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中国乡村生态,生计和生活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研究——以绿耕项目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与中国乡村生态,生计和生活可

持续发展的行动研究——以绿耕项目为

摘要: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视角出发,对中国乡村社区的衰退现象进行了

剖析,探讨了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探索了生态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农村社会工作

应该以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基础,在现实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干预,促进“系统

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生态、生计与生活。

关键词:发展;生活;社会工作;生计;乡村生态;可持续;绿耕

一、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两难

1.问题的缘起

绿耕立足于少数民族村庄,以专业的社会工作方式促进文化和发展。驻村社

工利用历史资料对村民的需要进行评价,根据村民的需求,建立了七个兴趣群体,其中包括老人、妇女和青少年,另外,也和本地的农民们一起创办了"文化活动

中心"。在社会中心的帮助下,社工和当地的部分农户联合开设村史、筹募小学、开展大型的娱乐活动。工作的总体宗旨是利用社会团体的社区活动,让民族的文

化底蕴得到弘扬,充实乡村民众的文化生活与体育活动,同时又能提高人民自信心。但是,在实际实施中,社区工作者经常遇到项目目标和村民需要不一致的问题。

2.社会工作的本土困境与实践范式

在面临生态、生计、生活等问题的情况下,以维护公平、公正为使命的社会

工作专业实践,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许多情况下,社会工作实践既不能解决社

区居民的生活问题,也不能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互相伤害。中国社会工作在理论

和实践上都遇到了两难的问题。

二、中国农村的退化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1.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苦难与不平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马克

思主义基于自身的时代特点,把其焦点放到了资本家剥削人类的问题上,于是,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被人认为是一个纯粹的无产阶级解放主义,他主要针

对了资本主义环境中的生态问题,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过,随着时光的推移,世界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而马克思对于生态问题的论述也就越来越引起人

们重视。

首先,马克思把人和自然联系在一起,但同时也存在着矛盾。一方面,人是

大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人本来也是自然界的一个存在主体,是自然界存在的根本。人靠劳动来获取必要的物质保障,这是建立在自然界基础上的,没有大自然,就无法想象劳动。

其次,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的性质时,揭露了生态环境、民生和生活的退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资本为基本原理,通过雇用工人而获得利润的商品。

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本质,对资本主义下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双重作用有

了深刻的理解。一方面,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效果,但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发展也更加强化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从而导致

了人与自然界相互之间、经济社会、人与经济社会内部之间的对立问题愈演愈烈,资本主义发展也开始走出了一个不归之路。他生活在一个资本主义初期,是一个

残酷的阶级压制时期。他的批评眼光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和无产阶

级的贫穷问题上,目的是寻求无产阶级的解放,而不是系统地批评资本压榨资源、破坏环境。

2.中国乡村社会的衰落:生态、生计与生存危机

晚清、民国以后,中国被迫进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贸易体制,中国

还受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代谢断裂”影响,中国农村也在不断地衰退。毛泽东认为,假如不解决农业问题,则我国的社会任何问题都无法解决,所

以我国的社会民主革命必须以农业问题为核心。中国革命的成功,是现代中国社

会的种种矛盾的政治先决条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部分。中国成立之后,经过“农业改造”、“大跃进”、“民族公社”等系列变革,使全国农业生产组织、资源获得了完全的有效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的“乌托邦社会主义”

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首先,自然力量被摧毁,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产生了马克思以“代

谢断裂”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农业对自然的损害。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由地方政

府和资金主导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单一的规模经营,不仅破坏了生态系

统的多样性,而且使乡村的生产、居住环境不断恶化。绿寨大面积栽培一种新的

作物,往往要靠大量的化肥、杀虫剂来确保粮食的产量,造成土壤硬化、污染水源、物种多样性下降、农药中毒等。

其次,以资本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模式,会削弱人的自然力量,使劳动价值受

到压抑,使劳动者越来越贫穷。在绿寨,以小春、杂粮为主的品种为基础,将农

户纳入了由工商资本控制的梯级长链市场。在长链条的市场中,农户只处在生产

环节。就生产投资而言,种子、化肥、杀虫剂等农资的价格不断上涨,而农作的

费用却在不断上升,而农资的价格却是不稳定的,一旦成本超过了农资,就会造

成“越种越穷”、“血本无归”。从产量角度看,由于大规模种植主要依靠市场,而市场价格的波动较大,加之销售层次复杂、运输费用昂贵,农户所能得到的农

产品的价值微乎其微,造成了“谷贱伤农”。

三、生态建设、民生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在研究人类与自然的代谢过

程中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等问题上,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1.可持续的生态重建

杀虫剂和化肥的大规模应用,对城乡生态环境都带来了长期的危害,而与此

同时,由于受到新消费主义的影响,城市生活废弃物和农村生活环境污染的问题

日渐加剧,将越来越成为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压力。为缓解农业自然环境污染

问题,中国绿色农垦社会工作的可持续生态重建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化学耕作优势,扭转单一的大面积种植模式。在绿寨,

社工们鼓励村民建立合作社,使当地原有的水稻品种得以恢复,减少使用化肥和

杀虫剂,逐渐扭转了杂交稻的规模优势。每年,合作社都会以稳定的方式种植旧

的稻米,减少杀虫剂用量、降低种植成本、减少单一耕作所造成的危险,同时还

能帮助土地恢复和净化,维持社区的生物多样性,为居民提供安全食品。

其次,要在日常生活中修复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共存的生态观念。人与自然的分离,体现在人与自然的直接联系减少,人类忽略

了大自然,损害了大自然。为了消除人类和大自然的障碍,就必须重塑人类的环

保观念,让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相适应。社工组织专题研讨,播放环保影片,邀请环保生活实践者分享经验,以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乡村

社区生态旅游工程的实施,可以促进村民对自然的再认识,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

系进行反思,并为人民提供一个与自然直接互动的生态体验平台。社工们也鼓励

村民把环境意识转变成环境保护的行为。例如,建立社区公益基金,引导民生团

体成员使用公益金购买环保杯子,发放到农户手中,取代一次性塑料杯子;动员

村民回收利用近年来建设的大量废弃建筑垃圾,建设社区文化广场等。

大部分村民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增收上,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和谐发展的情况下,村民往往会放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要想根除社会上不利于环保的日常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减少塑料袋使用、推行

绿色消费等,都很难持久。在面临上述问题时,不仅要进行工作战略的调整,还

要从结构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社会根源,从社区为中心的实践走向微观和宏观的

双重转变。

2.可持续的重建生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