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剖析

合集下载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的《受戒》是一篇以佛教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通过叙述一位小和尚受戒的过程和他与禅师的对话,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从描写细腻、寓意深刻和情感真挚三个方面对《受戒》的审美追求进行分析。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现了高超的描写技巧,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小和尚受戒过程中的内心变化。

文章以细微的动作和细节入手,如小和尚坐在禅师前,双手合十,一声不响地等待,这一动作凝聚了小和尚对受戒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作者还描绘了禅师牵起小和尚的手,慢慢地走向受戒地点的场景,通过这个动作,读者能够感受到小和尚内心的紧张和充满期待的情绪。

通过细腻的描写,汪曾祺将小和尚受戒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

在《受戒》中,汪曾祺通过小和尚和禅师的对话,传递了深刻的寓意。

禅师告诉小和尚:“寺中金宝,外边狗屎”,这句话表达了禅师对世俗名利的鄙视和对内心追求的鼓励。

小和尚通过禅师的教诲,逐渐认识到自己修行的目的不在于寻求外在的名利,而在于内心的净化和升华。

通过这个寓意,汪曾祺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虚荣和功利的批判,呼吁读者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现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小和尚被受戒后的兴奋和喜悦所感染,他紧紧地握住禅师的手,热泪盈眶,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而禅师则温和地拍了拍小和尚的肩膀,表示对他的鼓励和祝福。

通过这些情感的表达,汪曾祺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和尚的关怀和对美善事物的推崇。

这种真挚的情感与美的追求相结合,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汪曾祺的《受戒》通过精心的描写、寓意深刻和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

通过对小和尚受戒的过程和他与禅师的对话的叙述,汪曾祺传递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内心追求的呼唤,唤醒了读者的内心共鸣和对美的感悟。

这种审美追求,不仅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而且对人们修身养性、追求真善美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启示。

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

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

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汪曾祺给宗璞画过一幅牡丹,题曰:“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个人觉得此诗颇可作为对《受戒》的生动注脚,甚至是作家对全部作品的自况。

尽管《受戒》或许算不得汪曾祺最好的小说,但仍不失为一则人文俱老的典例。

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段的第一声晨号,它无疑出色地完成了一种唤醒使命,笔墨间的些许毛草并不影响它歌唱的嘹亮。

《受戒》刊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发表后即引来纷纭聚讼,这场“论争档案”可谓是异常激烈:围绕着作品是好是坏,持意见不同的双方阵营代表互不相让、各抒己见。

持见不同者认定:“小说的一些描写是离奇怪诞,脱离了生活的真实的……这种‘解放’不是出格得难以令人置信吗……恰恰缺乏教育意义。

”(国东:《莫名其妙的捧场》)“汪曾祺的世界有一种纯粹之美,太合于理想化了,形成‘现代缺憾感’”,“失误根本之点是从未考虑‘历史发展’,笔下人物就难免概念化、公式化甚至脸谱化”。

(沉风:《沉思于昨天和今天之间》)“汪曾祺作品缺乏老舍市民小说那种引人深思的内涵和辐射性的思想冲击力,因而有些作品不够厚重与深刻。

”(周荷初:《汪曾祺小说中的美学评价》)尽管有批评声和反对声,但是赞扬和掌声几乎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唐挚《赞〈受戒〉》、张同吾《写吧,为了心灵》、陆建华《动人的风俗画》、季红真《传统的生活与文化铸造的性格》、雷达《论汪曾祺的小说》等当年论著中的“人性抒写”、“温暖叙事”、“文士风度”、“风俗小说”、“笔记体例”等种种归结则对汪曾祺研究具有某种奠基的意义。

迄今见诸报刊的、直接针对《受戒》的评论探究早逾百篇,如此密集的凝视和聚焦在当代短篇小说批评史上颇显稀罕。

《受戒》可能不是汪曾祺最好的小说,比之艺术更为圆熟、思想更为深邃的《大淖记事》、《八千岁》、《异秉》、《岁寒三友》等作品,它自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不过它所做的已然足够了。

《受戒》的诗意建构

《受戒》的诗意建构

创作中, 对客观描写对象 的一种
心 灵化 的提 升 及心 灵 化 的传 达 , 是 作 家 心 灵 波 动 与 自然 人 生 节 律 的 协 调 统 一 所 产 生 的 律 动 的结 晶 , 是 作 家创 作 中 的诗 意 追 求 。” 受 戒 》用 散 文 化 的 笔 触 捕 绘 了庵 赵 庄 、 荠 庵 等 乡 情 世 界 , 人 一 种 荸 给 恬 静 闲 适 、 远 平 和 的感 觉 。这 与 淡
18 年 ,汪 曾祺 以一篇 《 90 受
戒 》 大 众 “ 现 ” 。汪 曾 祺 小 说 被 发 ① 创 作 流 溢 出 的诗 情 画 意 ,是 人 性 和人 情 的 欢 歌 。 《 戒 》 一 对 小 受 中 儿 女之 间 萌发 的纯 真 的爱情 , 于 乡 野 中透 m诗 意 。本 文 将 从 语 言 、 结 构 、 材 个 方 面 分 析 《 戒 》 题 受 这个 文 学 文 本 的 诗 意建 构 。 “ 意 建 构 是 指 作 家 在 文 学 诗
字 的 基础 上 的。
英子 家 的环 境 描 写 亦 是 别 有 韵
味 、 岛 上 有 六 棵 大 桑 葚 ,i棵 结 “
边能够写 出味儿 ” 。《 ③ 受戒 》 中长
句 子 与 短 句 子 搭 配 ,将 地 方 方 言 与 普 通 话 、文 言 与 口语 相 结 合 , “ 分 融 合 来 自于 古 典 语 言 的 意 充
学教 育
《 受戒》 的诗意建构
回 串惠佳
内容 摘 要 : 曾祺 以 一篇 《 戒 》 返 文 坛 , 来 一 股 情 浓 旨雅 的 文 风 。 《 戒 》 汪 受 重 带 受 文本 中的 诗 意 让 人 回味 , 本 文 将 从 现代 韵 白的语 言形 式 、 文 化 的结 构 和 故 事 题 材 三个 方 面解 读 分 析 《 戒》 散 受 文本 的诗 意 建 构 。 关 键 词 : 意建 构 诗 现 代 韵 白 散 文 化 闲 笔 田 园牧歌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受戒》是中国现代作家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佛教徒接受戒律的过程,展现了作者的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题材、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浅析。

从题材上看,《受戒》描写了一个佛教徒接受戒律的过程。

整个故事基本上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小智准备受戒的内心世界以及接受戒律的仪式,展现了他对佛教的虔诚和浓厚的信仰。

作者还通过主人公与大师的对话,展示了佛教的智慧和教益。

这一题材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信仰事物的审美情趣和追求。

在叙事手法上,《受戒》采用了以主人公内心活动为主线,穿插对话和描述的叙事方式。

整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小智的思考和回忆,展现了他对接受戒律的内心挣扎和思考。

而在他与大师的对话中,通过互相追问和换位思考,大师对小智的引导和启示,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佛教智慧和教导的积极态度。

这种叙事方式既通过个人经历和思考展示了主题,又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过程,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感染力。

在语言风格上,《受戒》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力图达到“言简意赅”的审美追求。

作者运用大量的对话,使作品具有了生动的场景和自然的流动感。

作者还用大量的象征手法,如小智翻开《本愿经》,被书中的“墨脱”所迷惑,象征着他对戒律的迷惑和困惑,而后大师的指点使他茅塞顿开,洞悉了佛理佛义。

这种简约明快的语言风格不仅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也使读者更能深入领会到作者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的《受戒》通过佛教徒接受戒律的过程,展现了作者的审美追求。

从题材上看,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对待佛教的态度,呈现出他对信仰事物的审美情趣和追求。

在叙事手法上,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和与大师的对话,展示了他的成长与领悟。

在语言风格上,作者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使作品具有了深度和感染力。

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受戒》中作者的审美追求,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审美的鉴赏方式。

“和谐”与“诗意”遮蔽下的文本痕璺——《受戒》文本的症候式分析

“和谐”与“诗意”遮蔽下的文本痕璺——《受戒》文本的症候式分析

043[摘 要] 汪曾祺的《受戒》在和谐、诗意的文体风格中存在很多反常、阻塞等类似症候的裂痕。

叙事中呈现为“受戒”情节的无限延宕,文本结构中存在“荸荠庵—善因寺”的潜在对立,这是作家潜意识中焦虑、抵抗的投射。

汪曾祺个体苦难的生命经验在无意识中投射进其后期小说的文本,并通过“和谐”“诗意”的文体风格掩盖裂痕、想象性地解决创伤。

[关 键 词] 症候式分析;《受戒》;汪曾祺“和谐”与“诗意”遮蔽下的文本痕璺——《受戒》文本的症候式分析韩沐言《受戒》中“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评论界对这个“梦”有很多批评与注释,比如“平远小景,简雅拙淡”“和谐完美的伊甸园世界”“清新淡雅的风俗画”……但都一贯地相信这是一个抒写人性美的“桃花源”,淳朴、美丽、和谐、完满等词语加诸其上。

笔者认为,在看似和谐、融洽的文本中间有很多反常、阻塞等类似症候的现象:如叙事动力的阻塞、“受戒”情节的无限延宕;“荸荠庵”与“善因寺”描写的差异及其表现出来的“潜在对立”。

这些症候反映了作家潜意识中的焦虑与抵抗,是作家个体苦难的生命经验在文本中的反映。

本文将从《受戒》的症候式分析开始,以文本结构、叙事动力为主要观照对象,重新审视《受戒》及其代表的汪曾祺后期小说。

一、《受戒》文本的症候分析细读《受戒》文本,我们会发现,在《受戒》的故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阻塞的力量,延宕着“受戒”的发生。

《受戒》的故事由八组省略号隔开,共分为九个部分。

题为“受戒”,但其中通向“受戒”之路,也即与“受戒”直接有关的部分只有第一、二、八、九共四个部分,中间的三到七部分,用大量笔墨介绍了荸荠庵和尚们的日常生活、小英子家的生活以及小英子与明海的感情。

而在与“受戒”有关系的部分中,也存在着大量与“受戒”事件无关的叙述,如第一部分对于庵赵庄的描写、第二部分对于荸荠庵的描写、第八部分对于善因寺的描写。

全文共计10300字左右,与“受戒”直接有关的部分约4600字左右,还不到全文篇幅的一半;与“受戒”事件无关的三到七部分,约5700字左右,占据全文篇幅的多一半;而“受戒”仪式在全文的将近尾声的第八部分才出现,通过小英子和明海的对话,草草介绍了“受戒”的仪式。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而闻名。

他的作品《受戒》是一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小说,其审美追求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本文将从叙事手法、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对《受戒》的审美追求进行浅析。

在叙事手法上,《受戒》展现了汪曾祺独特的审美追求。

小说以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将古代僧人和现代人的故事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汪曾祺通过交错叙事的方式,将两个时代的故事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审美情感。

他还巧妙运用回忆和幻想的手法,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彩,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古代与现代文化的深刻理解,更凸显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独特审美追求。

在情感表达上,《受戒》体现了汪曾祺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关怀。

小说中虽然涉及了宗教信仰的话题,但作者更多地关注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生活。

在描述古代僧人的故事时,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对于现代人物的刻画也同样细腻入微,展现了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迷茫。

作者通过情感的渲染和表达,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温情和人性的关怀,体现了他对文学审美追求的深刻理解。

在人物塑造上,《受戒》展现了汪曾祺对人物形象丰满与复合性的审美要求。

小说中,古代僧人和现代人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们的性格和命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丰富性和复合性的刻画,展现了对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古代僧人身上透露出的古朴与深邃,现代人物身上流露出的现实与朴素,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

这种对人物的细致塑造和丰满刻画,正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审美追求的独特理解。

汪曾祺《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剖析

汪曾祺《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剖析

汪曾祺《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剖析第一篇:汪曾祺《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剖析汪曾祺《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摘要:汪曾祺的《受戒》小说建构了诗意化的梦境,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诗意意境。

诗意化的叙事性在《受戒》小说文本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本文着重对《受戒》小说的诗意化叙事展开研究,本文一共有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从一个由梦引发的诗意化意境出发、第二部分通过进行诗意化叙事人物分析,刻画了诗意化的田园生活里率真、活泼的主人翁形象,第三部分诗意化叙事语言分析,第四部分对汪曾祺诗意化的叙事进行总结,说明了小说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中国民间生活形态,借鉴了“中国味儿”的民间语言魅力。

关键字:汪曾祺;小说;《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这篇小说写的是什么?我在大体上有了一个设想之后,曾和个别同志谈过。

‘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当时我没有回答,只是带着一点激动说:‘我要写!我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写成后,我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选自《关于(受戒)》汪曾祺】《受戒》小说发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它以清新脱俗的诗意化叙事风格带给读者前所未有的清新风,并在当时的文坛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影响。

《受戒》里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的苏北里下河,讲述了小英子和明子两个少男少女之间的纯真懵懂的初恋。

汪曾祺在小说中营造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生态系的诗意化社会,在这个高度自由的自然环境里所有的人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舒缓和解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又美好,处处都体现着真、善、美的人性。

“当时的文学创作,可以大致分析出两大潮流。

一是‘伤痕文学’和初见端倪的‘反思文学’,是感伤的、愤怒的、政治化和道德化的、英雄主义的和悲剧色彩的,是以上种种情调的粗糙混合物,前者依据的是50年代理想主义的价值体系,试图恢复所谓‘十七年’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后者直接与两次大战后的西欧文学认同,凭借大劫难中的共同体验表达青春的抗议。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描绘中国农村生活为主题,其中《受戒》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意象运用、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对《受戒》进行审美分析,探讨其审美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运用了复叙的叙事结构,采用双层时间线并行叙事的形式。

故事由主人公李福禄不平凡的一生展开,通过对他的个人经历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兼具现实与理想的双重世界。

一方面,通过对李福禄生活琐碎、贫困、困顿的叙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心理压力。

通过对李福禄对思想追求、艺术创作的追求的描写,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双层叙事方式使得小说主题更加丰富,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汪曾祺在《受戒》中大量使用了意象来丰富作品的艺术表现。

他通过描写戒指这个意象,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福禄一生执着追求的鸟和斑马的意象,亦是他追求理想完美生活、追求精神境界的体现。

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形象地展示了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传递了作家对美好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通过意象的运用,作家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提高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汪曾祺在《受戒》中语言简练、质朴的一种特殊风格,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

他运用大量的口语化的语言,以及贫困山区当地的方言,使得作品更加贴近农村的实际生活。

通过详细而生动的细节描写,读者容易代入情境,进而感受到小说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语言风格可以使读者感到亲切和身临其境,进而使读者更容易对作品产生共鸣。

汪曾祺《受戒》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意象运用和语言风格,追求了艺术的审美效果。

通过对李福禄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富有现实意义和艺术美感的双重世界。

通过对戒指、鸟和斑马等意象的运用,隐喻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通过简练、质朴的语言风格,使读者更容易代入情境,共鸣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这些都体现了汪曾祺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追求,使得《受戒》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意义和艺术魅力的作品。

汪曾祺的《受戒》如何赏析

汪曾祺的《受戒》如何赏析

汪曾祺的《受戒》如何赏析《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

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一、创作背景《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

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也完全不同。

《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

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

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1、回忆性特点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

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

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汪曾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

而小说中的小英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

《受戒》研究述评[推荐5篇]

《受戒》研究述评[推荐5篇]

《受戒》研究述评[推荐5篇]第一篇:《受戒》研究述评《受戒》研究述评【摘要】谈中国文学史,避不开汪曾祺;走近汪曾祺,当绕不过作品《受戒》。

小说初发在《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随即引起文界轰动,直至今日,仍行情看涨。

本文就试图从文体特色,艺术渊源,思想特质等几个方面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展开总结与评述,并期望于梳理的过程中有所发见。

【关键词】《受戒》;文体特色;艺术渊源;思想特质;述评观览一部中国文学史,作家汪曾祺可称为文坛“异数”。

他大器晚成,“文革”结束后,因一部《受戒》饮誉当时,却于评论界一片寂然中悄然复出。

而是时,文学之舞台正通过“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方式表达一代知识分子对已逝时代的思考与反省。

然而,汪曾祺却不随“流俗”,剑走偏锋,以独特的方式发出自己对那个时代,那个时代里所上演的云波诡谲的声音,这声音不是呐喊,倒更像沉默。

《受戒》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以平和淡泊的风格、和谐优美的意境“颇显不合时宜,它让读者感到陌生,也让批评家感到陌生”[1]。

于是,在80年代初,汪曾祺的小说创作研究文章只是作为推介类文章刊登于《读书》、《当代文坛》和大学学报,因为在当时,人们刚从梦魇中走出,似乎并未有足够的准备接受这样的作品,同时对评论者也是挑战。

我们通过研究者陆建华的论文《汪曾祺研究资料索引》,可知较早评介《受戒》的有唐挚的《赞〈受戒〉》以及张同吾的《写吧,为了心灵——读〈受戒〉》,两文分别刊在1980年《文艺报》第12期和1980年《北京文学》的第12期[2]。

但这种情况自1986年左右开始,似乎有所转变,笔者为此对1989年至2013年末的有关《受戒》的研究文章进行了统计,从结果来看,数量上有199篇,其中并不乏硕士论文。

这些研究文章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作品的文体特色、艺术渊源、以及思想特质三个方面。

但也有一些文章从接受学、生态批评、翻译学、心理学等角度来进行分析,拓宽了研究的视角,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研究的深度。

汪曾祺的《受戒》赏析

汪曾祺的《受戒》赏析

汪曾祺的《受戒》赏析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的汪曾祺,对中国传统文化由衷地热爱,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汪曾祺的《受戒》简介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

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情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文章发表之前,有人问汪曾祺:“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汪曾祺说:“我要写,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

”写成后,汪曾祺宣布:“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这些话,我们都可以把它看做是汪曾祺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也是作家通过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汪曾祺的《受戒》赏析汪曾祺“文化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作品深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汪曾祺在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读书时,曾师从沈从文,在风格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沈从文的影子。

《受戒》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隽永,淡薄高雅的风俗画,我们能感受到乡间随着季节交替而变化的自然风景,我们可以看到自足自乐的农家的生活和劳动,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大一小两座庙各自的不同景象。

汪曾祺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理想中的世界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恐怕难以在现实中寻找像荸荠庵这样的地方?它只存在作家难以忘怀的,亦真亦幻的梦里吧!《受戒》的描写不仅富有诗意,而且也富含深厚的文化韵味,作者虽然写的是和尚,但并没有写他们默守清规戒律的生活,而是充满着七情六欲的地方,庵中的日常生活没有青灯古佛,没有吃斋练经,他们的生活完全和平常百姓的生活无异,可以堂而皇之的打牌赌钱,可以大口的喝酒吃肉,放焰口成了取悦大众的文艺演出,和尚仁渡靠焰口来赢取大姑娘和小媳妇的芳心,虽然没有成家,但有相好,还不止一个。

仁海有老婆。

让人感到荒诞离奇,匪夷所思。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风流快活,吃喝玩乐完全没有遭到任何的非议,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地百姓民风的淳朴,性格的善良和博大的胸怀。

汪曾祺的《受戒》赏析

汪曾祺的《受戒》赏析
《受戒》的描写不仅富有诗意,而且也富含深厚的文化韵味,作者虽然写的是和尚,但并没有写他们默守清规戒律的生活,而是充满着七情六欲的地方,庵中的日常生活没有青灯古佛,没有吃斋练经,他们的生活完全和平常百姓的生活无异,可以堂而皇之的打牌赌钱,可以大口的喝酒吃肉,放焰口成了取悦大众的文艺演出,和尚仁渡靠焰口来赢取大姑娘和小媳妇的芳心,虽然没有成家,但有相好,还不止一个。仁海有老婆。让人感到荒诞离奇,匪夷所思。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风流快活,吃喝玩乐完全没有遭到任何的非议,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地百姓民风的淳朴,性格的善良和博大的胸怀。而且,出家当和尚,还成为了当地贫寒子弟的上佳选择,当几年和尚,可以赚得一笔钱,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显然成为了一般人眼中的“美差”。而作者命名的题目却是“受戒”但文章却毫无守清规戒律之意,文章首尾呼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作者用散文
化的笔调,赞颂了淳朴的人性之美,在结构上行云流水,自然随意。作品重点描绘了小和尚明海和小英子的爱情萌动,明海“受戒”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爱情,确实让人感到荒诞,但这种种的现象似乎是作者对圣俗权威的一种挑战吧!
汪曾祺的《受戒》赏析
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的汪曾祺
,对中国传统文化由衷地热爱,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汪曾祺的《受戒》简介
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
情节,但却极富诗情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文章发表之前,有人问汪曾祺:“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 ”汪曾祺说:“我要写,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写成后,汪曾祺宣布:“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这些话,我们都可以把它看做是汪曾祺创作这篇小说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深入生活的细腻描写而著称。

其中《受戒》是他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一个人生轨迹的追溯,展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和对幸福的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叙事关系、意象符号和人物形象等角度来分析《受戒》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运用了复杂的叙事关系来展示他对幸福的审美追求。

小说主要通过叙述主人公受戒前后的生活情景来体现。

受戒前,主人公是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小的年轻人,他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受到封建礼教束缚的父亲坚决要求他受戒,这使他备受纠结。

在受戒后,主人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必须遵守更多的规矩和束缚,忍受各种压力和痛苦。

通过对受戒前后主人公生活情景的对比,汪曾祺表达了他对于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和对幸福的思考和追求。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在意象符号方面,汪曾祺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意象符号来呼应他对幸福的审美追求。

譬如,小说中的大自然被描绘成丰富多彩的景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作者以美丽的自然景观来对比主人公受戒后的生活,暗示了他对于自由和幸福的向往。

而主人公受戒后的压抑生活,则通过压抑的呼吸、令人窒息的烟味等意象来表现。

这些意象暗示了传统文化对于个体自由发展的限制和幸福的渴望。

通过意象的使用,汪曾祺成功地传达了他对于幸福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进一步展示了对幸福的审美追求。

主人公作为传统与现实的交汇点,他将自由自在的生活与传统封建礼教之间进行了抉择。

虽然他选择了受戒,但他对于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从未消失。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得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活和立体。

而主人公的父亲则代表了传统礼教的权威和压力,他对主人公保持了一种强烈的控制欲。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汪曾祺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和对幸福的渴望。

《受戒》通过复杂的叙事关系,巧妙的意象符号和深入的人物形象展示了汪曾祺对幸福的审美追求。

人性诗意的美好展现——解读汪曾祺小说《受戒》

人性诗意的美好展现——解读汪曾祺小说《受戒》

⼈性诗意的美好展现——解读汪曾祺⼩说《受戒》⼈性美好的诗意彰显——解读汪曾祺⼩说《受戒》【摘要】汪曾祺作为衔接现当代的作家,他的⼏个阶段的创作、他的“⼤器晚成”及其作品中独特的⽣命体验,使其成为现当代作家中独特的“这⼀个”。

本⽂以《受戒》为对象对汪曾祺⼩说创作进⾏了较深⼊的探讨,分析这篇⼩说中所体现出的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并分别从⼩说的⽂化意蕴、结构特点、抒情叙事以及语⾔特⾊四个⽅⾯对《受戒》进⾏了具体的解读。

从⽽得出汪曾祺的⼩说创作在现代⽂坛独树⼀帜的原因。

【关键字】⽂化意蕴散⽂化诗化语⾔独树⼀帜20世纪40年代汪曾祺在⽂坛崭露头⾓,80年代初期重返⽂坛,他是新时期以来被公认为⼤器晚成的作家,是最后⼀位⼠⼤夫。

1980年⾄1981年,汪曾祺《受戒》和《⼤淖记事》的发表与获奖①,引起了⽂坛和读者的关注。

其实这两篇描述旧⼈旧事的诗意⼩说,并⾮空⽳来风,⽽是作者⼩说创作的厚积薄发。

从作家主体讲,汪曾祺是沈从⽂的嫡传弟⼦,对现代⽂学史上的⼏位抒情⼩说作家情有独钟、⼗分谙熟。

从40年代到60年代,他的⼩说创作虽然“断断续续”,但始终坚守的是这⼀创作路⼦,且已是⼀个有独特风格的成熟作家。

与前辈抒情⼩说作家不同的是,他有更丰厚的传统⽂化素养,并⾃觉不⾃觉地把⽂化融⼊他的⼩说创作,使他的作品富有⼀种浓郁的⽂化韵味。

因此他的⼩说是抒情的,⼜是⽂化的。

从⽂学环境看,“新时期⽂学”虽然冠以“新”的名号,但强烈的政治⾊彩和僵硬的表现⽅式犹在,⼈们并不满⾜于这样的⽂学。

社会和读者都在期待着⼀种纯粹的、真正的艺术出现。

于是年已花甲的汪曾祺“应运⽽⽣”了。

有评论家甚⾄认为:“真正使新时期⼩说步⼊新的历史门槛的,应该是⼿⾥擎着《受戒》的汪曾祺。

”②《受戒》是汪曾祺⼩说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是作者充满性情的叙写,是⼀部饱含诗情画意的⼩说。

⼩说描述的是庵赵庄的和尚们的宗教⽣活以及他们的世俗⽣活,以及⼩说主⼈公⼩和尚明⼦和⼩姑娘⼩英⼦之间清清爽爽、朦朦胧胧是爱情。

对汪曾祺受戒的赏析

对汪曾祺受戒的赏析

对汪曾祺《受戒》的赏析宜宾电大王琏【摘要】小说中自然、纯朴的民俗世界是汪曾祺自然、通脱、仁爱的生活理想的一个表征。

本文以生活空间、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以及艺术境界和语言风格等五个方面展示了汪曾祺的小说《受戒》的美。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诗意和谐自然人性艺术境界语言风格《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

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

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情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文章发表之前,有人问汪曾祺:“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汪曾祺说:“我要写,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

”写成后,汪曾祺宣布:“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这些话,我们都可以把它看做是汪曾祺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也是作家通过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受戒》。

一、诗意和谐的生活空间《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明海和小英子,实际上作者追求和张扬的应该是种“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

作者特地选择混乱时代极为难得的“人不生病,牛不生灾,也没有大旱大水闹蝗虫,日子过得很兴旺”的几年时间,以促成这个桃花源的生成。

这个桃花源中诸多的人物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其情感表露非常直接而且质朴,他们虽然都是凡夫俗子,却没有任何奸猾、恶意,众多的人物之间的相互自然的爱意组成了洋溢着生之快乐的生存空间。

作者以一种通达的甚至理想化的态度看待这种生活,没有丝毫的冬烘头脑与迂腐习气,他塑造的这个空间是诗意的,而又充满了梦幻色彩。

不过明海和小英子虽然不能完全算作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他们那种纯洁、朴素、自然而又有一点苦涩的爱情却确实可以给这种理想赋予一个灵魂。

在汪曾祺笔下,小和尚明海是聪明的、善良、纯朴的,小英子是天真、美丽、多情的。

他们之间朦胧的异性情感,呈现出浪漫的、纯真的色彩,在人生的旅程中奏出了一曲美的旋律。

浅析汪曾祺的《受戒》

浅析汪曾祺的《受戒》

如若说到和尚,不知你的脑海里是一幅什么样的形象,假使你读过汪曾祺的《受戒》,可曾会发出会心的微笑?那里边的和尚念经如唱戏,过节要吃肉,还能娶老婆,还可唱“花焰口”,就像普通人家的日子,那样的有滋有味,那样的朴实悠长。

《受戒》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是汪曾祺在辍笔40年自己60岁之时反思社会人生后的纯熟创作,在那个文化观念转型的关键时期,《受戒》使人们产生了耳目一新的思想冲击。

就如同润物细无声的一场春雨,绵绵密密的软化了人们僵化的心灵。

那么,这篇与当时主流文坛截然不同的小说到底给我们以哪些文学享受和新的启迪呢?一.情节故事呈现出诗意之美《受戒》虽然写的是凡人小事,掌故旧闻,民俗乡情,花鸟鱼虫,但那是一种来自生活的会意和熨帖。

从《受戒》中,我们看到小和尚明子和农家少女小英子纯洁质朴的感情,与其说被小说打动,不如说是被自己的青春记忆所感染。

看着明子和小英子一起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割稻子、打场子,扌歪荸荠,在芦苇荡里划船,那些神秘的喜悦是否会让你联想起自己年少时那纯真的恋爱?你也许想起了校园里的凌霄花和冬青树,也许想起了黑板上粉笔的吱嘎声,也许想起了年少的眼中那明亮的光芒,他们就像是冬天里哈出的白雾一样,朦朦胧胧却又依稀温暖。

这,就是一种诗意之美。

汪曾祺先生曾说过:“我写《受戒》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我写了人性的解放。

”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汪曾祺是个很难归类的独特的小说家。

所以说,你根本无法用某一种定义去框定汪曾祺的小说,它极力打破小说、诗歌和散文的界限,它就是它,无法复制,不可重述。

这也正是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所在。

二.风格特色展现出一幅写意风俗画在风格特色上,汪曾祺的小说比较接近散文,是散文化了的小说。

他的小说更多地接近于生活的原貌,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汪曾祺自己曾说画画是自己的“业余爱好”,并著有《文与画》等书作,而《受戒》就像是一幅写意的风俗画,在写法上看似随意,却精、气、神俱全。

对《受戒》中诗化问题的多种解读

对《受戒》中诗化问题的多种解读

对《受戒》中诗化问题的多种解读作者:李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0期摘要:“诗化情结”从文学批评角度来说是汪曾祺小说的一个重要支点,既承袭了沈从文描写乡土风情的灵魂,又独树一帜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观点。

本文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将《受戒》从诗化小说文本、叙事视角以及表现诗意人生的角度进行解读。

诗意化描写撑起了汪曾祺的文学理想。

关键词:诗化;隐含作者;诗意人生作者简介:李博(1993.3-),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01一、对《受戒》是一个诗化的小说文本的解读在文学理论中,文学性和诗性基本上是同时存在的,文学性就是诗性,但小说与诗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类型,小说负责故事,而诗歌则重在意境,若是小说中暗含着诗歌的意境,那便可视为诗化小说。

《受戒》在如下几方面就具有诗的特点:1、尽管《受戒》有一个故事主线,但作者又将叙述笔触伸向了主线之外的一些事。

首先开篇介绍了主人公明海的身份:和尚,从而引出了他出家也是他家乡的这个地方——庵赵庄,也就是荸荠庵,作者对庵赵庄的地理环境做了简单风趣的描述,随后作者展开了对明海的家乡的民情风俗作了介绍。

接着,小英子同明海发生联系了,笔锋在明海与小英子的几句交谈后又转入了对荸荠庵当和尚的规矩与日常,并用不小篇幅描述仁山——明海的舅舅这个当家的师父的惯常生活。

此时,对明海与英子的描述又是几段带过后开始用不小篇幅描述小英子一家男耕女织的生活场景,呈现出一幅如诗如画、清新隽美的江南水乡图。

终于在这些叙述后,作者切入正题:受戒。

经历了受戒的考验,两人在回家途中互表心意,故事戛然而止。

纵观整个文本,作家的笔力大多在讲述庵赵庄的风土人情,人物与故事情节寓于景物描写之中。

《受戒》的这种散乱的、介绍式的叙述方式,就会淡化叙述的成分,天与人与景与情浑然一体,相辅相成,让人不知是在讲故事还是在讲民情风俗,这使人产生一种“非小说”的感觉,并因材料之间的断裂而滋生意义空间。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受戒》。

《受戒》是一篇以佛教僧人为题材的小说,通过对僧人受戒仪式的描写,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受戒仪式的庄重和神圣。

文章以主人公不舍离别的心情开篇,通过描写寺庙、僧人禅堂的布置、佛殿里泛黄的壁画等细节,让读者感受到受戒仪式的庄严和神秘。

通过对僧人袒露心声、短短十八字的受戒誓言以及嗓音沙哑的僧人的描写,使读者对受戒仪式的神圣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分析,《受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汪曾祺在《受戒》中注重对细节的描绘。

通过对寺庙的描写,如“香烛腾腾,檐口初现云彩,层层圣象似乎隐现”,作者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而庄重的佛教世界。

作者对佛殿内的壁画的描写,如“泛黄的壁画早已剥落”,让读者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长久流传。

这些细节的描写使整个受戒仪式更加真实,读者可以通过这些细节感受到仪式的庄重和神圣。

汪曾祺在《受戒》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

整篇小说围绕着僧人受戒的经历展开,通过主人公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将读者带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通过主人公在仪式中的心情变化的描写,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起伏和变化。

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使整个受戒过程更加丰满,使读者能够在欣赏小说的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佛教的思想和文化。

汪曾祺在《受戒》中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赞美。

通过对佛教僧人的描写,如“高大而结实的僧人”、“他们斗志昂扬地唱,直到喉咙发哑”,作者赞美了佛教僧人的虔诚和奉献精神。

通过对仪式的描写,如“受戒誓言结结实实被我说下”,作者赞美了受戒仪式的庄重和神圣。

作者对佛教文化的赞美以及对仪式的庄重性的描写使得整个受戒过程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读者也因此更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佛教文化的美。

汪曾祺的《受戒》通过细节描写、独特叙事和对佛教文化的赞美,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

对《受戒》中诗化问题的多种解读

对《受戒》中诗化问题的多种解读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对《受戒》中诗化问题的多种解读李博 河北大学文学院摘 要:“诗化情结”从文学批评角度来说是汪曾祺小说的一个重要支点,既承袭了沈从文描写乡土风情的灵魂,又独树一帜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观点。

本文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将《受戒》从诗化小说文本、叙事视角以及表现诗意人生的角度进行解读。

诗意化描写撑起了汪曾祺的文学理想。

关键词:诗化;隐含作者;诗意人生作者简介:李博(1993.3-),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70-01一、对《受戒》是一个诗化的小说文本的解读在文学理论中,文学性和诗性基本上是同时存在的,文学性就是诗性,但小说与诗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类型,小说负责故事,而诗歌则重在意境,若是小说中暗含着诗歌的意境,那便可视为诗化小说。

《受戒》在如下几方面就具有诗的特点:1、尽管《受戒》有一个故事主线,但作者又将叙述笔触伸向了主线之外的一些事。

首先开篇介绍了主人公明海的身份:和尚,从而引出了他出家也是他家乡的这个地方——庵赵庄,也就是荸荠庵,作者对庵赵庄的地理环境做了简单风趣的描述,随后作者展开了对明海的家乡的民情风俗作了介绍。

接着,小英子同明海发生联系了,笔锋在明海与小英子的几句交谈后又转入了对荸荠庵当和尚的规矩与日常,并用不小篇幅描述仁山——明海的舅舅这个当家的师父的惯常生活。

此时,对明海与英子的描述又是几段带过后开始用不小篇幅描述小英子一家男耕女织的生活场景,呈现出一幅如诗如画、清新隽美的江南水乡图。

终于在这些叙述后,作者切入正题:受戒。

经历了受戒的考验,两人在回家途中互表心意,故事戛然而止。

纵观整个文本,作家的笔力大多在讲述庵赵庄的风土人情,人物与故事情节寓于景物描写之中。

《受戒》的这种散乱的、介绍式的叙述方式,就会淡化叙述的成分,天与人与景与情浑然一体,相辅相成,让人不知是在讲故事还是在讲民情风俗,这使人产生一种“非小说”的感觉,并因材料之间的断裂而滋生意义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摘要:汪曾祺的《受戒》小说建构了诗意化的梦境,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诗意意境。

诗意化的叙事性在《受戒》小说文本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本文着重对《受戒》小说的诗意化叙事展开研究,本文一共有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从一个由梦引发的诗意化意境出发、第二部分通过进行诗意化叙事人物分析,刻画了诗意化的田园生活里率真、活泼的主人翁形象,第三部分诗意化叙事语言分析,第四部分对汪曾祺诗意化的叙事进行总结,说明了小说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中国民间生活形态,借鉴了“中国味儿”的民间语言魅力。

关键字:汪曾祺;小说;《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这篇小说写的是什么?我在大体上有了一个设想之后,曾和个别同志谈过。

‘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当时我没有回答,只是带着一点激动说:‘我要写!我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写成后,我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选自《关于(受戒)》汪曾祺】《受戒》小说发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它以清新脱俗的诗意化叙事风格带给读者前所未有的清新风,并在当时的文坛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影响。

《受戒》里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的苏北里下河,讲述了小英子和明子两个少男少女之间的纯真懵懂的初恋。

汪曾祺在小说中营造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生态系的诗意化社会,在这个高度自由的自然环境里所有的人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舒缓和解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又美好,处处都体现着真、善、美的人性。

“当时的文学创作,可以大致分析出两大潮流。

一是‘伤痕文学’和初见端倪的‘反思文学’,是感伤的、愤怒的、政治化和道德化的、英雄主义的和悲剧色彩的,是以上种种情调的粗糙混合物,前者依据的是50年代理想主义的价值体系,试图恢复所谓‘十七年’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后者直接与两次大战后的西欧文学认同,凭借大劫难中的共同体验表达青春的抗议。

突然,出来了一篇充满了内在欢乐的《受戒》,而且这欢乐,是‘四十三年前的旧梦’,是逝去的‘旧社会也不是没有的欢乐’。

小说撇开了几十年统帅一切的政治生活的纠缠,用水洗过了一般清新质朴的语言叙写单纯无邪的青春和古趣盎然的民俗。

悲愤哀伤惶惑、‘愁云密布’的文学天空中蓦地出现了一抹‘亮色’,却不是主张‘走出伤痕’(其实是‘粉饰伤痕’)的批评家们所希望的那种‘亮色’”(选自《受戒汪曾祺的意义》黄子平)。

《受戒》放弃同时代小说所热衷的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竭力塑造一片世外桃源般的乐土并借其还原人性的原始风貌,让小说与其作者在当时代脱颖而出。

文中描绘充满诗意的正在离人们远去、被人们渐渐遗忘的纯真与质朴,或许就是作家汪曾祺给予读者的对于人性本善的一丝希望,同时也是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各种不尽人意现象的控诉。

《受戒》小说作为一部深有影响力的作品,它的诗意化的艺术特点都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叙事描述中体现出来,也会从小说的情感、结构、语言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

小说,就是讲故事。

《受戒》在向读者讲述一个淳朴、懵懂爱情故事的同时,作者汪曾祺的诗意化的叙事已将故事中蕴藏的情感顺着庵赵庄流淌的河水缓缓驶入各位读者的心中。

本文在密切结合汪曾祺的具体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对汪曾祺的《受戒》诗意化叙事展开研究。

一、一个由梦引发的诗意化意境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达成”。

作家汪曾祺就是一位造梦者,他创造了《受戒》这场梦,用诗意化意境将原始的人性美藏身梦中。

(一)水的意象“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武陵人误闯桃花源后,再次寻找虽“不复得路”,然世外桃源却在中国文人的笔下流传至今。

人,已变了;物,亦变了。

唯有那令人忘路之远近的潺潺溪水载着不变的质朴与诗意画卷静静流过千年。

在小说《受戒》的诗意化意境中,水无疑是最重要的意像之一。

在汪曾祺对水的恋爱中,明子与小英子的懵懂情感在碧水间缓缓向读者们驶来。

明子划船的与小英子的对话故事情景中,在水田中挖荸荠的时候,小英子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在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的热闹生活情景中,受戒后小英子划船载明子行驶在芦苇丛中时,小说无不体现了水的意象。

庵赵庄的村民依水而居,水利万物而不争。

水是万物之源,没有水的地方就没有生物种群,没有人类就没有鲜活的生活形态以及心灵情感。

水的意象在汪曾祺的作品中大量运用,一汪汪清澈河水的洗濯下形成了汪曾祺小说清新明快的氛围,他笔下的儿童、女性与水密切相关,有着健康、净朗的人性美,人与水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水意象中和了儒道文化,蕴含了汪曾祺淡泊、宁静的人生理想,营造了小说人物纯净的成长环境,描绘出作者汪曾祺心目中的和谐、安宁。

水在《受戒》小说中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人们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中随处可见,正是这样的环境产生了如含苞待放莲花般清冽的爱情。

同时,水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

小说行文中无不利用水这一流动的景物展现作者的诗意化的叙事结构的展开,泛舟的场景中船桨推开浪花发出的“哗——许”的声响,河岸两边美丽怡人的风景,清脆的鸟儿时不时在耳边传来,芦苇花随风轻扬,作家汪曾祺将自己深沉的追求大自然的自由和人性的自然流露的感情灌注其中,淳朴自然的夜景与真挚浓郁的事情水乳交融,眼前景色与心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怀相互交映,使人不难体会到作者心中蕴藏着的寻求返回到生命的纯净和质朴的状态。

河塘中水流潺潺,流入了他们的骨髓里,心灵里,情感深处,水润清凉。

小说作品的行文行间也如水般流畅明快,始终是一汪碧波荡漾的水注入到读者的心,轻轻明亮。

在多水的生长环境长大,是汪曾祺亲水性形成的关键因素。

水之于汪曾祺,意义深远。

水不但影响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风格,是汪曾祺曾在《我的家乡》中谈到的。

汪曾祺曾说“为了追求一个更好的记忆和梦想,生活的和谐之美,然后来到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和谐时代[1]”,《受戒》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僧侣和民间社会真正的华美乐章的和谐之美,给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和堪称一个完美的范例。

(二)水乡风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大仲马笔下的水下藏着仇恨与浪漫,海明威笔下的水下藏着对勇气与意志的考验。

而“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京派”最后一位传人笔下的水是质朴水乡人们衣食住行的点滴。

这代人第一次认识汪曾祺多数是通过初中语文课本中一篇名为《端午的鸭蛋》的文章。

赞叹文章细腻与灵动之美的同时,读者们都会感到自己通过这端午节和鸭蛋便看到了作者整个故乡的模样。

文中所写的风俗习惯真实、亲切,是“京派”文学的一大特色。

小说《受戒》同样继承且完美呈现了这一风格。

大英子在家绣花鞋,村民打栗子,在旷地上放大焰口,几十个和尚,穿绣花袈裟,飞铙的盂兰会,秋天的时候挖荸荠,收鸭毛的担一副竹筐,串乡串镇等水乡风俗是小说的一大特色。

《受戒》第二十二段“过穿堂,是一个不小的天井,种着两棵白果树。

天井两边各有三间厢房。

走过天井,便是大殿,供着三世佛。

佛像连龛才四尺来高。

大殿东边是方丈,西边是库房。

大殿东侧,有一个小小的六角门,白门绿字,刻着一副对联: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

进门有一个狭长的天井,几块假山石,几盆花,有三间小房” [2]。

天井、白果树、房屋、佛像、对联,恬静的乡村生活如诗似画,宁静怡人的房舍、山石与花相间,从这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乡村自由生活态势,作者叙事化的描写方式娓娓道来,不急不躁,让整篇小说像一首轻快的歌谣。

《受戒》小说通过简单生活的叙事描摹给读者呈现一个纯朴自然的诗意化世界。

《受戒》诗情画意非常浓,是抒情与叙事的完美交融的结晶。

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在文中刻画了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文中有画。

作者细致地观察和深入地体会生活,寓情于事、寄情于景和融情入理的诗意化叙事表现方式,往往可以使文章的主题得到细腻而又朴实感人的体现,整部小说让人觉得随和自在、亲切自然,浑然天成。

《受戒》水乡风俗是地方特色的重要体现,然而这里的描写不仅仅告诉读者当地的风俗。

小说里写风俗,目的还是突出人物形象。

不是为写风俗而写风俗,那样就不是小说,而是风俗志了。

《受戒》在叙事结构、语言风格和人物塑造等艺术特色上更像是一首田园诗歌,《受戒》最后一段“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芦花才吐新穗。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

长脚蚊子,水蜘蛛。

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3]”。

富有动态的诗情化表现方式,仿佛一串清脆的风铃吹奏在皎洁明月的夏夜,星月明朗,阵阵回响,不绝于耳。

汪曾祺的小说《受戒》虽写生活场景,却在情节故事中处处体现出诗意化的叙事之美[3];汪曾祺通过对生活中的自然景色的描摹,在诗意化的情境中展开对人物的刻画和塑造,《受戒》在自然生态的乡村生活中描绘了明海与小英子两个纯真的少男少女的朦胧诗情。

二、诗意化叙事人物分析“我的一些小说不大像小说,或者就不是小说。

有些只是人物素描。

”(选自《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一)明子作为小说的男主人公,明子是全文主题的核心,是作家汪曾祺对于美、和谐、纯净心灵阐释所塑造的载体。

全文以明子受戒为明线,以明子与小英子的恋情为暗线讲述了一段不受戒的受戒故事,透明,纯洁,不含杂质。

1、苦提庵的小和尚《受戒》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明子十三岁起就开始在荸荠庵里过着超然世外的无拘无束的自在生活,作者以“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这样的写作方式做为叙事开头,这种生活只能在理想的世界里可以实现,这种生活现状是不能用某个标准化的社会道德观去简单定性地评判这种超然的人性解放的自由状态,在小说勾画的诗意化的家乡生活中,出家的和尚与传统意义上的和尚不一样,小说的像明海那样的和尚在庙里不用受什么清规戒律的约束,在任何一个庙里都可以吃饭,可以打牌、杀生、吃肉、还可以通过手艺攥着零花钱留着,还可以还俗结婚,有些和尚已经有了家室,有些还不止一个,在庄严神圣的寺庙法事活动中,和尚们自在悠闲,把放鞭炮当做日常游戏玩耍一样,一些成长中的和尚们在大型活动中还会想办法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吸引小姑娘小媳妇的注意力。

明子的灵性与聪明在小说中淋漓尽致展现出来,如通过半本《芥子园》学习画画,如学习经书中都体现他的聪明。

2、青春懵懂的少年明海十几岁就去寺庙了,名义上是个和尚,但是在当地淳朴、单纯的庙里庙外的生活环境中使他的内心纯真明净、不染尘埃,没有经历人生的沧桑变故,一副不堪世事的模样,和小英子是单纯的好朋友,童真的单纯美好使得两人有着更多的话语,在一起活泼轻松玩耍,在日渐接触中,对小英子的爽朗、率真、活泼、聪慧的性格逐渐心生好感,这种好感是青春时期的朦胧的情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