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

合集下载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都有什么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都有什么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都有什么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战争爆发前,国共双方的兵力比是3.14:1,而在辽沈战役前已经变成了1.3:1。

因此在1948年9月的时候,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投入了60万军队,而国民党则投入了80万,这场战役可以说我军的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因此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被称之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此次战役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同样惨重,同样消灭的敌人也不少,在付出了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下,消灭了国民党多达55.5万人。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最后战役,此次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数排在第二,一共消灭了52.1万余人,但是这次战役中,我军的伤亡人数是最少的,仅仅伤亡了3.9万人。

在这次战役之后,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哪个难打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最难打的一场战役。

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难打的战役呢?第一点是兵力上的劣势。

在“平津战役”中,我军的兵力占据绝对的优势,我军的兵力是100万,而国军则是52万相差近一半左右,所以我军在这场战役中轻松取胜。

而“辽沈战役”,我军也是拥有70万兵力,而国民党军是55万,相差15万人。

虽然这一次国军的武器装备比较精良,但由于兵团是临时组建,所以内部协调上出现很多问题,最后我军获胜也在意料之中。

而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先后投入7个兵团,34个军86个师,飞机高达2957架,共约80万人出动,而我军的兵力则是60万,所以我们从参战人数上就处于劣势。

而第二点则是对方将领的阵容十分强大,在经历了两场战役的失败之后,蒋介石痛心疾首,他深刻的意识到“淮海战役”是内战成败的关键,所以参与这次战役的将领都是精锐。

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 解放战争
与美国相比,苏联在战后的政策是以扶蒋抑共为主旨的。这个政策的基本点是:承认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通过支持蒋介石国民党对中国的统治,来确立苏联在亚洲的战略地位。为此。苏联政府力图说服中共放弃武装斗争,解散军队,参加国民政府,使国民党统一中国。苏联采取的这种扶蒋抑共政策,是与其在战后所推行的民族利己主义的全球战略相关的。不可否认,苏联在战后曾支持中共军队进入东北,并控制了部分地区,为中国建立稳固的东北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但同时要看到,苏联承认的是国民政府,并试图以此换取苏联在东北的特权,因此,中共对于苏联.仅是一种地方势力。苏联这种做法,不仅贬低了中共的地佗,而且为蒋介石发动内战、制造国共分裂增加了筹码。
㈡可能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政治较量和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国民党反动派和人民革命力量对比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具备了向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的条件。
⑶战略反攻的展开(时间、人物、部队、标志)
★选定中原为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原因
①国民党军队主力集中在陕北和山东,此地是国民党军队兵力空虚之地。②此地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西扼武汉,东下南京,所以,出击中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②第二次机遇
㈠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并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再次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机。
㈡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③第三次机遇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⑴背景: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①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发展或解决将决定中国的命运。

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战役

国防教育宣传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战役全国解放战争是我国民主革命阶段革命力量同反革命力量进行的一场决战。

在这一时期,我军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采取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遵循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先后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战役140多次,消灭国民党军队800多万人,和全国人民一道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从1946年7月至1950年6月,我军进行的歼敌10万人以上的重要的作战行动和著名战役主要有:东北冬季攻势(1947.12.15~1948.3.15);晋中战役(1948.6.11~7.21);辽沈战役(1948.9.12~11.2);济南战役(1948.9.16~24);淮海战役(1948.11.6~1949.1.10);平津战役(1948.11.29~1949.1.31);渡江战役(1949.4.20~6.1);甘肃河西战役及解放新疆(1949.7~9);广西战役(1949.11~12.12);西南战役(1949.11~1950.4)等。

在上述作战行动和著名战役中,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以及渡江战役最为著名。

兹简介如下:辽沈战役:指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我军在东北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的大规模进攻战役。

解放战争当时已进入第三年,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总兵力共55万人,分别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

我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决战部署,集中70余万兵力,首先攻打锦州,接着会战辽西,解放沈阳、营口。

此役,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淮海战役:指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

当时,集结在这个地区的国民党军共80万人。

中国近代化新探索时期: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近代化新探索时期: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1、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战争摧残;官僚资本掠夺;国民党征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
国统区经济趋于崩溃。 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资本和商品的大量涌 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2、中共土地改革运动: 实现耕者有其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 证。
3、社会生活
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在1945年
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一)政治 1.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局势:
中国人民同美国支持下的国民党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斗争的主题:和平、民主还是内战独裁 1945-1946年:和平、合法斗争。 中共尽力争取和平、民主: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2.内战的爆发,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全面破裂,中共取得 完全胜利
① 国民党: 抗战初期,国民党组织的几次大会战,挫败了日军速亡中国
的狂妄计划。 相持阶段,国民政府继续抵抗,如枣宜会战。1942年世界反 法西斯联盟形成,蒋介石成为中国战区最高司令长官。中国 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甸作战,击败侵缅日军,开辟国外战场。 ② 中共: 抗战初: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面进攻解放区,内战正式爆
发;1946年“国民大会”召开以宪法形式(《中华民国宪
法》)确立国民党的集权统治;1948年行宪国大召开实质是 一党独裁。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 (2)中共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①1947年中共领导解放区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②1948秋-1949春发动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 国民党军队主力;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 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 ③1949年9月,新政协召开和《共同纲领》通过。

我国解放战争时间表

我国解放战争时间表

我国解放战争时间表
我国国共解放战争(又称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旨在推翻国民党政权,解放全中国,确立人民民主政权。

以下是该战争及重大战役的时间表:
1. 1927年4月- 1927年12月: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等起义爆发。

2. 1927年12月- 193年:南昌起义失败后,中共领导的红军进行长征,到达陕北地区。

3. 1931年9月18日- 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对抗日斗争展开。

4. 1937年7月7日-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展开全面抗战。

5. 1945年8月15日- 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正式爆发。

6. 1947年11月- 1948年4月:徐州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激烈战斗。

7. 1948年6月- 1949年1月:平津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平(今北京)与天津地区消灭国民党军队。

8. 1949年4月- 1949年10月:解放南京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南京,国共双方于1949年10月1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些战役和时间都是我国国共解放战争期间的重要节点,其中前期以对抗日本侵略为主,后期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内战。

战争的结果是国民党政权被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放战争时期复习

解放战争时期复习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10月)1.解放战争五个阶段:⑴.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945.8~1946.6)⑵.战略防御阶段(解放战争第一年):(1946.6~1947.6)⑶.战略反攻阶段(解放战争第二年):(1947.6~1948.8)⑷.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⑸.渡江作战,追歼残敌:(1949.4~1949.10)2.抗战胜利后的时局:⑴.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抗战胜利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基本解决,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⑵.美国:为建立世界霸权,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力图控制中国;⑶.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旗号,坚持独裁内战方针,妄图消灭人民革命力量;⑷.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⑸.中共: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⑹.民主党派、爱国人士:既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又对蒋介石抱有幻想3.抗战胜利后时局特点:⑴.形成两大阵营: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中共与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⑵.斗争焦点围绕建国方针:国民党一党专政;人民要求民主联合政府;⑶.以政治斗争为主要形式:如重庆谈判、政协会议,国民党军事进攻是局部的;⑷.民主党派、民主人士活跃: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提出自己独立的主张;4.抗战胜利后,时局进步的主流:和平建国,民主统一;5.实现和平民主面临的国际、国内有利和不利的条件:⑴.国际有利条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进一步巩固,欧亚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除美国以外的帝国主义力量削弱;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殖民体系崩溃;这都为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⑵.国际不利条件: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强国,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世界霸权,为了控制中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⑶.国内有利条件:中共领导的人民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壮大;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内战;民主党派也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⑷.不利条件:①.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内战,得到美国的援助;②.国民政府当时是一个形式上合法的全国性的政权,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③.国统区还有许多人对蒋介石抱有相当大的幻想;④.人民的力量相对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力量薄弱;6.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的斗争:⑴.提出三大口号,进行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中共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国民党被迫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使国民党再要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⑵.参加重庆政协会议,与民主党派合作,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使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⑶.站在自卫立场上,对国民党发动的军事进攻,坚决予以回击;⑷.领导国统区反内战的民主运动;⑸.内战爆发后,中共仍未放弃和平的谈判,一直到1947年春,蒋介石限令中共撤销驻南京、上海等地代表团,封闭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国共关系才彻底破裂;7.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必然性:⑴.从国际环境看: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经济军事强国,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世界霸权,控制中国是它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亲美反共的政府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目标,中共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是美国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障碍,因此,扶蒋反共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内容;⑵.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政权的性质,决定了它为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必然要消灭中共和人民武装力量;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国民党占有明显的优势,蒋介石集团认为完全有可能通过内战,消灭人民革命力量;8.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新内战。

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

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

1、是人民力量的胜利; 2、共产党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3、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限于被动地位。
“双十协定”哪项内容真正实现? 〃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以对话方式解决一切 争端。 〃 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 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 〃 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对国民大会及其他问题进行 商讨后再作决定,制定新宪法。 〃 中国共产党承认蒋介石及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的合法 领导地位。
基本解放了长 江以北的华东 和中原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 解放
意义:1、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战争 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 空前的。 2、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已 成定局。
国共北平和谈:1949年1月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 被迫下野,李宗仁任代 理总统。
解放战争(1946.夏---1949.10.1)
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化为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 民党反动派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本节基本结构:
政治上:争取和平民主解放时期 1945、8—1946、6
(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和平死了)
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 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9
国民党: 1、迫于国内外求和平、反内战的压力;
2、为准备内战争取时间
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揭穿美蒋阴谋。
1945年8月,毛泽东飞抵重庆,进行谈判
解放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二、重庆谈判 1945.8 (一)重庆谈判的成果: 签订“双十协定”,确定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二)重庆谈判的焦点问题: 军队国家化的问题和政治民主化问题。 (三)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意义: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1、《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①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②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③保护民族工商业;(两个没收一个保护);2)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①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②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3)提出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核心: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2、《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1)完整表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2)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敌人;3)提出土改的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1)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阐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2)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党的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国内各阶级的状况及其采取相应的基本政策;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全国胜利后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并以不断革命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武装全党。

4、《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 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1)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2)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的国内和国外基本经验,进一步完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3)分析了各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和职能;5)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6)制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提出新中国在政治上必须实行一边倒即倒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7)1、《论十大关系》(1956年)--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的总结第一,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中心思想。

中国解放战争历史事件时间轴

中国解放战争历史事件时间轴

中国解放战争历史事件时间轴1945年8月6日-1949年10月1日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进行原子弹爆炸,标志着二战的
结束。

1945年8月9日:美国在日本长崎进行第二次原子弹爆炸。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解放战争随即
展开。

1946年1月10日:重庆签署《中共与国民党停战协定》,标志着
解放战争的开端。

1947年1月21日:中共中央发布《为人民服务》声明,宣示为人
民服务的宗旨。

1947年11月在河南平汝县杜家村爆发反动军队进攻人民起义事件。

1948年1月21日:中共中央发布《为了争取更大游行胜利而斗争》宣言,号召全国人民起来反对美国帝国主义侵略。

1949年1月22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大陆最后一座国民党据点执行
战斗任务,标志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即将到来。

1949年3月30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北平(今北京)。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进军上海,解放上海。

1949年5月23日:人民解放军进军南京,解放南京。

1949年9月21日:人民解放军进军武汉,解放武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中国解放战争胜利。

第五讲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第五讲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 《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明确指出, 我军必须集中主力先打锦州,“而置长 春、沈阳两敌于不顾பைடு நூலகம்并准备打锦州时 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毛泽东 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打援问题上的 犹豫。我军首先攻占锦州,关闭东北大 门,迫使长春守敌起义;接着在黑山、 大虎山地区全歼沈阳西援之敌;最后解 放沈阳和东北全境。
• 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 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 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 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 级的联盟必须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民 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 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地位。
• (3)阐明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以及民主与专 政的关系。文章指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 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求,就是人 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在概念表述上有其 突出的优点。它比较明白确切地表达了我们国 家的政权性质和内容。文章指出:在人民内部 要实行民主制度,人民群众有权选举自己的政 府,组成自己的国家;有言论、集会、结社等 项自由权。
• 管理建设城市的中心是“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 生产事业”。“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 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 复和发展”。如果我们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 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 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 改善,那么,我们就将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 站不住脚,就要失败。因此,全党同志必须用 极大的努力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
• 为了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党必须用极大 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必须学 会在城市中和帝国主义者、国民党、资产阶级 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文化斗争和外交斗 争。’在领导城市人民斗争时,党必须全心全 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 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 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及其代表人物站在我们方面, 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

解放战争十大著名战役

解放战争十大著名战役

中国解放战争十大经典战役十大经典战役”第十名:宜川战役。

战役时间:1948年2月下旬至3月初。

转自参战双方:西北野战军第1、2、3、4、6五个纵队;国民党军整编第29军之整编第27、90师及宜川守敌一个旅。

歼敌数量:全歼敌整编第29军军部、两个整编师师部、五个旅共2.9万余人,击毙敌29军军长刘戡。

入选理由:宜川战役是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经过近一年的艰苦防御作战,而转入外线作战后的一次“围城打援”的成功战例。

集中优势兵力首先打援、而后攻城。

歼敌援军数量远多于守敌数量,也是彭德怀解放战争以来对胡宗南主力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并一举扭转了西北战场的局势。

综合点评:严格意义上讲,宜川战役不能入选“十大经典战役”,甚至会落选“十大候补经典战役”。

但考虑到西北我军兵力薄弱,彭德怀危难时刻主动请缨,以区区2.6万余人的野战兵力(仅有1、2纵)与胡宗南二十多万大军周旋九个多月,还屡有斩获,相继取得青、羊、蟠战役的胜利,实属不易。

后来晋绥军区3、4纵划归彭德怀后又取得较大的沙家店、延清战役胜利。

宜川战役是在西北野战军进行“新式整军”后,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进行的第一次大战役,此时西野主力已达7.5万人。

其后的西府战役虽然收复了延安,但打的非常艰苦,自身伤亡很大,荔北战役可圈可点。

1949年3月彭德怀奉命接替生病的徐向前,指挥了总攻太原的战役。

之后华北第18、19兵团统归一野,彭德怀部兵力已近40万,又相继发动了陕中、榆林、扶郿战役等,虽然重创了胡宗南,但战役组织和结果并不太理想。

兰州、宁夏战役主要是消灭“二马”。

相比之下,宜川战役应该算是彭德怀解放战争时期的代表作,冠名“十大”实为荣誉当选。

战役评分:难度指数7分,技术指数8分,人气指数8分。

“十大经典战役”第九名:鲁西南战役。

战役时间:1947年6月30日至7月28日。

参战双方: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2、3、6四个纵队;国民党军整编第32、58、66师及整编第63师一个旅,援敌整编第70师。

解放战争时期战备工作总结

解放战争时期战备工作总结

解放战争时期战备工作总结
解放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中国人民
解放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斗力。

在这场战争中,战备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总结这一时期的战备工作,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首先,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备工作在资源保障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要性。

由于
当时国内资源匮乏,人民解放军需要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战斗,因此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一时期,人民解放军通过各种途径,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确保了战争所需的物资和装备的供应,这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其次,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备工作在组织指挥方面表现出了高效和灵活。

在这一
时期,人民解放军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组织优势,通过科学的计划和精准的指挥,有效地组织了各种战备工作,保证了战争的顺利进行。

同时,人民解放军还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指挥系统和战备体系,确保了战争的高效进行。

最后,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备工作在人员培训方面表现出了高水平和高效率。


这一时期,人民解放军注重对战士的培训和训练,通过严格的训练和考核,不断提高战士们的战斗力和素质,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备工作在资源保障、组织指挥和人员培训方面表
现出了极大的重要性和高效率,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同时,这一时期的战备工作还为今后的军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对于我们今后的军事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放战争时期重要事件

解放战争时期重要事件

解放战争时期重要事件1、重庆谈判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重庆谈判及达成的《双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以及和平建国希望和曙光。

后来国民党撕毁协定,内战爆发。

相关: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30万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

全国解放战争由此正式开始。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

1947年7月,解放军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接着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2、三大战役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万余人。

辽沈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其中的重要会战:锦州会战、辽西会战、解放沈阳。

淮海战役时间: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

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的具体领导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

平津战役在1948 年11月29日发起。

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

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平津战役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

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党在解放战争时期

党在解放战争时期

• • • • • • • •
我党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叶剑英,吴玉章陆定一,邓颖超出席。 1946年1月10日《停战协定》,同时双方下达了停战命令(一月十三日午夜 生效)。为了监督,“三人小组”,“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 青年党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左,中,右三派。 会议争论焦点:军队和政权问题。 国民党“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我党“国家民主化”—军队国家化; 中间派要双方都交出军队,由他们代表“国家”来接受。 国家民主化: 结果:五项议案。其基本精神是立即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成立各党派 共同合作的民主政府。 一月三十一日政治协商会议闭幕,蒋介石在《致词》中说“我个人必忠 实信守这个纲领”。
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一九四五年八月至一九四九年九 月)
• • • • • • • • • •
线索:国内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中国展开了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大决战 国民党:中国共产党 一九四五年八月到一九四六年六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的过渡阶段,即 争取和平和准备自卫战争阶段。 国民党反革命的两手和共产党革命的两手。 一九四六年七月全面内战爆发到一九四七年六月,是我军战略防御阶段 党制定了打败蒋介石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进行了土改,整党和整军, 粉碎了蒋介石的军事进攻。 一九四七年七月到一九四八年八月,是我军的战略进攻阶段 由防御转入进攻的历史转折关头,“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召开了 十二月会议。 一九四八年九月到一九四九年九月,是我军进行战略决战和取得全国革命胜 利的阶段,济南战役的胜利,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辽沈,淮海,平津三 大战役,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 一,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和准备自卫战争而斗争
• • • • • • • • • 1,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方针 2,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3,党保卫和发展解放区的方针和各项措施 1,全面内战爆发,党号召必须打败蒋介石,能够打败蒋介石 2,党关于打败蒋介石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 3,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政治危机和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 1,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2,解放区的土,整党运动和新式整军运动 3,党的十二月会议,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的界定

解放战争时期的界定

要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我国解放战争时期止于1950年6月30日,而非建国之日——致党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的公开信经过我们长期的研究与观察了解,我国在职的高级干部(包括中央委员和省、部级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包括教授、研究员等),其中绝大多数人不知道我国解放战争时期截止于1950年6月30日,而把1949年9月30日认为是解放战争截止时间。

这不奇怪,因为从书本上学到的就是这样。

一个文明、民主、法制的国家,如果有相当多的高级官员、高级知识分子(其他普通民众姑且不说)不知道本国人民武装夺取政权,所进行的革命战争正确的起止时间,以至闹成大笑话,那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教育的缺失和悲哀,是这个国家有关的领导者的失职和失责。

早在1955年2月13日,《人民日报》面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令,及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勋章奖章条例》,该条例明确界定“解放战争时期(自1945年9月3日到1950年6月30日)”,这是以法律的形式告诉全国人民,我国解放战争时期起于1945年9月30日,止于1950年6月30日,之所以将解放战争时期截止时间定在1950年6月30日,是基于此时全国除台湾及金门等地区外均已解放。

然而,1978年7月20日,中组部老干局会同国家劳动总局出于某种需要,在桂林召开的一次座谈会期间,发出了《关于更正革命战争时期划分的通知》(简称《更正通知》)(即中组老干字[78]127号、劳薪字[78]第32号文件)称“解放战争时期”是从1945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30日。

(此件由国家劳动人事部编入1984年2月印发的《人事工作文件选编》第四册第1048页)。

依据《更正通知》这一官方政策性文件,几十年来,我国出版物、教科书、文件、史料等诸多方面,均不以法律界定的解放战争时期截止时间为依据宣讲历史,制定政策,回答处理问题,而是一切依从《更正通知》的错误“界定”,称:解放战争时期到1949年9月30日截止。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就和平建国等问题举行谈判,先后于1945年10月和1946年1月签订《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和《关于停止军事冲突的协定》。

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举行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和平解决国内问题的五项协议。

在此期间,国民党并没有停止对解放区的进攻,在其完成各项军事部署后,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治决议,于1946年6月26日,开始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定以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指挥解放区军民奋起还击。

经过8个月作战,迫使国民党军放弃全面进攻计划,将进攻重点放在山东和陕北。

与此同时,在共产党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也逐步高涨,形成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使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包围之中。

战争第一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12万。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夺取全国胜利及其以后的基本政策。

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解放军遵照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和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以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中共党史——解放战争时期

中共党史——解放战争时期
第二篇
中共党史(四)
(解放战争时期)
第一节 争取实现国内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1)战后中国人民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严重斗争。 蒋介石虽然决定了要发动内战,要消灭中共,但迫于八 年抗战后人民要安定,中共也非在1927年那样,与横逆之来, 无还手之力,而当时国际上英、美、苏表示不赞成中国发生 内战,加上国民党军队也来不及部署,所以对立即发动内战 有所顾忌。因此,蒋连续向延安发出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 去重庆“共同商讨”“目前各种重要问题”。
第二节 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大转折
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1)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 鲁豫野战军主力为中路,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 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由陈赓、谢富治率领的晋冀鲁豫一部八月挺进 豫西。由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也在九 月进入豫皖苏平原。 由此形成的外线和包括彭德怀等内线的兵力部 署以及一大片中原解放区的建立起了决定性的转入 战略进攻的作用
(2)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不参加 国民党“国大”,反对伪“宪法”,日益倾向于支持人民革 命。 (3)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努力团结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 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和党的组织同他们的领导人保 持着密切关系,鼓励和支持他们坚持发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 斗争,帮助了民主党派中的左派,加强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地 位。
在1948年前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九三 学社、中国致公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会等先后明确表示参 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1948年的“九月会议”提出 在五年左右时间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 的战略任务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

430万 正规军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 备,有飞机、坦克等
先进武器,有美国 援助建立的空军和 271艘舰艇
3 美国 亿 8亿 多 美元
剩余 物资
120万 正规军
基本上是“小米加 1 无 步枪”,没有飞机 亿 和坦克,大炮很少。多
敌 众 我 寡
1948年,人民解放军已增到280万人,实力有很大的提高;建立
2、三年战争阶段(从1946年夏至1949年10 月)
抗日战争结束后,威胁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因素开始减少, 抗战中出于共同目标而隐藏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之间的矛 盾开始浮现。在东北、华北及中原部分地区,国共两党的军队竞 相展开城市管辖权与战略物资的接收。
同时,苏联把在东北地区缴获的原日军轻兵器及部分战略物 资,转移给由林彪率领的东北解放军;国民党则从美国方面取得 了军事援助,由美国海空军负责运送国民革命军前往华北、东北 地区,两党在部分地区对政权的控制展开了零星的冲突。
2.战略反攻阶段
(1)时间
1947、6——1948、9
(2)原因
必要性 可能性
(3)任务
只有打出去,才能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 力,减轻解放区财力、物力的消耗。
土地改革
(4)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意义: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简表
国民党 共产党
军队数量
武器装备
拥 外援 有 人 口
了相当强大的炮兵和工兵,并掌握了攻坚技术;不仅能打运用战,而
且能打阵地战。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后
方更加巩固,参军支前更踊跃。各主要解放区相继连成一片,可作战 略上的直接支援。
国民党军队能用于第一线的只有170万人,虽然在数量上、装备上 还有一定的优势,但士气极为低落,战斗力已大为下降。与此同时, 国统区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人民民主运动不断发展,国民党的反动统 治,已摇摇欲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A.国内需要和平建设
B.国内外舆论要求和平、反对内战
C.中共有相当强大的力量
D.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4.按照《双十协定》的规定,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了 政治协商会议,在政协会议上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是( ) A.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 B.政权和军队 C.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 D.改组政府和军队问题 5.在反对国民党全面进攻的斗争中,解放区军民的主要 作战方法是( ) A.游击战 B.运动战 C.阵地战 D.歼灭战
2.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上、 经济上、军事上的方针政策?
(1)政治上:
4)1949年4月,为尽快结束战争,与国民政府代表团在北 平举行和平谈判,彻底揭穿了国民党的假和平骗局.
5)在国民党政权覆灭,人民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的形势 下,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成立中华 人民共和国,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 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治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围绕这一问题,当时国内三种政治势力的主张有何 区别?原因何在?导致了哪些斗争?为什么当时有 没有爆发全面内战?
(3)斗争: 1)政治斗争.如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等 2)军事斗争。如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不断发动进攻,
解放区军民进行自卫反击。 3)这一时期国内斗争以政治斗争为主。
抗日战争胜利
B.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D.新中国的成立
19.1946年和1949年两次政协会议的相近之处有:
①都是在中共领导下召开的②会议的中心议题都是政
权问题③都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④民主党派都起
了重要作用(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历史知识点】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内容

【历史知识点】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内容

【历史知识点】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内容
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主要的表现是蒋介石反动政权与广大人民的对立,所以主要目标是推翻蒋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后,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了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这个统一战线具备了战胜任何敌人和任何困难的坚强意志与能力,以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为目标,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斗争中必须组织统一战线,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阶级结构具有特殊性。

力量比较弱小的中国无产阶级能否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能否处理好与其他革命阶级、阶层的关系,能否在一定形式下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3、中国革命面对的敌人异常强大,造成中国革命的残酷性和长期。

同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②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④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

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

2.“八大”(1956)
(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③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

④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①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③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④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4.“十二大”(1982):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②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5.“十三大”(1987):①突出贡献: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②大会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③大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十四大”(1992):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②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7.“十五大”(1997):①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

②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③大会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

8.“十六大”(2002):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②大会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③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9.“十七大”(2007年):
(1)对改革开放历程和经验的总结: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概括。

(3)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