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 说课稿 包含详细的授课过程

合集下载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望洞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洞庭湖的山水描绘得生动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教材中,这首诗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它在前几课学习古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古诗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初步的古诗鉴赏能力,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和教师的引导,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但是,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洞庭湖的了解可能相对较少,需要在教学中补充相关的知识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景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意境。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洞庭湖的美景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朗读指导法:通过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第【1】篇〗一、说教学目标:1.学习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2、学习作者遭遇困境却光明磊落、处变不惊的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

二、说教学重点:物境与心境相交融的艺术特色赏析。

三、说教学难点:感受作者超拔高洁的人格。

四、教学课时: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同学们,这句诗写的是哪个湖泊是洞庭湖,那同学们还学过哪些跟洞庭湖有关的诗句呢学生可能答到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我们就再来接触一首跟洞庭湖词《念奴娇过洞庭》。

看看,作者通过写洞庭,抒发了他怎么样的情怀。

二、整体感知1、准备两分钟,让一两个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

配乐为《秋湖月夜》读音三万顷qǐng细斟zhēn扣舷xián扁舟pīan2、老师配乐朗读。

3、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三、细节感知,理解课文。

(其景其人其情)1、逐句分析上阕。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要理解全词,得读懂这么一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要理解这句,而理解这句的关键,还得把景物和人放到一起来看。

作者到底心会了什么呢(板书:心会)2、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来概括。

-----悠然3、作者身处美景之中悠然自得,那到底洞庭湖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景物特点:开阔静澄澈(板书)朗读上片。

4、逐句分析下阕。

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因遭馋毁而被罢官,北归经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

从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分析:我们说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其中那个金榜题名是多少人一生的梦,多少人为了鲤鱼跃龙门而皓首穷经,当上了官当然春风得意马蹄疾,是人生一大喜事,但是丢了官呢,那又该是怎样的失意人丢了心爱的东西之后总是会愁会哀叹,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这许多愁。

古诗望洞庭说课稿(共11篇)

古诗望洞庭说课稿(共11篇)

古诗望洞庭说课稿〔共11篇〕篇1:望洞庭古诗朝代:唐代刘禹锡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水色一作:山水翠)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屹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注释: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程度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篇2:望洞庭刘禹锡古诗望洞庭刘禹锡古诗《望洞庭》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屹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注释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程度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诗人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

《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

《望洞庭》教案设计《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教案设计篇1教学任务:1、理解《望洞庭》诗意,并写出诗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谁能来述说诗意,并有感情地背诵?2、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3、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指名说。

4、指名背。

二、回忆学法,引导自学。

1、指导回忆《峨眉山月歌》的学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串讲诗句的意思。

3、看图想象。

朗读体会。

运用学法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磨洞潭螺三、流汇报自学情况1、一、二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与月亮叫相互应的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一样。

交流:1、字词意思: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未磨:未曾擦拭过的镜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3、三、四句的意思: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作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遥望;远望。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引导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2、”湖光山色“为什么会”两相和“?3、文中的饿”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1、看图想象,思考讨论。

2、交流。

四、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课文挂图或幻灯。

观察,用文中的词句来描绘图意。

2、观察图,朗读诗句。

指名描述意境。

指导朗读、背诵。

1、师范读2、评读,指点停顿方法和重音。

以赞美的语气来读。

1、生听读。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望洞庭》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望洞庭》。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一、创设情境,感知诗文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板书:洞庭)2、课件展示洞庭湖风光,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物?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4、过渡: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5、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师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

(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

5、过渡:通过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6、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4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4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说出每首诗的大意。

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指导学习《望洞庭》解题,了解诗人:⑴板书课题:望洞庭。

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⑵介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⑴“湖光秋月两相和”: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⑵“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

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

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拓展延伸课后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山水诗背一背,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2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4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4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4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全国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五册古诗词背诵篇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六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山水之间”古诗词背诵篇目【教学目的】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

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

(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

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

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

(3)得出结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精选(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望洞庭》这首诗的意境。

1.2 教学内容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朗读并解析《望洞庭》这首诗。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使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诗歌的意境。

1.4 教学步骤引入诗人刘禹锡的简介,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朗读《望洞庭》这首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第二章:望洞庭的自然景色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洞庭湖的自然景色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色。

分析《望洞庭》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法,展示洞庭湖的自然景色。

使用引导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自然景色。

2.4 教学步骤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自然景色。

引导学生分析《望洞庭》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理解诗人的描绘手法。

第三章:洞庭湖的文化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和地位。

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分析《望洞庭》诗中洞庭湖的文化象征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文献展示法,展示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使用引导思考法,引导学生思考洞庭湖的文化象征意义。

3.4 教学步骤展示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献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望洞庭》诗中洞庭湖的文化象征意义,思考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诗歌创作与欣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和欣赏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创作能力。

4.2 教学内容讲解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和欣赏方法。

分析《望洞庭》这首诗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讲解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和欣赏方法。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望洞庭》说课稿新天二小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编排在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课《古诗词三首》中,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等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点。

一、说教材《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

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

“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

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句意,体会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二、说教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有以下几点:1.诵读体会法:在完成扫清文字障碍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诗句,体会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2.抓字眼体会法:抓“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想象法:通过诵读,来想象诗人所描述的画面。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望洞庭》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 的其中一首,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七言绝句,描写了秋夜月光 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 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 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 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 人的艺术功力。
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 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之一《望洞庭》,下 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 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目录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新课导入,揭示课题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禹锡的《望洞庭》。 2.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3.介绍诗人。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 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 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 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 《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有遗憾的地方,这节课也 不例外。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古诗 的语言文字和听过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感悟作者表达 的思想感情。而忽略了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 社会,进而对学生进行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解释;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绘画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秋夜的宁静美景,通过对月亮、湖面、山色等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句的解读、生字词的学习、诗歌背景的介绍以及诗歌意境的体会。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掌握生字词。

2. 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正确理解并解释一些较为复杂的诗句;将古诗的学习与现代生活相联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望洞庭》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黑板,用于板书。

2. 学具:学生自备笔和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诵读:教师带领学生诵读《望洞庭》,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

3. 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5. 绘画:鼓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板书设计- 诗歌《望洞庭》- 诗人:刘禹锡- 重点词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山水翠、白银盘、青螺- 诗句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突出意境和情感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望洞庭》。

2. 解释: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

3. 写作:写一段关于洞庭湖美景的短文,不少于100字。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不凡的气度和宽广的胸怀。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是古诗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欣赏古诗的范例。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小学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

在古诗学习方面,他们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古诗,对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古诗意境的理解和感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古诗的内容。

2、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精选(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望洞庭》这首诗的意境。

1.2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望洞庭》这首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的意境。

第二章:诗文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望洞庭》这首诗的字词和句子。

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望洞庭》这首诗,解释生词和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如洞庭湖的宁静、月光的明亮等。

2.3 教学方法:通过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创意表达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的创作,表达自己对洞庭湖的感受。

3.2 教学内容:教师提供绘画、写作等创作材料和工具。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出自己对洞庭湖的表达作品。

3.3 教学方法:教师提供创作素材和工具,鼓励学生自由创作。

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洞庭湖的感受和想象。

第四章:小组分享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通过小组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

4.2 教学内容: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

每个小组成员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4.3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合作,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

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和反思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欣赏诗歌、表达情感等。

5.3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总结和反思本次课程的学习。

《望洞庭》教案(15篇)

《望洞庭》教案(15篇)

《望洞庭》教案(15篇)《望洞庭》教案(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洞庭》教案1一、学习《独坐敬亭山》(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四)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二、学习《望洞庭》(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望洞庭》说课稿6篇

《望洞庭》说课稿6篇

《望洞庭》说课稿6篇《望洞庭》说课稿1【说教材】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展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才能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忽略。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的)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风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才能。

(智能目的)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的)在这些目的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的,要求人人到达。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的,让根底好的学生有开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略)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4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5篇)

4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5篇)

4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5篇)《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

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某某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寺两首中的一首。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3】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大脑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板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板书:洞庭
2、课件出示洞庭湖的图片资料。

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

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多媒体出示洞庭湖地理位置,然后出示秋月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3、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将标题补充完整。

“望洞庭”
【二】自读理解,想象画面
(一)自读自悟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庭、潭、螺、
2、再读思考初步感受
问: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情况下的洞庭湖景色?…(月下风平浪静时的洞庭湖景色。

)诗人看到了那些景物?…联想到了什么?…
(二)指导理解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多媒体出示)
问: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这里用来点明时间)和:和谐、协调,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铜镜没打磨以前亮但是不清晰)
试着翻译: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秋夜是最晴朗的,秋月是最皎洁的,秋水是最平静的。

诗人这次来观赏洞庭湖的风光,正是在一个清秋月夜,而且是水面无风的时候。

可以想象,呈现在他面前的,会是怎样一片宁静、和谐的湖光月色了。

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说:这很像是还没磨光的镜面啊!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

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2、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
遥望:远望;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简介君山的传说。

(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

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二妃墓。

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

君山现有古迹二妃墓、湘妃庙、柳毅井、飞来钟等。


问: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
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的美景。

问:这句诗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山水,你读出来了吗?
这首诗的妙处,全在于几个生动的比喻。

它们不但表现了月下洞庭的迷人景色,而且映衬出诗人自己的形象: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不过是一面铜镜,一具银盘,美而神秘的君山,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螺壳。

如果不是站得高、看得远,如果没有宽广阔大的胸怀,要这样视大为小,举重若轻,那是不可能的。

3、三个比喻的用法,(PPT)看到…联想到…
【三】朗读诗句体验诗情
1、播放音频,学生倾听。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吟诵吧!
2、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下面我们再次边读读这首诗,边领略它的美好景色。

3、试着背诵。

看PPT,填写完整的诗句。

4、补充介绍有关洞庭湖的诗句。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四】布置作业总结延伸:
1 我能有感情的把古诗《望洞庭》背给家长或小伙伴听。

2 我可以把古诗《望洞庭》默写下来。

3 我能把古诗《望洞庭》的意思讲一讲。

4 我还能搜集有关洞庭湖的一两首课外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