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必须精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由于文化因素的复杂性,翻译中操作文化因素十分困难。
在翻译文化因素时,必须考虑到文化多样性问题。
文化多样性使得翻译变得复杂,因为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结构与相关的历史传统。
翻译的文化转向辩析——以鲁迅的翻译文化观为例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2翻译的文化转向辩析——以鲁迅的翻译文化观为例芦亚林【摘 要】“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的切入点,不能代表翻译的全部,但是在最近全球化的影响下文化,翻译活动不得不受文化影响。
所以,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出现了一种重合。
虽然,翻译的“文化转向”的理论出现于鲁迅时代之后,但翻译中的文化观早在学者翻译介绍外文作品中形成了。
研究鲁迅的翻译文化观和翻译的“文化转向”可以解释我国一些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形成的翻译文化观念。
【关键词】翻译研究 文化转向 鲁迅 文化翻译观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内涵和发展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始于文化研究领域中对文化研究的思考。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研究的走向逐渐向大众文化发展,而文化研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从文化主义阶段,到结构主义阶段再到后结构主义阶段,不同的文化研究发展阶段依次从研究单一文化到文化霸权再到文化多元性研究,文化研究学科也越来越朝着更开放的方向行走(曾,2006:3)。
文化研究没有清晰的学科界限,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汹涌的时代下,文化研究变得国际性。
正因为文化研究的无边性,翻译研究作为边际学科逐渐因为文化研究的扩大得到了发展。
在“文化转向”口号提出来之前翻译研究学者也在关注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因素。
埃文·左哈尔(Even Zohar)作为多元系统(polysystem)的代表人物,提出一个民族的文学的文化地位决定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陶,2006:5)。
后来多元理论由图里(Toury)和赫曼斯(Hermans)得到了发展,但是多元理论对文化与翻译的关系阐述还比较温和。
巴斯奈特等提出的翻译“文化转向”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后来学者在“文化转向”的理论发展上也提出了文化研究也应有“翻译转向”(曾,2006:3)。
总之,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是在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上提出来的,随着文化研究越来越朝着多元研究的方向发展,翻译研究也同文化研究越来越有着相同的研究话题并且互相影响着各自理论的发展。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和紧密。
在这个背景下,文化转向成为了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文化转向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
一、文化转向文化转向,指的是随着社会与环境的变迁,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是文化内部的变化,也可以是文化间的变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转向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会议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转向进一步加速。
文化转向不仅导致文化本身的变化,也影响到了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
二、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有着重要的比较文学意义。
这种比较不仅包括语言和文化的比较,更重要的是对思想和价值观的比较。
1.增进文化交流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惯、历史和社会背景,进而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这种文化转向和翻译学研究可以增进人们对彼此的了解,提高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能力。
2.启迪思想和价值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由于其历史、宗教、政治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具有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翻译和文化转向的研究,可以让人们更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思想和价值观,并能够启发自己的思考,引领思想和文化的发展。
三、以文化转向为研究对象的翻译研究方法1.历史演变法历史演变法是研究文化转向和翻译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和描述,进一步理解某一文化转向的来龙去脉,探究文化转向的内在原因和动力,进而理解不同文化间译作的差异,并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
2.文化翻译法文化翻译法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而是在文化层面的转换。
这种方法将文化因素加入到翻译的过程中,以确保译出的内容符合目标文化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传承。
3.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是一种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码的方法。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江南春》为例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江南春》为例发布时间:2022-06-30T06:09:45.746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第5期作者:王伯晟、翟蕾[导读] 20世纪 80年代翻译理论研究趋于多元化发展,文化翻译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苏姗·巴斯奈特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翻译语言学派的新翻译观,她认为翻译绝不是纯粹的语言行为,而是植根于有关文化深处的交际行为。
王伯晟、翟蕾(西藏大学,西藏自治区拉萨850000)摘要:20世纪 80年代翻译理论研究趋于多元化发展,文化翻译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苏姗·巴斯奈特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翻译语言学派的新翻译观,她认为翻译绝不是纯粹的语言行为,而是植根于有关文化深处的交际行为。
文化翻译理论强调翻译重在文化交流,文化优先于信息。
本文通过分析鉴赏许渊冲英译版唐诗《江南春》,着重以诗歌翻译实践鉴赏来介绍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在诗歌翻译实践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诗歌翻译、江南春、许渊冲一、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概括苏珊·巴斯奈特是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在1990年与安德烈·勒菲弗尔合编的《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她提出了文化翻译理论[1],认为机械化的语言学翻译论并不适应文学翻译领域,因此强调要“文化转向”[2],要求译者应该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翻译活动。
自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提出后,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翻译学界开始重视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不该停留在以前的语言篇章之上,强调翻译既不是纯语言行为,也不只是简单的译码和重组的过程,而是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文化环境中的交流行为[3]。
可以说翻译就是为了满足文化的需要和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根据文化翻译理论,翻译重在文化交流,文化是第一位的,信息是第二位的,其理论核心是实现文化功能对等[4]。
“文化转向”及其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史的深度 ( 翻译论集 ) 、现实的广度 ( 论文集 ) 和文学批评的
深刻见解 ( 专著 ) 。 勒 弗维尔最爱用 的—个词 是 “ 重写”(e rig。早在 2 r i ) wt n O 世纪 8 o年代,勒弗维尔就提议 , 应把翻译与各种他称为 “ 重 写”的形式放在一起研究,这是因为 “ 重写” ,不论其形式是 评论还是翻译 , 都已经证明是—个文学的捍卫者用以改编而易 于当地的文化规范的作品的重要手段, 这种手段对于推动文学 系统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另一角度看,我们有可把
量用来 “ 操纵” 特定社会、建设所需文化的 “ 主要”文学手段: 教会鼓励 《 圣经 》 翻译,政府支持民族史诗翻译 , 学校教授伟 大的翻译作品, 社会改革家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翻译感兴趣, 等
等。这一理论极大的提高了翻译作品的地位 , 在文化学派的眼 里, 疑问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原文, 成了塑造和左右目的语的一 种势力。第二 , 这一理论扩大了人们对安逸现象的认识。翻译 同其它重写形式一样, 都是加工和再现原文本的形式。 翻译和 其它重写形式之间的共性能够使 ^ 们深刻的了解翻译的本质。 这促使西方学者日益认识到 , 在方法、意识形态和功能方面, 翻译作品的研究和翻译过程的研究与其它重写形式的文本形 式研究是密不可分的。 勒弗维尔提出了翻译研究中 “ 文化转向”问题,即翻译研 究不应局限于翻译本身, 而应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策 略来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不仅能够保持翻译研究自身的特点 , 而且 , 这样的研究归根到底是属于文学变革和生存的范畴, 而 不是局限于此电荷语法的范畴。 他首先指出, 文学史—个系统 , 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具 有某些特征的成分。 这些特征使这些成分区别于不同属于这个
第四勒弗维尔与翻译研究派的其它学者一起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深层次上阐述了翻译的中药作用从而唤起学术界对翻泽研究的重视并希望学术界重新审视翻译的社会功能从而为提高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作出了卓越的贡总之勒弗维尔等翻译研究派的文化翻译思想为我们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
浅谈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分, 那 么翻译在其 中无 疑便 充当 了信息传播 的一种工具 , 因而对 翻译 的研究也理应摆脱狭 窄的语言文字层面上的束缚 , 将其置于
广 阔的跨文化语境 之下 , 只有这样 , 我们得 出的结论 才能对其他
言学派借 助于认 识论 主体哲 学 , 将结 构主义 语 言学作 为理论依
据, 形成了一种新 的翻译观——科学 主义 翻译观 。科学 主义翻译
必 要性这一 问题 : 在全球 化的信息时代 , 起着传播作 用的大众传
媒 的崛起 , 使得全球化与文化 的翻译之间的关系显得尤 为密不可
观将语言成分 的切 分作 为专 注点 , 从对语音 、 语素、 词汇 的翻译研 究, 到句法 、 篇 章的翻译研 究 , 从 中寻找规 范的技巧和规律 , 最终
化背景之 下 , 运 用多种 翻译理论 , 探索制 约翻译发展 的各 种外部
因素 。
要非常密切 的关系 。特别是在 当今文化研究出现危 机时 , 文化研
究方面 的翻译学转 向就是势在必行的了。因为 , 翻译至少涉及 到 两种或者是两种 以上 的语言和文化 , 这就从根上打破 了文化研究 过程 中所存在的对英语中心主义的束缚和局限 , 为我们迎接一 种 真正的多元文化格局 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到二 十世 纪七十年代 , 翻译研究 出现 了转 向, 即从语言研究
塾 查
No . 11
T I ME E D U C A T I O N
No v e mb e r
浅谈翻译研 究的“ 文化转 向"
葛 均霞
摘要 : 翻译研 究在 英语研 究 中起 着重要 的作用。 “ 文化转向” 这一研 究现 象的 出现 , 使传统的翻译研 究面临严峻的挑 战。最初 , 研 究 翻译 的 目标 主要是 纯语 言层 面, 而“ 文化转 向” 后 的研 究 目标扩展到 了政治、 社会 、 文化 生活等 多个层 面。本文认 为, “ 文化转 向” 的出 现, 为翻译研 究开辟 了一条新的道路 。
读了大卫·卡坦《文化翻译》而论文化转向翻译中高低语境
读了大卫·卡坦的《文化翻译》而论及文化转向及翻译中的高低语境摘要:卡坦的《文化翻译》中重要的观点便是文化转向和高低语境,在读了此书后,本文将简要介绍文化转向和高低语境的概念,以及不同文化的转向不同,语境高低不同,因此其语言使用及理解模式也不同。
基于此,本文将英汉两种不同语境的语言通过不同体裁的文本进行对比,发现差异,从而在翻译的过程中避免之。
关键词:《文化翻译》文化转向高语境低语境一、引言大卫·卡坦的《文化翻译》一书的主要观点便是文化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
译者从一种文化翻译到另一种文化,实际上充当着文化协调者的角色。
我认为本书对翻译最具指导意义的一部分应该是第三部分。
因此,本文将也将主要介绍这一部分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本书的第三部分主要包括两部分:文化转向和语境。
我们只有充分的理解了原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转向才能很好的理解原语,从而产出目标语。
此外,卡坦将语境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
我们知道,汉语属于高语境,英语属于高语境。
本文将通过对比两种不同体裁的文本来揭示高语境与低语境的差别,从而分析他们之间是如何成功地实现交流。
二、文化转向在《文化翻译》的第三部分,其中第九章介绍了不同的人对文化转向的分类有不同的方法。
霍夫斯泰德提出了文化转向的四分法,包括权利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与女性及不确定行的避免。
brake et al认为文化有十种转向,包括想,结构,竞争,个人主义,权利,空间,时间,环境,交流及行动。
尽管文化转向的分类不同,作为文化的协调者一一译者,我们应该在翻译的时候意识到原语与目标语之间文化转向的不同。
三、如何实现高低语境之间的交流3.1 高语境与低语境语境的高低取决于外国游客可以从书面文字中得到多少信息,又有多少信息需要询问当地的人。
(katan,1999)gudykunst将12个不同文化的国家按从低语境到高语境的顺序排列,依次为:瑞士、德国、斯堪的纳维亚4国、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阿拉伯、中国和日本从这个排序上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属于高语境国家,美国属于低语境国家。
目的论视角下文化内容的翻译——以《红楼梦》的英译本为研究案例
分类_____________ 密级_____________硕士学位论文目的论视角下文化内容的翻译————以以《红楼梦红楼梦》》的英译本为研究案例杨正军导师姓名职称: 姜秋霞 教授 专业名称: 英语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论文答辩日期:2010年5月29日 学位授予时间:2010年6月答辩委员会主席:段文颇评 阅 人:苗正民 董晓华二零一零年五月硕士学位论文M.D. Thesis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from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A Descriptive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Hong Lou Meng目的论视角下文化内容的翻译——红楼梦》》的英译本为研究案例——以以《红楼梦杨正军杨正军Yang ZhengjunContents独创性声明 (i)Abstract (ii)摘要 (iv)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1 Research Background (1)1.2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2)1.3 The Layout of the Thesis (2)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4)2.1Culture (4)2.1.1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4)2.1.2 The Categorization of Culture (5)2.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6)2.3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7)2.4 The Studies of Hong Lou Meng and Its Translated Versions (9)2.4.1 Existing Seminars and Monographs on Translated Versions of Hong Lou Meng (10)2.4.2 Journals on Hong Lou Meng Translation Studies (11)2.5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Enlightenments on Further Studies (12)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14)3.1 The Introduction to Skopos Theory (14)3.2 A New Model of Translation – Function plus Loyalty (15)3.3 Translation Brief (17)3.4 Three Rul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17)3.5 Skopos Theory and Its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 Strategy for Cultural Elements (19)3.6 The Practice of Skopos Theory in this Study (20)Chapter 4 Research Design (22)4.1 Research Questions (22)4.2 Research Object (22)4.3 Research Method (23)4.4 Data Collection (23)4.5 Data Analysis (25)Chapter 5 Cultural Elemen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27)5.1 Cultural Elements in Translation (27)5.1.1 Religious Culture (27)5.1.2 Material Culture (30)5.1.3 Linguistic Culture (32)5.1.4 Ecological Culture (34)5.1.5 Social Culture (35)5.2 Translation Brief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37)5.2.1 The Roles of Initiators and Commissioners (37)5.2.2 The Roles of Translators (38)5.2.3 The Roles of Target-Text Addressees (39)5.3 Translation Skopos of the Two Versions (41)5.3.1 The Yangs’ Translation Skopos (41)5.3.2 Hawkes’ Translation Skopos (43)Chapter 6 Conclusion (45)6.1 Major Findings (45)6.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46)References (vi)Acknowledgements (ix)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文化翻译视角下北大荒文学英译研究
文化翻译视角下北大荒文学英译研究摘要:北大荒是一个地域概念,在北大荒这片土地上书写的文学题材丰富,历史记忆和民族记忆的文学书写已经越来越受到读者关注。
本文以北大荒文学英译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本土元素,关注其在英语世界国家的翻译及传播状况,同时吸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成功的译介经验,以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为手段,从“谁来译”、“译什么”和“怎样译”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为后来译者选取翻译作品、运用翻译方法及更新翻译理念、探寻译介方式等提供借鉴,树立文化自信,使黑土地文学“走出去”,进入到世界文学领域。
关键词:北大荒文学,文化翻译,中国文化“走出去”引言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不能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并驾齐驱。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文学想更好地走向世界,就要改变传统的外译模式,让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现当代文学作品更好地“走出去”,提高现当代文学作品在世界的影响力,已成为国家的方针策略,当务之急。
莫言作品的成功译介,使得中国文学登上世界舞台,中国文化的魅力再次成为焦点。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以萧红和迟子建为代表的北大荒作家作品在海外的译介和传播为海外读者了解北大荒的魅力提供了一个重要切口,北大荒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译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借鉴成功译介模式,探讨北大荒文学的翻译模式和中国文学翻译的未来发展空间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性与现实意义。
1.翻译的文化转向翻译是从源语言转向目的语的过程,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译者的“隐身”,也就是让读者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去阅读欣赏文学作品。
翻译的过程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翻译不应该仅仅是语言的对等,仅仅去关注语音、语形、语义、语句、语法和语篇,尤其是对于以“走出去”为目的的文学作品的翻译,我们更应该让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走入读者的心理。
19世纪 80 年代开始,中国的翻译界在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翻译的“文化转向”,因为文化代表了文学想要反应的真实环境和情景,有文化的文学作品才是有血有肉的“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UNAN UNIVERSITY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翻译学概论课程学期论文论文题目:论文化转向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学生姓名:马小芳学生学号:20111301415专业班级:英语四班任课老师:朱健平2013年 1 月 4 日摘要: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全球化越来越冲击着世界各国的文化,在本土主流文化的强势主导下,外国文化的引进与传播为本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文学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媒介,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担负着重要职责。
尤其是翻译界提出“文化转向”的翻译理论后,打破了原来译介专注于语言研究的课题,转而从文化这个更深的层面上探讨翻译。
文学作为文化的载体,其源于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并高于社会现实的特点决定了其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而文学翻译是将这一意义落实到各国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文化转向东西方文化差异跨文化文学翻译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culture, local culture has been influenced a lot. Foreign culture adds fresh vigour to original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media, literary transla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mmunication. Especially the proposal of “cultural turn” break a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Originally, translators focused on language translation, but now the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elements during translating. Literature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carrier of culture, so literary translation has great effect on culture transmission.Key words:cultural turn;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ross-culture ; literary translation第一章引言1990年,Susan Bassnett 和 Andre Lefevere 提出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主张翻译研究应该实现从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向关于语境、历史和习俗等更大范围的研究的转变。
[1]这一翻译研究方向的转变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文化层面上对翻译进行重新定位,突破了对字、词、篇章研究的局限性。
同时,文学作为文化的良好载体,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势必造成文学翻译过程中对文本文化因素的重新估量。
这也为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第二章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对语言的研究,着重强调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位置和翻译对于文化的意义和影响。
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不仅仅是两种文本极其文本内在价值的转换,而是蕴含着两种文化的转换与交流。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西方文化翻译理论研究转向异彩纷呈,主要理论标识有操控学派翻译理论,多元系统论翻译理论,描写学派翻译理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女性(权)主义翻译理论等,这些学派之所以归在文化转向翻译理论的名下,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他们都强调文化因素(广义上文化因素包括政治、历史、审美等因素)与翻译的关系和对翻译的影响;二是他们都强调提高译文(或翻译作品)的文化地位,或与原文平等,或比原文更重要;三是他们都将研究中心由原文转向译文。
[2]翻译理论的多样性为文化多样性的传播提供了理论指导,在以文化转向为指向标的翻译研究下,各种翻译作品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在文化转向指导下的翻译研究,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翻译即为在原有文本基础上再创造,对原有文本进行解释创造。
居延安在一部译本的前言中写到:“严复要求翻译做到‘信、达、雅’,这只可追求,却是无法完全地实现的。
事实上,每一种译本都代表着翻译者和译编者对原著的一种理解、一种解释、一种延伸和一种创造,有时也难免产生误解和曲解。
”没有哪种译本能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再现原著的内容和思想,每一种译本无一例外地都是对原著的一种‘解释’(interpretation)。
极而言之,翻译就是解释,”一种创造性的解释。
[3]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翻译和比较文学教授Andre Lefevere也曾表明翻译实际上是一种对原语文本改写(rewriting)。
埃斯卡皮称之为“创造性背叛”,他说:“说翻译是背叛,那是因为他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它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4]译者在处理原文本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有权根据所需对原文本进行改写,这个改写过程本质上是译者对文本的操纵。
译者对文本操纵的结果是会影响到两种文化的互通有无。
一方面,把异国文化带入我国文化有助于丰富发展我国文化,例如五四运动时期翻译作品的大量引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文艺界颓废低迷的局面,为我国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后来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异国文化的输入也可以挑战我国原有主流文化,使我国主流文化从中心位置走向边缘化,这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的认同度上。
第三章跨文化背景下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文化与翻译的密切相关性不言自喻,不同文化的差异即给翻译带来了难度,也为翻译增添了多样性。
自从人类进入航海时期以来,国与国之间就加强了互通往来,不管这种往来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它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文化差异与冲突也日渐显现出来,这势必会造成文化交流的障碍,给跨文化交际造成困难。
随之而来的是翻译界对文化可议性的研究,而文化的可议性又涉及到语言的可议性。
因为语言和文化互为依存,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语言的传递,文化的发展必定以语言信息中的文化成果为根基。
而不同语言必定会不可避免的烙上其所在文化的民族烙印,因而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也十分迥异,这就给两种语言的转换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在翻译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考虑文化背景强加给语言文本的各种信息,例如:在中国“男女老少、父母兄弟”这样的词序排列就是有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的儒家思想决定的。
尽管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是我们必须肯定文化可译性的绝对存在。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宇宙和地球,许多生命历程是不同民族的人民都要经历的,这就决定了文化的可译性。
除此之外,文化本身还具有兼容性。
人类不同形态文化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具有相互渗透、相互兼容、相互影响及相互促进的性质,从而达到相济相调、相得益彰的积极结果。
这种文化兼容性对于文化翻译有着特别的意义,是文化可译性的重要依据。
[5]然而,在肯定文化可译性的存在的同时,我们不能否定文化不可译性的相对存在。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等因素的影响,物质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必然造成文化的差异性,使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由于“与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一种文化中存在的信息很难毫发无损地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从而造成了文化的相对不可译性。
[6]针对文化的差异在翻译界出现了异化和归化两种理论,异化与归化的争端也由来已久。
异化理论指导下译者在翻译时侧重于异质元素的传播,翻译文本贴近原语文本,由此而来的翻译实践方法便是直译;归化则是将异质元素用本土人们所熟悉的方式表现出来,将异文化本土化,融入本土文化,由此而来的翻译实践方法就是意译。
归化的译文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易于被读者接受,以此为代表的便是林纾,林纾的翻译倍受欢迎,尽管他本人不懂外语。
异化的译文则尽量保留原作的风味,为的是将异域文化原本地传入本国,丰富本国文化,以此为代表的就是鲁迅,坚持异化的翻译原则,着实为革新中国文化风气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今天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对世界各国的文化认同也达到了一定高度,因而异化翻译已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笔者认为在翻译实践时应采用异化和归化的统筹。
异化与归化不是对立的,在从事翻译工作时,对于一些人们不能理解的异域文化还是要采取适当的归化方法,从而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第四章文学翻译的文化转向文学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翻译文学不仅是对别国文学的重新展现,也能够拓展民族文学的视野,使民族文学的发展站在世界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歌德曾同人讲到:“我们德国人如果不摆脱自身环境的小圈子,我们便有坐井观天之虞。
所以我喜欢收集其他民族的著述。
我规劝大家也这么做。
时至今日,民族文学已无大意义,世界文学的时代业已来临。
所以每个人都应努力促进这一时代早日到来。
”[7] 文学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手段,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不亚于原创文学作品。
从原语到译语的转化过程,是对原语文化的再创造,是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共同的产物。
刘宓庆认为,源语文化通过译语文化达到第三种文化。
这里的第三种文化已经不是译语文化,更不是源语文化,而是一种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恰恰调和”的结果,是翻译家们,也是读者们最终所向往的多元文化的产物。
[8]文化转向为文学翻译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务必要考虑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学作品重新定位,估量其价值。
因此就产生了一种文化反义观。
文化翻译观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第二, 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 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 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关键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
[9]文学翻译因时因地而变化发展,不能脱离文化背景单纯从文字篇章层面上孤立研究。
文学是一个囊括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内容的大的系统,译者在做翻译研究时,必须具备原语和译语双重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
例如: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对贾母说过这么一句话“·······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