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语地名及其研究_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一

合集下载

壮语to^4ka:i^5探源

壮语to^4ka:i^5探源

壮语to^4ka:i^5探源
蓝庆元
【期刊名称】《语言研究》
【年(卷),期】2006(26)3
【摘要】壮语to^4ka:i^5意为“东西;物品”,第一个音节to^4的原始形式应该是名词词头toη~6,由于弱读引起韵尾脱落,声调发生变化;第二个音节ka:i^5是个指称东西、物品的量词。

【总页数】2页(P126-127)
【关键词】壮语to^4ka:i^5;物品
【作者】蓝庆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研究所,广州5106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218
【相关文献】
1.壮语地名中的壮语与汉语——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四 [J], 覃凤余
2.THE SEQUENCE OF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ABOUT
4KA B. P., RECORDED BY NIYA SECTION IN SOUTHERN MARGIN OF TARIM BASIN [J], ZHONG;Wei
3.龙岗壮语腭化音声母探源 [J], 杨芬
4.龙岗壮语腭化音声母探源 [J], 杨芬
5.塔里木盆地近4ka来的气候变迁与古人类文明兴衰 [J], 舒强;钟巍;熊黑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壮语地名中的壮语与汉语——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四

壮语地名中的壮语与汉语——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四

n tSn g a ,t e o i i h hn s h a trs se . eei atn e c a eg o r p i o io rms yl k s l t t eC ieec a ce ytm Th r e d n yt tt e g a h — o m a o r r s h h c l a e fZ u g l g a ema u n it ieei h u u e a n m so h a a u g y tr noCh n s n t eft r . n n Ke r s Th eg a h cl 0l f u n n u g h a g ee e t iii ee e t ywo d : eg o r p ia /l o a g l g a eZ u l n sS nt lm n s n e s Zh a n m c
维普资讯

18 ・ 0
广 西 民族 研究
20 0 6年第 3期 ( 总第 8 ) 5期
壮 语地 名 中的壮语 与 汉语
— —
壮语地名 的语言文化研 究之 四
覃凤 余
【 要】壮语地名有壮语和汉语两部分,其关系有以下三种:有壮语有汉语,汉语和壮语有对译 摘
维普资讯
壮 学研 究
・1 9 ・ 0
这两 份 十分珍 贵 的材料 ,说 明用 汉 字记 录古越 语 是壮汉 文化 交 流一个 重 要表 现形 式 。 可 以推测 ,最
o h a g ln u g V f u n g a e I Z a
Qi e g u nF n y
Ab ta t Th e g a hcl n m e f Z u n a g a e c n it i wo p rs : t e ee e t f sr c : e g o rp ia a s o h a g ln u g o ss n t at h lm n s o

地名与民族文化小议

地名与民族文化小议
乡 、 家 窑 村 等 都 是 再 要 的 煤 产 地 。“ ” 字 写 作 的 “ ” 义 是 郭 窑 本 窑 原 “ 制 瓦 器 ( 器 )的 灶 ” 《 力 古 汉 语 词 典 》 穴 部 P 6 ) 《 烧 陶 (王 8 1 ,说 文 》 “ , 瓦 灶 也 。 这 和 早 期 矿 井 的 形 状 相 似 。 去 , 同地 区 :烹 烧 ” 过 大 管 在 煤 矿 挖 煤 叫 “ 窑 ”管 煤 矿 工 人 叫 “ 黑 子 ” 从 这 些地 名 中 下 , 窑 。 可 以 知 道 煤 矿 是 当 地 重 要 的 经 济 支柱 。
文化万 象
地 名与 民族 文化 小议
刘 继峰
( 海 民族 大学 文 学 与 新 闻传 播 学 院 ,青 海 西 宁 8 0 0 ) 青 10 7
摘 要 :地 理 名 称 是 遵 循 一 定语 言 规 则 形 成 的 一 部 分 具 有 专
名 性 质 的 词 汇 。所 以 ,地 名 也 是 语 言 学所 要 研 究 的 一 个 重 要 内 容。但作为专名的地名 , 又往 往 负载 这 一 定 的 文化 、 史 内容 。 历 关键词: 名 ; 地 文化 : 族 民 中 图分 类 号 : 0 G7 文献 标 识 码 : A
于 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 的 命 名 总 是 有 着 某 种 程 度 的相 似 性 。诸 如 地 名 的 语 词 结 构 、 义 构成 等 都 基 本 上 遵 循 着 这 个 “ 同体 ” 规 约 , 此 一 个 语 共 的 因 地 区 的 事 物 名 称 必 然体 现 着 该 地 区 人 们 的 心理 特 征 、文 化 背 景
从 中 不 难 看 出 ,壮 族 种 植 水 稻 的 历 史 悠 久 和 种 植 居 住 面 积 的 广

李方桂简介

李方桂简介


《古代西藏碑文研究》全书 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导 言,介绍吐蕃碑铭文献的语 言、历史背景和回顾吐蕃碑 铭文献研究的历史;第二部 分为正文,收录了十四通碑 铭文献,包括新发现的洛扎 崖刻和敦煌石窟题记,对每 通碑铭文献的研究分别为引 言、录文、录文校勘注、译 文和译注几个段落,每篇的 篇首引有碑铭年代、地点、 现存状况、前人研究目录、 发表的拓片、照片一览表; 第三部分是词汇表。全书书 末附有引用书目。

1933年李先生到泰国曼 谷学习泰语。

1934年以后他就大量调 查广西的台语,后来又 调查云南、贵州的台语 方言,发表过几部专著 如《龙州土语》和《武 鸣土语》。

1948年当选为研究院第 一届院士。并应聘为美 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 客座教授各两年。

1949年赴美,历任西雅 图华盛顿大学东亚语言 系教授,夏威夷大学语 言系教授,致力研究印 第安语言,具有国际学 术影响。
第一,1934年他发表《原始台语中带喉塞音
声母的假设》。李先生给古台语拟了一套带 喉塞音的声母 b d j ,这套声母跟 喉塞音一样对于声,有同样的影响,在许多 方言里都变成b、d ,但是却读阴调。这就使 得古台语有四套同部位的塞音:p、ph b、 b。
第二,在1954年李先生发表《台语中的复辅

南岛语系:又称马来波 利尼西亚语系。分布于 西自非洲东南的马达加 斯加岛,东至智利的复 活节岛,北自台湾和夏 威夷岛,南至新西兰岛。

1706年荷兰人H.莱兰特发现了南岛诸语言的亲属关系。 1836年德国人W.F.洪堡特使用马来-波利尼西亚语 这个术语来称说这个语系的语言。南岛语言属粘着型 语言,主要构词和构形手段是词根添上附加成分和词 根的重叠或部分重叠。常用词大多为双音节,音节构 造较简单。大多数词根既能作名词,也能作动词。人 名、普通名词、方位名词分别用不同的冠词。代词第 一人称有“我们”和“咱们”的区别。数词有十进位 的,还有五进位甚至四进位的。动词有式、时、体、 态的范畴。词序往往随谓语的性质而变动,有的语言 动词出现在主语之后,有的语言动词出现在句首。

最新 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分析-精品

最新 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分析-精品

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分析地名学(toponymy)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作为专名学(onomastics)的一个分支,地名学用科学的方法,对地名的缘由、语词构成、含义及其演变进行研究。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地名是语言符号和符号,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活化石”。

本文以云南省河口县的壮族语音译地名为研究对象,剖析当地民族语地名的结构特点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河口;壮语地名;河口瑶族自治县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县,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南边陲,因地处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口而得名。

如今居住在该县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瑶族和苗族,但是由于历史迁徙、语言文字等原因,苗瑶语地名极少。

由于全县的少数民族语地名中,壮语音译地名居多,近50条,所以本文选取了河口镇、南溪镇、瑶山乡、莲花滩乡、老范寨乡、桥头苗族壮族乡的状语地名作为研究对象,以期透过这些少数民族地名,再现该民族的语言特色、思维认知以及生产生活等。

一、壮语地名的语言特色(一)壮语地名绝大多数由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壮语地名以双音节为主,有的加上方位名词、程度副词构成了多音节地名。

比如“坝吉”,壮语中的“坝”指“小沟”,“吉”指“小河”,因村寨建在小河沟口而得名,加上方位名词“上、下”便组成了两个三音节的地名“上坝吉”和“下坝吉”。

(二)壮语的构词语序(中心语+修饰语)在地名中的体现壮语的语法结构和汉语的“主语——谓语——宾语”相同,但词序却大相径庭。

汉语的修饰成分在中心词组之前,而壮语语句中的修饰成分或限定成分一般位于被修饰的中心词之后,指示代词放在整个修饰词组的后面。

例如:“曼岜”,“曼”指“村”,“岜”指“石头”,义为“石头较多的村子”;“那排”,“那”指“田”,“排”指“一片”,义为“住在有一片片农田的地方”。

“曼”和“那”作为中心语位置居前。

(三)壮语地名由地理通名+地理专名构成地名一般由地理专名和地理通名两部分构成,地理专名是构成地名词组的定语部分,通名是指普遍存在的有明显共性的地理实体。

壮语熟语视角下浅谈壮族文化传承——以武宣县桐岭镇为例

壮语熟语视角下浅谈壮族文化传承——以武宣县桐岭镇为例

7壮语熟语视角下浅谈壮族文化传承——以武宣县桐岭镇为例周彩虹南宁地区教育学院摘要:壮语是壮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交际用语,是壮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而壮语熟语是直接具体反映壮族文化的重要因素。

要传承与发展壮族的文化精髓,探寻壮语的熟语奥秘至关重要。

本文以武宣县桐岭镇作为研究个案,试图通过壮族聚居地人们使用熟语情况调查,分析其“衰落”的主客观因素,探寻透过熟语传承壮族文化的三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壮语熟语;壮族文化;传承一、壮语的性质、地位及重要性概述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具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

壮语作为壮民族日常生活最为主要的交际用语,是集中全面反映壮族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

而熟语作为壮语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历史与时代变迁保存下来相对固定的壮语词汇,是直接、具体反映壮族文化的非常重要因素。

然而新时代下,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普通话的大范围普及背景下,壮语正在壮族人的生活中逐渐衰退,壮语熟语的生存与发展更是苟延残喘。

因此无论是从语言本身还是从文化层面,积极投入到壮语方言的研究与记录的民族文化抢救变得至关重要。

武宣县位于广西中部,是壮族民族的聚居地,隶属于北部方言区下的红水河土语片区,地方语言以壮语、汉语和官话(桂柳话)为主。

武宣壮语分南河壮语和北河壮语,桐岭镇是武宣南河片区壮语的重要代表阵地之一,以操壮语为主。

本文将以故乡——桐岭镇作为调研对象,主要探寻桐岭镇壮族人们使用壮语熟语的现状,并分析其变迁与发展的原因,以期在传承与发展当地壮族传统文化中的新思路。

二、桐岭镇壮语熟语的使用概况及原因分析(一)壮语熟语概念界定“熟语”是中国现代汉语语文学中的一个借词,原指语言中所有固定词组的总和。

一般的说,“熟语”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成语等,它是民众中普遍流程的日常习惯用语,它往往具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激发斗志等作用,是民间最基本、最丰富、最常用的语言形式。

壮族文化 壮族“方块壮文”历史简介

壮族文化 壮族“方块壮文”历史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壮族文化壮族“方块壮文”历史简介
导语:壮语是中国的大语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约2000万以上(包括布依语、岱-侬语)。

壮语属于台-加岱语系侗台语族(壮侗语族)台语支(壮傣语支),与泰国
壮语是中国的大语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约2000万以上(包括布依语、岱-侬语)。

壮语属于台-加岱语系侗台语族(壮侗语族)台语支(壮傣语支),与泰国语、老挝语、傣族语、掸族语等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国外有学者将壮语称为“北泰”语。

壮语北部方言和布依语均属于台语支北部组,壮语南部方言和越南的岱-侬语都属于台语支中部组。

另外,泰语、老语、傣语、掸语等组成了台语支西南组。

壮语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仍普遍使用,但壮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普及;现在散居于部分县城和城市的部分壮族人改以汉语为日常语文,不过城镇壮族在壮族总人口当中比例不大,总体上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人仍然占壮族人口的九成以上。

同时,越来越多的壮族年轻人学会了熟练使用汉语文,成为壮汉双语人口。

人民币上印有用壮语文字书写的银行名称和面额。

方块壮文
一千多年前,壮族人民就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发音、语义,创造了方块壮字(土俗字),民间使用的土俗字据《古壮字字典》(苏永勤等编)统计大约为4800个,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的,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郡皆然。


但由于各地的字形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笔划过繁,书写不易,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没有为行政公文和正规教育所采用(当然这也和壮族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政权国家有关)。

方块壮文至今仍然在壮族地区的民间流行。

生活常识分享。

浅析广西南宁壮语地名命名特点

浅析广西南宁壮语地名命名特点

浅析广西南宁壮语地名命名特点 梁子华 李文波 梁秋雪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位于我国的华南地区,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

广西以壮族为主,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有着经久不衰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用壮语命民的地方众多,地名蕴含着丰富的壮族特色和社会风貌。

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凝聚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壮族风土人情。

本文作者分析了南宁邕江以南的南部方言区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及周边的地名,由此探讨壮族地名的命名特点,从中了解壮族地名的文化特征和内涵。

壮语区地名的命名特征反映了壮族的风土人情,生活、生产发展状况,壮语地名具有明显的壮语方言色彩,且大多都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有关,有的与标志性、典型性的物体有关,有的还以宗族命名,从中可追溯到宗族发展起源。

一、以地形地貌命名壮语地名大多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地名可以看出居住地原先的样貌地势。

壮族地区多山和丘陵,世代居住在田地旁。

壮族把开辟成旱土地的谷地称作“弄”(㟖)[lu:k8],也叫“龙”、“隆”,也称“洞”、“峒”。

[1]如坐落在蒲庙镇的龙岗村,“龙”的由来就是当地多谷地。

根据山岭谷地的地型特点命名的地区有坛垌村等。

在壮语中,“蕾”表示旱地的意思,在汉语里也写作“雷”、“利”、“地”,与龙岗村接连的利福村多旱地。

从地名中可以了解到,这类村落大多种植旱地作物,如花生、玉米、甘蔗、棉花等。

而在壮语地名中,众多含有“那”字的地方,是因为当地人居住的地方水资源丰富,多水田地,“那”字在壮语中代表水田的意思。

[2]以“那”来命名的地方就比较多了,如那连、那路等。

当地水资源丰富,含有“那”字命名的村落,大多数开垦水田地,种植水稻。

因壮族地区分布在山间谷地,村落居住的地方有着适宜的自然环境,根据自然环境来耕作生存,有着较多与地貌相关的地名。

壮族地区多山坡岭地,村落分布在坡地,免遭洪涝又方便种植。

在村落中,有很多村根据居住的坡地,一个村落由不同的坡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语地名及其研究———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一覃凤余【摘 要】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

守土性、混合性、壮汉对应复杂性是壮语地名的特点。

通名和专名是壮语地名词汇系统的重要内容。

对壮语地名的研究,有民族学、人类学、农业史、语言学诸多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壮语地名;语言文化【作 者】覃凤余,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南宁,530004【中图分类号】H2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5)04-0109-012A study on 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A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research on the geographicalnames of Zhuang language IQ in FengyuAbstract: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 are named according to the thinking pattem of Zhuang People.They represent the Zhuang minority’s culture connotation.There are3characteristice in 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conservatism,hybrid,complexity in the correspondence be2 tween Zhuang and Han.Both the general names and the proper names are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Zhuang geograpnical names system.There are a great deal of importance to ethnology,anthropology,agri2 cultural history,and linguistics in this research.K ey w ords: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 language culture一、壮语地名的内涵学术界对“壮语地名”这一术语的使用,大致有几种:(一)或明确提出壮语地名的定义,或归纳壮语地名的特点,或提出判断壮语地名的标准。

张声震《广西壮语地名选集》明确提出壮语地名的定义,即“壮语地名是用壮语命名的地名”①。

徐松石先生总结出“壮音地名”的几个特点:第一,这些壮音不能望文会义,因为他们含有壮语的意义。

第二,这些地名在原始的形式上,多半是两字的。

三字地名很少。

第三,壮人喜用齐头式地名,与北方齐尾式地名不同。

第四,壮人喜用倒装地名。

第五,壮族地名具有分类密集的现象②。

韦达《壮语地名的文化色彩》提出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民的语言来命名的地名”,判定的标准是:第一,用壮族自创的土俗字样③。

(二)用壮语地名的概念,但是不做解释。

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周振鹤、游汝杰的《方言与中国文化》都提到壮语地名,但并不专门下定义或解释。

(三)沿用张声震《广西壮语地名选集》中的术语,有两种情况:1.用而不做解释,潘其旭文《从地名比较看壮族与泰族由同源走向异流》④,吴超强文《壮语地名初探》⑤都只列举了《广西壮语地名选集》中收录的地名,并没有解释。

2.用但含义有变化,宋长栋文《岭南地名中所见的语言接触、浸润与交融》⑥认为:“岭南地名”有两类,一类是汉语地名群,一类是古越语地名群,其古越语地名的用例来自《广西壮语地名选集》。

说明宋文认为今天的壮语地名就是古越语地名。

(四)认为壮语区的地名是壮语地名,如洪波《壮语地名的缘起、内涵及其特点剖析》⑦一文,列举的是柳州地区各壮族聚居县的地名。

葛茂恩文《广西壮语地名及其用字》中论及的壮语地名均为壮语区地名,指出“广西壮语地名主要分布在壮族聚居的桂西和桂西南、左右江、红水河一带,南宁、柳州、百色、河池等地壮族人口占50%以上的四十多个县内。

”⑧我们认为,学术界使用的“壮语地名”至少包含有四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用壮语称说的地名。

从《广西壮语地名选集》收词看,全都有壮音,即能用壮语说出来。

据《靖西县地名志》的记录,靖西县三合乡有9个村公所,全都带有“三”字,都有壮音:三鲁sanhluj,三灵sanhlingz,三荷sanh’oj,三东sanhdungh,三禄sanhluz,三龙sanhlungz,三郎sanhlangz,三南sanhnanz,三西sanhsih。

这些地名本来都有原名的,即三鲁~下鲁、远鲁,三灵~迄鲁、远鲁、乐向,三荷~上荷,三东~榜东,三禄~个禄,三龙~玲珑、三郎~郎盔,三南~足南,三西~西黎,1947年行政区划整合时三合乡所有村公所统一改用带“三”的地名。

可见,这些“三~”尽管都可用壮语说出来,但显然不全是壮语地名。

第二层含义是用土俗壮字记录。

从接触到的壮语地名材料看,用土俗壮字记录的只是少数,大多壮语地名都用跟壮语音同或音近的音译汉字记录。

史书上记载有不少按照汉字的字面义来推测壮语地名而不得其解的事情。

《广东新语》中就有好几处反映作者依汉字意义附会壮语地名含义的做法。

1938年吴克宽等人编写《隆山县志・社会篇》抱怨说,壮人……标写地名如弄逼、巴曹、那望、岽阳、潭淆、百禄、板伏、九一、罗林、肯邓、六茂、古隆、云零等,不明就里,莫名其妙⑨。

说明很多壮语地名是用近音汉字记录的。

第三层含义是现今壮语区即壮族聚居区内的地名。

广西壮族主要聚居在桂西、桂西、桂南、桂中的县市。

在桂东及桂东南则呈散居状态。

壮族聚居区内的很多地名都可以用壮语来称说,而非聚居区内的“壮语地名”则没有壮音称说。

第四层含义,地名没有壮音、所在地现在没有壮族人居住、用汉字书写但沉积着壮文化的地名。

如今是汉族聚居的玉林、梧州、钦州地区,就有典型的壮语地名,如“六或绿、禄”、“那”、“古”等。

广东“古”字地名。

四川南部也有“古”地名⑩。

省和海南省也有不少“那”、有些是今非壮语区或汉语文献典籍中记录的地名,因历史的音变,不能依汉字求解意义,是非壮“八步”,广东“番禹”,湖南“洞庭”,海南“博敖”,甚至“姑苏语区里残留的壮语地名底层。

广西“北海”、城外寒山寺”的“姑苏”,都有学者说是壮语地名。

学术界称这类地名叫“古百越语地名”或“古越语地名”,并提出识别的标准:一是这些地名出现在百越居住区;二是通名冠首的齐头式;三是汉语难解而与壮侗语言、壮侗语地名相通 λϖ。

百越是先秦、秦汉时期活跃于我国南方的众多少数民族的总称,一般认为今南方壮侗语诸民族是古百越民族的后裔。

这四层含义有交叉,壮语区的地名有的能用壮语说出来,有的不一定能用壮语说出来;能用壮语说出来地名不一定是壮语地名,不能用壮语说出来的也不一定就不是壮语地名;有的用土俗壮字记录,有的用汉字记录,用汉字记录的不一定就不是壮语地名。

至于第四层含义,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把这四层含义都考虑进去,似乎叫“壮族地名”更合适一些,但“壮语地名”用得更广泛。

暂且给壮语地名一个定义: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就是壮语地名。

二、壮语地名的特点:(一)守土性。

壮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学术界对壮族的来源问题,学术界曾经有过外来说(源于西南巴蜀、源于东南沿海等)、汉蛮混同说、源于岭南土著越人说等看法 λω。

随着壮族地区考古学资料的不断丰富,尤其是壮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壮族是土著民族”慢慢明朗化。

广西地区先后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柳江人)和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桂林甑皮岩人、柳州鲤鱼嘴人)的许多古人类骨骼材料,将这些材料与现代壮族人的体质形态材料相比,发现:现代壮族的体质特征与甑皮岩人、鲤鱼嘴人、柳江人有继承关系 λξ。

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越来越一致地认为壮族是土著民族,源于我国南方的西瓯、骆越族 λψ。

考古和历史资料表明,生活在今广西地区的壮族先民西瓯、骆越族长期以来居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迁徙,从而保持了其发展的连续性,壮语地名有可能保留着壮语地名的原始风貌,有很强的守土性。

尤其是一些散布在崇山峻岭的乡村僻壤,少受同化,少受政区地名的影响,更能保存比较纯正的壮文化特色。

(二)混合性。

壮族是广西的土著,但是历史上不断有其他民族迁入,参与广西的地域开发。

所以,在壮语地名的基础上混合了多种民族的成分,有汉族、瑶族、苗族、仡佬等。

其中,汉族是进入广西的最大族群,对广西的开发影响最大,所以汉语在壮语地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几乎所有的民族语地名,都有汉语的形式。

不同时期的汉人带来各自族群的汉文化,融入当地的壮族文化中。

地名也就沉积了不同时期汉壮交融的信息。

壮语地名中译写的汉字,实际上包含有不同时期汉语方言的语源。

有些可根据语言学史的研究得到译解,有些汉字由于年代久远或讹变而无法读解。

中越边境著名的友谊关(镇南关),古称雍鸡关,“雍”是什么?完全弄清这些地名的音义需要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多学科的共同作战。

(三)汉壮对应复杂性。

由于汉语和壮语的复杂对应关系,造成壮语地名中一地多名、一音多译、异词同译等复杂状况。

如Rungh (山弄)这一通名,光在南丹县一县就有“弄、龙、洞、垌、冗、陇、聋、懂、东、隆、红、同、冲、拥、董、绿、总、哄、六、峒”二十种汉字译写形式。

三、壮语地名的词汇系统(一)通名与专名通名和专名是地名学的概念。

北京市,“市”是通名,“北京”是专名;台湾岛,“岛”是通名,“台湾”是专名,如此等等。

通名,从含义说必须能明确表示某种地理实体。

从结构上说多数能单说或者能替换,如naz 标记的地理实体是“水田”,能单说如mwngz caemh daeuj ndaem naz ?(你也来种田?) λζ;也能替换,即与专名分离开来,替换成不同的专名构成同类地名,如那良Nazrengh ,专名为良rengh (旱地);那门Nazmdun ,专名为门mdun (天)。

壮语中有一类表示“此地”意思的词头,具有通名的含义,但独立性差,能替换,不能单说,如gvaengx 、ga 、dej 、dieg 、va 。

通名用来确定不同地理实体的类型,专名用来区分同类型中地域的位置和范围,即通名定类,专名定位。

地名就是通过类和位把地理实体定位在整个地名系统的某个点上。

地理实体的类别是多层次的,大类中套小类。

大而言之有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两大类。

自然地理实体有陆地的山脉、高原、峡谷、丘陵、平原、沼泽、盆地、沙漠,水域的江、河、池、塘、湖、海、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