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剖面实验报告
土壤剖面观察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旨在观察土壤剖面,了解土壤的结构、层次、颜色、质地等特征,从而掌握土壤的基本性质,为土壤分类、土壤改良和土地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地点及时间实验地点:XXX农业大学实验基地实验时间:2021年10月15日三、实验器材1. 铁锹2. 门塞尔比色卡3. 土壤坚实度测定仪4. 皮尺5. 剖面刀6. 铅笔7. 塑料袋8. 采样器四、实验步骤1. 选择实验地点:在实验基地选择一块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最好是一片耕作过的农田。
2. 挖取土壤剖面:使用铁锹在选定的地点挖取土壤剖面,深度约1米。
3. 观察和记录土壤剖面:观察土壤剖面,记录其颜色、质地、结构、层次、厚度等特征。
4. 采集土壤样品:在土壤剖面中,每隔10厘米采集一次土壤样品,用于后续分析。
5. 土壤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分别放入塑料袋中,并做好标记。
6. 土壤样品分析: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包括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值、全氮、全磷、全钾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观察结果:(1)颜色: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颜色逐渐变深,表层土壤呈灰棕色,底层土壤呈黄棕色。
(2)质地: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质地逐渐变细,表层土壤为沙质土,底层土壤为粘质土。
(3)结构: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结构逐渐变差,表层土壤为团粒结构,底层土壤为块状结构。
(4)层次:土壤剖面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耕作层)、B层(心土层)、C层(母质层)。
2. 土壤样品分析结果:(1)土壤含水量: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含水量逐渐降低,表层土壤含水量约为20%,底层土壤含水量约为15%。
(2)有机质含量: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2%,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1%。
(3)pH值: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pH值逐渐降低,表层土壤pH值约为7.5,底层土壤pH值约为6.5。
(4)全氮、全磷、全钾: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全氮、全磷、全钾含量逐渐降低,表层土壤全氮含量约为0.1%,全磷含量约为0.05%,全钾含量约为1.5%;底层土壤全氮含量约为0.05%,全磷含量约为0.02%,全钾含量约为1.0%。
土壤剖面土层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剖面土层的划分和特征;2. 掌握土壤剖面土层观测的方法和技巧;3. 分析土壤剖面土层的形成和分布规律;4. 为土壤资源调查、土壤改良和土地利用提供依据。
二、实验地点与时间实验地点:某农业大学校内试验田实验时间:2023年3月20日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剖面样品、土壤剖面图、土壤剖面描述表格、皮尺、剖面刀、土壤样品袋等;2. 实验仪器:土壤剖面挖掘工具、土壤质地分析仪、土壤水分测定仪、土壤有机质测定仪、土壤养分测定仪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选择实验地点:在试验田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进行观测;2. 挖掘土壤剖面:使用剖面刀沿自然结构面挖掘土壤剖面,注意保持剖面完整;3. 观测土壤剖面:记录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层次、厚度等特征;4. 采集土壤样品:按照不同土层采集土壤样品,放入样品袋中;5. 分析土壤样品:使用土壤质地分析仪、土壤水分测定仪、土壤有机质测定仪、土壤养分测定仪等仪器对土壤样品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6. 整理实验数据:将观测和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和图件。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土层划分根据土壤剖面观测结果,该试验田土壤剖面可分为以下土层:(1)枯枝落叶层:厚度约2cm,呈棕色,有机质含量较高;(2)腐殖层:厚度约10cm,呈暗棕色,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较疏松;(3)淋溶层:厚度约15cm,呈黄棕色,质地较紧实,有机质含量较低;(4)淀积层:厚度约20cm,呈灰棕色,质地较紧实,有机质含量较低;(5)母质层:厚度约25cm,呈灰白色,质地较紧实,有机质含量极低。
2. 土壤剖面特征分析(1)土壤颜色: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颜色逐渐变浅;(2)土壤质地:从表层到深层,土壤质地逐渐变紧实;(3)土壤结构:从表层到深层,土壤结构逐渐变差;(4)土壤水分:从表层到深层,土壤水分逐渐减少;(5)土壤有机质:从表层到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
土壤剖面制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剖面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察和描述的技能。
3. 学会分析土壤剖面结构,为土壤分类和评价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土壤剖面是土壤发生、发育和分类的重要依据。
通过挖掘土壤剖面,观察和描述土壤的层次结构、颜色、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等特征,可以了解土壤的类型、肥力和利用价值。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剖面挖掘工具(铁锹、剖面刀)、皮尺、铅笔、塑料袋、标签等。
2. 实验仪器:门塞尔比色卡、土壤坚实度仪、土壤水分测定仪、土壤有机质测定仪等。
四、实验步骤1. 选择实验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和地貌特征的地点,以便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
2. 挖取土壤剖面:(1)在实验地点选择一个合适的剖面位置,使用铁锹挖取土壤剖面,深度一般为0.5m~1.0m。
(2)用剖面刀沿着自然结构面将土壤剖面切割成若干层,以便观察和描述。
(3)记录每一层的厚度、颜色、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等特征。
3. 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1)鉴别土壤颜色:使用门塞尔比色卡,将土壤颜色与比色卡上的颜色进行对照,记录颜色编号。
(2)测定土壤质地:使用土壤坚实度仪测定土壤的干密度,根据干密度和土壤颗粒组成判断土壤质地。
(3)观察土壤结构:观察土壤剖面各层的结构特征,如团粒结构、片状结构等。
(4)测定土壤水分:使用土壤水分测定仪测定土壤含水量。
(5)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使用土壤有机质测定仪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4. 土壤剖面记录:(1)记录土壤剖面各层的颜色、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厚度等特征。
(2)绘制土壤剖面图,标注各层的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各层的颜色、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厚度等特征如下:(1)A层:黑色,壤土,团粒结构,有机质含量高,厚度为0.15m。
(2)B层:棕色,砂壤土,片状结构,有机质含量中等,厚度为0.3m。
(3)C层:黄棕色,砂壤土,块状结构,有机质含量低,厚度为0.25m。
土壤剖面实验报告

土壤剖面实验报告土壤剖面实验报告引言: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我们进行了一次土壤剖面实验。
本报告旨在总结实验结果,并对土壤剖面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
一、实验目的通过对土壤剖面的采样和分析,探究土壤的组成、结构和特性,了解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为土壤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二、实验方法1. 采样点选择:在不同地理条件下选择不同类型的土壤剖面,包括农田、林地和草地等。
2. 采样工具准备:准备好土壤剖面采样器、刷子、铲子和标签等。
3. 采样过程:在每个采样点,根据土壤层次的明显变化,选择合适的深度进行采样。
先用刷子清理表层杂质,然后用铲子将土壤剖面取样器插入土壤中,并旋转取样器,使其与土壤充分接触。
取出样品后,用标签标记采样点和深度。
4. 样品分析:将采集的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颜色、质地、水分含量、有机质含量、pH值等指标的测定。
三、实验结果1. 土壤颜色: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土壤颜色随深度的增加而变暗。
表层土壤呈现较浅的颜色,逐渐向深层过渡为深色。
2.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的相对含量。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土壤质地随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表层土壤含有较多的有机质,质地较为疏松,适合植物生长。
而深层土壤质地较为紧密,颗粒较大,透水性较差。
3. 水分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土壤剖面中的水分含量呈现明显的变化。
表层土壤含水量较高,而深层土壤的含水量较低。
这与土壤质地的变化和植被的水分需求有关。
4. 有机质含量:土壤剖面中的有机质含量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
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而深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
这与植物残渣的分解和微生物活动有关。
5. pH值:土壤剖面的pH值也随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表层土壤呈现中性或弱酸性,而深层土壤的pH值偏碱性。
这与土壤中不同元素的溶解度和植物的生长需求有关。
四、讨论与分析通过对土壤剖面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土壤剖面的结构和特性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化,表层土壤与深层土壤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土壤剖面观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剖面结构的基本特征,掌握土壤剖面观测方法。
2. 通过土壤剖面观测,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3. 掌握土壤剖面描述的基本技巧,提高野外调查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2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XX市XX县XX镇XX村四、实验器材1. 土壤剖面观测记录表2. 铁锹3. 剖面刀4. 皮尺5. 研钵6. 电子秤7. 门塞尔比色卡8. 铅笔五、实验步骤1. 选择观测点:在实验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如田地、林地、草地等。
2. 挖取土壤剖面:使用铁锹沿观测点挖掘土壤剖面,挖掘深度根据土壤层次厚度确定,一般为1米。
3. 观测土壤剖面:记录土壤剖面各层的颜色、质地、结构、厚度等特征。
4. 采集土壤样品:在每个土层采集土样,用于后续分析。
5. 分析土壤样品:将采集的土样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如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值等。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结构:根据观测记录,该土壤剖面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A层:0-20cm,黑色,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为壤土,结构良好。
(2)E层:20-40cm,棕色,有机质含量中等,质地为壤土,结构较好。
(3)B层:40-60cm,黄棕色,有机质含量较低,质地为砂壤土,结构较差。
(4)C层:60-80cm,红棕色,有机质含量极低,质地为砂质土,结构差。
2. 土壤剖面特征分析:(1)颜色:土壤剖面各层颜色由上至下逐渐加深,反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2)质地:土壤剖面各层质地由上至下逐渐变粗,反映了土壤母质和成土过程的影响。
(3)结构:土壤剖面各层结构由上至下逐渐变差,反映了土壤养分状况和植物生长条件。
3. 土壤样品分析结果:(1)土壤含水量:A层土壤含水量最高,为25%;B层土壤含水量最低,为15%。
(2)有机质含量:A层有机质含量最高,为5%;B层有机质含量最低,为2%。
(3)pH值:土壤剖面各层pH值在5.5-7.5之间,呈中性。
自然土剖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旨在了解自然土壤的剖面结构及其特征,掌握土壤剖面观察和描述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土壤的形成过程和性质,为土壤分类、利用和改良提供基础。
二、实验器材1. 铁锹2. 门塞尔比色卡3. 土壤坚实度计4. 皮尺5. 剖面刀6. 铅笔7. 塑料袋三、实验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某郊外农田四、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五、实验内容一、选择土壤剖面点在实验地点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观察周围环境,确保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条件符合实验要求。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1. 使用铁锹在土壤剖面点进行挖掘,挖掘深度一般不超过1米。
2. 挖掘过程中注意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等特征,记录相关信息。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根据土壤剖面特征,将土壤剖面划分为以下层次:1. 表土层(A层):土壤颜色较浅,质地较松,有机质含量较高。
2. 淋溶层(B层):土壤颜色逐渐变深,质地变紧,有机质含量降低。
3. 母质层(C层):土壤颜色较深,质地较硬,有机质含量较低。
四、土壤剖面描述1. 鉴别土壤颜色使用门塞尔比色卡对土壤颜色进行描述,包括色调、明度、饱和度等。
2. 湿度用手触摸土壤,判断土壤湿度,分为干燥、湿润、过湿等。
3. 质地根据土壤的粒度组成,将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黏土等。
4. 土壤构造观察土壤剖面中土壤颗粒的排列和结合情况,描述土壤构造。
5. 土壤松紧度使用土壤坚实度计测量土壤松紧度,分为紧实、中等、松软等。
6. 孔隙观察土壤剖面中孔隙的分布和大小,描述孔隙特征。
7. 植物根系观察土壤剖面中植物根系的分布和生长情况,描述根系特征。
8. 土壤新生体观察土壤剖面中新生物的形成和分布情况,描述新生体特征。
9. 侵入体观察土壤剖面中侵入体的种类、大小和分布情况,描述侵入体特征。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自然土壤的剖面结构及其特征,掌握了土壤剖面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剖面层次分明,各层次具有不同的颜色、质地、结构等特征。
土壤剖面观察实验报告

土壤剖面调查报告一.目的要求通过野外土壤剖面观察,学会用简单方法认识土壤的基本特性和主要农业生产性状,从而认识土壤,并联系土壤生成环境,分析其与土壤形成及利用改良方面的关系。
二.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土壤剖面是土壤内在形态的外在表现,因此研究土壤的外部形态,也能了解土壤的性质及农业生产价值。
在田间观察土壤时除观察土壤的自然环境外,还要借助于土壤剖面的观察与分析来全面地了解土壤的一切特性。
(一)土壤剖面位置的选择及挖掘:土壤剖面的选择必须具有代表性,切忌在道旁、沟边、肥堆及土层经过人为翻动或堆积的地方挖掘剖面和采取样品。
在选择有代表性地点后,挖长约2米,宽1米,深1~1.5米的土坑(如地下水位较高,达到地下水时即可),将朝阳的一面挖成垂直的坑壁,而与之相对的坑壁挖成每阶为30~50厘米的阶梯状,以便上下操作。
(如图)在挖剖面时要注意观察朝阳面,观察面上端不准堆土,也不准站人踩踏,以保持土壤的田间自然状况,挖出的土抛在土坑长边的两旁,表土与心土分别堆放,观察与记载结束后,必须将土坑先心土后表土进行填平。
(二)剖面观察记载1、层次的划分与深度首先站在剖面坑上大致观察,依据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根系的分布情况将剖面分成几层,然后再进入剖面坑内,详细观察,进一步确定层次,最后用剖面刀将各层分别划出,用测量尺量出各层深度。
在挖剖面时要注意观察朝阳面,观察面上端不准堆土,也不准站人踩踏,以保持土壤的田间自然状况,挖出的土抛在土坑长边的两旁,表土与心土分别堆放,观察与记载结束后,必须将土坑先心土后表土进行填平。
坡面深度注意三个指标:①以一米为标准②挖到潜性水的深度③挖到基岩二.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和描述:土坑挖好后,用刀或铁铲把剖面削成垂直状态后,即可进行观察和记录。
观察剖面时,应先从上而下划分出若干层次(一般以颜色、质地、松紧度、结构、根系分布等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然后按层次观察土壤的形态、特征,并作好记录。
观察项目主要有:土层厚薄、干湿度、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酸碱度、新生体、侵入体以及根系情况等等。
土壤剖面形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野外实地观测,了解土壤剖面的基本结构和层次划分。
2. 学习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和记录方法。
3. 掌握土壤剖面形态与土壤性质、类型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地点及时间实验地点:XX地区XX地点实验时间:2021年X月X日三、实验材料1. 实验工具:铁锹、剖面刀、皮尺、土壤盒、土壤样品袋、记录本、铅笔、相机等。
2. 实验试剂:土壤pH值测定盒、土壤含水量测定盒等。
四、实验方法1. 选择实验地点,确定剖面挖掘点。
2. 挖掘土壤剖面,观察并记录各土层的颜色、质地、结构、湿度、松紧度、孔隙状况、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等形态特征。
3. 使用土壤pH值测定盒、土壤含水量测定盒等仪器,测定各土层的pH值、含水量等理化性质。
4. 对所挖掘的土壤剖面进行拍照,以便于后续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结构及层次划分根据实验结果,该土壤剖面可分为以下层次:(1)耕作层(A层):厚度约15-20cm,颜色较浅,质地较细,有机质含量较高,结构松散,孔隙度较大。
(2)犁底层(B层):厚度约10cm,颜色较深,质地较粗,有机质含量较低,结构紧实,孔隙度较小。
(3)心土层(C层):厚度约30-40cm,颜色较深,质地较粗,有机质含量较低,结构紧实,孔隙度较小。
(4)母质层(R层):厚度约50-60cm,颜色较深,质地较粗,有机质含量极低,结构紧实,孔隙度较小。
2.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分析(1)颜色:各土层颜色逐渐加深,说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
(2)质地:耕作层质地较细,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质地逐渐变粗。
(3)结构:耕作层结构松散,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结构逐渐紧实。
(4)湿度:各土层湿度逐渐减小,说明土壤水分逐渐减少。
(5)松紧度:耕作层松紧度较大,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松紧度逐渐减小。
(6)孔隙状况:耕作层孔隙度较大,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孔隙度逐渐减小。
(7)植物根系:耕作层植物根系较发达,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植物根系逐渐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专业地理科学班级 1202班姓名陈俊霞学号 102成绩日期 2014年6月19日目录一、实习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实验器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实验地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实验时间................................................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实习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土壤剖面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的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鉴别土壤颜色..................................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湿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3.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土壤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5.土壤松紧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6.孔隙.......................................... 错误!未定义书签。
7.植物根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8.土壤新生体.................................... 错误!未定义书签。
9.侵入体........................................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实习目的土壤的外部形态是土壤内在性质的反映。
土壤的剖面形态全面的反映并代表了土壤发生学特征、物质组成、性质、及其综合属性,以及土壤景观的总体特征。
它是诊断土壤性状的基础和进行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
1.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来了解土壤的内在性质,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力高低。
2.为土壤的利用改良提供初步意见。
3.在土壤基本形态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技术。
二、实验器材铁锹,门塞尔比色卡,土壤坚实度,皮尺,剖面刀,铅笔、塑料袋,标签,纸盒,土壤剖面记载表,文件夹。
三、实验地点:我们所选的实验地是文家山,地处中纬度,太阳辐射季节性差别大,远离海洋。
春夏季下垫面粗糙且增湿快,对流强。
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
文家山为山地地形,地势起伏不大,平均海拔25米左右。
植被覆盖率高,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强,土壤较湿润,适宜动植物生长。
其气候特征,冬暖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为典型的亚热带东亚大陆性气候。
四、实验时间日期:2014年6月19日经纬度:北纬°东经°气压:百帕海拔:天气:25℃-33℃多云转阵雨五、实习内容(一)选择土壤剖面点选择原则:1、要有比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即具备有利于该土壤主要特征发育的环境,通常要求小地形平坦和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剖面具有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附近、粪坑附近等受人为扰动很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土壤剖面一般是在野外选择典型地段挖掘,剖面大小自然土壤要求长2米、宽1米、深2米(或达到地下水层),土层薄的土壤要求挖到基岩,一般耕种土壤长1.5米,宽0.8米,深1米。
挖掘剖面时应注意下列几点:(1)剖面的观察面要垂直并向阳,便于观察。
(2)挖掘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在土坑的两侧,不允许混乱,以便看完土壤以后分层填回,不致打乱土层影响肥力,特别是农田更要注意。
(3)观察面的上方不应堆土或走动,以免破坏表层结构,影响剖面的研究。
(4)在垄作田要使剖面垂直垄作方向,使剖面能同时看到垄背和垄沟部位表层的变化。
(5)春耕季节在稻田挖填土坑一定要把土坑下层土踏实,以免拖拉机下陷和折断牛脚。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土壤剖面由不同的发生学土层组成,称土体构型,土体构型的排列入其厚度是鉴别土壤类型的重要依据,划分土层时首先用剖面刀挑出自然结构面,然后根据土壤颜色、湿度、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系等形态特征划分层次,并用尺量出每个土层的厚度,分别连续记载各层的形态特征。
一般土壤类型根据发育程度,可分为A、B、C三个基本发生学层次,有时还可见母岩层(D),当剖面挖好以后,首先根据形态特征,分出A、B、C层,然后在各层中分别进一步细分和描述。
土层细分时,要根据土层的过渡情况确定和命名过渡层:(1)根据土层过渡的明显程度,可分为明显过度和逐渐过度。
(2)过渡层的命名,A层B层的逐渐过程可根据主次划分为AB 或BA层。
(3)土层颜色不匀,呈舌状过渡,看不出主次,可用AB表示。
(4)反映淀积物质,如腐殖质淀积Bh ,粘粒淀积Bt,铁质淀积Bir等。
(四)土壤剖面描述按照土壤剖面记载表的要求进行描述1、记载土壤剖面所在位置、地形部位、母质、植被或作物栽培情况、土地利用情况、地下水深度、地形草图可画地貌素描图,要注明方向,地形剖面图要按比例尺画,注明方向,轮作施肥情况可向当地社员了解。
2、划分土壤剖面层次,记载厚度,按土层分别描述各种形态特征,土层线的形状及过渡特征。
3、进行野外速测,测定pH值、高铁、亚铁反应及石灰反应,填入剖面记载表。
4、最后根据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及简单的野外速测,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名称,鉴定土壤肥力,提出利用改良意见。
(五)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的描述1.鉴别土壤颜色土壤颜色可以反映土壤的矿物组成和有机质的含量。
很多主要土类就是以土壤颜色来命名的。
鉴别土壤颜色可用门塞尔色卡进行对比确定土色,该比色卡的颜色命名是根据色调、亮度、彩度三种属性的指标来表示的。
色调即土壤呈现的颜色。
亮度:指土壤颜色的相对亮度。
把绝对黑定为0,绝对白定为10,由0到10逐渐变亮。
彩度:指颜色的浓淡程度。
例如:5YR4/6表示:色调为亮红棕色,亮度为4,彩度为6。
使用比色卡注意点:(1)比色时光线要明亮,在野外不要在阳光直射下比色,室内最好靠近窗口比色。
(2)土块应是新鲜的断面,表面要平。
(3)土壤颜色不一致,则几种颜色都描述。
2.湿度通过土壤湿度的观察,能部分看出土壤墒情这个主要肥力特征,可分为干、润、湿润、潮润、湿五级。
(1)干:土壤放在手中不感到凉意,吹之尘土飞扬。
(2)润:土壤放在手中有凉意,吹之无尘土飞扬。
(3)湿润:土壤放在手中有明显的湿的感觉。
(4)潮润:土壤放在手中,使手湿润,并能捏成土团,捏不出水,捏泥粘手。
(5)湿:土壤水分过饱和,用手挤土壤时,有水分流出。
3.质地土壤中各种粒径土粒的组合比例关系叫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根据其机械组成的近似性,划分为若干类别,这就叫质地类别,土壤质地对土壤分类和土壤肥力分级有重要意义。
在野外鉴定土壤质地通常采用简单的指感法(见表1)。
表1 土壤质地指感法鉴定标准如果土壤中砾质含量较多,则要考虑砾质含量来进行土壤质地分类,砾质含量的分级标准如下,石质大于2mm直径砾石的含量(见表2):表2 砾质含量分级标准4.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经外力分开,沿自然裂隙散碎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单位个体。
土壤结构大多按几何形状来划分,目前采用的结构分类标准如表3。
表3 土壤结构分类表(按查哈洛夫)?????5.土壤松紧度又名坚实度,土壤紧实度指每单位压力所产生的土壤容积压缩程度,或每单位容积压缩所需要的压力,单位为公斤/(厘米)3。
测定土壤坚实度可使用土壤坚实度计,其使用方法如下:(1)首先判断土壤的坚实状况,选用适当粗细的弹簧与探头的类型。
(2)工作前,弹簧未受压前,套筒上游标的指示线,如为kg(公斤)时应指于零点,如深度为cm(厘米)时,应指于5(厘米)处。
(3)工作时,仪器应垂直于土面(或壁面),将探头掀入土中,至档板接触到土面时即可从游标指示线上获得读数,即探头的入土深度(cm)和探头体积所承受的压力(kg)。
(4)根据探头入土深度,深头的类型,弹簧的粗细,再查阅有关壤土坚实度换标表,即得土壤坚实度的数值(kg/cm3)。
(5)每次测定完毕,必须将游标推回原处,以便重复测定,但必须注意防止游标产生微小滑动,以免造成测定误差。
(6)工作结束,坚实度计必须擦拭干净,防止仪器生锈,以保证仪器测定的精度。
如果没有土壤坚实度计,可按下列标准加以描述(表4):表4 松紧度等级划分6.孔隙指土壤结构体内部或土壤单粒之间的空隙,可根据土体中孔隙大小及多少表示(表5):表5 孔隙分级7.植物根系描述标准可分为四级(表6)表6 土壤剖面内根系分级8.土壤新生体新生体是成土过程中物质经过移动聚积而产生的具有某种形态或特征的化合物体,常见的新生体有下列几种:(1)石灰质新生体:以碳酸钙为主。
形状多种多样,有假菌丝体,石灰结核,眼状石灰斑,砂姜等,用盐酸试之起泡沫反应。
(2)盐结皮、盐霜:由可溶性盐类聚积地表,形成白色盐结皮或盐霜,主要出现在盐渍化土壤上。
(3)铁锰淀积物:由铁锰化合物经还原,移动聚积而成不同形态的新生体,例如锈斑、锈纹、铁锰结核、铁管、铁盘、铁锰脐膜。
(4)硅酸粉末:在白浆土及黑土下层的核块状结构表面有薄层星散的白色粉末,主要是无定形硅酸。
9.侵入体例如砖块、石块、骨骼、煤块等,是土壤的外来物,非成土过程的产物。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表7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调查表表8 土壤生物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