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优等生和后进生同步进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让优等生和后进生同步进步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培优与补差。然而,如果教师上课偏重于培优,那么教学时就会不自觉地增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增加难度,结果会造成潜能生无法消化的现象;如果教师注重基础,强调“双基”,那么教学就会呈现浅显状态,又会造成优生吃不饱甚至不愿吃的现象。那么,教师在课堂同时培优补差是否可能?

许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不可能既培优又补差。所以,把授课的内容定位在中等水平的学生,这种方法最有利于班级总成绩的提高,同时让教师在学校考核中处于有利地位。这种方法不会让潜能生彻底放弃希望,也不会让优生觉得课堂简单无味。可这样的课堂对于培优补差用处不大。潜能生仍旧是潜能生,优生有可能变成中等生。

鱼和熊掌真的不能兼得吗?也不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无论教师把授课层次定位于潜能生、中等生还是优生,其实课堂主体就不再是学生了。只有教师真正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才能实现课堂的培优补差。教师应把时间尽可能地留给学生,让潜能生和优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学习。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优生教潜能生,优生因为“教”而变得更优,潜能生因为被“教”而有所进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优生、中等生、潜能生根据能力大小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不同的分工。

课堂同时培优补差的方式还有许多,只要教师有同时培优补差的意识,就能创造出更多的方法,将鱼和熊掌兼而得之。

在课堂同时完成培优补差,是一个伪命题,甚至是一个错误命题,因为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毕竟,学习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有先天和后天因素,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弱;有的学生喜欢学习,有的学生厌烦学习。因此,在完全不同的教育对象面前,想在课堂同时完成培优补差,无异于异想天开。如果这个命题成立,教育和学习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如果教育能够同时在课堂完成培优补差,教育行政部门就不会为教师课外补课专门下发文件,作出明确规定和限制,许多校外辅导机构就没有了生存空间,许多父母也就不用担心孩子成绩不好而请家庭教师或送到校外辅导机构。为什么会存在这些现象?肯定不是教师在课堂没有认真教,相反,教师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听懂,都优秀。

中小学生培优补差靠课外加班加点“开小灶”“吃偏食”,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因为培优补差的主阵地在课堂。

课堂培优补差的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从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因材施教的最有效方式是分层教学:学习目标分层、学习内容分层、学习方式分层、练习检测分层、评价激励分层,确保“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潜能生吃得了”。

课堂培优补差的教学策略是“抓两头促中间”。一方面,要关注培优,通过栽培优生“专家团”、优生一日一题轮流讲、优生“五点”研究会(常考点、重难点、易混点、易错点、盲点)、优生集智攻关等方式,帮助优生从优秀走向卓越;另一方面,要落实补差,从小组对学、群学对潜能生进行有效帮扶,到教师适时介入对潜能生助学,从多给潜能生提供展示机会,到多对潜能生赏识激励……切实从最后一名,抓起,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课堂培优补差的教学重心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用先进的学习工具。教无定法,教有优法,贵在得法,难在创法。任何一名学生,如果掌握或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同样,先进的学习工具也是生产力,问题漂流本、思维导图、纠错作业、课堂病例卡等学习工具的研发与使用,必将助推课堂培优补差的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