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检测题

合集下载

第七单元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题(含答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题(含答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题一、单选题1.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A.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D.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2.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B.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D.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导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3.据统计,到1921年2月,苏俄工人的工资中实物工资占到了工资总额的93.7%,国家银行也被取消。

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当时A.推行实物配给制度B.流通货币严重短缺C.国内金融危机严重D.采取了新经济政策4.十月革命后,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苏俄采取的政策是A.推行集体农庄制B.新经济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5.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是针对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完全为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所取代C.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及严重后果,D.当时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严峻的农业形势6.1921年列宁提出“以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来掌握市场”,并要求国有工业“适应市场条件和市场竞争的方法”。

这说明列宁A.反对建立管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B.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制度C.认识到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D.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7.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时,增加到70多个,1931年,已增加到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约占50%。

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A.试图打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B.主动修复同西方国家的关系C.抓住经济危机的契机发展工业D.已经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8.1921年推行某政策时,列宁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日后最终转入“进攻”。

高中人教版本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卷

高中人教版本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卷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下列对扭转苏维埃战争局势具有关键作用的政策是()A.将大型工业收归国有B.实行余粮收集制C.实行义务劳动制D.实行粮食税制2.列宁曾强调“它是在特殊条件下实行的特殊政策,实行的是一些非常措施,但是非常明显,这个政策在军事上战胜了敌人,但在经济战线上没有取得成功。

”为纠正这一问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政策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1921年列宁结合俄国国情“创造性的将市场经济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材料中的“实践”是指()A.自由放任政策B.新经济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斯大林模式4.关于下列图中两项水利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为应对经济危机增加就业而兴建B.都是由国家投资和组织修建的公共工程C.都是专制集权政治的产物D.是美英两国工业化的重要成就5.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

下列现象中与这一模式相符合的是()A.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B.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C.取消农产品的余粮收集制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6.苏联解体后,一些俄罗斯学者总结苏联的现代化建设,得出苏联“以人为代价的现代化是不值得的”的结论。

下列属这些俄罗斯学者所说的苏联时期实行的“以人为代价”的政策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物质利益原则7.1925年秋,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指出:“除尽力发展销售合作社外,目前必须用最大的力量支持一切富有生命力的生产合作社(农业公社、集体农庄、劳动组合、生产协作社、合作工厂等等)和那些应该提高更高阶段的国营农场。

”联共(布)的这一决定()A.成为斯大林模式的理论来源B.确立经济高指标“赶超战略”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部分继承D.成为农业集体化的指导思想8.苏俄(联)历史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二版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二版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

高一历史第三次周测一、选择题: (共25题, 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 “在……的指导下, 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 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 与此同时, 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A.公私合营B.新经济政策C .罗斯福新政 D.斯大林模式A.2.1952年, 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 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 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 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B.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3、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 连小石磨都抬走啦, 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 .余粮收集制B .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 D .义务劳动制4.1921年, 23岁的美国企业家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 来到了苏俄, 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

哈默之所以能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 主要得益于()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工业化政策D. 计划经济体制5.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的布哈林认为, 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 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的形式”。

布哈林的这种认识()A.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B.推动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行C.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D.客观地评价了新经济体制6.从1929年到1933年, 苏联政府对集体农庄粮食的收购价格不断压低, 同时出口的粮食却从1300万公担提高到5.18亿公担, 粮食出口为苏联换取了机器的资金, 使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机器的最大买主。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1929年,斯大林以为苏联〝小农经济的大局部不只不能完成逐年扩展再消费,相反地,连复杂再消费也是很少有能够完成的〞.该观念〔〕A. 客观反映了事先农业消费状况B. 为展开农业团体化运动提供依据C. 是对新经济政策的承袭和开展D. 准确提醒了农业临时落后的根源2、20世纪20年代,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提出,〝乡村包围城市〞路途的开创;20世纪30年代,美国〝新政〞的实施;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树立。

一切这些反映的实质效果是(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自创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 这些历史巨人擅长化腐朽为神奇D.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3、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实际家〞布哈林以为,它〝并不只顺应于内战的某个开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成功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方式〞.布哈林这种看法〔〕A. 是对农业全盘团体化运动的反思B. 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C.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定D. 推进了新经济政策实行4、苏〔俄〕联某指导人指出:〝一条是资本主义路途,就是用在农业中培植资本主义的方法使农业成为大农业……另一条是社会主义路途,就是在农业中培植团体农庄和公营农场……任何第三条路途都是没有而且不能够有的。

〞这一结论〔〕A. 是对苏联国情的准确概括B. 契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C.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肉体D. 不利于苏联农业经济临时开展5、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进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基本相反点在于〔〕A. 都强化了国度对经济的片面干预B. 都将任务的重心转移到工业范围C. 都注重从实践动身革新消费关系D. 都对本国乃至世界发生深远影响6、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延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平均,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15,因此被28个国度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要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消费.对资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 制度革新激起技术创新B. 经济形式决议科研方向C. 科技交流不受热战影响D. 经济体制制约技术转化7、1956年4月毛泽东说:〝听说不时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分,苏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到达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

.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1929年,斯大林认为苏联“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再生产,相反地,连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的”.该观点()A. 客观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状况B. 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C. 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D. 准确揭示了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源2、20世纪20年代,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创;20世纪30年代,美国“新政”的实施;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借鉴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3、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A. 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B. 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C.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D. 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4、苏(俄)联某领导人指出:“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就是用在农业中培植资本主义的方法使农业成为大农业……另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农业中培植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任何第三条道路都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

”这一论断()A. 是对苏联国情的准确概括B. 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C.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D. 不利于苏联农业经济长期发展5、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A. 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 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C. 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D. 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6、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到1,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C.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 经济体制制约技术转化7、1956年4月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含答案)
11.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5%。西方国家在30年代主动降低对苏贷款利率的背景是
A.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B.英德试图争取苏联加盟
C.农业技术薄弱,发展动力不足D.建设经验缺乏,经济体制落后
19.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于是政府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
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D.斯大林模式
20.1964年,苏联政府做出决定:对重工业企业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盈利计划,其他经济指标由企业自行制定;轻工业企业的产量和计划由企业自行制定。当企业完成计划时,企业可以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由此可知,此时的苏联政府
A.帝国主义干涉俄国十月革命
B.苏联要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
C.德军入侵导致苏联国土沦丧
D.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
7.1966年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中包括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由此可以看出“新经济体制”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990年4月,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说:“在遏制之后等待着的是民主”。此话并不意味着
A.美国强力推行“美式”民主B.美国长期对苏联、东欧实行“冷战”政策
C.苏联、东欧实行政治多元化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一、选择题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史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实施新经济政策C. 开创斯大林模式D. 推行赫鲁晓夫改革【答案】C【解析】材料“1929年”和“苏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苏联正处于1928年起到1932年所进行的二五计划期间,正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这也正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形成的时期。

因此当西方国家处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时,苏联正在进行计划经济的探索,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界限。

材料“1929年”和“苏联”是解题的关键限制条件。

2、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这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A.农业集体化政策 B.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显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正确;AC是斯大林模式,排除;B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3、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C.“开垦、开垦、再开垦”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从主观愿望出发,以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方式,在原来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进行大规模垦荒和玉米种植.A是列宁时期的政策,故排除;B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故排除;C项开垦荒地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政策,故C正确;D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策,排除.故选C.4、如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其中“追随理想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2.如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

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3.(2017·海南卷)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是()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4.“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当时俄国得以“复苏”主要是因为()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C.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5.(2017·河北张家口一中高一月考)1925年,是苏俄政权发展历史上值得记住的一年。

这一年,粮食产量比1921年提高了一倍,农业基本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工业指标也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

苏俄政权在经济战场上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A.苏联成立调动了民众生产积极性B.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C.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6.在《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________”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1991年12月25日,红白蓝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以此为标志而结束的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A. 67年 B. 69年 C. 73年 D. 74年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这表明他( )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了失望和忧虑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3.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C.长期战争的破坏D.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4.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5.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A.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B.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C.解决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D.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6.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相比,人们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时期称为“缓和与妥协”的时期。

这里的“缓和与妥协”是指苏俄()A.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允许一些资本主义因素存在C.与美国冷战D.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7.《俄国史》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

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

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8.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季,俄国群众实现了土地的要求,但后来他们同强大起来的政权发生了矛盾,因为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

”材料中“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是指( )A.农奴制改革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模式2.某国经济政策规定:“大部分私人商业机构已被取缔,国家也不再通过商业渠道组织流通和分配……企业之间取消货币结算,职工工资的90%以上以实物形式支付,公共服务和教育实行免费制。

”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A.动员人力物力保证战争需要B.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C.刺激消费应对经济危机D.推进福利国家形成3.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写道:“(苏俄)1921年的五一节恰巧与基督复活节同一天,一改两三年来冷漠枯寂生活,突现活泼的气象。

”这说明当时苏俄( )A.成功反击了外国干涉B.农民已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C.新经济政策已经启动D.工业化建设提高了生活水平4.(2019·海门质检)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

该政策( )A.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B.利用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C.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D.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5.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提出“重新审查和修正关于投机倒把活动的一切法令。

这样才能做到把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的、而且为我们所必需的资本主义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据此判断,列宁 ( )A.肯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B.主张集中人力物力保障战时需要C.赋予了一切投机倒把活动的合法性D.以计划经济形式改造资本主义6.1926年春,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城市的失业问题也相当尖锐,导致了党内的激烈争论;1927年底到1928年春,发生收购危机,这一危机到1929年更趋严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解析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2.列宁说:“内战时一切陷入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

……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

”材料中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满足战争的需要 B.恢复发展经济 C.巩固工农联盟 D.实现工业化3.在《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一时之间“ ”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这里“ ”应填写的是()A.计划 B.法治 C.集体化 D.工业化4.据说,1931年美国的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工人自由快活,美国工人没有民主自由B.苏联工人工资高,美国工人工资低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大量失业D.苏联工人剥削农民,美国工人被资本家剥削5.斯大林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是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

苏联筹措工业化资金的主要途径是( )A.借外债 B.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C.降低工人工资 D.吸引外国资本家投资6.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

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

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A.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的经济危机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D.斯大林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7.下列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是( )A.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8.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题-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题-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2.1929年斯大林在《大转变的一年》中这样写道:“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地区地加入。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的推动和压力B.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C.农民资源,主动性增强D.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推动3.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被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①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①忽视轻工业生产①长期僵硬地执行计划指令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5.率先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领导人是()A.勃列日涅夫B.斯大林C.戈尔巴乔夫D.赫鲁晓夫6.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的是()A.新经济政策B.赫鲁晓夫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7.下图为反映苏联某个时期改革的漫画,对图片信息的理解最精确的是()A.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B.改革存在弊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C.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D.改革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创造条件8.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

有研究表明,“采取这一改革步骤,使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具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试题(解析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2.1920年6月,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给俄共中央的信中写道: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

这一建议提出的背景是()A.余粮收集制引发严重危机B.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农民处境C.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质疑D.指令性计划模式的弊端显现3.以下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是()①玉米是最高产的谷物,应该在我国所有的地区广泛推广②使全体份地变为统一的大块土地,归劳动组合集体使用③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④任何人如被发现存有未按规定呈报交售的余粮,即将其粮食无偿收走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4.列宁曾强调“它是在特殊条件下实行的特殊政策,实行的是一些非常措施,但是非常明显,这个政策在军事上战胜了敌人,但在经济战线上没有取得成功。

”为纠正这一问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5.“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

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 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6.对赫鲁晓夫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国家不再要求农民交售粮食B.实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部分权力的转移C.消除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误D.不敢对斯大林进行彻底否定7.1921年,美国人哈默大学毕业后到俄国访问。

第七单元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题 含答案 ——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题 含答案  ——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题一、单选题1.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①启发中国探索新的社会主义道路①引起波兰爆发波兹南等事件①激发匈牙利人民的民主改革热情①揭开苏联批判斯大林活动序幕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①2.(题文)“在西方,它作为社会革命的最后阶段,长期使人恐惧或被人赞美。

在殖民地或前殖民地,它启示了一个新的开端。

”这里的“开端”指( )A.以社会主义模式向现代化迈进B.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C.以暴力革命方式实现民族独立D.以改良的方式走资本主义道路3.3.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

”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4.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

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

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

这一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巩固工农联盟的政权C.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计划管理 D.杜绝全国人口的异地流动5.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回忆说:“(列宁时期)……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商店又开始有商品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了。

”赫鲁晓夫所说的“政策”系指A.《土地法令》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统购统销政策6.口号不仅是浓缩的历史,还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引导人们行为取向的有效鼓动方式之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按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造反有理②发展是硬道理③向科学进军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A.①①①① B.①①①① C.①①①① D.①①①①7.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B.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C.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D.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8.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试题

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48分)1、(2019江苏苏北四市联考)1918-1919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它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到58%-65%。

这说明苏俄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B余粮收集制影响民众生活C经济政策不符合国家需要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2、(2019内蒙古赤峰二中月考)苏俄的一份文件中写道:“余粮的自由必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这一政策的贯彻A是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B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面恢复发展C适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新形势的需要D推动了俄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开展3、(2019华师大附中高三期中)1927年,苏俄有45.1%的富裕农民户和富农户进行承租土地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5.4%,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总数的19.8%。

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A积累工业建设的必要资金B抵制农村土地兼并C实现向农业合作化的过渡D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2019安阳二模)1929年,斯大林指出:“农民是一个以私有制和小商品生产为经济基础的阶级。

因为农民当他还是从事小商品生产的个体农民的时候,经常不断地从自己中间分泌出而且不能不分泌出资本家来。

”为此,斯大林A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B强制加速推行农业集体化C暂时认可了市场经济D缓解农民与资本家的矛盾5、(2019惠州高三4月模拟)1934年2月,苏联通过“二五”计划决议,规定对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投资比“一五”计划增加1.5倍,而对生产消费品的工业部门的投资则增加3.6倍。

对农业的投资增加50%是,产值要求增加1倍。

这表明苏联A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B积极推动工业化的实现C注重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D力图调整国民经济结构6、(2019山东潍坊一模)20世纪30年代,苏联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专家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1932年苏联购买了约50%的世界出口机器;这一时期先后有10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2.“农民被准许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列宁的这一政策()A.在战争状态下推行B.全面恢复了资本主义C.在苏联被长期贯彻D.利用了商品市场手段3.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利益4.列宁曾这样说道,“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列宁的意图是()①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要借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③共产党人也要学会经商④要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5.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6.下列对扭转苏维埃战争局势具有关键作用的政策是()A.将大型工业收归国有B.实行余粮收集制C.实行义务劳动制D.实行粮食税制7.1929年,苏联用短短10个月的时间建成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参加建设的有苏联人、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名。

(人教新课标)必修2历史练习(含解析)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题

(人教新课标)必修2历史练习(含解析)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题

单元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B.所有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D.产品分配方案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而苏俄当时却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看出其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的实施条件是不同的。

答案 A2.1919年俄国1普特(重量单位)粮食的价格:国家零售价为30卢布,黑市价格为200卢布,但农民必须以6卢布的价格卖给国家。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俄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B.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集权专制解析1918~1921年,在三年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以低价购买农民的余粮。

答案 B3.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三年国内战争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材料表明,苏俄取消自由贸易,实行余粮收集制,反映的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它实行于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答案 B4.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坚决反对B.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C.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D.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发生转变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反映出,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性,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反映了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政策的调整实际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从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的。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一、单选题1.苏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俄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D.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三年国内战争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3.罗斯福说:“我们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

”下列表述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整顿财政金融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C.调节农业生产D.举办公共工程4.以下是1961~1985年苏联资本生产率(投资所带来的生产效率)变化趋势表,制约苏联资本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条件是A.过分倚重重工业而产生经济结构性缺陷B.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经济发展脱节C.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加重D.粗放型经济导致单产品的物资消耗巨大5.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

这些规定的实质是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6.斯大林模式从形式上看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实际上它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地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片面追求公有制,政治上忽视民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全一致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反面证明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斯大林模式阻碍了苏联的现代化建设D.斯大林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7.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题一、选择题1.1919年3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每个公民都是公社成员,都要到指定地点登记注册,才能领到配给的食品和日用品”,1920年又颁布法令规定“逃避劳动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些法令A.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B.符合新经济政策的要求C.具有战时共产主义的特色D.确立了计划经济的模式2.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A.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4.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

”“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

”为此他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B.允许自由贸易C.实施计划经济D.实行自由放任5.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

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

列宁所指的“退却”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B.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6.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7.“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

工程浩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设备购自美国2家公司。

斯大林承认,苏联约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严重依赖外资推动工业化进程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C.实行全面的经济对外开放政策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8.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A.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C.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9.下图为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玉米种植,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反映了当时苏联A.调整农业政策以保证重工业生产B.努力增加粮食产量并与美国竞争C.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发展高效农业以扩大对外贸易量10.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A.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B.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C.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D.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11.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12.1966—1975年,苏联社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5.3%,T业总产值从2294亿卢布上升到5112亿卢布,农业生产总值从883亿卢布上升到1128卢布。

这说明当时苏联A.农民生活改善B.注重发挥市场作用C.改革成效明显D.突破了斯大林模式1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两人执政期间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们的改革对苏联的共同作用不包括A.都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B.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C.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D.改革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14.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

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C.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成粮食的歉收D.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二、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税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

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

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

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

”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

”——摘编自《苏联这面镜子》材料二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

”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

”——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

(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4分)(3)材料一、三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6分)16.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十月革命后的俄国,顺应不同时期形势的变化,在经济领域里先后采取了哪两个经济政策?(4分)(2)后来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称为什么?(2分)(3)按照斯大林的规划,苏联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分别在工业与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或措施?(4分)(4)二战后,苏联先后由哪几个领导人进行了改革?(6分)其中最后一位领导人的改革还直接导致了什么事件的发生?(2分)参考答案1.C根据材料可知1919年至1920年,苏维埃实行食物配给制和强制劳动法令,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处于国内战争时期,材料所述内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部分,选项C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选项A;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来发展经济,材料所述内容显然与新经济政策不符,排除选项B;计划经济模式是斯大林时期确立的,材料时间是列宁执政时期,排除选项D。

2.D“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属于大跃进运动的特点,而不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故A 错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不成功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故B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表现,不能说明“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故C 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公有制的规模,超越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经济和自由贸易,也超越了当时苏俄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D正确。

故选D。

3.C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把苏俄面临的国内外敌人都打败的前提下继续实行,引发了农民和士兵的不满,所以列宁等人从国情出发,将政策进行调整,实行新经济政策,结果得到农民的支持,巩固了工农联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调整生产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由于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故选C;A与题意无关,BD不是根本角度的内容,故排除ABD。

4.B此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由材料中的“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排除A项“取消一切商品贸易”,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实施计划经济是斯大林体制的内容,当时列宁已经去世,所以C项错误;自由放任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且也与材料内容不相符合,所以D项错误。

列宁主导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是允许自由贸易,并允许私人资本存在的。

故答案选B。

5.C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发展商品经济,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这相对于没有私有制、商业和市场的社会主义来说是一种“退却”,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实行余粮收集制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新经济政策;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并非全部实行国有化;D 选项错误,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是斯大林模式,不是新经济政策。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文字说明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需要大批资金,而苏联既不能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谋求贷款,更不能采用殖民掠夺的方式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本,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只能依赖自己国内资金,为此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但农业长期为工业化建设让步会造成国民经济的不平衡和非健康的发展,所以答案选C,AB两项苏联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D项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而非解决工业化建设资金方法。

7.B斯大林时期利用外国资本家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新经济政策时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相符,B正确;A中严重依赖说法错误;C中全面开放不符合斯大林模式特点;斯大林模式属于计划经济体制。

D错误。

8.C本题考查对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共同点的比较分析,限定词:根本相同点。

A项并不是两者的共同点,仅是罗斯福新政强化国家干预,排除A项;题干两个政策都涉及工业方面,如罗斯福新政中的工业方面措施是中心措施,B项并不是两者的根本共同点;新经济政策是小农占据优势的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探索,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都涉及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C项正确;D项是两者的共同点,但不是根本相同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