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导学案拓展阅读
17《昆明的雨》导学案附答案
17《昆明的雨》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
2.了解汪曾祺的昆明情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4.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细微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学习难点】 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细微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幻灯片播放西北黄土高原上白杨树的图片,学生谈对这些树的感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就把视线投向了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创作了散文《白杨礼赞》。
“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就是“礼赞白杨”,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
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自主学习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辟邪..(b ì xi é) 鲜腴.(y ú) 晕倒..(y ūn d ǎo ) 吆.唤(y āo ) 黄焖.鸡(m èn ) 密匝.匝(z ā)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鲜腴:新鲜肥美。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3.作者链接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事、物?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零散”的内容连缀成篇的?【交流点拨】文中的景:一切都是在雨季中。
文中的事:一切都是在雨季,比如逛菜市场、房东送缅桂花、去莲花池边上的小酒馆。
文中的物:仙人掌、各类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土从、干巴菌、鸡油菌)、果子杨梅、缅桂花、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和雨中檐下的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导学设计16、《昆明的雨》
饱涨(zhàng)花骨朵(gū)
3、把握基础(3分钟)
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微课“《昆明的雨》基础梳理”进行学习,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对照订正上一题注音(用红笔改正)。
了解作者: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的散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代表作有:《故乡的食物》《我的家乡》《翠湖心影》等。
背景介绍:
在日寇侵华,平津沦陷的1939年,汪曾祺来到昆明,慕名到“西南联大”求学。课余闲暇,汪先生爱穿行在昆明的大街小巷中,逛书店、逛裱画店、逛做锡箔的作坊、逛茶叶店。在那些艰辛的岁月里,汪先生和当时到昆明来追求真理、寻求智慧的许多名人、教授、学子一样,满腔热忱。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用饱蘸浓情的笔墨,抒写了对昆明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给昆明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课题:16、昆明的雨
导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
2、能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能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审美情趣。
导学重点
能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导学难点
能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审美情趣。
导学资源
导学案、自测题、当堂测评、微课 “《昆明的雨》基础梳理”,平台讨论及活动。
(2)参考组内其他同学笔记完善自己的笔记,将导学案上的生字词和文学常识在组内以听写或问答的形式落实过关。
(3)组长统计本组存在的疑问,整理后拍照上传至讨论区“《昆明的雨》自学反馈”,并在课后进行组内交流。
《昆明的雨》导学案
雨中的美与诗——《昆明的雨》导学案自读任务请结合书本P89页阅读提示,自主阅读课文。
活动一:诗画入文1.作者在第一段写到受好友之托,画了一幅有昆明特点的画,画上有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
读完全文,如果你是作者,你会画什么?2.你可否根据课文内容,将课文凝练成一首短诗,并用恰当的情感朗诵出来?昆明的雨我()昆明的雨。
我忘不了雨季中——()的()鲜腴的()()的()带着雨珠的()我抹不去的那些画面——()坐在石阶的一角吆喝着杨梅在我住过的巷子里有一对( )的( )四十年后依然记得那个那个雨后在莲花池边酒店里()我()昆明的雨。
()()事结合课后阅读提示,课文的物、事、人中蕴含着哪些美?物:()美、()美;人:()美;事:()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那么,雨之精神若写不出,则以、、写之。
赏析任务一:赏析人之美深入阅读文章的8-11段,尝试理解作者的自评。
“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活动一:圈点批注,赏花识人圈点批注课文8-9段,通过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描摹出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进行人物描摹的。
人物形象一:具体语句:描摹手法:人物形象二:具体语句:描摹手法:人物形象三:具体语句:描摹手法:知识补充:“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战国·屈原《离骚》。
译文:兰草抛弃了华美内质而随波逐流,苟且偷生得以位列芳草之班。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战国·屈原《离骚》。
译文:我披上了江蓠和系结起的白芷,又把秋兰编织成索佩挂在身旁。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战国·屈原《离骚》。
译文:我已经种下了九顷地的春兰,我又曾栽就了百亩园的秋蕙。
屈原写的香花如江离、辟芷、秋兰、申椒、菌桂等草木,都有着共同特点——花开清香。
佩在腰间的花或戴在头上,一眼即见,和人的外貌相互映衬,显示人的整体美和活力,彰显人的内在品质,就此开启了文学上香花意象的衬托价值。
《昆明的雨》教案及导学案
《昆明的雨》教案及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短文《昆明的雨》,使学生了解昆明的气候特点;2.学会描写雨的形象化手法;3.能够通过阅读理解短文的整体意思并提取中心思想;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描述雨的形象化语言;2.理解短文的整体意思。
教学难点1.理解短文的中心思想;2.运用形象化语言描写雨。
教学准备课文《昆明的雨》、笔记本、教学PPT等。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引入课题:“你们有没有去过昆明?昆明是哪里的地方?它的气候怎样?”引导学生思考昆明的气候特点和常有的天气现象。
导学(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昆明的雨》,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问有关课文的问题。
然后教师根据问题逐段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整体意思和中心思想。
创设情境(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昆明的美丽山水和雨的照片,引导学生感受昆明的美丽和雨的形象。
然后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课文中描述的雨和现实中的雨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课文中的雨。
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展示他们所写的关于课文中雨的形象化语言,鼓励学生交流和互相学习。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表达雨的形象化语言的方法和技巧。
拓展练习(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题给学生,让学生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批改答案,并对学生答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巩固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昆明的雨的短文,并要求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
同时,教师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的课文。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同时,教师强调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和要求。
板书设计2.教学目标:认识昆明的气候特点,学会描写雨的形象化手法,理解短文的整体意思,培养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3.教学重难点:学会描述雨的形象化语言,理解短文的中心思想。
《昆明的雨》导学案
《昆明的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写作风格。
2、梳理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
3、品味文中平淡自然、饶有趣味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赏析文中精彩的语言描写。
2、难点体会作者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 年 3 月 5 日—1997 年 5 月 16 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2、写作背景《昆明的雨》写于 1984 年 5 月 19 日,首次发表于 1984 年第十期的《滇池》。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在昆明生活了七年,对昆明怀有深厚的感情。
这篇文章便是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回忆。
四、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辟邪()鲜腴()篱笆()吆喝()暮年()苔痕()密匝匝()2、解释下列词语。
(1)辟邪:(2)鲜腴:(3)吆喝:(4)密匝匝:3、朗读课文,思考:(1)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2)文中写了哪些与昆明的雨有关的事物?五、合作探究1、作者围绕昆明的雨,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2、文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3、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我想念昆明的雨”,有什么作用?4、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特色。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六、拓展延伸1、仿照《昆明的雨》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你家乡的雨的短文,表达你对家乡的情感。
《昆明的雨》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昆明的雨》,了解昆明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关爱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昆明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
2. 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地名,如“滇池”、“金马碧鸡坊”等。
2. 感悟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昆明的雨》的PPT或黑板报。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昆明风景图片或播放昆明美景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昆明的自然美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昆明的雨》,了解课文大意,理解昆明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讨论,深入理解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 情感体验,感悟作者热爱之情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
5. 总结拓展,提高认识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关爱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内容:1. 通过分析课文《昆明的雨》中的具体描绘,理解昆明气候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 学习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中的描绘,了解昆明气候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 识别并学习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八、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复杂气候现象,如“四季如春”、“雨季和旱季的交替”等。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明的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3、请学生读读课题。
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7、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理清脉络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
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这篇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1、指名读。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导学案第【1】篇〗一、课题《昆明的雨》(语文八年级)二、教材简解《昆明的雨》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已学习写人记事散文《背影》,托物言志散文《白杨礼赞》,议论性散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
本文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是写景抒情散文。
学生通过对前三课的学习,已对散文这种文体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品味语言。
而本文作为自读课文,更要延续和强化这种方法,贴着文本的阅读才是真阅读。
文章通过描写昆明的雨以及雨季中的人、事、景、物的形、声、色、味等,来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即过往岁月)的想念,抒发了作者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
文章的形很散,内容有一幅题字书画,一个民间风俗,一碗人间烟火,一则从容笑话,一个杨梅女孩,一盘缅桂香花,一对热情母女,一次雨中小酌,一首情味小诗等,但始终只有一个神,就是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爱昆明的雨。
三、目标预设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朗读课文,感悟平淡语言中的不平淡,平淡构思中的不平淡,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爱昆明的雨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感悟平淡的语言中的不平淡,平淡构思中的不平淡,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五、设计理念1、对话互动理念2、自主性学习理念3、培养阅读能力理念六、设计思路1.知识和能力:通过默读课文,找出昆明的雨中的人、事、景、物等内容,体会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通过品读字、词、句、段平淡中的不平淡,体会作者对昆明人、事、景、物的喜爱与想念之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人文情怀。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汪曾祺的一段话导入。
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汪曾祺板书课题:昆明的雨汪曾祺平淡(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17课《昆明的雨》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昆明的雨》导学案任务一:读阅读提示:借助阅读提示找解读文本的密码。
(归纳三点)汪老只是想念雨吗?还想念什么?(请用小诗的形式说说,请看老师示例)任务二:寻词摘句,串联成小诗《我想念》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雨季湿润的空气想念倒挂着的深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金黄色的花(请你细读文本来接诗,抓出景、事、物、人及其特点)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想念()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想念()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想念昆明的雨。
思考:作者所想念的,都是当时的景、物、人(琐细事物),文章的题目是“昆明的雨”,这些跟雨有联系吗?写出理由。
任务三:汪老写昆明雨季这些独具特色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又蕴含着怎样的深情呢?(批注)探究:1.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
——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篱笆的用途让你读到什么信息?)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空气柔和其实是“”柔和。
)3.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
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
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
(为什么特别交代房东这个信息?)4.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
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
《昆明的雨》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
《昆明的雨》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描述的昆明雨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学会珍惜和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通过课文理解昆明雨的特点。
(3)体会作者对昆明雨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昆明雨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昆明雨的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昆明雨的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4. 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有关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反馈。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昆明雨的短文。
2. 拓展作业:(1)学生收集其他关于昆明雨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2)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雨,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珍惜和感恩。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
4.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的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播放昆明雨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昆明雨的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昆明的雨》教案及导学案
《昆明的雨》教案及导学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教学内容课文《昆明的雨》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1.3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通过自读和小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修辞分析:通过例句分析和小组讨论,学习和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情感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反思,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和主题。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理解2.1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昆明的雨》,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注意重要信息和细节。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2.2 课文理解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思考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第三章:修辞分析3.1 修辞手法介绍教师介绍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学生通过例句分析,学习和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2 修辞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第四章:情感讨论4.1 情感理解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和表达课文中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思考情感的表达方式。
4.2 个人反思教师批改和反馈,指导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5.2 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教师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鼓励学生的进步。
第六章:课堂活动与实践6.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就课文《昆明的雨》中的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如:“你认为课文中的昆明雨有哪些特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6.2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写一篇以“雨”为主题的短文,或者画一幅描绘雨中昆明的画。
教师批改和反馈,指导学生的写作和绘画技巧。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导学案定稿(集体教研)
《昆明的雨》学案班级姓名【课前活动】活动一:抄写下列词语2遍,并背诵乍zhà一看辟bì邪鲜腴yú篱lí笆ba 格调吆yāo喝he暮年情味苔痕密匝匝zā zā连绵不断张目结舌活动二:阅读以下资料以及《学习与评价》P80,了解汪曾祺其人资料一:我在昆明呆了七年。
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说,昆明是我的第二故土。
少年羁旅,想走也走不开,其实不真的是留恋湖山,写诗不能不那样说罢了。
但是昆明的湖山是很可留恋的。
——汪曾祺资料二:“曾祺有过一次失恋,睡在房里两天两夜不起床。
房东王老伯吓坏了,以为曾祺失恋想不开了。
”后来是朱德熙卖了自己的一本物理书,换来一些钱,把汪曾祺请到小饭馆替他开解心愁。
汪曾祺喝了酒,浇了愁,没事了。
——《长相思:朱德熙其人》活动三:用心阅读文章,提出疑惑【课中活动】活动一:找寻几个字(词)默读课文及书后“阅读提示”,找出其中你认为对理解整篇课文课文最重要的几个字(词)。
活动二:追随一段足迹1.快速浏览全文,划出直接描写雨的句子。
2.思考:如果没有了雨昆明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以第一人称....按照下列句式在空白处写至少一句话:“我”无处不在,如果没有了“我”,倒挂的仙人掌就不会开花,昆明人家的屋檐就缺少了生机与情趣。
“我”无处不在,如果没有了“我”,()就不会/就缺少()。
活动三:品味一种“美”1.再读课文,用笔在课本空白处写写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昆明的雨”哪一种美?2.你觉得哪一处“美”是最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课后活动】1.抄写本文的生词2遍。
2.推荐阅读:汪曾祺《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
《昆明的雨》优秀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昆明的雨》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通过探究文屮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来进一步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体会本文中作者平淡自然,如话家常,却饶有趣味的语言风格,从语中悟情。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一、文体回顾1、散文,常用来抒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
它通过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手法,表达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感受或发现。
2•散文的特点(“、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形式上:形散:①表达方式多样: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②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③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④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⑤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2)、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晞新明丽(也叫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彖,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走近作者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主要作品有《受戒》《沙家浜》《大淖记事》》等。
《昆明的雨》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
《昆明的雨》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昆明的雨》的背景和作者汪曾祺。
激发学生对昆明及云南雨季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简单介绍昆明及云南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介绍作者汪曾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昆明及云南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昆明的美丽。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汪曾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本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探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段阅读文本,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深入解读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主题和情感。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探讨文本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文本中的主题和情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如对雨的描写象征着生命的滋润等。
第四章:创意表达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帮助学生将文本中的情感和主题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如写一段关于雨的描写或分享一次与雨相关的经历。
鼓励学生运用文本中的情感和主题,进行绘画、摄影等艺术创作。
4.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一些关于雨的图片或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创作,并分享创作背后的思考和感受。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和自己的收获。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反思和总结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和文本内容,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鼓励学生反思学习中的挑战和成长,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昆明的雨-汪曾祺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昆明的雨-汪曾祺》导学案一、课文内容概述:《昆明的雨》是闻名作家汪曾祺的一篇散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昆明的雨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文章中,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展现了昆明雨水的奇特魅力,以及雨水对人们生活的温柔滋润和带来的安宁与喜悦。
二、教学目标:1.了解汪曾祺及其代表作品《昆明的雨》;2.理解作者通过雨水描绘昆明的生活氛围;3.感受雨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意义;4.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三、教学重点:1.了解《昆明的雨》的主旨和主要内容;2.掌握作者通过雨水描绘昆明生活的手法;3.理解雨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雨水描绘昆明生活的情感表达;2.感受雨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五、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昆明的雨水景象,引发学生对雨水的情感共鸣;2.进修:阅读《昆明的雨》,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3.讨论:就雨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总结:总结文章主旨和作者表达的情感;5.延伸:通过写作或绘画等形式,表达学生对雨水的感悟和理解。
六、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昆明的雨水景象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雨水的感受;2.进修:指挥学生阅读《昆明的雨》,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手法;3.讨论:就文章中雨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雨水的意义;4.总结:总结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深层含义;5.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或绘画活动,表达对雨水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评判:1.通过阅读理解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水平;2.通过讨论活动考查学生对雨水意义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通过写作或绘画作品考查学生对雨水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八、作业安置:1.写一篇作文,表达对雨水的感悟和理解;2.绘制一幅画作,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昆明雨水景象。
以上就是《昆明的雨/汪曾祺》导学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感受雨水的美好与意义。
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导学案
课题: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淡而有味”语言;
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领悟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之情。
一、预习导学
给下列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鲜腴()青头菌()黄焖()鸡草茎()
松毛择()浄净炽()红桂花绿釉()吆喝()
花骨()朵密匝匝()
二、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思考:
1、昆明的雨季给作者的总印象是怎样的?
2、昆明的雨还给了作者很多美好回忆,作者想到了哪些景、物、事、人呢?
三、合作探究
分组阅读,圈点勾画,批注交流,品味文中“淡而有味”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语文主题学习•百味人生》(八年级上册4)中《雨的抒情》一课,也是写雨的散文,试分析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五、当堂练笔
今年几场秋雨,让我们着实感受到了成都秋天的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这其中有哪些值得让你回味的景、物、事呢?请你也试着用如话家常、淡而有味的语言,写出你对成都秋天的喜爱,100字左右。
17《昆明的雨》导学案附答案
17《昆明的雨》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
2.了解汪曾祺的昆明情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4.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细微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学习难点】 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细微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幻灯片播放西北黄土高原上白杨树的图片,学生谈对这些树的感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就把视线投向了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创作了散文《白杨礼赞》。
“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就是“礼赞白杨”,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
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自主学习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辟邪..(b ì xi é) 鲜腴.(y ú) 晕倒..(y ūn d ǎo ) 吆.唤(y āo ) 黄焖.鸡(m èn ) 密匝.匝(z ā)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鲜腴:新鲜肥美。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3.作者链接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事、物?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零散”的内容连缀成篇的?【交流点拨】文中的景:一切都是在雨季中。
文中的事:一切都是在雨季,比如逛菜市场、房东送缅桂花、去莲花池边上的小酒馆。
文中的物:仙人掌、各类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土从、干巴菌、鸡油菌)、果子杨梅、缅桂花、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和雨中檐下的鸡。
第17课 昆明的雨(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
2.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
2.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所作小说以短篇为主,《受戒》《大淖记事》等作品浑朴自然,在清淡委婉中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其散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耐人寻味。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
2.背景链接汪曾祺曾在昆明生活了7年,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还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离开昆明后他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写于1984年的这篇散文《昆明的雨》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鲜亮的脚印。
3.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青头菌.()辟邪..()孟.夏()八卦.()篱笆..()黄焖.鸡()蟹.腿()..()晕倒缅甸..()鲜腴.()绿釉.()密匝.匝()()鲜艳()细菌鲜菌()鲜见()菌子(2)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新鲜肥美。
()②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四月。
()③细小零碎。
()④非常浓密的样子。
()⑤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二、探究案1.课文结构梳理2.思考探究(1)文章从一幅表现昆明特点的画开始写起,有什么妙处?(2)第2段只有一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阅读3、4、5段,说说昆明的雨有怎样的特点。
(4)除了写雨,作者还描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人、事、物?(5)作者写昆明的雨,为什么要着力写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6)作者在第10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昆明的雨》教案篇1【知识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__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预习__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说诗情,导入新课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
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
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
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
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
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
嘻嘻哈哈,边吃边聊。
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
然木香花会有的。
猪头肉也会有的。
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二、读文本,整体感知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1、题为“昆明的雨”,__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昆明的雨》导学案
汪曾祺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所写的昆明的“雨”的特点,把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思,了解作者汪曾祺散文的写作特点。
二、预习要求:
1、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默读课文一遍,把不会读或不懂意思的字词圈出来,并查字典解决。
3、第二遍默读课文,把有疑问或感触深的好词好句划出来,并在旁边做批注。
附录:字词检测
一、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xiān yú()
2、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bìxié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
3、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líbā()
4、不时yāo hé一声:“卖杨梅——”。
( )
5、mìzāzā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新鲜,肥美()
2、情调,意味()
3、非常浓密的样子()
4、大声喊叫,呼唤( )
5、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
6、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
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
()
7、没有可以相比的。
()
三、初步感知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昆明的雨》描写了哪些景物以及事件?写出了昆明的雨的哪些特点?
景物:
昆明的雨
事件:
昆明的雨的特点:。
2、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1)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2)这东西这么好吃?!。
(3)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4)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6)文中最后一段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你读出了作者的那天哪些情味?。
3、文如其人,透过文本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汪曾祺?
4、透过文本,你感受到了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哪些特点?请举例说一说。
5、学习完《昆明的雨》你的收获或感受是什么?
四、课外阅读(17分)
翠湖心影
汪曾祺
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
很多城市都有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
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
翠湖可不能挪开。
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
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
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
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
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
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常贴切。
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
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
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
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
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
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
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
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
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
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
因此,昆明人——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
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
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
堤边密密地栽着树。
树都很高大。
主要的是
垂柳。
“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
湖水极清,常年盈满。
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
翠湖的水不深。
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
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
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
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
我以后也再也没看到过这样大片大片的水浮莲。
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
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
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
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③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
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
这是我这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
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
非常安静整洁。
有一个侧院,院里种了好多盆白茶花。
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
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
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
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
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拔,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
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
我们想看的书大都能够借到。
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于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
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
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
④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
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
阁上是个茶馆。
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
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
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昆明的茶馆计帐的方法有点特别: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
喝完了茶,“收茶钱!”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
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
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
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
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
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
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
⑤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
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
“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
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
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
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⑥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
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
⑦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选自《汪曾祺作品选集》)1.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4分)
(1)①段作者为什么认为用“昆明的眼睛”来比喻翠湖是非常贴切的?
答:
(2)⑤段画线句中“不名一钱”和“无穷无尽”该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
2.请从修辞和描写的角度简要赏析②段中的画线句子。
(4分)
答:
3.文章以“翠湖心影”为题,记叙了翠湖在作者心中留下的诸多美好回忆。
请结合文本选择两个方面来具体谈谈你所理解的“心影”。
(4分)
答:
5、结合课文《昆明的雨》和本文,你感受到了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哪些特点?请举例说说。
(5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