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八大特色
老子思想的总结
老子思想的总结老子,也被称为李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老子的思想以《道德经》为主要著作,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对老子思想的一些总结:一、道的观念: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
而且,“道”是超越一切的,无法被言语或概念所界定。
他强调人们应该与道合一,追求心灵的纯洁,放下欲望与功利心,接纳自然的循环和变化。
二、无为而治: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社会应该放弃强制和权力,而以无为的态度去引导人们,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主张领导者不要过多干预或控制,而是尽可能地减少干扰和干涉,使社会保持自然的平衡和和谐。
三、自然和谐:老子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控制和破坏。
他认为自然万物本来就具备完美和平衡,只有人类的欲望和行为才会破坏这种和谐。
他建议人们回归自然,与自然合一,追求简朴和宁静的生活方式。
四、无名之名:老子批判了名利社会的盲目追求,主张超越功利的界限,追求无名之名的境界。
他认为真正的德行是不需要张扬和显示的,只有在无所为的境界中,才能体现真正的品德和智慧。
他呼吁人们舍弃虚荣心和功利心,追求实实在在的内心境界。
五、尊重个体:老子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尊重,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能力,应该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他提倡人们不要随波逐流,而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
他认为真正的领袖应该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而不是追求权力和统治。
六、守约与仁慈:老子主张人们要尽力遵守自己的承诺和义务,保持诚实和守信。
他认为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与此同时,老子也强调仁慈和善行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关爱他人,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的来说,老子的思想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他提出了虚无主义的观念,认为真正的存在是无形的和无名的。
他反对人类的功利主义和权力追求,主张个体的独立和尊重。
国学道德经的八大精髓
国学道德经的八大精髓国学道德经是中国道家文化的经典之一,它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道家哲学的思想精华。
下面将分点分别介绍国学道德经的八大精髓。
一、道德经的基本思想道德经强调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究其本质,道即是万物的起源,是天地自然的法则。
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需要遵循道的规律。
二、尊重自然、珍惜自我国学道德经关注个体健康和幸福,强调尊重自然和珍惜自我。
道德经提倡自然生活、自然饮食、自然疗法,以及自然健身等。
只有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身心健康和内在幸福。
三、道德经的理性思维道德经强调的思维方法是一种理性思维,通过思维的推理和判断,从而达到对人生、宇宙和世界的理性理解。
这种理性思维可以帮助人们认清事物的本质,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和领悟能力。
四、抱朴守真国学道德经强调朴素性和真实性。
守真就是追求真理,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以真诚心态面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抱朴则是遵循天道自然的规律原则,拒绝虚伪和浮华。
五、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知行合一是国学道德经提倡的一种修养思路。
它强调的是把道德教育内化为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修炼的过程,并通过实践来配合知识的传授,以实现将理想转化为实际行动。
六、谦虚使人进步国学道德经提出的一个显著观点就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表明,在面对自己的时候,人应当谦虚谨慎,认真反思自己的贪欲和欲望,以便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修正缺陷之处,从而定期给予自我提升和改善空间。
七、宁静致远道德经强调的是宁静致远的心态,即保持内心平和,追求精神宁静,同时又开朗、自由的品格特点。
只有内心无所畏惧、无欲无求,才能够大有所成,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
八、匡其性,方其器国学道德经提倡“匡其性,方其器”这样一种教育思想。
该思想强调人的性格和能力应该得到较好的调和和发展,使其能够应对不同地方和场合的需要,从而助其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份子。
总之,国学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人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强调道德修行和自我提升,同时也启示了人们要“顺应自然,慎思明辨,抱朴守真,匡其性,方其器”,实现宁静致远的美好人生。
老子的哲学观
老子的哲学观
老子的哲学观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1)相对主义:老子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
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善与恶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2)无为: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是老子哲学的
核心,意为不干涉自然,顺其自然。
(3)天道:老子认为有一种自然的天道在运行,“万物作而弗始,生而
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应顺从天道,不要违背它。
(4)返璞归真:老子主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意思
是事物表象的险恶,实质可能完好;外在的不直,内里可能正直。
(5)自然至道:老子认为“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自然
至道。
老子哲学的核心和思想精髓
二、道的特征:神秘性、根本性、永恒 性、无目的性、超验性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 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25章)
三、道的本质:无。道是本体之根,无 是本体之深。 即空无所有,混沌不清,天下万物
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
老子哲学的精髓——朴素的辩证法
•
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人的意识之外不断地发展变化:物 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hui)。 (29章) • 揭示出相对事物或概念都是相互依存,而且可以向相 反的方向转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 复为奇,善复习为妖(58章) ; • 存在的缺陷,只看到事物的相互转换,看不到转换的 条件,因而提出了“贵柔”、“守雌”的人生态度, 反对刚强与进取。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 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
“道”的涵义:“一达谓之道。”《说文解字》
涵义:人行于途中,以首导行。 用法:⒈ 作动词,“道,言说也。”《荀子·劝学》; ⒉ 作名词,分 ① 形而下,表示道路、坦途;“履道坦坦。” ② 形而上,表示人给自己行动的一种规定、规 范; 表示规律,如养生之道; 表示思想、学派、组织,如道家、道学、道 教、一贯道教; 表示本原,如“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表示高的境界,如“得道”!
大道恒常,难以言说; 大道无名,难以名表。 无是其本质,有是其外表; 万物由它生,天地没它老。 无欲才能观其妙,有欲只能观其徼。 无有虽然不同名,但是却同出于道。 尽管它(道)有点莫名其妙, 但却是认识一切奥妙的门道。
本章主旨:阐述“道”的一系列特性:
至高无上性:高于天,是最高哲学范畴; 恒常性:常(恒)道,常(恒)名(道可变否?); 难以言说性:可道非常道(言不尽意); 难以命名性:可名非常名(书不尽言); 辩证性:“无”和“有” (阴和阳;超本体和本体)的统 一(超超本体:一阴一阳之谓道); 本原性: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把握的高要求性(含自然性):无欲才能观其妙; 玄妙性:玄之又玄; 重要性:众妙之门。 目的是要揭示“玄之又玄的奥秘”,以了解“真之又真的 真实” 。
道德经》》——老子哲学8条
下篇德经注译之七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四十三章 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 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如果我们深入一个层次去考 虑问题,就会发现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 性。
下篇德经注译之八
祸兮, 福之所倚, 福兮, 祸之所伏 。 ——五十八章
关于老子哲学的现代意义
《道德经》——老子哲学8条
长江大学大学生通讯社 记者部
——张许加
老子简介
•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 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 “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 (今河南省鹿邑县)人。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 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 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 人。老子的思想养生主张是“无为”---不消耗,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 为客观
上篇道经注译之五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三十三章 老子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 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和满饱的精神风貌。
下篇德经注译之六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四十章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的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 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 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上篇道经注译之一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八章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 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 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 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 那样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有室之用。 ——十一章
总结老子的哲学思想
总结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531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著作《道德经》中。
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着重强调自然的原则、道的力量、无为而治以及个人的修养与内心的平和等方面。
下面将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的思想。
首先,老子的哲学思想属于道家思想体系,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
他认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道,而道是一种无形无物的存在,无所不在且无始无终。
他认为,人类应该像水一样柔软而顺从,不要去追求权力和功名,而是应该退隐山林,保持内心的平和,以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他提倡的是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的力量来处理事物,而不是以强权和暴力来追求个人的私利。
其次,老子的哲学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
他认为人类的内心应该保持平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欲望的诱惑。
他提倡个人的修养和内心的宁静,以达到与道的合一。
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应该包括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对他人的宽容和善意、对自己的审视和反思等。
通过不断地修行和自我提高,人们可以达到心灵的解放和自由,从而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第三,老子的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与大自然有着内在的联系。
他主张人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互依存和互为表里的,没有什么是孤立存在的。
他看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以生命之道来塑造社会秩序,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依据来构建社会。
最后,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思想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念。
他的思想引发了许多后来哲学家和思想家的反思和探究。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尤其是道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的道家思想与其他思想流派相互辉映,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老子的哲学思想包含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原则。
他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老子思想析评
老子思想析评老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其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它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被广泛地认为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老子思想从“道”、“德”、“无”、“天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强调了“道”的重要性,提倡了“无为而治”、“反功利主义”、“反权力主义”等思想,影响了中华文化的进程,但在现代社会中,这些思想是否仍旧具有现实意义仍需要再认真思考。
一、强调“道”“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强调了“深远而哉,众人皆孔之”,即“道”是深奥的普遍存在,并将其阐述为自然界自然的规律,指引人们自然而然地遵循,“道”既不是可见的礼仪规范和行事准则,也不是被赋予外在的意义和价值的物质或行为,“道”的本质是一种无形的、缥缈的道德原则和基本规律,是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操持。
二、提倡“无为而治”老子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这是反对那些忙于张扬自己、奢求私利的人的一种思想倡导。
老子认为,不仅不能过于奋斗,更需要随顺顺势自然,不逆其自然的方向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无为而治”是对主观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一种反抗,可以缓和社会的紧张氛围,降低人们对世界和自己的期望值,让人们在面临特别困难和遭遇新事物时,更为从容不迫地面对问题。
三、反功利主义老子思想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唾弃社会功利,并强调“非以利物为约”,既不追求名利,也不追求权力,而是坚持淡泊名利,回归自然本真,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内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这也是以守为主,不求当权,无私而不显。
预示着老子思想中反对功利主义的特点,体现出一种追求真实的生命状态。
四、反权力主义老子思想中的“道”是一种无形的、缥缈的道德原则和基本规律,是不存在于人为的制度、机构和法律之外的无上权威,强调天人合一,人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凌驾于大自然的规律和秩序之上,以及强调让所有的人共享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成果,体现了私权和权力的反对。
五、天地万物老子思想视天地万物为一个整体,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尽的变化和发展的,无穷无尽的气流会形成一种永恒不变的秩序,而这种秩序是混沌未分的。
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总结
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总结老子(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主要观点包括了道、无为、自然、反人为等概念,下面将对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
1. 道: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超越个体的普遍规律和道德准则。
道是一个抽象而不可言喻的原则,包含着万物的本源和变化的规律。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追求与道的统一,顺应自然的演化,实现内外的和谐。
2. 无为:老子强调无为而治。
他认为,过度干预和操纵会干扰自然的发展,造成无谓的痛苦和不安。
相反,要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事物,顺其自然地发展,遵循物自有道的原则。
老子认为,在无为中能够达到最好的结果,并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3. 自然:老子主张顺应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法则,万物的根源。
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其自然地发展。
老子反对过度的人为干涉,主张顺应社会和自然的演化,实现和谐共生。
4. 反人为:老子批判了过度的人为努力和追求。
他认为,人们过度追求权力、财富和名誉,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矛盾的产生。
反人为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需要摒弃人为的欲望和功利心,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而放弃个人的私利。
5. 非行:老子主张追求心灵的清静和虚空。
他认为,心灵的平静和虚空能够使人摆脱欲望和执着,实现超越自我的境界。
非行是一种放弃表象和追求真实的态度,通过反复的省思和沉思,可以突破表象的束缚,找到真实的本质。
6. 道德:老子提出了道德给予的观点。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准则。
道德不应当是外在的规则和法律的束缚,而是内在的自觉和自律。
老子认为,道德应该基于内心的善意和正直,而不是外在的惩罚和威胁。
总之,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了道、无为、自然、反人为等概念。
他强调了与道的统一,顺应自然的发展,反对过度的人为努力和欲望。
他提倡心灵的清静和非行,以及追求道德的自觉和自律。
老子思想主张八个字
老子思想主张八个字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老子思想主张可以概括为8个字:老子思想主张八个字: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正确理解这八个字的内涵,对于理解学习老子的思想意义重大。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一下老子思想的八个字主张,感受一下道家学说的魅力!老子认为,无为而治、不言之教是以道治国、以民为本最为重要的方法。
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意思是说世界是从无发展而来的,从无的角度认识世界,才是全面、客观的。
大道无名,是无形、无体、无声、无味、无名、无边、无所不在的自然规律。
大道因为“无”,能够无所不在、控制一切,这正是辨证的作用。
老子根据大道的这一特征,提倡无为之治、不言之教。
中国文明发展成为泱泱大国,正是“不言之教、无为而治”的结果。
(一)无为之治中国文明提倡“无为而治”、民贵君轻、以民为本、轻瑶薄税。
虽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无为而治”没有得到统治阶级全面的贯彻执行,统治者好大喜功、奢侈腐败现象一直存在,但是“以民为本”的社会治理思想,一直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提倡。
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很多人认为老子消极无为,不能作为治国的主张,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的学问才是经国济世之术。
其实,无论儒家、法家、墨家、兵家,都是道德经的具体应用,遵循的都是道德经的理论,都以自然、客观、运动、辨证为基本逻辑,都以天下为己任。
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不是消极无为、无所作为,而是从无而为、从小而为,根据客观规律积极无为,无所不为,无为而无不为。
儒家提倡“仁爱”、“文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兵家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法家提倡“诚信”、“一断于法”,大都贯彻了道德经遵循客观规律、以民为本、利而不害的治国主张。
无为而治,是最为科学的社会治理方案,得到了现代文明的一直接受。
现代文明国家提倡自由、民主,就是“无为而治”的现代表述。
(二)不言之教天地有大德而不言,中国文明奉行“不言之教”,自然、客观、辨证,提倡无私、宽容、和平,没有成见,没有分歧,因而能够被广泛接受。
老子的10大思想精髓
老子的10大思想精髓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
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
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
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
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
简析《老子》的艺术特色及思想内涵
简析《老子》的艺术特色及思想内涵就是由于道是虚设的,所以它的内涵才是最广泛的,而内容也是最丰富的。
在老子看来,他认为道为万物的本体和本源,天地万物是由道产生的。
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第四章,以下只注章号) 老子认为道不仅是万物的根源,而且道又蕴含于万物之中,体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而道的规律概括的说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及反的规律。
反的规律就是指万物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相互转化。
同时老子还认为道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及自然无为。
老子的军事思想也是老子“道”这一抽象核心思想的一部分。
在书中老子表达了自己如何修身养性、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等一系列思想理念。
陈鼓应先生在《老子今注今译》的出版序言中概括说:“老子所期望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利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民返回到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态与心境。
”老子的军事思想就是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有其时代背景,特别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产生都是为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所以问题意识是中国哲学思想产生的前提。
这种问题意识整体表现在“中国哲学就是轻课堂教学的”.牟宗三先生曾说道中国哲学“它的出发点或四音就是敬天爱民的道德课堂教学,是践仁成圣的道德课堂教学”.还说道“希腊哲学就是轻知解的,中国哲学就是轻课堂教学的”[4].这就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鲜明特征。
老子生活在东周的春秋时期,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衰落,天下诸侯开始争夺霸主,这就产生了历史上着名的春秋五霸。
霸主的争夺就要依靠战争,而战争就导致税收徭役加重,更意味着杀戮和生灵涂炭。
国家盼安定,人民盼幸福就成了当时时代最强的呼声,老子的军事思想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老子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及“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等思想都是为了使当时的人们知道战争的危害,转而珍惜国家和平的幸福生活。
老子处世哲学思想总结
老子处世哲学思想总结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瑰宝之一。
老子对于处世哲学的思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思想,主要包括无为而治、自然观、道德道、虚无缥缈等。
以下是对老子处世哲学思想的总结:首先,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弃过分干预和控制自然、他人和事物的欲望,适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事物的本然状态。
他认为过分干预会导致无休止的争斗和冲突,而无为而治则能够使事物自然而然地达到平衡和和谐。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学会放弃控制欲,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其次,老子提倡自然观。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包罗万象、无穷无尽的存在,宇宙万物都是由自然的力量所创造和运行的。
因此,人们应该学会观察和尊重自然,与之和谐共处,而不是试图征服和改变自然。
这种自然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第三,老子强调“道”。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根源,是一切存在的基础。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与“道”合一的状态,即追求真、善、美的无我境界。
他认为归于本然、追求无为、融入自然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
此外,老子还提出了“虚无缥缈”的思想。
他认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存在于虚无缥缈中的不可捉摸的实体,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所有的欲望和烦恼,从而达到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境界。
这种思想对于人们摆脱纷繁杂乱的欲望和纷争,寻求心灵的宁静和平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崇无为而治,注重追求与道合一的真善美境界,并倡导虚无缥缈的生活态度。
这些思想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而独特的思考方向,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应对挑战和困难都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借鉴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遵循自然的规律,以这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老子的哲学思想总结
老子的哲学思想总结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被收录在《道德经》中,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总结,以帮助理解他的思想体系。
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和统摄万物的原则。
他将道描述为至高无上、无形无象、无名无物的存在,是无可比拟的。
他认为无为而治,守静无为是达到与道相通的方法。
对于个人修养来说,老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即在无私无欲、平静宁静的心态下不断修身养性而达到人之道。
他主张顺应自然、遵循天道,认为大道通天地,符合自然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
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强调“无我”与“自然”,认为人应该放弃个人私欲,顺从自然规律。
他认为全宇宙都是由道组成的,道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人应当与道相通。
他强调要积极地顺应自然而不是抗拒,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和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的哲学中还涉及到“无欲则刚”和“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他认为无欲则心坚定,没有私心的人能够通过顺应自然的方式获得真正的力量。
他同时提到柔弱胜过刚强,认为柔弱是自然界中最长久持久的,而刚强则脆弱易毁。
另外,老子还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
他认为,道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存在,行为应该依循自然法则,而不是人为创造的法律和规则。
他认为,人们应该摆脱教条和规范束缚,寻求内在的真实和自由。
老子的思想中也存在一些关于统治和政治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有“无为而治”的思维,放弃权力欲望,顺从自然法则,同时尊重人民的利益。
他提倡有限政府,认为政府应尽量少干预人民的生活,并给予人民较大的自由。
与儒家思想不同的是,老子的哲学强调自然状态和平衡,不同于儒家思想中“仁”的强调,老子更加关注修身养性和与自然和谐的达到。
他认为,追求功利和社会地位只会导致内心的空虚和不满。
总之,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认为顺应自然是取得真正力量和成就的关键。
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1、《老子》一书: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农民小私有者愿望。
2、“治人事天莫若啬”——符合“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3、史官出生的老子,具有当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看透了奴隶主阶级统治集团的腐朽内幕,又承认道奴隶制给农民小私有者带来的灾难,因此,他反对奴隶制的礼乐文化、典章制度,也攻击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上帝、鬼神宗教迷信思想。
4、老子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产生,是当时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
5、春秋末期在哲学上主要围绕“天”是否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的问题展开。
6、老子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的重要贡献在于打击了宗教迷信,促进了科学,动摇了奴隶制度的哲学思想基础,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制的成长。
7、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天道无为。
8、“道”比上帝更根本——“象帝之先”,“道”对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取消了造物主上帝的地位。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因此“道”是“不可为”的;“道”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的构成世界万物,所以它又是“无为”的。
“无为”以“无不为”做条件。
“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10、“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之所以重要,“德”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让万物自己生长、发展,而不发号施令。
11、老子反对天道有为的神秘主义思想提出“天道自然无为”这一唯物主义原则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1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意志,无所谓仁与不仁,它让万物自身自灭。
13、“无为”是最高准则,人要像天道学习,也不能有为。
14、庄子只讲自然无为,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15、战国末期的荀子,吸取了老子的天道自然的合理部分,在承认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主张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
————“制天命而用之”16、“道”——人走的路(四通八达)——“方法”“途径”——规律性、普遍性17、老子将“天道”概括为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最普遍的原则。
老子人生哲学
老子人生哲学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被称为道家。
他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这部书是中国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书之一。
老子的
人生哲学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返璞归真:老子认为,人应该回归自然,追求内心深处的本真。
人生的本质不在于追求物质财富、名利等外在的东西,而是在于追求内在的平静和自我认知。
只有当我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才能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2. 道法自然:老子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事物应该按照自己的本
性去发展。
人的行为应该符合自然规律,不应该过分追求功利和权力。
只有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才能得到自然的回报,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
3. 无为而治: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不要
过分干预自然的发展。
只有当我们不过分干预事物的发展,才能让事物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达到最佳状态。
4. 道德修养: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心灵的净化
和提高。
只有当我们注重道德修养,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追求内在的幸福。
5. 适应变化:老子认为,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人们应该随时适
应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只有当我们不断适应变化,才能保持活力和生命力,实现自我发展。
综上所述,老子的人生哲学是一种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哲学,强调内心的平静和道德修养,同时也注重适应变化和自然的发展规律。
这种哲学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很大启示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认知,实现自我发展和生命的意义。
老子永远的东方智慧
老子永远的东方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被誉为永远的东方智慧,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老子的思想涉及人生哲学、政治治理、道德伦理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老子永远的东方智慧。
一、哲学思想1.1 道家思想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人,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理念,强调道的无形无相,超越一切有形有相之物。
1.2 自然观念老子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了自然的有序发展规律,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然之道。
1.3 空无观念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最高境界是无为无为,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空灵。
二、政治治理2.1 非权谋政治老子认为“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主张非权谋政治,强调以德治国,以无为为治国之道。
2.2 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政治应当自然而然,不应强行干预,应顺应自然规律,让事物自然发展。
2.3 君子治国老子提倡君子治国理念,认为君子应当以德为先,以德治国,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
三、道德伦理3.1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无为的境界,认为真正的无为是无为而无不为。
3.2 以柔克刚老子提倡“以柔克刚”,强调以柔克刚的智慧,认为柔弱胜刚强,柔中有刚,以柔克刚,可化解矛盾。
3.3 自然和谐老子强调自然和谐的重要性,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和谐,与自然相融合。
四、实践应用4.1 个人修养老子的思想强调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空灵,倡导个人修养与自我完善。
4.2 社会治理老子的思想对社会治理具有启示意义,提倡以德治国,以无为为治国之道,为社会治理提供新思路。
4.3 人际关系老子的思想强调以柔克刚,倡导和谐相处,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提倡互相尊重与包容。
五、现代影响5.1 哲学思想老子的思想对当代哲学思想仍有深远的影响,启示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和谐,探索人生的真谛。
老子的五大哲学思想,体悟道家智慧(上)
老子的五大哲学思想,体悟道家智慧(上)老子的思想充满了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经验,是古往今来历代学者难以穷尽的思想宝藏。
《道德经》一书对“道”的阐释,老子的“无为”思想、运动与转化思想、老子的社会政治观念、老子的人生哲学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纷杂而精密、多元而深刻的思想体系。
这套思想体系不仅对道家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也深深影响到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处世原则、行为方式、思维角度、乃至价值取向。
第一,“道法自然”的思想。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明确地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而道以自然为法则。
显然,在老子眼中,“自然”是最高层级的法则和效仿对象。
但是我们首先需要明白老子所说的“道”和“自然”在这里的真实含义。
因为作为道家著作使用最频繁的“道”字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而这里的“自然”也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自然界、大自然的意思。
在这句话里,“道”的含义是道家思想中最常用也最重要的义项,即万事万物的根本和运行法则。
而“自然”则是指万事万物本来的状态,自然而然的样子。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的起源,是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据和法则,是哲学中最高层次和最核心的概念了。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道”,它仍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仍然要遵循规律法则。
它要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道”作为万事万物的根本和运行法则,尚且还要保持本来的样子,自然而然地存在和运行,那么,万事万物不就更应该如此吗?从这个立论出发,老子才进一步提出应该保持“自然”、遵循“道”的种种观点,老子认为人的婴儿时代是最接近“道”的,这很好理解,因为人在婴儿时代,还保持着自然的天性,没有受到人为的熏陶和改变。
老子的这种观念表明了他对自然状态的事物的尊敬和向往。
“道”之所以被老子看做是万物的根据和法则,其原因在于,无论是“道”创造万物的过程,还是“道”创造完万物之后与万物的关系,都是完全自然的结果,是遵循自然法则的必然。
道德经八大精髓
道德经八大精髓道德经八大精髓:1对立统一的思维老子认为,高下,美丑,前后,祸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甚至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让我们看到对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
2逆向思维春秋时期,儒家提倡仁爱、礼义和忠孝,认为只有仁爱、礼义和忠孝等美的才能改造社会,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老子采用逆向思维,他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纷乱,有忠臣。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老子认为,上用智慧治,下便以计谋应,上下都旁离了质朴而崇尚文饰机诈,便使天下失去了真诚,以致大的诈伪必然就会出现。
家庭亲属不和睦,才有了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了所谓的忠臣。
3不争思维老子曰:“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唯有不争的处世态度,天下才没有人能与之相争。
老子认为,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
不争,才能保全自己,立足不败之地。
4利他思维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
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真正的无敌?儒家说,仁者无敌。
这与老子有相通之处。
只有利他的人,才是无敌的。
只有利他的人,才会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灵魂上的高度。
反之,如果只是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看问题、做事情始终离不开自己的欲望,那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
5战胜自己的思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认为,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有智慧和通达。
同样,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明这个人有能力,而只有那些战胜自己的人才可以称作强者。
6守柔贵雌的智慧老子推崇柔弱的智慧。
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哲学八大特色摘要:老子哲学博大精深,并形成一个完美的中国古典哲学体系。
本文从心灵感悟的玄观玄思、宇宙无极的万维视野、穿透时空的预测洞察、权变模糊的辩证思维、反向逆推的整体思路、超脱虚无的达观心怀、宁静致远的人文愿景、缄言碣语的语言魅力等八个方面,对老子哲学进行了归纳,概况出老子哲学的八大亮点,并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理解。
关键词:哲学老子特色老子作为中国哲学之父,其《老子?道德经》以“道”为核心范畴,以“道本论、道知论、道法论、道用论”四大板块组成一个近似完美的中国古典哲学体系,其思想体系比之孔孟学说,论域更深广,结构更严密,系统更完整,理论色彩更浓烈。
其基本特色可以概括为八大亮点:1.心灵感悟的玄观玄思(返观内视的悟道之道)《老子》第十章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此处喻心如明镜,一尘不染。
老子主张“涤除”内心深处的杂念,使心镜能明白无误地观照道体道法。
那么,什么是杂念呢?一个是知识,一个是欲望。
知识、文化本身就是一副有色眼镜,会歪曲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欲望左右身心,扭曲人的感官和心智,使人无法平心静气、不偏不倚地考察世界。
人人皆知《皇帝新衣》的故事。
因此”涤除”杂念就必须去知、去欲,即“弃智”、“绝学”、“少私寡欲”,甚至达到“无私无欲”的虚无境界。
爱因斯坦说,探索未知,发现新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马克思说,社会科学研究主要依靠抽象力。
恩格斯说,类推是人类发现新知的基本方法之一。
占有情报,综合分析、科学决策是毛泽东的重要思想。
他指出:“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
这种方法,首先是从感性的具体到知性的抽象,再从知性的抽象到理性的具体。
马克思讲(理性)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多种规定的综合。
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老子在认识万物时,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采取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最关键的问题,事物最根本的本质,最根本的总法则,具象式看问题。
静观、明察、玄览、玄思。
“归根曰静。
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明确指出人们在观物之后,还要知其常,即知其原理法则。
如果不明,则无法知常,通俗地讲,就是要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老子所讲的明,表面看来,是要明察秋毫,一叶而知秋;深一层去看,就是要透过纷杂的表面现象,觉察到极隐秘、极玄妙的深层东西,并把握其本质。
也就是透过现象世界,把握本质世界。
要真正悟道,须使心和整个身体都成为认知工具,尤其是使整个身体成为认知工具。
普通人只用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眼、耳、口、舌等——来察知世界,老子认为仅仅凭借这些感官是靠不住的。
体察天之道只能靠无知无欲的身心的统一体。
只要施行了玄览、静观法,则可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所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四十七章)人类任何重大的思想成就都不可能是纯粹的理性抽象的结果,经验、类比、联想、直觉、灵感都有重要作用。
事实上,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可能没有直觉、灵感的参与。
老子不是在讲什么未卜先知或先知先觉的怪事,而是在讲哲学具象思维的要用。
人类运用哲学的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可以抓住世界上许多规律性的东西,认识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也就把握了事物的发展进程,不但可知其现在,也能推算其过去,还能预测其未来。
2.宇宙无极的万维视野说到“维”的概念,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在《易经》的太极八卦图中出现了,只不过当时还没有用“维”这个字而已。
《易经》中讲: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指的就是一维时空,两仪指二维时空。
因为微观上的正反物质不受空间限制,都可在对方世界中出现,它们的空间就共为二维,但正反物质在一个世界中出现,时间是分别互为反向流逝的,所以它们的时间也是二维,三维微观世界对于正反物质也可以说是四维微观时空,就是所谓的两仪生四象。
也可以说微观上的正物质的时间、空间各为一维,反物质的时间和空间各为一维,这样相加就是四维微观世界。
正世界为四维微观时空,反世界也为四维,相加为八维,八卦就是指正反世界的八维宏观时空。
宇宙就由四维微观世界。
创生出八维宏观世界,也就是四象生八卦,由此推演,再进而是十维,以致无限。
显而易见,老子充分借鉴了《易经》思维模式的进路框架,在阴阳玄三点论的基础上运用形象思维的多种变化来展开想象玄思,这是老子辩证思维的一大特点。
由于它的活动面很多,本文以成语形容之,名之曰“四面八方”或无极万象。
《老子》是一部以天之道施行科教伦理教化的书。
但它的伦理教化和科学启蒙,不是象其他儒家经典那样直接说教,而是把中正思想和阴阳之道密切融合,以辩证思维方式对世人的立身行事进行指导和劝诫。
在这方面,除了上述告诫世人,在对待问题上要从阴阳两面考量,刚柔并济,知几、知时、知度、守中勿亢、预防邪变等以外,还通过事物的变化,对世人处理问题表示出多面思维的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设想,假定人们在立身行事的道路上遇到某个重大问题,难以解决,如时机情势能像上述那样,运用老子四面八方或无极万象的思维方法,那就必然能够系统全面地认清把握难题的全貌,从中找出打开难题的钥匙。
老子辩证法所提供的多面思维,同其他思维方法相比有它独特的优越性。
绝不能因为它的玄妙外貌和素朴性而加以忽视。
站在巨人肩上,开阔全然超然视野。
除了《老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政治哲学,都是教授执政者怎么做大做强,政治哲学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强者的哲学、大者的哲学。
而《老子》则反其道而行之,要王侯圣君“受邦之垢”、“受邦不祥”。
就凭这一条,《老子》便高居于世界哲学的顶峰,何况《老子》哲学是一个有本体论的严密、深邃、完满的开放体系,《老子》是中国第一个自觉运用哲学超常思维来观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
老子正是依此宇宙无极的万维视野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逻辑前提及理论根据,抓住事物背后隐藏着的认识对象,在本质世界里,追问人类有生以来从不知道的东西,天才地猜想推导出了一个成体系的虚拟的假设命题(道法自然、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养生之道)。
3.穿透时空的预测洞察知小曰明,知微见着,推一知万,类推未知(孙子庙算、诸葛亮借东风、萁子预测)。
老子独到见解和睿智思维,经过两千五百多年历史长河的淘洗,不但没有因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落伍,反而随着时间性推移,越来越焕发着恒久的生命力和炫目的哲理光辉。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取、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子指出,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明智的人能够在事物刚刚显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发现它的发展演变的规律,甚至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就能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运行轨迹,从而早作筹划。
前瞻预测,智者至宝。
如果,联想《礼记》描绘的大同世界、《桃花源记》描绘的桃花仙境、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描绘的空想社会主义、未来学家描绘的未来社会、《共产党宣言》描绘的共产主义、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胡锦涛提出的和谐社会,包括日常工作中常见的中常期规划、工作方案、危机处理预案,无一不带有此种前瞻预测思维方式的烙印。
4.权变模糊的辩证思维老子权变模糊的辩证思维,虽表现为千变万化,但其基本思想却是天之道。
这一点和《易经》的基本精神如出一辙。
正如程颐所说:“《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
”变易以从“道”,是《老子》变的正路;变易以从私,则是《老子》变的邪路。
可以想象,学《老子》用《老子》之后变得不阴不阳、油腔滑调、反正是理,以“黠慧”唬骗人的作风,不正是一副贼头贼脑的狡猾相么!在这方面,南怀瑾先生似乎也有同感。
他在《易理系传别讲》第九章中论述周易阴柔的功能对立身行事如何有用之后,叮嘱说:“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用阴柔如没有学对,就会变成阴险了。
”在谈到学《易》后,把握时空关系而灵活应变的重要性时,他又补充说:“所以,学了《易经》,也是蛮滑头的。
”确实如此,倘若学了《老子》,未能取得洁静精微的成果,反而变得又阴险又滑头,那不恰恰是失之于“贼”么!?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老子的辩证思维的灵活性有其“得”,也有其“失”。
正确运用,便于深入把握和表现复杂事物的深层本质。
而运用不当,则易于流入狡诈的诡辩术。
所谓不当,就是不顾事实而耍弄概念的灵活性,借以骗人,折中主义和诡辩论就是其具体表现。
列宁说过:“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灵活性,达到了对立面统一的灵活性。
——这种灵活性如果加以主观的应用;折中主义混淆是非。
诡辩论主要是抽掉前提,违反逻辑规则,强辞夺理,貌似正论而颠到是非。
两者都脱离实际和原则,以私意滥用概念——弃其确定性而玩弄其灵活性,使灵活性失去基础,坠入骗术。
而不明真相的人却会觉得这类论调头头是道,玄妙精微。
”就老子来讲,所谓《老子》教之失(副作用),一定程度上大约是说会使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利用其辩证思维“变动不居”的灵活性,通过论理或假想,以折衷主义或诡辩术进行欺骗。
或者,会使学《老子》不深不透、未能把握《老子》道本质的人,以神妙莫测的心理,从形式上滥用老子思维的辩证法,造成恶果。
正因为辩证法会产生这样的副作用,所以列宁在《哲学笔记》里曾经提过“狡猾的辩证法”这样的说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讥笑那些玩弄辩证法以惑人耳目的勾当,谓之“变戏法”,也是类似这个意思。
5.反向逆推的整体思路“物极必反”是一个高度概括的中国气派的辩证命题。
“履霜坚冰至”、“亢龙有悔”、“阴疑于阳必战”、“盈不可入”、“穷则变”等思想,都可以襄括于此。
从物之动到动之极,是量变过程,极而反则是质变而生的转化过程。
《乾》之极,必转为《坤》,《泰》之极,必转为《否》,反之亦然。
老子“物壮则老,谓之不道”(《道德经》五十五章)的辩证发展观点,大约也是吸收周易这种“恶首”(恶亢)的思想而形成的。
由此可见,周易所涵的阴阳对立面,在相反相成的运动中,以卦爻的象数辞的形式发展变化,其间蕴涵的量变质变的法则,确已精练地概括于古人所说的“物极必反”的哲学命题中。
所不足的,只是需要回过头来联系《老子》的实际,具体而深入地加以探索和论述而已。
对于“物极必反”的法则,老子在通过象数文辞之变加以表现的同时,也提出趋吉避凶的对应之计。
上述“知几”“持盈”,便是主要的对策。
“知几”能因小见大,预见吉凶,而加以预防,或采取应付的手段。
老子所谓“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碎),其微易散”(《道德经》六十四章),就是说明“知几”早备的对策。
“持盈”的办法是适可而止,不走极端。
老子所谓“其安易持”(《道德经》六十四章),便是与此类似的观点相通。
这里便涵盖着一个“度”的概念。
反向思维的艺术在于训练转换你的思维习惯,惯于以与一般大众观点相反的方式去思考。
但是,在考虑结果时,又必须以现在流行的,合乎现在人们行为的方式去衡量,反向思维的目的纯粹在于培养一种观察问题的上乘习惯,对任何问题都看到它的正反两个方面,然后根据两个方面考虑所得到的较正确的整体印象,作出决定,从而导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