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二、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
现代判断句要用判断词“是”,古汉语相反,一般不用,这 是古今汉语判断句最重要的差别,先秦汉语中,有很多“是” 字,很象判断词: ①是吾师也。(左传· 襄31) ②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季氏) 从现代汉语的眼光去看,似乎都可以用判断词“是”的 意思去理解,其实“是”为指示代词作主语,相当于“此”。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荀子· 劝学) ②弃其杖,化为邓林。 ③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 襄26) 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子张)
只有在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 中的判断词“是”相当: ⑤尔为尔,我为我。(孟子· 公孙丑上)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 “即”或语气词“维(惟)”。
“乃、即、必”等用在判断句中,不是判断词,而 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
10)是乃仁术也。(孟子· 梁惠王上)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1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 项羽本纪) 13)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三国志· 失街亭)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主语+者,谓语。
⑤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文心· 情采) ⑥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判断意味没有带“也”的强。
4.主语,谓语。
⑦秦,虎狼之国。(史记· 屈贾列传) ⑧刘豫州,王室之胄。(资治通鉴· 汉献建安十三)
判断意味更用在主语和名词谓语中间, 有人认为是判断词,认为是“为”的较古的形式,其实这种 看法是欠妥当的,“维”“为”上古根本不同音,“维、惟” 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它们不仅用 在判断句中,也用在描写句或叙述句中。
第十四课7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与被动句
• • • • • •
•
“是”字作为判断系词起于何时,目前尚有争论。不 过可以肯定,汉代已经出现了这种用法,至于其普 遍使用的情况则是魏晋以后的事。例如: ①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 刺客列传》 ②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 验者坐之。” 《史记· 商君列传》 ③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史记· 儒林列传》) ④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 死伪》 ⑤ 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 实。 范缜《神灭论》 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潜 《桃花源记》
七、判断句
判断句是指谓语对主语所代表的人、物或所 属性质、类别等进行判断的句子。古汉语中 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系词,谓语直接由名 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其类型共有四种。
1、“者……也” • 主语之后加语气助词“者”(有些著作认为 是代词),表示提顿语气,谓语之后用语气词 “也”加强肯定语气。例如: • ①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 逍遥游》 • 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 覆舟。(则:连词,连用加强语气) 《荀子·王制》 • ③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 五蠹》 • ④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 陈涉世家》 • ⑤友也者,友其德也。 《孟子· 万章下》 • ⑥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 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周易· 乾第一》
• 古汉语中一些复句的内容也常用判断句的形式去表达, 例如: • ①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 之士也。 《战国策· 燕策二·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 国之兵而攻齐》 • ②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 齐策四· 冯谖客孟尝君》 •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 记· 项羽本纪》 • 这几例中的“者”字都不是语气助词,而是结构助词, 它们分别与其前面的词组构成“者”字结构(例①②) 或“所”字结构(例③ ),相当于一个名词,分别表 示某种人(例①)、或表示某种原因(例③),作整个 句子的主语。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书·韩信传)
(唐钰明:《上古判断句的变换考察》,《中国语文》 1991-5;《上古判断句辨析》,《古汉语研究》19934)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1.类属关系:主语属于谓语的同类
➢仲弓父,贱人。(史记·陈涉世家) ➢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 ▪ 2.等同关系:主语等于谓语 ➢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述而)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 D.判断动词“是”
▪ 主语+是+宾语 ▪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鬷(zong)夷氏是其后也。(论衡·龙虚)
▪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 单个名词/代词+是+名词性成分
▪ 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孟子·公孙丑上) ▪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
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 尔共苞茅不纳,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
重也。(韩非子·五蠹) 5.条件、目的等复杂语义关系 ▪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10) ▪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
小结:
▪ 句式:
❖ 表达功能
▪ 1.主语+者,谓语+也。 ❖ 1.类属关系
▪ 2.主语,谓语+也。
❖ 2.等同关系
▪ 3.主语+者,谓语。
❖ 3.比喻关系
▪ 4.主语,谓语。
▪ 2.判断动词(系词) ▪ 3.形容词:对的,正确的 ▪ 魏其言是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同上)
判断句的活用问题
▪ 1、表达比喻内容 ▪ 这种判断句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如: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
古汉语判断句详解
古汉语判断句详解分类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格式:主语+谓语+也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王,人君也;斶,人臣也。
《战国策·齐策四》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2、在主语后面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
格式:主语+者+谓语+也例: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3、在主语后面加上代词“者”复指,省略“也”字。
格式:主语+者+谓语例: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4、省略“者”、“也”,这是“……者……也”的省略形式。
格式:主语+谓语例: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5、判断句的主语有时根本不出现,有时承上文省略,这时,句末的“也”字必不可少。
例: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论语·子路从而后》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
天子曰:“嘻!退,酒也!”谷阳曰:“非酒也。
”《韩非子·十过》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区分“是”为判断动词还是指示代词。
①先秦时代,“是”字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
例:公曰:“是吾宝也。
”《左传·僖公二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荀子·天论》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左传·哀公元年》国平养侠儒,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
古代汉语:判断句
(二)因果判断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了因果关系复句的内容,主语说明事情的结果,谓语说明产生的原因。 翻译时应加上“是因为”。
(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4)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判断句谓语前,出现的“即、皆、必、则、维、乃、素”等,都
是副词,用来修饰判断谓语,虽然可以按照“是”来翻译,但不能认
定为判断词。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身非木石。《报任安书》 (4)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乃”“即” 常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与现代汉语 中的“就”完全相同。
汉语基础课题组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属性、情况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
定判断的句子,表示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从形式上看,判断句
的主语和谓语一般都是名词性成分。
(1)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是皆秦之罪也。《苏秦以连横说秦》 这里的:“是”为指示代词。
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判断动词“是”,例“我是中国人”。 古汉语判断句则不用判断动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 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 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一是表示归类、等同是判断句中常见的语义关系,表示比喻也可以归入这种 类型。 二是还常用来解释原因,这样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常要加进跟说明原因有关 的词语,而不能简单地翻译成“是”。 三是用来对有关的事实加以评议,这种句子的主语是评议的对象,谓语则是 评议的内容。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年》)
古代 汉语 中的 判断 句
(三)表示比喻。即主语所表达的 事物在某些方面很像谓语表达的事 物。例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 王制》)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 之风,必偃。 (《论语· 颜渊 》)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肥水 之战》) (四)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 逻辑关系 。 夫战,勇气也。(《左传· 庄公十 年》)
古代 汉语 中的 判断 句
(二)主语+者+谓语+也 例如: 彼吾君者,天子也。(《战国策· 赵 策》) 兵者,凶器也。(《韩非子· 存韩》)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 养生 主》) (三)主语+者+谓语 例如: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 张仪 列传》) 兵者,戾虫。(《战国策· 秦策》)
古代 汉语 中的 判断 句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一)表示类属关系。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 陈涉 世家》) 仲弓父,贱人。(《史记· 仲尼弟 子列传》) 腾,小国也。(《孟子· 梁惠王 下》) (二)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 也。(《战国策· 赵策三》)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 纪》) 余为伯儵, 。(《左传· 宣公三
古代 汉语 中的 判断 句
(五)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 因。例如: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 祸者,冯谖之计也。(《战国 策· 齐策》)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 仲之力也。(《论语· 宪问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 刀,折也。(《庄子· 养生主 》)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5) 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谓语前 面加上“乃”、“即”、“皆”、“必”、“诚”、 “亦”等副词,加强肯定判断的语气。 例如:
《战国策·赵策》:“吾乃梁人也。”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留侯世家》:“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 《史记·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孟子·公孙丑上》:“子诚齐人也。” 《战国策·赵策》:“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 国。”
17
《孙子兵法·势》:“终而复始,日月是 也。”
《韩非子·难言》:“以智说愚必不听, 文王说纣是也。”
《战国策·魏策》:“若士必怒,伏尸二 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庄子·逍遥游》:“汤之问棘也是已。”
18
大约从战国末期开始,“是”有时被当作判 断词使用(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仍作代词)。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
判断句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属于某一 类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性的判断句,必须在主语 和宾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表示。例如:“北京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王老师是重庆人。” 否定性的判断句,则必须在“是”前加上否定副词 “不”字,例如:“封主任不是我的邻居。”
11
但在古汉语中,用来复指前面所述之 事的代词“是”、“此”,有时也可不用; 这样,看起来判断的形式不明显,但实际 上仍是判断句。例如:
《左传·僖公三十年》:“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
12
第二,有些判断句的主语省略,只出现谓语。 这是因为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在上文出现过, 省略之后并不影响文意表达。这种情况在对话 中较多。例如:
9
(6) 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 谓语前面加上否定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非”的作用是否定整个谓语,译成“不是”, 但“非”并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 例如: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 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至老不 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 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於陵子仲尚存乎? 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 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 今不杀乎?(《战国策·齐策四》,赵威后 问齐使)婴儿子,北宫之女的名字。环瑱 (tiàn),耳饰品。出,施行。於(音乌) 陵,地名。索交,结交。
(以上判断句表示比喻)
❖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带着百辆 车乘的是声势显赫的使者)
❖ 朱紱皆大夫,紫綬悉将军。(白居易《轻 肥》。朱紱,本指古代官服上的红色蔽膝, 这里指绯衣;紫綬,紫色丝带,古代高官员 的服饰。) (判断句表示复杂的语义关系)
有时“ 者”字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而这个 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前文所不曾提及或者突然出现的。
六、主语+否定词+名词性谓语(+也)
❖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邶风·柏舟) ❖ 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 管仲非周公旦。(韩非子·难二) ❖ 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孟子·梁
❖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 问》。合,纠合,这里指诸侯间的盟会)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 主。族庖,普通的厨子。折,犹“斫”)
❖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 也。(韩非子·五蠹。士,同“仕”,出仕。橐,音驮, 寄寓,这时指寄食于权门)
❖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 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三、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是” 用于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并帮助表示判断。
古汉语的判断句则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将判断 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句主语与 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 “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 “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3、“……也”
即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 判断。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如:
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 王,人君也。(《战国策·齐策四》)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 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僖公四年》 龙,德而隐者也。 《周易·乾第一》 臣之子,皆下才也。 《列子·说符》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同上)
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墨子·非攻上》)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 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 以乱也。(《韩非子·五蠹》)
例-是2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是”作判断词来用,汉代的时候就有了。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三、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词,常用 来作判断句的主语,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内容。 例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这种复指代词“是”,后 来演变为判断词“是”,演变的原因是这种 复指代词“是”,具有判断意味。 例
例-是1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形式如下:一、肯定形式:1、不用判断词,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也)例如:王,人君也;斶chu51四声,人臣也。
《战国策·齐策四》严斶面折齐宣王2、在主语后面,还可以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
(——者,——也。
)如: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冥:古义黑,五行中以黑代水,故本义水。
)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3、有时候“也”字可不用(——者)如: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4、“者”“也”都不用。
如: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二、否定形式: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字(非——也)例: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耕渔与陶,非舜官也。
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
《韩非子》(官:职责。
败:社会的败坏风气。
韩非子引孔子讲学)三、省略形式:“也”字必不可少判断句的主语句有时根本不出现,有时应承上文而省略。
在这种情况下,句末的“也”字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例: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论语》四、附加形式: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和“即”或语气词“维”和“惟”例如:是乃狼也。
《左传》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我马维骐。
《诗经》尔惟旧人。
《尚书》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左传》问题:乃、即、和维、惟的异同同:1、都不是判断词2、都可以加在谓语前面3、还常常和副词非结合起来使用异:1、经常出现的时间不同:加乃、即的先秦不太多,后代用的较多。
加维、惟的先秦常见,后代不多见。
2、词性不同:乃、即是副词,用来加强肯定语气,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便(是)、就(是),因此出现了判断动词是以后,它们可以加在是前面,构成乃是、即是,作用和“非”相近都是加在判断句谓语前的副词。
维、惟是放在句中的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后面的谓语并不能和前面的主语发生判断关系。
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类型
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类型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幺、属于什幺的句式。
1判断句的类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1判断句常见用法文言文判断句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
古代汉语常识之判断句.docx
古代汉语常识之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常用句式。
其特点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
也就是说,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主体结构往往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主语,后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
翻译时一般译为“某某,是什么”或“某某,不是什么”。
判断的标准是翻译中是否有判断词“是”或“不是”。
一、判断句常用形式1.用“者”或“也”表示肯定的判断。
例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该句是用“……者,……也”的形式表示判断,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②陈轸者,游说之士。
该句是用“……者,……”的形式表示判断,可译为:“陈轸,是游说的人。
”③此晋国之宝也。
该句是用“……也”的形式表示判断,可译为:“这是晋国的宝物。
”④莲,花之君子者也。
该句是用“……,……者也”的形式表示判断,可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2.用“非”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余本非文人画士。
该句是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可译为:“我原本不是文人画士。
”3.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该句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而是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翻译时,可根据语意的需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直接补出“是”作判断,可译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二、判断句常见错误1.“者”或“也”的形式虽为判断句常见的形式,但并非一用“者”“也”就是判断句。
例如: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这两句都不是判断句,①句中的“者”可译为“……的人”,②句中的“者”可译为“……的原因”。
2.副词“乃”“则”“即”“皆”等有时也表判断,但这种情况一般较少见。
如果是判断句,句中有“者”或“也”,则“者”“也”表判断;如果句中没有“者”或“也”,而翻译时又必须译出“是”或“不是”,则用副词来表判断。
例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该句是判断句,但表判断的是句末的“也”,句中的“则”是为了加强语气,可译为“就”。
古代汉语判断句-PPT精品PPT18页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Βιβλιοθήκη 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8
古代汉语判断句-PPT精品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表达比喻内容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 王制》)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
2、表达因果关系
良庖岁更刀,割也。(《庄子· 养生主》)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韩非子· 五蠹》)
3、表达条件关系
夫战,勇气也。(《左传· 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 齐策四》
2、“是”由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词
代词“是”多指代前文的内容。当指代的内容少时,指 代作用降低,判断作用增强,进而演变为判断词。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 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 以乱也。(《韩非子· 五蠹》)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 里仁》) “是”在汉代演变为判断词(王力1958年著《汉语史稿》 认为西汉末年就有了判断词“是”)。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 刺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 死伪》) 是是帚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彗星图) 是是苦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彗星图)
访之,乃是逸少。(《世说新语》)
4、即
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纪》)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 襄公八年》) 陈述句用例: 贱即买。贵即卖。(《盐铁论· 本议》) 修饰判断词例: 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 结论:文言语言中没有与现代汉语中的“是”相同的作用单 一 而又十分典型的判断动词。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1、肯定形式
无“者”、“也”句(基本形式) 荀卿,赵人。(《史记· 孟轲荀卿列传》)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 哀公八年》) 有“者”句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 张仪列传》)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有“也”句 张骞,汉中人也。(《汉书· 张骞传》) 王,人君也。(《战国策· 齐策四》) 有“者”、“也”句(完美形式)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 陈涉起义》)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 逍遥游》)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2、有“者”句: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 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如: ➢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古汉语的判断句则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将 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 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 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 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 判断。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 句的否定用“非”。
返回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
贱即买,贵即卖。(《盐铁论·本议》)
➢
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
返回
第七章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三、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四、古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
“乃”、“即”的词性与作用 五、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问题
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 “是”用于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并帮表 Fra bibliotek判断。返回
五、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问题
古今汉语中,都有一些句子采用判断句的形式, 但其主语与谓语之间并不是一般的判断关系,而是其 他关系,我们称之为“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活用所表达的内容很多,如: 1、表达比喻内容
这种判断句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如: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古代汉语-判断句
❖ “为”字式:判断句or动词谓语句
▲古代汉语的“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
动词,对它的解释须根据文意而定。
❖ 王使人为冠。(战国策·齐策) ❖ 为国以礼。(论语·先进) ❖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 ❖ 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微子) ❖ 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孟子·告子) ❖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元)
❖ 演变的原因是这种复指代词“是”,具有判断意 味。
❖ 产生时间:
❖ 起源于先秦,发展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口语 中已不可或缺。
❖ 文言中仍很少用,一直延续到白话文兴起的时代。
❖ 判断动词“是”的早期用例
汉代:
a小儿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 剖而食之美如蜜。”此楚之应也。(说苑·辨物)
❖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名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B.以副词“乃”、“即”、“诚”、“必”、“亦”、 “皆” 、“惟”、“维”、“伊”、“繄” 、 “诚”、“实”、“尽”、“素”、“固”、 “良”、“必”、“真”、“又”、“本”、 “盖”、“其”等帮助表判断。
❖ 主语+副词+谓语+(也)
❖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 温衣美食者,必此家也。(韩非子·六反) ❖ 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荀子·非十二子)
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 尔共苞茅不纳,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
寡人是问。(左·僖4) ❖ 判断词“是”的形成?
来源 产生时间
1.上古汉语判断句中,常以指示代词“是”作主语
❖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 故也?(墨子·非攻上)
古代汉语语法(一)
四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一)表示类属关系: 陈胜者,阳城人也。 滕,小国也。 (二)表示等同关系: 梁父即楚将项燕。 (三)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曹公,豺虎也。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四)压缩的判断句 百乘,显使也。 夫战,勇气也。 (五)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 谖之计也。
三、其他判断句式
(一)否定的判断句 是非君子之言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二)加强肯定语气的判断句 吾乃梁人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是皆秦之罪也。
三、其他判断句式
(三)带有各种语气词的判断句: 此亡秦之续耳。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黄帝人耶,抑非人耶? 子非三闾大夫与? 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
五、判断句和“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吾师也。 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汤之问棘也是已。
思考题
判断动词“是”是何时通过何 种方式产生的?
古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Nhomakorabea 一、定义
所谓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 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的一种句子形式。
练习:判断题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一)“主语+谓语+也”: 制,岩邑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二)“主语+者+谓语+也”: 南冥者,天池也。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臣之所好者,道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气词“也”
一、用于结尾 “也”字一般用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
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也可用于非判断句的句尾。 (一)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表
示深信不疑。如: 蔓难图也。
(二)表示命令的句子。如: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家》)
(2)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也。”
(1)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宣公二
年》)
(2)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3.“……者,……”
(1)天下者,高祖天下。(《史 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 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4.“……,……”
“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但“是”作判断词的句式始终没有被普 遍采用,甚至到明清乃至近代,文言文中 的判断句,绝大多数仍采用先秦的形式。
为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余为伯儵,余而祖也。
古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 副词“乃”、“即”或语气词“维”、 “惟”等。如:
2、关于句子结构与句式的研究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突出特点是不用判断词“是”,而用
名词、代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作谓语, 对主语进行判断。
而母,婢也。(名词+也) 董狐,古之良史也(名词性词组+也)
表示否定判断,则在判断句的谓语之 前加上“非”字。
楚虽大,非吾也。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类型
1.“……者……也。” (1)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主要内容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类型 三、判断句的活用 四、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字
《马氏文通》问世以前,古汉语语法的研究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关于词类的研究 A、虚词方面: (a.虚词解释;b.分类;c.汇集专著) B、动词,形容词; C、 实词活用;
(1)农,天下之本。(《史记·孝文本纪》) (2)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三、判断句的活用
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
十七》)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
子·王制》)
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较复杂的内容。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
入白之。”
3.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4.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5.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是吾师也。 是社稷之臣也。(作主语)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作谓语)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 圃窃桃李。是何故也?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 犬豕鸡豚。此何故也。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 禹桀之所同也。 指示代词省略的形式: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 (是)寡君之愿也。
二、句中的“也”。
在单句中,一般放于主语(或主谓结构 作主语)之后;有时放于时间副词之后。
在复句中,常放于第一个分句之后,则 这个分句往往是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
一、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判断句,并翻译全句。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3.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 4.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7.夫礼者,民之纪。 8.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是”字的词性及在句中的语法作用。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3. 表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用带“也”的判 断句放于结果分句之后以说明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庄子·养生主》)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 也。(《论语·宪问》)
四、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字
在先秦典籍中主要用作指示代词,常 作判断句主语,汉魏以后作为判断词的用 法才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