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高考真题练习
2024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测试题(含答案)
2024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2021·湖南岳阳月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瓢虫在树干上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研究年龄组成时,通常把所有个体分为幼年、中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段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2021·河北保定摸底)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叙述,合理的是( )A.调查种群密度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若调查鱼的种群密度时所用的渔网网眼较大,调查结果会偏高C.由于环境阻力小,种群“J”型增长曲线达到K值所用时间较短D.自然状态下生物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3.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不正确的说法是( )A.所用标记不能影响刺猬的生命活动B.迁入率和迁出率会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天敌捕食的概率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B .同一种群的K 值稳定不变C .捕捞后大黄鱼种群维持在K 2有利于种群恢复 D .改善环境提高K 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5.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情况下,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B .同一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受环境因素的影响C .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使植被被破坏,其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变D .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6.科研工作者为了预测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该草原1平方千米范围内的田鼠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
备考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精炼专题28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精练)含详解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2023·山东·山东省实验中学统考二模)科学家曾指出,没有一个自然种群能无限制地增长,必然有许多因素使种群数量减少。
图中1、2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随种群密度的改变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1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如自然灾害和气温等B.图中的2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传染病等C.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负反馈调节D.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密度制约因素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2、(2023·山东聊城·统考三模)将捕食者直接捕食造成的被捕食者数量变化称为致命性影响;由于捕食者的存在产生的捕食风险导致被捕食者生理状态、行为方式和栖息地发生改变的间接的、非致命性的影响,称非致命性影响。
人类活动是造成致命性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惊飞距离(捕食者接近目标个体并导致其逃避时,捕食者与目标个体之间的距离)通常作为测量鸟类对非致命性影响的耐受程度的一个指标。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有天敌存在时被捕食鸟的产卵量和雏鸟成活率下降,这属于天敌对鸟的非致命性影响B.当天敌数量过少时,天敌对被捕食者产生的非致命性影响一般小于致命性影响C.朱鹮繁殖期的惊飞距离显著短于非繁殖期,可能是繁殖期育雏使得觅食压力增加D.研究人类对珍稀动物的非致命性影响,有助于规划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范围3、(2023·山东青岛·统考三模)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见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高C.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D.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型4、(2023·山东济南·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生态学家认为,一定时间内,当种群数量增加时,必定会出现临近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种群变动调节恢复至平均密度以适应密度限制,即种群数量具有明显的密度制约效应。
高考生物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专项练习题(带答案)
高考生物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专项练习题(带答案)种群是生物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为帮助大家掌握知识查字典生物网整理了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专项练习题,请大家参考。
1.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B.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C.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D.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解析种群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一群同种生物个体通过种内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其特征是单独个体所不具备的,A、B、D正确。
种群的数量特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传染病使种群死亡率升高,C项错。
答案 C2.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解析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变化,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故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城市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种群数量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
答案 B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解析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集群分布(A)、随机分布(C)和均匀分布(D)。
B为对种群密度的描述。
答案 B4.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解析活动范围小的跳蝻、蚜虫和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一般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A、B、D项错。
高三生物高考复习专题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 A、B两种微藻对磷元素需求较高,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和B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A、B微藻在不同浓度的磷元素下的生长速率曲线。
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为X的环境中,若只考虑磷浓度的影响,那么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可能是【知能定位】本题以磷元素对微藻的生长影响为话题,以曲线的形式,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具有一定的难度。
【解题关键】通过审图,明确甲乙两图的形成条件,并在特定条件下,如只考虑磷浓度的影响,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准确预期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答案解析】D 由甲图可知,微藻A对较低浓度的磷元素环境比微藻B强;由图B知,微藻A在磷元素浓度较高时的生长速率较快。
【易错点击】审题、审图不细致,未明确甲、乙两图的形成条件。
2.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知能定位】本题通过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考查“S”型和“J”型增长曲线的条件及其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
【解题关键】准确把握种间关系、种群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及其准确获取图文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答案解析】C 由图可知:a种群的数量达到K时,b的数量为0,与捕食关系相悖;若两种群为竞争关系,后期a种群的竞争加强是导致b种群灭亡的原因;a种群为“S”型增长,其种群数量会受到自身增长而导致的食物、空间等因素的影响;b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在有限条件下进行的,不是“J”型增长。
【易错点击】不能准确获取图文信息及其对能力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的理解不够是导致本题出错的主要原因。
3.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图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图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C.若此图表示酵母菌生长曲线,则次级代谢产物在ab时期大量积累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知能定位】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及其意义。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讲解与练习上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pdf含解析20200916164
2020-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讲解与练习: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纲展示]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核心概念及重要结论】1.种群特征包括种群数量特征和种群的空间特征。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与迁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常用调查方法包括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4.“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
5.“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6.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通过对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的研究,动态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7.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考点速览】考点一: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其概念为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④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的空间特征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跳蝻。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③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④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⑤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高中生物高频考点训练及答案29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考点规范练29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基础达标1.(2018全国Ⅰ卷)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2.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下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呈“J”型增长的种群中死亡率和迁出率都为0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3.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五点取样时,应选择个体分布较为均匀的区域进行取样B.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不能采用该种方法进行C.对于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D.若重捕时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会导致估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4.(2018江苏卷)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5.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右上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6.20世纪30年代,环颈雉被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后,其种群数量的增长如下图实线所示。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原卷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1.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列属于种群的是A. 池塘中的一群鱼B. 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C. 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D. 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长满了苔藓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B. 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C. 迁入率、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D. 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 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C.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D.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4.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此所做分析错误的是()A.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将会影响到④C. 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③D. 寒假期间某大学城人口数量取决于①、②5.人口学家统计预测人口翻一番的时间为:墨西哥20-40年、美国40-80年,而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这种预测的主要依据是()A. 种群数量和密度B. 种群年龄组成C. 种群性别比例D. 出生率和死亡率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
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 雌虫生殖能力下降B. 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C. 雌性个体也减少D. 种群出生率下降7.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 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B.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8.生态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性比率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柱形图表示性比率),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 秋季更有利于该岛屿社鼠种群的繁殖B. 社鼠种群数量与性比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C. 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D. 性比率通过影响年龄结构间接影响种群数量9.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 1个孩子)。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题型一、种群的特征一、考查形式选择题二、典型例题1.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答案 D解析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仍表现为数量增加。
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2.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D.将M只鹿标记后,在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答案 B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
样方法除适应于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外,一些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生物,如昆虫卵、蚜虫和跳蝻等也可用此法进行密度调查;由于蛇的活动范围较广,故调查其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样方法,而用标志重捕法。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种群密度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得到的密度只是估计值,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将M只鹿标记后,在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根据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可知,该鹿群约有(M×n÷m)只。
三、答题技巧1.种群各数量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2.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2021版高考生物讲练一轮复习课件:3.4.1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提示:防治有害动物应在其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鱼类的种群数量为K/2 时增长速率最大,所以为提高鱼类产量应使其捕获后的数量维持在K/2时。建立 自然保护区,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K值),这样可以拯救大熊猫。
②计算公式:
种群数
第一次捕获并标记数(m) 第二次捕获数(N)
量(M)=
第二次捕获并标记数(n)
③公式成立条件: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④标记的要求。 a.标记不能过分醒目。 b.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寿命和行为不会产生伤害。 c.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3.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为什么?(生命观念——稳态与平衡观) 提示: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 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4.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考虑,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社会责任——关注生物学中的社会议题) 提示: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 措施,减少它们挖造穴巢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
【素养达成】 1.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请说出原因。 (生命观念——稳态与平衡观) 提示:不一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由年龄组成决定,还会受食物、天敌、 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2.人们常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雄性害虫,结合本节内容分析该措施能降低种群密度 的本质是什么?(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 提示:通过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高考总复习生物训练: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稳定、波动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D.当一种生物迁入到新的环境后,其数量的增长一定会呈“S”型曲线2.下图表示某种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CD段兔群不存在生存斗争D.DE段兔群的增长速率几乎为03.(2016年湖南衡阳一模)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B.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150多种生物4.下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5.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B.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ND.在t1~t2时,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6.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105个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7.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如鼠妇、蚯蚓等B.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的个体数,可以求得该种群密度C.在蚜虫活动的范围内,可以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D.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8.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的数量特征》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的数量特征》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4·武汉高三考前冲刺)如图表示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a、b、c、d可分别表示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性别比例B.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短期内不一定保持稳定C.性别比例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2.(2024·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如图表示某自然保护区中,五种植物种群内部各级胸径个体所占的比例。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中数据可通过样方法获取,操作中要随机取样B.各胸径径级个体的比例可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C.径级较低群体中金钱槭占据竞争优势,数量较多D.白辛树种群将走向衰退,应给予重点保护3.图a是某保护区海边潮间带不同龄级的红海榄个体数量,图b是红海榄不同龄级的生存率和死亡率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表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a表明应重点加强对Ⅰ、Ⅱ龄级个体的保护C.a、b表明该种群的密度将越来越大D.a、b表明该种群的Ⅵ龄级的数量将越来越多4.(2022·海南,8)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
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5.(2024·徐州高三检测)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物种丰富度B.粪便DNA 标记法基于个体遗传信息的特异性开展,结果更准确可信C.若调查对象为大型濒危植物,则不宜选用样方法,应采用逐个计数法D.若动物对捕捉器产生了记忆,则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所得结果会偏小6.(2024·武汉高三月考)“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练: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河南省项城二高生物组王荐锋整理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解析: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
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
种群密度会因种群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同一物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如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在夏天种群密度较高,在秋末天气较冷时种群密度就降低。
答案:C2.2012·山东淄博一模科研人员对某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农业生产上在D点时进行捕捞最有利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C.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率最大D.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解析:捕捞最有利的时机应当选择种群增长率最大的时机,即出生率-死亡率的值最大时的B点,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的数量最大。
答案:A3.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的种群结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A.总能量将增加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D.保持稳定型增长解析:根据坐标中种群年龄组成直方图可知:该种群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属于衰退型种群,由此可预测该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会逐渐下降。
答案:C4.下列关于样方法调查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的不一致则舍弃B.无论样方数据大小,只要取其平均值就可接近真实密度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D.多次取样,舍弃数据悬殊的个别样方,取其平均值解析:样方的选取要有代表性,个别样方由于生物生存条件优越或恶劣而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要舍弃其数据参考。
答案:D5.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解析: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是建立在以下假设之上的:被标记的动物混合要均匀,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没有大量个体的死亡、出生、迁入和迁出,被标记的动物要均匀分布,动物应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且标记物不易脱落。
(江苏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四章第1、2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随堂反馈+高考体验,含解析
1.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解析:选D。
分析题图,①、②、③、④分别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表示: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
2.(2012·镇江调研)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解析:选B。
只有在理想的状态下,种群才呈现“J”型曲线;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仍然是“S”型增长;“S”型增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0;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的K值不同。
3.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4时间点防治最好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t1~t2时间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D.甲、乙两种群肯定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由强→弱解析:选B。
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1时间点防治最好。
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甲为衰退型,乙为增长型。
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死亡率小于出生率。
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强→弱。
4.(2010·山东理综)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选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高考真题练习一、选择题1.(2013·课标Ⅰ卷)某农场面积约140 hm 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 2C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 .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标志重捕法以及食物链营养级与所含能量关系等相关知识。
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数量增加,可使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下降;设该农场黑线姬鼠总数量约为x ,则x 100=2802,x =14 000只,故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4 000140=100只/hm 2;群落的丰富度强调的是物种的数目,而不是种群密度;食物链中的营养等级越高,该营养级所含能量越少。
答案:C2.(2013·浙江理综)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A选项中该种群的出生率为20%;一雌一雄婚配制的动物,生殖期雌雄比越接近11,婚配成功率越高,出生率会越高;推迟某动物的性成熟,则出生率会降低;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中,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B3.(2012·海南卷)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
用样方法取样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随机取样,这样可避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A正确。
②各个生长期的个体都要统计。
B错误。
③要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D正确。
根据样方法获得的数据可以对该植物种群的种群密度进行估算。
答案:B4.(2011·浙江卷)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的来源于存活数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Ⅲ)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解析:由表中数据转化成存活曲线图,横坐标应为年龄,纵坐标应为存活数,画出存活曲线可看出刚开始曲线下降较快,之后曲线下降较慢,然后下降逐渐变快最后与横轴相交,所以存活曲线呈凸型。
答案:B5.(2011·重庆卷)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解析:基因突变是自发的,不定向的,环境(黑暗)只能选择变异,不能引发变异;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因素除种群密度外,还有水体溶解氧、食物数量等生态因素;间接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盲鱼作为进化研究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C6.(2011·海南卷)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运到细胞外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解析: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为酒精和CO2,两者都是通过自由扩散运到细胞外。
答案:B7.(2010·山东卷)如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A错误;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B错误;K/2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应在K时,D错误;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C正确。
答案:C8.(2010·浙江卷)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逻辑斯谛增长曲线即“S”型曲线及种群的数量波动和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及应用知识能力。
从图示分析,该坐标图为某种群的个体数量与季节变化的关系,纵坐标为种群个体数量。
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B正确;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 段相似,C正确;年龄结构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D正确;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食物量不变,a点以后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型曲线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A错误。
答案:A二、非选择题9.(2013·山东理综)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
根据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m2。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图中曲线________(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
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_____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_______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______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解析:本题结合农业生产实际综合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
(1)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利用样方法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是取平均值,即(15+18+15+19+15+14)÷6=16只/m2。
(2)一般情况下,作物的价值应大于防治成本,故可判断曲线Ⅰ表示防治成本;两曲线的差值越大则收益越大。
(3)稻田中引入鸭属于生物防治,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鸭的粪便经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成为无机物后被水稻吸收利用,从而促进水稻生长。
答案:(1)随机取样16(2)Ⅰ B(3)农药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无机物10.(2013·重庆理综)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________;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________;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________。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______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解析: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上升;由曲线图可知b→c,物种③为优势物种,物种①因不能耐受弱光而逐渐消失,而物种②因能耐受弱光所以其种群密度降低到相对稳定;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乔木将占主导地位。
(2)该坡地经治理后,在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增加了对大气中CO2的固定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产出。
答案:(1)样方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2)碳元素(CO2)11.(2012·新课标全国卷)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
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
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______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
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
若丙组平均时间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
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群落概念的理解及实验探究能力。
(1)该草原上全部的鹿(包括雌、雄鹿)属于同一种群。
(2)一定自然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组成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