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讲 观刈麦
《观刈麦》课文解析
《观刈麦》课文解析《观割麦》课文解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观割麦》这篇课文进行详细解析。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其中所包含的主题和意义,并进一步提升我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首先,让我们来对《观割麦》的整体结构进行梳理。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引子文章一开始,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活动引入了整个故事。
这一部分内容旨在营造出沉静宁谧的氛围,为后文的故事展开做铺垫。
二、主体部分接下来,作者开始描述观察到的割麦的情景。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具体的细节,生动地再现了农村的农忙场景。
他描述了一位老农割麦的动作、他与刀的配合、麦芒在阳光下闪烁的景象,以及麦田中迎风摇曳的黄金麦浪。
这一部分的描写生动而质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割麦的艰辛和劳动的美。
同时,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者也能体会到作者对农民劳动的敬意和对农村生活的思考。
三、思考与感悟在主体部分之后,作者进行了一番思考和感悟。
他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割麦虽然是一项艰苦的劳作,但却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作者认为这主要源于农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们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通过观察和思考,作者引发了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对自然的感悟。
四、结尾文章的结尾简洁明了,作者用简单的几句话总结了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并通过反问句来引导读者对这篇文章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对《观割麦》的解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主题和意义。
作者通过对割麦场景的描写和对农民劳动的赞美,传达了对农村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他以割麦为切入点,将自然景物和农民的劳作融入到故事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悟,表达了对劳动美和生活美的追求。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篇课文,我们也能够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在阅读理解方面,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和描写,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传递的信息和主题。
在写作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作者的描写技巧和表达方式,拓展自己的写作思路和细节描写能力。
总而言之,《观割麦》这篇课文通过对割麦场景的细腻描写和对劳动的赞美,传达了对农村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观刈麦 ppt课件完美版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孔子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柳宗元《捕蛇者说》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 时所作,当时县尉在县里主管捕盗贼、催赋税等事。
在唐代县尉是九品官,一年的 俸禄除了三百石粮食外,另有职分 田两顷五十亩,钱一千九百一十七 文。
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尽管心很累 很疲倦 我却没有理由后退 或滞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 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我有所感事, 结在深深肠。 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生如逆旅 一 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与善人 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半生 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风吹不倒有根的 树我能承受多少磨难,就可以问老天要多少人生。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 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如果有来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 好。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一辈子,不说后悔,不诉离伤。上帝作证,我是真的想忘记,但上帝也知道,我是真的忘不了 如果其中一半是 百分百的话那就不是选择了而是正确答案了,一半一半,选哪一半都很困难,所以这才是选择。跟着你,在哪里,做什么,都好。眠。我倾尽一生,囚你无期。择 一人深爱,等一人终老。痴一人情深,留一世繁华。断一根琴弦,歌一曲离别。我背弃一切,共度朝夕。 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路过的已经路过,留下的且当珍惜 我相信,真正在乎我的人是不会被别人抢走的,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我还是相信,星星会说话,石头会开花,穿过夏天的木 栅栏和冬天的风雪之后,你终会抵达!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每个清晨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提醒我,若不学会遗忘,就背负绝望。 那一 年夏天的雨,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给我美丽的晴空,我们都有小小的伤口,把年轻的爱缝缝又补补,我会一直站在你左右,陪你到最后的最后。 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是这样 的结局,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那样的奋不顾身。 黄昏是一天最美丽的时刻,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在一盏灯光下,得到永远的归宿。 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_赏析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翻译赏析版)1《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wéi)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zēng)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田家很少有清闲的日子,五月里人们更加繁忙。
夜晚和暖的南风轻轻刮起,小麦覆盖着田垄一片金黄。
妇女们挑篮装着饭食,儿童们提壶盛着水汤。
他们相随着到田里去送饭,男劳力们正在南冈上割麦奔忙。
他们的双脚被田里的暑气曛蒸着,脊背上烤着灼热的骄阳。
力气用尽了也顾不上留意夏天的炎热,只为珍惜夏天的白昼长。
又看见一个贫穷的妇人,抱着孩子站在田垄旁。
她右手捡拾掉在地里的麦穗,左臂上挎着破旧的篮筐。
听了她的诉说,听见的人无不替她感到悲伤。
家里的土地因为交纳租税都卖光了,只好拾点麦穗来填充饭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种过地、采过桑。
每年傣禄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我暗自惭愧,整日萦绕心头不能忘记。
〔赏析〕选自《白居易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诗人。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西安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课外古诗词背诵详解——观刈麦
观刈麦《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品原文观刈(yì)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shí),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dan,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2作品注释(1)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2)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5)荷(hè)箪(dān)食(sì):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注:在此诗中,“食”与“浆”相对,均作为名词用,“食”在此处的意思是食物,并不是通假字,也不是“给……喂”的动词,故不读“sì”而读“shí”。
(6)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7)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8)丁壮:青壮年男子。
(9)南冈(gāng):地名。
(10)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11)但:只。
(12)惜:盼望。
(13)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14)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人教课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观刈麦》ppt课件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兰色字读成同情的感情,黑色字 愤慨感情,绿色字惭愧感情。)
思考与探讨:
1、本诗写的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要写一个贫妇拾麦穗? 3、本诗作者抒发的情感是什么?
说感受 我们是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与他们相比,
你觉得幸福吗?我们应当怎么对待现在 拥有的幸福呢?
名句练习 请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观刈麦
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现实 主义诗人。他是一位具有良心的诗人,所写诗 歌大都反映民生疾苦问题。
写作背景介绍;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白居易任陕西周至县县尉 ,到民间查访时,他亲眼目睹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 大有感触,就写下了一首反映当时农民生活实际的长篇叙事诗 歌——《观刈麦》。
1、本诗描写农民收麦筋疲力尽却希望夏日更长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力尽不知热 ),( 但惜夏日长)。
2、“贫妇人”、“抱子”、“秉遗穗”、“悬敝筐” 的原
因是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
),(
)。
3、直接表达诗人惭愧之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的 句子是(念此私自愧 ),( 尽日不能忘 )。
学生带着注释自由读感知课文
1、 注意字音 2、注意节奏 3、注意感情基调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1、观刈麦(白居易)2、月夜(刘方平)3、商山早行(温庭筠)4、卜算子·咏梅(陆游)5、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6、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7、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9、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1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1、观刈麦(白居易)一.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二、译文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三、解词1、选自《白居易集》。
刈(yì):割。
2、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
3、妇姑荷箪食:妇女们担着用竹篮盛的饭。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肩挑。
4、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5、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6、丁壮:丁壮:青壮年男子。
7、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
8、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
白居易《观刈麦》一、背景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唐朝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被称为“诗仙”。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的写作风格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观刈麦》。
《观刈麦》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田园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本文将对《观刈麦》进行详细解读,欣赏其中的美妙意境和寓意。
二、作品赏析1. 题目《观刈麦》这个题目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即作者通过观察农民刈麦的场景,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追求和对农民劳动的称赞之情。
2. 诗歌结构《观刈麦》共有四句,每句七字,形式简练,节奏明快,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3. 描写手法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民忙碌刈麦的场景。
他通过对麦浪的描绘,展示了农民劳作的辛勤和自然的美感。
4. 感情表达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表达了对农民劳动的敬佩之情。
他赞美农民的勤劳和对土地的依赖,同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融入其中。
三、诗句分析下面是《观刈麦》的完整内容:麦苗苗已高,麦穗穗将生。
可怜人力娇,还得笠骠骀。
男儿膝下有黄粱,黄粱忽作磨盘糟。
白发日鬓乱,此意欲何如?1. 第一句“麦苗苗已高,麦穗穗将生。
”这句描绘了麦苗已经长高,即将抽穗的景象。
通过这句诗,作者展示了农田的生机和农民的劳作成果。
2. 第二句“可怜人力娇,还得笠骠骀。
”这句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和敬佩之情。
这里的“人力娇”指的是农民的体力劳动,而“笠骠骀”则是指农民背着挑担辛劳的场景。
3. 第三句“男儿膝下有黄粱,黄粱忽作磨盘糟。
”这句诗表达了对于黄粱梦破灭的惋惜之情。
男儿膝下本来期望有黄粱梦一样美好的生活,却忽然间变得艰难困苦。
4. 第四句“白发日鬓乱,此意欲何如?”这句用描写老人白发和鬓毛乱蓬的形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
作者通过这句诗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四、意义与价值《观刈麦》以简短的诗句和清新的形象描写展示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观刈麦》课件.ppt
谢谢关注
1
背景介绍
•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 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 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 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 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 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 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 村实际的好诗篇.
• 2019-10-12
谢谢关注
2
作者简介
《观刈麦》的作者 是 白居易 ,唐代
个字突出了麦收时天气的酷热?蒸___、__灼__
2019-10-12
谢谢关注
8
(用原文回答)
3.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悲”从何来?
答: 家__田__输__税__尽__,__拾__此__充__饥__肠__。__
4.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 同情和关心?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019-10-12
谢谢关注
4
作者看到了哪几个画面,每 个画面里有哪些人物,他 (她)们都做了什么?说了 什么?作者对此有怎样的情 感?
2019-10-12
谢谢关注
5
整体感知
(用原文回答)
1、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
2、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用一字概括百姓 生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 括。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
2019-10-12
谢谢关注
6
文学常识填空
《观刈麦》的作者是 白居,易 字 乐天,号 香山. 居士
2019-10-12
谢谢关注
7
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覆fù 陇lǒng 箪dān B.稚zhì 携xié 饷shǎng C.灼zhuó 敝bì 晏yàn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哪两
《观刈麦》白居易(原文+翻译)
《观刈麦》白居易原文+翻译《观刈麦》白居易(原文+翻译)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刈麦》白居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刈麦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希望夏日天再长一些。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非常惭愧,整日也不能忘却。
注释:(1)刈(yì):割。
(本诗为古体诗)(2)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5)荷(hè)箪(dān)食(sì):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箪食固定读dān sì[如箪食壶浆,箪食瓢饮],指装在竹篮里的饭食,食不单独作名词讲)(6)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赏析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赏析《观刈麦》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shí),童稚携壶浆,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zēng)不事农桑。
吏(lì)禄三百石(dàn),岁晏(yān)有余(yú)粮,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注释(1)刈(yì):割。
(本诗为古体诗)(2)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荷:肩挑。
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料,有时也可以指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5)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用手握着。
敝:破。
(8)相顾言:指互相诉说。
顾:视,看。
(9)输税:缴纳租税。
(10)曾不:从未。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11)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12)岁晏(yàn):岁末。
晏,尽。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九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一讲观刈麦
想到这些内心感 到惭愧,整天也不能 淡忘。
方法指点
叙事中融情的典范
白居易是一位最善于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
能曲尽人情物态,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
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
写 事
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 生活情景包含着作者无限 的同情与同情;叙事中有 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 动,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 事是融为一体的。
听她们互相诉说,听 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 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 穗充填饥肠。
第四层,议论 抒情,与前文 形成鲜明对 照。
对整个官僚贵族 社会的隐约批 评,对劳动人民 的深切同情。
读通诗文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 尽农耕蚕桑!
男女老少,争分夺 秒,起早贪黑,最 热的中午也不休 息。
艰辛的劳动场 面,复杂而矛 盾的心理。
读通诗文
妇姑荷箪食, 幼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 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浆 液,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 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 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 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 烤。精疲力竭好像不知道 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 天长。
了解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 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沉 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 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 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
总领全篇,终年繁 忙,五月最苦,开 篇就显露出了作者 对劳动人民的同 情。
九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
九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一《观刈麦》1 、诗中表明繁重的赋税带给人们不尽苦难的诗句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2 、诗中表现诗人为自己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深感愧疚的诗句是: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 、诗中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同样表现隐含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 、白居易《买花》中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诗句,在《观刈麦》中,同样道出人民苦难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5 、《观刈麦》写出了农人虽辛勤劳作,却入不敷出,饥肠辘辘的生活状况。
请再写出农人生活贫困或劳作艰辛的古诗,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李绅《悯农》6 、诗中用侧面烘托手法,表现来了唐朝时繁重的赋税使人民倾家荡产的诗句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7 、诗中与“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意思相近的诗句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8 、诗中以自责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讽刺和鞭挞的诗句是: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9 、“田家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
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繁忙,诗中与此意相似的诗句是: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二、《月夜》1 、诗中充满诗情画意的诗句是: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2 、诗中通过明暗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的诗句是: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3 、诗中从视觉角度表现夜深夜静的诗句是: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4、诗中从听觉角度和感受角度表现春之来临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5 、诗中一反前人写春的角度,另辟蹊径,具有独创性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6 、诗中以喧闹的声响来展示生命活力的诗句是:虫声新透绿窗纱。
7 、诗中通过对昆虫的描写,使之感到春已来临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三、《商山早行》1 、诗中点明“早行”的典型情景,引起旅行者感情共鸣的诗句是: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背诵 观刈麦》研讨课件_27
,左臂
。
听其相顾言,
。家田
,拾此
。
今我何功德,
。
三百石,
有余粮。念此,Fra bibliotek不能忘。
迁移联想 迁移
你还读过哪些描
写劳动场面或反映劳 动人民生活疾苦的诗 句或文章?你从中受 到了什么感染?请结 合实际说一说。
蚕妇
北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谢谢大家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 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中人:
大声朗读诗歌,找出诗中人,并用诗 中原词作答。?
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 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 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诗中景
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场面?用简洁语言概 括。
诗中情:
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 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 现了什么情感 ?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 妇姑 足蒸
,五月 。夜来南风起,小麦 。
,童稚 。相随 ,丁壮在南冈。
, 炎天光。力尽不知热,
。
复有 , 在其旁。右手
写作背景
当时,诗人任周至县县尉,在县里 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所 以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遭受的苦 难知道的很清楚。他有感于老百姓 生活的贫困、艰苦,故对 当时繁重 的租税予以指责。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 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 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1.观刈麦课件
3.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悲”从何来?(用原文回答)
答: 家___田__输__税___尽__,__拾___此__充__饥___肠。
第24页,共27页。
1.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
描写农民辛勤割麦的句子是: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2.描写贫妇拾麦的诗句是:
观刈麦 白居易
第1页,共27页。
(772-846)字乐天, 唐代著名诗人。曾担任太 子的老师,做官正直,深 受好评。晚年隐居洛阳香 山寺,因此号香山居士。 作品集有《新乐府》50首 和《秦中吟》10首,都很 有名。诗中大胆地批评时 政,表现人民的疾苦。生 前将众多诗文自编为《白 氏长庆集》。
第2页,共27页。
第3页,共27页。
文学常识填空
《观刈麦》的作者是
,
白居易
字
,号
,这是一
首 诗乐天。其语言
叙事
风格是香山居士 ,
浅显易懂
,
明白如话
朴。素感人
第4页,共27页。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的主要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根据理解找出相关诗句。
4.感受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
第5页,共27页。
观刈麦 白居易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
第25页,共27页。
3.反映农民赋税繁重、生活贫 苦的句子是:
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 4.表现诗人深刻反思的句子是: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 , 岁晏有余粮 。
念此私自愧 , 尽日不能忘。
第26页,共27页。
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文章改写成现代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背诵 观刈麦》研讨课教案_2
《观刈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3. 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四教学媒体:录音机五教与学的方法:诵读品味,点拨指导教学过程: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
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见板书)明确目标。
(见课前教学目标)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 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刈荷箪童稚饷田灼穗吏禄2. 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三、整体感知课文:1、诗中景2、诗中人3、诗中情(让学生分组说说对这三个场景的理解)四、细读课文,教师讲解。
1. 教师明确: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
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心理。
2. 教师明确: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
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
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教师明确: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
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
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五、总结扩展。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六、布置作业。
1.写生字词2. 背诵全文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对古诗还没有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读诗的习惯,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古诗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懂得珍惜粮食。
观刈麦读版
观刈麦读版观刈麦读版《观刈麦》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主要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1)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2)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3)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5)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注:在此诗中,“食”与“浆”相对,均作为名词用,“食”在此处的意思是食物,并不是通假字,也不是“给……喂”的动词,故不读“sì”而读“shí”。
(6)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7)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8)丁壮:青壮年男子。
(9)南冈(gāng):地名。
(10)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11)但:只。
(12)惜:盼望。
(13)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14)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拿着。
遗,遗失(15)悬:挎着。
(16)敝(bì)筐:破篮子。
(17)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
顾:视,看。
(18)为(weì)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了“之”)。
为:为了。
(19)输税(shuì):缴纳租税。
(20)曾(zē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中辛酸泪
悯 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懂得同情关 爱弱者是最伟大 的善良!
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
一、文中哪两句诗与《卖炭翁》一诗中“可怜身上衣 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二、诗中最能反映劳动艰辛的诗句是哪两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了解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 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 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 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 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
读通诗文
总领全篇,终年忙 碌,五月最苦,开 篇就流露出了作者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第三层,刻画捡 拾麦穗的贫妇人。 全诗核心。 贫苦至极,食不裹 腹,无麦可捡又能 做什么呢?可怜还 有一个年幼的孩子。 揭露了农民贫困 的根源,让人悲 愤心酸。这样的 遭遇停止了吗?
读通诗文
复有贫妇人, 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 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 臂上悬挂着一个 破筐。 听她们互相诉说,听 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 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 穗充填饥肠。
第一层四句, 交代时间及其 环境气氛。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
农家很少有空闲 的月份,五月到来人 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 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 熟发黄。
农事催人,一派 丰收景象,大画 面似乎让人喜悦。
第二层,通过具 体的一户人家来 展现这“人倍忙” 的收麦情景。
观刈麦
白居易
明确目标
本讲目标
一、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意,领悟主题; 二、品味精练而富表现力的语言,品析诗 歌表现手法; 三、体会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对劳动人 民的深切同情;
文本解读
走近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在文学上,主 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 能曲尽人情物态,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 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
写 事
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 生活情景包含着作者无限 的同情与怜悯;叙事中有 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 动,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 事是融为一体的。
深入底蕴的心理刻画
读通诗文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男女老少,争分夺 秒,起早贪黑,最 热的中午也不休息。
艰辛的劳动场 面,复杂而矛 盾的心理。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 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浆 液,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 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 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 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 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 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 天长。
读通诗文
第四层,议论 抒情,与前文 形成鲜明对比。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
对整个官僚贵族 社会的隐约批评, 对劳动人民的深 切同情。
尽日不能忘。
现在我有什么功 劳德行,却不用从事 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 百石米,到了年底还 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 到惭愧,整天也不能 淡忘。
细腻体察刻画了劳 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异 常的矛盾的复杂心理。 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无功而得俸禄的愧 疚;对人民苦难生活的 同情;无力改变现实的 无奈。
写 心
拓展探究
主旨探究
作者选取“举家忙碌”“凄凉拾穗”两个镜头有何深意?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 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 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 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 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