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叙事理论指南
文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文学概论(专科)一、单项选择题:1.认为艺术是“摹仿的摹仿”的是 [ ]A.德谟克利特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里德2.方鸿渐是作家钱钟书的两个亲戚的复合体,体现的原则是 [ ]A.艺术真实B.艺术概括C.情感评价D.形式创造3.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 [ ]A.无功利的B.有功利的C.既是无功利的,也是有功利的D.无目的的4.根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观点,文学艺术起源于 [ ]A.巫术B.游戏C.模仿D.劳动5.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种效果是欣赏活动中的 [ ]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6.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 [ ]A.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接受美学D.结构主义7.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A.刘勰B.曹丕C.司空图D.刘熙载8.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9.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10.“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是 [ ]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D.创作与接受11.在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的活跃的情感交流及对应关系,通常被称为 [ ]A.体验B.共鸣C.玩味D.升华12.以下不属于接受动机的是 [ ]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借鉴动机D.施教动机13.下列不属于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4.以下理论家对游戏发生说没有作直接理论贡献的是 [ ]A.康德B.席勒C.列维―斯特劳斯D.斯宾塞15.“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6.“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7.“风格即人”观点的提出者是 [ ]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18.属于文学意境“情景交融”特征的是 [ ]A.韵外无穷B.情中见景C.象外之旨D.虚实相生19.“叙事”包括 [ ]A.内容和形式B.话语和故事C.结构和角色D.内容、动作和话语20.剧本要求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这是因为: [ ]A.只有人物的对话和独白B.观众(读者)的精力有限C.受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D.要调动观众(读者)的想象、联想21.电子传播主要是一种 [ ]A.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B.非直接的单项信息传播C.面对面的直接传播D.文字符号的非直接性传播22.下列不属于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23.下列不属于抒情性作品结构的是 [ ]A.声音B.画面C.情感经验D.情景关系24.下列不属于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的是 [ ]A.人物、情节、环境B.叙述方式C.叙述的声音特点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25.下列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的是 [ ]A.文学活动论B.文学反映论C.艺术生产论D.艺术价值论26.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的是 [ ]A.革命性B.主导性C.层次性D.多样性27.下列哪一种学说不是关于艺术起源的假说? [ ]A.巫术发生说B.游戏发生说C.摹仿说 D再现说28.下列不属于灵感特性的是 [ ]A.形象性B.突发性C.亢奋性D.创新性29.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视为 [ ]A.生命的延绵B.性欲的升华C.直觉的表现D.现实的反映二、填空题:1.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 即文学活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
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研究
参加国际电影节,提高中国 当代电影的国际知名度
加强与国际电影市场的合作, 扩大中国当代电影的海外市场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 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提高电影人才的综合素质
鼓励创新,支持电影人进行 多元化、个性化创作
推动电影产业升级,提高电 影制作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研究方法: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 哲学、伦理学、电影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 法
叙事结构:通过 非线性叙事、多 线叙事等方式, 展现复杂的伦理 关系和道德困境
角色塑造:通过 角色行为、对话、 内心独白等方式, 展现角色的伦理 观念和道德选择
主题表达:通过 故事主题、情节 设置等方式,探 讨伦理道德问题, 引发观众思考
影像风格:通过 影像风格、色彩 运用等方式,营 造伦理道德氛围, 增强观众代入感
和参与感。
题材创新:从传统题材到现代题材,从现实题材到科幻题材 文化多元:关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展现多元文化的魅力 社会议题: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教育、医疗等 国际视野:借鉴国外优秀电影,融入国际元素,提升电影品质
加强与国际电影公司的合作, 共同制作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 影
引进国际知名导演和演员, 提升电影制作水平
研究内容:深入探讨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 伦理问题,包括叙事伦理的起源、发展、 演变等
研究目标:建立一套完整的叙事伦理理论 体系,为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研究提 供理论支持
研究意义:推动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 理研究,提高电影作品的伦理水平和艺 术价值,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跨学科合作: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进行合作,拓宽研究视野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当代叙事学与电影叙事理论
收稿日期:1999-08-28①本文系作者《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一书的导言部分(有删节),该书即将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李显杰,(1954—),男,湖南湘潭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理论及大众传播学研究。
当代叙事学与电影叙事理论①李显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梳理、论证了当代叙事学和电影叙事理论的理论源头、基本框架和理论特征。
文章指出20世纪以来的两大思潮四脉流向对叙事学的产生具有重大的和直接的影响:一是以索绪尔的语言学和皮尔士的符号学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符号学理论思潮;二是以俄苏形式主义文论和斯特劳斯、弗莱的神话学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诗学——神话学理论思潮。
进而区分了当代叙事学与古典叙事理论的不同理论特征。
文章认为,当代电影叙事理论已经形成了四种有影响的理论形态,一是以麦茨为代表的以建构电影“句法学”为主要研究特征的“语言结构表意说”。
二是以艾柯、沃伦为代表的主要着眼于电影影像符号学的“影像符号编码说”。
三是被人们称之为第二电影符号学的电影叙事理论,可称之为“本文修辞策略说”。
四是以米特里、波德威尔为代表的带有综合色彩的“叙事美学与艺术说”。
关键词:当代叙事学;电影叙事理论;背景与框架;理论特征;理论形态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1999)06-0018-11一、当代叙事学:背景与框架“叙事”作为人类认识和反映世界与自身的一条基本途径,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社会。
不妨说,当原始初民开始编织神话或发明“图画文字”用以描述事件传递信息时,就已经表明了叙事活动的滥觞。
因而,罗兰·巴特说:“……叙事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
……它超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犹如生命那样永存着。
”[1](p2)另一方面,人们对“叙事”活动的特征与规律的认识也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叙事是人类文化和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故事的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并塑造和传承社会价值观。
叙事学理论研究了叙事的本质、结构和功能,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各种类型的叙事提供了框架和工具。
本文将综述几个经典的叙事学理论,包括弗拉基米尔·普罗普的基本动机理论、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理论、罗兰·巴尔特的叙事代码理论和格拉德斯通·格尔的复杂叙事理论。
弗拉基米尔·普罗普的基本动机理论是叙事学中最早的理论之一,它认为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受到基本动机的驱使。
普罗普将叙事结构分为31个不同的步骤,并将这些步骤归纳为7个基本动机,包括王子和公主、救援、婚姻、追求、试炼、报复和谋杀。
这些基本动机构成了故事的基础构架,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故事能够触动人心。
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理论进一步扩展了叙事学的视野。
坎贝尔认为,所有叙事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普遍的结构,即英雄之旅。
这一结构包括英雄的离家、面临挑战、接受指导、克服困难、获得奖赏、回归家园等阶段。
英雄之旅理论强调了叙事中的成长和自我发现,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罗兰·巴尔特的叙事代码理论探讨了叙事中的符号和符码。
他认为叙事是通过符号系统来展示的,并将符号和符码分为具体和抽象两个层次。
具体符号是具有共同理解和认知的物体、人物或场景,而抽象符号是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和概念。
巴尔特的理论帮助我们理解叙事中的象征性和隐喻性,以及如何通过符号传递深层含义。
格拉德斯通·格尔的复杂叙事理论强调了叙事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他认为,传统的线性和简单的叙事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格尔提出了“复杂叙事”的概念,指的是以非线性、断裂或模糊的方式呈现的叙事形式。
复杂叙事突破了传统叙事的限制,鼓励读者的主动参与和理解,同时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混乱性。
综上所述,经典叙事学理论研究了叙事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叙事理论概述_程锡麟
叙事理论概述程锡麟(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 要:本文对现代叙事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追溯和概述,着重讨论了法国的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包括巴尔特、托多罗夫、布雷蒙和热奈特等人的学说。
本文还对结构主义叙事学在欧美,尤其是在美国的影响和发展作了评述;也对西方学者就叙事学的成就与不足的批评作了评述。
关键词:叙事学;结构主义;叙事中图分类号:H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02)03-0010-06 顾名思义,叙事学是关于叙事的科学。
叙事是指在时间和因果关系上意义有着联系的一系列事件的符号再现。
因此,叙事不仅包括小说,而且包括电影、戏剧、连环漫画、新闻片、日记、编年史等等。
同时,叙事可以由各种符号媒介构成,如:书面或口头的语言、视觉形象、姿式和动作以及这些媒介的组合。
尽管叙事是早在人类出现后就存在的一种活动,叙事理论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但是叙事学这个术语的出现才仅仅30年。
法国批评家兹维坦·托多罗夫在其《〈十日谈〉语法》(Grammaire du Dec ameron,1969)中第一次使用了叙事学(narra-tologie)这个术语。
一现代叙事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以亨利·詹姆斯、卢伯克、布思等人为代表的修辞性叙事理论和以普罗普、巴尔特、托多罗夫等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叙事理论。
本文将主要讨论结构主义的叙事理论。
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两个主要源头是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分析和普罗普的民间故事研究,不过后者的影响更大一些。
普罗普在《民间故事的形态学》中提出尽管故事的人物多种多样,但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是不变的和有限的。
他归纳出民间故事的4条法则:“1.人物的功能在故事中是稳定不变的要素,不受是由谁和如何完成的影响。
2.对于童话故事来讲,已知功能的数量是有限的。
3.功能的顺序是永远不变的。
4.所有童话故事在结构上都属于同一类型。
布莱恩·理查森叙事理论研究综论
布莱恩·理查森叙事理论研究综论布莱恩·理查森(Brian Richardson)是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他是当代叙事理论的重要研究者之一。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叙事理论和叙事学领域,对于叙事结构、叙述者角色以及叙述者与听众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他的叙事理论研究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小说、电影、戏剧等不同媒介的叙事形式,而且他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前瞻性。
本文将对布莱恩·理查森的叙事理论研究进行综论,并对其学术贡献进行分析和评价。
布莱恩·理查森的叙事理论主要关注叙事结构和叙述者的角色。
在他的研究中,他提出了“故事”和“叙述”的概念,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故事”是叙事的内容,是事件、情节和人物等元素构成的叙事主体;而“叙述”则是叙事的形式,是叙述者通过语言、结构和风格等手段构造出来的叙事表达。
在布莱恩·理查森看来,叙事不仅仅是一种故事本身,更是一种叙述形式,是叙述者在表达故事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叙述技巧和表达手段。
他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叙述者如何通过不同的叙述手段来构建叙事结构,以及叙述者在叙事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响力。
布莱恩·理查森的叙事理论研究也着重探讨了叙述者与听众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叙述者与听众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叙述者的叙述方式和叙述目的都会受到听众的影响,并且叙述者通过叙述过程来与听众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他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叙述契约”(narrative contract)的概念,即叙述者通过叙述契约来与听众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并约定了叙述者和听众之间在叙事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
他的研究将叙事理论置于了一种社会交往的范畴之中,既强调了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响力,又关注了听众在叙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布莱恩·理查森的叙事理论研究还包括了对不同媒介的叙事形式的研究。
他认为,不同的媒介会对叙事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叙述者也会根据不同的媒介选择不同的叙述方式。
中国文学教授千千万,为什么国际学术界引用最多的是申丹
中国文学教授千千万,为什么国际学术界引用最多的是申丹不久前,拥有全球最大同行评议学术论文索引摘要数据库Scopus的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了2014年中国高频率被引用学者榜单。
这份榜单在网友中间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因为大家发现平时舆论场上叱咤风云的大V学者基本都榜上无名。
榜单以理工科为主,不过爱好文学的我,还是发现艺术与人文领域学者排名躲在一个小角落里。
墙角的小花也动人,打开榜单链接一看,四位上榜者有两位是考古学教授——倪喜军和袁靖,另一位是哲学教授——刘清平,都不认识。
唯一一位与文学打交道的是北京大学的申丹教授,想必很多读者都没听说过。
很巧,我读过她的著作。
申丹教授申丹教授现为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一搜材料,发现她是名门之后呢。
1958年生于湖南长沙,母亲张文庭是钱钟书的学生。
1977年恢复高考,申丹是第一批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学习的学生。
1982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深造。
1987年学成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等职。
1992年,被!破!格!提!拔!为!教!授!次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母亲是名师还不够,公公也是名师——我国著名西方语言学学者李赋宁。
2004年,李赋宁教授因病辞世,申丹在《国外文学》季刊上发表《我的公公李赋宁》一文,深情追怀这位同王佐良、许国璋等同辈一道建立我国外语文学教育体系的老学者,回忆其人格魅力,称李先生不是自己的父亲但亲如父亲(提醒注意下这里“自己”的用法,申丹教授在她的叙述学作品里对此有大段研究,我后文贴给大家)。
中科院博士后研究员韩晗,曾进行过一项大型人物访谈项目“学人录”。
其中有一篇名为《申丹:驰名西方批评界的中国女性》的文章。
据他介绍,与西方人研究英语语言文学相比,中国学者自然处于劣势。
往国外期刊投稿,难度较大;即便能够被国外期刊转载,也往往是介绍中国国内研究西方语言文学现状的文章。
“西方学者在英语语言文学期刊上发表论文也相当不易。
英美国家的英文系相当于国内的中文系,从业人员甚众,而英语语言文学期刊不收版面费,文科经费又紧张,这方面的学术期刊为数不多,每期一般又只发四至六篇论文,因此稿件接收率很低。
类似叙事学理论的理论
类似叙事学理论的理论1.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M],1990.2.[美]詹姆斯·费伦.《当代叙事理论指南》[M].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M].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杰拉德·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杰拉德·普林斯.《叙述学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6.巴尔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布斯.《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8.申丹.《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张寅德编选.《叙事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1.龙迪勇.《空间叙事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2.[法]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M].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3.美]杰克·哈特.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4.金森修.巴什拉:科学与诗[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5.约瑟夫·弗兰克.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M].秦林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6.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7.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8.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本.19.美]苏珊.S.兰瑟. 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M].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2.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龙迪勇《空间叙事学》24.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践》25.米克巴尔《叙事理论导论》26.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27.海阔《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
当代叙事学与电影叙事理论
当代叙事学与电影叙事理论当代叙事学与电影叙事理论1. 引言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而且还是一种叙事的媒介。
随着当代叙事学的兴起,电影叙事理论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当代叙事学对电影叙事理论的影响和启示。
2. 当代叙事学的兴起当代叙事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的兴起源于对传统叙事学的批评和反思。
传统叙事学主要关注叙事的结构和技巧,忽视了叙事中的权力关系、斯多葛学派、叙述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等因素。
当代叙事学认为,叙事是一种权力行使的形式,并且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有着密切联系。
3. 当代叙事学对电影叙事的贡献当代叙事学为电影叙事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研究方法。
首先,当代叙事学强调了叙事的权力关系。
传统电影叙事往往是由导演和编剧等制作者主导的,而观众则被动地接受叙事。
但当代叙事学强调观众对于叙事的主动作用,认为观众在解读和理解叙事时也具有一定的权力。
这一观点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是一种启示,他们可以更加关注观众的需求和期望,设计更多元化、互动性更强的叙事方式。
其次,当代叙事学关注了叙事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独立存在的个体,它与社会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代叙事学强调电影叙事对社会和文化的反映和批判作用,认为电影叙事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价值。
因此,电影创作者在叙事时需要关注社会和文化的问题,并通过电影叙事传递一种积极的价值观。
最后,当代叙事学还关注了叙事的形式和技巧。
传统电影叙事往往以线性的时间和空间结构为基础,但当代叙事学认为,叙事不应该局限于线性结构,而应该多样化和开放性。
例如,非线性叙事、多重叙事、模糊叙事等形式都可以被运用到电影叙事中,从而提供了更多样化、更具挑战性的观影体验。
4. 当代叙事学对电影叙事的启示当代叙事学对于电影叙事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电影创作者需要关注叙事的权力关系,给予观众更多的主动权和表达空间,创造更丰富、有深度的叙事体验。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是一种文学研究的理论,它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
叙事学理论把个体的叙事理解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个体叙事可以用来补充已有文本或广义地理解人类行为。
它主要内容包括叙事的范式,叙事的结构、叙述本质与叙事方式等等。
叙事学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的现代文本解析理论,如法兰克·福特(Frank Ford)2002年在《新叙事主义读本》中提出的新叙事理论。
此后,许多社会学家和文学家都提出了他们自己的叙事学理论观点,如弗里德曼(Freedman),卡洛斯·考伯特兰(Carlos Cortes)等。
他们认为,叙事不仅仅是一种文本,它还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对人类行为的形式化理解。
叙事学理论强调故事中的元素,如故事的结构、情节设计,以及故事的叙述视角。
叙事理论认为,个体的叙事可以表达文化和社会的结构,叙述视角可以映射出更大的文化结构。
此外,叙事学理论也强调叙事的动态,即未来的叙事可能会改变社会文化的结构。
叙事学理论对文学研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被用来分析一个故事中的文本,分析叙事模式,从而深入理解故事中的意义。
例如,可以通过分析叙事模式和叙事结构来了解文本中所涉及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此外,叙事学理论也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今天社会中的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间的关联。
叙事学研究课程介绍叙事学研究目前开设两门课程1叙事学研究
“叙事学研究”课程介绍“叙事学研究”目前开设两门课程:1、叙事学研究,2、民间叙事学。
分别介绍如下:1、叙事学研究任课教师:谭君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舒凌鸿,博士,云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芳,博士,云南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课程适用对象: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美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兼及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教学模式:教师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讲授占三分之二时间,课堂讨论占三分之一时间。
教学要求:要求完整、细致地阅读叙事学基本理论著作1-2部,对叙事学基础理论有较为系统的把握;选择1-2部(篇)中外叙事作品细读,运用叙事理论进行分析,做到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叙事学理论融会贯通。
撰写叙事学研究论文至少1篇。
选修该课程需具备的知识基础:具备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对中外文学作品有相当的涉猎,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可以阅读相关的专业文献。
该课程参考书目:1 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2 [美] W. C. 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3 王泰来等编译:《叙事美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4 [以色列] 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5 [美] 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 [英] 珀西·卢伯克、爱·摩·福斯特、埃德温·缪尔:《小说美学经典三种》,方土人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7 [法] 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8 [法] 热拉尔·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9 [荷兰]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三版),谭君强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10 [美] 浦安迪讲演:《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1 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2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3 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大学14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5 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16 赵毅衡:《广义叙述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17 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2014年第二版;18 谭君强:《叙述的力量:鲁迅小说叙事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19 谭君强:《谭君强学术文选》,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20 谭君强、降红燕、陈芳、王浩:《审美文化叙事学: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21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2 [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3 [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4 [美]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黄必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5 [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陈永国译,北京大学26 [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7 [美]西摩·查特曼:《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徐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8 [法]戈德罗、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刘云舟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29 [美]杰拉德·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徐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30 [美]普林斯:《叙述学词典(修订版)》,乔国强,李孝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31 [美]James Phelan, Peter J. Rabinowitz主编:《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申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2 [美]戴维·赫尔曼、詹姆斯·费伦、彼得·拉比诺维奇、布赖恩·理查森、罗宾·沃霍尔:《叙事理论:核心概念与批评性辨析》,谭君强、降红燕、王浩、舒凌鸿、谢雪梅、陈芳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二-后现代叙事理论
后现代叙事理论第一个转折,从发现到发明。
反映了叙事学告别科学假定的整体性转变。
这个假定就是,叙事学可以成为一门客体科学,它能发现作为其研究客体的叙事作品的内在形式与结构的特征。
后结构主义叙事学则脱离了叙事分析中的这种假设的透明性,逐渐认识到无论阅读是怎样地客观与科学,阅读的对象总是由阅读行为所建构的,而不是阅读中所发现的叙事作品的内在特征。
结构于是成了结构主义倾向的读者使用的一种隐喻,它给人以一种印象,以为客体化的叙事作品的意义是一成不变的。
后结构主义者偏爱构造,建构,结构化和建立等词,因为它们都指向读者在意义构成中的积极作用。
而其他一些词,如过程,正成为,游戏,延异,滑动,传播等,则通过从运动的语义场借用这些词的比喻意义,对叙事作品是一种稳定结构的思想发起了挑战。
后结构主义不再将叙事作品当作建筑物,当作世界上的固体来对待,而转向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叙事作品是叙事上的发明,这种发明所能构建的形式几乎是无法穷尽的。
从一致性到复杂性的转变,是与叙事作品有着稳定结构的观点开始告别的一部分。
传统上叙事学家的作用就是揭示出隐藏着的叙事结构模式,从而使对象被人理解。
在对一致性的批评寻求中存在着一种要将叙事作品呈现为一个连贯而稳定的设计的欲望。
而从后结构批评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做法无视文本中与整个结构相抵触的细节,恰恰降低了叙事作品的很复杂性和异质性。
多样化,解构主义,政治化,这三者便是当代叙事学转折的特点。
显然,这三个词互相关联,形成一个三解体。
它们所描述的是后结构叙事学的一般性假定和过程的转折。
《诗学的基本概念》语言的表述有内在的关联,但在抒情式中,这种关联有时是不明确的,在更多的情况下,它根本就没有形成,因此。
在抒情式中,情调的统一性是比关联更加必不可少的。
语言在由并列搭配到主从搭配,由副词到连词,由时间连词到原因连词逐渐地朝逻辑的明确性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东西,但在抒情式中,语言看来又放弃了这些东西。
中国叙事学的原理和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叙事学的原理和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叙事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叙事传统的学科,它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叙事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叙事可以传递文化、道德、历史和人类经验等方面的信息。
中国叙事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民间故事、史书、传说、戏剧、小说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结构、叙事方法和叙事风格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叙事作品的分析与解读,中国叙事学试图揭示叙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提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叙事往往是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的,故事通过吟唱、讲述、演奏等形式传递给后代。
这种口头的传统方式使得叙事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文学作品的书写和印刷等方式的出现,叙事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但叙事传统依然保留着深厚的根基,对中国叙事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叙事学的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历史考证、比较研究等。
通过对叙事作品的文本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揭示其中隐藏的叙事规律和内涵,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独特之处。
同时,通过对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考证,可以更好地理解叙事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中国叙事学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叙事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索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另外,中国叙事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讨现代叙事形式和传统叙事之间的关系的视角,对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之,中国叙事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叙事传统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对叙事作品的分析与解读,可以揭示中国叙事的独特之处和深刻内涵,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中国叙事学的原理和方法: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中国叙事学的概述进行介绍,包括其定义和发展背景。
布莱恩·理查森叙事理论研究综论
布莱恩·理查森叙事理论研究综论布莱恩·理查森叙事理论研究综论布莱恩·理查森(Brian Richardson)是美国当代文学理论家,他以其对叙事理论的研究而闻名。
在布莱恩·理查森的研究中,他主要关注叙事的结构、叙事者的角色以及读者与叙事之间的互动。
本文将综述布莱恩·理查森的叙事理论研究,以及其对文学研究和叙事分析的贡献。
布莱恩·理查森的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叙事结构、叙事者和叙事、读者的互动。
他认为叙事结构可以通过线性结构、环状结构或非线性结构来呈现。
线性叙事是最常见的叙事结构,它按照时间顺序展示故事的发展。
而环状叙事则是在故事开始和结束的地方形成一个循环。
非线性叙事则打破了时间的顺序,通过回忆、闪回等手法来展示故事。
布莱恩·理查森通过对各种叙事结构的研究,揭示了叙事结构对叙事理解和叙事效果的重要性。
叙事者是指故事的讲述者。
布莱恩·理查森认为叙事者是叙事的关键要素之一。
他将叙事者分为内在叙事者和外在叙事者。
内在叙事者是故事中的角色,他们通过自己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而外在叙事者是不参与故事的人或事物,他们通过第三人称的角度来讲述故事。
布莱恩·理查森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叙事者角色能够带给读者不同的叙事体验和理解。
读者与叙事之间的互动是另一个布莱恩·理查森关注的研究领域。
他认为读者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会影响他们对叙事的理解和解读。
叙事也会通过影响读者的情感、思考和行为来影响读者。
布莱恩·理查森的研究强调了读者在叙事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提醒文学研究者和叙事分析者考虑读者的视角和反应。
布莱恩·理查森的叙事理论研究对文学研究和叙事分析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通过对叙事结构、叙事者和叙事、读者的互动的研究,揭示了叙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的研究提醒了我们在对叙事进行分析和理解时要考虑到多个因素的影响,避免片面或简化的解读。
当代批评理论实用指南(第二版)读书笔记
当代批评理论实用指南(第二版)读书笔记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Certainly! Here's a structured demonstration article based on the topic "Reading Notes on Contemporary Criticism Theory: A Practical Guide (Second Edition)":当代批评理论实用指南(第二版)读书笔记。
叙述学与叙事学——《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三版)译后记
叙述学与叙事学——《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三版)译后记谭君强【摘要】国内学界对于采用"叙述学"还是"叙事学"这一名称一直存在争议.这两个学科名称实际上是对英文narratology或最初法文的narratologie这一学科名称的中译.当涉及由国外引入并由中国学者参与不断发展的narratology这门学科来说,"叙述学"与"叙事学"两者可以并用,无需也没有必要作出严格的区分.在对学科或某些术语的界定中,可以采用"默认"的态度,这样可以增强共识,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期刊名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1)010【总页数】2页(P17-18)【关键词】叙述学;叙事学;《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译后记【作者】谭君强【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米克·巴尔教授的《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译本的前两个版本由笔者译出,分别在1995年和200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在中国受到了学界和读者的欢迎,两个译本的初版连同重印,总数将近10 000册,且已脱销。
因而,当看到巴尔2009年该书的第三版出版以后,笔者希望再次将她新版的中译本提供给中国读者。
巴尔也表示了大力支持,并告知我与多伦多大学出版社联系版权的具体事宜。
但由于此后版权联系得不太顺畅,事情也就拖下来了。
两年以前,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马佩林老师的接触中,我向他提到了巴尔教授的《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并提出出版一套当代叙事理论译丛的构想,获得了他的赞同和支持,于是便有了“当代叙事理论译丛”*“当代叙事理论译丛”由谭君强主编,第一辑包括5部著作,除[荷兰]米克·巴尔的《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ieke Bal. 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 Third edition.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9)而外,尚有[德]沃尔夫·施密德的《叙事学导论》(Wolf Schmid.Narratology: An Introduction. Berlin: De Gruyter, 2010),[荷兰]彼得·沃斯特拉腾的《电影叙事学》(Peter Verstraten. Film Narratology.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9),[美]戴维·赫尔曼,詹姆斯·费伦,彼得·拉比诺维奇,布赖恩·理查森,罗宾·沃霍尔的《叙事理论:核心概念与批评性辨析》(David Herman, James Phelan, Peter Rabinowitz, Brian Richadson, Robyn Warhol. Narrative Theory: Core Concepts and Critical Debates. Columbu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2),[美]布赖恩·理查森:《非自然叙事:理论,历史与实践》(Brian Richadson. Unnatural Narrative: Theory, History, and Practice. Columbu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5)。
布莱恩·理查森叙事理论研究综论
布莱恩·理查森叙事理论研究综论
布莱恩·理查森(Brian Richardson)是美国著名学者,他对叙事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引领了叙事学研究的新方向。
布莱恩·理查森叙事理论研究综论至关重要,下文将对其研究方向、学术成就及对现代叙事学的影响进行详细介绍。
布莱恩·理查森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其在叙事理论领域的重要著作以及对学术界的影响。
他出版了多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如《Narrative Dynamics: Essays on Time, Plot, Closure, and Frames》(叙事动态学:时间、情节、封闭和框架)和《Unnatural Voices: Extreme Narration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Fiction》(非自然之音:现代和当代小说中的极端叙述)。
这些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他在叙事理论领域的创新思想和深入研究成果,引领了叙事学研究的新方向。
布莱恩·理查森的思想观点也对现代叙事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包括“叙述者的重要性”、“叙述者的意图”和“叙述者的局限性”等理论观点,改变了传统叙事理论对叙述者角色的认知,使其更为复杂和多元。
其理论观点还促使学术界重新审视叙事作为交流和沟通方式的本质,对当代叙事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布莱恩·理查森的叙事理论研究综论是当代叙事学领域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其研究方向、学术成就及对现代叙事学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研究对叙事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叙事学研究的发展,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范式。
相信在他的引领下,叙事学领域的研究将会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叙事理论指南》Jame Phelan Peter j Rabinowitz 主编申丹马海良宁一中乔国强陈永国周靖波译叙事理论本身可分为两种引人如胜、富有成效的研究方法。
一种方法探求稳固的理论基岩,即叙事之根本、不变的理论原则。
另一种方法则犹如急速旋转的漩涡。
叙事理论家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批评是造成这一漩涡的原因之一,还来自于所谓“叙事转向”。
“理论实践”,这种研究将理论假设用于阐释实践,又通过实践来检验和重新审视这些理论假设。
在《作为叙事特征和叙事能动力的自我意识:在文类设计中讲述着与信息提供者的关系》中,迈尔·斯滕伯格将注意力转向了一个以往被忽略的叙事表达特征,即叙述者以及人物的自我意识。
他提出关键的三点:(1)应该沿着从“充分具有”到“完全没有”这样一条渐进的线条来区分自我意识的不同种类;这也是从他所说的“讲述者”逐渐走向“信息提供者”的连续统一体;(2)自我意识总是有中介介入——作者介入叙述者的自我意识,叙述者和模仿情景介入人物的自我意识;(3)自我意识对于叙事形式和叙事功能的重要意义迄今没有得到重视。
第一章叙事理论的历史(上):早期发展的谱系戴维·赫尔曼索绪尔语言学认为“语言”高于“言语”,关注重点是语言符号系统的结构元素和组合原则;叙事学家们也将一般叙事置于具体叙事之上,主要关注点是基本结构单位(人物、状态、事件,等等)在组合、排列、转换成具体叙事文本时所依照的跨文本符号系统原则。
谱系是一种调查方式,试图发掘被忘却的内在关联性,重新建立已经模糊的了的或不被承认的宗代关系,揭示可能被视为各不相同、互不相关的各种体制建构、信念系统、话语或分析方式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谱系研究力求打破“自然性”,表明“我们将偶发的体制建构的、话语的或其他的结构误认为既定的、坚实的、毫无变化地向未来和过去延伸的自然之物”。
20世纪初期的叙事诗学:德国和俄国的“形态学”模式卢勃米尔·道勒齐尔将形态研究范式上溯至歌德,并且参照了维克多·厄里希的和彼得·斯泰纳的前期著作,将浪漫主义时期出现的形态诗学看作更大范围内的一场认识论转移,其核心是理解世界结构是用有机模式取代机械模式。
道勒齐尔指出“解剖学和形态学都假设一个有机体是一组部件······不过,解剖学满足于对各个部件的分离和认定,而形态学则告诉我们,各个部件组合成一个更高级别的有结构的整体。
形态学是关于诸多单个部件结合为复杂结构的理论。
”在叙事诗学领域里,形态学方法始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们作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布拉格结构主义者后来的工作基础。
叙事形态学的奠基性著作包括德国语文学家奥托玛·席瑟尔·冯·弗莱申堡发表于1912年的纲领性宣言和日耳曼语专家贝拉德·索伊福特所作的研究;弗莱申堡把更高级别的叙事结构作为“修辞的艺术手法”来分析,而索伊福特则将他眼中的文学叙事的框架性建筑板块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德国学者对叙事里的结构成分作了“分布”与“合成”的区分,前者指逻辑安排,后者指艺术安排。
“合成”的两个方面即行动模型和行动角色模型。
迪勃琉斯在其出版于1910年的英国小说研究专著中,把“角色”定义为“在整体中执行某种功能的人物”,启发了普洛普后来对俄国民间故事形态的研究。
普洛普像迪勃疏斯一样,让人物从属于情节,关注焦点不在个别化的行动者,而在反复出现的个体得到展,(参见下文)。
索伊福特把人物系统当作叙事合成中的一种成分来研究,预示了格雷马斯后来在普洛普的基础上生成“行动素”概念。
相比之下,席瑟尔的关注焦点是行动的合成,而不事各种人物;他将叙事结构分解成按一定模型分布的场景和情景,认为“环形”和“框形”是最基本的合成模型。
列维-斯特劳斯的原叙事学研究影响了布雷蒙和巴特等法国结构主义者,他后来又借鉴普洛普的“功能”概念,对“神话素”或“基本构成单位”作了深层结构分析,建立了俄狄浦斯神话的结构。
格雷马斯从普洛普的“行动范围”推绎出人物角色的一般布局,叙事中的所有具体行动者差不多都可以还原为那些一般角色功能。
形态学二:有机形式、英美形式主义及其后亨利·詹姆斯提出的模式中有三个内在相关的方面:小说是有机整体,采用描述性而非规定性的叙事分析方法,对小说文本的生产守则或法则持怀疑态度。
在詹姆斯看来,虚构叙事是更高级的语言结构,大于各部分之和。
也认为虚构元素的功能属性来自它们与完整形态的介入关系。
不过,他将文学作品比作活的有机体,这比俄国形式主义者的说法更为清晰明确。
他对事件与描写、描写与对话这类标准的对立关系模式提出质疑,认为“一部小说是一个活的东西,它像任何其他有机体一样,是一整个连续体;我觉得,只要它是一个活体,就会发现它的每一部分里都包含着其他部分的某些东西”在这一语境下,提出著名的两截式反问句“人物不就是事件的产物?事件不就是人物的展示”。
詹姆斯也拒绝将小说的形式与内容分开。
詹姆斯坚持让小说的内容决定形式,也让小说的形式决定内容,所以他坚决反对规定性。
他指出,虚构叙事的成功之处是不可能预先指定的;相反“健康的艺术能够贴近并复制生活,这就要求它是十分自由的。
艺术离不开练习,而练习的意义就是获得自由。
”卢伯克赞成小说有机整提论,不过,卢伯克的论证基石是“视点”,并不一定能得到詹姆斯方法的有力支持,卢伯克以这种方式占用詹姆斯的观点,搭起一个规定性很强的理论架构,他的基本想法是设定“显示”(将事件“戏剧化”)与“讲述”(对事件作“描写”或“描绘”)的区分,认为描写低于戏剧化,描绘低于场景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戏剧化程度越高越好。
这是一种间接的方法,但是它将事情显示出来,而不是回忆、反映或描绘出来”具体技巧或程序是小说技艺的核心结构主义提喻:俄国形式主义之后的叙事学叙事即语言的观点巴特将语言学放在“基础模式”的重要位置,他为叙事学家规定的研究对象与费迪南·德·索绪尔尽的叙事为语言学家规定的任务是一样的:系统(语言),从它衍生出无穷无信息(言语);只有通过语言系统,才能把那些叙事信息理解成故事。
借助于语言学范式,巴特提出了“描述层”这一他认为是“决定性”的概念。
这个来自理论的概念表明,一个叙事不只是“若干命题的简单集合”而且更是可以分析成各级层次的一个复杂结构,正如自然语言可以在句法、形态和语音等不同层面上进行分析。
托多洛夫受到俄国形式主义启发,将叙事分为故事层和话语层,这一做法也启发巴特将描述分为三个层次;处在最细小一层的是“功能”(与普洛普和布雷蒙所用的“功能”同义),然后是“行动”(与格雷马斯的“功能素”概念相当),最后是“叙事(“叙述”)从根本上来说,叙事学的目的就是做分类和描述工作。
故事结构分析关注的对象本来就不是按照叙事原则组织的符号系统表示什么意义,而是如何表达意义;再具体点说,关注符号系统是如何以叙事方式表达意义的。
叙事理论的历史(下):从结构主义到现在莫妮卡·弗卢德尼克经典叙事学精神分析叙事研究女性主义叙事学从后殖民主义结构主义叙事学:二项对立狂热、范畴建构和类型学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这就为早期的文学结构主义设定了基本参数,而叙事学便是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产物。
向索绪尔和语言学模仿的结果是,二项对立结构成了叙事学大厦最基本的建筑材料。
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形式分类把一套二项对立招式玩的让人眼花缭乱:同叙述叙事与异叙述叙事(叙述者是或不是故事中的人物);外叙述叙事与内叙述叙事(叙述者的叙述行为发生在故事之外或之内);内聚焦于外聚焦等等。
热奈特实际划分的聚焦有三类,零聚焦虽然不受任何限制,但它是与视角限制(进一步分为外聚焦和内聚焦)相对照而提出来的。
对二项制和分类法的重视凸显出叙事学的两个普遍特征:对科学性(通过“准”语言学的形式主义和经验性)和描述性的终极追求。
叙事学的“几何学想象”投射出一种幻觉,以为叙事是可知的和可描述的,因此叙事机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叙事学承诺要提供一些不受传统文学批评的主观随意性污染的阐释指南,它把文本设想成稳定的实体,认为读者对文本的反应方式是可以预知的。
与此对照,近年来趋向语用论和后结构主义的叙事理论家们对文本的稳定性提出质疑,认为阐释分析离不开文本与读者的互动。
然而,叙事学在其早期的结构主义和分类阶段的主要问题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困难关系。
一方面,叙事学要推出一套文本分析工具;另一方面,叙事学关注原因和缘由、叙事符号和叙事语法。
换句话说,叙事学既是关于叙事文本的一门应用科学,也是一种理论。
叙事学分析不像后殖民主义或女性主义文学阐释那样,依靠自身就能对一个文本做出全新的解读,而是往往突出文本时如何取得某些效果的,对产生这些效果的原因做出解释,为已有的文本阐释提供论证。
经典阶段的叙事学研究最突出者显然是热拉尔·热奈特。
热奈特叙事学著作的价值首先在于深入研究了叙事的时间问题,突出表现在他对顺序、时长和频率的区分。
热奈特的模式还为叙事研究建立了“聚焦概念”,这个术语基本上取代了“视角”和“视点”概念。
他对“谁说”(叙述者)与“谁看”(巴尔称之为“聚焦者”)的著名区分推动了叙事学在分类工作上最大限度的明细化和精确化,这就使他与此前F·K·斯坦泽尔关于叙事原型情境的整体论模式区别开来。
斯坦泽尔的巨著《叙事理论》。
他在书中对自己原来的模式作了修正,沿着结构主义路线,在二项对立基础上建立起三条轴线,每条轴线的一极构成一种叙事情境,然后根据“类型循环”模式来安排三种叙事情境。
斯坦泽尔与热奈特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有机论和整体论框架、对原型性的强调、历史论以及对文本动态性的关注。
斯坦泽尔三件套式的叙事情境,它们对应于历史影响巨大的三种原型性小说类型。
作者叙事情境将无所不能谈的出现于并高于小说世界的叙述者(零聚焦的外叙述和异叙述)与一种俯瞰小说世界并能随时出入于人物的思想和情感的全景视野结合起来。
这是一种典型的插入式叙述,叙述者经常进行元叙事评论。
与此对照的是人物叙事情境,这种原型性叙事情境给人的感觉是仿佛能直接进入主人公的心灵,不需要叙述者人物的中介。
最后是第一人称叙述情境,叙述者回顾自己以前的经历,一边叙述一边对自身经历做出评价,但是往往是自己和读者沉迷于那个过去经历中的自我。
斯坦泽尔于1979年对他原来的分类进行修正时,将三种叙事情境放在三条轴线上。
人称范畴(同|异叙述)的依据是,叙述者和虚构世界是否与位于同一极的原型性第一人称叙事情境同一;视角范畴(外视角与内视角)将作者叙事情境看作受外视角控制的原型;方式范畴(讲述或反映方式)是由反射极构成的人物叙事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