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第一章:认识生物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生长和繁殖等。
使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植物和动物。
1.2 教学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生长、繁殖、适应环境等。
常见植物和动物的识别:树木、花卉、昆虫、鸟类等。
1.3 教学活动:观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记录它们的生命特征。
进行植物和动物的分类游戏,提高学生对不同生物的认识。
第二章:生态系统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使学生能够分析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
2.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群落、生物圈、生态位等。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阳光、水、土壤等)。
2.3 教学活动:进行生态系统模型制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
讨论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举例说明。
第三章:生物的适应与进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使学生能够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
3.2 教学内容:生物适应环境的意义:生存、繁衍后代等。
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自然选择、遗传变异、物种形成等。
3.3 教学活动:观察不同生物的特征,分析它们的适应性。
通过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如化石、遗传物质等。
第四章:人类与生物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人类与生物的关系:利用生物、影响生物栖息地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方法: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利用等。
4.3 教学活动:调查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状况,了解保护措施。
进行角色扮演或辩论,探讨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案。
第五章:生物技术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能够理解生物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5.2 教学内容: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
生物:1.1.1《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
生物:1.1.1《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分析问题,表述观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共性。
三、教学准备:1、自制课件。
2、FLASH:(1)生物的主要类群填图;(2)生物的应激性。
四、教学过程: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1.把下图中的植物归位:水杉桫椤睡莲(1)属于蕨类植物的是桫椤;属于裸子植物的是水杉;属于被子植物的是睡莲。
(2)属于我国一级保护植物的是水杉、桫椤。
2.植物类群中种类最多的是( A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藻类植物3.乌贼遇到敌害,会喷放墨汁,这一现象属于生物特征中的( B)A.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B.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生物能排泄废物 D.生物需要呼吸4.你能认识图中的动物吗?先说出它们的名称,然后归类。
(1)属于鱼类的是热带鱼;属于两栖类的是青蛙;属于爬行类的是龟;属于鸟类的是丹顶鹤;属于哺乳类的是熊猫;属于环节动物的是蚯蚓;属于软体动物的是海葵;属于节肢动物的是螃蟹;(2)属于脊椎动物的是热带鱼、熊猫、龟、丹顶鹤、青蛙。
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螃蟹、海葵、蚯蚓。
(3)图片中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的是熊猫、丹顶鹤。
5.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附表)本节课首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生命现象,然后通过游戏的形式,师生间展开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练习板书设计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一、生物的主要类群二、生物的生命现象1、生物:有生命的物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2、生物的种类异、应激性、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3、生物的分类影响环境、生物有严整有序的结构。
七年级生物上册 1.1.1《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 (新版)苏教版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材是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而想要了解生物圈,就要从它的构成联系到我们的生活,循序渐进的了解。
我们知道生物圈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而这个生机勃勃的生物圈的主导是——生物。
把“周围的生物世界”定为第一章是理所当然的,它是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了解生物圈的第一步。
为了让学生认识生物,掌握好生物的基础就非常重要。
“我们周围的生物”作为第一章的第一节,对学生之于生物的认知举足轻重。
从生活入手,从学生周围的生物开始了解,方能奠定一个坚实牢固的基础,深入浅出的令学生明白生物的作用,生物圈的构成等,才能为以后生物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教材内容的按排也独具特色,首先,通过简单明了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字逐一描述了生物的基本特点,符合初一新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过目不忘的效果。
其次,每一基本特征都配有学生耳熟能详的相关图片,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各种基本特征的理解。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举例说出常见生物的名称。
2、了解生物的生命现象。
3、能区分动物和植物,并了解它们对环境会造成哪些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保护环境,热爱生命的情感,增强好奇心和同理心。
【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1、自制课件(动物,植物,同类群的动植物图片,让学生了解分辨)2、生物主要类群填图3、生物的应激性【引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广阔的自然界,山川秀丽,花木丛生。
但组成自然界的物体不外乎两种——(同学根据教师的引导思考)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
【讲授新课】一、观察分析——生物的种类教师: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都有哪些物体?并请同学将它们归类,思考为什么这样归类?指出其中哪些是生物?学生:举手回答,举例(人,狗,花,树木等)教师:那么如何判断哪些是生物?学生:生物是有生命的。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1.1.1《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
1.1.1《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观察的一般方法,利用观察认识周围环境中的生物;(2)通过观察与讨论,尝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科学思维:(1)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2)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对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性等进行总结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加强保护生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周边环境中生物的观察,掌握观察的一般方法。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尝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谈话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镇海林蛙图片,提问:你认识图中的动物吗?引导学生不要盲目下结论,要通过观察、比较更深入地认识生物。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了解到镇海林蛙和日本林蛙是不同物种。
激发兴趣,为学习观察法做铺垫。
2、探究新知探究一、观察校园、公园或林地中的生物(1)今天我们就当一次“小小科学家”来观察校园、公园或林地中的生物。
请同学来思考进行观察的步骤有哪些?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学生代表回答,师生共同总结。
(2)教师强调注意事项:①注意安全,不脱离小组擅自行动②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能凭个人好恶取舍)③不损害植物和伤害动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
探究二:科学方法-观察(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并进行自主学习①如何进行观察?②什么是观察?观察的要求有哪些呢?(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讨论科学观察除了用肉眼,还可以借助哪些工具?科学观察有什么要求? 教师提问,学生展示思考成果,教师展示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
探究三、生物的归类通过观察,你能说出我们周边环境中有哪些生物吗?还有没有一些我们人类肉眼看不到的生物呢?请学生展示思考成果,教师展示图片讲解。
师生共同总结。
探究四、科学方法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提炼出生物学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一一观察。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1.1我们周围的生物 教案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共性。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生物的共性。
教学方法
新授
教学辅助手段
讨论
教学过程
复备
导入:广阔的自然界,山川秀丽,花木丛生,实际上组成它的物体不外是两大类(稍顿,引起学生思考):一类是没有生命的,如(停,引导学生回答)太阳、空气、山石、河水……另一类是有生命的,如……(学生说出的大多是动物、植物)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微小的……(生答:细菌、病毒……)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那到底生物有什么特别呢?生命有什么现象?小组内讨论并记下生命的特征。(师分组指导)5 min后,我们来听一听同学们的意见。
让学生通过讨论来了解生物的特征。
要求:
师生共同看课本第5页总结一下生物有哪些生命现象:
1.有一定的结构,细胞是基本单位;
2.能新陈代谢;
3.能产生后代,有遗传和变异;
资料2:蚯蚓对人类的益处很多,能改良土壤,利于植物生长;营养价值高,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还能高效率地处理有机废物,如1亿条蚯蚓1d可吞食40t有机废物。细菌、真菌分解动植物的尸体,没有了它们,地球上将尸体遍布。
总结:学习了本课,你对生物有什么新的认识?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1.1我们周围的生物
主备:备课时间:复备时间:总第1课时
单元、章、节
第1章
第1节
教学内容
我们周围的生物
需课时:1课时
第1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分析问题,表述观点的能力。
1.1.1++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024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第一节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的开篇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列举出身边的常见生物,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长、繁殖、需要营养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描述生物,初步具备探究生物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好奇心和热爱,培养他们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会观察和描述生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生物,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播放一段自然环境的视频,如森林、海洋、草原等,让学生欣赏并思考:这些环境中有什么生物?2. 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在哪些地方见过生物?(公园、家、学校、田野等)3.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提出问题: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生物?如果有,你能找到它们吗?4.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观察和识别我们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这就是我们生物课的第一节——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二)、新知探究(20分钟)1. 定义生物:首先,解释生物的定义,即有生命的物体,能生长、繁殖、适应环境等。
2. 生物的特征: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绿色植物、动物、昆虫等。
3. 观察方法:讲解观察生物的基本方法,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还可以使用放大镜等工具。
4. 实例分析:选取几个常见的生物,如蚂蚁、绿萝、蝴蝶等,分析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环境(如校园、公园、家庭等)。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
我们周围的生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周围的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生物知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身边的植物:了解常见的植物种类,认识植物的特点和作用。
2. 常见的动物:了解常见的动物种类,认识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3. 微生物的世界:认识微生物的种类,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 人类与生物:了解人类与生物的关系,认识生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5. 生态环境保护: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心得。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生物的世界。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生物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的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生物资料和图片。
2. 准备户外实践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3. 设计好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识别身边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 学生能理解人类与生物的关系,认识到生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 学生能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表现出环保意识。
4. 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分析和讨论。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身边的植物:介绍常见的植物种类,讲解植物的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
3. 探索常见的动物:介绍常见的动物种类,讲解动物的特点和习性,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
4. 认识微生物的世界:介绍微生物的种类,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
5. 了解人类与生物:讲解人类与生物的关系,强调生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 生态环境保护: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引导学生培养环保意识。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1.1.1 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教案
第一节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能够说出科学观察的基本步骤并掌握科学观察法。
(探究实践、科学思维)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所观察生物之间的异同,并尝试提出探究问题。
(科学思维、探究实践)
3.通过观察了解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增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责任感。
(态度责任)
◆教学重难点
说出科学观察的基本步骤并掌握科学观察法。
◆教学过程
要避开可能存在危险的生物或场地。
【对比观察】杨树、柳树是周边环境中常见的植物,在观察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填写相应的表格:
【观察】如果周围有光叶子花,请仔细
【思考分析】通过刚才观察,想一想观
惊扰动物。
【过渡】我们在观察的同时还要做好观察记录,并认真填写观察记录表。
在观察记录表中我们要记录观查人、班级、观查地点、观查时间、有的还有观查时的天气情况,同时还能自行设计具体的观察内容。
【强调】无论是怎样的观察记录表,我。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
1.1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学目标:1. 概述生物学的概念,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和基本特征2.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举例、教师讲授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图片:①蚂蚁:下雨前搬家!②大雁:南方也是我的家!③春芽:我也想长高哦!④蜜蜂:花蜜是我的最爱!⑤向日葵:我的笑脸总是迎向太阳!⑥织布鸟:家的感觉真好!世界是如此的神奇和美妙!在自然界里,我们可以观察到蚂蚁觅食、大雁南飞、春芽吐绿、蜜蜂采蜜、葵花向阳、小鸟的筑巢和觅食等等,这些都属于生命现象。
你能举例说出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命现象吗?一、生物的概念什么是生物?你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物的概念吗?小结: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思考:熊猫玩具是生物吗?机器人是生物吗?活动:火眼金睛辨识生物和非生物展示图片:白头叶猴、手上的细菌、水蚤、蘑菇、落叶、蝉蜕后的壳讨论:在我们周围是否生活着我国特有的珍稀生物呢?二、生物的基本特征1. 生物大多都有细胞结构多媒体展示图片:一只美丽的蝴蝶落在树叶上举例说出自然界中常见的生命现象,如蚂蚁搬家、燕子衔泥、孔雀开屏等。
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物。
说出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说出机器人和熊猫玩具都不是生物。
观察图片,思考、说出白头叶猴、手上的细菌、水蚤、蘑菇是生物;落叶和蝉蜕的壳是非生物。
观察图片,从图片上获取信息,动物由动物细胞组成,植物由植物细胞组成。
一只美丽的蝴蝶落在树叶上,虽然它们看起来那么的不同,但它们有共同的特征。
观察图片,说一说动物和植物相似的特征是什么?小结:生物体大多都是由细胞构成。
2. 生物能生长和发育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文字:一颗小小的檞果经过一段时间能长成一棵大橡树,想一想幼苗是如何长成橡树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多媒体展示图片:葵花籽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生物的另一特征是生长和发育。
生长是变大的过程,如一粒向日葵种子萌发、生长,长出幼嫩的小叶,这就是生长。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1.1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PPT。
【学生】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PPT,看看几张图片判断哪些属于生物,哪些不是?并思考所有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讨论思考。
二、讲授新课(一)认识周围的生物【教师】请同学们准备好纸和笔,我们观察一组图片(展示PPT),大家边看边把画面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分开记录下来,看谁记得最多,分得准确。
准备好了吗?开始。
【学生】一边认真观看一边紧张记录。
【教师】(及时评价)先从数量上了解情况,如记录了3种生物的同学请举手,4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5种以上的请举手等。
然后请2~3名同学谈谈记录情况,给予评价鼓励。
【教师】你们是怎样把它们区分开来的呢?【学生】因为生物是有生命的。
【教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有哪些特征。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教师】(展示PPT)这是一只正在捕鱼的小鸟,我们看看小鸟有一些什么特征?再想想这些特征其他生物是不是也具有?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标本或实物,对照小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并进行热烈的讨论)小鸟要吃东西,需要营养,人和其他动物也需要营养。
【教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也需要营养吗?【学生】植物也需要,我们为植物浇水、施肥就是为它们提供营养。
【教师】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生长。
生物还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小鸟要呼吸,如果没有氧气会弊死的,人和动物都需要呼吸。
【教师】很好!那么植物需要呼吸吗?【学生】要,小学自然课里讲菜窖里有大量的CO2,这就是菜进行呼吸时放出来的。
【教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会吸收大量的CO2,释放大量的O2;而在黑暗的环境中正好相反。
1.1.1+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1章认识生物第1节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
2、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所学到的生物进行归类3、描述身边的生物及它们的生存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调查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2、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观察和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生活环境。
三、教学步骤1、新课导入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的主要特征,大家还记得生物的基本特征共有那几点吗?学生:一共8点。
课件展示生物的特征。
教师:同学们都回答的很好。
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生物,同学们在校园漫步的时候是否有留意过我们的学校里面都有哪些生物呢?学生:有植物、有动物。
教师:同学们都是爱观察,爱生活的孩子呀。
我们语文课文当中曾经也学习过这样一篇描述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的文章,这篇文章出自著名的作家鲁迅的之手。
大家知道是哪篇文章吗?学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非常棒。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这篇文章。
请学生阅读教材页“想一想,议一议”。
2、新课讲授教师:鲁迅的百草园里面都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呢?哪位同学可以举手告诉我这个答案。
学生:植物:皂荚树、桑葚、菜、树、菜花、草。
动物:蝉、叫天子、油蛉、蟋蟀、黄蜂。
教师:这些动物都生活在什么地方呢?学生:昆虫及其栖息环境蝉(树上)油蛉(泥墙根处)蟋蟑(泥墙根处)鸟类及其栖息环境:叫天子(云雀)(草丛中)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课件展示。
教师:鸟类的生活环境是哪?昆虫的生活环境呢?昆虫吃什么呢?学生:鸟类属于空中飞行的动物,昆虫属于陆地生活的动物,有食草昆虫,也有食肉昆虫。
教师:如果给鲁迅的百草园中的生物进行分类,你会怎样分类呢?学生:可以按照生活环境分类,也可以按照食性分类。
教师:非常棒。
我们了解了鲁迅的百草园中各种各样的生物,接下来我们来尝试了解一下我们的学校里都有哪些生物。
提问:要了解学校里面有哪些生物,需要采取科学方法。
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种科学方法是什么呢?学生:观察法。
教师:没错,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调查法。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周围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认识到生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引入话题:讨论学生周围的生物和环境。
展示一些常见的生物图片,如花草、动物等。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学生观察周围的生物和环境。
2. 学生分享他们对生物的观察和体验。
3. 教师展示生物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和表达。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对人类生活的作用。
章节二:植物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植物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教学内容: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根、茎、叶等。
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类周围的植物。
1. 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注意其根、茎、叶等特征。
2. 学生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植物分类,如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等。
4. 学生进行植物观察实践活动,记录植物的特征和变化。
章节三:动物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动物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教学内容:介绍动物的基本特征,如骨骼、肌肉、感官等。
讲解动物的生活方式和适应性。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类周围的动物。
教学活动:1. 学生观察周围的动物,注意其骨骼、肌肉、感官等特征。
2. 学生学习动物的生活方式和适应性的概念。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动物分类,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4. 学生进行动物观察实践活动,记录动物的行为和习性。
章节四:微生物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介绍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讲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类周围的微生物。
教学活动:1. 学生观察周围的微生物,注意其特征和存在形式。
2. 学生学习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概念。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微生物分类,如有益微生物、有害微生物等。
七年级生物上册 1.1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 苏教版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分析问题,表述观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共性。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分组搜集所知道的生物名称、图片并选l~3种附简介(生活习性及用途)。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植物。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首先介绍生物这门学科的地位、所学内容和意义。
其次介绍七上目录和学习指南,目录总共有3个单元、7章和23节;每节的学习内容有5个方面,分别是目标系统、图文系统、评价系统、活动系统和拓展系统。
导入新课:广阔的自然界,山川秀丽,花木丛生,实际上组成它的物体不外是两大类(稍顿,引起学生思考):一类是没有生命的,如(停,引导学生回答)太阳、空气、山石、河水……另一类是有生命的,如……(学生说出的大多是动物、植物)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微小的……(生答:细菌、病毒……)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
看教材P3、4,请同学们思考这些内容主要说明了什么,并加以概括。
我们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和数量巨大,植物有多少种?(学生回答有30多万种),那么动物呢?(学生回答有150多万种),除了植物和动物之外还有没有生物了呢?(学生回答有,请一些同学回答)生物世界绚丽多彩、奥妙无穷,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植物约有30多万种,动物更多,约有150多万种,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学生讨论:通过课件来完成教学过程。
课后作业:看书第5页的内容,思考如何判断生物与非生物。
第二课时那怎么叫有生命呀?生命有什么现象?老师一手拿瓶栽吊兰,一手拿一支粉笔,问学生,吊兰是不是生物,学生说是,粉笔是不是生物,学生说不是,那么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关键是什么呢?小组内(板书)讨论并记下生命的特征。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
我们周围的生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周围的生物,增强对生物的感知和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深入了解生物的特点和生存环境。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
2. 了解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3. 探讨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了解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2. 难点:培养学生对生物的保护意识和环保素养。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生物,了解其特点和生存环境。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生物的认知和感悟。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生物的多样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常见的植物和动物图片、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等。
2. 准备户外实践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3. 提前安排好户外实践活动的地点和时间。
教案内容待补充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周围生物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以及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生物的认知和感悟。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生物的多样性。
6. 总结: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生物的保护意识和环保素养。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八、作业布置:1. 观察身边的生物,记录下它们的特点和生活环境。
2. 写一篇关于生物的作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观察能力、团队合作等。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概念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周围生物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1. 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2. 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3. 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物,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生物,并讨论其特征。
3. 教师讲解生物的定义和特征,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4. 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分类和命名的实践活动。
5.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二章:植物的世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特征和分类。
2. 培养学生对植物的观察和识别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植物的特征和分类。
2.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3.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并引导学生观察其特征。
2. 学生进行植物观察活动,记录不同植物的特征和生长环境。
3. 教师讲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4. 学生进行植物分类的实践活动,了解不同植物的分类。
5.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三章:动物的多样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观察和识别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 动物的生活方式和习性。
3. 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并引导学生观察其特征。
2. 学生进行动物观察活动,记录不同动物的特征和生活环境。
3. 教师讲解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4. 学生进行动物分类的实践活动,了解不同动物的分类。
5.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四章:微生物的世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2.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观察和识别能力。
我们周围的生物的教案
我们周围的生物的教案第一章:认识生物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3. 培养对周围生物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的定义和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2. 生物的分类和命名: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将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并进行命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注意到的生物。
2. 讨论生物的特征,让学生举例说明。
3. 讲解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方法,进行实物演示。
第二章:植物的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特征和分类。
2. 掌握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3. 培养对植物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教学内容:1. 植物的特征:植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光合作用、能生长和繁殖、具有根、茎、叶等器官。
2. 植物的分类:根据植物的生殖方式,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3.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植物开花结果、植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特征。
2. 讲解植物的分类,进行实物展示。
3. 讲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进行实物演示。
第三章:动物的奇妙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 掌握动物的适应和保护机制。
3. 培养对动物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教学内容:1. 动物的特征:动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
2. 动物的分类:根据动物的背部有无脊柱,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根据动物的生活方式,分为陆地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动物。
3. 动物的适应和保护机制: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动物的保护机制包括伪装、警戒色、共生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动物,了解动物的特征。
2. 讲解动物的分类,进行实物展示。
1.1.1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目标1.简述观察的基本要求,初步学会制作观察记录表。
2.尝试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3.关注周边生物的生活环境,初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观察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观察和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教学准备校园内部分动植物的图片、观察记录表、笔、放大镜、尺子、照相机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镇海林蛙和银杏叶的图片,提问:你们认识图中的动物和植物吗?【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总结:图中的动物叫镇海林蛙,是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图中的植物叫银杏,被称为“活化石”,是原产于我国的珍稀物种。
你们知道吗?镇海林蛙曾被认为是日本林蛙。
后来,我国科学家发现不论是在蛙的外部形态上还是在细胞核内部物质的特征上,镇海林蛙都与日本林蛙有较大区别,从而确定了它是不同于日本林蛙的新物种。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关于生物学问题的答案,我们要去哪里寻找呢?【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展示柳枝上的蝉的图片,引出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描写蝉的一段话。
法布尔曾说过:“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没有任何怀疑为止。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要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来进一步认识生物。
【教师活动】出示幼苗时期的韭菜和小麦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中哪个是韭菜,哪个是小麦?同学们是依据什么特征区分的?【学生活动】思考,回答:一般情况下,韭菜叶要厚一些、光滑无毛,小麦叶上有细小的毛。
而且我们还可以采取“闻”的办法,韭菜叶有浓烈的独特气味,小麦的叶有淡淡的清香。
【过渡】刚才同学们在区分韭菜和小麦的过程中,就用到了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法。
要认识身边的生物,首先要从观察开始。
在我们周边的环境中到底有多少新奇有趣的生物呢?怎样去认识身边的植物和动物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观察。
新知探究一、观察【教师活动】什么是观察?观察不是随便看看,而是“仔细察看”。
我们周围的生物的教案
我们周围的生物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周围生物,增强对生物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
3.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了解生物的特点和生态环境。
二、教学内容1. 身边的植物:了解常见植物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常见的动物:认识常见动物的习性和生活方式。
3. 微生物的世界: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4. 人类与生物:探讨人类与生物的关系,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5. 生态环境的保护: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的生物,记录生物的特点和生态环境。
2. 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的特点、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亲近大自然,了解生物的生长环境和保护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探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四、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各类生物的图片,用于教学展示。
2. 视频素材:拍摄周边生物的生活习性,用于教学演示。
3. 考察工具:如望远镜、笔记本等。
4. 生态环境案例资料:用于分析生态环境问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识别身边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了解其特点和生态环境。
2. 学生能运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分析生物的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的关系。
3. 学生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具备实践操作能力。
4. 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具有环保意识。
六、教学安排1. 章节一:身边的植物(2课时)a. 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1课时)b. 分析植物的特点,探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课时)2. 章节二:常见的动物(2课时)a. 观察常见的动物,了解动物的习性和生活方式(1课时)b. 分析动物的特点,探讨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课时)3. 章节三:微生物的世界(2课时)a.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作用(1课时)b. 探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1课时)4. 章节四:人类与生物(2课时)a. 探讨人类与生物的关系,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1课时)b. 分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探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课时)5. 章节五:生态环境的保护(2课时)a. 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1课时)b. 实践生态环境保护的操作方法(1课时)七、教学活动设计1. 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
1.1.1 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4)不能损坏植物和伤害动物,注意安全。
合作探究二: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归类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对观察的科学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以下的生物,你们能够对它们按照其形态结构或生活环境进行归类吗?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松树、苍蝇、玫瑰、月季、狗、小鸟、鼠妇、蟑螂、老鼠、小鸟、鸡、兔子、
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看教材p3,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问题:
1.观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如。
2.观察时首先要明确和,并制定合理的。
三、探究活动,合作交流
合作探究一:制定观察方案
今天我们要观察一下我们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种类,大家分组合作来制定观察的方案。(多媒的基本特征。
3.学会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并记录观察结果。
重难点
教学重点:调查法的一般步骤;对生物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目标展示
在阅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的时候,不禁被鲁迅笔下的神奇世界所吸引,其实,我们身边的环境中也生活着许多的生物,你们发现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观察一下周围环境中的生物。
五、复习、巩固
1、完成p6练习与应用:
2、完成拓展应用
通过对校园绿化提合理化建议的探究,唤起热爱生命,保护和美化环境的。尊重环境的意识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从小养成态度责任感。
通过精讲使学
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更扎实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一节 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一、什么是调查
二、调查实践目的要求
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
任课教师:蒋昀霓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
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
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
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
在时代性,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
所以,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
但也存在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
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三、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
实施教学时,灵活、应变,既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习层次较高的协商有发展提升的空间。
同时,注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四、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共30课时):
第一章周围的生物3课时
第二章探索生命3课时
第三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课时
第四章生物体的组成4课时
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10课时
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7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