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第十八章 微粒分散系统的制备技术-(3)

合集下载

药剂学:第十八章 微粒分散系的制备技术

药剂学:第十八章 微粒分散系的制备技术
两亲性共聚物。合成时可控制亲水段和疏水段的长度和摩尔比, 制得不同分子量和不同亲水-疏水平衡的共聚物。要制得稳定的 聚合物胶束,PEG分子量一般要求在1000~15000之间,疏水 段与此相当或稍小。
2020/11/15
纳米乳
9
二、常用载体材料
(二)纳米乳和亚微乳的制备材料
乳化剂
助乳化剂
2020/11/15
2020/11/15
纳米乳
30
三、纳米乳的形成与制备
普通乳与纳米乳的不同点 一般情况,制备W/O型纳米乳,要求乳化剂的HLB值为3~6,
制备O/W型乳化剂时HLB值为8~18。
考虑到胶束和纳米乳的关系,普通乳化剂与纳米乳完全不同。
HLB值较小的乳化剂疏水链较长(更亲油),一般用于制备 W/O型普通乳,但它在水中可形成胶束,油相易进入其疏水 核芯,形成稳定的O/W型纳米乳。
2020/11/15
纳米乳
12
助乳化剂
可调节乳化剂的HLB值,并形成更小的乳滴/助乳化
剂应为药用短链醇或适宜HLB值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常用有正丁醇、乙二醇、乙醇、丙二醇、甘油等
2020/11/15
纳米乳
13
三、聚合物胶束的形成机理与制备
(一)聚合物胶束形成机理
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时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
浓度(CMC)。以两亲性嵌段聚合物为材料制得的聚合物胶 束形成的机理与此相似,但由于其溶解度小,故CMC很低, 且其疏水核芯更稳定,故聚合物胶束可经稀释而不易解聚合。
2020/11/15
纳米乳
14
三、聚合物胶束的形成机理与制备
低分子表面活性剂对难溶药物增溶效果较好,但其CMC值
较高,经稀释后胶束不稳定(如在静注后受血容量影响会解 缔合),故不能用作药物载体。

药剂学:第十八章 微粒分散系的制备技术-(1)

药剂学:第十八章 微粒分散系的制备技术-(1)

a Beagle dog model predicts improved bioavailability and diminished food effect on absorption in humans.”, Int. J. Pharm, Vol.
285 Number 1-2, 2004 (135-146).
17
聚合物胶束的形成机理
类似于表面活性剂胶束形成机理。但其溶解度小,故临界 聚集浓度值较低,且其疏水核心更稳定,故聚合物胶束可 以经稀释而不易解聚合。 CAC: 聚合物分子缔合形成聚合物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 界缔合浓度(Critical aggregation concentration,CAC)。
A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i emetic
Nanocrystal® élan
Hypercholesterolemia Nanocrystal® élan
Anti anorexic
Nanocrystal® élan
IDD-P® Hypercholesterolemia Skyepharma
TNF-α inhibitor
own
CAC point
18
聚合物胶束的形态
19
聚合物胶束载药方法
物理方法 化学结合法 静电作用
Polymeric micelles
Free drug
Soluble block
Insoluble block
Amphiphilic Copolymer
20
聚合物胶束载药方法--物理方法
1
3
2
直接溶解法
非离子型乳化剂用于口服一般没有毒性,静脉给药有一定毒性 溶血作用的顺序: Brij > Myrij > Tween

药剂学:药物微粒分散体系的基础理论

药剂学:药物微粒分散体系的基础理论
V-微粒沉降速度;r-微粒半径; ρ1、ρ2-分别为微粒和分散介 质密度;-分散介质粘度; g-重力加速度常数。
三、微粒分散系的光学性质
当一束光照射到微粒分散系时,可以出现光的吸
(二)沉降——Stokes’定律
• 粒径 较 大 的 微 粒 受 重力作 用 ,静 置 时 会 自 然 沉降 , 其沉降速度服从 Stokes ’ 定律: (4-11)
r愈大,微粒和分散介 质的密度差愈大,分散 介质的粘度愈小,粒子 的沉降速度愈大。
2r 2 ( 1 2 ) g V 9
– 小分子真溶液(<10-9m;<1nm) – 胶体分散体系(10-7~10-9m;1~100nm) – 粗分散体系(>10-7m;>100nm) • 微粒:直径在10-9~10-4m的微粒,其构成的分散体系统称为 微粒分散体系。如微米与纳米级大小的各种给药载体/系统。
微粒分散体系的特殊性能:
①多相体系:
微球表面形态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y of ADM-GMS(阿霉素明胶微球)

微球橙红色,形态圆整、均匀,微球表面可见孔 隙,部分微球表面有药物或载体材料结晶。
2.激光散射法——动态光散射法
• 对于溶液,散射光强度、散射角大小与溶液的性质、溶质 分子量、分子尺寸及分子形态、入射光的波长等有关,对 于直径很小的微粒,雷利(瑞利)散射公式:
微粒大小与体内分布
< 50nm 的微粒能够穿透肝脏内皮, 通过毛细血管末梢或
淋巴传递进入骨髓组织。
静脉注射、腹腔注射0.1~3.0m的微粒能很快被单核吞噬 细胞系统吞噬,浓集于巨噬细胞丰富的肝脏和脾脏等部位。 人肺毛细血管直径为2m,>2m的粒子被肺毛细血管滞 留下来,<2m的微粒则通过肺而到达肝、脾等部位。 。 注射> 50m 的微粒,可使微粒分别被 截留在肠、肾等相 应部位。

微粒分散体系

微粒分散体系

子分布于微粒周围,微粒表面的离子和靠近表面的
反离子构成了吸附层。

从吸附层表面至反离子电荷为零处形成微粒的
扩散层。
• ζ电位:从吸附层表面至反离子电荷为零处的电位差, 为动电位。
• ζ电位与微粒大小、电解质浓度、反离子水化程度有 关
19
/ r
微粒越小,ζ电位越高
微粒的双电层结构与ζ电位
其他性质
2
微粒分散体系在药剂学中的意义
1. 提高溶解度、溶解速度,生物利用度提高。 2. 增加分散性和稳定性。 3. 体内靶向性 4. 缓释作用、降低毒性 5. 提高体内外稳定性
3
第二节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性质
• 性质包括动力学、光散射、电学、稳定性。
※ 主要讨论与用药安全、体内吸收、分布、 发挥药效有关的性质。
17
五、微粒的电学性质
• 微粒带电原因:电离、吸附、摩擦。
(一)电泳(electro phoresis)
• 定义:微粒分散系中的微粒在电场作用 下,向阴极、阳极做定向的移动。
• 微粒受力:静电力、摩擦力
E / 6r
粒子越小,移动越快
18
(二)微粒的双电层结构

微粒表面带同种电荷,通过静电引力,使反离
20
第三节 微粒分散系的稳定性
微粒分散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包括: • 1.化学稳定性; • 2.物理稳定性(粒径变化、絮凝、聚结、乳
析、分层等); • 3.生物活性稳定性(生物活性、过敏性、溶
血); • 4.疗效稳定性(疗效是否随贮存而变化); • 5.毒性稳定性(急毒、慢毒是否随放置变化)。
21
一、热力学稳定性
• 在癌症的化疗中,将较大微粒进行动脉栓塞, 治疗肝癌、肾癌等,已显示其独特的优点。

药剂学:第十八章 微粒分散系统的制备技术

药剂学:第十八章 微粒分散系统的制备技术
1、乳化剂 ❖天然乳化剂:阿拉伯胶、西黄耆胶、明胶
等,易形成高分子膜,增加乳滴稳定性 ❖合成非离子型乳化剂:Span,Tween,
Myri,Poloxamer等
➢乳化剂的选择:HLB值与药物接近。
非离子乳化剂溶血作用的顺序为:聚氧乙 烯脂肪醇醚类>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聚 山梨酯类;聚山梨酯类中,溶血作用的顺 序为:聚山梨酯20 >聚山梨酯60>聚山 梨酯40>聚山梨酯80.
结晶度 ❖高的结晶度使PGA很难溶解于常用的有机
溶剂中(可操作性不好),因而其应用受 到了很大的限制。
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
❖PLGA:共聚物,结晶度低于各自的均聚物 ❖降解速度:通过改变GA和LA的组成比,可
以有效的调节共聚物的降解速度(1星期- 12月)。
微囊的制备方法
❖物理化学法 ❖物理机械法 ❖化学法
聚合物胶束的载体材料
❖线形两亲性嵌段共聚物: 二嵌段(AB)、 三嵌段(ABA)
❖构成嵌断共聚物亲水区的材料主要是聚乙 二醇(PEG)或聚氧乙烯(PEO)或PVP等
❖构成疏水区的材料主要是聚氧丙烯、聚苯 乙烯、聚氨基酸、聚乳酸、精胺、短链磷 脂等。
聚合物胶束包载药物机理与制备
❖疏水核芯:疏水性药物 ❖亲水壳:亲水性药物 ❖交界处载两亲性药物 ❖胶束的疏水段中含有羧
生物降解材料概述
❖ 生物降解材料在植入人体并经过一段时间后,能 逐渐被分解或破坏,产生的降解产物是生物体内 自身存在的小分子(二氧化碳、水、乳酸)
❖ 生物降解材料比非降解材料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 性和生物安全性。
❖体内降解机制
物理因素主要是外应力(比如肢体的运动) 化学因素主要有水解、氧化及酸碱作用 生化因素主要是酶和微生物作用
❖阿拉伯胶

18. 药物制剂技术.第十八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第1节 固体分散技术

18. 药物制剂技术.第十八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第1节 固体分散技术
按释药性能分: 1.速释型固体分散体 速释型固体分散体就是利用强亲水性载 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系。对于难溶性药物而 言,利用水溶性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物,不 仅可以保持药物的 高度分散状态 ,而且 对药物具有 良好的润湿性 。能提高药物 溶解度,加快药物溶出速率,从而在提高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④利用载体的包蔽作用,延缓药物的水解 和氧化。 ⑤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和刺激性。
⑥使液体药物固体化,如牡荆油பைடு நூலகம்丸。
⑦小剂量药物均匀地分散于载体中,不仅 便于服用,且分剂量准确。 ⑧主要缺点是分散状态稳定性不高,久贮 易产生老化现象。
二、载体材料
固体分散体的溶出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所用载体材料的性质。
固体分散技术
综上,可以给固体分散体下一明确的
定义: 固体分散体 ( solid dispersion)
系指药物以 分子 、微粒 、微晶无定型
状态等均匀分散在某一水溶性或难溶性
或 肠溶性 的固体材料中的 高度分散体
系。
固体分散技术
若采用水溶性载体材料 ,则可使难溶性药 物具有高效、速效的作用;如:吲哚美辛PEG6000 固体分散体制成的制成的口服制剂,剂 量小于市售的普通片的一半,但药效却相同,而 且也能降低刺激性。 若采用 难溶性或肠溶性载体材料 ,则可 使药物具有缓释或肠溶性作用;如:硝苯地平邻苯二甲酸羟丙甲纤维素固体分散体缓释颗粒剂, 提高了原药的生物利用度,同时具有缓释作用。
(三)肠溶性载体材料
2.聚丙烯酸树脂类 Eudragit L100和Eudragit S100均属此类。 前者相当于国内Ⅱ号聚丙烯酸树脂,pH6.0以 上的微碱性介质中溶解,后者相当于Ⅲ号聚丙 烯酸树脂,在pH7以上碱性介质中溶解。一般 用乙醇等有机溶剂将药物和载体溶解后,蒸去 溶剂而得固体分散体。有时两者按一定比例联 合应用,可达到较理想的缓释或肠溶的固体分 散体。

《中药药剂学》课件——第十八章 气雾剂

《中药药剂学》课件——第十八章  气雾剂

(2)不能直接溶于抛射剂的药物,要通过潜溶剂,
再与抛射剂相混合。
将上述药物直接分装在洗净的瓶中或先用潜溶剂溶
解后分装在洗净的瓶中。
2.2混悬型气雾剂 将不溶于抛射剂的药物粉碎成
细粉,直接分装于干净的容器中。
2.3乳浊型气雾剂 将药物先制成乳剂,再分装于
干净的容器中。
中药药剂学
3、充填抛射剂
第十八章 气雾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药药剂学
4、吸收途径与吸收机制
第十八章 气雾剂
体表与黏膜用气雾剂(外用气雾剂)主要靠皮肤
和黏膜吸收。而吸入性气雾剂主要靠肺泡吸收。正常
成年人的肺泡总数为3~4亿个,总面积约200m2,肺泡
表面与毛细血管间的距离仅0.5~1μm,和肺泡接触的
毛细血管总面积估计达100m2,因此,肺泡对药物有很
好的吸收。
第一节 概述
1、概念 将药物与抛射剂同封于耐压容器中,使 用时借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喷出的制剂。喷出物可 以是雾状、糊状或泡沫状。
中药药剂学
第十八章 气雾剂
2、分类 2.1按分散系统分 (1)二相气雾剂 气+液(“气”为抛射剂的蒸气;“液”为药物溶 解于抛射剂液体中所形成的溶液。)——溶液型气雾剂 (单层气雾剂)
收(3~10μm的雾化粒子多沉积于支气管,2μm以下者 方能到达肺泡。一般气雾剂药物粒径控制在1.5~ 5μm。) ,但并非越小越好,粒径过小进入肺泡后又可 随呼气排出体外。
中药药剂学
第二节 气雾剂的组成
第十八章 气雾剂
气雾剂由药物与附加剂、抛射剂、耐压容器和阀门
系统四部分组成。
1、耐压容器
(1)金属容器 以铝和马口铁为主。常用于大包装

医院常见药物介绍——第18章_气雾剂与其它气体药剂

医院常见药物介绍——第18章_气雾剂与其它气体药剂

气雾剂的组成
• 药物与附加剂——处理、纯化,制成 药物溶液相 • 抛射剂——负责产生压力 • 耐压容器——盛装药物抛射剂等,包 装,决定气雾剂的类型 • 阀门系统——调节药物定量喷出
• 药物与附加剂 – 中药药物应预处理,精制得到单一 万分或有效部位,制成不同类型的 液体 – 根据药物性质及制备所需可加入适 宜溶剂及表面活性剂等
中药药剂学 第十八章 气雾剂与其它气体药剂
中药药剂学教研室
中药药剂学 第十八章 气雾剂与其它气体药剂
【学习目的要求】 • 掌握气雾剂的含义、特点及其在临床上的 应用 • 掌握气雾剂的组成与制法;药物经肺吸收 的机制 • 了解气压制剂、烟剂、烟熏剂和香囊剂的 含义、特点
第一节
概述
• 气体药剂:气雾剂、气压制剂、烟剂、 烟熏剂、香囊(袋)剂 • 分散系统:气溶胶 • 气溶胶系统:液体微粒分散在气体 中——雾:气雾、喷雾
• 固体微粒分散在气体中——尘:灰尘, 空气中的灰尘,大气中的尘,粉末气 雾剂 • 固体微粒的凝集性——烟:烟、烟熏 剂 • 分子状态分散在空气气体——药物自 然挥发、香囊剂
气雾剂
• 含义:药物与抛射剂共同分装于具有 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的制剂 • 特点:定位(主要通过肺部吸收)、 速效、局部浓度高,药剂用量少;包 装容器密闭,保存性好,不透明,防 光线、空气、水分、微生物;剂量准 确,包装容器阀门定量控制;副作用 小,避免胃肠道副作用,局部喷雾免 除涂膜的疼痛
容器阀门的装配与处理
• 容器处理:水选净,干燥 →在外壁 搪上塑料薄层(120~130℃) →180℃干燥 →冷却 • 阀门各部件处理:(垫圈、塑料、尼 龙) 水洗,乙醇浸泡24h,干燥,无 菌保存;不锈钢弹簧,用1~3%碱液 煮沸10~30min,后用热水洗至无油 腻,→蒸馏水冲洗 →烘干 →乙醇浸 泡 →干燥,无菌保存备用 • 装配

微粒分散系的制备技术

微粒分散系的制备技术
微粒分散系的制备技术
聚合物胶束 定义:由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 形成的一种热力学稳定的胶体溶液。
Biblioteka 特点:共聚物的疏水段受水分子的排挤, 自动缔合聚集形成胶束的疏水核芯,而共 聚物的亲水段则形成胶束的亲水外层使胶 束在水中稳定。 作用:除用于药物增溶以外,聚合物胶束 作为给药系统,可提高药物稳定性,延缓 释放,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和靶向性。

在水相中加入两亲性的聚合物后,聚合物分子分 布在水的表面,疏水嵌段向外、亲水性嵌段向内。 当两亲性的聚合物分子在水表面的浓度达到饱和 后,如果继续向水相中添加聚合物分子,其分子 就会转入溶液内部,其疏水嵌段聚集,形成亲水 嵌段向外、疏水嵌段向内的聚合物分子缔合体, 即聚合物胶束。
聚合物胶束的形态
聚合物胶束的载药方法和释药机制
(一)聚合物胶束的载药方法。 1) 物理方法。 ①直接溶解法 ②透析法 ③乳化─溶剂挥发法 ④自组装溶剂挥发法
2)化学结合法。
3)静电作用。
(二)聚合物胶束的释药机制。
影响聚合物胶束性能的因素
1)聚合物材料的种类及组成。
2)温度。 3)外加电解质。

聚合物胶束的质量评价。
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3)聚电解质胶束

将嵌段聚合物电解质与带相反电荷的另一 个聚电解质聚合物混合时,就会形成以聚 电解质复合物为核,以溶解的不带电荷的 嵌段为壳的水溶性胶束。
4)共价键胶束

基于大分子间氢键作用,促使多组分高分 子在某种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形成的胶束。
聚合物胶束的形成原理


机制与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机制相识。
载体材料
载体材料:两亲性共聚物。
亲水部分

药剂学在药物微粒制备中的应用

药剂学在药物微粒制备中的应用

药剂学在药物微粒制备中的应用药学是一门研究药物的产生、性质、制备、储存、使用以及药物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药学的研究领域多种多样,其中药剂学是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药物制剂的设计、制备、评价和控制等方面。

在各种药物制剂中,药物微粒制备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药剂学在药物微粒制备中的应用。

一、药物微粒制备的意义药物微粒制备是将药物制剂转化为微小粒子的过程,这些微粒可以具备一定的控释性质、增加可溶性、提高生物利用度以及改善药物的稳定性等。

药物微粒制备的意义在于,通过控制微粒的粒径和形状等参数,可以实现药物快速释放、延缓释放,从而满足不同治疗需求。

此外,药物微粒制备还可以改变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二、1. 凝胶颗粒制备技术凝胶颗粒制备技术是药物微粒制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凝胶技术将药物制剂转化为胶体颗粒。

凝胶颗粒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保护药物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药剂学家可以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凝胶材料,并优化制备工艺,实现药物微粒的精确控制。

2. 粉雾状微粒制备技术粉雾状微粒制备技术是利用气雾化原理将药物溶液喷雾成微粒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可以制备出均匀粒径分布的微粒。

药剂学家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喷雾条件,控制药物微粒的大小和形状,达到理想的药效。

3. 微流控制备技术微流控制备技术是一种基于微流体力学原理进行药物微粒制备的方法。

通过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和优化,可以实现对药物颗粒的精确定位和控制。

该技术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可以精确调控药物微粒的尺寸、形状以及释放行为,为药物疗效的提高提供了新的途径。

4. 纳米缩胶技术纳米缩胶技术是利用胶束或微米乳液作为模板,在其表面缩胶制备纳米颗粒。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对药物微粒的超细化,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药剂学家可以选择适合的缩胶材料,并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来控制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分布。

5. 聚合物包封技术聚合物包封技术是一种将药物微粒包封在聚合物颗粒中的方法。

【药剂学】第十八章 微粒分散系统的制备技术-(3)

【药剂学】第十八章 微粒分散系统的制备技术-(3)
External Magnetic fields Tissue
例:放线菌素D磁性亚微球
(1)先制备磁流体,
(2)在磁流体中加入药物与氰基 丙烯酸异丁酯单体,超声3h,通 过磁场分离得磁性亚微球,粒径 约220nm.
小鼠体内试验表明,肾旁加磁 场时肾浓度提高3倍,肝浓度降 至1/3。
15
纳米粒与亚微粒的修饰
4、磷脂的氧化 (1)氧化指数的测定
磷脂容易受氧化,在233nm处有紫外吸收。 氧化指数=A233nm/A215nm(应控制在0.2以下)
(2)氧化产物的测定
丙二醛
(红色)
51
举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
• 两性霉素B多烯类抗真菌药,与真 菌细胞上的甾醇结合,损伤膜的 通透性。
• 难溶、不稳定。 • 制剂:脂质体注射剂,降低肾毒
酸性条件下:D呈离子
型,不容透过脂质体膜,
包封于脂质体内
46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2) 硫酸铵梯度法—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硫酸阿霉素溶度积<<盐酸阿霉素溶度积
47
脂质体的分离
脂质体与未包封药物的分离
1、透析法 优点:简单易行 缺点:透析时间长,
易发生药物渗漏
2、柱色谱分离法 常用葡聚糖凝胶柱
48
脂质体与未包封药物的分离
• 制备方法: (熔融分散,冷却固化)
• 熔融 匀化法(熔融后,70℃以上高压均质)
• 冷却 匀化法(对热不稳定的药物)
13
固体脂质纳米球的特点
• 物理稳定性高 • 药物泄漏少 • 缓释性好 • 毒性低 • 易于大规模生产
14
磁性纳米粒与亚微粒的制备
• 先制备磁流体 • 再制备含药磁性纳米粒或
亚微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那法瑞林/PLGA纳米球
120mg PLGA、3mg NA混悬于1.5ml水中,加混合溶剂(15ml丙酮、 0.5ml二氯甲烷),倒入抽气减压、中等速度搅拌的50ml PVA水溶液 (20g/L)中,形成O/W型乳状液,丙酮迅速扩散进入水相,使水相 及有机相间的界面张力明显降低;同时,界面的骚动增大了界面积 ,使有机相乳滴粒径进一步减小,形成纳米球大小的乳滴。丙酮进 一步扩散入水相中,而水扩散入乳滴内,使聚合物沉淀。
引发剂
单体
PACA
9
(三)液中干燥法
液中干燥法:从乳状液中除去分散相挥发性溶剂以制 备亚微粒的方法。
粒径取决于形成乳滴的粒径。
PLGA/drug/DCM
10
(四)自乳化法
基本原理:在特定条件下,乳状液中的乳滴由于 界面能降低和界面骚动,而形成更小的纳米级乳滴。 接着再固化、分离,即得纳米球或亚微球。
• 制备方法: (熔融分散,冷却固化)
• 熔融 匀化法(熔融后,70℃以上高压均质)
• 冷却 匀化法(对热不稳定的药物)
13
固体脂质纳米球的特点
• 物理稳定性高 • 药物泄漏少 • 缓释性好 • 毒性低 • 易于大规模生产
14
磁性纳米粒与亚微粒的制备
• 先制备磁流体 • 再制备含药磁性纳米粒或
亚微粒
External Magnetic fields Tissue
例:放线菌素D磁性亚微球
(1)先制备磁流体,
(2)在磁流体中加入药物与氰基 丙烯酸异丁酯单体,超声3h,通 过磁场分离得磁性亚微球,粒径 约220nm.
小鼠体内试验表明,肾旁加磁 场时肾浓度提高3倍,肝浓度降 至1/3。
15
纳米粒与亚微粒的修饰
先制备W/O型乳液,再滴加至热油中,使白蛋白变性、固化,形成亚微粒。
方法2: 白蛋白在高于等点pH时带负电,加丙酮凝聚成球,经交联后得 带负电的纳米球。再浸吸米托蒽醌溶液(MTO带正电)得含药亚微粒。
8
(二)乳化聚合法
将单体分散于水相中的胶束内,遇引发剂分子或经高 能辐射引发聚合,聚合反应终止后,经分离呈固态。一 个固态纳米粒通常由103~105个聚合物分子组成。 举例:聚氰基丙烯酸烷酯亚微粒
100%
包封率=
纳米粒内含药量 纳米粒内含药量 + 未包封的药量
100%
23
度测定”要求,也可用薄膜透析 管进行 突释:要求0.5 h内释放量低于40%
第十八章 微粒分散系的制备技术
1
内容提要
• 微粒分散系的特点为小粒径,大比表面积。高度 分散有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及溶出速率, 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小粒径可改变药物的体 内分布,达到靶向递送药物的作用。
2
微粒分散系的制备技术
聚合物胶束 纳米乳与亚微乳 微囊与微球 纳米粒与亚微粒 脂质体与类脂囊泡
长循环纳米粒与亚微粒 表面电荷修饰 免疫纳米粒与亚微粒 温度敏感纳米粒与亚微粒 pH敏感纳米粒与亚微粒
16
长循环纳米粒与亚微粒
未经修饰的纳米粒与亚微粒易被网状内皮细胞系统 (RES)清除,从而浓集于肝、脾等器官。 长循环纳米粒与亚微粒:用PEG修饰的纳米粒与亚微 粒表面,降低被调理素识别,减少网状内皮细胞系统 快速摄取清除,延长在血循环中的滞留时间。
动态光散射法。 粒径分布:(1)粒径分布图
(2)跨距=(D90-D10)/ D50 (3)多分散指数 PDI(<0.3)
zeta电位 静电排斥稳定作用、空间稳定作用
22
纳米粒与亚微粒的质量评价
再分散性 冻干产品加液体介质振摇,应立即均匀分散 成几乎澄清的均匀胶体溶液。
载药量与包封率
载药量 =
纳米粒内含药量 纳米粒的总重量
17
RES摄取微粒过程
(1)调理素调理微粒(opsonin: Ig-Fc片段、补体C3b)
(2)吞噬细胞趋向并 粘附微粒
(3)识别、吞入微粒, 形成吞噬小体
18
长循环纳米粒与亚微粒
19
举例:紫杉醇长循环纳米粒
紫杉醇抗肿瘤药,促进微管聚合和稳定已聚合微管的药物。 难溶于水。 紫杉醇长循环纳米粒:增溶;通过EPR效应被动靶向肿瘤。
11
(五)聚合物胶束法
聚合物胶束法:由两亲性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纳 米粒或亚微粒的制备方法。
PEG-PLGA
Drug
12
固体脂质纳米球
• 固体脂质纳米球(solid lipid nanospheres,SLN): 指以生物相容的高熔点脂质为骨架材料制成的 纳米球。
• 脂质材料: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硬脂酸、混合 脂质等
3
内容要求(5-6节)
• 掌握纳米粒、亚微粒定义和特点; • 掌握脂质体、类脂囊泡定义、分类和质量评价; • 掌握纳米粒、亚微粒的修饰; • 熟悉脂质体的作用机制; • 熟悉脂质体分离方法; • 了解纳米粒、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4
第五节 纳米粒与亚微粒的制备技术
纳米粒(nanoparticles):粒径在10-100 nm范围, 药物可溶解、分散或包裹在高分子材料中形成载 药亚纳微米粒粒(su。bmicroparticles) :粒径在100- 1000nm范围,药物可溶解、分散或包裹在高分 子材料中形成载药亚微粒。
20
纳米粒与亚微粒的工艺研究—稳定性
灭菌
高温可引起纳米粒与亚微粒注射剂的
不稳定。
煮沸灭菌、辐射灭菌、过滤灭菌、无
菌操作等。
冷冻干燥
水溶液中不稳定:降解、聚集、药物
泄漏等,
冷冻干燥后可提高其稳定性。
21
纳米粒与亚微粒的质量评价
形态、粒径及其分布 形态:电子显微镜法,应为球形或类球形, 粒无径粘测连定。法:
纳米囊 纳米球 粒径范围: 10~100 nm
亚微囊 亚微球 粒径范围: 100~1000 nm
5
纳米粒与亚微粒的特点:
对肝、脾或骨髓等部位具有靶向性,可作为抗癌药的 载体。
提高抗生素和抗真菌、抗病毒药治疗细胞内细菌感染 的功效。
作为口服制剂,可防止多肽、疫苗类和一些药物在消 化道失活,提高药物口服稳定性,提高生物利用度。
作为粘膜给药的载体,延长作用时间或提高疗效。
6
纳米粒与亚微粒的制备方法
天然高分子法 乳化聚合法 液中干燥法 自乳化法 聚合物胶束法
7
(一)天然高分子法
天然高分子分散后采用化学交联、加热变性或盐析 脱水等方法凝聚成亚微粒。 举例:白蛋白纳米球
方法1: 水相:白蛋白和药物 油相:液体石蜡或棉籽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