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受戒》赏析
汪曾祺 受戒赏析
汪曾祺《受戒》赏析一、创作背景《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
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也完全不同。
《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
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
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1、回忆性特点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
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
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汪曾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
而小说中的小英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
汪曾祺非常愿意始终像小英子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小英子那样开朗活泼,但世事不如意,他又是男性,因此,只能抱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点女性化,这种不争也是无奈的,因此,他的小说中多有这种不争而忍耐的人物形象。
汪曾祺-受戒赏析
一、创作背景《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
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也完全不同。
《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
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
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1、回忆性特点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
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
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汪曾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
而小说中的小英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
汪曾祺非常愿意始终像小英子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小英子那样开朗活泼,但世事不如意,他又是男性,因此,只能抱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点女性化,这种不争也是无奈的,因此,他的小说中多有这种不争而忍耐的人物形象。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受戒》是中国现代作家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佛教徒接受戒律的过程,展现了作者的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题材、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浅析。
从题材上看,《受戒》描写了一个佛教徒接受戒律的过程。
整个故事基本上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小智准备受戒的内心世界以及接受戒律的仪式,展现了他对佛教的虔诚和浓厚的信仰。
作者还通过主人公与大师的对话,展示了佛教的智慧和教益。
这一题材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信仰事物的审美情趣和追求。
在叙事手法上,《受戒》采用了以主人公内心活动为主线,穿插对话和描述的叙事方式。
整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小智的思考和回忆,展现了他对接受戒律的内心挣扎和思考。
而在他与大师的对话中,通过互相追问和换位思考,大师对小智的引导和启示,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佛教智慧和教导的积极态度。
这种叙事方式既通过个人经历和思考展示了主题,又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过程,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感染力。
在语言风格上,《受戒》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力图达到“言简意赅”的审美追求。
作者运用大量的对话,使作品具有了生动的场景和自然的流动感。
作者还用大量的象征手法,如小智翻开《本愿经》,被书中的“墨脱”所迷惑,象征着他对戒律的迷惑和困惑,而后大师的指点使他茅塞顿开,洞悉了佛理佛义。
这种简约明快的语言风格不仅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也使读者更能深入领会到作者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的《受戒》通过佛教徒接受戒律的过程,展现了作者的审美追求。
从题材上看,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对待佛教的态度,呈现出他对信仰事物的审美情趣和追求。
在叙事手法上,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和与大师的对话,展示了他的成长与领悟。
在语言风格上,作者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使作品具有了深度和感染力。
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受戒》中作者的审美追求,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审美的鉴赏方式。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的《受戒》是一篇以佛教宗教仪式为背景的短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受戒过程的描写,探讨了人生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他正在接受佛教的受戒仪式,希望通过皈依佛门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在受戒的过程中,主人公感受到了短暂的宁静和心灵的满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自己无法真正抛弃尘世的欲望,心中的烦躁和焦虑再次袭上心头。
从整个故事的构架来看,汪曾祺试图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受戒经历,表达出人们对于心灵的渴望和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
主人公在受戒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宗教仪式,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宁静和安抚。
这种宁静并没有持久,主人公很快就重新陷入了纷繁复杂的尘世中。
在审美追求方面,小说中体现了苦乐并存的审美观。
在主人公受戒的过程中,他体验到了一种短暂的快乐和内心的解脱。
佛门教义中有一种观念叫做“无上乐”,指的是通过修行和悟道得到的无上的快乐。
主人公在受戒的过程中,虽然只是体验到了一点点的无上乐,但这让他对人生感到了一种希望和欢愉。
随着主人公重新回到世俗的生活中,他很快就发现无法逃脱尘世的琐碎和烦恼。
他重新沉浸在商业的竞争中,被追求物质财富和地位的欲望所束缚。
这个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于尘世的批判和对于人性的深思。
通过《受戒》这个故事,汪曾祺试图传递出一种对于人生意义和追求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永远无法完全摆脱欲望和追逐,但又对于内心的平静和解脱有一种向往。
这种苦乐并存的审美观体现了汪曾祺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而闻名。
他的作品《受戒》是一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小说,其审美追求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本文将从叙事手法、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对《受戒》的审美追求进行浅析。
在叙事手法上,《受戒》展现了汪曾祺独特的审美追求。
小说以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将古代僧人和现代人的故事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汪曾祺通过交错叙事的方式,将两个时代的故事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审美情感。
他还巧妙运用回忆和幻想的手法,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彩,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古代与现代文化的深刻理解,更凸显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独特审美追求。
在情感表达上,《受戒》体现了汪曾祺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关怀。
小说中虽然涉及了宗教信仰的话题,但作者更多地关注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生活。
在描述古代僧人的故事时,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对于现代人物的刻画也同样细腻入微,展现了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迷茫。
作者通过情感的渲染和表达,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温情和人性的关怀,体现了他对文学审美追求的深刻理解。
在人物塑造上,《受戒》展现了汪曾祺对人物形象丰满与复合性的审美要求。
小说中,古代僧人和现代人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们的性格和命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丰富性和复合性的刻画,展现了对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古代僧人身上透露出的古朴与深邃,现代人物身上流露出的现实与朴素,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
这种对人物的细致塑造和丰满刻画,正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审美追求的独特理解。
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
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汪曾祺给宗璞画过一幅牡丹,题曰:“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个人觉得此诗颇可作为对《受戒》的生动注脚,甚至是作家对全部作品的自况。
尽管《受戒》或许算不得汪曾祺最好的小说,但仍不失为一则人文俱老的典例。
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段的第一声晨号,它无疑出色地完成了一种唤醒使命,笔墨间的些许毛草并不影响它歌唱的嘹亮。
《受戒》刊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发表后即引来纷纭聚讼,这场“论争档案”可谓是异常激烈:围绕着作品是好是坏,持意见不同的双方阵营代表互不相让、各抒己见。
持见不同者认定:“小说的一些描写是离奇怪诞,脱离了生活的真实的……这种‘解放’不是出格得难以令人置信吗……恰恰缺乏教育意义。
”(国东:《莫名其妙的捧场》)“汪曾祺的世界有一种纯粹之美,太合于理想化了,形成‘现代缺憾感’”,“失误根本之点是从未考虑‘历史发展’,笔下人物就难免概念化、公式化甚至脸谱化”。
(沉风:《沉思于昨天和今天之间》)“汪曾祺作品缺乏老舍市民小说那种引人深思的内涵和辐射性的思想冲击力,因而有些作品不够厚重与深刻。
”(周荷初:《汪曾祺小说中的美学评价》)尽管有批评声和反对声,但是赞扬和掌声几乎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唐挚《赞〈受戒〉》、张同吾《写吧,为了心灵》、陆建华《动人的风俗画》、季红真《传统的生活与文化铸造的性格》、雷达《论汪曾祺的小说》等当年论著中的“人性抒写”、“温暖叙事”、“文士风度”、“风俗小说”、“笔记体例”等种种归结则对汪曾祺研究具有某种奠基的意义。
迄今见诸报刊的、直接针对《受戒》的评论探究早逾百篇,如此密集的凝视和聚焦在当代短篇小说批评史上颇显稀罕。
《受戒》可能不是汪曾祺最好的小说,比之艺术更为圆熟、思想更为深邃的《大淖记事》、《八千岁》、《异秉》、《岁寒三友》等作品,它自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不过它所做的已然足够了。
特别超前的游戏品格,使作品成为当时文坛珍贵的旁逸。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受戒》是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寺庙中一个居住着一个受戒僧的故事,探讨了宗教信仰与人性的关系,并体现出作者追求和倡导的审美理念。
汪曾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追求。
在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色,在人物描写中也展示了深厚的情感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官冲击和美的享受,体现出他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
作者对月亮的描绘:“那月亮现在千山万水,人说它离人很远,我不这么觉得,这是天地凑合起来的一种美。
”(《受戒》),表达了他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美的观照。
在《受戒》中,汪曾祺通过对宗教信仰和人性的思考与探讨,体现了他对宗教美的追求。
小说中的受戒僧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他对佛教有着深厚的理解与追求,积极参与寺庙的宗教活动。
作者通过对受戒僧的描写,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敬畏和追求,批判了世俗的功利观念和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
他也思考了宗教信仰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人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和价值。
这种对宗教信仰的思考和追求,体现了汪曾祺对美的探究和追求。
汪曾祺通过对寺庙和僧侣的生活状态的揭示,体现了他对道德伦理美的追求。
在小说中,作者描绘了寺庙中僧人默默无闻的生活,他们冥思苦想、努力修行,过着简朴无欲的生活。
作者通过对僧人日常生活的描绘,探讨了道德和伦理美的价值,并呼吁人们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内心的净化。
他通过对比寺庙中僧侣与外界世俗生活的反差,批判了功利主义和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提出了追求道德美的思考。
通过对《受戒》的分析,可以看出,汪曾祺在这篇小说中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追求,包括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以及对道德伦理美的探讨。
他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使读者对美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信仰、美和情感的思考与反思。
这种审美追求体现了作者对人生、艺术和精神境界的独特追求,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描绘中国农村生活为主题,其中《受戒》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意象运用、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对《受戒》进行审美分析,探讨其审美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运用了复叙的叙事结构,采用双层时间线并行叙事的形式。
故事由主人公李福禄不平凡的一生展开,通过对他的个人经历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兼具现实与理想的双重世界。
一方面,通过对李福禄生活琐碎、贫困、困顿的叙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心理压力。
通过对李福禄对思想追求、艺术创作的追求的描写,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双层叙事方式使得小说主题更加丰富,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汪曾祺在《受戒》中大量使用了意象来丰富作品的艺术表现。
他通过描写戒指这个意象,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福禄一生执着追求的鸟和斑马的意象,亦是他追求理想完美生活、追求精神境界的体现。
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形象地展示了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传递了作家对美好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通过意象的运用,作家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提高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汪曾祺在《受戒》中语言简练、质朴的一种特殊风格,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
他运用大量的口语化的语言,以及贫困山区当地的方言,使得作品更加贴近农村的实际生活。
通过详细而生动的细节描写,读者容易代入情境,进而感受到小说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语言风格可以使读者感到亲切和身临其境,进而使读者更容易对作品产生共鸣。
汪曾祺《受戒》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意象运用和语言风格,追求了艺术的审美效果。
通过对李福禄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富有现实意义和艺术美感的双重世界。
通过对戒指、鸟和斑马等意象的运用,隐喻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通过简练、质朴的语言风格,使读者更容易代入情境,共鸣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这些都体现了汪曾祺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追求,使得《受戒》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意义和艺术魅力的作品。
汪曾祺的受戒赏析
汪曾祺的受戒赏析《受戒》是乡土自然清新得不容许一粒灰尘的呼吸,小编收集了汪曾祺的受戒赏析,欢迎阅读。
汪曾祺的受戒赏析1 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为人们未经压抑自由生长的天性作了一个绝美的比喻。
《受戒》中芦苇的清香轻衬的那块忘俗的天地,幽静寺庙中小和尚明子青涩拘谨少年的影子,农家女小英子水乡里养出来的率性天真,以及一段纯美得惊世骇俗的初恋故事,让人心甘情愿地深入深陷于那个出世的幻境,多捱一刻也好。
《受戒》是乡土自然清新得不容许一粒灰尘的呼吸,它把一直在其中自自在在行走.生活.哭哭笑笑.说话的故事的淳朴人们的美揭发出来,带着不留余地的罪恶,让读者徒然心羡怅然向往那种原始的自由和恣意。
它激起的更多的是对那种迥然不同的美的遥不可及的遗憾,深沉到伤及人的自信。
作为狭隘空间中的文明人,我们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那些被称为冲动和错误,或是蒙上了不真实的色彩,所以猛然间停住脚面对一片梦般叫你心有戚戚的美的影射时,才发现有种天赋很早就被遗弃了。
这是来自《受戒》的暗示。
汪曾祺是个迷惑人的高手,他尽由自己不紧不慢地茧中抽丝,便让读者适应了遥远的故事。
在恰如其分的背景中,可爱的男女主人公进行着他们的故事,也许你要惊诧于其中对于世俗伦常的背叛,但作者的本意是假设这样一个空间,那么会怎么怎么样,他要带领我们超越伦理道德造成的误区,展示给我们一种过滤了种种尘埃的至纯至性的生活方式,因为它远离现实,所以弥足珍贵。
它告诉人们应该保护向往这种美的能力,这种表达是透过纸面透过文字透过整个简单的故事情节的,省略去掉了一切修饰,剩下和就是追求美的意图。
读着这些文字的人们,如何不为其中的执着信仰心神一颤?作者力求的不仅是内在的美的本质,他还把这种意思组织得和谐生动,轻松灵动的整体,征服的就不仅是人的思想,还有感觉了。
他选择的是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加清新活泼的语言效果。
关于高邮水乡,作者显然是倾注了热情,带着最亲切的回忆和最深刻的理解来描绘她的一切。
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
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汪曾祺给宗璞画过一幅牡丹,题曰:“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个人觉得此诗颇可作为对《受戒》的生动注脚,甚至是作家对全部作品的自况。
尽管《受戒》或许算不得汪曾祺最好的小说,但仍不失为一则人文俱老的典例。
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段的第一声晨号,它无疑出色地完成了一种唤醒使命,笔墨间的些许毛草并不影响它歌唱的嘹亮。
《受戒》刊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发表后即引来纷纭聚讼,这场“论争档案”可谓是异常激烈:围绕着作品是好是坏,持意见不同的双方阵营代表互不相让、各抒己见。
持见不同者认定:“小说的一些描写是离奇怪诞,脱离了生活的真实的……这种‘解放’不是出格得难以令人置信吗……恰恰缺乏教育意义。
”(国东:《莫名其妙的捧场》)“汪曾祺的世界有一种纯粹之美,太合于理想化了,形成‘现代缺憾感’”,“失误根本之点是从未考虑‘历史发展’,笔下人物就难免概念化、公式化甚至脸谱化”。
(沉风:《沉思于昨天和今天之间》)“汪曾祺作品缺乏老舍市民小说那种引人深思的内涵和辐射性的思想冲击力,因而有些作品不够厚重与深刻。
”(周荷初:《汪曾祺小说中的美学评价》)尽管有批评声和反对声,但是赞扬和掌声几乎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唐挚《赞〈受戒〉》、张同吾《写吧,为了心灵》、陆建华《动人的风俗画》、季红真《传统的生活与文化铸造的性格》、雷达《论汪曾祺的小说》等当年论著中的“人性抒写”、“温暖叙事”、“文士风度”、“风俗小说”、“笔记体例”等种种归结则对汪曾祺研究具有某种奠基的意义。
迄今见诸报刊的、直接针对《受戒》的评论探究早逾百篇,如此密集的凝视和聚焦在当代短篇小说批评史上颇显稀罕。
《受戒》可能不是汪曾祺最好的小说,比之艺术更为圆熟、思想更为深邃的《大淖记事》、《八千岁》、《异秉》、《岁寒三友》等作品,它自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不过它所做的已然足够了。
特别超前的游戏品格,使作品成为当时文坛珍贵的旁逸。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受戒》是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结合了对生活的观察、对情感的描写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展现了深刻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通过《受戒》所展现的审美追求,对人性、情感和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体现了作家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通过对人性的审美追求展现了作家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作品中描写了寺庙里的僧侣和俗世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以及人性的善良和复杂。
在寺庙里,僧侣们虔诚地守护着自己的信仰和清净,却也常常受到现实的挑战和考验。
他们面对着来自世俗的诱惑和外界的压力,同时也要面对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对人性的审美探索,使得作品呈现出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让人重新审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现了对情感的审美追求。
作品中描写了寺庙内外人们的各种情感纠葛,包括爱、恨、喜、怒等等。
僧侣们的清净之爱和世俗人的纠葛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情感的描写和分析,汪曾祺表现出对情感的敏感和深刻理解,让读者对自己的情感和内心进行了深度的反思。
作家将情感融入到对生活和人性的审美中,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展现出了对情感美的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现了对人性、情感和生活的深刻审美追求。
作家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对情感的描写以及对生活的观察,展现了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理解。
作品中汇聚了丰富的审美元素,体现了作家对美的理解和表达。
通过对《受戒》的审美追求的分析和理解,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作品本身,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汪曾祺作为作家的审美追求和创作风格,对我们的文学理解和人生感悟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从人性、情感和生活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展现了作家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
汪曾祺的《受戒》赏析
汪曾祺的《受戒》赏析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的汪曾祺,对中国传统文化由衷地热爱,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汪曾祺的《受戒》简介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
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情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文章发表之前,有人问汪曾祺:“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汪曾祺说:“我要写,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
”写成后,汪曾祺宣布:“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这些话,我们都可以把它看做是汪曾祺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也是作家通过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汪曾祺的《受戒》赏析汪曾祺“文化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作品深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汪曾祺在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读书时,曾师从沈从文,在风格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沈从文的影子。
《受戒》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隽永,淡薄高雅的风俗画,我们能感受到乡间随着季节交替而变化的自然风景,我们可以看到自足自乐的农家的生活和劳动,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大一小两座庙各自的不同景象。
汪曾祺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理想中的世界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恐怕难以在现实中寻找像荸荠庵这样的地方?它只存在作家难以忘怀的,亦真亦幻的梦里吧!《受戒》的描写不仅富有诗意,而且也富含深厚的文化韵味,作者虽然写的是和尚,但并没有写他们默守清规戒律的生活,而是充满着七情六欲的地方,庵中的日常生活没有青灯古佛,没有吃斋练经,他们的生活完全和平常百姓的生活无异,可以堂而皇之的打牌赌钱,可以大口的喝酒吃肉,放焰口成了取悦大众的文艺演出,和尚仁渡靠焰口来赢取大姑娘和小媳妇的芳心,虽然没有成家,但有相好,还不止一个。
仁海有老婆。
让人感到荒诞离奇,匪夷所思。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风流快活,吃喝玩乐完全没有遭到任何的非议,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地百姓民风的淳朴,性格的善良和博大的胸怀。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受戒》是浙江文学家汪曾祺的一篇小说,氛围迷离,主题丰富,情节曲折。
小说描绘了一个和尚入住一座偏远山寺的生活,其间展现了一个和尚的修行过程和改变。
本文将从小说的审美追求角度出发,探讨其艺术特点。
首先,小说塑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从一开始,小说就以“沉静的山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空灵、飘渺的气氛。
在这个氛围下,读者仿佛也进入了山寺的一角,感受到了这里的宁静之美。
《受戒》中的空灵是来自于这里的无人之境,这种安静是一种全然入迷的状态,人们在其中彻夜难眠。
这种环境对于和尚的修行十分有利,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和尚独有的精神世界。
同时,小说注重对人物内心的描绘。
从和尚的心路历程、寺庙的陈旧与淳朴,到僧侣视角的自叹与推惜,作者用一种温情的笔调,描画出了多重人物的深层心理。
在这些人物中,最为鲜明的是和尚的内心橙景。
在大禅堂睡不着的时候,他对自己长期的堕落、对叔伯父母的思念、对自己一世别无遗憾的感慨等,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个内心世界的丰富性。
另外,小说描绘了和尚在修行过程中的纠结和挣扎。
他在这座山庙中所经历的陡变为他的心境带来了不小的波动,在和尚走出自己的道路时,这种波动变得更加明显。
他曾想过要丢开佛法的枷锁,甚至不顾亲人的反对回到尘世中来。
这一刻,他觉得自己坚不可摧,但后来又转向更加狂热的信仰。
这样的转变为小说注入了一丝逼真的情感。
最后,小说细心刻画了山寺的自然景色,表现了浓郁的自然意象。
在晨光初照时,古老殿堂的木梁彰显着苍老、朴实的韵味,而丛林深处的古老松柏仿佛在一声声钟鸣中发出呜咽。
整个山寺被浓郁而微妙的自然意象贯穿,让读者不禁沉迷于这片寂静而美丽的景观中。
总之,《受戒》是一篇充满审美追求的小说。
作者通过巧妙描写人物内心、塑造自然意象、刻画环境氛围来展现自己多样的审美深度。
其笔法恰到好处,让读者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之美,也让我们对生命中的意蕴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
《受戒》赏析
《受戒》赏析作者:王兰香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0期【提要】《受戒》写的凡人凡事凡物,用轻快明朗的笔调讲述了小和尚明海和小英子之间清清爽爽、懵懂温情的爱情,是一篇包含诗情的小说,表现的是纯朴健康的人性之美。
【关键词】受戒赏析汪曾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学习写作,被称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
《受戒》是1980年发表的,也是他的代表作品。
一、率性自然的荸荠庵小说描写了荸荠庵的和尚们的寺庙生活和小英子家的世俗生活。
寺庙生活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息。
明海出家当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是一种职业,一种风俗。
小明子以世俗谋生的态度,参与与神圣的宗教生活,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作者以平常人的角度写和尚们的寺庙生活,甚至以喜感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寺庙生活和世俗生活没有两样。
“当家的”仁山放债收租子,仁海有老婆,仁渡会放“花焰口”,他们打牌赌钱,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而且杀猪就在大殿上,明海的日子也清闲的很,开山门,扫地,烧香,敲磬,宗教圣地的神秘、枯寂、禁忌一扫而光,小说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和世俗味的美好世界。
正如汪曾祺所说:“我认为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皆不可缺少,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二、“散”与“淡”的完美结合小说以平淡的笔调叙述了一个宗教圣地的佛门故事,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淡化故事情节,用散文化的笔调来写小说。
无紧张曲折的矛盾冲突,无一波三折的韵味,人物少有情感起伏,小说很接近生活的原貌,紧贴真实生活状态,结构松散但疏放自由,用看似平淡的方式表达强烈的情感。
散文化的笔调是通过大量的风俗描写来表现的。
小说中多生活风俗画,细节等的描写,极富诗情画意的向我们展现了三十年代江南水乡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和世外桃园般的荸荠庵。
小英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岛上有六棵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葚,三棵结白的,三棵结紫的,院墙小半截是砖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房檐下一边种着一棵石榴树,一边种着一棵柿子树,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的很,小英子的家也如世外桃源般清雅纯朴。
汪曾祺的《受戒》赏析
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作者用散文
化的笔调,赞颂了淳朴的人性之美,在结构上行云流水,自然随意。作品重点描绘了小和尚明海和小英子的爱情萌动,明海“受戒”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爱情,确实让人感到荒诞,但这种种的现象似乎是作者对圣俗权威的一种挑战吧!
汪曾祺的《受戒》赏析
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的汪曾祺
,对中国传统文化由衷地热爱,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汪曾祺的《受戒》简介
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
情节,但却极富诗情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文章发表之前,有人问汪曾祺:“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 ”汪曾祺说:“我要写,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写成后,汪曾祺宣布:“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这些话,我们都可以把它看做是汪曾祺创作这篇小说
从《受戒》看汪曾祺的名士风骨
从《受戒》看汪曾祺的名士风骨《受戒》是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贾宝楼受戒的描述和描写,展现了一个名士的风骨和境界。
本文结合小说中的细节和语言特点,分析了汪曾祺的名士风骨。
一、名士风骨的外在表现首先,贾宝楼对服饰的高度要求就体现了他对名节的追求。
小说中,贾宝楼受戒时穿着锦衣红裤,头戴三阳帽,腰佩金银花翎,脚踏干黄靴,非常讲究;另外,他又以石膏为礼,寓意“重熟”的美德。
这些细节的描写,不仅突出了贾宝楼的身份和地位,更展现了他作为名士的自觉和自尊。
此外,贾宝楼也对仪容仪表有着高度的要求。
小说中,他在受戒前一刻会对自己进行精心的打扮,以充分展示他的仪表。
这种要求在小说中有一些体现:“贾宝楼托起霓裳,插入万寿,一件红檀钏后扣,样样都要候过来。
细刺绣的手帕,要对好纹,才藏腰里;脖子七串本香,要一串一串等着,他才在金盘旁烧过”(《受戒》)。
最后,贾宝楼的言辞举止也是名士风骨的外在表现之一。
他语言中流露出的深邃、文雅、自信等特质,让人不由地想起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墨客。
例如,“贾宝楼在他宗教的高峰人物面前,显得平平常常。
他悄然发觉,处在神的面前,自己是多余的,但他并没有感到自卑。
他的自尊心深深根植于他自己的主见、主义之上,这些主义和主见更让他感到自己作为个人的价值、意义和后代的意义”(《受戒》)。
二、名士境界的内在体现除了外在表现,名士风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境界。
贾宝楼在小说中的表现,充分呈现了汪曾祺对名士境界的把握和理解。
首先,贾宝楼有一种“有所不为”的境界。
小说中描写他在受戒前到处走动,看着水流,嗅着花香,听着钟声,微笑着,仿佛世事已归参悟:“他登上台阶,仿佛回到了贞观时,曾自己长安城头俯视那一片九州大地的年代”(《受戒》)。
这种乐观向上、心态平和的境界,与名士近乎乐观的生活态度完美契合,同样显示出贾宝楼的一种人生境界。
其次,贾宝楼拥有一种理性、超然的思想境界。
小说中,他对自己的信仰深信不疑,对寺庙的建筑和艺术也有深厚的认识和欣赏。
受戒汪曾祺赏析
受戒汪曾祺赏析 文革结束后,中断小说 创作多年的汪曾祺 重新提笔写小说, 这一阶段他的小说基本上以早年间在故乡高邮的生活为创 作素材。
以下是受戒汪曾祺赏析,欢迎阅读。
汪曾祺少年时为躲战火随父、 祖在乡间小庙住过半年多, 当时有一户赵姓人 家住在庙的附近。
经过 40 多年的人生积累,年过六旬的他回忆起当时的那段生 活经历,感到像小英子那样的农村女孩的感情是健康、美好、富有诗意的,于是 产生了创作冲动,决定要把那种美好的情感和生活样态写出来。
除了和尚庙、庵 赵庄中诸人都有生活原型外, 他还把祖母擅长剪花样的生活细节嫁接到了小说人 物赵大娘身上。
《受戒》完成后,由于自知作品的题材、风格不合于当时的文学 主流,所以汪曾祺一开始并不奢望发表,只给朋友和同事看过初稿。
1980 年 7 月, 北京文化局系统召开党员干部座谈会, 会上杨毓珉偶尔谈到了 《受戒》 , 说小说写得很美但恐难以发表。
在场的 《北京文艺》 负责人李清泉听后很感兴趣, 遂问汪曾祺要稿子。
8 月,汪曾祺把定稿转给李清泉并附了一份短柬,提到发表 它是要有一些胆量的。
尽管刚刚拨乱反正,人们对“极左”思潮还心有余悸,但 李清泉力排异议,于《北京文学》第 10 期(从该期起《北京文艺》更名为《北京 文学》)上发表了《受戒》。
人物介绍 1.明海 “荸荠庵”里 17 岁的小和尚。
因为家里兄弟多田地少,出于生计考虑选择 了出家,13 岁时到“荸荠庵”去家。
庵内的当家和尚仁山便是他的舅舅。
他与 “荸荠庵”的邻居赵姓人家的女儿小英子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 还认了小英子的 母做干娘。
2.小英子 庵赵庄的赵大伯的小女儿,与明海年纪相仿,心灵手巧、活泼美丽。
她家是 “荸荠庵”的邻居,日子过得很兴旺,除了自家的地外还租种了庵上的十亩地。
3.仁山 明海的舅舅,“荸荠庵”的当家和尚,负责管理庵内的账簿,教明海念经,1/8深谙佛门的升迁之道。
其人黄、胖,不修边服,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披着短 僧衣,光脚趿 [tā]拉着僧鞋。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现代作家,他的作品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以及东西方的审美精神,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追求。
其中一部代表作品《受戒》,即展现了他对审美的追求与表达。
《受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非常珍贵的作品,它呈现出了汪曾祺独特的审美追求。
在小说中,汪曾祺通过对人物性格、情感表达、情节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审美的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体现了他对审美的独特追求。
作品中的主人公苏小妹性格开朗、豁达,善良、乐观,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都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她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受世俗的诱惑和束缚。
而另一位主人公柳母则是性格刚烈、坚毅,她对待生活中的种种挫折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面对。
通过对这两位主人公性格的塑造,汪曾祺展现了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审美关怀,他试图表现人性的美好与坚韧。
汪曾祺在《受戒》中对情感表达的处理,也体现了他对审美的追求。
小说中蕴含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情感温度,作者对苏小妹的毅然决然选择和柳母的坚强爱情进行了感人的写照。
他透过故事中的细节展现出了对情感世界的敏感和细腻的把握,从而展现出了他对人性和情感的高度审美追求。
在《受戒》中,汪曾祺的情节描写也是他审美追求的重要体现。
小说讲述了苏小妹和柳母在尼姑庵中的生活点滴,苏小妹在尼姑庵中与柳母的相遇和相知,感情的升华与蜕变。
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却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表现方式,体现了对生活、对人性、对情感的审美关怀。
汪曾祺在《受戒》中对语言运用的处理也是他审美追求的重要表现。
他善于运用简练清新、富有韵味的语言,从而使整个故事充满了生活的细腻和情感的强烈。
通过语言的表达,汪曾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温情和情感风景的世界,展现了他对情感世界的审美关怀。
汪曾祺的《受戒》体现了他对审美的追求与表达。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情感的表达、情节的描写和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精心设计,汪曾祺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审美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经,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中的桃花源,在这里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原始的乌托邦,一个宁静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它!
那是一片理想的乐土,确切的说,这是一个原始的乌托邦,在庵赵庄人们的心中,和尚和种地,织席,箍桶,画画等行当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与世道的艰辛,人生的苦涩都无关。
如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从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赵庄芸芸众生的一斑。
至于荸荠庵里的僧侣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没有一般佛门寺庙里清规的羁绊。
这里的和尚只要会一点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黄忏之类,从此就可以吃现成饭,可以赚钱,可以还俗,可以娶亲,还可以买田置地,过优哉游哉的神仙日子。
庵里的老师傅终日枯坐念佛,不问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
大师父仁山是“当家的”,管着经账,租账,债账三本帐簿,平日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黄色的圆肚皮,光脚踢踏着拖鞋;其他两位师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
最让人诧异的是他们吃肉从不瞒人,甚至过年的时候就在大殿上杀猪,这里的和尚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祥乐时光,这哪里是一个“佛门净土”,分明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梦境中,我们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声如钟磬,聪颖好学,在随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时,遇上了小英子,渐渐的,他们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经常上小英子家,就这样,他们间朦胧的初恋就悄然萌生了,他们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他们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场,特别是他们挖荸荠后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脚印。
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
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
明海身上有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
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多美的描写啊,把少男少女初恋时的心态描摹得曲尽其妙,婉而成章。
最是最后他们一道进城,一个去善因寺受戒,一个给家里买东西,他们同坐一条小船,一道归去来,最后终于逼出了小明子的心里话:希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此沉静,如此美好,人就会不自觉地与环境浑然一体,产生无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梦境,让我无限向往!
《受戒》是乡土自然清新得不容许一粒灰尘的呼吸,它把一直在其中自自在在行走.生活.哭哭笑笑.说话的故事的淳朴人们的美揭发出来,带着不留余地的罪恶,让读者徒然心羡怅然向往那种原始的自由和恣意。
它激起的更多的是对那种迥然不同的美的遥不可及的遗憾,深沉到伤及人的自信。
作为狭隘空间中的文明人,我们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那些被称为冲动和错误,或是蒙上了不真实的色彩,所以猛然间停住脚面对一片梦般叫你心有戚戚的美的影射时,才发现有种天赋很早就被遗弃了。
这是来自《受戒》的暗示。
人对于爱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它不会因任何环境的束缚而消逝;相反地,只要一点真情的触动,这种人性便会蓬勃地苏醒。
无论是未受禁锢的常人,还是消心寡欲的出家人,都拥有着最原始的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和对精神生活的渴望。
人正是由于认识到了爱和被爱的美好,才能让自己和别人的世界亮丽多彩起来。
相反地,若只有对人对事只有怨恨,他的世界将会漆黑一片。
让我们看看《受戒》里的生活吧:二师父仁海公接师母住在荸荠庵里消夏;三师父仁渡因为要飞铙的绝技而使相好的不止一两个;就连资深的老方丈,也在绣花方丈里藏了一个19岁的小老婆。
在这种解放人性、和谐温婉的环境里,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的诞生也就显得水到渠成,合乎情理了。
17岁,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慒懂的认识和向往的年龄,难怪,只在看到一个小女孩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了。
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他的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真和美好的。
他虽始终只是在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初恋的到来,但他坚定地相信自己对小英子的爱的小英子对自己的爱。
于是,在他等到了爱狂风暴雨般来袭时,他大声说出了心里话,虽然,这还是小英子的鼓动下,而这一次,他的勇敢已战胜了怯懦。
复苏的人性让他把幸福紧紧攥在了自己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胆。
她毫无顾忌地坦露心迹,但她并不鲁莽。
她是在确定了明海的心后才以身相许的。
她很直白,但很真诚;她很大胆,但很谨慎。
她深信自己的可爱灵巧一定可以打动明海,她也清楚自己早已对那个漂亮温顺的少年暗暗倾心,于是她把这种爱表达出来,释放出来。
正是这种主动的交流和呼唤,才让她和明海走到了一起。
有时候,人与人心灵的交汇就在那么一刹那,错过了那一刹那,恐怕两个人的手永远也不会牵在一起。
聪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赢得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真爱,她身上蕴含着的那份至真至纯的人性之善让她获得了生命中最珍贵、最美好的幸福。
人性中,有最原始的欲望和索取,但同时更有最简单的付出和给予。
为什么要用看不见的东西,即所谓的论理道德来捆住它呢?人与人的交往中,人的生存中,若没有人性的自由来参与,则再自由的物质世界也无法填补这种心灵世界的虚空。
人的脸上始终是面具,看不见下面真实的表情:人的生活像被囚禁在笼子里的野兽,即使给它最鲜最美的肉,也无法比拟自由给它的无上的快乐。
或许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可以被束缚的,但人性却是永远无法被束缚的,它会用尽所有力量冲破一切阻碍,寻找到心灵的归宿。
这是它的天职,是它历尽困顿辛苦仍不懈的追求和目标。
有时,情感会战胜理智,或许这就是人性苏醒的时候。
人最初的善良和勇气,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性,这种人性下的追求,才是美好的追求;这种人性下的胜利,才是正义的胜利。
人性之善,是世间生命的精髓;人性之善,是社会灵魂的梁柱。
宣扬着复苏的人性,引领着人性的复苏,这正是《受戒》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