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与心脏病猝死

合集下载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是心脏停止跳动的紧急情况。常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 电击等。心脏性猝死是无预警的心脏骤停,往往导致死亡。
心脏骤停的定义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无法进行有效的血液循环。它可以由许多 原因引起,包括心肌梗死、心脏病、肺栓塞等。
心脏骤停的原因
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电击、呼吸道阻塞等。这些情况会导致心脏无法正常跳动,使得全 身器官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1 心脏病
2 家族史
3 年龄
患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 疾病的人更容易发生心脏性 猝死。
如果家族中有心脏病或心脏 性猝死的患者,个体发生心 脏性猝死的风险会增加。
年纪越大,发生心脏性猝死 的风险就越高。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方法
1 生活方式改变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减少心脏病和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2 监测心脏健康
定期体检,进行心脏疾病的筛查和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风险。
3 急救培训
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和心肺复苏术,可以提高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心脏骤停的症状
1 突然昏倒
2 无呼吸
3 无脉搏
当心脏骤停发生时,人们会 突然昏倒,失去意。
由于心脏停止跳动,人们无 法进行正常呼吸,没有呼气 和吸气的动作。
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人们 的脉搏会消失,无法感受到 心跳。
心脏性猝死的定义
心脏性猝死是指在没有任何先兆和警告的情况下,突然死亡。它通常是由心 脏骤停引起的,往往发生在心脏病患者身上。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Sudden Cardiac Death)
南华大学附二医院心内科
匡 希 斌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概 述 病 因 病 理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一) 心脏骤停处理(一) 心脏复苏后的监护(一) 心脏骤停的预后 心脏骤停病人的预防


定义:心脏原因引起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 定义:心脏原因引起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病人突发 引起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 心脏骤停如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心肺复苏病人得以 如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心肺复苏病人得以存 心脏骤停如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心肺复苏病人得以存 心脏骤停,如未复苏或复苏失败称为猝死 复苏失败称为猝死。 活称心脏骤停,如未复苏或复苏失败称为猝死。 时间:从急性症状到死亡时间1小时内 小时内( ),亦 时间:从急性症状到死亡时间 小时内(WHO),亦 ), 小时。 有24小时。 小时 机制:心室颤动( 机制: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lutter)70-75% ) % 心室停顿( 心室停顿( ventricular pause)20-25% ) % 无脉电活动( 无脉电活动(pulseless electivity activity, , PEA)5% ) % ▲
心脏复苏后的监护(三)
防治急性肾衰竭 如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排除肾前性少尿 如每小时尿量少于 , 休克、有效血容量不足), ),提示急性肾衰 (休克、有效血容量不足),提示急性肾衰
1、严格限制水入量 、 2、防止高血钾 、 3、必要时血液透析 、 4、待恢复排尿后及时补充水、钠 、待恢复排尿后及时补充水、


冠心病 80% % 其它心脏病:心肌病、 %~15 其它心脏病:心肌病、心辩疾病( 5%~ % ) %~ 充血性心力衰竭, 低于30% 充血性心力衰竭,如EF低于 %是猝死最强 低于 预测因素 原发性电生理紊乱:先天性或后天性QT间期 原发性电生理紊乱:先天性或后天性 间期 延长综合征、 综合征、 延长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神经内分泌等 综合征 因素 ▲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临床表现
临床经过(4期): 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生物学死亡。 一、前驱期: 发作时间:猝死前数天至数月 表现: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症状。也可无表现,瞬间 发生心脏骤停。 二、终末事件期: 发作时间:瞬间或持续1小时不等 表现: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 1.典型表现: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 2.心脏骤停瞬间发生,心源性。 3.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心率加快及室性异位搏动增加, 如先有室性心动过速,继之发生室颤而猝死。 4. 循环衰竭发病,少见。
①降温:低温治疗是保护神经系统和心脏功能的最重 要策略。 昏迷患者应将体温降低至32—340C,并维持 12—24h;
②脱水:应用滲透性利尿剂配合降温处理,以减 轻脑组织水肿和降低颅压,有助于大脑功能恢复; ③防治抽搐:通过应用冬眠药物控制缺氧性脑损 害引起的四肢抽搐以及降温过程的寒战反应:
④高压氧治疗:通过增加血氧含量及弥散,提高 脑组织氧分压,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 ⑤促进早期脑血流灌注:抗凝以疏通微循环,用 钙通道阻滞剂解除脑血管痉挛。
2.各种心肌病 占5%—15%,是35岁前心脏性猝死 的主要原因,如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 右心室心肌病。
3.离子通道病、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病理
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 陈旧性心肌梗死:常见 可伴左心室肥厚。
病理生理
1.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多见 2.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脏停搏 :较多见 3.无脉性电活动:少见,见于AMI 时心室破裂、大面 积肺梗死 4.非心律失常性,较少,常由心脏破裂、心脏流入和 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等导致。
难治性多形性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快速单形性室速 或室扑(频率>260次/mins)及难治性室颤,可试用静脉ß-受体 阻止剂。异丙肾上腺素或心室起搏可能有效终止心动过缓和 药物诱导的尖端扭转型室速(TDP)。当室颤/无脉室速心脏骤 停与长QT间期的TDP相关时,可以用硫酸镁剂。 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停博的处理: 1、给予基础生命支持后设法稳定自主心律,或设法起搏心脏。 常用药物为肾上腺素; 2、心脏停搏或无脉电生理活动患者,考虑用阿托品。如有条 件,可行临时心脏起搏。 上述治疗的同时应积极寻找可能存在的可逆性低血容量、 低氧血症、心脏压塞、高钾血症等,并给予相应治疗。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脏猝死是最常见、最凶险的死因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的概念



非心脏疾病的住院病人所发生的心脏骤停, 预后一般很差。 复苏后的临床过程与结局取决于其基础病 变。由于癌肿、肾能衰竭、急性中枢神经 疾病等在住院过程中的心脏骤停,复苏后 存活率低于10%。 由于暂时性气道阻塞、电解质紊乱,药物 性心律失常、严重代谢异常,预后良好。
FIGURE 26–6. Survival during 3 years of follow-up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s a func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ejection fraction, EF) an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VPDs/hr as measured by Holter monitoring). The survival curves were calculated as Kaplan-Meier estimates. With higher PVC frequencies and lower ejection fractions, the mortality rates increase. The number of patients in groups A, B, C, and D were 536, 136, 80, and 37, respectively. (From Bigger JT: Relation between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n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 J Cardiol 57:8B, 1986.) W.B. Saunders Company items and derived items copyright © 2001 by W.B Saunders Company.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1.定义和病因心脏骤停系指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

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是心室颤动,其次是快速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电机械分离。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测的突然死亡。

病人过去可有或无心脏病史,在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发生的心脏骤停,导致脑血流的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病人如经及时抢救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

心脏性猝死是突然自然死亡的最常见原因。

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在美国所有心脏性猝死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征所致者高达80%以上。

心肌病占10%~15%。

其余5%~10%的心脏性猝死可由各种病因酿成。

2.临床表现心脏性猝死的经过大致分为4个时期,即前驱期、终末期开始、心脏骤停与生物学死亡。

不同病人各期表现有明显差异。

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有些病人可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及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

但亦可无前驱表现,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终末期是由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至发生心脏骤停,持续约1小时以内。

此期内可出现心率加快,室性异位搏动与室性心动过速。

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导致意识突然丧失。

下列体征有助于立即判断是否发生心脏骤停;意识丧失,颈、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或停止,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如听诊心音消失更可确立诊断。

以上观察与检查应迅速完成,以便立即进行复苏处理。

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来病变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

心室颤动发生后,病人将在4~6min内发生不可逆性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持续性室速引起者时间稍长些,但如未能自动转复或被治疗终止,最终会演变为心室颤动或心搏停顿。

心搏停顿或心动过缓导致的心脏骤停,进展至生物学死亡的时间更为短促。

3.心脏骤停的处理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

(1)识别心脏骤停: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颈、股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是心脏骤停的主要诊断标准。

心脏骤停与猝死

心脏骤停与猝死

1 猝死定义
猝死是指在没有明显疾病症状
心脏病是猝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包括冠心病、 心肌病和心律失常。
3 遗传因素
一些基因突变可能与猝死有关,影响心脏的 正常功能。
4 药物和滥用物质
某些药物和滥用物质的使用可能增加猝死的 风险。
心脏骤停和猝死的流行病学数据
全球心脏骤停发病率 猝死的常见人群
心脏骤停与猝死
在这个演示中,我们将探讨心脏骤停和猝死的定义、常见原因、流行病学数 据、症状和前兆、急救措施以及预防方法和建议。
心脏骤停和猝死的定义
1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指心脏突然停止了正常的泵血功能,无法维持足够的血液供应到身体各部位。
2 猝死
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异常而导致的突然死亡,一般发生在一小时内丧失活动能力。
常见的心脏骤停原因
1 冠心病
冠心病是心脏骤停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通常 由于冠状动脉阻塞或破裂导致。
2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以干扰心脏的正常跳动,引发心 脏骤停。
3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因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 肌组织坏死。
4 先天性心脏病
某些心脏结构异常的先天性心脏病可能增加 心脏骤停的风险。
猝死的定义和常见病因
心脏骤停的生存率
每年约有350万人发生心脏骤停。
男性、老年人和有心脏病风险的人更容易发生猝 死。
全球约有10%的心脏骤停患者在医院外幸存下来。
心脏骤停和猝死的症状和前兆
胸闷和不适感
患者可能感到胸闷和一种不适感,类似压迫或重 物压在胸口。
呼吸困难
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气短或窒息感。
突然昏倒
突然昏倒是心脏骤停和猝死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保持急救措施直到急救人员到达并继续处理患者。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搏
无脉性电活动电-机械分离
• 心脏有持续的电节律性活动,但无有效的 机械功能.常规方法不能测出血压和脉搏。
临床表现
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 1. 前驱期 2. 终末事件期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
期,瞬间至通常不超过1小时.
3. 心脏骤停 4. 生物学死亡期。
心脏骤停的处理 一. 识别心脏骤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除颤后检查心律。①如恢复自主心律,继续监测生 命体征,静脉给予药物,维持有效血压、心率、心 律。若无脉搏电活动,心室停顿见后详述。②如持 续或复发室颤/室速时,继续行有效基础心肺复苏, 并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同时从静脉给予肾上 腺素lmg推注,无效时推注剂量可增加2~5mg,最 大剂量不超过0.1mg/kg;随后再给予电除颤(200~ 360J),仍无效可静脉给予药物,首选利多卡因推 注1mg/kg,复苏不成功,2分钟后重复此剂量,后 应静脉滴注维持。上述治疗失败,换用溴苄胺或普 鲁卡因胺或胺碘酮;若为尖端扭转室速或可疑低镁 或难治性室颤可给予硫酸镁;考虑有酸中毒或高血 钾存在可给予碳酸氢钠(剂量1mmol/kg),每次用 药30~60秒后,可再行除颤。
• 频率80-100次/min,每次挤压和放松的时间对 等,.
三.高级复苏
⒈加强生命支持措施,与此同时仍应继续基础复苏 治疗,逐步向第二阶段过渡。 ⒉具体措施: ①气管插管; ②除颤复律和(或)心脏起搏; ③建立静脉通路。
四.抢救流程
心脏骤停后,按心电活动形式,抢救流程 分述如下: ⒈心室颤动与无脉搏的室性心动过速:基 础心肺复苏后,待心电图示室颤或无脉搏 室速时,紧急给予电除颤(200J、200~ 360J),根据需要可电除颤3次。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16页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17页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18页
二.深入生命维持
(一).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气最好方法, 以人工气囊或呼吸机辅助呼吸与输氧,纠正 低氧血症。
(二).建立静脉通道:使用复苏药品。
(三).恢复有效自主心律,是复苏成功关键。 依据心电监护确定心跳骤停电生理机制,采 取不一样伎俩。
维持有效循环和呼吸功效,预防再次心跳骤停。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防治脑水肿、急性肾衰竭和继发感染。
对全部心肺复苏后均适用。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27页
一.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脑复苏 (一).降温:宜尽早实施,以头部降温
为主。头部降温使脑组织更加快到达较 低温度。体温下降至32℃时,脑代谢率 降低50%,颅内压下降27%。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24页
• 表2 心搏停顿或严重心动过缓处理步骤
连续心肺复苏 建立静脉通道 马上气管插管 心电图多于1个导联心搏停顿
针对病因给予治疗 缺氧 低钾血症 药品过量 高钾血症 酸中毒 低温
考虑紧急经胸壁心脏起搏
肾上腺素1mg静脉推注, 每3-5min重复使用
阿托品1mg静脉推注,每3-5min重复 使用至总量0.04mg/kg
2.心梗存活者频发与复杂室性期前收缩、 预示猝死危险。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第9页
(二).心律失常
室上性早搏不增加猝死危险性。有室性 早搏者猝死率为无室早2-4倍。
但起搏于左室、室性并行心律、RONT 现象频发多源性室早伴短阵室速室早猝死危 险性更大。
(三).心室增大
左室肥大是众多心脏性猝死中一个独立 危险因子,可能是潜在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电 生理机制。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的处理
(四)高级心肺复苏 即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是在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 特殊技术等建立更为有效的通气和血运循环,主要 措施包括气管插管建立通气、除颤转复心律成为血 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的 药物维持已恢复的循环。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 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测定等必须持续监测, 必要时还需要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除颤电极的放臵。 电击能量:如采用双相波电除颤可以选择150~ 200J,如使用单相波电除颤应选择360J。一次 电击无效应继续胸外按压和人工通气,5个周期 的CRP后(约2分钟)再次分析心律,必要时再 次除颤。 心脏骤停后电除颤的时间是心肺复苏成功最重 要的决定因素,有条件应越早进行越好。
四、临床表现和诊断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经过可分为四个 时期: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 与生物学死亡。不同患者各期表现有明 显差异。
临床表现和诊断
前驱期:猝死前数天至数月,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 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但多数患者无前 驱表现,为突发性心脏骤停。 终末事件期: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 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由于猝 死原因不同,终末事件期的临床表现也各异。 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 心悸或眩晕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 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
>1200ml
初级心肺复苏:
3.胸外按压:是建立人工循环的主要方法,胸外按压时, 血流产生的原理主要是基于胸泵机制和心泵机制。通过 胸外按压可以使胸内压力升高和直接按压心脏而维持一 定的血液流动,配合人工呼吸可为心脏和脑等重要器官 提供一定含氧的血流,为进一步复苏创造条件。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培训材料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培训材料
心脏骤停原因
主要原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肌 炎、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 律失常等。此外,触电、溺水、药物 中毒、创伤等也可导致心脏骤停。
心脏性猝死概念及特点
心脏性猝死概念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患者过去可有或无心 脏病史,在急性症状开始的1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导致脑血流突然中断,出 现意识丧失。
主要作用于心肌、传导系统和窦房结的β1和β2受体,加强心肌收缩性,
加速传导,加快心率,提高心肌的兴奋性,有助于自主心律的恢复。
02 03
阿托品
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能解除平滑肌的痉挛,抑制腺体分泌, 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搏加快、瞳孔散大、眼压升高,兴奋 呼吸中枢,解除呼吸抑制。
利多卡因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心脏骤停临床表现
心音消失
大动脉搏动消失
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感觉不到 搏动。
听诊心脏区域,听不到心音。
呼吸停止或叹息样呼吸
患者呼吸突然停止,或出现类似 叹息的无效呼吸。
突然意识丧失
患者瞬间失去知觉,对外界刺激 无反应。
瞳孔散大
患者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
心脏性猝死早期识别
心脏性猝死特点
死亡急骤,死亡出人意料,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死因明确,且由心脏原因 导致的突然死亡。
发病率与危险因素
发病率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发病率较高,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危险因素
包括高龄、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胆固醇血症、家族遗传史等 。此外,长期精神压力过大、过度劳累、不良生活习惯等也可增加发病风险。
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如呼吸、 心跳、血压等。
实验室检查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Cardiac arrest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Cardiac arrest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时间,尽可能增加每分钟胸外 按压的次数。 • 2015(更新):实施心肺复苏的目标应该是尽量 提高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比例,目标比 例为至少60%。
开放气道和检查呼吸( A)
立即使患者仰卧在坚固平面上,头侧位清除口腔异物, 开放气道,检查呼吸5~10秒
仰头抬颏法
托下颌法
判断呼吸方法
2010指南明确:如果旁观者没有经过心肺复 苏术培训,可以提供只有胸外按压的CPR。
早期除颤 (D)
自动除颤仪(Biblioteka ED)早期除颤• 先给予电击还是先进行心肺复苏 • 2015(更新):当可以立即取得AED时,应尽快
使用除颤器。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该在他人前 往获取以及准备AED的时候开始心肺复苏。
CPR的历程
➢ 1956年 Zoll 教授首次报道对一室颤患者电除颤成功,以后 除颤器械不断改善;
➢ 1958年 Peter Safer教授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因为简单易 行、潮气量大而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
➢ 1960年 William Kouwenhoven 等发表了第1篇有关胸外心脏 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
CA的紧急处理步骤
1) 判断环境是否危险(Danger) 2) 判断患者反应 (Response) 3) 呼救/报警(启动EMS系统) 4) 人工循环(Chest Compression) 5) 开放气道(Airway) 6) 人工呼吸(Breath)
判断环境是否安全
❖ 如煤气中毒应将患者搬至通风、安全的地方 ❖ 电击伤者应先切断电源
缓慢型心律失常
• 肾上腺素:1mg iv,每3-5分钟1次。 • 阿托品:在心脏停搏或无脉性电活动时,1mg i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性猝死的发病情况
1. 全世界每年 约300万人发 生SCD 2. 中国每年心 脏性猝死人数 约54.4万人, 居全球之首
3.救治成功率不足1%。即使 在发达国家,SCD的救治成功 率也低于5%。
心脏性猝死的统计情况
1.在发达国家中,SCD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之一。
2.在美国所有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中,SCD
2. 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 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 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1) 临床上有心脏骤停的证据。 (2) 从突发症状到死亡的时间在1小时之内 。 (3) 不明原因的死亡,之前24小时内病人情况 良好。 特点:“自然”、“迅速”和“不可预测”。

《2010年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新亮点:
C —A — B —D循环: 部位:双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交界处,剑
突上2个横指
频率:≥100次/分 深度:至少5cm 姿 势:肩肘腕呈一直线,身体稍向前倾。 按压和呼吸比:30:2 中间按压间断时间≤ 10s
5.高级心肺复苏
A.纠正低氧血症:气管插管,充分通气。机械辅助呼吸,给 予纯氧,充分纠正缺氧。
处理顺序
• 3.呼救
在不延缓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通知急 救医疗系统。
4.初级心肺复苏:一旦确定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 初级心肺复苏的ABC三部曲:
---A:airway 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复苏成功的第一 步,可采用仰头抬颌法。 ---B:breathing 人工呼吸。每30次胸外心脏按压连续给予2 次通气。 ---C:circulation 人工循环:胸外按压是现场抢救最基本的首 选方法,必须立即实行。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 。幅度:使胸骨下压至少5cm。频率:≥100次/min。 ---D:defibrillation 除颤: 位置:右侧电极板(心底部)右锁骨中线2-3肋间,左侧电 极板(心尖部)左腋中线第5肋间。 能量:单向波200J---200-300J---360J
大约占63%。
3.大多数SCD发生在临床确诊的心脏病患者 中,特别是心梗后和心衰的患者。
二、心脏性猝死的病因
冠心病已成为西方国家人群发生SCD的主要病因
三、心脏性猝死的病理生理
冠心病 心肌损伤 、坏死 致死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心律失常的类型
四、临床表现
1.前驱期: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有的患者
2005年8月18日,46岁的著名小品演 员高秀敏因心脏病突发在家中猝死; 2005年7月2日,以出演毛泽东闻名的 演员古月因突发心肌梗死去世……
一、定义
1. 心脏骤停:
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发生之前没有任何征兆,10秒左右患 者可出现意识丧失。 如及时救治可存活。 心脏骤停为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B.除颤和电复律:越早越好。
C.药物治疗:尽早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急救药物。
(1)肾上腺素:首选药,1mg/次静推,每隔3-5min1次。
(2)胺碘酮:首次150mg静推,随后1ug/min静脉泵入。 (3)碳酸氢钠:根据血气分析结果使用。
有效标志
面色、口唇转红 瞳孔有大变小 触到脉搏 出现自主呼吸
难点:心脏性猝死的病理生理。
高秀敏
马季
重要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
• 正常体温下,心脏和肾小管不可逆无 氧损害为30分钟 • 干细胞为1-2小时 • 肺组织由于有氧可以弥散至血液循环 ,可以更长时间 • 最短为脑组织,约4分钟(大脑4-6分 钟,小脑0-15分钟,延髓20-30分钟) • 脊髓45分钟,交感神经节60分钟
复苏时间与存活率
• • • • • 复苏开始的时间是生死存亡的关键 4分钟开始复苏50%被救活 4-6分钟开始复苏10%被救活 >6分钟开始复苏4%被救活 >10分钟开始复苏存活得可能性很低
心脏骤停的判断
心脏骤停的诊断
• 意识丧失 • 呼吸停止 • 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脏骤停的原因
心梗心脏骤停者预后不良。
3.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脏骤停者,复苏不易成功。
八、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1. 一级预防:对未发生过心脏骤停的高危患者的识别。 2. 二级预防:对已发生过心脏骤停的幸存者的预防。 3. 措施 (1)普及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 (2)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3)介入治疗(PCI)
(4)外科治疗(冠脉搭桥)
会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晕厥等非
特异性症状。 2.典型表现: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
心悸或眩晕等。
临床表现
3.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
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典 型表现:叹息样呼吸、皮肤苍白或发绀、瞳孔散 大、大小便失禁。 4.生物学死亡:大部分患者将在4-6min内发生不 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五、心脏骤停的处理
• 心脏骤停的生存率很低,根据不同的情况,其生 存率在5%-60%之间 • 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和尽早进行 电复律治疗。 • 心肺复苏:是指对心脏骤停所采取的旨在恢复生 命活动和智能的一系列及时、规范、有效的抢救 措施。 • 心肺复苏分为:初级心肺复苏和高级心肺复苏。 • 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速度!
处理顺序:
1. 评估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是否便于抢救 2.识别和判断心脏骤停: ①神志:呼之不应,意识丧失; ②呼吸:胸部无起伏,呼吸停止; ③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搏动不能扪及。 3.呼救:在不延缓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通知急救 医疗系统。
4.初级心肺复苏:一旦确定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 初级心肺复苏的ABC三部曲:
思考题
•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分期?
• 初级心肺复苏的过程?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内科护理学教研室 吴玉婵
Tel:89011511,QQ:352375850@
教学目标
1.掌握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
2.掌握心脏骤停的处理要点及复苏后处理 3.熟悉心脏骤停的预后及预防 重点:1.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表现。 2.心脏骤停的处理。
---A:airway 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复苏成功的第一 步,可采用仰头抬颌法。 ---B:breathing 人工呼吸。每30次胸外心脏按压连续给予2 次通气。 ---C:circulation 人工循环:胸外按压是现场抢救最基本的首 选方法,必须立即实行。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 。幅度:使胸骨下压至少5cm。频率:≥100次/min。 ---D:defibrillation 除颤: 位置:右侧电极板(心底部)右锁骨中线2-3肋间,左侧电 极板(心尖部)左腋中线第5肋间。 能量:单向波200J---200-300J---360J
《2010年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新亮点:
C —A — B 循环: 部位:双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交界处,剑
突上2个横指
频率:≥100次/分 深度:至少5cm 姿 势:肩肘腕呈一直线,身体稍向前倾。 按压和呼吸比:30:2 中间按压间断时间≤ 10s
5.高级心肺复苏
A.纠正低氧血症:气管插管,充分通气。机械辅助呼吸,给 予纯氧,充分纠正缺氧。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重医附一院 心内科
教学目标
了解心跳骤停及心脏性猝死的病因
熟悉心脏性猝死的病理生理
掌握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表现
掌握心脏骤停的处理
掌握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心脏性猝死
2007年6月23日傍 晚,著名相声演员 侯耀文在北京昌平 家中猝死; 2006年12月20日, 著名相声演员马 季因陈旧性心肌 梗死,在家中猝 死;
心脏性猝死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 2、其他脏器的病理改变 • ①脑:在完全缺氧情况下,20s后 大脑皮质的生物电活动完全消失, 30~90s后小脑和延髓的生物电活 动完全消失
心脏性猝死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 ②肾:心脏骤停时→肾脏的血流供 应和滤过功能完全停止。发生时间 短,基底膜可保持相对完整,肾脏 功能可恢复则易发生急性肾功能衰 竭
心脏性猝死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③肺:发生心脏性猝死后→肺可发生 淤血、水肿→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机械堵塞→缺血缺氧↑→引起血 小板聚集→释放5-HT等物质→终末 气道痉挛→血液-气体交换障碍↑
前驱期
终末事件期
心 脏 骤 停
生物 学死 亡
心脏骤停的处理
• 心脏骤停的生存率很低,根据不同的情况, 其生存率在5%-60%之间 • 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和尽早 进行电复律治疗。 • 心肺复苏:是指对心脏骤停所采取的一系列 及时、规范、有效的抢救措施。 • 心肺复苏分为:初级心肺复苏和高级心肺复 苏。 • 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速度!
B.除颤和电复律:越早越好。
C.药物治疗:尽早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急救药物。
(1)肾上腺素:首选药,1mg/次静推,每隔3-5min1次。
(2)胺碘酮:首次150mg静推,随后1ug/min静脉泵入。 (3)碳酸氢钠:根据血气分析结果使用。
六、复苏后处理
A 维持有效循环:全面评价病人情况,做出正确的 治疗评价。 B 维持呼吸:机械通气,吸氧治疗。 C 脑复苏:防治脑水肿和脑缺血,是心肺复苏成功的
关键。头部和上身抬高10~30°,降温、脱水、防治 抽搐、高压氧治疗、促进早期脑血流灌注。
D 防治急性肾功衰。 E 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防止继发感染。
七、心脏骤停的预后
1.对心脏骤停者及时评估左室功能非常重要。左室功 能减退者,心脏骤停复发的可能性较大,死亡率较 高。
2.急性下壁心梗心脏骤停者预后较好。急性广泛前壁
十、健康教育
1.增强定期查体及治病意识,及时发现及治疗各种心脏病。 2.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劳逸结合、健康饮 食,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保持情绪稳定。 3.多吃水果和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不便秘 不腹泻。 4.经常测量血压,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5.控制体重。 6.若出现心慌、胸闷、胸痛、气短、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到 医院心内科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