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学院专业建设规划

合集下载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一、建设目标(-)总体目标依托先进制造业,以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及智能制造装备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创建共育共管、互利共赢的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合作机制。

打造校内“6真”特性的“教学工厂”,为教学、师资培训I、社会培训与职业鉴定、产学研合作等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成为专业推行“学、导、训、产、研”一体化改革的有力保障。

创新“基础学习、岗位轮训、校内顶岗、校外顶岗”四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现代学徒制,建设一流师资,构筑优质教学资源库。

力争把本专业建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端制造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提升综合影响力,为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具体目标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政校行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在“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指导下,优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的功能,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和工作机制,保障政校行企合作互赢、长效。

创新基于“教学工厂’'四段递进式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企业的用工整体需求及校内“教学工厂”的部门岗位设置,确定本专业和企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岗位职责和工作岗位能力要求。

从基础学习到校外顶岗四段式教学体系体现出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职业技能、岗位综合能力、职业素养、对企业的认知度、工学结合融合度等逐渐提升。

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平稳实现和企业人才需求零距离对接。

2.建设“善教学、强科研、重服务”的国内一流专兼师资团队培养教学名师、研发学者:建立对教学团队中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及兼职教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教学团队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建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⅛年教师传帮带培养体系,打造教学研发团队。

加强专兼教师的技术技能培训,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授课水平,建立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校任教的长效机制。

以纵向科研带动横向创新项目,实施“一师双岗”提升团队技术服务行企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开设的产业支撑型专业。

于2007年经过充分的社会调研、专家论证并报经省教育厅审批同意设立,于2008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普通高职生。

为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打造成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对接区域设备制造业,服务区域设备制造业,改造提升区域传统设备制造业,特制订本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背景与专业建设基础(-)专业建设背景1、行业背景201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451亿元,同比增长14. 8%,增速快于全省工业3个百分点,扭转了2017年低于全省工业的局面。

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30.9%,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为37. 7%。

除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 3.5%外,其他子行业均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

201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140亿元,同比增长24.9%,比2017年回升了13. 4个百分点。

实现利税1098.3亿元,增长26.8%,比2017年回升了26. 7个百分点。

其中: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保持42. 8%、35. 9%、34.持的较快增长。

实现利润706. 1亿元,由2017年负增长1.6%转为增长20%,回升了21.6个百分点。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智能制造装备业的发展,为此,专门颁发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装备制造等六个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

省经信委于又制订了《加快全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2014年6月4日,全省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吹响了装备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挺进的号角。

全球制造业普遍进入了技术和设备升级改造期,靠什么来提高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机器人就是一个最重要的“抓手”和突破口。

目前世界机器人市场大慨有80亿TOO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占的比重最大。

2025年,整个机器人市场将达到500亿元。

衡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精品专业(建设规划概要

衡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精品专业(建设规划概要

111衡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精品专业(建设规划部分)条目描述项目建设内容一、专业建设措施1—1精品建设专业领导小组与精品专业规划建设目标:1、加强精品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作用,全面启动专业建设工作。

2、精品专业负责人,设立《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精品专业组。

3、不断完善精品专业规划书的制定。

4、从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切实有力的保障,保证项目建设的有效实施。

5、确定加工制造类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大类。

2009年2010年2011年主要措施:①加强以肖启梁为组长的精品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

②制订《衡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省级精品专业建设规划》。

③确定电子信息类和机械制造类为重点建设大类。

④朱喜雨为精品专业负责人;设立《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精品专业组。

主要措施:①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该专业与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②公司技术骨干与专业教师互兼互聘,由技术骨干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

③与企业形成长期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主要措施:①学生参与公司项目建设,教师为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为公司进行员工培训。

②督促、完善精品专业建设规划的实施 ③做好精品专业验收工作。

负责人:肖启梁负责人:肖启梁衡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精品专业(建设规划部分)条目描述项目建设内容一、专业建设措施1—2精品专业建设专项经费建设目标:设立精品专业建设专项经费201.5万元,用于设备添置、师资培训、教研教改,教材开发等。

2009年2010年2011年主要措施:①拔出55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实训设备的添置;拔出9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师资培训;拔出5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课程改革。

②年终进行核算。

做到帐帐相主要措施:①拔出4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实训设备的添置;拔出11.7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师资培训,拔出6.5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课程改主要措施:①拔出5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实训设备的添置;拔出15.3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师资培训;拔出9万元的专项负责人:肖启梁112符,帐目与实物相符。

机电工程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

机电工程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

机电工程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1. 引言机电工程学院是我校重要的工科学院之一,致力于培养具备机电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升学院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必要的。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机电工程学院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规划。

2. 发展目标机电工程学院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机电工程学院,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开展前沿的科学研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3. 发展规划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机电工程学院制定了以下发展规划:3.1 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教师。

•完善课程设置,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体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推行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估和反馈机制,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3.2 强化科研能力•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教师主动申请各类科研项目。

•建立科研团队,加强学院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前沿科技研究。

•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实验设备,支持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活动。

•积极申请国家级和地方级科研奖励,提升学院的科研影响力。

3.3 加强学科建设•完善机电工程学科体系,建立起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的完整学位培养体系。

•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合作,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的人才。

•建立学科评估和监测机制,及时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和重点。

3.4 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双向学生交换项目,提供留学和交流的机会。

•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开展联合培养和科研项目。

•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提升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吸引国际优秀学生和教师到机电工程学院学习和工作。

3.5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服务。

•开展继续教育项目,为职业人士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

•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务,提升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4. 实施计划为了确保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机电工程学院将采取以下措施: - 成立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并监督落实情况。

(完整word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完整word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年—2015年)一、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及省教育厅《关于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结构的若干意见》﹛闽教高[2007]65号﹜和厦门市政府《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文件精神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立足厦门,服务海西建设,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学校规划统一指导下,按照“职业定位准确,层次定位准确,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质量优良”的要求,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就业竞争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机电产品为核心”的原则,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成精品专业,推动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向;面向生产、服务一线,依托行业,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以师资建设为根本,以“教、学、做、知识、能力、素质"六位一体教学方法为突破口,突出课程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规划原则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的原则。

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特别是厦门市重点培育的产业群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专业布局,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坚持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校立足龙头专业,以龙头专业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的精神,先行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由此带动机电专业群其他专业建设与发展.三、建设内容和实施步骤针对精品专业建设要求及学校的发展规划,结合机电专业群各专业建设规划,制定了具体的建设方案。

1。

教材建设: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采用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和推荐教材和自编、参编教材相结合的教材体系,本教研室自编了一批实践实训补充教材,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适用的教材体系。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申请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二Ο一一年十月目录第一部分专业建设基础.. (3)一、行业发展概况和人才需求分析 (3)1.行业发展概况 (4)2.人才需求分析 (4)二、建设基础 (5)1.专业基本情况 (5)2.专业特色 (6)第二部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 (6)一、专业建设目标 (6)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目标 (8)2.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8)3.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目标 (8)4.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9)5.校企合作建设目标 (9)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目标 (9)二、人才培养目标 (10)三、教学质量目标及其监测指标 (10)第三部分专业建设内容 (15)1.专业调研 (15)2.人才培养模式 (15)3.课程体系 (16)4.师资培养 (16)5.实训设施 (16)6.科研教研 (16)7.校企合作 (16)8.服务社会 (17)第四部分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 (17)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办法 (17)1.培养模式方面 (17)2.师资培养方面 (18)3.实训条件方面 (18)4.科研能力方面 (18)5.教育信息化方面 (18)6.行业指导方面 (19)二、建设目标实现的组织、人员、经费、政策保障及质量控制 (19)1.组织及人员保障 (19)2.经费保障 (19)3.政策保障及质量控制 (20)第五部分绩效考核指标 (22)第六部分专业建设预算 (25)第一部分专业建设基础一、行业发展概况和人才需求分析1、行业发展概况机电行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行业,机电行业的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标志,当前,中国正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世界制造业生产基地正加速向中国转移,不久的将来,我国将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新型制造业基地之一,目前我国正在着力提高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以工程机械、现代轨道交通设备、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仪器仪表等成套设备和专用设备为重点的制造业。

机电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机电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机电专业建设规划方案机电技术专业是我校的传统和品牌专业,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打造特色专业,我们遵循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的建设原则,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培养适应现代机械制造业和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为目标,制订机电技术专业建设规划和方案。

一、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专业特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二)基本思路以“工学结合”为途径,积极推进“订单培养”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加大投入,建设适应经济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实训教学基地;本着基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原则,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强化技能训练,使学生一毕业即具备生产岗位所需的技术和操作技能;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效益和水平,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总体规划和目标主动适应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要求,依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的原则,以培养一流的教师队伍为切入点,以专业特色建设为主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

经过3至5年的建设,把本专业建设成为目标定位准确、课程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善的特色专业。

三、具体规划和建设方案1、培养模式改革充分认识工学结合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由企业专家和学校领导、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指导人才培养过程。

按照“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培养标准”的原则,在积极探索“订单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重点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代码 580201学校名称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学校代码 13859学校所在地山东省淄博市编制日期 2011年10月14 日修订日期 2011年11月30日第一部分专业建设基础一、行业产业背景与人才需求近几年,尤其是“十一五”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特别是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实力也持续提升。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业大国。

2010年,工程机械行业总规模突破4000亿元,中国也因此正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

此间召开的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显示,未来十年内,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会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制造业将打造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产业区域结构。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四十大类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制造业聚集带、胶东半岛高端制造业聚集区、省会城市群制造业聚集区、鲁南制造业聚集带。

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船舶游艇、航空航天装备、机床、农用机械、矿山工程设备、电工电器及仪器仪表等十一大类装备产业,着力提升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二、服务与发展相结合,专业与产业相对接,为山东省有色冶金业、中国铝行业及山东省新型工业化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多年来,学院坚持“植根机械装备制造业,服务有色金属冶金行业工业化”的办学定位,围绕有色金属冶金行业新型工业化进程、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战略,推进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建设输送高技能人才。

学院按照“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的方针,主动对接优势产业集群,积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内涵建设。

学院作为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创新“深度互惠协作”的培训机制和模块化培训模式,积极开展企业员工职前、职中、职后培训,成为中国铝业公司、南山铝业、魏桥铝电集团、茌平信发铝业、烟台恒邦冶炼等多家企业员工定点培训基地。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化专业师资队伍及成果情况一览表
姓名
年龄
专业技术职务
主要教育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成果
备注
訾兴建
41
副教授
控制检测
主持省级项目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院教学名师,发表论文20余篇
省级专业带头人
孙新梅
44
副教授高工
电气工程
主持市级课题3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项、省级新产品奖2项,发表论文13篇
省级专业带头人
(二)办学特色
1.专业定位明确,紧贴社会需求
根据社会需求,目前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定位有两个方向,一是“以电为主,以机为辅,机、电、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应用”。 二是“以机为主,以电为辅,机、电、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应用”。 以电为主---以电工电子及设备电气知识为主要学习对象,以机为主---以数控机床等典型机电设备为主要学习对象,培养学生机、电、信息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部分校外实训基地情况一览表(市内)
序号
实训基地名称
主要实训项目
1
淮北市矿业集团公司机械总厂
金属加工、热加工、钳工、焊工、热处理
2
淮北市污水处理厂
电气线路接线、控制、钳工、焊工
3
淮北市申正电力控制设备有限公司
钳工、焊工、电气设备安装调试
4
淮北丰盛泰机械制造公司
线路板焊接、机电设备维修与安装
省级专业带头人
代慧芳
39
副教授
自动控制
主持院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6篇
院级专业带头人
李柯
45
高工
高职教育
主持院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8篇
陈庆来
46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附表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进度与预期效果一览表(在最后)一、项目组负责人:张海筹(机电工程系主任、教授、高级工程师)戴开发(华菱涟钢集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二、专业建设的意义(一)行业背景分析1、国家调整和振兴装备制造业《国民经济与社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目前我国装备工业在总体规模上居世界第四位。

装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长三角主要城市都把现代制造业作为结构调整的支柱产业。

在全国装备工业10大行业中,农机制造业产值列第三位。

国家农机补贴政策有利于农机产业快速发展。

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化促进法》,中央把农机购置补贴作为一项政策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

6年来,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规模逐年加大,由当初70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30亿元,6年翻了近8番,实施范围由66个县拓宽到所有的农牧业县,在增加农机装备总量、优化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补贴力度越来越大,受惠区域的越来越广,受补贴产品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拉动农机产品市场需求的重要力量,必将促进农机产业进一步快速增长。

据专家预计,未来国内农机市场将强劲增长。

从工业总产值看,2004年~2008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分别为900亿元、1084亿元、1316.7亿元、1517.5亿元和1910亿元,年均增长20.7%,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

2009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按此发展速度,预计到2015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将超过2600亿元,比2008年增长31%;2020年将达到3300亿元,比2008增长73%。

从农业机械化水平看,目前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40%左右,按照国家2015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2020年超过70%的要求,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比2008年分别提高15个百分点和30个百分点,农机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机电专业群建设方案

机电专业群建设方案

机电专业群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机电专业是现代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专业之一,在制造业、交通运输、能源等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促进机电专业学生的学习交流、实践创新和职业发展,建设一个以机电专业为核心的群体组织,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与任务1.目标:建设一个活跃、积极、互助、共进的机电专业群,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供交流、实践和就业等方面的支持。

2.任务:(1)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对机电专业的认识和兴趣;(2)组织实践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搭建就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三、组织架构与职责1.主席团:由群主和副群主组成,主要负责群体整体管理和决策。

2.部门设置:(1)学术部:负责组织学术讲座、学科竞赛等学术交流活动;(2)实践部:负责组织实践创新活动、实习和科研项目;(3)拓展部:负责拓展群体资源和组织与其他学术组织的交流合作;(4)就业部:负责搭建就业平台,提供就业指导和创业支持。

四、活动内容与形式1.学术交流活动:(1)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介绍机电专业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领域;(2)组织专题研讨会,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成果;(3)参观科研机构和企业,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和应用实践。

2.实践创新活动:(1)组织机器人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2)开展技能培训班,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3)组织工程实习和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3.就业创业支持:(1)举办就业招聘会、创业讲座等活动,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2)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推荐;(3)组织职业规划培训,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

五、组织管理与资源保障1.组织管理:(1)成立机电专业群组织委员会,负责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和活动计划;(2)建立定期例会和工作汇报制度,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2年-2015年)一、专业建设背景与基础(一)行业和区域背景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生产的基础,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在制造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该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大量新型现代化企业应运而生,前景十分广阔。

环京津创业带的整体构架是以唐山、保定、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六个城市为承接点,以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以各类开发区和园区为载体,创造局部优化的发展环境,吸纳和集聚国内外特别是京津的技术、人才、资金,接受产业扩散,与河北省内现有的产业基础和科技资源相融合。

沧州市要形成一条从科技龙头到产业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新主线,最终建成环渤海经济区域新的增长极。

沧州市制定了“沧州市环京津创业带建设方案”中包括将沧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机械制造产业基地。

重点建设好河间线缆、东光包装机械和孟村弯头管件三个民营科技园区。

《沧州市工业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沧州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五金机电、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管道装备制造业,已达到500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第二大主导产业。

黄骅经济开发区和吴桥经济开发区的主导产业是轻工、五金、模具和机械装备制造业;沧州经济开发区的主导产业是机械装备制造和医药产业;渤海新区则依托沿海临港的独特优势,构筑了化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现代物流四大产业集群。

电力工业,包括火电、热电、风电和再生能源发电,将成为沧州第三大主导产业;在渤海新区已经有中铁、中钢、中信泰富特钢等大型工业企业。

以上开发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十分需要电气自动化方面的一线高级应用性技术人员。

(二)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分析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专业更显得尤为重要,企业中原始的、简单的数控设备已在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设备先进、技术精良的新型的现代化加工企业,而适应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培养一线生产和管理岗位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更应关注职业需求的变化趋势。

机电学院未来三年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学院未来三年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学院未来三年专业建设规划为主动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区域、行业经济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特制定机电学院各专业未来三年建设规划:1、切实改善实训条件,新建液压与气动实训室、柔性制造系统实训室、数控维修实训室,3D打印实训室,加强机电、楼宇专业及相关技术师资的配备,提高技术力量,使专业教师尽快适应及熟练运用所配置的培训设备,尤其是加强机械手、机器人的编程与操作和数控维修的培训工作,以保证基地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及实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2、建立健全机电实训基地在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素质三方面有机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具有规范的教学过程运行管理制度,培养学生动手的兴趣,让教师从赶着学转变为引着学;3、将机电实训基地建成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并通过省厅验收;4、保证楼宇专业的建设投入,做大做强楼宇专业与合作企业的教学融合。

构建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重点,辐射带动电工电子技术、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数控技术等专业群的建设;构件以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为重点,辐射带动机器人等专业群的建设。

5、开发维修电工实训考证校本教材,既满足考证要求,又结合我校实际和学情,确实提高实训效果和考证通过率。

做好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做到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的无缝连接。

6、逐步提高招生规模,与建筑学院联办的机电3+3专业和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分别达到每年40—60人,中职专业稳定在2-3个班,专业群稳定在4-6个班。

7、重点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实践教师的培养,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考察及培训,不断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做到培训内容及方式要以就业为导向。

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引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特殊技能人才到学校做实习指导教师,协助理实一体化教师开展相关工种的技能辅导。

专业建设五年规划

专业建设五年规划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五年建设规划一、专业建设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思想改革为先导,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内涵,努力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强教学装备现代化建设,系统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全面提高专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和毕业生质量,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为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

二、专业建设目标2007年将该专业建成江苏省中职示范专业, 到2010年将该专业建成江苏省五年制高职高水平专业。

三、专业建设思路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争取2007年达到江苏省中职示范专业建设标准,2010年将该专业建成江苏省五年制高职高水平建设标准。

为达到目标,将采取以下措施:1.注重调研,加快专业设置开发,不断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

要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产学结合”的办学思路。

2003年,机电专业成立了专业咨询委员会,2005年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教学计划制定、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实习组织与指导、毕业生就业等。

学校成立了专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机电一体化行业标准,紧跟市场需求,根据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协作委员会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建设, 修订人才培训方案,及时提高专业对社会的适应性,重新对专业方向进行定位,开发专业特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修订后,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面向制造类企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了解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具备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能进行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制造及装配调试、运行操作、维护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电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一、规划的背景“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在我国高校群体中,近年来新成立的众多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辽东学院是2003年由几所原专科学校合并重组建立的一所综合性地方本科院校。

学校成立后,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了办学层次,扩大了办学规模,学科专业均有较大的拓展。

机电学院是辽东学院下属的一所二级工学院,建立于2007年3月。

学院现有专、兼职教职工--人。

其中,专职教师--人,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人;硕士—人,在读硕士—人,在读博士2人,实验人员--人,管理人员--人。

学院下设机械系、数控系、电子信息工程系。

目前在校生总数1353人。

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学生—-人,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高职专业学生—-人。

学院现有机电工程、电子信息技术等2个二级实验室,下设9个三级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16家,可基本满足学院各专业实验、实训、实习的需要。

学院办学优势主要体现在:1.专业设置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招生及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2.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办学基础较好;3.专业覆盖面较广,资源共享条件优越。

同时也有诸多办学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1.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相对滞后,应尽快从高职教育转向本科教育;2.高学历教师比例相对偏低,整体科研能力较弱。

3.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助教、讲师比例偏低,师资队伍缺乏活力。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等教育法》的精神指导未来的工作,贯彻落实《教育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社会有效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适应社会,依靠社会,服务社会,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多层次、多形式办学体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原则。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2.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实施“质量优先”的发展战略,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的原则,促进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更加紧密结合。

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分步实施的原则。

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5.坚持突出重点、保证一般的原则,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目标、定位、特色(一)总体目标在大体保持现有办学规模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及自身条件,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重点发展本科专业,适度开展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

走以内涵建设为主的发展道路,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出工学学科应用性特色,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办学质量和效益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中上游的二级工学院。

(二)办学定位学院类型: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将机电学院建设成为有自身特色和优势,以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教学型工学院。

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要发展目标,适度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办学职能:以教学为中心工作,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科技开发、科技应用工作,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第一线,提供人才培养、技术咨询、项目研究等社会服务。

(三)办学特色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对薄弱的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四、学科专业规划及措施(一)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06年至2007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专业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并重,重点发展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减少和调整高职专业,完成由高职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为下一阶段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为2008年至2010年,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走内涵建设的道路,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各项办学指标逐步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合格评估要求,部分指标达到评估指标体系的优秀标准。

到2010年,专业规模达到本科专业2个、本科专业方向2个、高职专业2个。

初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专任教师约--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0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6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60%以上。

通过引进和培养,使学院拥有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专业带头人2~4人,中青年骨干教师6~8人。

(二)主要内容1.专业建设规划与特色在现有专业基础上,通过增设本科专业、调整高职专业设置,逐步从目前的高职教育为主转向以本科教育为主。

到2010年,专业规模达到本科专业2个、本科专业方向2个、高职专业2个,全日制在校生1600人左右,其中本科在校生1000人,高职在校生600人。

具体如下:本科专业(成立时间)本科专业方向(成立时间)高职专业(成立时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04年)机械电子工程(2008~2009年)数控技术(2002年)电子信息工程(2007~2008年)检测技术(2009~2010年)应用电子技术(1986年)“十一五”期间,要完成专业外延发展向专业内涵建设的转移。

要通过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课程建设等形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加强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到2010年,争取立项或结题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建设省级精品课1~2门,校级精品课6~8门,院级精品课20门。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发展方针,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内涵,整合教育资源,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

到2010年,建设1个基础优势本科专业、1个品牌特色本科专业、1个省部级高职教改试点专业,所有本科专业均达到试办专业评估合格标准。

优势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点。

该专业正是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培养专门技术应用型人才,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目前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形势很好。

而且,该专业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基础较好,有自身的办学优势。

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立足地方产业结构和资源优势,将专业特色定位于含硼新型材料为代表的硼化工方向和以染料、助剂为代表的精细化工方向。

这种定位既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又寻找到省内乃至全国各高校化工专业的空白点,实现扬长避短、错位竞争。

(2)从丹东区位特点(中国最大的边境口岸城市)及企业需求出发,培养“一专双能”复合型人才。

就是说毕业生除具备本专业应知应会的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具备报关职业能力和报检职业能力。

入世以来,随着国家放宽外贸经营权,许多中小企业对这类复合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剧增。

这种定位既适应社会需要,又使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占据优势。

2.课程建设及精品课程建设开展本科合格课程建设,提高课程的层次水平。

按照学校颁布的“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课程建设与评估指标体系”精神,在本科、高职所有专业中开展以本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建设工作。

到2010年,使本科课程全部达到合格标准要求。

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在目前2门校级精品课建设立项基础上,争取到2010年,建设一至两门省级精品课程、六至八门校级精品课程、二十门左右院级精品课程。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教师梯队;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相关教材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

3.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1) 重构课程结构体系,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在明确各专业发展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学分制的改革,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充分考虑学生就业需要,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突破口,重新构造课程结构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改革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结构模式,构造基础课平台(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模块选修课的“两段式”课程结构。

遵循本科教育教学规律,强化各专业学科基础课的宏观管理,按照专业大类设置必要的专业主干课程群,保证学科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需要。

突出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或实训,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的要求。

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或随意简单拼凑的状况,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避免“因人设课”和“因无人不设课”的情况出现,既体现本科教育理论基础扎实的要求,又反映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技术应用能力。

(2)改革现行教学运行机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为了改革单纯教学型教学模式,解决偏重于理论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不够重视的现实,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管理中心地位,努力构建具有产、学、研一体化特色的教学运行机制,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学科专业建设与应用技术研发相结合。

以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成立融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教学研发平台,发挥以学科专业为向心力的研发团队,并结合实训基地建设,直接面向社会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项目研究、技术应用等服务。

建立与人才培养特色相适应的、同时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功能的实验室,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第一线提供服务,使之不仅成为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场所,而且成为应用技术成果研发和推广应用的基地,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性基地。

(3)建立和健全教授治院的管理决策机制学院要明确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中,自身扮演什么样的组织角色,具有何种管理职能和承担何种管理任务。

完善和强化内部组织机构建设,逐步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人员精干、责权利相统一的内部管理机制。

成立集学科专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实验室建设委员会等于一体的管理机构,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在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4)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与建设评估机制每年在全院范围开展一次各系教学管理评价工作,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办学特色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和表彰优秀基层教学系和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

(5)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通过制定和实施“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采取学生对教师评价、教师同行间评价、督导专家评价、学院评价等多种方式,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进行全方位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