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阿拉伯文学比较

合集下载

各文化中的讽刺文学

各文化中的讽刺文学

各文化中的讽刺文学讽刺文学是一种通过讽刺手法来揭示社会问题、批评社会现象的文学形式。

它以幽默、讽刺的方式,通过夸张、反讽、讥讽等手法,对社会中的不合理、荒谬之处进行揭露和批判。

各个文化中都存在着讽刺文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讽刺文学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一、中国的讽刺文学中国的讽刺文学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讽刺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

这部作品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明代社会的黑暗面,对官场腐败、社会道德等问题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此外,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是一部充满讽刺意味的作品,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虚伪。

二、西方的讽刺文学西方的讽刺文学也有着丰富的传统。

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经典的讽刺小说,通过对人类社会的夸张描绘,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法国作家莫里哀的《唐吉诃德》则是一部讽刺骑士精神和封建社会的作品,通过对主人公唐吉诃德的描写,讽刺了人们对于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的冲突。

三、印度的讽刺文学印度的讽刺文学以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为主要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巴拉塔》中的《潘恩查坦特拉》。

这部作品通过对印度社会的揭示和批判,讽刺了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迷信。

此外,印度的讽刺文学还以寓言故事为主要形式,通过动物和人物的形象,讽刺了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四、日本的讽刺文学日本的讽刺文学主要表现在戏剧和小说中。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谷崎润一郎的《红字》。

这部小说通过对女性地位和婚姻制度的讽刺,揭示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种种问题。

此外,日本的讽刺文学还以戏剧形式为主,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对白,讽刺了社会中的各种现象。

五、阿拉伯的讽刺文学阿拉伯的讽刺文学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故事中。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千零一夜》中的《阿拉丁神灯》。

这个故事通过对社会等级制度和权力的讽刺,揭示了阿拉伯社会的黑暗面。

此外,阿拉伯的讽刺文学还以诗歌形式为主,通过夸张的表达和幽默的语言,讽刺了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二十世纪阿拉伯文化在中国

二十世纪阿拉伯文化在中国

二十世纪阿拉伯文化在中国二十世纪是一个充满变革和交流的时代,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阿拉伯文化作为世界历史悠久的文明之一,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在中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播。

本文将就的影响和传播进行探讨。

二十世纪之前,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交流主要集中在商贸往来和宗教领域。

然而,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技术的进步,阿拉伯文化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影响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

一方面,中国的对外政策转变和经济发展为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机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积极支持亚非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援助了埃及、阿尔及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许多阿拉伯人来华留学、工作,进一步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传播。

同时,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阿拉伯游客、投资者和企业家来华,他们的到来为中国带来了阿拉伯文化的风味和特色。

另一方面,世界性的文化交流和媒体的发展也加速了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电视、电影、音乐等媒体形式成为阿拉伯文化在中国流行的重要载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阿拉伯电视剧开始在中国播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这些电视剧不仅展示了阿拉伯人丰富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也传递了阿拉伯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年轻一代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和接触到更多的阿拉伯文化,如阿拉伯音乐、阿拉伯美食、阿拉伯文学等,这为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阿拉伯文化的传播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体验和审美观念。

阿拉伯文学和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引入,拓宽了中国人的文化视野,让他们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欣赏。

其次,阿拉伯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阿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中国人通过接触和了解阿拉伯文化,更加理解和尊重阿拉伯人的传统和习俗,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互信和友谊。

然而,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谢谢邀请,这个问题问得好,中西方两个文化本就有差异。

这是其一,因为各有各的优势,而属于自己的文化。

文学上面中国文学和西方的文学一对比,一定会碰撞出火花来,我们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自然也就有相同的文学底蕴,西方的文学也不一定比我们差多少,追根溯源我们还要对比两种不同的文学氛围,先说中国的文学我们有非常著名地《史记》,《四库全书》,《资治通鉴》,等举世闻名的文学巨著,还有许许多多文学作品,就不一一列举了,再来说说西方文学,他们也有像莎士比亚这样的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但丁,马克吐温,高尔基等等享誉全世界得历史名人,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举例来说下,西方的文学应该有界限地,我读过许多他们的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四部曲,他讲述的家族史还有个人得情感经历等等,写的很到位,很精辟,而我们的文学叙述地是我们整个大中华一个时代一个朝代的故事,西方得文艺复兴也才多久,是无法和我们相对比的,可人家却发展迅速,我们的文学水平不能算低,和人家各有千秋,不分伯仲了,这说明什么,人家一直在吸收好的东西,以求更好,我们有很长一段时期属于固步自封,严重的放慢了我们文学前进的脚步。

文学上的差异就会联想到文化的差异,只是顺其自然的想法,好的作品需要世人的认可,没有读者不是好的作品,这就又要说一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了,他获奖了,可为何我们那么多的文学大家却没有,当然不能以点概面,但人家确实获奖了这必须承认,其他人就不行,水平不行吗?不一定,那是因为没有挖掘出来,所以世界不知道,这一对比,中国的文学又落下风了。

这个问题一回答肯定会招致口水战,但这毕竟是探讨而已,不必较真。

因为人家各方面都超过你,所以西方文学不会承认中国文学比他们的强,不过我相信也坚信总有一天他们每天都会手捧我们的《三字经》,《弟子规》,等等去仔细阅读的,归根结底还是我们中国文学比西方文学厉害。

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满意谢谢。

阿拉伯语与汉语对比

阿拉伯语与汉语对比

阿拉伯语汉语对比浅析摘要众所周知,阿拉伯语一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有“天书”之美誉。

而阿拉伯语独特的发音也令人望而却步,因为它有28个基本字母和5个发音符号共同构成140种不同发音。

阿拉伯语没有元音字母,只有辅音字母,其发音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元音字母的功能。

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

闪米特语族又分叉成东部语支、西北语支和西南语支。

西南语支是古代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闪米特人使用的语言。

那么,阿拉伯语的与汉语在声调、语调和重音上有什么异同点呢?关键词:阿拉伯语;声调;语调;文化一、阿拉伯语与汉语在声调上的异同1、阿拉伯语声调阿语属于非声调语言,因为,无论它的音节如何变化,阿语的语义都不会改变。

例如,阿拉伯语的单音节介词يف,无论它的调值是【55】、【35】、【214】或者【51】还是【4232】时,它的意思一直是“在…里”,不会随着调值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阿拉伯语中,无论调值如何,都不会改变词义。

2、汉语声调汉语属于声调语言,声调的变化往往会引起词义的变化。

例如【da】读【35】调时对应的汉字有“达、答、妲”等,读【214】调值时对应的汉字有“打”等汉字,读【51】调值时对应的汉字有“大”等汉字,甚至当它读轻声时也有“嗒、哒”等汉字对应。

汉语共有音节410多个。

所以,汉语与阿语在声调上的区别是:汉语的单词根据声调的不同而变换词义,而阿拉伯语的单词无论声调怎样变化,都不会影响词义。

二、阿拉伯语与汉语在语调上的异同语调是讲话时音调变化所形成的规律。

我们也可以说,语调是音高、音强、音长、音速、停顿、音质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汉语和阿拉伯语虽分属不同的语系,但两种语言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们的产生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蕴涵着两大文明的文化底蕴,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吐故纳新。

而汉语和阿语在语调上的异同,也应从语系方面来系统的比较。

1、音高比较音高的使用,决定着语调。

结合中国历史,看看有哪些文化成就经阿拉伯人传入了中国?

结合中国历史,看看有哪些文化成就经阿拉伯人传入了中国?

结合中国历史,看看有哪些文化成就经阿拉伯
人传入了中国?
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贸易活动,将许多文化成就传入了中国。

以下是一些阿拉伯人传入中国的文化成就的例子:
1.数学和科学:阿拉伯数学和科学的知识在8至10世纪通
过阿拉伯商人和学者传入了中国。

他们引入了印度-阿拉
伯数字系统和零的概念,对中国的数学和科学产生了深远
影响。

阿拉伯人的天文学和测量技术也对中国的科学领域
产生了影响。

2.医药和药物:阿拉伯人在医药和药物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这些知识也传入了中国。

阿拉伯人翻译了古希腊和印度的
医学著作,并在中国推广了草药治疗和药物制备技术。

3.文化和文学:阿拉伯的文化和文学作品通过翻译传入了中
国。

阿拉伯的诗歌、故事和哲学作品在中国流传开来,对
中国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阿拉伯的文化也与中
国的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

4.艺术和建筑:阿拉伯的艺术和建筑风格也通过贸易传入了
中国。

阿拉伯的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对中国的寺庙、宫殿
和陵墓等建筑产生了影响。

阿拉伯手织的地毯和漆器技艺
也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和推广。

5.食物和烹饪:阿拉伯的食物和烹饪技术也传入了中国。


世纪时,阿拉伯的香料、水果和糕点等食物通过丝绸之路
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食材和菜肴。

需要注意的是,阿拉伯文化成就的传入不仅限于阿拉伯人,还包括在中亚和波斯等地的中转和翻译作用。

此外,这些文化成就在传入中国后,还融合了中国本土的文化和传统,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格和特点。

中国、印度、阿拉伯民间故事比较论——以《一千零一夜》、《故事海》为例

中国、印度、阿拉伯民间故事比较论——以《一千零一夜》、《故事海》为例

[ 作者简介 ] 张鸿 勋( 95 ) 男, 13 一 , 河南省郑州 市人 , 天水师 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 主要从事敦煌学研 究。
[ 中图分类号 ]32 7 [ I1.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3— 0 1 2 1 )5— 0 6— 7 [ 10 7 7 (0 0 0 0 9 0 收稿 日期]0 0— 3—1 21 0 7
( 天水 师范学 院 中文系 , 甘肃 天水 7 10 ) 4 0 1
[ 摘
要】 本文从 阿拉伯 民间文学 巨著《 一千零一夜》中寻找 出与古代印度 、 中国类型相 同、 内容相近的故事八 则, 比较 它
们的异 同, 寻找它们的交流关 系, 探讨 古代 中、 阿拉伯 文学的互动及其产生原 因。 印、 [ 关键词 ] 一千零 一夜》 中、 《 ; 印民间故事 ; 互动
《 故事海选》《 、一千零一 夜》 中类型相 同 、 内容相近 , 尚
阿拔斯王朝(5_l5) 70_28 时期流传 的故事, 主要是 何鲁纳 ・ 拉施德和麦蒙两位 哈里发 当政 时期的故 事; 三是埃 及麦 马立 克王朝 (2o_57 时期流 15_1l ) 传的故事 ( ’ ] 。 尽 管《 一千零一夜》 融汇了许多 国家不 同时期的故 事, 但需指出的是 , 这些故事 不论来 自何 处 、 自何 时 出
《 一千零一 夜》 又称 《 ( 天方夜谭 》 是古 代 阿拉伯 )
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这部“ 集东方故事之大成” 的
《 一千零一夜 》 故事来 源 的多元化 , 印度及 中国 与 流传的民间故事存 在着某种关 系。对此 , 国学 者早 中
巨著 , 不但形成时间漫长 , 而且构成也颇为复杂 :
及基本定型。
版的郅博浩著《 解读天方文学》 葛铁鹰《 、 天方书话》 等 著作中, 也都有所论述。随着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 在 中国, 《 一千零一夜》 也出版了分夜或分故事的三种不

二十世纪阿拉伯文化在中国

二十世纪阿拉伯文化在中国

二十世纪阿拉伯文化在中国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二十世纪阿拉伯文化在中国》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和研究二十世纪期间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影响及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影响与意义等方面进行全面概述,揭示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和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

The article "20th Century Arab Culture in China" aims to deeply explore and study the dissemination and influence of Arab culture in China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as well as its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with local Chinese culture.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of cultural exchange, 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 revealing the influence of Arab culture in China and its importanc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文章首先回顾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背景,特别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包括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方面。

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数据分析,展示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具体影响和贡献。

The article first review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20th century China, especially th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rab countries in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other fields. Subsequently, the article will focus on analyzing the dissemination channels and methods of Arab culture in China, including education, religion, literature, art, technology, and other aspects. Through specific cases and data analysis, demonstrate the specific influence and contribution of Arab culture in China.在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方面,文章将关注阿拉伯文化在中国教育领域的普及和深入,阿拉伯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以及阿拉伯艺术在中国的影响和接受程度。

中古阿拉伯文学

中古阿拉伯文学

艾布· 塔依布· 穆太奈比
• • • • 志气的大小取决于人的志向, 慷慨的程度取决于慷慨的人。 在小人眼里再小也显得很大, 在伟人眼里再大也显得渺小。①哲理诗
• 凭着这部《古兰经》,穆罕默德在二十三年之 中把一盘散沙似的阿拉伯人鼓铸成一个坚强的 民族。凭着这部《古兰经》,阿拉伯民族在百 年之中解放了亚、非、欧三洲上被罗马帝国和 波斯帝国所奴役的几百万人民。后来,他们创 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引起欧洲各国的文艺复 兴……,《古兰经》在伊斯兰文化史上有一个 极其重要的地位。” • 马坚
《古兰经》的文学意义
• 首先是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 其次是它的语言和修辞风格。散文文体, 但又具有诗的韵味和乐感,可以说是诗 样的散文。 • 第三是善于调动各种修辞手段,把明喻、 隐喻、重复、排比、夸张、庄严雄浑、 富丽堂皇 • 第四是它的多向性和超时空性。
法拉兹达格
• • • • • • • • • • 安拉给我们建造了一幢大厦, 它的支柱,坚实、高大、挺拔。 建造者是主宰万物的安拉, 这建筑顺应天意,万古常存。 大厦的庭院里坐着我的祖先, 宰拉勒· 曼加希和奈赫欣罗。 你家怎么能有象他们这样的豪杰, 即使能有一些也是微不足道! 你的家被蜘蛛抽丝结网封住, 圣典对此早已给你作出判断。①
悬诗——阿拉伯文学的明珠
• 盖斯的“悬诗” • • • • • • • • • • 两位,请留步,为缅怀我的情侣,我们哭吧! 她家早先就在这达赫里与荷迈里之间的十里瓦。 …… 夜幕将我笼罩,犹似浩森泛海掀起漫天骇浪, 它招来各种忧患,考验考验我是否坚韧沉着。 又如诗人这样描写自己骏马: 在安谧的早晨,鸟儿还没离巢, 我纵身跃马追捕拼命逃窜的野兽, 马儿扬蹄飞奔,矫健敏捷, 酷似山巅的岩石被奔洪冲下山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形式方面:东方抒情诗较少对事物和情况的独立见解,较多的 是对与思索无关的亲身体验的直接描述(重综合、体悟和自省); 西方抒情诗则相反(重分析、把握和‚外辐射‛)
贾利希叶时期,《悬诗》:叙事成分强;对话性强。
‚悬诗‛诗人乌姆鲁勒・盖斯
三、文学的传统
但愿有朝一日与群芳重聚首,
难得象达莱·朱勒朱勒欢聚那一天。 那天,我为姑娘们在了自己骑的骆驼, 不必大惊小怪!我与行李自有人分担, 姑娘们相互把烤肉抛来传去。 那天,我钻进了欧耐扎的驼轿。 她半嗔半娇:该死的,你快要把我挤下轿鞍! 我们的驼轿已经偏向一边。
“在阿拉伯的记叙文中短篇小说总是用遥远的时代和遥远的地方传来的 素材交织而成。。。。这里,苏美尔和巴比伦已合为一体。此外,还有 某一天从雅典和亚历山大传来的趣事,从中亚西亚和中国传来的奇闻, 从印度和波斯传来的神话,以及伊斯兰教诞生以前在地中海沿岸流传的 故事和传奇。”——萨拉赫・斯泰蒂。
二、平行发展与交叉
二、平行发展与交叉
唐宋词——穆沃舍赫特(彩锦诗、悬诗) :诗性的文体
明清小说——叙事文学空前发展 ,《一千零一夜》基本定型 。 《安塔拉传奇》、《拜伯尔斯传奇》、《赛弗〃本〃济叶津 传奇》 玛卡梅体——‘话本’;‘鼓词’、‘评书’;骈体文
叙事文学的源头:《山海经》、志怪小说;
《古兰经》之前的贾希利叶时期,
四、文学的差异
中阿诗歌的表达方式不同: 中:古代诗歌语言含蓄、委婉。 阿:古典诗歌率直、锋利。 以讽刺诗为例: 朱迈赫·阿萨迪讥讽阿米尔人的诗: 去问那些既不忠于邻人,又抢不到战利品的骑士,当他们遭到 玷污时,是否由我去救赎他们的母亲萨勒迈,你们是人们所传说的 荡妇的儿子……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四、文学的差异
2.两者与宗教的联系不同
阿:与宗教有着密切、直接的联系,如阿拉伯讽刺 诗就起源于宗教歌。 中:中国远古时代的诗歌与宗教之间联系较宽松、 间接,或者说二者关联没有阿拉伯诗歌与宗教那么密切, 宗教色彩并不浓厚。
四、文学的差异
3.中、阿诗歌中表现的社会生活不同
中阿诗歌表现的生活环境不同: 中:地处平原、沃土千里,农业经济高度发展;文学意象多为农业 词汇,与自然亲切和谐,精神世界丰富。 “人与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可以听到金鱼在池水里跳 跃,鸟儿在枝头上歌唱,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总是月白风清” (《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p112)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四、文学的差异
因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等不同,二者所表现的内容自然也有极大 的差异。(风花雪月——沙漠废墟)
从古典诗歌角度比较,两者之间巨大差异的原因???
1.诗歌在中、阿古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阿:‚诗喻教‛的文艺观;重视道德教化及性清陶冶作用; 诗人在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崇高的社会地位。(保持大 众性) 中:大都是劳动号子、民歌,是社会生活的描述和情感的抒 发;‚诗人‛地位相对较低;诗歌后成为一种文学体裁,常是文 人墨客的高雅艺术,与普通民众联系越来越弱。(转向精英性)
中国文化对阿拉伯文学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造纸术的传入促进了阿拉伯文学的繁荣; 盛唐时代与阿拉伯帝国文学的相互影响;“胡人”、“胡商”的促进
近代平行发展的的特点比古代更加突出:
1.向西方学习的共同诉求。翻译——模仿——借鉴——创新 2.近代文坛:小说和戏剧都由边缘走向中心,对诗歌的主导地位形成 挑战。 诗歌内部发展演变:古典格律——新诗——自由体诗 创作主体:女性文学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女性创作人数逐渐上升。 3.科技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和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中阿之间文化层面 上实现相互的交流。 《纪伯伦全集》、马哈福兹作品的传入译介掀起阿拉伯热;新中国 的成立和以后的改革开放吸引了阿拉伯世界的眼光。

封闭、稳定的农业的文明——流动、冒险的游牧文明 审慎、谦逊、细腻——粗放、勇敢、豪迈


‚君子式‛诗歌——‚骑士式‛诗歌
Hale Waihona Puke 《阿拉伯人的日子》但叙事文学的出现也不能动摇诗歌的绝对统治地位。
二、平行发展与交叉
由于条件限制,中阿古代文学相互交流影响有限,但并不等于 没有。如:《一千零一夜》中的中国文学影响。 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的促进。(公元前129年 —— 唐、宋、元、 明持续的经济文化交流) 战争促进的文化交流。(公元751年,阿拉伯阿拔斯王朝与唐 朝经历怛罗斯战役。工匠、随军文人;客商、旅游者等的传播)
三、文学的传统
西方文学传统是史诗性的,叙事的成分较浓;中、阿文学 中的抒情性是两者共同的特点。
‚中国古典诗歌多为短小的抒情诗,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袁
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p402)
阿拉伯诗歌从蒙昧时代起就是抒情兼叙事的,其中抒情成分又多 余叙事成分,占有主导地位。 “艺术的发展一般采取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个阶段,所 以我们在这里也就按照三个基本类型来叙述抒情诗的发展阶段,首 先是东方的,其次是希腊罗马的,最后是斯拉夫民族、罗马系民族 和日耳曼民族的” (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
四、文学的差异
中阿诗歌表现的生活方式不同: 中:以世俗生活为主题的现实主义和以感物抒情为主的表现特征,形式短 小精悍,风格清丽、含蓄、隽永。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八月梨枣,十月获稻”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彼黍离离,彼稷之亩;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
四、文学的差异
以爱情诗为例: 对女性身体部位的描写方式不同; 抒发对情人的眷恋和思念的表达方式不同。

爱情在人生中份量看待方式不同。
浴血枪林刀丛中, 时时念你唤芳名; 几欲亲吻闪光剑, 似你启齿露笑容……
(对西欧文学的骑士精神和骑士情怀产生重要影响)
五、中阿古典诗歌差异之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
三、文学的传统
“阿拉伯最初的诗歌是人们在赶骆驼、打井、汲水、集会、婚礼、 战争、祭神、求雨时吟唱的抒情诗。”(仲济昆《阿拉伯古代诗 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东西方之间抒情诗之间的差别:
1.内容方面:西方抒情诗重视规则,既没有达到主体的独立自 由也没有达到对客体内容的深刻精神化(重思辨,物我分离); 东方抒情诗主体意识完全沉浸在外在个别对象里,表现的是不可 分割的内在统一情况和情境(重和谐,天人合一)。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四、文学的差异
阿:游牧部落生活的特征,体现在内容的繁杂,结构的松散,几乎没 有一首是围绕单一主题,常常眼见一物,心有所感,便以为诗。
让我们停下来哭泣, 眼前荒沙漫漫无边。 在戴胡里和豪迈里, 缺乏整体性;意象变换突兀; 把亲人和遗舍怀念。 前后段落倒置,主题寥寥数语, 这如泉的泪珠啊, 给人主次不分之感。 虽把我的心怀宽解, 那荒漠的疏疏残迹, 又怎能把恋人追怀? ——(《悬诗》,转引自郅浦浩译《阿拉伯文学史》)
“知子之来之,杂配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配以问之;知子之 好之,杂配以报之。‛
三、文学的传统
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为主,也有叙事因素,但之后才产生 了小部分真正意义上的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 《木兰辞》、《长恨歌》等。
总体来讲:中国叙事诗数量比较少。古代诗歌总体上来看 是抒情的,这与抒情兼叙事的阿拉伯诗歌在抒情性传统上 有了交集。
中国文学与阿拉伯文学比较 ——以古典诗歌为例
一、可比性
世界文化体系的划分: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 系;阿拉伯文化体系;欧美文化体系。(季羡林) ‚不管哪一个东方国家的文学,归根结蒂,都必然 或多或少的表现东方文化的特点‛。 (季羡林, 《东方文学史序言》,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一个东方人如果遭受到苦难,他只把它看成命运 的不可改变的决定,仍泰然自若,不感到悲伤抑郁 或是愤懑不平‛。(黑格尔,《美学》第二卷,商 务印书馆,1996年,第87页)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四、文学的差异
阿:地处沙漠、人迹罕至,农业生产困难;自然是恐怖的严酷的, 常描写废墟、动物搏斗等场景,文学意象多为生活必需品;人时时 处于与自然的抗争之中,充满不安与忧患。 《夜》(乌姆鲁斯〃盖斯) 垂下它黑沉的天幕, 像大海汹涌的波涛, 卷翻起无穷的忧思。 它伸开硕大的身躯, 如同巨人压向大地, 考验我的耐心和勇气。 啊,漫漫的夜,何时能熬到黎明……
四、文学的差异
中阿诗歌体现的生活哲理不同: 中:农业经济和宗法制政治,是中华民族养成独特的民族性格, 特别是封闭的农业经济,使人们乐于安贫守旧,缺乏冒险精神;严 格的宗法制制度,压制了人们的个性。 忠心耿耿的臣民、安于品鉴的圣贤、精忠报国的将才、循规蹈 矩的君子就成为值得效法和赞颂的对象。如“屈原”、“大禹”等 阿:土地贫瘠,生活困难,仁义者慷慨济贫成了崇高的美德; 劫掠活动成了赞美牺牲、蔑视怯懦的风尚。 舍基格东战场旌旗蔽日,穆阿德人披胄扬戈云集;他们呼拥在 帅字大旗下,主帅盖斯像山岳般挺立;我们连续给其迅猛打击,血 流成河犹如决口河堤;他们的溃败只有真主知晓;为报仇我们使敌 人尸骨遍地。(作者哈里斯·本·希利宰,转印自《阿拉伯文学史》, 郅溥浩译)
她说:快下去吧!瞧驼背都快磨烂!
我对她说:放松缰绳,任它走吧! 别撵我!上树摘果,我岂能空手还?
三、文学的传统
《静女》 静女其姝,俟(si)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 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 静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