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汉代思想大一统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教学内容导入儒家思想的发展: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时期不断发展――秦朝时遭到打击――汉初逐渐恢复――汉武帝时成为正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盛行的时间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特点)黄帝和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①从来源上讲,基础是早期的道家理论;在道、法为主的同时,又兼采阴阳家、儒家、法家的思想,可以说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②其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即有为,无为就是一种作为,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作为,是在政治上少作为的办法缓和社会矛盾。
在哲学上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盛行的状况(教材小子部分的介绍,阅读框还补充了“萧规曹随”的典故)5.对西汉社会的影响和之后地位的衰落黄老之学作为西汉初年的一种有效的过渡学说,其作用: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提纲
从战国到西汉,先后有哪些流派的思想上升为统治思想? 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秦朝:法家思想;汉初:黄老之学;汉武帝:儒 家思想。
(2)原因:①儒学本身经过改造和发展;②最根本的是 儒学的发展适应了加强皇权和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③ 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 准;④历代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稳定了儒家思想 的正统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 两千年之久。
以德治国;无为而治;依法治国。 共同关注如何治国的问题。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汉初巩固统治的指导思想
• 1.背景: • 2. 名称由来: • 3.内容: • 4.特点: • 5.影响: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
2、来源: “大一统” ⑴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君权神授”,
3、内容: 天人感应
⑵君主权力的有限性--如果人君无道, 天将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
4、影响: 仁政和三纲五常
(1)积极:政治、思想 (2)消极: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与传统儒 学有何异同?
同:都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 异:(1)来源: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基础, 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2.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糅合了儒家和其他学 派的思想,儒学呈现出官方化和神秘化的趋 向。
3.自汉武帝时代,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 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知识小结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提倡“仁”和“礼” ;为政以德,敬鬼神 而远之,有教无类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正)
董仲舒对儒术的独尊,本质上是对先秦儒学理 论的再创造.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感:汉代儒学之新
1、新思想来源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 成新的思想体系。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君卑 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外儒内 法”或“阳儒阴法”。
【典型例题】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以教化为 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 董仲舒 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 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分)
(2)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探:独尊儒术之源
◆ 思考:独尊的为什么是“儒学”?
1.经济: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2.政治: 王国问题、边境不宁问题突出,需要加强
中央集权。
3.思想: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
任何一种思想都要不断发展完善,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 因素中丰富,否则将失去生命力。
悟:思想文明之路
我们不仅是历史的守望者、历史的叙述者,我们应该真正静 下心来,反思、盘点:
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 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 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 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 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 策’, 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 响 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影响。 之而起的,是 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4.(2010· 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 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5.(2010· 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 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 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6.董仲舒的新儒学,能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是因为它吸收了 A. 孔孟的思想 B. 黄老之学 C. 法家的思想 D. 阴阳家的思想
你认为汉代的“黄老之学”和“独尊儒术” 各有哪些利弊?
历史评价的方法:进步性、局限性
两个历史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思想文化必须与时俱进
结合汉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 映。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某种思想
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时,便容 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 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
1.(2007· 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2.(2009· 海南历史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 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3.(2009· 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导学案及课时训练附答案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解读】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应掌握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试大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梳理】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的教训;③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政策的需要。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1)盛行的时间从到即位约70年的时间;(2)是政治上的,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修身与治国)①含义:黄老之说指学说中的两派,即和的学说,包括(养生)和两个方面;②主要思想:强调“”,既尊重,反对,又主张发挥人的,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的哲学观。
4.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5.对西汉社会的影响(1)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弊端: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
6.地位衰落:黄老之学由盛转衰,到汉武帝时被所取代(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1.背景:①经济恢复,国力强盛,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②黄老思想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发展需要;③新儒学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④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来源:先秦儒学并不是新儒学的唯一来源,新儒学是汉朝董仲舒以《》(宣扬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家、黄老之学、思想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
(2)基础、主要内容:(①“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②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实行仁政)①君权神授论:人君受命于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君而伸天”。
——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迎合了当时汉武帝专制集权政治需要。
②天谴论:人君无道,天就会降灾祸(如地震、冰雹等)进行警告。
第3课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
A.长安,太学
C.南京,国子监
B.洛阳,书院
D.曲阜,孔庙
4.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的地方,下列谁的思想
最可能促使统治者去祭天(
A.孔子 C.董仲舒
模拟 考场
)
B.孟子 D.韩非子
1.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天人感应”和 “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的措施: (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儒家参与国家大政。 ( 3 )教育方面:在中央兴办太学,在郡县设立学 校,教授儒家经典。 2.影响:①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 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②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1.儒家在中国古代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开始于( A.周朝 C.西汉 B.秦朝 D.宋朝
)
2.“今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为此董仲舒
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C.天人感应
模拟 考场
)
B.君权神授 D.三纲五常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假如你是汉武帝时的一名学生,你要进入全国最
高学府接受教育,你必须去哪里( )
第3课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背景
1.汉初实行的黄老无为政策已不能适应国家大一 统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才能适应汉 武帝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 家和阴阳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 新的儒学体系。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④经济发展,国力日盛 ——可能性 经济发展, 可能性
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无为” 背景: 无为” 2、内容: 、内容: “有为” 有为”
黄老 法家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公羊春秋》 《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公羊春秋》 阴阳
汉代新儒学的创 立者, 立者 其著作大多遗 失,现存 春秋繁露》 现存 春秋繁露》 《 举贤良对策》 《举贤良对策》 以及 。 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
1、成语“萧规曹随”反映的汉初主要统治思想是( 、成语“萧规曹随”反映的汉初主要统治思想是( A 儒家的“仁政”思想 儒家的“仁政” C 墨家的“兼爱”思想 墨家的“兼爱” B 法家的法治思想
D
)
D 道家的“无为而治” 道家的“无为而治”
2、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A 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仁政”
B)
B 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 新儒学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要求 新儒学吸收了各家思想, D 汉武帝对先秦儒学的不满 3、汉代的新儒学被赋予的新含义是( 、汉代的新儒学被赋予的新含义是( A 人定胜天 B 无为而治
C)
D 仁政思想
C 君权神授
4、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百家争鸣”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④儒学之外其它各个学派消亡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 加强中央集权, 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巩固君权,
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新儒学 3、影响 、 积极: 积极: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
▲高考典题 链接 1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董的 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经济残败、百废待兴
修养生息、轻徭薄赋
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
西汉建立之初, 经过秦末农民战争, 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为了恢复元气,汉 初实行休养生息的 政策。对外与匈奴 “和亲”,对内轻 徭薄赋。
适应社会状况而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含义: 治身(养生)、治国 “无为而无不为” 2、实施的原因: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 (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客观) (2)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客观) (3)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巩固统治。(主观)
C、性善论
董仲舒
D、大一统
10、对“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 与“大一统”两 者关系的确切理 解是:
A、政治统一确保思想统一 B、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 C、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相互 对应
D、政治统一从属于思想统一
11、从“百家争鸣” 到“独尊儒术”的转 变体现了:
a 中央集权的强化 b 思想控制的加强 c 大一统的形成 d 儒学之外其他各个 学派的消亡 A、bd C、acd B、abd D、abc
(3)特点:政治上“积极无为” (具体做法: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减轻刑法)
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
楚战争
汉初的经济状况
汉初,接秦之敝,诸 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 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 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 卖子,就食蜀、汉。天下 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 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 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3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 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汉高祖
汉武帝
董仲舒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内容 “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2、特点 黄老之学的基础是道家理论,它强调“无为 而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 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 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①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 史上的一件大事。 政治:有利于巩固大 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 序。 ③思想:确立儒学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 位。 ④教育:兴办学校,有 利于教育发展 消极:文化专制,抑 制思想的自由发展
【知识拓展】 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 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 构。公元前124年,汉武帝 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长 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 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 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 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 府任官。这打破了以往由 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 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提 高了儒学的地位。
孔子:“以德治民”;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 其原因。 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 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
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 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不受重视
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与传统儒 学有何异同?
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同:都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 异:(1)来源: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基础,
(2)天人观:传统儒学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 而新儒学持肯定态度,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文化史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⑶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2、内容
⑴来源 “黄”:黄帝的学说 → 治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 → 治国
⑵哲学观 “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
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作用.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⑶地位: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
1、“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促进社 会稳定 积极 2、“仁、义、礼、智、信”发扬了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 色彩,属唯心主义 消极 2、“独尊儒术”属思想专制,应鼓励各种学 术思想争鸣 3、“三纲”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 制和等级制度
评 价
3、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 ) A 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 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 新儒学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要求 D 汉武帝对先秦儒学的不满 4、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 (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 成 ④儒学之外其它各个学派消亡 A 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5、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理论基 础的主要是( ) A “春秋大一统”思想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思想大一统
【课程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 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 民得卖子 ,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 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背景
⑴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② “天人感应”(基础)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汉代统治思想变迁的历程:黄老子学的兴起——黄老学派与儒家学派的争论——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确立知识的过渡:秦朝——大统一的时代政治上大统一:统一六国,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大统一: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驿道。
文化上大统一;统一文字思想上大统一:“______________”秦朝强大,却很短命,代秦而起的是西汉王朝,西汉统治者又如何吸取秦亡史训,稳固天下民心呢?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黄老之学”(“无为”)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对秦亡的教训极为重视。
他命士人陆贾总结包括秦朝在内的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供他借鉴。
陆贾认为,秦始皇并不是不想把国家治理好,而是制定的措施太残暴,用刑太残酷,所以秦国就灭亡了。
刘邦对此非常赞同。
刘邦认为,秦王朝的灭亡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秦始皇采取的政治太苛刻、太急切。
2、名称由来: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清静)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3、黄老之学的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理论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
核心:“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材料一: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材料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说的“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春秋战国:备受冷落;秦朝:遭受压制;汉代 以后:获得独尊 (2)在战国纷争大背景下,儒家仁、礼思想无法适 应争霸和一统天下的需要,所以不被统治者所重视。 秦朝时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 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 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遭受压制也在情理之中。 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发挥,增添了“ 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内容,糅合了儒、法等 多家学说的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 需要。因此能获得“独尊”的地位。 (3)特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封建社会的思 想文化必须顺应时代要求,为专制主义服务,才能 生存发展。
学派
代表 人物
孔子
主 要 思 想
仁、礼、德治、教育 仁政、义利观、性善论 天行有常;性恶论;礼法并施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齐物、逍遥、天人“不相胜”
地 位 或 影 响
创始人 亚 圣
儒家
孟子 荀子 老子
集大成者 创始人
道家
庄子 韩非
文学、美学对后世有深 远的影响。 集大成者。适应中央集权政 治体制的需要,成为中国古 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 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 国后不受人们重视了 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新”
(1)新来源:董仲舒新儒学是以先秦儒学为基 础,又吸收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 形成的新体系。 (2)新内容:董仲舒新儒学在继承和发扬儒学 仁政、民本思想的同时,又大力宣扬“大一统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主张。 (3)新地位:董仲舒新儒学一改儒学不受重视 的局面,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迅 速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进而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 武帝时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但也存在 着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问题。社会环境 变了,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是否也要随 着变,怎么变?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 怎么办?
zj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下列材料反映了董仲舒什 么思想观点?
材料1:“天子受命于天,天 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 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 2)天人感应学说→ 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 君权神授;仁政 谓之王。”“屈民而伸君,屈 君而伸天。” 材料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3)强调君主施政应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 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惕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因 此君主要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要求统治者薄赋敛,省徭役, 以宽民力。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背景
匈奴未灭, 何以为家。 ——霍去病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
和亲瓦当
汉武帝在位之时,面对怎样的政治局面? 国内 七国之乱,威胁中央
边境 匈奴威胁,边境不宁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背景
材料: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 乡之,於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武安 侯田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 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 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复习提问
1、简述孔子的地位,主要思想主张、影响 2、阐述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和“礼” 3、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根 本原因是? 4、简述孟子的主张 5、阐述孟子的仁政学说 6、简述荀子的主张 7、简述墨子的主张,墨子说的兼爱也称作 “仁”,和孔子的“仁”有何不同 8、简述韩非的主张 9、简述庄子的主张
3、新儒学的内容 1)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下列材料反映了董仲舒什 么思想观点? 【伦理学说】 “阳贵而阴贱,天之制 也。”“君臣、父子、夫 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 子为阴;夫为阳,妻为 阴”。 【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 “新王必改制”,但“大 纲人伦,道理、政治、教 化、习俗、文义尽如 故”“天不变,道亦不 变”。
第 三 课汉代思想大一统
3、评价 ①大一统思想—— 有利于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②“天人感应”(基础)“君权神授”(核心) —— 肯定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加强皇权;
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稳定统治秩序 ③三纲五常—— 董仲舒最早提出 外儒内法 ④以德为主,以刑辅之;“仁政”——
二、新儒学(重点、难点)
• 1、形成:2、内容:3、评价 • 4、地位
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
公元前二世纪中叶, 中国衰弱的情势改善 后,就转而反击,夺 取了匈奴汗国最大的 可供耕种的土地河西 走廊,控制西域,跟 更多的外国接触。于 是西汉王朝和中国成 为同义语,中国人被 称为汉人、汉民族, 中国字被称为汉字, 中国语被称为汉语。
环首铁刀是汉朝步兵的标准配置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点)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重点、难点)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自天子不能具 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兴起原因 • ①汉初 经济残破 ,百废待兴; 休养生息 • ②统治者采取 政策; 秦亡 • ③汉朝统治者吸取 的教训。 汉高祖 汉武帝 即位大约70年 2、持续时间 从_______ 到_________ 3、内容 治身 治国 尊重_________ 自然规律 ,发挥_______________) 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____、____( 4、评价 恢复元气(文景之治) ①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极无为” ②是一种____________ 的哲学观(比较老子的无为而治) 5、为什么到汉武帝时开始不受重用?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教学设计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教学设计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目标1.熟悉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及影响,理解XXX新儒学的基本观点对儒学上升为主流地位的影响,理解汉初思想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西汉统治思想的更替,认识XXX新儒学对汉代社会发展、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内容及兴衰过程。
XXX的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理解统治思想的变化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理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教学方法】1通过课前预和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奠定知识和理论基础。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究,合作探究。
理解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导入新课】如果XXX约请你为国度当局顾问,你会给他提供百家思想中哪家的思想为治国方针他才会接授?这种思想实施的结果若何?学生答后进一步提问,到汉朝统治者又会以什么思想为治国方针呢?【讲授新课】一、黄老之学1、课件展示材料:汉兴,接XXX,诸侯并起。
民失功课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食货志》2、情形创设:请问:面临汉初这样的社会现实,假设你是XXX,你会采纳甚么样的治国方略?学生答后提示:黄老之学。
3、提问:请根据预情况回答什么是黄老之学呢?学生答后展示黄老之学的内容:①是道家学说中XXX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②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4、然后让学生分析实行黄老之学的原因。
原因:①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②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XXX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
高二历史必修3(岳麓版):1-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出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恰好迎合了为汉
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根据的需要。
岳 麓 版 历 史
必修③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6.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上演的太极 拳阵千人化一、齐如刀刻,巨大的太极圆阵象征着天人合
一,场面壮观,叹为观止。下列人物中首先提出“天人合
其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从此,经
学研究在汉代盛行。
岳 麓 版 历 史
董仲舒提出的主要主张有哪些?其主张为什么得到汉
武帝的采纳?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必修③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岳 麓 版 历 史
必修③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课标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岳 麓 版 历 史
治者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的政策,这是道家黄老
之学的体现。
必修③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2.(2011·沈阳)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 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A.孔子有教无类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 【解析】 C
岳 麓 版 历 史
代。
必修③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①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黄老之学不能适
应强化__________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__________家学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 的新的理论体系。 ③__________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__________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学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解读】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应掌握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试大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梳理】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1.兴起的原因○1客观:西汉初年,,,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观: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的教训;2.含义:黄老之说指学说中的两派,即和的学说,包括(养生)和两个方面;3.主要思想:强调“”,既尊重,又主张发挥人的,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的哲学观。
4.影响(1)极: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消: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1.背景:①经济恢复,国力强盛,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②不能适应的发展需要;③儒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董仲舒以《》(宣扬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
(2)基础、主要内容:(①提出“”②基础是神化皇权,宣扬“”人君必须,。
③强调施政应,,并提出和)3.影响:○1总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
○2政治: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
○3思想: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重考查标准,使从而确立了。
○4带有神秘色彩,有碍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
【预习自测】1.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其根本着眼点是()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促进儒家文化的发展C.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D.加强思想的控制2. 西汉初年,大臣陆贾在评论秦的统治时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
”这段话最根本的含义是()A.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B.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C.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D.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3.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A.完全更新B.因循守旧C.继承和发展D.外在形式的变化4.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5.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6.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 ①②③7.西汉时,“大一统”概念的核心含义是()A.到汉武帝时期实现国家疆域的大统一B.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加以发展而形成的C.适应当时统治者需要的一种思想主张D.皇权神授代表上天统治天下所有臣民8.《春秋繁露》中写道:“王者配天,谓其道。
第3课汉代的大一统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编写:张庆君审核:邱昌满、王凤霞编写时间:2012-09-04 批改时间:【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以及影响。
【教学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教学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重点问题】1、西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的背景是什么?在当时的地位是怎样的?2、黄老之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对西汉社会的影响和之后地位的衰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是什么?提出者是谁?4、董仲舒新儒学的来源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影响?央集权需要的是(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核心要点】一、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统一”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4.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作用1.巩固国家的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2.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3.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4.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课中探究案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考虑)2.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当堂检测】1.成语“萧规曹随”反映了汉初的施政特点。
“萧规”制定的指导思想是 A .儒家的思想 B .法家的思想 C .墨家的思想 D .黄老之学思想 2. 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A .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B .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C .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D .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 3.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基础是A .“仁”的学说B .“天人感应”学说C .“民贵君轻”思想D .“克己复礼”思想 4.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是在A .战国B .西汉C .东汉D .宋朝 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的渊源不包括A .阴阳家的思想B .法家思想C .道家思想D .墨家思想 6.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目的是 A .确立儒家的思想统治地位 B .限制君主权力的膨胀 C .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 D .打击其他学派的力量7.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其根本着眼点是 A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 .促进儒家文化的发展 C .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D .加强思想的控制 【知识结构】课后拓展案1.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结束语
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每一代人都继承了前一代 人创作的一份文化遗产,每一代人又把自己继承和 创作的一份文化遗产传给后代,这种薪火相传的过 程就构成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 我们在这里与古代历史上璀璨的思想文化巨匠握 手,认真审视他们的思想文化成果,分析这些成果 的作用,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同,以批判 继承、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投身于创造社 会主义新文化的伟大事业。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孟子: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 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2)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 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 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 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3分)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 如果与时代的需要相适应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封建 社会里,思想文化必须适应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才 能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时代
主要思想 地位
原因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时代 主要思想 地位 受冷落/ 不被重视 受压制 ?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原因 不符合统治 者和时代的 需求 秦崇尚法家, 实行暴政。 ?
春秋战国 仁、礼、为政 以德;仁政、 民贵君轻…… 秦朝 西汉 ?
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封建社会里,思想文化必须适应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才能 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拓展升华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 一定 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我 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社 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时,便容易被统治者 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 方方面面的发展。
【典型例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 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 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 “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 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摒பைடு நூலகம்
弃
【合作探究】 2、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
先秦之儒 思想来源 董仲舒之儒 儒学、阴阳、黄老、法家
仁、礼、 仁政
批判暴政、建 立理想化社会 秩序 不受重视 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 授” “三纲五常”、“大一统”思 承认现实君主专制的 想
内容
与统治者关 系
地位
合理性
成为正统思想
总之,改造后的儒学把传统儒学神学化了, 使其披上了浓厚 的神秘色彩,虽然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作用,但是有碍于人们 认识自然和社会,禁锢思想的发展。
黄老之学 新 儒 学 思 想
内 容 地 位
大一统思想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限田薄敛省役
官方正统
【合作探究】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 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的?
积 极 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 2、“限田、薄敛、省役”等仁政思想 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发扬 了中华的传统美德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色 彩,纯属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 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 度,应批判
地位
不受重视
受到统治者重视, 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合作探究】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2、有人认为,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是汉武帝放弃 “无为而治”政策,希望有所作为的结果。若没有汉武帝, 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点拨 不正确。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儒学获得统治地位,根本 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汉 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 速提高,是儒学获得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能由此推断出 “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若没有汉武 帝,其他帝王也会选取适合其统治需要的政治思想。 杰出的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但不是英雄创造历史。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适应并促进 武帝时 国力渐强
不甘无为 淘汰黄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利集权、制地方
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教训,以黄老思想为 指导,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随 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 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取得了独尊的社会文化地位,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 意识形态。
结合汉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 映。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某种思想
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时,便容 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 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
【典型例题】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 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 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 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 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 概论》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 地位的原因。 (3)儒家思想从“变革动荡”形势下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地位的 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 董仲舒说:“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 限田、薄敛、省役 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 “徭役众,赋敛重,百姓贫穷叛去, 道多饥人。救之者,省徭役,薄赋敛,出仓谷,振困穷。”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材料四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 道”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
(1)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 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 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3分)
因。 (2)儒家思想从“变革动荡”形势下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地位的变化说明 了什么?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如果与时代的需要相适应才
官方正统
第3课 课堂总结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 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 经济发展 内 天人感应 新 容 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 儒 中央集权要求 大一统思想 学 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 儒学自身发展 思 地 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 想 位 官方正统
经济残破
黄老之学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汉初 经济残破
有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 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 专制的需要。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经济残破 经济发展 中央集权要求 儒学自身发展
黄老之学 新 儒 学 思 想
内 容 地 位
大一统思想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限田薄敛省役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新儒学出现的背景
经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
政治:社会稳定,但臣下与君主,中央与地方的 矛盾尖锐 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儒学自身的发展顺应了统治者的需求。
【合作探究】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2、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请说明 理由。
新儒学的内容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 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 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 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 知所从矣。” •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屈民而伸君,屈 君而伸天” “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 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 “如果人君无道,天 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 • 材料三 《春秋繁露称:“徭役众,赋敛重,百姓贫穷叛去, 道多饥人。救之者,省徭役,薄赋敛,出仓谷,振困穷。” •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 “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 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是 永恒不变的 。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 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 的史实。 课标解读 1、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 2、掌握汉代新儒学的内容 3、分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经济残破 经济发展 中央集权要求 儒学自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