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人口用地规模预测

黄山市人口用地规模预测
黄山市人口用地规模预测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30)

专题研究报告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黄山市城市规划局

黄山市规划设计院

2010.10

目录

专题一:黄山市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专题报告专题二:黄山市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定位与发展目标专题三:黄山市旅游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研究

专题四:黄山市主城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分析

专题五:黄山市产业发展研究专题报告

专题六:黄山市南部城镇群生态基础设施专题研究

专题一:

黄山市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专题报告

前言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部,地处皖、浙、赣三省结合部,西南与江西省景德镇市、婺源县为邻,东南与浙江省开化、淳安、临安县交界,东北和西北分别与本省宣城、池州两市接壤。屯溪距上海446公里,距合肥409公里,距南京372公里,距杭州240公里。

黄山市现辖三区四县和黄山风景区,即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市政府驻地设在屯溪区,全市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

黄山市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不仅有大自然造就的天下无双的山水风光,而且有大量展现中国古老文化的人文景观。众多的旅游资源使得黄山市的旅游发展拥有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也使得旅游产业成为黄山市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也带动了黄山市旅游人口的快速增加。

未来黄山市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新的发展要求,科学研究和预测城市人口、用地规模对黄山市城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部分城市人口规模预测

一、现行总体规划实施情况

(一)城市发展目标和实施情况分析

现行总体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于2002年,总体规划实施以来较好地指导了黄山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黄山市积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经济社会呈现出“增长速度加快、发展活力增强、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和谐”的良好态势。但现行总体规划对黄山市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态势估计仍嫌不足,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等指标均超出或接近总体规划2010年规划指标,现行总体规划目前已对黄山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形成了一定束缚。

表1-1:黄山市现状各项经济、社会指标与现行总规对照表

指标

现行总规规划指标2007年

现状2005年2010年2020年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140 200 400 215.1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9400 13000 26000 14500 全市总人口(万人)148 150 155 149 城镇化水平(%)33 40 58 38.2 旅游接待量(万人)2001年:555 1500 旅游收入(亿元)2001年:17.7 110 外汇收入(万美元)2001年:3500 17000

城市建成区人口(万人)主城区屯溪区18 22 30 24.5

30.74

徽州区 4.6 5.5 7.5 6.24

副城区黄山区 4.9 6.0 8.5 6.68 合计27.5 33.5 46 37.42

城市建成区面积(k㎡)主城区屯溪区18 31.84 27.1

34.15

徽州区 5.5 7.52 7.05

副城区黄山区 6.0 8.5 7.5 合计29.5 约35.5 47.85 41.65

城市人均用地面积(㎡/人)107.3 按106 104.0 111.3 备注:屯溪区城市人口及建设用地统计数据包括经济开发区相应数据。

(二)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情况分析

现行总规:城镇化水平

近期(2005)33%,中期(2010年)40%,远期(2020)58%。

实施情况:

2007年,黄山市城镇化水平达为38.2%。黄山市三区规模扩展较快,市域城镇体系的中心——黄山市中心城区辐射力、集聚力进一步增强;耿城、谭家桥、汤口和溪西南等城镇发展相对较快;一般乡镇发展普遍缓慢。区县进行了撤乡并镇,乡镇数量由2004年的142个减少为现状的101个。

(三)现行总体规划人口预测与实施偏差分析

1、主城区城市人口预测及实施偏差分析

(1)现行总规预测:

1)屯溪区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05年)18万;中期(2010年)22万;远期(2020年)30万。

2)徽州区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05年)4.6万人;中期(2010年)5.5万人;远期(2020年)7.5万人。

3)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05年)22.6万人;中期(2010年)27.5万人;远期(2020年)37.5万人。

表1-2:黄山市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万人)

数量年份

城市常住人口城市暂住人口城市人口

屯溪

城区

徽州

城区

合计

屯溪

城区

徽州

城区

合计

屯溪

城区

徽州

城区

合计

2000年

(现行总规基准

年)

10.8 3.5 14.3 1.7 0.3 2.0 12.5 3.8 16.3

2010年

(现行总规预

测)

18.3 4.8 23.1 3.7 0.7 4.4 22.0 5.5 27.5

2007年18.0 4.4 22.4 6.5 1.8 8.3 24.5 6.2 30.7 备注:屯溪区城市人口统计数据包括经济开发区相应数据。

(2)实施情况:

1)到2007年底,屯溪区城市人口规模为24.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18.0万人,暂住人口为6.5万人,超出现行总规预测2010年的22.0万人。

2)到2007年底,徽州区城区(岩寺)人口规模为6.24万人,超出现行总规预测2010年的5.5万人。

3) 到2007年底,主城区城市人口超出现行总规预测2010年人口2.8万人。

(3)实施偏差原因分析:

1)主城区常住人口稳步增长,区域人口向主城区集聚的趋势明显。

屯溪、岩寺城区常住人口稳步增长,2001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7.5%和4.0%,区域人口向城区集聚的趋势明显。

2)现行总规实施以来,主城区暂住人口增长较快,现行总规对此估计不足。暂住人口增长较快的因素有:

①现行总规对黄山市城市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估计不充分,黄山经济开发区以及城北工业园区不在现行总规的规划建成区内,人口规模预测未考虑到两个产业园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开发区的建设带来主城区暂住人口的非常规增长;

②现行总规人口规模预测未针对黄山市城市的特殊性考虑旅游暂住人口因素。现行总规实施以来,主城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固定资产投入大幅增加,集聚力增强,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居民来黄山旅游、居住、就业,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和旅游持续人口迅速增加;旅游持续人口达2.15万人,占城市人口的7%以上。

○3主城区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迅速,在城市大、中、小学接受教育的外地学生人数在主城区已超过1.1万人。

2、副城区——黄山区城区(甘棠)城市人口预测及实施偏差分析

(1)现行总规预测:

近期(2005年):4.9万人;中期(2010年):6.0万人;远期(2020年):8.5万人。

(2)实施情况:

到2007年底,黄山区城市人口规模为6.68万人,超出现行总规预测2010

年人口0.68万人。

表1-3:黄山区城区(甘棠)城市人口规模(万人)

数量

城市常住人口城市暂住人口城市人口

年份

2001年(现行总规基准年) 3.5 0.5 4.0 2010年(现行总规预测) 4.9 1.0 6.0 2007年 4.92 1.76 6.68 (3)实施偏差原因分析:

1)城区常住人口稳步增长,区域人口向城区集聚的趋势明显。

2001年—2007年,黄山区常住人口增长率为5.8%,由2001年的3.5万人增长至2007年的4.92万人。

2)暂住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并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

2007年底,黄山区城区(副城区)总人口为6.68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4.92万人,暂住人口为0.96万人。暂住人口增长较快的因素有:

①近年来,甘棠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固定资产投入大幅增加,集聚力增强,吸引周边市县居民到城区居住、就业,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迅速增加;

②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迅速,职业学校及民办小学接受教育的外地学生人数已超过0.2万人;

○3旅游人口迅速增加,旅游持续人口达0.8万人,占城市人口的12%左右。

二、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因素分析

(一)旅游资源突出,旅游人口飞速增加,也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黄山是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之一,近年来,黄山坚持以旅游经济为中心,大力推进旅游国际化,“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

黄山市是目前国内唯一拥有两处世界遗产地的地级市。市域现有国家5A级、4A级景区共16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4个,国家级以上旅游资源的密度

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倍。享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美誉的黄山风景区在国内最早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3项桂冠,也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之一。

独特的无可比拟的自然风光、与自然和谐的古村落与古建筑、美仑美奂的徽州三雕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与国际游客,从事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人员也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旅游接待量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其中入境游客68.5万人次,创汇1.4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6.7%、15.3%、16.7%和19.7%。庞大的旅游人群,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黄山市的城市建设提出了较更高的要求。

(二)经济快速发展,中心集聚能力增强

黄山市积极贯彻宏观调控政策,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00.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15亿元,年均增长12.3%;2007年的财政收入达20亿元,是2002年的2.5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8∶32.4∶47.8调整到14∶37.5∶48.5;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4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300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是2002年的5倍;茶叶年产值突破7亿元,8家企业入选中国茶叶行业百强。

随着黄山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黄山市的产业空间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吸引周边地区人口进入黄山市城市,促进黄山市城市人口增加。

(三)各类产业园区的建设成为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黄山市在坚持做大做强旅游业的同时,注重工业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区域集中。2007年,工业增加值达60亿元,年均增长1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6.5%提高到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33户,五年净增199户。累计完成技改投入73亿元,2个产品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园区建设快速起步,全市工业区累计完成各类投资114亿元,入园企业550户,年工业总产值达47.4亿元。

其中,黄山经济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25平方公里,2006年7月18日经

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正式筹建省级开发区。规划功能定位以高新技术和环保型工业为主,是融物流仓储、行政办公、商贸金融和居住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式工业新城、城市新区。此外,徽州区、黄山区的各类园区发展迅速,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周边地区的人口集聚。

(四)旅游房产快速发展,到黄山市购置第二房产的外来人口迅速增加

在黄山市旅游业调整结构、迎接新的升级发展之际,旅游房地产也迅速崛起。例如接近屯溪老街的商业旺地、城市花园、维多利亚广场等,只有二手房的租售信息;地处新安江畔世纪广场周围的东方家园、世纪花园等几个楼盘,开盘便已销售一空。

把黄山中心城区作为第二居住地的外地居民逐渐增多。2006年中心城区共售出商品房23.5万平方米,其中,非中心城区的黄山市民购买7.5万平方米,外地人群购买9.27万平方米;2007年中心城区共售出商品房35.70万平方米,其中,非中心城区的黄山市民购买11.98万平方米,外地人群购买商品房11.85万平方米。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2007年间,外地居民在中心城区购置住房的人数约为3.0万人。

(五)城镇人口大量集聚于中心城区以及县城,中心城区城市人口综合增长率近年来涨幅明显

城市化水平在黄山市域空间上表现得极不均衡。说明黄山市的经济发展是以不同强度在地理空间上呈点状的分区域增长极为主,未达到在区域内全面展开、多据点协调发展的水平,城镇人口主要集聚于中心城区以及县城。据近几年黄山市统计年鉴分析,黄山市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近几年一直稳定保持在0.3%左右。黄山市城市经济发展的良好趋势带来了大量的暂住人口,中心城区城市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机械增长率涨幅明显。

三、市域人口规模预测

(一)现状人口及人口变动趋势分析

1、现状人口

(1)市域总人口

黄山市三区四县的市域常住人口,2007年末为147.98①万人(不包括持续旅游人口及未落户常住人口②),其中非农业人口为38.28万人,农业人口为114.7万人,非农人口比重23.84%③,现状城镇化水平38.2%。计入各类未落户常住人口约1.4万人,黄山市域总人口为149.4万人。

(2)人口构成

根据黄山市计生委提供的数据,2007年黄山市常住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3.98:100(正常男女性别比一般为103-107:100),黄山市男女比例位于上述范围内,男女性别比例平衡;0-14岁、14-65岁和65岁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分别为21.83、69.58和8.6,参照国际通用人口年龄类型标准少儿系数判断,中心城区0-14岁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远远低于30%,人口年龄结构属于老年型,此年龄结构类型决定黄山市人口自然增长将逐渐趋缓。从人口文化结构来看,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学、高中、中学、小学教育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分别为2.55%、8.98%、30.80%和41.4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合计占总人口的11.53%,人口文化程度偏低,而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高等人才更是希缺,无法满足城市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2、人口变动趋势分析

1989年以来黄山市总人口呈增长趋势,1995年之前总人口增长较快,1995年至2000年,增长趋于平稳,人口总量稳定在146万左右,进入2000年以后人口增长加快,截止2007年底,全市域人口已达149.4万人。

总人口增长率总体呈增长趋势,1995-1998年下降趋势明显,99年后有所反弹,1990-2001年间黄山市总人口平均增长率为0.19%,2001—2007年增长较快,

①数据来源于2008年黄山市统计年鉴

②未落户常住人口主要为外地来购房以及未转常住的各类技工、培训的学生

③数据取自市公安常住年报统计表

大概在0.3%左右。2004年出现不明原因的人口下降。

图3-1:黄山市市域1978年至2006年人口增长曲线

(二)市域总人口预测

1、人口综合增长率法

采用的预测公式如下:

Y=Y0(1+X)N

Y----预测期总人口

Y0-基期总人口

X---从基期到预测期年均人口增长率

N---从基期到预测期年数

根据人口增长趋势分析,规划期内黄山市域总人口增长以人口自然增长为主。依据黄山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规划,市域人口综合增长率2010年前取值3.5‰,2010年至2020年取值3.3‰,2020年至2030年取值3.2‰,计算得出市域总人口2010年为151.4万人,2020年为156.1万人,2030年为161.3万人。

2、年份与人口规模回归分析法

采用1978年至2007年的市域总人口序列,采用多种方法拟合人口的增长趋势,回归模型如下:

①根据1978-2007年的市域总人口资料进行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拟合曲线:

图3-2:黄山市市域1978年至2006年人口增长曲线

y = 7194.x + 1E+06

R2 = 0.897

式中 y——预测人口数;x——年份;

R2——拟合优度。

由线性方程得出,2010年为152.5万人,2020年为年为157.6万人,2030年163.1万人。

②根据1978-2007年的市域总人口资料进行对数回归预测,拟合曲线:

图3-3:黄山市市域1978年至2006年人口增长曲线

y = 74680ln(x) + 1E+06

R2 = 0.902

式中 y——预测人口数;

x——年份;

R2——拟合优度。

由线性方程得出,2010年为150.2万人,2020年为155.2万人,2030年159.7万人。

③根据1978-2007年的市域总人口资料进行指数回归预测,拟合曲线:

图3-4:黄山市市域1978年至2006年人口增长曲线

y = 1E+06e0.005x

R2 = 0.892

式中 y——预测人口数;

x——年份;

R2——拟合优度。

由线性方程得出,2010年为152.5万人,2020年为157.1万人,2030年163.7万人。

(三)市域总人口预测结论

综合上述四种预测方法,最终确定黄山市域总人口预测结论如下:

近期(2010年)黄山市域总人口为151万人;

中期(2020年)黄山市域总人口为156万人;

远期(2030年)黄山市域总人口为161万人。

四、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城镇化水平预测

以2007年黄山市市域城镇化水平38.2%①为预测基数。

1、城镇化率平均增长法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城镇化水平1998—2004年均增长1.9个百分点;根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04至2020年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近年来黄山市经济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良好,在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导向下,城镇化水平将维持较高增速。1988年黄山市域总人口为137.7万人,城镇人口24.27万人,城市化水平17.6%;2001年黄山市域总人口达到146.7万人,城镇人口38.9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8.4%,2007年黄山市域总人口达到149.4万人,城镇人口56.9万人②,城镇化水平为38.2%。因此,近期黄山市的城镇化发展递增速度按TA=1.4个百分点预测,则2010年城镇化水平为42.4%。远期城镇化发展递增速度按TA=1.5个百分点预测,则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57.4%,至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72.4%。

2、城镇人口平均增长率法

黄山市人口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城镇人口数为56.9万。1988—2001年,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7%,2001年至2007年6年来,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约为 6.5%。随着黄山市经济的发展,乡村劳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将持续很长的一段时期。城镇人口平均增长率按2007年至2010年为5.0%,2010年至2020年为3.5%,2020年至2030年为2.5%进行预测:

2010年城镇人口=56.9×(1+5.0%)3=65.9万人

2020年城镇人口=65.9×(1+3.5%)10=92.9万人

2030年城镇人口=92.9×(1+2.5%)10=118.8万人

2010年城镇化水平=65.9万/151万=43.6%

2020年城镇化水平=92.9万/156万=59.5%

2030年城镇化水平=118.8万/161万=73.7%

3、联合国法

联合国法是根据已知的两个时间点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求得城乡人口增长

①以上数据来自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估报告

②以上数据来自统计年鉴

率差在预测期保持不变,外推求得预测期末的城市化水平,其关键在于确定规划期的城乡人口增长率差(URGD)。

城乡人口增长率差的计算公式如下:

URGD=Ln{[PU2/(1-PU2)]/[PU1/(1-PU1)]}/n

URGD:城乡人口增长率差

PU2 :二期城市化水平

PU1 :一期城市化水平

n:二期距离一期的年数

采用上式计算得到黄山市1988年至2007年间的URGD的平均值约为6.48%。预测2006年至2010年内城乡人口增长率差为6%左右,远期至2030年城人口增长率差有所增加,为6.5%左右。

根据下式预测各期城市化水平PU1,如表所示。

PUt/(1-PUt)= [PU1/(1-PU1)]×e (URGD×t)

t: 距离一期的年数

表4-1:联合国法预测结果

年份2020年2030年城市化水平(%)56.2% 71.1%

(二)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结论

表4-2:几种预测城镇化水平方法的比较

方法预测结果

2010年(%)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平均增长法42.4 57.4 72.4

城镇人口增长法43.6 59.5 73.7 联合国法56.2 71.1

预测结果43 57 72 结论:

近期(2010年)黄山市域城镇化水平为43%;

中期(2020年)黄山市域城镇化水平为57%;

远期(2030年)黄山市域城镇化水平为72%。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根据黄山市各城镇发展现状,确定各城镇发展规模,本表格中城镇人口包括

各城镇的持续旅游人口。

表4-3:黄山市2030年主要城镇规模结构

级别城镇个数

(个)

城镇名称及规模

(万人)

城镇人口(万人)

所占比例

(%)

1 1 屯溪(52.8)甘棠(17.5)岩寺(14.7)85(其中持续旅游

人口12.5万人)

53

2 6 徽城(18)海阳(12)祁山(10)碧阳(6)46(其中持续旅游

人口6.9万人)

28

3 26 仙源(0.9)焦村(0.8)太平湖(0.8)汤

口(1.2)深渡(1.4)杞梓里(1.2)北岸

(1.2)王村(1.2)许村(0.8)街口(0.8)

霞坑(0.7)南源口(0.7)溪口(1.2)东

临溪(1.0)齐云山(0.8)兰田(0.6)流

口(0.6)五城(1.4)商山(0.6)闪里(0.8)

平里(0.8)历口(0.6)渔亭(0.6)呈坎

(0.8)新丰(0.6)三口(0.6)

22.4(其中持续旅

游人口1.2万人)

14

4 23 耿城(0.5)谭家桥(0.5)新华(0.4)广

阳(0.4)郑村(0.4)富堨(0.4)岔口(0.3)

溪头(0.3)雄村(0.5)呈村降(0.3)万

安(0.4)汪村(0.4)秀阳(0.3)金字牌

(0.4)小路口(0.3)安凌(0.3)凫峰(0.3)

宏村(0.5)西递(0.4)龙江(0.3)潜口

(0.4)西溪南(0.5)

8.6(其中持续旅

游人口0.2万人)

5

合计56

162

100

五、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预测

黄山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包含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两大部分。其中,常住人口主要包括规划建成区范围内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暂住人口主要包括常规暂住人口(二、三产业外来从业人口,中专、职校中小学生)以及持续旅

游人口(旅游暂住人口)。

黄山市存在大量的旅游流动人口。按照相关城市规划编制的实践经验,流动人口一般不统计在城市人口中,但对于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容量预测及单项建设用地规模确定时,应当把流动人口按不同的折减系数考虑到暂住人口之中,故本报告引入持续旅游人口(旅游暂住人口)的概念。持续旅游人口是指折减后平均日停留于黄山市城市中的旅游人口。

(一)现状人口分析

2007年底,黄山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为27.33万人①;暂住人口为10.09万人,其中持续旅游人口为2.95万人。

1、主城区现状城市人口

本报告中黄山市主城区由屯溪城区、黄山经济开发区、徽州区城区三部分组成。

(1)常住人口

2007年,主城区常住人口22.41万人:屯溪城区常住人口18.0万人(包括屯溪旧城区、黎阳镇和阳湖镇等五个镇的人口);徽州区城区的常住人口 4.41万人。

(2)暂住人口

2007年,主城区暂住人口8.33万人,其中持续旅游人口为2.15万人。

表5-1:2007年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万人)

常住人口

暂住人口

合计二、三产业

从业人员

大、中、

小学生

持续旅

游人口

主城区

屯溪区18.0 3.6 1.1 1.8 24.5 徽州区 4.41 1.48 -- 0.35 6.24 小计 5.08 1.1 2.15

合计22.41 8.33 30.74 备注:屯溪区城市人口统计数据包括经济开发区相应数据。

2、黄山区现状城市人口

(1)常住人口

2007年,黄山区城市常住人口为4.92万人。

(2)暂住人口

2007年,黄山区城市暂住人口1.76万人,其中持续旅游人口为0.8万人。

表5-2:2007年黄山区城区(甘棠)的城市人口规模(万人)

常住人口

暂住人口

合计二、三产业

从业人员

大、中、小学

持续旅游人口

4.92 0.76 0.2 0.8 6.68

备注:现状持续旅游人口计算依据:2007年,黄山的旅游接待量为1500万人,平均逗留时间为1.5天,黄山市域每天平均接待旅游逗留人口约为6.2万人。按照持续旅游人口在市域内分布的统计数据分析,得出主城区及甘棠的持续旅游人口数。2007年,黄山市中心城区的持续旅游人口为2.95万人。

(二)人口发展趋势

1、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持续较快增长,市域常住人口向中心城区集中趋势明显

2000-2007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在5.81%以上,而同期市域人口增长率仅为3‰。中心城区人口增速大大高于市域常住人口增长速度,市域常住人口向中心城区集中的趋势明显。

2、中心城区暂住人口体现阶段性快速增长趋势

总体上,2000年-2007年,中心城区暂住人口增长体现为两个比较平稳的阶段,即1994-1998年,年均增长率为1.9%;1999年-2005年,年均增长率为6.8%。

3、中心城区城市人口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阶段

中心城区人口近年来都体现持续加速增长的趋势。同时,从产业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形势来看,黄山市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同时整体经济发展表现为较高的增长速度,有着较高的劳动力需求和就业岗位供给能力。因此,城市人口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阶段内,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城市人口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s Vol.26No.1Jan.,2012 第26卷第1期2012年1月收稿日期:2011-08-20 修稿日期:2011-12-22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村镇住宅土地利用分区管制技术研究”(2008BAJ08B03)。第一作者:徐保根(1963-),男,河南焦作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E-mail:xubaogen@zufe.edu.cn Feasibility Assessment on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Types in the Land Use Planning at Village-level XUBao-gen,ZHAOJian-qiang,XUEJi-bin,GUHui-na,FANGAi-jun,DONGChuan-de(InstituteofRealEstate,Zhejiang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Hangzhou310018,China) Abstract: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assessthefeasibilityofruralresidentiallanduseinordertoprovidesufficientreferencesforlanduseplanningatvillagelevelandruralresidentiallandreconsolidation.Methodsusedincludedliteraturereview,expertconsultation,comparativeanalysis,andsumofweights.Theresultsindicatedthatruralresidentiallandusetypesinnewresettlementareascouldbedividedintothreebasicones,i.e.,urban-type,town-typeandcentral-villagetype.Themaininfluencingfactorswerethestructureoffarmers’employment,theeconomiccapacitiesoffarmers,villagecollectivesandthetownandcitythevillagelocates,etc.HuoyutangVillageandXichengVillageinYiwuweretheurban-type;HenggangvillageandBailianVillageinHaiyanwerethetown-typeruralresidentialareas.Itwasconcludedthattheindexsystemandmethodforthesuitabilityassessmentofruralresidentialareashadcertainvalueofapplicationandcouldguidetheruralresidentiallandreconsolidationandlanduseplanningatvillagelevel. Key words:landadminstration;ruralresidentialland;usetypes;suitabilityassessment 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 徐保根,赵建强,薛继斌,顾慧娜,方爱军,董传德 (浙江财经学院不动产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研究目的: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地整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对比分析、权重和法。研究结果:新安置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可分为城镇型、集镇型、中心村型三种基本类型,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农民就业结构、农民经济实力、村集体经济实力、村所在乡镇和县市的经济实力等;义乌市活鱼塘村和西澄村可建成城镇型农村居民点,海盐县横港村和百联村可建成集镇型农村居民点。研究结论:建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及农村居民点整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土地管理;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类型;适宜性评价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12)01-0027-05

浅议城市中心区合理人口规模估算

浅议城市中心区合理人口规模的估算 ——以锦州老城区更新规划为例 王向坤 Wang Xiangkun 【摘要】通常情况下,城市合理人口规模估算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均为增长型模型,较适于大范围的人口总量估算,此类推算方法虽然保证了较强的实用性,但不能通 过合理人口规模来指导规划对城市用地功能结构的调整,是基于居住用地现状 的一种妥协方案。而对于城市中心区等过密疏解型人口规模测算,则较缺乏相 应的理论模型支撑,本次规划将尝试通过中心城区用地空间约束、生态环境约 束以及近几年对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来预估锦州中心 城区的人口规模,以求较明确的锦州市中心城区人口发展目标。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人口规模疏解估算 1)背景综述 辽宁省“五点一线”构想的提出,给锦州市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滨海新区的发展建设如火如荼,而中心城区作为锦州市的核心功能区,因人口密度过大及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大量城市问题,使其已无法适应未来城市的快速发展。2005年3月16日,辽宁省专门出台了《全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将辽宁省棚户区改造推向了高潮。面对全新的历史机遇,如何巩固和强化辽西五市传统中心城市优势,锦州市中心城区的更新发展尤为重要。 2)研究方法 针对锦州市中心城区人口发展现状,基于多种单因子约束分析,估算适宜人口规模,并通过

多种方法及指标校核,最终判定锦州市中心城区合理人口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宜的人口疏解及调配方案。 3)两种疏解型人口规模估算方法:空间用地瓶颈约束法;环境品质瓶颈约束法。 4)两种人口规模校核方法:社区规模校核法;就业岗位校核法。 5)人口现状 a)人口构成 锦州中心城区共含两大区12个街道。两区为凌河区和古塔区,凌河区下辖5个街道,分别为凌安街道、龙江街道、菊园街道、榴花街道、锦铁街道,人口约22.5万人;古塔区下辖7个街道,分别为站前街道、保安街道、天安街道、饶阳街道、北街街道、南街街道和士英街道,人口约17.5万人。两区总面积约12.7平方公里,其中规划范围面积约10.16平方公里,规划区内总人口约39.03万人,18岁以下人口约5.2万人,18-35岁人口约9.2万人,35-60岁人口约18.1万人,60岁以上人口约6.6万人。 b)人口分布 规划区内实际人口密度为3.84万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高的为古塔区天安街道,达到7.04万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低的为凌河区菊园街道,但也达到了1.7万人/平方公里。规划区内人口密度超过4万人/平方公里的共有8个街道,人口密度在4万人/平方公里以下的有四个街道。(表1、图1)

数学建模 人口模型 人口预测

关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影响的研究 【摘要】 本文着重于讨论两个问题:1、从目前中国人口现状出发,对于中国未来人口数量进行预测。2、针对深圳市讨论单独二胎政策对未来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对教育、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影响。 对于问题1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人口增长的特点出发,针对中国未来人口的老龄化、出生人口性别比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提出了 Logistic 、灰色预测、等方法进行建模预测。 首先,本文建立了 Logistic 阻滞增长模型,在最简单的假设下,依照中国人口的历 史数据,运用线形最小二乘法对其进行拟合, 对 2014 至 2040 年的人口数目进行了预测, 得出在 2040 年时,中国人口有 14.32 亿。在此模型中,由于并没有考虑人口的年龄、 出生人数男女比例等因素,只是粗略的进行了预测,所以只对中短期人口做了预测,理 论上很好,实用性不强,有一定的局限性。 然后, 为了减少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这些随机事件对预测的影响, 本文建立了 GM(1,1) 灰色预测模型,对 2014 至 2040 年的人口数目进行了预测,同时还用 2002 至 2013 年的 人口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误差检验,结果表明,此模型的精度较高,适合中长期的预测, 得出 2040 年时,中国人口有 14.22 亿。与阻滞增长模型相同,本模型也没有考虑年龄 一类的因素,只是做出了人口总数的预测,没有进一步深入。 对于问题2针对深圳市人口结构中非户籍人口比重大,流动人口多这一特点,我们采用了灰色GM(1,1)模型,通过matlab 对深圳市自2001至2010年的数据进行拟合,发现其人口变化近似呈线性增长,线性相关系数高达0.99,我们就此认定其为线性相关并给出线性方程。同理,针对其非户籍人口,我们进行matlab 拟合发现,其为非线性相关,并得出相关函数。并做出了拟合函数 0.0419775(1)17255.816531.2t X t e ?+=?-。 对于新政策的实施,我们做出了两个假设。在假设只有出生率改变的情况,人口呈现一次函数线性增加。并拟合出一次函数0.032735617965.017372.5t Y e ?=?-;在假设人口增长率增长20%时,做出了预测如果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到2021年,深圳市常住人口数将会到达1137.98千万人。 关键词:GM(1,1)灰色模型 Logistic 阻滞增长模型 线性拟合 非线性拟合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布局 1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 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2 农村居民点布局中所存在的问题 2.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2.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2.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

xx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研究

目录 第一章前言 (2) 1.1、研究的空间尺度与人口概念界定 (2) 1.2、规划期限 (2) 第二章镇域人口发展现状 (2) 2.1、镇域户籍人口增长特征 (2) 2.2、镇域户籍人口结构特征 (3) 2.3、镇域户籍人口空间特征 (4) 第三章镇域人口规模预测 (5) 3.1、镇域户籍人口规模预测 (5) 3.2、镇域常住人口规模预测 (5) 第四章镇区人口规模预测 (7) 4.1、镇区人口发展现状 (7) 4.2、镇区人口规模预测 (7) 第五章镇区用地规模预测 (8) 5.1、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分析 (8) 5.2、镇区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8)

第一章 前言 1.1 本专题研究涉及二个空间尺度:xx (1)xx 121个自然村。总面积38.95平方公里。 (2)理事权、规划区的范围包括xx 721.38公顷。 本专题所指常住人口是指在xx 外来人口,或离开户口地半年以上而调查时在xx 地方都没有登记常住户口(“口袋户口”籍人口是指拥有xx 镇户籍的人口,过半年的外来人口。 1.2、规划期限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3年,规划年限为近期: 2013-2015年; 中期: 2016-2020年; 远期: 2021-2030年; 第二章 镇域人口发展现状 人,增长12.0‰。 2007-2012

1布莱克提出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将人口转变划分为五阶段,即高位静止阶段、早期扩张阶段、后期扩张阶段、低位 静止阶段和绝对衰减阶段。我国西部地区为典型的后期扩张阶段。

表2.6 xx镇各行政村户籍人口分布情况(2012年) 表2.5 xx镇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和就业结构变化(户籍人口)单位:人 2.3 2.3.1 7-10%。 人/hm2。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可编辑 UDC CJ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P CJXXXXX—XX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Code for urban population forecasting (讨论稿) 200X-XX-XX 发布200X-XX-XX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Code for urban population forecasting CJXXXXX—XX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200X年X月X日 中国×××出版社 200×年北京

前言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函[2005]84号)的要求,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被确定为《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的主编单位,并会同哈尔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共同编制完成。 在本规范的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在深入总结国内城市规划中有关人口预测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进行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人口统计标准,预测方法的选取、使用和表达、成果的校验和表达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注意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寄交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红荔西路8009号规划大厦4楼东,邮政编码:518034)。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北京大学 中山大学

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规范措施分析

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规范措施分析 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的规范措施分析摘要: 城市人口预测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首要工作,合理的预测城市人口对于城市合理的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了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中应进行规范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 人口预测是指以人口现状为基础,对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提出合理的控制要求和假定条件——即参数条件,从而获得对未来人口数据提出预报的技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精神生活同步提高,人口不断的向城市集聚,致使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因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与城市人口规模密切相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主要是根据城市人口规模来确定的,因此,人口规模预测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 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预测的不准确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目前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对其中人口规模预测的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评定以后主要概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基本概念不统一 一般来说,提到城市人口规模,往往会涉及到两种概念:人口概念以及空间概念。从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的案例来看,两种概念的 运用出现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就人口概念来说,就有总人口、常住城市人口以及非农人口实际居住人口、暂住人口、户籍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等概念。就城市空间范围的概念来说,就有规划区、市区、主城区、建成区、中心城区、市域等多个概念。那么将人口概念与空间概念相结合以后,组合起来的概念就更加复杂,而就目前的城市规划而言,“城市人口”的概念非常的笼统、模糊,在人口规模统计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的分歧,由于运用的不一致,与统计部门的数据结果缺乏相应的统一。统计口径不一致,基础数据误差较大除了运用的概念过多、过于复杂、不统一所导致的概念的混乱之外,还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同一城市的不同部门统计出不同的数据。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第一,现行的统计口径的设置主要是以行政区范围为主要标准,但是行政区范围常常将非农业人口包括在内,这样的话就与城市建成区人口统计有分歧;第二,农业人口以及非农业人口的统计问题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果只将非农业人

人口数量及结构预测模型

基于Leslie矩阵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探讨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关系着我国发展的关键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人口问题也是我国的根本 问题,可是我国目前人口的发展却出现老龄化严重,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等不良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针对近几年的人口数据做出了一些简要的分析,特别是自从2002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至今,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一定的降低,为了考虑其以后的人口发展情况,我们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对未来人口数量和结构进行一定的预测,并评价其合理性。 从种群的方面出发,在种群的Leslie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将整个中国的年龄按阶段分成20组,通过Leslie矩阵建立起他们的相关关系,我们以最近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研究,通过控制5年内总生育率的倍数来控制每个夫妇所生孩子的个数,通过多次迭代求解,最终可得到:若我国严格采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即每个夫妇仅生一个孩子,则50年后我国的人口将为5亿左右,可见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严重。 为了提出新的政策,我们通过改变其倍数关系来改变其人口的结构,我们发现当生育率为原总和生育率的倍数为1.8左右,也即每个夫妇大约生2个孩子时,从人口数量来看,50年后我国的人数将在10亿左右;而从人口的结构来看,男女比例也接近于1,老少比也比较合适。所以,这应该是一个我们比较容易接受的结果。关于放宽二胎政策的时间,我们通过探索两个不同总和生育率的相关人口变化情况下,发现在2015年对计划生育进行改变,其改变的内容为:在控制人口数量为10亿情况下,在最近50年里,可以对二胎政策给予一定的放宽。 在模型的检验中,在现行总和生育率与原总和生育率的倍数为1.8时,我们通过增大或减小其值时,其效果都不是往老龄化方向发展就是往人口数量急剧上升的方向发展,所以,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报告

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报告

市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报告 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综合平衡法和目标时序预测法两种人口预测方法,可以得出近似的人口预测值。由于中心城区周边4个建制镇距离城区较近,为统筹安排城区镇区发展,将周边的黄田、西湾、鹅塘和莲塘一并纳入城区考虑。通过综合分析,预测规划期内市区人口规模为: ?2002年,现状人口15.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5万人,暂住人口2.6 万人; ?2010年27万人,为人口稳定增长期,年均增长1.5万人; ?2020年45万人,为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期,年均增长1.8万人。 按照建设部颁发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以及现状城区的人均建设用地情况,未来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宜在第IV级内确定,即人均105-120平方米左右。规划用地规模为: ?2010年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内人口为27万人,人均用地按照110平方米, 用地控制在30平方公里左右; ?2020年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内人口为45万人,人均用地按照110平方米, 用地控制在50平方公里左右。 一、城市人口规模 1、现状城区人口规模 按照《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建办规函【1996】40号文件的要求,城市人口规模应反映城市中的实际人口状况。在确定城市用地规模、设施能力和环境容量时,应以居住在城市的实际人口数量为依据。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应以规划建成区内的实际居住人口为测算基础。实际居住人口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居住在城区的非农业人口 ?居住在城区的农业人口 ?居住1年以上的暂住人口(按五普口径则为半年以上) 本次市区规划范围包括八步镇及黄田、西湾、鹅塘、莲塘和沙田镇的部分用地,根据上述原则,本次总体规划人口规模计算以中心城区建成区、4镇镇区为界限,作为计算城市人口的基数。 ?2002年,八步镇总人口为1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7.31万人,农 业人口为1.4万人,暂住人口为2.6万人。

城镇总体规划人口及用地规模预测实例演示教学

城镇总体规划人口及用地规模预测实例 一、人口与城镇化现状分析 (一)镇域现状人口 1、户籍人口数 截至2012年底,XX镇户籍人口总数共31059人,其中户籍农业人口28761人,户籍非农业人口2298人,户籍户数共8321户,户均人口3.73人。 2、登记暂住人口 截至2012年底,全镇登记外来暂住人口共154人。 3、镇域人口总数 截至2012年底,XX镇域总人口共31213人,其中户籍人口31059人,全镇登记外来暂住人口数共154人。 XX镇历年人口变动情况一览表(单位:人)

资料来源:XX派出所(二)镇区现状人口 至2012年底,XX规划镇区范围内共有人口约0.6万人。其中: 1、XX居委人口2298人。 2、登记外来暂住人口154人。 3、镇区周边与镇区呈连片发展、联系紧密的部分自然村人口(包括XX村、^),约3500人。 二、镇域人口规模预测 (一)镇域户籍人口增长预测 XX镇户籍人口数据具有较好连续性,假定户籍迁入迁出制度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等影响户籍人口增长外部环境不发生较大变化,我们采用多种数学方法对2003-2012年的户籍人口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综合确定户籍人口预测结果。 1、线性回归模型 P t = a + bt 式中 P t:第t年末的人口 t:年份 将2003-2012年的户籍人口资料输入EXCEL软件,通过软件的趋势分析功能,建立人口与时间变化之关的线性回归公式:P t = 321.43t -614695.73

根据线性回归公式,预测XX镇户籍人口2020年为3.46万人,2030年为3.78万人。 2、对数回归模型 P t = a*Ln(t) + b 式中 P t:第t年末的人口 t:年份将2003-2012年的户籍人口资料输入EXCEL软件,通过软件的趋势分析功能,建立人口与时间变化之关的对数回归公式: 4876743.35 P t = 645305.51*Ln(t)– 3、指数回归模型 P t = a*e bt式中 P t:第t年末的人口 t:年份 将2003-2012年的户籍人口资料输入EXCEL软件,通过软件的趋势分析功能,建立人口与时间变化之关的指数回归公式:

《人口与用地规模的专题论证报告》

《人口与用地规模的专题论证报告》 城市规模包括两部分的内容,即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在城市规划纲要的编制阶段或总体规划编制前,必须对城市规模进行专题论证报告。 一、城市人口规模 (一)现状分析 扶绥城区及新宁镇历年人口自然增长情况,1950-2003年期间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5.2?。八十年代中期,扶绥城区及新宁镇人口快速增长,从1950年的3660人到1984年的23745人,自然增长率最高年达28.3?;自1984年以后,人口增长速度缓慢下来,自然增长率基本控制在7.0~9.0?之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人口增长速度又有所回升,1998-2003年期间年均自然增长率达到10.2?。 近十年来的人口资料统计显示,扶绥县域的人口连续出现机械负增长,即人口在向县域以外流动。而考察县城人口的机械变动情况可以得知,县城人口在1995年前机械增长很快,基本保持千分之两位数的增长率;1995年后人口出现机械负增长,人口流失的速度一般在10?以内,但进入21世纪,人口机械增长率有所回升,扶绥县城的人口机械变动主要来自于县域内部的人口流动,以及扶绥与南宁之间的人口流动。 2003年县城人口7.19万人,非农业人口4.05万人,县城从事非农业活动、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约1.05万人。 (二)影响扶绥县城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1.城市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区位条件的影响 近年来,借助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扶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形成,扶绥城镇发展的宏观形势一片大好。南友高速公路的开通,将使扶绥的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扶绥三近三沿(近首府、近边境、近机场,沿左江、沿铁路、沿公路)的区位优势,使其一方面形成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一方面利用便利的交通、优惠的政策、廉价的土地吸引外资和建设项目

多种人口预测方法汇总

人口预测方法 人口预测模型的适用性,是决定预测结果的科学性和是否符合人口发展的趋势的先决条件。人口预测作为人口研究中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其预测方法的发展很快,主要的预测方法分为用微分方程方法预测的Logistic 模型,用数理统计方法预测的线性回归模型,用矩阵方法预测的Leslie 模型,具体又包括了人口增长率法、Logistic 模型、Leslie 模型、一元线性回归预测、多元回归预测、自回归法、指数函数法、幂函数法、系统动力学以及适用更为广泛的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等主要方法。 (1) 人口增长率法 人口增长率法是利用所选定的人口增长数学公式,根据基数人口总数,按照一定的人口增长速度推算未来时期人口总数的方法。该法要求人口增长符合算数增长规律,还要求未来人口净增长量或增长速度大小方向均不变(至少相对稳定),其常用的推算公式为:00(1)n p p r n =+或0n p p mn =+。 (2) Logistic 模型 Logistic 模型增长公式为:(1)a bt t m p p e +=+,其中t p 为时刻的人口总数,m p 为人口极限规模,e 为自然对数的底,t 为时刻长度,a 、b 为待定参数。Logistic 模型考虑到人口总数增长的有限性,提出了人口总数增长的规律即随着人口总数的增长,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但对于在短期内如30-50年内人口增长可能呈上升趋势如人口生育率上升、死亡率下降等原因而导致人口呈上升趋势。Logistic 模型在应用中对时间长,人口数据变化大,因此误差较大且不稳定。而小城镇人口的变化就存在人口数据变化较大的特点,所以Logistic 模型对小城镇人口的预测并不适合。 (3) Leslie 模型 Leslie 模型不受短期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中长期预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对人口转折时期的预测具有较高的精度,其模型为:()(1)k k P LP -=。 (4) 一元线性回归法 人口发展过程中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斜率基本保持不变,即各时期人口发展速度较一致,这里将时间作为控制变量,人口数量作为状态变量,确定它们之间的数学模型y a bx =+,其中a y b x =-,22[()()(/) ()/]i i i i i i b x y x y n x x n =--∑∑∑∑∑,一元线性回归法所预测的结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 比较低。 (6) (5) 幂函数法 幂函数法主要是适用于人口发展前期较快,后期逐渐减少的情况。其预测方程为:b y ax =。 (6) 指数函数法 有些地区的人口发展前一段时期较慢,越往后发展速度越快,如城市人口的发展,这种情况下一般选用指数函数模型:0()rt p t p e = ,其中()p t 为时刻的人口总数,0p 为起始时刻的人口总数,r 为人口增长率,t 为时间长度。 (7) 灰色系统GM (1,1)模型 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灰色系统GM (1,1)模型预测的特点是单数列预测,它把受众多因素影响,而又无法确定那些复杂关系的量,称为灰色量,其预测模型为:()(1)[(1)/]/ak x k x u a e u a -+=-+ 。 各种人口预测的方法都具有自身的优点和适用范围,对于不同变化规律的人口发展预测都可以准确的预测出结果,但是每一种方法都有自身的适用范围,在具体方法的选择上必须结合所预测地区的特点,占有数据量的多少,预测时段的长短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以求预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问题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问题 提要本文在深入分析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规模、布局现状及其历史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从规划、融资、政策等方面,提出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巢湖市;农村居民点;措施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全国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的理念,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否合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现状 1、农村居民点数量与用地规模。2005年末,巢湖市土地总面积939,367.47公顷,全市有1,518个农村居民点,平均密度16个/百km2。全市乡村户数101.24万户,乡村人口312.60万人,农村居民点平均人口规模为667户/个和2,059人/个。 2、农村居民点用地区域差异。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72,363.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0%,占建设用地比重的66.34%。户均用地714.7m2,人均用地231.5m2。全市四县一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庐江县>无为县>居巢区>和县>含山县。 对全市5个地域单元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状况进行分析,从含山县的196.7m2/人到庐江县的253.8m2/人不等,大部分县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在200~250m2/人之间。总体上巢湖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较大,人均用地较多。 3、农村居民点动态变化情况。1996~2005年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体上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1998~1999年由于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农村居民点面积有所减少,1999~2003年逐年增加,2003年达到最高值为72,673.30公顷,2003以后逐年减少;2003~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从72,673.30公顷减少到了72,363.16公顷。 二、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中的问题

人口预测方法(总结)

1. 人口总量预测 ⑴人口总量趋势外推模型 图1永康市1985年以来历年的人口变化 ⑵人口增长率预测模型 人口增长率预测模型是根据计划生育有关指标而进行的一种人口预测方法。 数学公式表示为: P = P 0(1 + k )n +A P (3-2) 式中:P 表示规划期总人口(人),P 0表示规划基期总人口(人),△ P 表示规划期间 人口机械增长数(人), n 表示规划年期,k 表示规划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 自然增长率k 可用出生率b 和死亡率d 表示: (3-3) 人 220,000 k =b -d 210,000 200,000 190,000 180,000 年份

年份永康市1989年以来历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 图3永康市1989年以来历年的户籍人口迁移数量

(3)人口离散预测模型 人口离散预测模型也即人口差分方程预测模型,又称“宋健模型”,是我国 自行提出的比较成功的人口发展预测模型,能较好的运用人口普查资料对未来人口进行预测。该模型是根据分年龄的人口结构递推公式进行预测,模型的数学表 达如下: r 2 X o(t)=[1-4oo(t)] ^(t)送h i(t) k i(t) X(t) (3_6) XF(t +1)=[1-B(t)] "Xe + fe i =0,12..,m—1 式中:X o(t)为t年代O岁出生婴儿数,X i(t)为t年代之年龄组人口数,卩oo(t)为t 年出生婴儿当年死亡率,P(t)为妇女总和生育率,即社会人中平均意义下一个妇女在整个育龄时期的生育总数(「2, r1即为生育年龄的上下限),h i(t)为生育模式,反映某一地区某一个育龄妇女生育状态分布,k i(t)为t年代之年龄组女性性别比, M(t)为t年代之年龄组人口死亡率,f i(t)为t年代之年龄组净迁移数。 在模型的具体应用中,课题组工作的重点是如何确定公式3-6中的各种参数。 ①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中的数据是2000年11月1日的数据,而规划所需的数据是年末的数据,课题组将普查的户籍人口分龄人口数按比例修正到2000年底的 统计人口总数作为X i(t);②从普查资料来看45岁以下的性别比比较稳定,为了简化模型,t年代之年龄组女性性别比k i(t)用常量k表示,即采用普查资料中的45岁以下的男女性别比=104.85(女性=100)推算,故k= 0.488326;③根据普查资料,妇女总和生育率取2000年的数据P(t)= 0.8795;④模型中出生婴儿当年死亡率Moo(t)假定与2000年出生婴儿当年死亡率的80%,即采用4OO=3.88%O。⑤从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看来,2000年分龄死亡率的数据波动较大,课题组结合1990 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对2000年分龄死亡率的数据进行移动平均处理,并采用死亡修正80%后作为死亡模式h(t)I;⑥以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龄生育率为生育模式 h i(t):⑦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2000年迁入人口2 032人,迁出人口5 777 人,当年人口机械增长呈负增长,而根据统计年鉴数据(图6),2000年人口机械增长接近于零,故在本模型预测中先按封闭模型进行预测。 将上述确定的参数代入模型3-6,进行计算机模拟预测,得到如下结果:2007 年人口总数为212 648人,2020年为200 600人。另人口机械按增长率预测模型取2000~2007年间的人口机械增长数为△ P =1 OOO 7=7 OOO,取2008~2020年间为^9=2 OOO 13=26 000。则有2007 年人口总数为219 648 人,2020 年为233 600 人。 I移动平均采用公式:A=0.254I+0.5A+0.25H+I

城市规模预测

■城市规模专题研究 城市规模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即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在城市规划纲要的编制阶段或总体规划编制前,必须对城市规模进行专题研究,所完成的研究报告必须经上一级政府的计划、建设和土地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总体规划的编制。 1. 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人口规模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人口发展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对规划期限末城市的人口总数作出判断。 我国目前常用的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有综合平衡法、区域分配法(城市化法)、环境容量法、线性回归分析法等,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可完全信赖,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校核。一般的做法是以一种方法为主,以其它方法进行验算以弥补不足。 (1)综合平衡法 一般来说,一个城市在政治经济比较稳定的时期,城市机械人口增长也是比较稳定的,此时城市人口的增长是由前一年人口加上自然人口增长和机械增长,即: P i=P i-1+N i+M I P - 总人口 N - 自然增长人口 M - 机械增长人口 I - 年份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为稳定值时该公式可以简化为: P j=P0 (1+n+m)j P j - 规划期末总人口 N - 人口自然增长率 M - 人口机械增长率 j - 规划年数 (2)区域分配法(城市化法) 此法以区域国民经济为依据,对区域人口增长采用自然增长规律和机械增长规律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预测城市化水平,将城市人口根据区域生产力布局分配给各个城镇。 P a= P1+ P2+P3+ …P i…+ P n, P a - 区域总人口 P i - 各个城市的人口 (3)环境容量法 根据城市基础设施的支持能力和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计算城市的极限人口。 P max= min{ P1max,P2max,…P imax,…} P max - 城市的极限人口 P imax - 某项基础设施的支持能力或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的最大值。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总则 1.0.4与本规程相关的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有:《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另外,有关部颁规章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和《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统字(2006)60号)。 2 术语 2.0.1~2.0.2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故根据需要本规程对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概念进行了说明。 2.0.3规划范围:是本规程专门规定并使用的一个术语,是指对应于人口规模统计的一个基本空间范围;是因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具有不同的规划空间范围,而规程表达中又需要一个统一的说法而设;曾想用规划区,但又唯恐造成与城市规划区概念的混淆,故而采用了规划范围这个概念。 2.0.5关于流动人口,目前我国规划界和人口学界有不同的理解,区别在于流动人口与暂住人口之间是否有包容关系。为了统一概念,这里采用的是人口学的定义,即流动人口中包含了暂住人口;或者说暂住人口是流动人口的一部分。 在公安人口统计上,暂住人口通常按照不同的暂住时限进行统计,如有一年以上、半年以上、三个月以上、一个月以上等不同的暂住人口。2.0.6关于常住人口,目前规划界和人口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关键也在对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及流动人口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同。规划界一直把常住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作为三个并列概念,认为三者之间是没有交叉和重叠关系的,而在人口学研究以及现实的人口统计上并不是这样。这里采用的基本上是人口统计上的概念;但结合城市规划的需要,在居住时限上做出了“半年以上”的具体要求。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法》中,采用的是“非农人口”的概念,目前我国一

人口预测方法(常见三种)

规划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方法 主要有三种: (1)劳动平衡法。中国城市规划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推算城市发展规模的计算方法。用劳动平衡法计算城市发展规模,首先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划对城市提出的任务,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性质和职能,然后根据城市的职能及远景发展规模,推算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再按照被抚养人口参数推算被抚养人口,最后计算出城市总人口。计算公式如下: 规划期末城市人口发展规模={规划期末基本人口数/[1-(服务人口的%十被抚养人口的%)]}=规划期末基本人口数/基本人口百分比(2)劳动比例法。确定规划期末各物质生产部门的职工总数和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进而推算出城市的总人口。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应将城市人口按其是否参加社会劳动,划分为就业人口和非就业人口两类。然后再根据城市职工分类统计,将就业人口按行业分类,如工业企业、基本建设、交通邮电、农林水利、商业服务、城市公用事业、科教文卫(生)、财政金融、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等类。前四类一般为物质生产部门的职工,后五类为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职工。其次再确定就业人口与全体人口的比例,以推算出规划期末城市总人口。计算公式如下: 规划期末城市总人口=规划期末物质生产部门职工人数/规划期末物质生产部门职工占职工总数%*就业人口占总人口%=规划期末物质生产部门职工人数/规划期末物质生产部门职工占总人口%

(3)职工带眷系数法。根据平均每个职工所带眷属数规划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推算新建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它根据规划期内所确定的厂矿企业、对外交通运输等建设项目及其预定规模,确定物质生产部门职工人数,再从整个城镇着眼,根据生产与生活配套的要求与规定,确定物质生产部门职工与非物质生产部门职工的比例,推算规划期末职工总数,然后再根据单身职工,带眷职工与带眷系数,推算出城市总人口。其公式如下:规划期末城镇人口发展规模=(带眷职工*带眷系数)+单身职工

黄山市人口用地规模预测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30) 专题研究报告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黄山市城市规划局 黄山市规划设计院 2010.10

目录 专题一:黄山市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专题报告专题二:黄山市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定位与发展目标专题三:黄山市旅游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研究 专题四:黄山市主城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分析 专题五:黄山市产业发展研究专题报告 专题六:黄山市南部城镇群生态基础设施专题研究

专题一: 黄山市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专题报告

前言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部,地处皖、浙、赣三省结合部,西南与江西省景德镇市、婺源县为邻,东南与浙江省开化、淳安、临安县交界,东北和西北分别与本省宣城、池州两市接壤。屯溪距上海446公里,距合肥409公里,距南京372公里,距杭州240公里。 黄山市现辖三区四县和黄山风景区,即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市政府驻地设在屯溪区,全市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 黄山市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不仅有大自然造就的天下无双的山水风光,而且有大量展现中国古老文化的人文景观。众多的旅游资源使得黄山市的旅游发展拥有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也使得旅游产业成为黄山市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也带动了黄山市旅游人口的快速增加。 未来黄山市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新的发展要求,科学研究和预测城市人口、用地规模对黄山市城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部分城市人口规模预测 一、现行总体规划实施情况 (一)城市发展目标和实施情况分析 现行总体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于2002年,总体规划实施以来较好地指导了黄山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黄山市积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经济社会呈现出“增长速度加快、发展活力增强、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和谐”的良好态势。但现行总体规划对黄山市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态势估计仍嫌不足,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等指标均超出或接近总体规划2010年规划指标,现行总体规划目前已对黄山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形成了一定束缚。 表1-1:黄山市现状各项经济、社会指标与现行总规对照表 指标 现行总规规划指标2007年 现状2005年2010年2020年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140 200 400 215.1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9400 13000 26000 14500 全市总人口(万人)148 150 155 149 城镇化水平(%)33 40 58 38.2 旅游接待量(万人)2001年:555 1500 旅游收入(亿元)2001年:17.7 110 外汇收入(万美元)2001年:3500 17000 城市建成区人口(万人)主城区屯溪区18 22 30 24.5 30.74 徽州区 4.6 5.5 7.5 6.24 副城区黄山区 4.9 6.0 8.5 6.68 合计27.5 33.5 46 37.42 城市建成区面积(k㎡)主城区屯溪区18 31.84 27.1 34.15 徽州区 5.5 7.52 7.05 副城区黄山区 6.0 8.5 7.5 合计29.5 约35.5 47.85 41.65 城市人均用地面积(㎡/人)107.3 按106 104.0 111.3 备注:屯溪区城市人口及建设用地统计数据包括经济开发区相应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