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手打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第一章导论
1.社会研究: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
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方法论: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社会研究中的
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3.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用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4.经验研究:经验研究即实证研究,是指与纯理论研究相对的另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通常
指搜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
或者说针对某一种看法和观点,需要透过实地的经验来验证或检验。
5.实证主义方法论:是相对于人文主义方法论而言的。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研究应该
向自然科学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互相联系进行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
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
同时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
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典型的特征。
长期以来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着社会研究方法论的主流地位。
6.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法国社会学家XXX提出的,实证一词意味着真实、有用、肯定、精
确、相对这五层含义。
夸大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
把常识“范围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征象的实际规律”。
7.定性研究:是指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
规定性来研讨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它通过发掘题目、理解事件征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发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
定性研讨是研讨者用来定义题目或处理题目的途径,其主要特点是非实验性的,即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的表达。
8、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几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
特征数字,或求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定量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侧重于且较多的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②.定量研讨源于实证主义,在范式上更接近科学的范式
③.定量研讨与演绎的过程更为接近,从一般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
④.定量研讨者往往夸大客观事实、夸大征象之间的相关、夸大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⑤.定量研讨常常是用来进行理论验证的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必考章节
1.理论:社会研究中的理论常常指的是“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
是指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命题。
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只是人们认识活动的一种工具,是人类想像和思考的产物。
构成理论的这些假设或命题可能属于同一层次,也可能属于不同层次。
大多数的理论,往往具有两层以上的假设命题。
较低层次的假设或命题可以由较高层次的假设或命题演绎推理而来,而这种推论所依据的则是逻辑原则。
理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②.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识
③.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现实作出解释。
在社会研讨中,研讨者通常会将理论划分为三个层次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
中层理论:又称中观理论,是指既非日常研究中大批涌现的微观而且必要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用以解释所有我们可观察到的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一致性的自成系统的统一理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理论。
这种理论是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
由有限的几组假定所组成,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设中产生能接受经验研究证实或伪证的具体
假设。
它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
比如,社会学常见的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
2.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他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3.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观点)的观点。
4.自变量:指的是其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发生变化的变量。
5.因变量:指的是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
6.中介变量:指的是出现在更为复杂的一些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它在自变量与因果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途径或方式。
7.命题: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8.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假设是命题的特殊形式,这类特殊性体现在:
①.命题中的基本元素是抽象的概念,而假设中的基本元素则是相对具体的变量
②.假设中的变量关系应该是经验可测的,即可以通过经验的观察进行检验的。
假设是抽象的理论和经验的研讨之间重要的结合部。
一般而言,假设有条件性陈述,差异式陈述和函数式陈述方式。
9.经验概括: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者是对变量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一种说明。
是对一种有经验数据证实了的变量特征或者变量间关系的一般性阐述。
它适用于所研究的整个一类变量,而不是其中的某一具体情况。
经验概括所阐述的是个一类变量的或然性,而非必然性。
10.假设演绎法:在科学研讨中,一般的模式是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种称作假设演绎法的逻辑过程,该过程由以下四个互相联系的步骤组成:①.观察一种征象和一组完整的的事件
②.对观察结果的进行概括,试图形成一种能够解释所观察的现象的理论
③.从这类概括的理论出发,推演出具有逻辑性的某种结论
④.用具体的材料来检验这类理论。
若理论被检验所证实,就可以得出结论:获得了解释这
种现象的知识;若理论不能被检验所证实,就得重新修改原始的理论并进行新的检验。
第三章选题和文献研讨
1.研究问题:研究问题即研究命题,是指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的回答。
他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问题”或“现象”既有些相似,又有所不同。
相似之处在于社会研究中的许多问题的确常常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社会现象或某种社会问题;不同在于社会研究的问题通常比社会世界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更为具体,更为集中,更为明确。
研究问题的选择能体现研究的水平,这主要因为,在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既需要用到研究者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知识,又需要研究者具有开阔的视野、比较敏锐的洞察力、比较强的判断能力,同时,还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
2.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
3.问题重要性:及研究所具有的价值或意义。
4.问题创造性:也可以称作创新性或独特性,它指的是研究问题应该具有的某种新的东西,具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5.问题可行性:指的是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问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6.问题合适性:指所选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7.研讨题目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研讨题目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讨题目;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讨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工具或特定题目的目的。
8.文献回顾=文献考察=文献评论,指的是对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
或者,就是一个体系地识别、寻找。
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第四章研讨设计必考章节
1.研究设计:是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同时他还包含着制定详细的制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2.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的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方向的研究类型。
需要进行这种探索性研究的要求,经常出现下列两种情况:第一,当研究者准备研究的问题或现象本身十分特殊、十分新鲜,很少有人涉及时;第二,研究者本人对打算研究的问题或现象不太熟悉、了解很少时。
3.描述性研究:是一种对研究的总体或某种现象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进行描述的研究类型。
他所关注的焦点通常不在于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分布,而在于回答这种分布是怎样的。
也可以说,描述性研究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
4.解释性研究: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解释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
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种:探索、描述和接受。
解释性研究的特征:
①.由于解释性研讨的目标是回答“为甚么”,是解释原因,说明关系,理论色彩更浓②.解释性研讨在内容上不要求具有遍及性,不要求八面玲珑,但是他特别注重研讨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③.在分析方法上,解释性研究往往要求进行双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
④.解释性需要有明确的研讨假设。
5.理论性研究:指的是那些侧重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
其关注点主要在于探索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主要目标是要增加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的理解,增加人们对社会事物的认识。
6.应用性研讨:是指那些侧重于了解、描述和探讨某种社会现实题目或者某类社会征象的题目。
其关注点通常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迅速地了解现实状况,分析征象或社会题目形成的原因,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建议,以帮助制定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题目,以及评估社会后果。
更关注若何有效的解决现实社会题目。
7.分析单位:指的是一向社会研讨中的研讨工具。
换句话说,分析单位就是研讨中将被分析和描述的工具。
即一项研讨中被研讨的人或事物。
分析单位有五种主要的类型:个人、群体、构造、社区、社会产品。
分析单位的共同特点:第一,研讨收集的资料,直接描述分析单位中的每一个个体;第二,将这些对个体的描述聚合物起来,可以描述有这些个体所组成的
群体(研讨的样本),以及由这一群体所代表的更大的群体(总体),或者用这类描述的聚合去解释某种社会征象。
8.区群谬误=层次谬误=体系错误:指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
或者说,研究者用集群的分析单位收集资料,而用一个非集群的分析单位来下做结论的现象。
区群谬误一般是将社区特征与群体特征、群体特征与个人特征相混淆的错误。
比如,当一个研究者所收集的是有关某种集群(城市工厂公司)的资料,然后从这些资料中抽出有关个人行为的结论时,他就犯了区群谬误。
要避免犯区群谬误这种错误,关键的一点是要保证你做出结论时所使用的分析单位,就是你运用证据是所使用的分析单位。
9.简化论=简约论:是指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从形式上看,简化论的错误正好和区群谬误相反。
在研究者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来进行测量,而做出的是有关集群的分析单位是如何运行的结论时,或者说在研究者所拥有的微观的有关个人如何行为的资料,但是他做出的却是有关宏观层次的单位如何运作的结论时,这种错误最容易发生。
要避免犯简单论这种错误,关键的一点是要保证你做出结论时所使用的分析单位,就是你运用证据是所使用的分析单位。
10.横向研究=横剖研究:指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11.纵向研究=纵贯研究:指的是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
纵贯研究包括趋势研究、同期群研究和追踪研究三种类型。
其特点在于,它能了解现象的发展过程,能比较不同时期的变化,此外,由于各种变量的时间顺序清楚,因此容易作出逻辑上的因果判断。
但纵贯研究的调查范围较小,难以进行不同类型的研究。
12.趋势研究:指的是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而研究。
趋势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一般总体在不同时期的态度、行为或状况进行比较,以揭示和发现社会现象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需要注意的是趋势研究对同一总体在不同时间点上所进行的若干次横向研究必须是具有同样的研究内容,采用的是同样的测量方法。
13.同期群研讨=人口特征组研讨:指的是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讨。
14.同组研讨=定组研讨=追踪研讨:指的是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讨。
主要用来探讨人们的行为、态度或意向的改变模式或变化过程,分
析影响这类改变的各种因素。
由于同组研讨每次进行研讨时都使用同一个样本,但被研讨者往往随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各种变化有时难以预料的。
因而,进行同组研讨最大的艰巨往往是后续的研讨中,无法找到或获得首次样本中的全部研讨者。
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必考
1.测量:就是根据肯定的法则,XXX某种物体或征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测量尺度:对于不同的变量需要使用不同的测量尺度。
从测量的角度看,可以将变量划分为四种类型: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
其中定类测量有成为定性测量,而后三种变量都称为定量变量。
对应于这四类变量,有四种测量尺度。
分别为,定类尺度或名义尺度;定序尺度或等级尺度;定距尺度或等距尺度;定比尺度或比例尺度。
2.定类测量=类别测量=定名测量,他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
定类测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
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
3.定序测量=等级测量=顺序测量,定序测量的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对象排列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
或者说,
定序测量可以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
4.定距测量=等距测量=区间测量,它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
5.定比测量=等比测量=比例测量,除具有类别区分,次序区分,距离区分还具有比例区分。
因为具有一个绝对零点(有实际意义的零点),所以,他测量所得到的数据既能进行加减还能进行乘除运算。
6.操作化:操作化是指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
它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
操作化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概念的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并将理论概念具体化为可观测的变量和指标,然后用变量语言重新表述理论假设,并用具体的指标(或变量)建立研究假设。
操作化过程主要包括澄清与界定概念和发展测量指标两个方面的工作。
量表:是一种具有结构强度顺序的复合测量,及全部陈述或项目都是按一定的结构顺序来安排的,以反映出测量的概念具有的各种不同的程度。
量表的作用在于精确度量一个较抽象的或综合性较强的概念,特
别是度量态度和观念(如生育态度、种族偏见、政治倾向)的不同程度或差异。
量表的各个项目互相之间存在这一种趋势的顺序。
总加量表:由一组反映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的陈述构成,回答者分别对这些陈述发表意见,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并进行计分。
然后将回答者在全部陈述上的得分加在一起,就得到了他的态度得分。
7.XXX量表:XXX量表是总加量表的一种特定形式。
由一组对某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同意(赞成),同意(比较赞成),不知道(无所谓),不同意(比较反对),非常不同意(反对)”。
五种回答。
分别记为1,2,3,4,5,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对各道题的回答所得分数的加总,这一总分可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他在量表上的不同状态。
由于答案类型的增多,人们在态度上的差别就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来。
是在社会研究中用的最多的一种量表形式。
8.语意差异量表=语义分化量表:主要用来研讨观点对于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义。
其形式由处于两端的两组意义相反的形容词构成,中间分为7级,分别计1至7分。
调查时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感觉在每一对反义词中的适当位置画记号。
研讨者通过对这些记号所代表的分数的统计和计较,来研
讨人们对某一观点或事物的看法或态度,或者进行个人或团体间的比较分析。
9.信度:便可靠性,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工具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换句话说,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及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事物或变量。
10.再测信度:对同一群对象采用同一种测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先后测量两次,根据两次测量的结果计算出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再测信度。
是一种最常用、最普遍的信度检查方法。
11.复本信度:根据同一群研究对象同时接受两个或以上复本测量所得的分数来计算其相关系数,要求真正的复本,但现实情况难以满足。
12.折半信度:将研讨工具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较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这类相关系数就叫做折半信度。
13.效度=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地、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14.表面效度=内容效度=逻辑效度:指的是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合适性和逻辑相符性。
也可以说是测量所选择的项目是否“看起来”符合测量目的和要求。
评价一种测量是否具有表面效度,首先必须知道所测量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其次需要知道这种所收集的信息是否和该概念密切相关,然后评价者才能尽其判断能力之所及,做出这一测量是否具有表面效度的结论。
由于表面效度基于个人的主观判断之上,因而这种效度缺乏标准的、可重复的程序保证。
15.准则效度=效标效度=预测效度=共变效度=实用效度:准则是被假设或被定义为有效的测量标准,符合这种标准的测量工具可以作为测量某一特定现象或概念的效标。
对同一概念的测量可以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其中每种测量方式与效标的一致性称为准则效度。
准则效度有三种形式:预测效度、共变效度和实用效度。
准则效度可以用两种测量工具得出的观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衡量,而不是靠主观判断,但它的局限性是:有些作为校标的测量工具只是假定有效的,它本身是否真正有效并没有理论依据。
16.结构效度=构造效度:是通过利用现有的理论或命题来考查当前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
他涉及一个理论的关系结构中其他观点(或变量)的测量
第六章抽样必考章节
1.总体和个体:总体是指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个体是指构成总体的最基本单位。
在社会研究中,最常见的总体是由社会的某些个人组成的,这些个人便是构成总体的个体。
比如,当我们对某省大学生的择业倾向进行研究和探讨时,该省所有在校大学生的集合就是我们研究的总体,而每一个在校大学生便是构成总体的个体。
2.元素=个体:即构成总体的最基本的单位
3.样本:即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集合。
4.抽样: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中,按肯定方式选择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过程。
或者说,抽样是从总体中按肯定方式抽取样本的过程。
5.抽样单位: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
6.抽样框=抽样范围: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元素的名单。
7.参数值=总体值:它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8.统计值=样本值:它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9.置信度=置信水平:它指的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或者说,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中的把握性程度。
它反映的是抽样的可靠性程度。
10.置信区间:是指在某一置信水平下,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的误差范围。
他所反映的抽样的精确性程度。
误差范围越大,精确性程度越低;误差范围越小,精确性程度越高。
它与置信水平相对应,置信区间是指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正负区间内的概率。
置信水平与置信区间通常正比的关系,置信水平越高则一般所需要的置信区间就越大。
11.随机抽取:就是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入选样本。
或者说,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被抽中的概率相等。
而且,任何一个个体的入选与否,与其他个体毫不相干,互不相干。
12.简单随机抽样=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最基本形式。
它是按等概率原则直接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组成样本。
(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