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军师——张良(史记论文)
以张良角度写作文
![以张良角度写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b00403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3.png)
以张良角度写作文明确的是。
简直是做梦啊。
这里是百度知道啊。
没有人会为了一点财富值专门抽时间来写篇文章的,且是800字的,重点是还比较有难度。
不是一般的那种作文。
你这么搞不现实啊。
真挚建议。
找些关于鸿门宴的资料,尤其就是密张良的,自己随便邹邹吧。
下面其实也就是关于鸿门宴张良一些行为的资料。
张良把项羽必须发兵进袭的消息说刘邦,刘邦说道:“君安与项伯存有故?”首先介绍项伯和张良的关系,晓得张良对项伯存有活命之恩,交谊很深,而项伯就是项羽的季父,在项羽面前存有讲话的资格,于是马上同意在政治上把握住项伯,必须通过项伯的人事关系去向项羽展开联络和堵塞。
于是对张良说道:“君为我呼出,我得兄事之。
”要到项伯入见到,便立时遣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这就是他的笼络联络的手腕。
他对项伯说道:“吾入主中原,秋毫不敢有所将近,籍吏民、封府库,而等待将军。
所以遣将死守关者,对备他盗之进出与非常也。
日夜盼将军至,岂敢反乎?愿意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他把握住了彼此矛盾的要点,着重于表明自己没土地野心,“日夜盼将军至,岂敢反乎?”表示“遣将明军分”不是为了别的,而是“对备他盗之进出与非常”,同时又“籍吏民、封府库,而等待将军”,表明他正是为项羽效力的人。
这一番话就是最能够感动项羽的心,雷米扎县项羽的顾虑的。
后来他一见到项羽,又立即请罪,先讲诉过去二人怎样“戮力攻打秦”,怎样合作,然后说道至“然不自意能够先入关破秦,得而今将军于此”,表明自己有意争先入主中原;最后提及“今者存有小人之言而令将军与臣存有郤”,表示有人从中挑拔,离间感情。
全然从彼此的关系上,从感情上骂人,这对项羽就是存有说服力与诱惑力的。
项伯的事前堵塞和刘邦请罪的话,痒着了项羽胸中的?处,关上了他心头的结,就是并使他回心转意、翻然改计的一个主要契机。
所以在会宴中尽管范增举所佩玉玦再三起身,而项羽默然不应当。
这则表示着项羽和范增对沛公的观点尚无了显然的歧异。
范增对刘邦不敢认输,指使项庄藉舞剑杀死刘邦。
史记的人文精神
![史记的人文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554a29b8284ac850ad0242a3.png)
谢谢
有勇无谋,目光短浅的将才
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 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 彭城,疽发背而死。
刘邦使诈,离间项羽、范增,项羽中计, 范增怒走,病死路上。项羽唯一的谋士离去, 预示了项羽失败在即,体现了其缺乏谋略。 项王东击破之,走彭越。汉王则引兵渡河, 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项王已定东海 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 彭越在项羽身后打游击,项羽却没有觉察 到敌军的真正意图,虽然几场战役成功,但是 却消耗了兵力,体现了他的目光短浅。
楚汉长期对峙,军兵倦烦,民不聊生。项羽看到 这样的景象,心有不忍,想用二人决战,尽早结束 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体现了项羽的同情之心,爱 民之情。
纯真未泯的大孩子
鸿门宴时,刘邦认错,项羽一吐为快,直说 沛公军中曹无伤告密。 今尽王故王於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 地,逐其故主,赵王乃北居代,馀以为不可 项羽将他亲近的人安置在富饶的土地上, 他对待敌人暴虐,但对待自己亲近的人却掏 心掏肺。是人性最真的最可爱的一面。
识时务的悲剧英雄
A.汉六年,论功行赏时谢辞高祖三万户之封,独 得留县。高祖册封王侯,大多被逼而反,例如韩 信,英布等,最终身死爵没,而张良不求闻达, 安稳生活,最终安度晚年。 B.高祖废太子之时,吕后差人胁迫张良,此时吕 后,太子羽翼丰满,张良深知不可动摇,况且按 照宗法制嫡长子即位法,太子不可换。在张良的 言论中可以体会到他的无奈。此时他作为和平年 代一个小小的侯爷,已经没有攻秦时的机智谋略, 反而‚急流勇退‛,功勋沉沦在统治中。
《史记》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闲笔点染,大小 事情错落有致,并非以史笔为全部内容,相 反史笔为线,文笔为章,加以展开,描摹尽 致,韵味无穷。司马迁在《史记》的人物塑 造上体现一种关怀,在写作上也独树一帜, 开创了了纪传体,创造了多种写作手法,供 后人学习,此外,此书不止写史,同时兼具 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内容种包罗万象,给人 以宏大场面。《史记》不仅体现了对人物的 关怀,也体现了对世界的关怀。
[重点]张良人物分析
![[重点]张良人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cb835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cb.png)
中文化分类:《史记》人物王者师之张良——读《留侯世家》几乎所有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刘邦评价张良的话:“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可以说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位“王者师”。
是后代那些梦想通过辅佐君王建功立业的士子崇拜的偶像。
张良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为韩灭秦、拥刘反项、巩固汉室。
为韩灭秦第一阶段,是张良为韩报仇。
他的主要功绩在灭秦。
大的事件有三件。
第一个大事件就是刺杀秦王。
这是张良的亮相之作。
在中国2000年漫长的历史上最有名的刺客可能就是家喻户晓的荆轲了,他的刺秦壮举经司马迁的神来之笔“荆轲刺秦王”而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相反,知道张良刺秦的人就不多了。
张良祖上五世相韩,秦灭韩国之后,张良国破家亡,对秦恨之入骨,誓言报仇。
他“弟死不葬”,散尽万贯家财,为的就是报答韩王对他们一家五世之恩。
这次刺秦,张良经过了精心准备,志在必得。
最后虽然误中副车,但是这一次暗杀行动却使秦始皇无比震惊,“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可以说,是张良的这一次的暗杀行动给了秦王朝的统治者一个警告,并且也激励了后来者。
其后十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起义的烽火瞬间燎原,秦王朝终于结束了它短暂的十五年统治。
可以说张良之功,功不可没。
卢大经说:“子房欲为韩报仇,乃捐金募死士以铁椎阻击始皇,自此陈胜、吴广、田儋、项梁之徒,始相寻而起,是褫祖龙之魄,倡群雄之心,皆子房一击之力也。
其关系岂小哉。
”(《史记评林》引)明代陈仁锡也认为:“子房一椎,宇宙生色。
”(《史记评林》引)第二件事情就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圯上受书。
张良刺秦不中,反被秦始皇全国通缉。
从此他隐姓埋名,静观时变。
正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影响他一生的圯上老父赠书之事。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史记张良读后感(精选10篇)
![史记张良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cc0e3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77.png)
史记张良读后感(精选10篇)史记张良读后感精选篇1《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并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
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时代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的气概与豪迈。
比如说列传中的“刺客列传”里的聂政、荆轲等人。
以前,我认为刺客可是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明白搞偷袭的人,但史记上的叙述,让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仅仅仗义疏财、劫富济贫,并且对君子赤胆忠心,像有些为了自我的国家去行刺君王,是冒着生命危险的,随时都有可能被处死,真可谓是有去无归。
虽然如此,但他们依然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悲壮,更有那之后身中八剑却仍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的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
在《史记》里,我认识智勇双全的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陈轸,少年有为的孟尝君,错失良才的魏惠王,贪利失地的楚怀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从浊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大诗人,他知识十分渊博,口才也很好,无论是对外交际,还是管理内政,他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楚怀王很赏识他。
可是,屈原的才华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在楚怀王面前造谣生事,楚怀王听得多了,也就信以为真,渐渐地疏远了屈原。
德才兼备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怀着悲愤的心境,写下了长诗《离骚》,多年来屈原报国的愿望未能实现,最终跳进汨罗江自尽了。
读了《史记》后我才明白,原先在古代所谓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仅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们一心只为王,他们如果没有那“品”不正的王,必须是英雄,这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了一个决策者的重要性。
包括屈原等人在内,都是因为社会腐败、堕落的现象,导致有些人只想着个人利益,才会让那些真正为国家着想的忠臣落到悲惨的下场,也许在古代,皇权才是最重要的吧……史记张良读后感精选篇2读者,其用心专也,韵者,其美极而触魂也!——题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张良拜师的名人故事
![张良拜师的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5dc3f1efd0a79563c1e72c0.png)
张良拜师的名人故事张良拜师的名人故事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高祖刘邦的谋臣,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
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
被封为留侯,张良只是谋士,未担任军政要职,避免了韩信、彭越等鸟尽弓藏的下场。
张良在去世后,谥为文成侯。
《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录张良的生平。
汉高祖评价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
”老人说完就走了。
六年级遇见作文:遇见张良
![六年级遇见作文:遇见张良](https://img.taocdn.com/s3/m/8c451ed4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13.png)
六年级遇见作文:遇见张良遇见张良我是一名小学生,今年正好是六年级,最近我们班级进行了一个有趣的活动——遇见作文。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位历史人物遇见,然后写一篇关于这位历史人物的作文。
经过我深思熟虑,我决定选择遇见张良。
张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士,他为刘邦建立了汉朝的基业,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之一。
遇见张良的那一天,我兴奋地走进了时光隧道,仿佛回到了历史的长河中。
一切都变得古老而神秘,我期待着能够亲眼见到这位伟大的人物。
突然,一个身影出现在我的眼前,他身穿布衣,蓄着一头蓬松的白发,粗壮而坚毅的面庞透露出一股坚定的勇气。
这就是张良!我激动地上前,向他问好。
张良微笑着看着我,似乎已经知道我要问什么。
我忍不住迫不及待地问道:“张先生,您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谋士,能告诉我您的一生吗?”张良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开始讲述他的故事。
他告诉我他在少年时代就立志要为国家做出贡献,所以放弃了富贵的家庭,选择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他饱读诗书,深入研究兵法,培养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他告诉我他与刘邦相识的经过,以及他为刘邦出谋划策的故事。
他说他与刘邦的相知相惜,是因为刘邦看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忠诚。
通过他的讲述,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张良的聪明才智和为国家着想的情怀。
他告诉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和使命,只要我们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就能成为一名有用的人。
在遇见张良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张良的故事告诉我,只有勇于放弃眼前的享乐,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才能,才能成为人民需要的人。
遇见张良让我明白,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是在于他能给予社会的贡献。
只有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时,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与张良的相遇让我受益匪浅,我决心以张良为榜样,努力学习和进步。
我希望将来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告别了张良,我带着满满的感激之情离开了时光隧道。
回到现实中,我发现自己充满了动力和决心,要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考场议论文素材:忍让_1
![考场议论文素材:忍让_1](https://img.taocdn.com/s3/m/57f20aa3376baf1ffc4faddf.png)
考场议论文素材:忍让导读:忍让,是大智大勇的表现,它不计较一时的高低,眼前的得失,而是胸怀全局,着眼未来。
那就和作文频道编辑一起欣赏这篇关于忍让的`议论文论据吧!事实论据张良忍得兵书张良,字子房。
汉初功臣,与韩信、萧何合称“汉三杰”。
祖父、父亲原均是韩国宰相。
韩被秦灭亡后,他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中,改名逃亡到下邳藏匿。
据《史记·留候世家》记载:他有一次在下邳桥上散步,遇到一位穿布短衣的老者,那老人故意将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喝令张良到桥下给他取鞋。
张良非常生气,但看他年迈,就忍着性子给老者取回鞋。
可那老者又命张良给他穿上,张良又跪着替他穿好。
老人一声未谢,只是笑笑就走了。
没有走多远,老人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孩子还不错,可以教导,五日后天明时,在这里和我会面。
”张良点头答应。
五日以后,天刚明,张良来到桥上,见老人已先到,老人生气地指责张良失信,与老人约会不应迟到,并说:“再过五日早点来。
”五日后,鸡刚啼鸣,张良就到桥上,可老人已站在桥上等他。
老人转身就走,生气地说:“过五天再早点来。
”又过了五日,这一回张良半夜就到桥上等。
不久,老人来了,很高兴,夸奖张良这一次没有失约。
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10年后就会得到验证。
13年后,我们会在济北见面,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说完话,老人就走了。
天明以后张良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相传张良得此兵书,才干大增,后来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六出奇计。
康熙隐忍除奸康熙,即爱新觉罗·炫烨,清世祖第三子,他8岁登基。
大权落入鳌拜之手。
鳌拜专权擅政,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内。
康熙强忍怒火,暗下决心,等待时机。
平时装着贪于玩耍,不问朝政。
掩人耳目学习摔跤,实则亲兵习武。
鳌拜称病不上朝,康熙登门慰问,表示诚意,目的是稳住对手,同时察看真情,探听虚实。
康熙经过数年的准备,看条件成熟,便把鳌拜诱进宫中,将鳌拜及其爪牙一网打尽。
张良故事史记(通用5篇)
![张良故事史记(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b26fe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ff.png)
张良故事史记张良故事史记(通用5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故事的身影吧,故事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故事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良故事史记,欢迎大家分享。
张良故事史记篇1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据说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
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
《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
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秦始皇知道,他灭了六国,六国留下来的旧贵族随时都可能起来反对他。
他下令把天下十二万户豪富人家一律搬到咸阳来住,这样好管住他们;他又把天下的兵器统统收集起来,除了给政府军队使用以外,都熔化了铸成十二个二十四万斤重的巨大铜人和一批大钟(一种乐器)。
他以为兵器收完了,有人想造反也造不成了。
他还常常到各地去巡视,一来祭祀名山大川,要大臣们把颂扬他的话刻在山石上,好让后代的人都知道他的功绩;二来显示自己的威武,也叫六国贵族有个怕惧。
公元前218年的春天,他又带了大队人马出去巡视。
有一天,到了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县),车队正在缓缓前进的时候,突然哗喇喇一声响,飞来个大铁椎,把秦始皇座车后面的副车打得粉碎。
全部车队一下子都停了下来,武士们到处搜查,刺客已经逃走了。
秦始皇可真发火了,立刻下了一道命令,在全国进行一次大搜查,一定要把那个行刺的人捉到。
足足搜查了十天,没有查到,也只好算了。
这个行刺的人名叫张良。
张良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
韩国被灭的时候,张良还年轻。
他变卖了家产离开了老家,到外面去结交英雄好汉,一心想替韩国报仇。
后来,他交上一个朋友,是个大力士。
那个大力士使用的大铁椎,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
两个人商量好,准备在秦始皇出外巡游的时候刺杀他。
他们探听到,秦始皇要经过博浪沙,就预先在那里树林隐蔽的地方埋伏起来。
一筹秦始皇的车队经过,大力士就把铁椎砸过去。
史记论文张良和萧何的性格对其命运的影响
![史记论文张良和萧何的性格对其命运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ead8773e2bd960590c677a5.png)
史记论文张良和萧何的性格对其命运的影响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张良和萧何的性格对其命运的影响在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中有这样一本书——它是由一位为两千一百多年前生在黄河龙门的“倜傥非常之人”写就的,它是你父子两代人用生命和热血铸成的,它记述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的五分之三,它使一个古老的名族从此有了自己的“家谱”,它用传神的笔墨写活了一个个历史人物,它以取之不尽的历史文化源泉,滋养着中华文化的沃野旷畴。
这,就是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巨着,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融会着民族的精神。
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博大心灵跳动的节律,瞻仰到一位中国古代良史的楷模;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天才的语言艺术,领悟到衣被后世的文章大宗。
让我们舒展宏伟的历史画卷,登上文史经典的殿堂,拜读不朽的名着——《史记》!现在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史记》中命运相近的一组人物:萧何和张良,讨论人物性格对人物命运所产生的影响。
(一)萧何萧何,早年任秦狱吏,秦末辅佐起义。
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
高帝十一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等异姓诸侯王。
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
惠帝二年卒,“文终侯”。
说到萧何,有句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
话说公元前206年,张良推荐韩信到汉中投奔刘邦,韩信带上张良写的推荐书和宝剑,千里迢迢到了南郑,去见汉王刘邦。
韩信虽然带着张良的荐书和宝剑,心里却认为,汉王既是明主,一定能慧眼识英才,我不能靠别人的推荐,而要靠自己的本领去取得汉王的重用。
史记张良列传原文与解析
![史记张良列传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28efc5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1a.png)
史记张良列传原文与解析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代表,其中最著名的之一便是张良列传。
张良,字子房,秦朝末年至汉朝初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为人聪颖才智过人,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列为史记中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对《史记张良列传》的原文进行解析,以深入了解这位伟大人物及其时代的历史。
解析一:张良的背景与早年经历张良列传的开篇部分详细介绍了张良的家庭背景和早年经历。
他出生于一个世家名门,但因家族被迫遭受赐死,他只身逃亡至代地。
这一部分主要描述了张良在逃亡时遭受的困境和艰辛,并展现了他的勇气和智慧。
解析二:张良与刘邦的相遇与结识介绍了张良和刘邦相遇的情景。
当时,刘邦曾因为内乱而陷入困境,而张良以其聪明才智有名。
张良通过巧妙的计策和智慧,帮助刘邦摆脱困境,从而建立了一段深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这一部分可以通过对话、描写等方式展现出张良的智慧和刘邦的果断。
解析三:张良的谏言与支持刘邦该部分重点分析张良在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张良通过提出多次重要谏言和建议,支持刘邦采取正确的政治策略和斗争方式,最终达到了建立汉朝的目标。
这一部分可以通过引用史记原文中的谏言和对话等方式,突出张良的智慧和勇气。
解析四:张良的国际外交活动除了在国内政治上的成就,张良还在外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成功地解决了与项羽的战争,同时还与匈奴、楚国等进行了重要外交活动。
这一部分可以通过描述与各国使节的对话和交涉,突出张良在外交领域的才华和智慧。
解析五:张良的晚年生活与对后世的影响张良晚年过上了宁静的生活,但他的智慧和政治才能一直影响着后世。
他的智慧被后来的政治家所赞誉,他的政治策略也成为后世军事家的学习对象。
该部分可以通过整理史记中关于张良晚年生活的描述,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来展现张良对后世的影响。
结论:通过解析《史记张良列传》,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并了解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张良的智慧和勇气为刘邦的成功建立汉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智慧也为后世政治家和军事家所学习和借鉴。
历史趣谈:解读史记“留候世家” 张良的故事
![历史趣谈:解读史记“留候世家” 张良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269dcded5bbfd0a795673c9.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解读史记“留候世家”张良的故事导语: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
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
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
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
《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
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
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司马迁的《史记》是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构成,其中“世家”记录着活跃在帝王身边的贵族、侯王的兴衰史,《留候世家》便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留候就是指有着“汉初第一谋臣”之称的张良。
张良、萧何、韩信被史家誉为“汉初三杰”。
萧何为刘邦的幕僚长,位列第一功臣,但他的政治生涯并不乐观,最后被刘邦所猜疑,被捕下狱,险些治罪;韩信拥有重兵,战功赫赫,但素来被刘邦所猜忌,最终难逃被诛杀的厄运,可悲可叹;唯有“谋臣中的第一高人”张良,在汉初帝王争霸的历史舞台上成功地扮演了“王者师”的角色,始终受到刘邦的尊重,以至于成为古往今来能够运用政治智慧来保护自己的范例。
运筹帷幄张良的启示作文800字
![运筹帷幄张良的启示作文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ea71cd8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0d.png)
"Running a country is like choreographing an epic dance battle - that's what the legendary Chinese strategist Zhang Liang once said. Thisparison is not just catchy, it's packed with wisdom about governance and decision-making. The idea of 'military formations' brings to mind the need for intricate planning, synchronized movements, and long-term strategy in leadership. Zhang Liang's role as a key advisor to the early Han dynasty in China adds a fascinating historical touch to his insights, offering valuable lessons for leaders today. So, next time you're making big decisions, just imagine yourself as the choreographer of a massive, high-stakes dance-off!""运行一个国家就像编舞一场史诗式的舞蹈战斗——这就是传说中的我国战略家张良曾说过的话。
这个帕里森不仅很吸引人,而且充满了治理和决策的智慧。
“军事编队”的想法使人们想到,在领导方面需要复杂的规划、同步行动和长期战略。
张良作为我国汉朝早期的重要顾问,为他的洞察力增添了迷人的历史触摸,为今天的领导人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六年级写人作文:儒家张良_3000字
![六年级写人作文:儒家张良_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f9a72ed0508763231121255.png)
六年级写人作文:儒家张良_3000字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初政治家、军事家,西汉开国元勋,
张良
1
史称“汉初三杰”之一。
至今,安徽庐江、陕西汉中、河南兰考、张家界,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等都说有张良墓,令人真假莫辨。
张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
秦灭韩后,他在博浪
沙狙击秦始皇未中。
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
韬略,足智多谋。
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
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
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
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
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
千古流芳。
生平
愿从赤松子游图轴
2
张良先祖原为韩国颖川郡贵族其祖三代为韩丞相本姓姬。
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
关于张良的历史典故
![关于张良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ad42c2e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fe.png)
关于张良的历史典故张良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政治家,他是刘邦夺取天下的得力谋士。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张良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张良的人物介绍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
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
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
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
《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
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
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关于张良的历史典故:张良刺秦张良刺秦是发生在秦始皇年间的一个事件。
张良当时出生在韩国,祖辈都是韩国朝廷上的官员。
然而韩国被秦始皇灭掉了。
这个时候张良还只是一个少年,但他心中已经种下了复仇的种子,因为自己的国家破灭了,这一切都归结于秦始皇,所以他就有了要刺杀秦始皇的想法。
张良在学礼的时候,遇到了沧海,他们很谈得来,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刺杀秦始皇,于是他们便开始制定方案,希望能刺杀成功。
在有了初步想法之后,紧接着他们就开始打听秦始皇出行时的阵仗是怎样的,最后知道了秦始皇所坐的马车是由六匹马拉的,所以他们将刺杀的目标定位为由六匹马拉着的马车。
之后他们又得到了秦始皇何时出游的消息,张良便提前做好埋伏,他选择了一个很合适的地点。
在所有准备就绪后,张良和同伴就等着秦始皇的马车到来,可是张良刺秦行动并没有成功,这是因为在狙击的时候并没有成功射中秦始皇的马车,而是射中了秦始皇伪装的马车,因为秦始皇也害怕自己的马车被刺客注意到,所以准备了多辆由六匹马拉的马车,不巧的是张良射中了其他马车。
我敬佩的张良作文(最新)
![我敬佩的张良作文(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20fc67b2ad02de80d5d8409d.png)
我敬佩的张良作文有人佩服韩信,韩信尽可能带兵。
有人佩服刘邦,称霸全国。
有些人崇拜高举起义旗帜的萧何。
但是我钦佩张良。
年轻时,秦国吞并了朝鲜、楚国、齐国和晋国。
为了报仇,张良失去了所有的财富,找了一个壮士在博朗沙刺杀秦始皇。
这时候的他,只是一个不计后果的为了复仇而复仇的少年。
然而,有一次张良帮老人捡鞋,去赴约三次,一次早一点,一次恭敬一点。
他得到了一本书,这使他成为皇帝的老师。
刘邦派韩信攻打齐国,韩信自称为“”时,劝他不要意气用事,对韩信说:“人要做人,就要做真王。
”还让刘邦封韩为王助天下。
当施立建议刘邦给六国的后代发一封信时,张良很快劝阻他:“六国的后代一收到信就离开了,他们会和你一起战斗。
”刘邦听了,气得大骂:“吃吧,你差点毁了老子的大事。
”立即烧掉六国的封印。
汉高祖平定天下,大肆杀戮英雄,功不可没的萧何被怀疑。
吕后也杀了英雄以巩固他的地位。
张良是唯一一个既没有被怀疑也没有被杀害的人。
他还帮助吕后稳定了他作为王子的地位。
他邀请了“商山四豪”来帮助王子。
张良生活光明磊落,足智多谋。
每当刘邦陷入困境时,他都有一个帮助刘邦摆脱困境的计划。
我佩服他的成就,但我佩服的不仅仅是他的成就,还有他是否身居高位,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冷静分析世界大势,帮助别人实现霸权。
张良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
大部分男生都会佩服韩信,韩信尽可能带兵,但小作者对张良很尊敬。
课堂40分钟就能覆盖张良一生,可见读书之广,积累之深。
我也佩服你!有人敬佩带兵多多益善的韩信,有人敬佩一统天下的刘邦,有人敬佩扛起起义大旗的`萧何……我却敬佩张良。
张良年少时,秦国吞并韩,楚,齐,晋等六国。
张良为了报仇,散尽家财找来一个壮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
这时的他,不过是一个莽撞的少年——为复仇而复仇。
然而,有一次张良帮老人捡鞋,又赴了三次约,一次比一次早,也一次比一次恭敬,求得的一本书,让他成了帝王之师。
当刘邦派韩信攻齐,韩信自称“齐王”时,张良劝他不要冲动,并和韩信说:“男子汉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
千古帝师张良
![千古帝师张良](https://img.taocdn.com/s3/m/1e2616c9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00.png)
千古帝师张良" 汉初三杰"的张良一生从未掌握过实权,而他却真正做到了帝王之师。
在他的正确谋略下,刘邦项羽联手推翻了秦王朝;楚汉争霸中他能够"以弱胜强,以退为进",使天下复归统一;功成名就之后,他隐身而退,最大限度的保全自己,张良真正做到了无为而不为的境界。
在刘邦攻占咸阳之后,作者对比了张良与樊哙劝说刘邦不要贪恋财物美色,樊哙鲁莽地谏沛公,被骂了出来,而张良是了解刘邦的,他指出"秦为无道",所沛公取胜,此刻应当"示人","宜缟素为资",尽管内心深处爱慕宫室、重宝、美女,但应当以生活朴素为号召,将内心的贪婪掩饰起来,把一个君主应当有的品质展示给天下百姓看、而且张良没有把劝谏的功劳归于自己,他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他这样说一方面在保护樊哙,替樊哙在刘邦面前说好话,指出樊哙是真正意义上的忠臣;另一方面也在保护自己,一旦刘邦不听,出主意的人是樊哙,张良只是随声附和,当然,正是因为沛公的还军霸上,才有了鸿门宴的计策。
张良对于汉王朝的功绩,就好比姜子牙对于周王朝的功劳,但二人又有些不一样。
姜子牙先后辅佐周文王和同武王,兴周灭商。
但他与周文王,是亦臣亦师的关系。
而张良虽然帮助刘邦建立大汉,但他一直都未曾真正变为刘邦的臣子,他们之间,始终有种若即若离的分寸感。
他的骨子里,是有傲气的。
而刘邦,也从来没把他当成如萧何曹参一般的臣子。
他们二人,类似于亦师亦友的关系。
姜子牙灭商后,得到了齐国的封地,传国几百年。
而张良,却深知历史的发展规律,拒绝了刘邦万户侯的封赏,只是象征性的接受了留侯的爵位。
他懂得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功成身退,大汉建立之后,深居简出,不参与朝政,声称自己要从赤松子(神话人物)游。
对于汉王朝的建立,张良无疑是有功之人因而大汉王朝才算真正立了起来。
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张良所发挥出来的作用,的确要胜过十万精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军师——张良(史记论文)
千古军师——张良
张良,字子房,汉族,城父(今安徽亳州市)人。
汉初三杰之一,伟大的谋略家、政治家。
“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这是司马迁为张良写的《留候世家》中对其简明的介绍,其中张良的形象、性格特点一目了然,让这个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垂不朽的名字,进一步为人们所认识。
史上说张良貌若女子,长得眉清目秀,文文静静,但这具弱小的身躯下所蕴藏的能量却是惊人的。
他谈吐有加,大方沉稳,使得一向喜欢作弄读书人的刘邦也对他恭敬自如,两人一拍即和,结为知之。
正所谓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同生共仇也许就应当像张良和刘邦一样吧。
接下来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对他进行分析。
张良曾经因秦王的缘故而家破人亡,他立志成为了一名刺客,“秦皇帝东游,良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从这件事我们便可以知道其决心与毅力,这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他后来的成功不是偶然。
《史记》中记载:“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
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当如是。
”出一编书,
曰:“
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
这就是张良,一个有耐心,尊老爱幼,足智多谋的千古名人。
我相信在他身边还有很多个这样的小故事,这些有着大意义的小故事正是其帝师之路的开始。
苏轼在《留侯论》中也对其大加赞赏:“古之所谓豪杰之事,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老人者,以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张良是一个能够隐忍的人,也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古往今来,这不就是一代人杰所共有的品质吗,
金子总会发光,在纷乱的大地上,张良为汉朝的建立与稳定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楚汉相争时期,张良的一条条建议被刘邦所采纳,辅助刘邦妥善处理了与项羽的关系,同时,为刘邦点明了由分封制向集权制国家转变的方向,让刘邦对韩信等将军善加笼络,为最终在武力上战胜项羽起了重要作用。
在那之后,汉王朝的稳定也离不开他。
刘邦这个好面子的人甚至说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的话,可见其对张良的倚重。
这一切都说明了张良具有过人的谋略与胆识,而他在与刘邦相伴的时间里,也深刻认识到刘邦那“小人”的性格特征,这也是他善于识人的特点的体现。
功成身退正是他认识到“伴君如伴虎”之后智慧的选择。
在刘邦在成功的巅峰时,“留侯从入关。
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
在刘邦进行封赏时,“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
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 这些都是他明哲保身的表现,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韩信等人后来的遭遇更是凸显了张良智慧的人物形象。
总之,张良的性格有很多闪光点,积极面对人生,勇挑重担,处事果敢,对于形势判断准确,不在乎一时的得失,蕴大智慧与腹中,谦和有礼……良曰:“沛公殆天授”,也许这正是一个最恰当的君臣组合,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不息的光芒。
而在司马迁的评价中,张良像诸葛亮一般已近鬼神。
这就是张良,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一代千古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