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
心理学三大定律墨菲定律马太效应
心理学三大定律墨菲定律马太效应心理学三大定律指的是墨菲定律(Murphy's Law)、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和派克定律(Parkinson's Law)。
这些定律在心理学中被广泛应用,揭示了人类行为和认知的一些规律,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决策过程有很大的帮助。
1.墨菲定律(Murphy's Law):墨菲定律是指一切可能出错的事情都会出错。
这个定律源于军事工程师墨菲的经验,他发现任何事物,即使是最简单的任务,在人们的操作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差错。
这个定律提醒人们在进行决策和规划时要考虑到潜在的问题和失败可能,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马太效应是指成功者越成功,失败者越失败的现象。
这个定律源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在心理学中,马太效应用来解释成功和失败的不平等现象。
成功者往往因为一些先天条件、资源和机遇的积累而获得更多的成功,而失败者则因为缺乏这些条件而一再落后。
这个定律提醒人们要意识到不公平的现象,并努力创建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
3.派克定律(Parkinson's Law):派克定律是指工作会膨胀以填满给定的时间。
它源于英国历史学家帕金森的观察,他发现人们花费在某个任务上的时间往往与任务的复杂性和紧急程度无关,而是被时间限制所影响。
这个定律提醒人们在进行时间规划时要有意识地控制时间,避免任务因为时间被拉长而变得复杂和耗时。
墨菲定律、马太效应和派克定律在心理学中用来解释和预测人们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墨菲定律警示人们要预见可能的问题和失败,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
马太效应提醒人们要关注社会不公平问题,并推动社会公正与机会平等。
派克定律则提醒人们要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除了这些定律,心理学研究还涉及许多其他的规律和原则,如认知偏差、选择模型、行为经济学等。
马太效应
总结
马太效应是一种现象,有利也有弊。我们可以激励 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人际交往中交到更多的朋 友,在学习生活中,越来越优秀。同时帮助身边的 人提高,减小马太效应产生的两极分化,对人要一 视同仁。消除歧视。缺少平衡,生活就会失衡
出处
马太效应的名字就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 一则寓言: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 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 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 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 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 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 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 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 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 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反 应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
学习越好的能拿到高学历马太效应
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作用是消极的。例如, 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领导称赞他,班主任更是 经常表扬,回到家中也倍受宠爱,如此优越的成长环境, 带给他的也不都是欢乐。学生们给他的是这样的“优 待”,风言风语声声:“老师就想着他一个,什么好处 都是他的。”“老师就夸他能力强,经常出风头,能力 能不强吗?他有缺点,但老师还要护着他。”“什么三 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干部,都是他得的,老师就是戴着 有色眼镜看人。”等等。这类事情在学校并不鲜见,如 果不注意这种“马太效应”,那就必然造成只重视和培 养少数拔尖学生,忽视和放弃大多数学生,形成少数和 多数的隔膜、分化、对立。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往往这样 说:要偏爱差生,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什么是马太效应
什么是马太效应
什么是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什么意思?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
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马太效应,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表面看起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但是实则它只不过是平衡之道的一极。
马太效应的名词解释,生物信息学
马太效应的名词解释1. 马太效应是指在某种不平等的规模增长中,较大的对象变得越来越大,而较小的对象则变得越来越小的现象。
这个名词来源于《新约》中的马太福音25章,其中有一句话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充足,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2. 马太效应最初是由社会学家罗伯特·K·马丁在1968年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城市发展中经济不平等的现象。
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经济学、生物学、教育学等。
3. 在经济学中,马太效应常常被用来描述财富不平等的现象。
富人愈富,穷人愈贫,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也被称为“富者愈富,穷者愈贫”的现象。
4. 在生物学中,马太效应被用来描述种裙中的个体数量不平等的现象。
常见的例子是种裙中的少数个体占据了大部分资源,而剩余的个体则只能得到有限的资源。
5. 马太效应还可以在教育领域找到应用。
在教育系统中,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奖学金、好的老师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更容易被忽视,导致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绩进一步下滑。
生物信息学1.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多个领域。
它主要应用于生物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以解决生物学研究中的复杂问题。
2.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得益于生物学研究中大规模数据的产生和积累。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等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生物学数据,需要借助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解释。
3.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生物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基因组比较和生物信息学软件工具的开发等。
4. 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统计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
这些方法在对生物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5. 生物信息学在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设计新的药物和改良农作物品种,预测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
经济学马太效应
经济学马太效应摘要:1.引言2.经济学马太效应的定义3.马太效应的现象与应用4.马太效应在我国的体现5.马太效应的影响与应对策略6.结论正文:众所周知,经济学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而马太效应则是其中之一。
所谓马太效应,是指“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Matthew 25:29)这一现象在现实生活和经济发展中广泛存在,对个人、企业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太效应的现象与应用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在个人层面,它体现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即一个人的财富、地位和权力越高,就越容易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这种现象在社会层面也同样存在,企业、地区和行业的发展都受到马太效应的制约。
在我国,马太效应的表现尤为明显。
一方面,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一些地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另一方面,行业垄断现象日益严重,巨头企业通过不断扩张,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
此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不公平现象也受到马太效应的影响。
马太效应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它加剧了贫富差距、造成了资源浪费,并可能导致社会阶层固化,削弱了社会的活力与创新力。
为了应对马太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
首先,政府应当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遏制行业垄断,促进市场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其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缩小城乡、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此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改善民生。
总之,经济学马太效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在我国,要缓解马太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马太效应
一、马太效应的概述1. 马太效应的提出马太效应是指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得越少的一种现象。
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所说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来。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用马太效应这个术语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归纳为:任何个人、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进步或成功,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马太效应一个普遍的现象,并不是哪一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人们的这种心理现象表现的强度不一样。
在人类产生之初或者是在原始社会这种现象表现得并不突出,因为马太效应这种现象所指向的对象是对资源的占有,而在原始社会那种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条件下,人们所能占有的社会总资源是相当少的,即使少数的人占有了资源也无法依靠自身的能力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因此人们对资源独自占有的欲望并不强烈,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时的马太效应只是一种观念性的或者只是少数人渴求的,并没有成为一种明显的社会现象。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在私有制出现以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成为人们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得以实现或扩大,人们便想方设法扩充自己的私人占有,而且对于那些已经占有的相对较多的社会资源的人来说,他们会更容易去占有更多的资源,在一定的社会时期或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社会总资源不会发生太大的量的变化,一部分人占有的资源多,必然会导致其他人所占的社会资源相对减少,这样,马太效应便浮现为一种社会现象。
在不同的社会,体现出的马太效应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总体上来说,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生产力越发达,社会资源越丰富,资源占有的差距就会越大,马太效应这种现象表现的就会越突出,当然这段很长时期的前提是社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2、马太效应无处不在的几种原因分析(1)规模效应在关于马太效应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分析中,规模效应的解释最为大多数人所认同。
什么是马太效应
什么是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马太福音中的寓言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
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
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
就往外国去了。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
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
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
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基本介绍: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
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关于此效应的诞生,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得不多说几句。
《道德经·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马太效应,所谓强者越强,弱者愈弱,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成功,什么好事都会找到他头上。
大丈夫立世,不应怨天尤人,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态度积极主动执着,那么你就赢得了物质或者精神财富,获得财富后,你的态度更加强化了你的积极主动性,如此循环,你才能把马太效应的正效果发挥到极致。
管理知识:著名的马太效应是什么?对管理有什么启示?
管理知识:著名的马太效应是什么?对管理有什么启示?什么是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就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即两极分化现象。
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管理知识,一起来看看吧!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即两极分化现象。
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马太福音中的寓言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
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
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
就往外国去了。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马太效应_名词解释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马太效应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马太效应是指在资源分配、社会交往、教育机会等方面存在的一种不平等现象。
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现象在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被广泛研究,并得到了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探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马太效应的名词解释开始,介绍马太效应的定义、起源和背景,以及相关概念解释。
然后,在概述说明部分,我们将探讨马太效应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其原理和机制分析,并提供实例来阐述其对个人或群体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解释马太效应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博弈与资源分配不公平性导致马太效应存在,以及教育、经济、职业等因素对马太效应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我们将总结马太效应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演变趋势,并提出对抑制马太效应的策略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解释马太效应并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和论述,我们将加深对马太效应的理解,并为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同时,我们希望引起足够重视,鼓励更多人投身于减少资源分配不平等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与共享发展的努力中。
2. 马太效应名词解释:2.1 马太效应定义:马太效应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个体或实体获得一定资源或优势后,更容易累积更多的资源,进而扩大差距的现象。
马太效应起源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累计性不平等现象。
2.2 起源和背景:马太效应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墨顿(Robert K. Merton)在1968年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
他通过研究科学家之间合作及其影响力分布发现,在知名度、声望、成就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家更容易获得额外的机会和资源支持,从而取得更大成功,进一步拉开与其他科学家之间的差距。
名词解释马太效应
名词解释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又称为“马太定律”,是指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购买消费品所花费的相对费用也会相应减少。
它是一种经济现象,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马太·埃文斯在1939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出,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收入交叉学等领域。
一、马太效应的概念
马太效应又称希克斯-马太效应,它是指人们收入增加后,支付消费品相对于总收入的费用出现减少的现象。
它指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价格的敏感性也会随之变化,支付消费品的比例会变得越来越低,从而减少费用。
二、马太效应的模型
马太效应的核心模型是以消费费用占家庭总费用的比例为主要参数,即每个家庭总费用=消费费用+其他费用。
其中,消费费用是指购买消费品所花费的费用,以钱的形式流向企业、政府以及非营利机构来交换商品和服务,是家庭支付最大的一项费用。
而其他费用包括住房费用,交通费用,税费等。
三、马太效应的影响
马太效应具有重要的经济影响,它可以反映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进而有助于量化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敏感度,使企业可以实施合适的营销战略,例如定价策略、产品结构促销等。
该模型有助于政府实施有效的财务政策,如减税政策,支持家庭消费行为,促进经济增长。
马太效应
政策支持:政府 对创新产业的支 持为马太效应带 来新的动力
跨界合作:不同 领域的跨界合作 为马太效应带来 新的创新点和增 长点
应对策略的调整
关注弱势群体: 加大对弱势群体 的扶持和帮助, 促进社会公平
政策调整:制定 有利于缩小贫富 差距的政策,促 进社会和谐发展
教育改革:提高 教育质量,促进 社会阶层流动
THANK YOU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资源集中:资 金、人才、技 术等资源向大 型科技公司集
中
创新优势:大 型科技公司拥 有更多的创新
资源和能力
市场支配:大 型科技公司在 市场中占据主 导地位,影响 行业发展趋势
马太效应的影响
积极影响
激励优秀者:马太效应鼓励优秀者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资源集中:马太效应使得资源向优秀者集中,有利于提高整体效率 促进竞争:马太效应加剧了竞争,促使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推动社会发展:马太效应促使优秀者不断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科技创新:鼓励 科技创新,推动 产业升级,创造 更多就业机会
社会公平的实现
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普及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收入分配公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机会公平:消除歧视,提供平等竞争机会,实现机会公平 社会保障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实现 社会保障公平
社会矛盾加剧: 马太效应可能导 致社会矛盾加剧 ,影响社会稳定 和和谐发展。
马太效应的应对策略
政策干预
税收政策:对高收入群体征收更高的税收,以缩小贫富差距 教育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社会保障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减轻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 产业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升级
马太效应通俗的理解
马太效应通俗的理解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这个名词来源于圣经中的《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其含义是指在某种体系或系统中,相对强势的人或事物会愈来愈强大,而相对弱势的人或事物则会愈来愈弱小,形成一种不平等的现象。
马太效应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经济学领域,马太效应常常被用来解释财富的不平等现象。
富人通过投资、创业等方式积累了财富,同时也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使得他们的财富得到进一步增值,形成了所谓的“富者愈富”的现象。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 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按才能授• 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 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 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 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 •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 五千。 •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 埋藏了。
赢家通吃
•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或者说,赢家通吃。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 莫顿 (Robert K. Merton)首次用“马太效应”来描述 这种社会心理现象。默顿,最早用这句话 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对已有相当 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 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 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这便是“马太效应”。
天之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 道者。”老子《道德经》 苍天的常理是用富余的去补足缺失的, 而人的常理却不是,是以不足的去满足富余 的,谁能以富余去满足天下,就是得道的人 。
马太福音中的寓言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 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 的快乐。 •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 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 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 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 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 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 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 这一千来,交给那两千和五千的。他们有生产的就会更多, 那没生产的 话就会拿走。 •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p719 14-30
马太效应
一、马太效应:“凡是少的,就连他不多的那么一点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反而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股市中的1:2:7现象将一直延续到始终!赚钱的一直赚钱,赔钱的一直赔钱。
除非你彻底改变了给自己带来成功(失败)的方法!二、手表定理:如果一个人只有一只表时,他基本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以上的表时却无法确定时间了。
因为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只要有一套你自己熟悉的操作软件或者系统就完全可以了。
一套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决策买卖股票,而两套理论却可能帮助我们睡不着觉,有了三套理论的结果却只会使我们无所适从!所谓“技多不养人”就是这个道理。
三、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你去做好。
股市很多事情是无限美好的,比如天天挣钱,但是实现这个目标相当于研究永动机,不值得你去白费力,因为那是不可能。
尤其是在一个没有操作价值的市道中,空仓休息往往是最好的操作!四、零和游戏原理: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是零。
这个法则最适用于目前的中国股市了。
在连赌场都不如的中国股市中,你的赢利机会永远来于他人的错误,让自己少一点缺点,比多几点优点更加管用。
五、华盛顿合作规律: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
股市交易过程中,别总过于迷信专家、少听或者不听股评。
长出自己的脑子来!这样一来你的成绩未必会比原来的差。
不信你试试看。
六、酒与污水定律: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你可能学会了很多种选股的方法,甚至可以把支撑和阻力位置分析得头头是道。
但是如果始终不知道该怎么控制自己的交易冲动,也不知道如何卖出,结果还是一样的糟糕。
七、水桶定律: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你能挣多少钱,不在于你学会了多少种方法,而在于你最不擅长的东西,比如控制心态等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马太效应
1、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2、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3、延时效应,或叫“延时满足”的东西。
就是说当一个人有了一种需求以后,不要立刻让他得到满足,而要让他先冷静一下,忍耐一下以后再满足他。
这样他便会有更大的满足感,而且这样的人长大以后,往往能够忍耐别人不能忍受的压力,也往往更容易成功。
4、蝴蝶效应( 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
5、从众效应(conformity),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6、多看效应,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
多看效应不仅仅是在心理学实验中才出现,在生活多看效应中,我们也常常能发现这种现象。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好的人,往往将这种“多看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从而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寓言: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依照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
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出发了。
那领五千的,把钱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了。
过了许久,国王远行回来,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善良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严厉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
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
”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
”于是夺过他的一千银子,给了那有一万的仆人。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
”马太效应,所谓强者越强,弱者愈弱,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成功,什么好事都会找到他头上。
马太效应案例
马太效应案例1.马太效应马太效应什么是"马太效应"及它的出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简介】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它的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由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和合本译文):“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
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
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
就往外国去了。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马太效应”在社会中广泛存在,以〖经济领域〗为例,国际上关于地区之间发展趋势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
该假说认为,由于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当发达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时,资本就会流向还未出现报酬递减的欠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减慢,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速加快,最终导致两类地区发达程度的趋同。
另一种观点是,当同时考虑到制度、人力资源等因素时,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
又如,人才危机将是一个世界现象,人才占有上的“马太效应”将更加显现:占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对人才越有吸引力;反过来,被认可的人才越稀缺。
此外,在〖科学、学术〗研究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导读】在职业发展上,为什么也是好的人越来越好,而差的人却总是霉运连连?职业生涯也有马太效应吗?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级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职业生涯专家在十年来的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中发现,马太效应也存在于职场中,值得职场人深思。
发现没?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XXX怎么运气那么好?工作好、体面、薪水高,周围贵人也多,做什么事情都有人帮。
自己呢,总是碰上糟糕的老板,每天忙得要死薪水还是那么低,怎么就没一个好去处。
当心!很可能你已陷入职业生涯的马太效应中了。
在职业发展上,也是好的人越来越好,而差的人却总是霉运连连?这是为什么?职业规划师为你揭晓其中的原因,并指点你如何走出怪圈。
案例没有好运气,发展没指望Tony毕业于一个二本大学的工业设计专业,之后去到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每天应付乙方的各种需求,不是在准备加班,就是在加班ing。
一个好好的设计,总是在五花八门的要求下被改得面目全非。
每每想到这里,Tony心里就憋得难受,这完全和他当初设想的不一样,如果不能发挥自己的设计才能,又有什么意义呢?老板不理解时,自己还要被骂两句。
这样的工作还有什么意思?Tony垂头丧气的辞职了。
之后他在一个摄影工作室工作,当摄影师助理,帮忙制作宣传图片和海报。
本来以为在这里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工作室不比公司,凡事以节约为主,当现有资源难以满足他的设计时,一阵阵的失落又袭上心头。
再接着,Tony好不容易应聘到一家小有名气的公司做网页设计,可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善:钱赚得不多,也学不到什么经验,好一点的项目都是由三个资深设计师完成,自己根本沾不上边,有什么意思呢?工作一辞再辞,一挑再挑,不是这里有缺失就是那里不满意,没一份工作能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好。
“别人的工作都越换越好,工作五年了就有自己的项目或公司,我呢,偏偏运气总是那么差,别说薪水能涨,连个心水点的工作都找不到,我怎么就那么倒霉呢?这日子啥时候能时来运转?”专家分析职业发展中的负面连锁反应职场上有很多像Tony一样的人,你也可能是其中的一个。
中国职业规划第一品牌向阳生涯对今年上半年的案例做了总结研究,从前期咨询谈话记录及CCDM职业规划师们的案例咨询情况反馈来看,那些没有发展目标、没有发展规划、也无积极心态的人,在发展中容易陷入负面循环,局面会越来越局促并难以突破;而那些从一开始有目标、有计划且心态积极、有闯劲的人,即使遇到一些困难,也能通过不断努力排除障碍,破茧成蝶,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这样的两极分化,其实就是职业生涯中的马太效应。
案例中Tony的根本问题在于,职业定位不清,职业目标不具体,没能够将最终目标分解为阶段目标,且没有配套实施相应的行动计划和学习方案,杂乱无章的跳槽并没有让他在目标方向上做出正向累积。
在薪水低、无资源、无认可、工作无成就感等各种不顺的连环影响下,Tony工作的自信心、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都逐渐下降,产生了抱怨、焦躁等负面情绪,心态和情绪上的消极、怠惰及浮躁,又让他难以看清问题本质,陷入越来越乱的境地中。
职业规划师指出,马太效应对个人发展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它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当个人职业发展不好,其所接触到的资源、平台和人脉也越来越贫乏,在外部环境、条件和资源都越来越欠缺的状况下,个人发展是很难有所突破的。
将此放入组织内部考察就会发现,在组织规模越大的企业里,马太效应越发明显。
核心部门的员工、业务骨干等,与边缘部门及辅助人员等除了薪资有巨大的差别外,所拥有的资源、晋升机会、发展平台、人脉等也相差甚远。
案例启示明确定位和目标,是良性发展的第一步如何摆脱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呢?在Tony的咨询中,职业规划导师与Tony一起,将他的工作经历进行了重新梳理,并罗列出他有意向的发展方向,结合他的能力特长、职业价值观等逐一进行了筛选和分析。
最后,Tony的职业目标明确为设计总监,在整个方案中,他不仅要脚踏实地的精进自己的专业技能,并且要根据创业的要求积累各种可能涉及到的资源,这样才能有条不紊、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还推荐他阅读关于心灵成长的书籍,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重要任务,心理能量与专业技能一样,是职业成功的关键要素。
当完整的、可行高的职业规划报告放在Tony 前面时,他心中的浮躁少了许多,看清了脚下的路,剩下的就是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往前走了。
结合Tony的案例及其他类似的案例咨询,要避免马太效应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规划师提醒职场人:”职场竞争中,其实并没有所谓的’中间状态’。
激流勇进,不进则退,也就是这个道理。
有的职场人错误的以为,不咸不淡的呆着就能自保饭碗。
其实他们不知,弱者是很难参与分配优质资源,没有好资源就难发展,而终将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因此,最后淘汰你的不是某个企业或组织,而是快速发展着的职场,社会。
”职场竞争中,要如何才能进入良性的发展循环中?洪向阳提出如下建议:1、明确职业定位,树立清晰目标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明确方向是关键的第一步,只有明确前进的方向,明确你的目的地,才能确保自己在”前进”,而不是在错误的路上瞎折腾;有了方向,在遇到困难时也知道如何化解是对自己最有利。
如果一切都是稀里糊涂的,别说步入职业发展轨道,甚至连”开始”都谈不上。
2、通过自身努力和优化,获得好资源、好平台环境、薪资、文化等外生涯指标是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决定因素在于你自身内生涯的成长和修炼,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养,这才是你和命运谈判的资本,也是你争取好资源和好平台的筹码。
3、好心态是好运气的”吸金石”心态,也可以说是心理资本,它是内生涯中与技能、知识同等重要的职业成功要素。
好运气通常都围绕在乐观、积极、坚韧的人的身边,总是怨天尤人的人,总是得不到好运的垂青。
做好以上三点,便能产生良性的连锁反应,让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要获得良性发展并不是运气问题,停止抱怨的同时,应即刻着手制定职业规划方案,在有目标、有方案、有行动的状态下,抱着一颗坚强、不怕失败的心,义无反顾地前进,你定能收获属于你的成就。
移动领域的马太效应最近我在反复思考两个问题:1、移动互联网的流量是在集中,还是分散?2、移动时代,入口是否还像PC互联网时代那般重要?通过一些数据与案例分析,我得出的答案是:移动的流量在集中,重要的不是入口,而是移动场景。
当然这个结论也是一家之言,是基于我所得到的数据上做出的分析。
移动领域“马太效应”加剧前几天看到朋友曾航在“移动观察”里的稿子说,移动的流量并不是在越来越集中,而是越来越分散。
倘若从游戏分发,获取流量的通路来考核,目前流量的确在分散。
现在一款游戏,有手机助手类渠道,有手机预装,有手机应用商店,有应用媒体…等等渠道获取流量,的确是分散了。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结论却是相反的,移动流量其实在集中。
来自友盟的数据显示,2013年12月,生活助手、音乐音频、拍摄美化等类别的APP,Top3应用的用户覆盖率高达80%以上,并且这些应用的人均日启动次数同比平均增长了10%。
另外,音乐、拍摄、视频等流量最大的APP,增速在2013年明显放缓,新的开发者更关注游戏等领域。
总结起这段话,移动领域,马太效应在加剧,“强者愈强”,流量与用户时长都向各个领域强者集中。
不过,这并不表示,“入口”还会像PC时代那样重要。
其实,“入口”一词让我觉得很困惑。
在PC互联网时代,浏览器是入口,门户是入口,百度是入口,QQ也是入口…甚至淘宝也成了入口。
这是个界定不够严格,能够套用到所有成功互联网公司的模糊概念。
移动互联网是PC互联网的继续,再进一步的链接,由此带来了许多改变,譬如,浏览器的重要性在下降,来自美国的一份数据是,美国互联网的流量,移动APP占据了47%的流量,超过PC的45%,剩下的8%的流量来自移动浏览器。
当然,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最大的不同,或许还在于,入口不再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应用场景。
这个结论,隐藏在百度与腾讯之间的较量。
BT场景较量:叠加式VS矩阵式腾讯的移动布局,都是基于微信,上游布局了手机管家、应用宝,下游则是通过微信,进行“场景叠加”,从微信会员卡、微信支付、微生活、大众点评、京东等,都是在为微信这个超级应用,增加各种更为具体的应用场景。
腾讯在试图通过微信,打造Next Tencent。
腾讯的优势在于,微信的高频应用,吞噬用户时长,但它的劣势也很明显,将社交、游戏、电商、餐饮等等不同维度需求捆绑在一起,链条繁琐,用户进入的门槛也高。
更重要的是,它将腾讯的利益与场景提供商绑定在一起,大众点评在餐饮方面不如美团,京东也做不过天猫,自然会屏蔽更多用户。
腾讯只能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无法覆盖更多的用户,也无法满足用户的长尾需求。
与腾讯的场景加法不同,百度的布局,则是矩阵式。
上游有百度手机管家、91助手等分发,而中部的布局,是百度强项—它有14款用户过亿的产品,其中以手机百度、百度地图为重心。
百度与腾讯在场景较量中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它有“搜索”基因,用户都有“工具依赖”,有问题,百度一下,找房子,百度一下…垂直领域的APP,是覆盖用户2/8需求,这些需求,搜索一样可以,不过,用户的长尾需求,搜索一样可以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