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出的理论基础---浸出过程的动力学

合集下载

镍精矿的浸出工艺及矿石浸出动力学模型研究

镍精矿的浸出工艺及矿石浸出动力学模型研究

镍精矿的浸出工艺及矿石浸出动力学模型研究镍是一种重要的工业金属,广泛应用于不锈钢、合金、电池等领域。

如何高效地提取镍,是镍冶炼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镍精矿的浸出工艺及矿石浸出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对于镍冶炼工艺的改进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镍精矿的浸出工艺。

镍精矿的浸出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将镍矿中的金属镍转化为可溶性化合物,并使其溶解在浸出液中,从而实现镍的提取。

一般来说,浸出液选择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都可以实现镍的浸出。

酸性浸出工艺常用硫酸、盐酸等强酸作为浸出剂,而碱性浸出工艺则常使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铵等强碱作为浸出剂。

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浸出剂浓度、浸出剂与矿石的质量比等因素都会对镍的提取率和浸出速率产生影响。

其次,在镍精矿的浸出过程中,浸出动力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浸出动力学模型可以描述镍矿石中镍的浸出过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常见的浸出动力学模型包括表观动力学模型和物理化学动力学模型。

表观动力学模型是基于实验数据来推导的经验公式,常用的动力学方程有复合动力学方程、抛物线方程等。

物理化学动力学模型则是基于浸出反应的化学动力学原理来推导的模型,常用的物理化学动力学模型有扩散控制模型、化学反应速率控制模型等。

通过建立合适的浸出动力学模型,可以更好地解析和优化镍精矿的浸出工艺,提高镍的提取效率。

研究镍精矿的浸出工艺及矿石浸出动力学模型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与分析。

首先,需要对镍精矿的性质进行分析,如矿石成分、结构特征、比表面积等。

这些分析结果可以为后续的实验设计和参数选择提供基础数据。

其次,需要进行浸出实验,确定合适的浸出条件,包括浸出剂的选择、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等。

通过改变这些条件,可以获得不同的提取率和浸出速率数据。

然后,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建立镍精矿的浸出动力学模型。

根据实验数据的变化趋势,选择合适的动力学方程并进行参数拟合,以获得最佳的拟合效果。

最后,需要进行模型验证实验,验证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是否准确可靠。

油脂加工工艺学习题及答案

油脂加工工艺学习题及答案

一.分水箱的分水原理:(1)溶剂和水互不溶解(2)溶剂与水的相对密度不同二.成品粕的评价指标(低温粕评价指标):1.粕残溶要求合格:粕残溶700ppm,引爆试验合格;2.蒸脱中尽可能使粕熟化:脱毒、钝化或破坏抗营养物,降低毒性。

3.成品粕物理性质好:成品粕的粒度、流动性、含蛋白的等级性好4.用作食品蛋白质尽量少变性:要求蛋白的水溶解性高(NSI值要小)。

三.尿酶含量有什么意义?答:太低,过度变性,四.溶剂损耗的分类:(定义以及一般的量)溶剂损耗的来源:1.不可避免损耗:(1)尾气:10g/m3折合20g/T (2)毛油:50ppm折合50g/T(3)粕:700ppm折合700g/T(4)废水:0.0007~0.0015% 折合0.15g/T合计:0.785Kg/T,实际生产中应为1Kg/T 2.可避免损耗:(1)跑、冒、滴、漏;(2)检修损失;(3)贮藏损失:自然挥发的量。

五:脱胶原理,加磷酸作用,脱蜡原理。

脱胶:(一)水化脱胶的基本原理:1.水化开始前:水分少,磷脂呈内盐结构,完全溶解在油中,不到临界温度,不会凝聚析出;2.在油中加热水后:磷脂分子结构转变为水化式,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1)单分子层:含水量少时,磷脂分子的极性基团朝向水相定向排列; (2)多分子层:随着水量增加,磷脂分子定向排列成烃链尾尾相接的双分子层,一个磷脂双分子层与另一个磷脂双分子层之间被一定数量的水分子隔开,成为片(层)状结晶体;(3)分子囊泡层:当水量增至很大时,磷脂分子就形成单分子层囊泡。

(4)多层脂质体:最终膨胀成多层的类似洋葱状的封闭球形结构¡ª¡ª¡°多层脂质体¡±它的每个片层都是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片层之间和中心水。

(5)絮凝胶团:磷脂在形成多层脂质体过程中还吸附油中其他胶质,颗粒增大,再由小胶粒相互吸引絮凝成大的胶团。

形成的胶粒越稳定含油量越低,越易与油脂分离。

浸出的理论基础---浸出过程的热力学(一)

浸出的理论基础---浸出过程的热力学(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浸出的理论基础---浸出过程的热力学(一)一、浸出的理论基础(一)概述浸出是溶剂选择性地溶解矿物原料中某组分的工艺过程,其目的是使有用组分与杂质组分或脉石组分相分离。

用于浸出的试剂称为浸出剂,浸出所得溶液称为浸出液,浸出后的残渣称为浸出渣。

进入浸出作业的矿物原料一般为目前技术条件下用物理选矿法或传统冶炼法无法处理或处理不经济的难选矿物原料,如难选原矿,物理选矿的难选中矿、难选混合精矿、难选粗精矿、尾矿、贫矿和表外矿等。

根据原料特性,可预先进行焙烧而后浸出或直接进行浸出。

因此,浸出是化学选矿过程中的常用作业。

实践中常用目的组分的浸出率、浸出过程的选择性和试剂耗量等指标来衡量浸出过程的效率。

某组分的浸出率是浸出时该组分转入溶液中的量与其在原料中的总量之比,即:式中ε浸———某组分的浸出率,%;Q———被浸原料的干重,t; a———被浸物料中某组分的含量,%; V———浸出液体积,m3; c———浸出液中该组分的浓度,t/m3; m———浸渣的干重,t; θ———浸渣中该组分的含量,%。

浸出过程的选择性s 是浸出时两种组分的浸出率之比:目前,浸出方法较多,依所用试剂可分为水溶剂浸出和非水溶剂浸出。

依物料运动方式可分为搅拌浸出和渗滤浸出。

搅拌浸出是将磨细的物料与浸出剂在搅拌槽中进行强烈搅拌时的浸出过程。

渗滤浸出是浸出剂在重力作用下自上而下或在压力作用下自下而上通过固定物料层的浸出过程。

依浸出方式又可分为就地渗滤浸出(地下渗浸)、渗滤堆浸和渗滤槽浸三种。

依浸出温度和压力可分为常压浸出和热压浸出。

浸出剂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原料特性和经济因素,。

实验二浸出过程动力学实验

实验二浸出过程动力学实验

锌焙砂浸出过程动力学实验一实验目的锌焙砂浸出就是使ZnO尽量溶解,并希望其它组分不溶解或溶解后又再沉淀进入渣中,达到锌与这些杂质组分有效分离的目的。

本实验通过锌焙砂的浸出,了解锌焙砂的粒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酸度对浸出率的影响,绘制浸出率-时间(η-t)关系曲线图,根据数据判断该浸出过程属于哪个速度控制阶段控制,加深对浸出过程动力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熟悉分析锌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氧化物料的浸出反应,属于液-固两相反应,对于本实验采用硫酸溶液浸出锌,化学反应式为:MeO+H2SO4=MeSO4+H2O对于液固反应体系,一般分五个步骤进行,即扩散-吸附-化学反应-解吸-扩散.在这五个步骤中最慢的那个环节就是决定反应速度快慢的关键,我们称之为控制性步骤.本实验中,主要是化学反应与扩散.影响浸出速度的因素有:浸出液温度、颗粒大小、搅拌、溶剂浓度等在一定范围,适当提高反应体系温度、减小颗粒尺寸、加强搅拌、提高溶剂浓度可以起到提高反应速度的效果。

锌焙砂的浸出是颗粒体积不断缩小的过程,根据数学推导可以得出该“缩核模型”的速度表达式为:1-(1-α)1/3=(1/3)KS0τα-浸出率;τ-反应时间;K-单位面积的浸出速度;S0-颗粒起始面积。

通过分析化验得出锌的浸出率,代入上述公式,检验数据是否使等式两边相等。

如果符合,证明锌焙砂的浸出在该条件下属于化学反应控制。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①仪器等变频电动搅拌器、滴定台、滴定管、移液管、洗耳球、锥型瓶、电炉、坩埚钳、玻璃漏斗、滤纸、吹气瓶②试剂药品1.硫酸2.锌焙砂3.醋酸4.醋酸钠5.乙二胺四乙酸二钠6.锌标准液(1mg/ml)7.氨水8.乙醇9.二甲酚橙 1.0甲基橙11.KF 12 H2O2 13维生素C 14硫脲15盐酸16氯化铵四实验步骤1 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某一粒度范围的锌焙砂 4.85g,放入温度恒定(室温~80℃)、盛有400ml浓度为100g/L的硫酸溶液的烧杯中;2 开动电动搅拌器,控制转速在200-350r/min,使之匀速搅拌;3 每隔一段时间(5-10min),用移液管准确取样2-4ml,分析溶液中锌的含量;4 待实验进行到所需时间或氧化锌溶解完毕,既停止实验,关闭所有设备电源;5 将所得实验数据进行整理,作出浸出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并据此判断该条件下浸出的控制性步骤。

无机盐工艺浸取讲解

无机盐工艺浸取讲解
1、概 述
根据浸取的介质来分: a、水浸取 欲提取物在固相中以可溶于水的化合物形态存在时,可用水作溶剂把有价值的成分简单的从固相溶入液相中。 如:硫化铜经硫酸化焙烧后,转变为易溶于水的硫酸铜,可用水浸取。
b、酸浸取 常用的酸浸取剂有: 硫酸、硝酸——氧化性, 盐酸——还原性, 有时也用氢氟酸。 酸浸取过程可能是简单的溶解,也可能是配合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用硫酸浸取铀矿: UO3 + H2SO4 = UO2SO4 + H2O UO2SO4 + SO42- = [UO2(SO4)2]2- [UO2(SO4)2]2- + SO42- = [UO2(SO4)3]4- 这是一个配合反应,其中6价铀反应得到可溶性的硫酸铀酰配合物。
如:用Na2CO3+NaHCO3浸取铀矿,此时铀以[UO2(CO3)3]4-形式进入溶液,而杂质大部分留在固相中; 有时则相反,使欲提取的物质留在固相中,而伴生的元素和组分进入溶液;
如:用盐酸分解白钨矿(CaWO4) ,此时钙进入溶液,而钨则以钨酸的形式留在固相中;
1、概 述
使欲提取的元素和伴生元素一起溶解,以后再进行分离。
工业中的应用: 用硫酸或氨溶液从矿石中浸取铜; 用氰化物溶液浸取金矿而获得金; 用温水从甜菜中浸取糖;用乙醇从大豆、花生中提取食用油; 用水或有机溶剂从植物中提取药物成分;如用水从土茯苓浸取液萃取黄酮。 浸取工艺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湿法冶金、食品、医药等领域。 优点:耗能少,设备和操作比较简单。
B
过程动力学主要是研究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从而进一步找出加快反应速度的方法。
3、浸取过程动力学
3.1 浸取过程的5个步骤:
3、浸取过程动力学
反应物扩散到固体表面; 反应物被固体表面吸附; 在固体表面上进行反应; 生成物从固体表面解吸; 生成物通过扩散离开表面,进入液相。 总反应速度取决于最慢的一步,它成为反应的控制步骤。 一般情况下,吸附过程是较快的。 扩散反应控制;化学反应控制

矿物材料浸出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矿物材料浸出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矿物材料浸出过程的动力学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化工技术的进步和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矿物材料浸出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矿物材料浸出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提取技术,是指将含有金属、非金属元素或其化合物的矿物材料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加入溶剂的反应,使有效成分被转化到溶液中。

矿物材料浸取过程一般分为物理、化学或生物三种类型。

其中,化学浸出是最为常见且被广泛应用的。

由于矿物材料浸出过程涉及到物质传输、化学反应和热传导等多个领域,因此研究其动力学规律对于揭示浸出机理、优化工艺流程和提高产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矿物材料浸出过程的动力学1.浸出动力学浸出动力学主要是研究浸出过程中物质的传输和化学反应动力学规律。

浸出动力学研究中,传统上将物质的传输和化学反应分开考虑,但事实上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2.浸出动力学的数学模型浸出动力学的数学模型是根据实验数据和理论原理建立的,用于描述浸出过程中物质传输和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变化。

根据模型可预测铜的浸出率随时间的变化,确定最佳浸出工艺条件等。

3.浸出过程的控制方程浸出过程的控制方程不同于平衡热力学,是一种非线性、不稳定的系统,因此过程控制有着很大的难度。

目前,已经研究出一些经验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为控制浸出过程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矿物材料浸出过程的影响因素1.操作参数操作参数是影响浸出过程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浸出时间、浸出温度、液体固体比、pH值、搅拌速度、氧化性气氛、浸出剂种类等因素。

2.物质特性物质特性主要包括矿物材料的形态、晶体结构、成分、比表面积、孔隙率等因素。

不同的物质特性对浸出过程的影响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浸出方案。

3.其他因素其他因素主要包括浸出工艺中存在的多相和化学反应等。

针对这些因素,需要优化浸出工艺方案,提高浸出速率和效率。

四、矿物材料浸出动力学研究的应用1.优化浸出工艺针对矿物材料浸出过程的影响因素,可以优化工艺流程,提高浸出速率和效率,减少浸出工艺中的环境污染和能耗。

湿法冶金学-教学大纲

湿法冶金学-教学大纲

《湿法冶金工艺》课程教学大纲开课单位:冶金工程系课程负责人:夏文堂适用于本科冶金工程专业教学时数:48学时一、课程概况《湿法冶金工艺》课程是冶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任选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以湿法冶金为基本主线,围绕湿法冶金的工艺特点,重点介绍湿法冶金浸出、沉淀和结晶、离子交换、溶剂萃取和还原等专业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冶金工艺特点及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冶金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冶金物理化学基础》、《冶金原理》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有《湿法冶金设备》、《稀有金属冶金学》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1. 熟悉湿法冶金的概念及阶段。

2. 掌握浸出过程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3. 掌握沉淀与结晶的原理及方法。

4. 掌握离子交换的工艺特点及方法。

5. 掌握溶剂萃取的工艺特点及方法。

6. 掌握金属还原的原理及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1.湿法冶金绪论2.浸出教学内容:概述,浸出过程的热力学基础,浸出过程的动力学基础,浸出过程的工程技术,浸出过程在提取冶金中的应用。

基本要求:理解浸出的概念、浸出过程的化学反应和浸出过程的分类,掌握浸出实质;掌握水的热力学状态图及作用,掌握电位-pH图的结构原理和方法并能够独立完成金属-水系电位-pH 图的绘制,了解电位-pH图在湿法冶金中的应用;掌握浸出反应的动力学分析及浸出速率的影响因素;了解浸出过程的工程技术,浸出过程在提取冶金中的应用。

重点:电位-pH图的结构原理和方法、浸出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溶液净化。

难点:电位-pH图的结构原理和方法、浸出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

3.沉淀与结晶教学内容:概述,沉淀与结晶的物理化学基础,主要沉淀方法及其在提取冶金中的运用,结晶过程在提取冶金中的应用,用沉淀法或共沉淀法制备特种陶瓷粉体。

基本要求:了解沉淀与结晶的概念;掌握物质的溶解度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共沉淀现象的理论及其产生和影响因素;了解主要沉淀方法及其在提取冶金中的运用,结晶过程在提取冶金中的应用,用沉淀法或共沉淀法制备特种陶瓷粉体。

浸出过程的动力学基础

浸出过程的动力学基础

在稳定条件下,各步骤速度相等,且等于浸 出过程的总速度:
1:分母项可视为反应的总阻力;总阻力为浸出剂外扩散阻力,浸出剂内扩散 阻力,化学反应阻力以及生成物向外扩散的阻力项之和。 2:当反应平衡常数很大,且基本上不可逆,上式可简化。反应速度决定于 浸出剂的内扩散和外扩散的阻力,以及化学反应的阻力。 3:浸出速率取决于上述最慢的步骤:若其中两个步骤的速度大体相等,且 远小于其他步骤,则过程为混合步骤,或称过程在过渡区中进行。 4:无论哪一步骤为控制性步骤,浸出过程的速度总近似于浸出剂浓度C0除 以该步骤的阻力。 随着浸出条件的改变,控制步骤可能会发生变化。
1 (1 R)
1 FP
k
•表观活化能较小,约4-12 kJ/mol •加快搅拌速度和提高浸出剂浓度能迅速提高 浸出速度
外扩散控制时,提高浸出速度的途径
• 加强搅拌,减少扩散层厚度
• 提高浸出剂浓度 • 提高温度
三、内扩散控制控制的特征
CuFeS2+4Fe3+=Cu2++5Fe2++2S 在矿粒表面形成了致密的元素硫膜
浸出过程控制步骤的判别
• 改变搅拌强度法• 改变温度法 •尝试法影响浸出速度的因素
• 影响浸出速度的主要因素有:矿块的大小、温度、矿浆的搅 拌速度和溶剂的浓度。
– 浸出过程的速度随着矿块的减小而增大。故矿块在浸出之前应进行 破磨。 – 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是,温度升高283K,反应速度约增加2~4倍, 也就是说反应速度的温度系数等于2~4;扩散速度的温度系数一般 在1.5以下。 – 适当速度的搅拌可以提高浸出速度。 – 溶剂浓度对于反应速度和溶解程度影响很大。溶解速度和溶解程度 均随溶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加。 – 加压也可以使浸出过程加速进行。

湿法炼锌中浸出过程的基础理论

湿法炼锌中浸出过程的基础理论

湿法炼锌中浸出过程的基础理论浸取浸取是湿法炼锌中的主要过程。

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将原料中的锌及锡等有价金属尽可能地完全溶解,使其进入溶液,以求得高的金属回收率。

另一方面要在浸出终了阶段,使一些有害杂质(例如Fe,As,Sb,Si等)从锌浸液中分离留在浸出渣中。

同时还力求获得沉降速度快,过滤性能好、易于液固分离的浸出矿浆。

湿法炼锌中,使用浸出的原料主要包括:硫化锌精矿经过焙烧所得到的焙烧料(焙砂及烟尘)、氧化锌精矿,硫化锌精矿以及冶炼厂在生产过程中,产出的粗氧化锌粉及氧化锌烟尘等。

在浸出中,虽然有用盐酸溶液浸出的报道,但主要是用硫酸溶液浸出。

由于浸出原料的性质差异浸出方法也有不同。

根据原料的组成及性质不同,因而有:(1)焙烧料常规浸出工艺;(2)焙烧料热酸浸出工艺;(3)硫化锌精矿氧压浸出工艺;(4)氧化矿酸浸工艺;(5)粗氧化锌及铅锌烟尘的酸浸工艺。

但在上述几种浸出工艺中,焙烧料的酸浸工艺目前居主要地位。

浸出过程的基础理论焙烧料的浸出热力学A 电位E-pH图和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各种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与溶液中金属离子的电位,pH值、离子活度、温度和压力等有关,湿法冶金广泛使用电位E-pH图来分析浸出过程的热力学条件,电位E-pH 图是将水溶液中基本反应的电位与pH值的变化关系表示在图上。

从图上不仅可以看出各种反应的平衡条件和各组分的稳定范围,还可判断条件变化时平衡移动的方向和限度。

下面简要说明在常温(25℃)下,浸出时固液相间多相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和平衡式,及电位E-pH图的绘制与应用。

浸出过程的有关化学反应可用下列通式表示。

aA+nH++ze ==== bB+cH20根据反应的特点,可将反应分为(a) (b)、(c)三类,第(a)类反应中仅有电子迁移,H+或OH-没有变化,即电位E与pH值无关的氧化还原反应,其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这时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转变为对外所作最大有用功,因氢标为零,式中可用φ电动势E,即—△Gө= zFEө前一种反应(a)可以看成是后一种反应(b)的特例,即m=n,表明M(m-n)+不是离子而是金属状态,因而方程式最后一项为零。

浸出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浸出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浸出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浸出技术是一种从固体物质中将溶质溶解出来的过程。

它是基于物质的溶解性质和相互作用力,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操作条件来实现的。

浸出技术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环保、食品和制药等领域。

1.溶解作用:浸出过程中,溶剂与固体物质发生溶解作用,固体物质中的溶质逐渐溶解到溶剂中。

溶解作用主要通过固体物质的密度、颗粒大小、物理结构和溶剂的溶解度、粘度等因素来影响。

2.扩散作用:浸出溶质的过程中,溶质分子在固体颗粒的内外扩散,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迁移。

扩散作用主要通过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动能差来实现。

3.传质作用:浸出过程中,溶质从固体物质中逐渐传递到溶剂中。

传质作用主要通过溶质在固体颗粒中的溶解度、渗透性以及溶剂的流动性等因素来决定。

1.冶金领域:浸出技术常常应用于金属提取和精炼过程中。

例如,从含铜矿石中提取铜、从含镍矿石中提取镍等。

在浸出过程中,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操作条件,将目标金属溶解出来,并通过后续的分离和纯化步骤得到纯净的金属。

2.化工领域:浸出技术在化工领域中常用于溶剂的回收和分离过程。

例如,用浸出技术将有机废弃物中的有价组分溶解出来,然后通过蒸馏或萃取等方法将溶质和溶剂分离,并进行回收利用。

3.环境工程领域:浸出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利用浸出技术将固体废物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出来,然后通过固液分离或吸附等方法将溶质从溶剂分离,达到废物处理和资源回收的目的。

4.食品加工领域:浸出技术在食品提取和调味过程中常用。

例如,用浸出技术将植物材料中的活性成分溶解出来,然后用于食品添加剂的制备。

同时,浸出技术还可以用于食品味道的调节,例如咖啡和茶叶的浸出过程。

5.制药领域:浸出技术在药物提取和分离过程中有广泛应用。

例如,用浸出技术将草药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出来,并通过过滤、结晶、蒸馏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以获得药用原料或中间体。

综上所述,浸出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固液分离和物质提取方法。

铜矿选矿过程中的浸出技术与研究

铜矿选矿过程中的浸出技术与研究

挑战:技术更新换代快,需要不断研发和创新
机遇:市场需求大,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挑战:人才短缺,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机遇:政策支持,有利于行业发展和推广
浸出技术的前沿研究热点
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纳米技术:研究纳米材料在浸出技术中的应用,提高浸出效率
智能化:研究自动化、智能化的浸出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绿色环保:研究高效、低能耗、低污染的浸出技术
THANK YOU
汇报人:
浸出技术的原理还包括利用生物作用,如微生物浸出,利用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将矿石中的有用矿物溶解出来。
浸出技术的应用范围
浸出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废水处理和土壤修复等领域
浸出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非金属矿的选矿和提取,如稀土矿、萤石矿等
浸出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金属矿的选矿和提取,如金矿、银矿等
铜矿选矿过程中的浸出技术主要用于铜矿的选矿和提取
铜矿选矿过程中的浸出技术与研究
汇报人:
目录
01
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浸出技术概述
03
铜矿选矿过程中的浸出技术
04
浸出技术的研究进展
05
浸出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01
浸出技术概述
P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T 02
浸出技术的定义
浸出技术是一种利用化学溶剂将矿石中的有用矿物溶解出来的技术。
添加标题
浸出技术主要包括酸浸、碱浸、盐浸、有机溶剂浸等。
铜矿选矿过程中的浸出技术
PART 03
铜矿的浸出工艺
浸出工艺流程:包括矿石破碎、磨矿、浮选、浸出等步骤
01
02
浸出剂选择:根据铜矿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浸出剂,如硫酸、硝酸等

浸出过程动力学基础

浸出过程动力学基础
1
1(1R)FP k'
2 浸出速率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加,表观 活化能应大于41.8 kJ/mol
3 反应速度与浸出剂浓度的n次方成比例
4 搅拌速度对浸出速度无明显影响。
化学反应控制时,提高浸出速度的途径
• 提高温度 • 提高浸出剂的浓度 • 降低原始颗粒动力学方程 1(1R)FP k
•表观活化能较小,约4-12 kJ/mol
•加快搅拌速度和提高浸出剂浓度能迅速提高 浸出速度
外扩散控制时,提高浸出速度的途径
• 加强搅拌,减少扩散层厚度 • 提高浸出剂浓度 • 提高温度
三、内扩散控制控制的特征
CuFeS2+4Fe3+=Cu2++5Fe2++2S 在矿粒表面形成了致密的元素硫膜
内扩散控制时,提高浸出速度的途径
• 降低矿粒的粒度:增加表面积;减小固膜 厚度
• 采取适当措施使固膜减薄或者消失:如热 球磨浸出
• 提高温度
四、混合控制
• 当两个步骤的阻力大致相同且远大于其他步骤时,则属于 混合控制或者中间过渡控制。
• 在低温下,一般属于化学控制,而随着温度升高可转变为 扩散控制。
• 混合控制的特征是表观活化能为12-41.8 kJ/mol之间,搅拌 及温度等因素对浸出都有一定影响。
浸出过程控制步骤的判别
• 改变搅拌强度法 • 改变温度法 • 尝试法
影响浸出速度的因素
• 影响浸出速度的主要因素有:矿块的大小、温度、矿浆的搅 拌速度和溶剂的浓度。
– 浸出过程的速度随着矿块的减小而增大。故矿块在浸出之前应进行 破磨。
随着浸出条件的改变,控制步骤可能会发生变化。
一、化学反应控制
• 化学反应控制的动力学方程 dN kSCn

2021年-浸出过程动力学

2021年-浸出过程动力学

浸出过程动力学研究 浸出 过程的速度和机理的科学。

为冶金过程动力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浸出过程动力学的目的在于查明影响浸出速度的因素和浸出过程的控制步骤, 为强化浸出过程、 提高浸出技术经济指标指明方向。

浸出过程的动力学模型 浸出过程属复杂的多相反应过程,有固相和液相参加的多相反应过程及有气相、固相、液相参加的多相反应过程。

独居石 的碱分解REPO 4 (s) +3NaOH (aq)RE (OH)3 (s) +Na 3 PO4 (aq)属前者 ; 闪锌矿加压氧化 ZnS (s) +2H + +1/2O 2 = Zn2++H2O+S ° (s) 浸出属后者。

液固反应的浸出过程可用核收缩模型表示 ( 见图 ) 。

从图可知, 浸出过程需经历的步骤有:(1) 浸出剂 通过边界层向矿粒表面扩散 ( 外扩散 );(2) 浸出剂进一步扩散通过固膜到未反应核 表面 ( 内扩散 );(3) 浸出剂与未反应的矿物进行反应 ;(4) 生成的不溶性产物使固膜加厚,可溶性产物扩散通过固膜到矿粒表面 ( 内扩散 );(5)可溶性产物扩散通过边界层进入溶液本体(外扩散 )。

矿粒浸出过程的模型示意图1 — 液固相边界层 ;2 —固膜 ( 浸出的固态生成物及残留物 )3 — 未反应核 ; δ1—浸出剂扩散层厚度 ; δ2—固膜厚度 ; δ′度;C 0、C 1 、C 2 1 — 可溶性浸出产物的扩散层厚—分别为浸出剂在溶液相、 矿粒表面和未反应核表面的浓度 01 、C ′2—;C ′、C ′ 分别为可溶性浸出产物在溶液相,矿粒表面和未反应核表面的浓度这些步骤的速度可分别用下式表示:v 1 = D 1 (C 0 -C 1) / δ 1 (1)v 2 = D 2 (C 1-C 2) / δ 2 (2) v 3= k(C 2- C ′2/K)( 设浸出反应为一级反应 )(3)式中 k 为反应的速度常数,K 为反应的平衡常数, D 1、D2 分别为浸出剂在边界层和固膜的扩散系数, D′1、 D′2分别为反应可溶性产物在边界层和固膜的扩散系数,β 为化学反应比例系数。

浸出器的工作原理

浸出器的工作原理

浸出器的工作原理
浸出器是一种用于分离物质的设备,其工作原理基于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差异。

下面将详细介绍浸出器的工作原理。

浸出器通常由一个操作槽和附件组成。

操作槽内通常装有被浸出物质的原料,以及用于浸出的溶剂。

在操作过程中,溶剂通过操作槽中的物料流动,使其与物料充分接触,从而溶解掉目标物质。

浸出的过程通常依靠以下原理进行,包括连续平衡、扩散和传质。

首先,当物料与溶剂接触时,会发生溶质在溶剂中的连续平衡。

这意味着溶质分子会在物料与溶剂之间不断分子间转移,以达到平衡状态。

其次,扩散是浸出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过程。

在物料与溶剂接触的界面上,溶质分子会通过浸出速度逐渐向溶剂中扩散。

溶质分子的扩散速度受到浸出剂浓度、温度和物料颗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最后,传质是指溶质分子在物料与溶剂之间的传递过程。

溶质从物料中向溶剂中传递时,会沿着浓度梯度的方向进行传质。

传质速率受到物料颗粒间的触点传质、内部扩散以及溶液搅拌等因素的影响。

总的来说,浸出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溶剂与物料中的目标物质发生反应,使目标物质溶解在溶剂中,并通过连续平衡、扩散
和传质等过程进行分离。

这种原理的应用使得浸出器成为一种常用的分离设备。

浸出过程的浸出原理

浸出过程的浸出原理

浸出过程的浸出原理浸出是一种常见的分离和提取技术,常用于从固体材料中提取溶解在其中的成分。

该过程基于溶质在固体与液体相之间的可逆分配行为,利用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力差异,实现溶质从固体到溶液的迁移。

浸出可以分为连续浸出和逐次浸出两种方式。

连续浸出是指将溶解在固体中的溶质通过不断添加新的溶剂来分离提取的过程,如潮汐浸出(Tide-over Extraction)。

逐次浸出是指通过多次将固体材料浸入新的溶剂中,逐步提取溶质的过程,如我的浸出(Mine Extraction)。

浸出的过程中,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相互作用力包括溶剂与溶质之间的溶解度、表面张力、界面活性剂等。

溶解度是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浸出过程中的重要参数。

溶解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压力、浓度、pH值等。

溶剂的选择是根据溶质的溶解度来进行的,一般情况下选择能使溶质溶解度最大化的溶剂。

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对其内部的张力,它是浸出中的另一个重要参数。

表面张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润湿性能。

当溶剂的表面张力较大时,液滴在固体表面上形成珠状,难以与固体接触,使得溶质的传质过程受到限制。

因此,在浸出中选择表面张力较小的溶剂可以提高溶质的传质速率。

界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和疏水性的化合物,可以在液体表面层形成一层分子膜。

界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改善液滴与固体表面的接触性,促进溶质的传质。

在浸出过程中,界面活性剂的添加或溶剂的选择可以影响溶质的分离效果。

浸出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控制pH值来实现对溶质的分离。

溶质的溶解度与pH 值相关,具有酸性或碱性的溶剂可以通过改变pH值来促使溶质的溶解度发生变化,从而实现溶质的浸出。

此外,浸出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传质过程的物理条件,如温度、压力和浸出时间等因素。

这些因素可以影响溶质与溶剂之间的分配行为和传质速率。

较高的温度、较高的压力和适当的浸出时间可以增强溶质的迁移速度和分离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浸出的理论基础---浸出过程的动力学
浸出是在固液界面进行的多相化学反应过程,与在固气界面进行的焙烧过程相似,大致包括扩散→吸附→化学反应→解吸→扩散等五个步骤。

由于固液多相反应动力学涉及的面相当广泛,在讨论非催化的一般多相反应动力学时,由于相界面的吸附速度相当快,反应速度主要决定于扩散和化学反应两个反应步骤。

固体与液体接触时,固体表面上紧附着一层液体,称为能斯特附面层,层内的传质过程仅靠扩散来进行,此时浸出剂由溶液本体向矿粒表面的扩散速度可用菲克定律表示:
式中VD———单位时间溶剂向矿粒表面迁移而引起的浓度降低,称为扩
散速度,mol/s; c———溶液中浸出剂的浓度,mol/mL; cs———矿粒表面上浸出剂
的浓度,mol/mL; A———溶液与矿粒接触的相界面积,cm2; δ———扩散层厚度,cm; D———扩散系数,cm2/s; KD———扩散速度常数, 矿粒表面进行的化学
反应速度,按质量作用定律可表示为:
式中VK———单位时间内由于在矿粒表面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试剂浓
度降低,称为化学反应速度,mol/s; KK———化学反应速度常数,cm/s; n———
反应级数,一般n=1; A、cs———分别为相界面积和矿粒表面的试剂浓度。

浸出一定时间后达平衡,在稳定态下两种速度相等:
从上式可知(1)当KK<<KD 时,V=KKAc,浸出过程受化学反应控制,过程在动力学区进行;(2)当KK>>KD 时,υ=KDAc,浸出过程扩散控制,过程在扩散区进行; (3)当KK≈KD时,上式不能简化,过程在混合区或过渡区进行.[next] 按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