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知的七个心理学规律

合集下载

改变生命的教学——教师七大定律(霍华韩君时)

改变生命的教学——教师七大定律(霍华韩君时)

改变生命的教学——教师七大定律(霍华韩君时)展开全文1.教师的定律:一旦你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得停止教学;2.教育的定律:人们的学习方式决定了你的方式;3.活动的定律:最大的学习总是因着最大投入所带出的结果;4.沟通的定律:要想真正地传授知识,必须先建立桥梁;5.心的定律:教学所影响的不是头脑对头脑之间的传递,而是心与心的交流;6.鼓励的定律:当赋予学习者适当的动机时,往往会带来最有效果的教学;7.准备的定律:在教学过程中,当师生双方都做了适当的准备时,将产生最大的效果。

第一章教师的定律一旦你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得停止教学。

假如你不了解——而且是真正地透彻了解——你就不能传给别人。

产生改变:当你改变得愈多,你就愈能成为一个改变别人生命的器皿。

成长:更大的图书你的知识领域:1.维持一项持续不断的研究及阅读计划。

2.认识你的学生。

对于他们这个年龄层的需要与一般特征,你应该成为这方面的权威。

你要把每一位学生都看成独一无二的个体,尽你所能地多了解他们。

你的身体领域:管理金钱,每一样东西都不是我们崇拜的偶像,而是我们用来敬拜的工具。

善于管理时间;思想生活如何?不管在校内或在校外,我发现在年轻男女心思里所充满的都是一些垃圾。

饮食呢?运动锻炼呢?在生活中找到一种平衡:我花多少时间与人相处?我花多少时间工作?我花多少时间独处?我花多少时间娱乐?你的社交领域。

现在我该怎么做(1)我的长处为何?(2)我的缺点为何?(3)我必须有什么样的改变?第二章教育的定律人们的学习方式决定了你的方式!。

家长老师最应该了解的10个心理学规律

家长老师最应该了解的10个心理学规律

家长老师最应该了解的10个心理学规律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

如果孩子长期受到消极和不良心理暗示,情绪就会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如果家长不能把教育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效果往往会苍白无力。

一.罗森塔尔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

其含义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案例】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三个班,在学生中煞有介事地进行了一次“发展测验”。

然后,他们列出了一张学生名单,声称名单上的学生都极具潜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八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进步很快,性格更为开朗,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也比以前融洽了很多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心理实验,他们所提供的名单完全是随机抽取的。

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

尽管教师们悄悄地将这份名单暗藏心中,却在不知不觉中通过眼神、微笑、言语等途径,将掩饰不住的期望传递给那些名单上的学生。

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后,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充满激情,在不知不觉中更加努力地学习,变得越来越优秀。

罗森塔尔效应中有句名言:“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从该效应中得出这样一个启示:赞美和期待具有一种超常的能量,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激发人的潜能。

一个人得到别人的信任与赞美后,他会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尊,从而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为了不让对方失望,他会更加努力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尽力达到对方的期望。

相反,如果向对方传递了一种消极的期望,则会让他变得自暴自弃,向着消极的一面发展。

二.超限效应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七天定律

心理学七天定律

心理学七天定律心理学七天定律是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认可的七个原则,它们被认为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这些定律的简要介绍:1. 法则一:相识的日子这个定律认为人们在认识一个新人时,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来建立互相认知和信任的关系。

通常,大约需要七天的时间来熟悉一个新的人际关系。

2. 法则二:养成新习惯的时间这个定律指出,要想养成一个新的习惯或改变一个旧的习惯,一般需要连续坚持七天。

在这七天内,人们需要付出努力来实施和巩固新的行为模式。

3. 法则三:情绪起伏的周期这个定律表明,情绪的起伏是有规律的,通常以约七天为一个周期。

人们的情绪会周期性地出现高潮和低谷,了解这个定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情绪变化。

4. 法则四:思维特点周期这个定律认为人的思维方式也会有类似于情绪的周期性变化。

大约每七天,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灵感创造力会发生变化。

因此,为了保持高效的思维和创意,人们需要注意这种周期性变化并加以利用。

5. 法则五:关系变化的时间这个定律指出,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和稳定性通常需要经历约七天的周期性变化。

人际关系的疏远和亲密都会周期性地发生变化,了解这个定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人际关系。

6. 法则六: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这个定律认为人的注意力通常只能在某个特定任务上持续集中约七天。

在学习或工作中,人们往往需要在每个任务上分配适当的时间,以保持高效和成果。

7. 法则七:情绪回归基线最后,这个定律指出人们的情绪会倾向于回归到一个基本的、稳定的状态。

无论人们经历了什么情绪波动,最终情绪会回归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线水平。

了解这个定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变化。

这些心理学七天定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通过遵循这些定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思维、情绪和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七项心理法则

七项心理法则

七项心理法则一、因果法则第一项心理法则就是苏格拉底的因果定律,或者称之为因果法则。

这个法则非常深奥且具影响力,所以往往又称之为人类命运的“铁律”。

简单地说,因果法则是指每项发生在你生活中的结果,必定有一个或多个发生的原因。

它的意思是,如果你想要了解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情,或者想对它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只要你能将其定义清楚,你就可以追究出原因,并进而运用这些原因在其他的事情上。

二、报酬法则爱默生在他的散文《报酬》中写道,每一个人会因他的付出而获得相对的报酬。

这项法则叫作报酬法则,也可以被称作耕耘收获法则。

这表示不管你耕耘的种类与多寡,你永远会因付出与努力获得相对的报酬。

报酬法则是说,以长期来看,你的报酬绝对不会超过你的付出。

你今天的收入就是过去努力的报酬。

假如你要增加报酬,就要增加你的贡献价值。

三、控制法则第三心理法则是控制法则。

这法则是说“你实在太欣赏自己了,所以你觉得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

”这个法则的相反状况就是,你对自己不看好,所以没有办法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

四、相信法则第四个心理法则就是相信法则。

这就是说“你所相信的任何事,只要投入感情,一定可以实现。

"相信法则是说,你不见得会认同你看到的一切,但你一定会认同已决定去相信的事物。

你的信仰会左右你的现实生活。

你的态度永远会符合你内心深信不疑的信仰与观念。

事实上,你只需要看看别人做了什么,就能够分辨出他们的信仰是什么。

你不是由一个人表面上说了什么话,有过什么期望,写出什么文字,许下什么心愿,表现什么企图,就去判断他的信仰。

这不过是他表现在外的行为而已,只有一个人真实的行为才能透露出他真正的信仰是什么。

五、专心法则第五个心理法则是专心法则。

其意义“心中念念不忘的东西,会在生活中成长扩大。

”这个法则就是说,你越是想一件事,你的心思就越会被它占据。

假如你对某事想得够多,它到最后一定会主导你的思想并且影响你的行为。

这个法则是一把双刃的利剑。

假如你矢志不忘你的目标及期望的成就,这些思维就会主导你的所做所为。

20个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

20个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

20个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是指根据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结果所总结出的适用于教育场景下的一系列规律。

这些规律的运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以下是20个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1.知识结构化:学生学习的内容应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层次进行组织和呈现,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2.巩固和复习:通过多次巩固和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

3.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4.情感与认知结合: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能力相结合。

5.个体差异: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存在差异,要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

6.反馈与激励: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激励,有助于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7.潜移默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8.认知心理: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过程和思维方式,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

9.任务分解: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小的任务,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可行性和学习效果。

10.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11.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12.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13.认知负荷:注意控制学习任务的认知负荷,避免任务过于复杂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14.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记忆规律:了解记忆规律,采用有效的记忆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16.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17.情境化学习:将学习内容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18.认知发展: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可以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资源。

19.专注力和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注意力,使其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学习。

班主任必须懂得10条心理学规律

班主任必须懂得10条心理学规律

班主任必须懂得10条心理学规律班主任必须懂得10条心理学规律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教师、家长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中之龙、人中之凤!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鼓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不可不知的73条心理定律

不可不知的73条心理定律

不可不知的73条心理定律1. 墨菲定律。

- 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比如你担心上班迟到,结果一路遇到各种小状况最终真的迟到了。

2. 蝴蝶效应。

-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说明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3. 破窗理论。

-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4. 帕金森定律。

- 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

例如一个臃肿的部门,大家都在忙碌但成果寥寥。

5. 晕轮效应。

-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就像看到一个人长得好看,就会觉得他其他方面也都优秀。

6. 霍桑效应。

- 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

比如员工知道老板在观察自己工作时,会表现得更努力。

7. 习得性无助实验。

- 经过训练,狗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从而产生了一种无助感。

人在长期遭受挫折后也可能产生类似的习得性无助心理。

8.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影响学生的表现。

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学生有潜力,这些学生往往会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9. 马太效应。

-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在社会中,资源往往会向已经拥有较多资源的人或群体聚集。

比如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10. 鲶鱼效应。

- 在一群沙丁鱼中放入鲶鱼,沙丁鱼会因为鲶鱼的搅动而保持活力。

在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就像放入鲶鱼,可以激发员工的活力。

11. 责任分散效应。

- 当群体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减弱。

班主任必须懂得10条心理学规律通用

班主任必须懂得10条心理学规律通用

班主任必须明白得10条心理学规律(通用)班主任必须理解心理学的10条规则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挪动”的艺术。

假设你不能把本人的工作放在小孩的心上,那么教育的效果往往是惨白无力的。

因此,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努力探究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阻碍,以防止利益的方式发挥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儿童成为他们的理想。

人中的龙,人中的凤凰!心理定律1:罗森塔尔效应着名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如此一个实验:他将一组老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告诉A组育种者,这组小鼠特别聪明。

与此同时,B组的豢养员被告知他的一群老鼠有智力。

几个月后,教授通过迷宫对两组小鼠进展了测试,结果觉察A组小鼠比B组小鼠更聪明。

他们可以走出迷宫,先找到食物。

罗森塔尔教授遭到启发,他认为这种阻碍也会发生在人身上?他来到一所一般的中学,在课堂上随意走路。

然后他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并告诉他们的教师,这些学生特别聪明聪明。

过了一会儿,教授再次来到中学,奇迹再次发生。

他选择的学生确实成了班上最好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正是“提示”的奇异力量正在发挥作用。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接受这种或那种心理暗示。

这些提示是积极的和消极的。

母亲是小孩最喜欢,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也是一个给予心理暗示的人。

假设是长期的负面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它会阻碍小孩的情绪,甚至阻碍他的心理健康。

相反,假设母亲对小孩抱有特别高的期望和积极确实信,可以通过眼睛的期望,微笑的微笑和鼓舞的语言来滋养小孩的心脏,使小孩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我提升,你的期望有多高,小孩今后的成就有多大!心理法则2:超限效应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在教堂里给牧师做过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特别好,感动了人们并预备捐款。

10分钟后,牧师还没说完。

他特别不耐烦,决定只捐出一些改变。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说完,因此他决定不捐1美分。

当牧师最终完毕他冗长的演讲并开始筹款时,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而且还由于他的愤慨而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

教师必知的心理学效应

教师必知的心理学效应

教师必知的七个心理学规律启明按:教师必知的七个心理学规律和大家分享。

教育学和心理学是分不开,所以对于一些经典的心理学规律教师非常有必要掌握并充分地在教学工作中灵活地运用。

下面,启明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教师不可不知的八个心理学规律,希望能对广大教师朋友开展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为期待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到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到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试。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有趣的是,几个月后的考试出现了奇迹: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相处。

其实,当初那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名单只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不过这个善意的“谎言”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产生了心理暗示,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关注和期待,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现在人们就把由他人的期待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待趋于一致的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作为班主任老师,在平时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多给学生以热爱、关注和期待,尤其是对一些智力平平的学生。

在上课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时常用一个满意的目光、激励的动作去鼓励这些学生,给他们传递“我能行”、“我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好成绩。

二、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一种社会知觉效应。

在人的交往中,往往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形成最初的印象;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了,这种现象叫首因效应。

例如初次见面时对方的仪表、风度所给我们的最初印象往往形成日后交往的依据。

根据首因效应,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育过程中,尤其是新班级成立的第一天,或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一定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教综心理学70个记忆口诀

教综心理学70个记忆口诀

教综心理学70个记忆口诀教综心理学70个记忆口诀普通心理学1.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XXX构造内省铁钦纳”机能主义心理学:“安慰母鸡的意识流”--XXXXXXXXX在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中,构造主义心理学可用“冯特构造内省铁钦纳”来记忆,而机能主义心理学则可用“安慰母鸡的意识流”来记忆,代表人物分别是XXX、XXX、XXX和XXX。

2.知觉的规律:“整理恒选”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选择性知觉的规律包括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和选择性,可用“整理恒选”来记忆。

3.观察的品质:“全目精深”全面性目的性精确性深刻性观察的品质包括全面性、目的性、精确性和深刻性,可用“全目精深”来记忆。

4.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记录一个姓XXX的母牛”计划和准备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对学生个别指导交流讨论明确目的与任务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方法包括计划和准备、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对学生个别指导、交流讨论以及明确目的与任务。

可用“记录一个姓刘的母牛”来记忆。

5.记忆的品质:“准备快吃”准确性准备性敏捷性持久性记忆的品质包括准确性、准备性、敏捷性和持久性,可用“准备快吃”来记忆。

6.遗忘说:“小干鸭提桶”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同化说遗忘说包括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和同化说,可用“小干鸭提桶”来记忆。

7.有效组织复:“室内约会方法多样”A.合理安排复时间B.恰当安排复内容C.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D.复方法多样化有效组织复的方法包括合理安排复时间、恰当安排复内容、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以及复方法多样化。

可用“室内约会方法多样”来记忆。

8.想象的功能:“节育替补”调节预见替代补充想象的功能包括调节、预见、替代和补充,可用“节育替补”来记忆。

9.想象的品质:“主妇现刻新生”主动性丰富性现实性深刻性新颖性生动性想象的品质包括主动性、丰富性、现实性、深刻性、新颖性和生动性,可用“主妇现刻新生”来记忆。

10.如何培养想象力?A。

心理学规律

心理学规律

心理学规律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心理现象的学科。

心理学规律是指心理学研究中发现的一些普遍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规律一:弗洛伊德的冲动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冲动理论也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条重要规律。

冲动是人类行为中的一种驱动力,它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和思维。

弗洛伊德认为,冲动有三种不同的来源,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类内部最原始的部分,它驱动着我们的基本欲望和需求。

自我是我们意识到的自我,它会对我们的行为进行控制和平衡。

超我是人类内部的道德和道德观念,它会对我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评价。

规律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心理学中另一位知名的研究者,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也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条重要规律。

简单来说,这个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皮亚杰将人类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每个阶段,人类会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规律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是一位俄罗斯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他的条件反射理论也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条重要规律。

简单来说,条件反射是一种学习方式,它通过反复的刺激和反应来产生反射行为。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且可以通过对条件反射的控制和训练来改变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规律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是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条重要规律。

这个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可以被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每个层次的需求都有不同的优先级和重要性,在满足一定层次的需求之后,人类才会有追求更高级的需求的意愿。

以上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些常见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各种规律和心理学知识,请参考相关的心理学书籍和研究论文。

幼儿教师最该了解的10大心理规律

幼儿教师最该了解的10大心理规律

幼儿教师最该了解的10大心理规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个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个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实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个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点评】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老师、妈妈都是孩子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老师、家长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因为气愤,不但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点评】千万别揪着孩子的错误不放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时常发生。

教师不可不知的八个心理学规律

教师不可不知的八个心理学规律

教师不可不知的八个心理学规律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教师不可不知的八个心理学规律有些教育心理学规律看似简单平常,往往易被忽视,但它的确是拓展教育途径,提高教育效果的“灵丹妙药”。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一种社会知觉效应。

在人的交往中,往往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形成最初的印象;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了,这种现象叫首因效应。

例如初次见面时对方的仪表、风度所给我们的最初印象往往形成日后交往的依据。

根据首因效应,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育过程中,尤其是新班级成立的第一天,或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一定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它包括:良好的班容班貌,如窗明几净,桌椅排放整齐,班内物品摆放有序,宣传标语完好无缺,等等。

教育者本人要仪表端庄,给人以和蔼可亲之感;外表落落大方,给人以高雅之感。

另外,第一次上课,第一次上主题班会,第一次组织学生集体活动,与学生第一次谈话等等,都要注意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就会给以后的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期待理论。

着名宗教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世界上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

”人们基于对环境的认识,进而产生了价值感和目标感,进而导致需要,而需要又引起动机,但动机是否必定产生相应的行为,则还取决于行为导致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

对此,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一个公式:M=V×E。

公式中,M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积极性,称为激励水平;V表示人们对某一目标的重视程度和评价高低,称为效价;E表示某一特别行为会导致一个预期效果的概率,称为期望值。

这个公式表明,假如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所激发的动机也就越强烈。

运用“期望理论”,教师必须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较高且合理的期望值,即“我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10条心理学规律

10条心理学规律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母亲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中之龙、人中之凤!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教师不可不知的八个心理学规律

教师不可不知的八个心理学规律

教师不可不知的八个心理学规律有些教育心理学规律看似简单平常,往往易被忽视,但它的确是拓展教育途径,提高教育效果的“灵丹妙药”。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一种社会知觉效应。

在人的交往中,往往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形成最初的印象;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了,这种现象叫首因效应。

例如初次见面时对方的仪表、风度所给我们的最初印象往往形成日后交往的依据。

根据首因效应,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育过程中,尤其是新班级成立的第一天,或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一定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它包括:良好的班容班貌,如窗明几净,桌椅排放整齐,班内物品摆放有序,宣传标语完好无缺,等等。

教育者本人要仪表端庄,给人以和蔼可亲之感;外表落落大方,给人以高雅之感。

另外,第一次上课,第一次上主题班会,第一次组织学生集体活动,与学生第一次谈话等等,都要注意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就会给以后的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期待理论。

著名宗教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世界上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

”人们基于对环境的认识,进而产生了价值感和目标感,进而导致需要,而需要又引起动机,但动机是否必定产生相应的行为,则还取决于行为导致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

对此,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一个公式:M=V×E。

公式中,M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积极性,称为激励水平;V表示人们对某一目标的重视程度和评价高低,称为效价;E表示某一特别行为会导致一个预期效果的概率,称为期望值。

这个公式表明,假如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所激发的动机也就越强烈。

运用“期望理论”,教师必须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较高且合理的期望值,即“我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教师、父母及社会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

平时,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经常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定远大、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教育心理学的十条经典规律

教育心理学的十条经典规律

教育心理学的十条经典规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或多或少会和孩子有冲突,如何能顺利教育孩子?十条教育心理学父母需知!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学生教育心理指导:最应知道的10条心理学规律心理指导

学生教育心理指导:最应知道的10条心理学规律心理指导

学生教育心理指导:最应知道的10条心理学规律心理指导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wbr> <wbr> <wbr>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wbr> <wbr> <wbr>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wbr> <wbr> <wbr>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wbr> <wbr> <wbr>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wbr> <wbr> <wbr>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wbr> <wbr> <wbr>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wbr> <wbr> <wbr>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1.个体差异原则:个体差异是每个人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特点。

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学习效果和学习风格都是不同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资源,以满足其学习需求。

2.发展原则:教育心理学强调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是连续和渐进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发展阶段和学习需求,并根据其发展水平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

3.自主学习原则:教育心理学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的核心,学生应该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导者。

教师的角色是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社会互动原则:社会互动对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心理学提倡教师和同伴之间的积极互动,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5.激励原则:激励是学习的重要推动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励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两种方式来实现。

内部激励是指学生内在的动机和兴趣驱动,外部激励则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

教师应该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情感因素原则:情感因素对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关心、理解和尊重,为他们提供安全和温暖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7.性别差异原则:教育心理学认为男女在学习和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些差异,并针对性地为男女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活动,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8.多元智能原则: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具有不同的智力类型,例如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等。

教育心理学主张教师应该发掘和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才能。

9.反馈原则:反馈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教育心理学强调教师应该及时向学生提供准确和具体的反馈,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必知的七个心理学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为期待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到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到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试。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有趣的是,几个月后的考试出现了奇迹: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相处。

其实,当初那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名单只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不过这个善意的“谎言”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产生了心理暗示,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关注和期待,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现在人们就把由他人的期待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待趋于一致的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作为班主任老师,在平时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多给学生以热爱、关注和期待,尤其是对一些智力平平的学生。

在上课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时常用一个满意的目光、激励的动作去鼓励这些学生,给他们传递“我能行”、“我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好成绩。

二、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一种社会知觉效应。

在人的交往中,往往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形成最初的印象;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了,这种现象叫首因效应。

例如初次见面时对方的仪表、风度所给我们的最初印象往往形成日后交往的依据。

根据首因效应,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育过程中,尤其是新班级成立的第一天,或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一定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它包括:良好的班容班貌,如窗明几净,桌椅排放整齐,班内物品摆放有序,宣传标语完好无缺,等等。

教育者本人要仪表端庄,给人以和蔼可亲之感;外表落落大方,给人以高雅之感。

另外,第一次上课,第一次上主题班会,第一次组织学生集体活动,与学生第一次谈话等等,都要注意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就会给以后的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所谓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为了研究遗忘现象,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专门编制了一套无意义章节材料,用节省法(或重学法)求得在完全识记后的不同的时间间隔里,重新学习与最初学习的减少的时间或次数,并用这些数据绘制出一条表示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关系的曲线,即为艾宾浩斯建立曲线(如下图所示)。

曲线显示,遗忘过程在识记后很快就会发生,其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最初几小时遗忘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如在识记停止后20分钟,遗忘了需要41.8%时间内所学的内容,两天后,遗忘了72.2%时间内所学的内容,到31天后,只比两天后多忘6.7%时间内所学的内容。

由此可见,识记后最初的时间内遗忘得较快,以后逐渐减慢,到相当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这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而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平时学习中往往是按照上课听课,课后做作业的模式去学习、生活,只是到了期中或期末考试临近时,才“急时抱佛脚”,匆匆地进行复习,这样做当然学习效果就不大,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及时复习”的记忆原则。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向学生介绍记忆的知识和方法,特别要讲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对学习的启示,要求学生做到:一是要及时复习,较多地复习,防止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遗忘,这好比“加固建筑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平时已经遗忘的材料再行恢复,则象“修补已经崩溃的建筑物”,必须事倍而功半。

二是采用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复习时,单纯地一遍遍阅读的效果并不好,应当在材料还没有记住以前就不断地试图回忆,复习效果可以提高。

回忆是一种比阅读更为积极的过程,有利于记忆,同时,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可以集中精神掌握难点和改正回忆中的错误,每次回忆效果的改善,还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是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复习。

可以用阅读、背诵、问答、整理笔记、比较、练习等多种方法,让信息通过多种感觉通道到达大脑皮层,对同一内容建立广泛的联系,加强记忆。

四是通过操作活动促进记忆,对一些单纯用阅读很难记住的材料,可以把活动和操作参与到这些材料的记忆中去,如学习电子电路的原理时,亲手绘制电路图才能记住各元件的特征和连接规律,乃至电路的原理。

四、归因理论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

根据心理学家韦纳的研究成果,人们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的归因对个人的后继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1、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高低。

如果学生把自己学习的好坏归因于此,认为学习好是由于能力高,那他就会信心充足,甚至趾高气扬;或认为学习差是由于能力低,那他就会丧失信心,只好听任失败。

2、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如努力程度。

如果一个学生认为学习成功是由于努力的结果,那就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并预期今后再次获胜;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获得学习成功。

3、外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任务难易。

如果一个学生把学习不好归因于任务困难,那他就会埋怨客观,并把今后学习好的希望寄托在减轻任务的难度上;或认为自己学习好是由于任务容易,那他就会提醒自己,今后要认真学习,以应对困难任务的学习。

4、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坏。

如果一个学生把得失归因于运气好坏,那么学习成功,他就会产生侥幸心理,并祈求今后仍能碰上好运,倘若学习失败,那他只好自认倒霉,但愿今后福星高照,好运来临。

作为教师,在学生学习上取得成功之后,要及时引导他们多从内部的、可控的方面进行归因,如归因于学习认真、刻苦、努力,这样能够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更加发奋学习,而不是把成功归于侥幸、运气、学习条件、他人帮助等外部的不可控因素。

在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多从内部的、可控的方面进行归因,这样容易激发上进心,反之如果总是把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运气不佳、头脑笨等),必然放弃自身的主观努力,形成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五、得寸进尺效应指让别人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不客气的要求时,最好是先让他接受一个小要求;一但他接受了这个小的要求,他就会很可能接受那个更大、更不客气的要求。

这是因为人们总愿意把自己整饰出首尾一致的印象,如他一旦表现出助人为乐的言行,即使别人的要求有些过分,为了维护印象的一贯性,也要继续下去,当然,要求的提出要适当。

美国心理学家费里德曼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项登门访问家庭向家庭主妇提出由小到大的要求而获得成功的实验研究,充分证明了上面的结论。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时、适地地运用“得寸进尺效应”,对学生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则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使每个人都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尤其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的教育引导,使用“得寸进尺效应”,运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更容易奏效。

如对一些上网打电子游戏成瘾的孩子的转变,也可以采用“得寸进尺效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提出要求,例如第一天允许玩1小时,第二天减少到50分钟,以后依次递减,逐渐脱敏,从而改掉不良习惯。

总之,在工作中,向学生提出“小步子,步步高”的要求,往往能收到很大的效果。

六、迁移规律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对另一种情境中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通常人们所说的“举一反三”就是迁移的例子。

从迁移的作用分,迁移有两种,一种是正迁移,一种情境的学习对另一种情境的学习发生积极影响的,即发生促进作用的;一种是负迁移,一种情境的学习对另一种情境的学习发生消极影响的,即发生阻碍作用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会打篮球的人学打排球较容易,数学好的学生学习理化较容易,语文好的学生学政史较容易等,这些都是正迁移的现象。

相反,我们也发现,如学生在学习整数乘除法之后便会作出a5×a3=a15的错误反应,习惯了用方言讲话,对学习普通话起到干扰作用,学会了足球技能,再学打篮球可能会动起足来或犯带球走的毛病等,这些都是负迁移的现象。

不言而喻,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及素质的提高,负迁移则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教师在教学生活和教育活动中,要注意迁移规律的应用:一是要确立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二是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智力、情感、态度等特点,把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放在首位,把那些概括性高、派生性强的主干内容确定出来,以便学生在学习中能顺利地进行迁移。

三是注意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

学生具有独立地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能觉察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掌握新旧知识、新旧课题的共同特点,就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学生的概括能力越强,越能反映同类事物间的共同特点和规律性联系,越有利于迁移的产生。

四是在教学中多应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精细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积极迁移,如在物理课中,教师在讲授“电势能”时,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重力势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这两个“知识点”的共同要素,从而达到不但可以复习旧知识,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的目的,也就是使学生完成学习的迁移。

七、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体在团体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团体压力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行为上表现出符合自己所隶属的同体或社会所公认的某种或全部行为模式、规范或标准的行为。

例如: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中“求助现场观众”的方法,答题者往往根据观众选择较多的那个答案作为自己的回答,就是答题者从众的一种表现。

从众心理是有关态度变化中的一个独立阶段或人们对社会影响的一种反应。

从众是规范的一种初级接受水平,但它毕竟是接受、内化、遵从态度确立的开端,在行为规范的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

基于从众心理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应设法建立起具有良好风气的学生集体,让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在其中从众、依从。

这样,在良好风气的影响下,随着从众、依从行为的反复实践,学生将不断从其行为的内外反馈信息中,逐渐获得行为的必要性认识与体验,从而使行为规范的内化过程向深入发展,遵从的态度结构也将随之而逐渐确立起来。

另外,还要注意建立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加强正确舆论的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