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与疟疾
疟疾和疟原虫解析
较大 1个 阿米巴样,常含空泡 黄褐色,细小,杆状,散在分 布
较大 2个以上 圆形或不规则,空泡消失 黄褐色,分布不匀
较小 1和2个 圆形,空泡不显著 金黄色,细小,结成团块后,呈黑褐色
较小 2个以上 圆形,空泡消失 黑褐色,团块状
大于正常红细胞 12~24个,常为16~18个,排列 不规则 黄褐色,常聚集一侧
主要生物特性
恶性疟原虫
红外期发育天数 裂体增殖周期(h)
5 36~48
红细胞胀大
红细胞斑点
疟色素
红内期裂殖子数 (个) 配子体
蚊内发育天数 (27℃)
无 茂氏点(粗大)
黄褐色 8~26
新月/腊肠形 10
间日疟原虫
8 48
卵形疟原虫 9 48
三日疟原虫 14~15 72
明显胀大
略胀大
无
薛氏点(晚细小) 薛氏点(早粗大) 齐氏点(微细)
(三)裂殖体
大滋养体继续长大,外形不规则或逐渐变圆,核 开始分裂。当核分裂为2~10个团块时,疟色素分 布不均匀,为裂殖体前期。细胞核分裂成为 12~24个时,细胞质也随之分裂。每1小核被一团 细胞质包裹起来,形成裂殖子,此时为成熟裂殖 体。
成熟的裂殖体有12~24个椭圆形的裂殖子,疟色 素聚集成块状,被寄生的红细胞明显胀大。
间日疟原虫
胀大 褪色 薛氏点出现稍晚,红色,细 小数多
恶性疟原虫
正常 正常或稍紫 茂氏点红色,粗大,数少
三日疟原虫
正常或缩小 正常 齐氏点淡紫色,微细
卵形疟原虫
正常或稍胀大. 卵圆形或边缘呈伞矢状。 褪色 薛氏点出现较早,粗大,数多.
较大,约占红细胞直径的1/3 1个 较厚 无
较小,约占红细胞直径的1/6。 1或2个 纤细 无
疟疾的概念
疟疾的概念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Plasmodium)引起的热带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它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
疟疾被认为是由感染疟原虫的孤雌蚊子传播给人类的,这些蚊子通常属于Anopheles属。
当这种感染蚊子叮咬人类时,疟原虫会进入人体内部,经过一系列的生命周期发育,在人体内繁殖和感染红血球。
疟疾的症状通常包括高热发作,伴有寒战、寒冷和出汗。
其他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肌肉和背痛、乏力和恶心。
严重的疟疾病例可能导致贫血、脑部损害、肾功能衰竭和死亡等并发症。
疟原虫有几种不同的物种,包括疟原虫阿片虫(Plasmodium 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快速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恶性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和快速恶性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等。
其中,疟原虫阿片虫是最常见的致病原虫,也是最严重的一种。
预防疟疾的最基本措施包括避免被感染蚊子叮咬,使用蚊帐、穿着长袖长裤和室内使用傍晚和早晨的蚊香。
此外,饮用未污染的水源、正确处理食物、种植防蚊植物等均可有效预防疟疾的传播。
治疗疟疾的方法包括使用抗疟药物治疗,具体取决于疟疾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
通常情况下,疟疾可以通过及时正确的治疗来治愈。
疟疾对全球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大约有数十亿人受到疟疾的威胁,导致数百万人感染,数十万人死亡。
这对于一些贫穷国家而言,特别是非洲国家,疟疾是他们国家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为了解决疟疾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推广使用疟疾疫苗、加强监测和预警、提供免费的疟疾药物和蚊帐、改善卫生条件和宣传教育等。
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球范围内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
疟原虫的名词解释
疟原虫的名词解释疟原虫,又称疟疾原虫,是一种寄生虫,属于原生动物门下的栗孢子虫(Plasmodium)属。
它是引发疟疾的病原体,也是世界上最致死的寄生虫之一。
疟原虫寄生在人体和某些浆状物传播的疟蚊中,通过媒介传播给人类,引发疟疾这一严重的传染病。
疟原虫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健康的威胁。
疟疾是古老的疾病,其病原体在古代并不为人所知。
直到1880年,法国科学家拉瓦兹(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首次发现疟原虫,他发现在患有疟疾的人的血液中存在着寄生虫。
这个重大发现为进一步探索疟疾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
同时,拉瓦兹的发现也为他赢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疟原虫通过蚊子媒介传播给人类,这一过程被命名为人类疟疾的传播循环。
健康的蚊子会叮咬患有疟疾的病人,寄生在病人血液中的疟原虫就会进入蚊子体内。
然后,在蚊子的消化道中,疟原虫从形态上变为可感染人类的孢子体。
当这只感染了疟原虫的蚊子再次叮咬健康的人时,疟原虫就会进入新宿主,并进一步感染血液。
疟原虫的寄生过程引发了人体的免疫反应。
初次感染后,病人的体温会周期性地上升,出现高热。
这是因为疟原虫感染了红细胞,使其破裂,释放出大量的毒素进入血液。
这些毒素会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发热和寒战。
此外,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会破坏它们,导致贫血,造成患者疲劳和乏力。
除了引发免疫反应和破坏红细胞外,疟原虫还可以对人体的器官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疟疾可能会导致肝脏和脾脏功能受损,甚至引发器官衰竭。
严重的疟疾也可以导致脑疟,引起意识丧失、抽搐甚至死亡。
为了减少疟疾的传播和控制病情,人类开展了广泛的防治工作。
疟疾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疟药物来杀灭人体内的疟原虫。
然而,由于疟原虫的变异性较高,导致一些疟疾疗法已经失效。
此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不足,疟疾的传播和治疗仍然是难题。
为了预防疟疾的传播,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
常见的预防方法包括:使用蚊帐,着长袖衣物,使用防蚊剂,尤其是在蚊虫活动最为频繁的黄昏和夜间。
疟疾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
疟疾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疟疾,是由疟原虫(Plasmodium spp.)引起的一种热带病。
疟疾以全球范围内约300-500万例死亡率位列热带地区之首。
尽管已有较长时间研究了疟原虫生物学及其感染机制,但疟原虫的基因组和其致病机制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
本文概述疟原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机制,以期更好地了解和预防疟疾。
一、疟原虫的生物学特性疟原虫属于单细胞真核生物的原生动物门(Apicomplexa),约3500个物种中,有5种疟原虫会引起人类感染,分别是猖獗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卵形疟原虫(P. ovale)、短暂疟原虫(P. vivax)、非洲疟原虫(P. malariae)、黑熊疟原虫(P. knowlesi),其中猖獗疟原虫和黑熊疟原虫可引起严重的疟疾。
疟原虫细胞直径为1-2μm,形状为圆形或卵圆形,具有较为复杂的生命周期,分为两类发育,包括无性(雄性、雌性)和有性发育。
无性发育发生在蚊子的肠道内,成熟后形成孢子,从蚊子的唾液中注入人体;有性发育则发生在人体内。
疟原虫的细胞层次结构是由一个被称为纺锤体(apical complex)的细胞器组成,这是它们侵染细胞和在细胞内部移动的适应策略。
二、疟原虫的感染生命周期疟原虫生命史可大致分为2种:蚊子的生命史和人类的生命史。
下面介绍疟原虫在人体内的感染周期:1. 感染阶段疟原虫通过被寄生在阳性患者的蚊子传播至其他人体内。
当蚊子叮咬感染疟疾的人时,疟原虫在蚊的唾液腺中产生70〜100个虫体,这些虫体短时间内快速集中繁殖,再注入新的受染宿主体内。
2. 入侵阶段疟原虫会离开蚊子的唾液,穿过皮肤刺破红血球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疟原虫借助表面的蛋白质,依附于红细胞表面,并利用物质交换进行能量代谢。
3. 繁殖阶段疟原虫在红细胞内部繁殖,发育成为不同生长阶段的轮状形或屑状形孢子。
4. 起泡阶段由于寄存于红细胞内能源有限,成熟的疟原虫不断饮食血红素,从而导致红细胞销毁和溶解,引起高热,伴随寒战,倦怠乏力、头痛等症状。
(传染病学)疟疾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阶段
➢ 肝细胞内的发育 ➢ 红细胞内的发育
肝细胞内的发育
蚊子唾液中的子孢子→血液→肝脏→ 裂殖体→裂殖子→血液 ↓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
肝细胞内的发育
迟发型:间日疟、卵型疟
子孢子
裂殖体
裂殖体
红细胞内的发育
(1)裂体增殖 ➢ 裂殖子—环状体-小滋养体-大滋养体
-裂殖体-裂殖子 ➢ 小部分裂殖子侵入其他红细胞重复上述
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全世界每年约有300 万人死于本病。居寄生虫病之最。
一、病原学
➢ 间日疟原虫P.v ➢ 卵形疟原虫P.o ➢ 三日疟原虫P.m ➢ 恶性疟原虫 P.f
48小时 48小时 72小时 36--48小时
以间日疟原虫在我国最为常见
间日疟原虫血片
左间日疟裂殖体 右间日疟配子体
三日疟原虫血象(集中视野)
➢ (4)间歇期:两次典型发作期间有缓解 间歇期
整个发作过程约6~12小时, 典型者间歇48小时又重复上述 过程。一般发作5~10次,因体 内产生免疫力而自然终止。
多数病例早期发热不规律,可能 系血内有几批先后发育成熟的疟原 虫所致。部分病人在几次发作后, 由于某些批疟原虫被自然淘汰而变 得同步。
合征,称疟疾肾病。
3、卵形疟
➢ 与间日疟相似。 ➢ ,临床表现多变,其特点:
➢ 起病后多数仅有冷感而无寒战; ➢ 体温高,热型不规则; ➢ 退热出汗不明显或不出汗; ➢ 脾大、贫血严重; ➢ 可致凶险发作; ➢ 前驱期血中即可检出疟原虫,无复发。
(二)其他症状和体征
➢ 人为中间宿主,蚊为终宿主. ➢ 肝细胞内期:复发、潜伏期有关. ➢ 红细胞内期:周期性发作有关.
三、流行病学
疟疾是疟原虫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02
[不良反应]
一般反应: 治疗剂量不良反应少,主要有头痛、头晕、胃肠道反应等; 严重反应: 大剂量,长时间使用可致视力模糊,失明,少数可致心肌损害、心律失常、阿斯综合症、心跳停止。
奎 宁(quinine)
[抗疟作用及临床应用] 对各种疟原虫的红C内期滋养体有杀灭作用。 特点:极少产生耐药性; 缺点:作用弱、效果差、毒性大 主要用于耐药恶性疟,尤其严重脑型疟疾(静脉滴注,作用快、疗效显著)。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氯 喹
01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作用]直接杀灭大滋养体;
02
[应用]肠外阿米巴病(肝、肺脓疡).
[特点]分布肝、脑、肾、肝浓度>血几百倍;
03Leabharlann [临床选药] 无症状及轻症阿米巴痢疾无症状排包囊者: 卤化喹啉 轻症:甲硝唑+卤化喹啉类 重症阿米巴痢疾: 首选甲硝唑一疗程,然后卤化喹啉一疗程,以求根治,不能口服先用吐根碱4~6天; 阿米巴肝脓肿及其它肠外阿米巴病: 甲硝唑、氯喹。
添加标题
02
氨基酸供应缺乏:氯喹为碱性药物,进入疟原虫体内后改变红C内pH,造成对疟原虫蛋白分解酶的不利环境,血红蛋白分解 ,氨基酸供应缺乏,疟原虫生长受抑。
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肾病综合症有一定作用。
3.免疫抑制作用:
01
杀灭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 用于治疗肠外阿米巴病(阿米巴肝脓肿)。需加用抗肠内阿米巴药。
第三十九章 抗寄生虫药
疟疾是疟原虫所引起的寄生虫病,由按蚊传播. 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脾脏肿大、 贫血为主要特点。恶性疟亦可侵犯大脑,引起头痛、 谵妄、昏迷、抽搐等危险发作,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脑型疟疾)。
疟疾名词解释
疟疾名词解释疟疾(Malaria)是由疟原虫(Plasmodium)引起的传染病。
以下是与疟疾相关的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1. 疟原虫(Plasmodium):疟疾的病原体,是一类单细胞寄生虫,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其中几种主要感染人类的疟原虫包括疟原虫属的Plasmodium falciparum、Plasmodium vivax、Plasmodium malariae和Plasmodium ovale等。
2. 蚊媒(Vector):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感染了疟原虫的雌性蚊子,主要指感染疟原虫后,能继续将病原虫传播给其他人类的蚊子品种。
最常见的蚊媒是Anopheles(按蚊)属蚊子。
3. 寄主(Host):疟原虫的寄主包括感染疟疾的人类和蚊子。
人类是疟原虫的最终寄主,疟原虫在人体内繁殖和病理过程中进行发展。
4. 疟疾症状(Symptoms of Malaria):疟疾的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痛、肌肉和关节痛、乏力、恶心和呕吐等。
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感染的疟原虫种类和感染程度。
5. 疟区(Malaria-endemic Area):疟区是指流行疟疾的地区,通常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其湿润的气候和蚊子的繁殖条件而导致疟疾的高传播率。
6. 防治措施(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包括使用抗疟药物进行治疗和预防、使用长袖衣物和蚊帐等物理防护措施以减少与蚊子的接触、为疟疾疫区的人口提供疫苗接种服务、蚊虫控制和灭蚊活动等。
7. 抗疟药物(Antimalarial Drugs):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常用的抗疟药物包括氯喹、羟氯喹、青蒿素类药物。
疟疾流行概况与疟原虫生活史 (2)
48h
薛氏点
红细胞
14-15 天 12-14 天
总结间日疟原虫生活史特点
蚊
体 内 发
胃壁上发育 (孢子生殖)
育
子孢子
人
体
内
肝细胞内发育
发
(红细胞外期)
育
胃内发育 (配子生殖)
配子体
红细胞内发育 (红细胞内期)
谢谢
发育周期
27℃ 蚊体内 发育时间
间日 疟原虫
8天
1-1.2 万
各期
涨大,薛氏 幼稚
点
红细胞
48h
8-9 天
恶性 疟原虫
5天
3万
R,G 期 无、茂氏点 无选择 36-48h
10 天
三日 疟原虫
卵形 疟原虫
14-15 天 9天
1.5 万 1.5 万
各期
无、齐氏点
衰老 红细胞
72h
红细胞略胀 网织红细
各期 大、变形, 胞和幼稚
东南亚 菲律宾,越南,泰国,斯里兰卡,中国,缅甸,朝鲜*,韩国*,尼泊尔,老挝,孟加拉 国,柬埔寨,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瓦努阿图,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帝汶岛, 塔吉克斯坦,叙利亚*
美洲
阿根廷*,伯利兹,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北美洲),厄瓜多尔, 萨尔瓦多(中美洲),法属圭亚那,危地马拉(中美洲),圭亚那,洪都拉斯(北美 洲),苏里南,委内瑞拉,秘鲁,巴拉圭*,巴拿马,尼加拉瓜,墨西哥,多米尼加, 海地
河南、湖北、广东各2例;浙江、上海、重庆、吉林、 辽宁、内蒙古、河北各1例),较2010年(15例)上升 100.00%
2001-2011年江苏省疟疾发病情况
1400
1200
疟原虫与疟疾ppt新版
• 配子体 (♀♂)
疟原虫生活史(一)
• 红细胞外期:子孢子是疟原虫的感染期。 按蚊刺吸人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 血循环,经30分钟~1小时进入肝细胞,进 行裂体增殖形成红外期裂殖体。成熟的红 外期裂殖体内含有数以万计的裂殖子,肝 细胞胀破,裂殖子释放入血,这一期为红 细胞外期。间日疟原虫需要8天(速发型), 恶性疟原虫需要6天。
• 雄配子体
• 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胞质深蓝色;核致密深红 色,居中;疟色素黑褐色、分布核周。
• 雌配子体
疟原虫生活史
• 在蚊体内的发育 • 在人体内的发育 (重点)
1.在肝细胞内的发育(红细胞外期—红外 期) 2.在红细胞内的发育(红细胞内期—红内期) 3.配子体形成(有性生殖的开始)
• 四种疟原虫中,以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最常见
2010年我国疟疾疫情(周水生等 2011)
• 23省区1191县报告7855例,比2009下降45.8%。 • 报告疑似病例34082,死亡19例。 • 病例最多的为云南、安徽、湖北、河南、贵州,占79.2%。 • 云南、海南高传播区病例占总数的34.6%(2721),其中海南仅占2.9%。 • 安徽、湖北、河南及江苏疫情不稳定地区报告的病例总数占全国报告病例
恶性疟原虫形态
• 恶性疟原虫感染者的外周血中 仅见环状体和配子体
恶性疟原虫形态(一)
•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兰色胞质呈环状、纤细,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5 ;红色 的胞核1~2个;红细胞内常有2个或几个疟原虫寄生, 虫体常位于红细胞边缘。感染的红细胞无变化。
•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恶性疟原虫形态(二)
内容
• 疟原虫与疟疾 • 疟原虫的生活史 • 疟原虫检验技术 • 血检质量评估
关于疟原虫以及如何有效防范疟疾
关于疟原虫以及如何有效防范疟疾
概述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疟原虫感染人体后,会引发发热、寒战、头痛、乏力等症状。
疟疾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依然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介绍疟原虫的相关知识,并提出一些有效的防范疟疾的方法。
疟原虫
疟原虫是一种属于原核生物的寄生虫,它通过某些蚊子品种叮咬人体传播。
有四种主要的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周期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
其中,恶性疟原虫感染最为严重,患者病情较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疟疾的防范
为了有效防范疟疾,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避免蚊虫叮咬:穿着长袖长裤、使用蚊帐、涂抹驱蚊剂等措
施可以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
2. 排除蚊虫滋生地:清理周围环境,尤其是清除蚊虫滋生的水源,如花瓶、水桶等。
还可以使用杀虫剂喷洒可能有蚊虫滋生的区域。
3. 疫苗接种:根据疾病流行区域的建议,接种相关的疟疾疫苗
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4. 时刻保持警惕:在疟疾流行地区,及时发现疑似症状并寻求
医疗帮助,以便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结论
疟疾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通过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我们
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我们应该加强疟
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疟疾的认识,共同努力消除疟疾的威胁。
请注意,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
在采取任何形式的疟疾
预防措施时,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健康机构的建议。
疟疾和疟原虫
制作血膜的注意事项
1.玻片清洗时,避免玻片碰撞、磨损。 制作血膜的载玻片必须完全清洁而毫 无油渍或污垢。制片时,手指只能持 载片的边缘,不能接触玻片表面,以 免油污使薄血膜产生空白区以及厚血 膜脱落。作为推片的玻片边缘一定要 平滑,才能使推出的血膜均匀一致。 2.必须自然干燥,不可太阳晒或火烧, 血膜不干时不易倾斜。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一个细胞内 有2滋养体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 环较粗大;核1个;2个核 和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 状体,不如恶性疟原虫多 见 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的 1/6;环纤 细;核1~2个; 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 体的常见
小于正常红细胞 8~26个,常为8~18个,排列不规则 黑褐色团块
小于正常红细胞 6~12个,常为8个,常排列如菊 花状 深褐色,常聚集中央
小于正常红细胞 6~12个,常为8个,排列不规则 棕黄色,常聚集中央或一侧
雌 配 子 体
大小 形状 核 胞浆 疟色素 大小 形状 核 胞浆 疟色素
大于正常红细胞 圆形 1个,较小,致密 深红色,位于一侧 深蓝色 黄褐色均匀散在 大于正常红细胞 圆形 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 浅蓝色 黄褐色,均匀散在
形态
在RBC内发现疟原虫是确诊疟疾和鉴别虫种的重要 依据 疟原虫基本构造相同-细胞膜、质、核 吉氏染色:核染成紫红色,胞质呈兰色,疟原虫 消化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 疟原虫在RBC内各期形态各不相同 间日疟原虫在RBC内的形态 小滋养体(环状体) 大滋养体期 裂殖体期:成熟、未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期:雌、雄配子体
人疟原虫生活史,都需要人(中间宿主)和雌性 按蚊(终宿主)做宿主。 疟原虫的发育和繁殖,必须通过脊椎动物与昆虫 媒介两个宿主,人体疟原虫的宿主是人和按蚊。 疟原虫在人体分别寄生于肝脏和血液中的红细胞 内,在蚊体内寄生于蚊胃,最后聚集于唾液腺。 在人体内先寄生在肝细胞内,称红细胞外期(红 外期),后寄生在红细胞内,称红细胞内期(红 内期)。 在红细胞内有小滋养体(环状体)、大滋养体, 裂殖体和配殖体。
疟原虫和疟疾
有性繁殖阶段
裂体增殖产生的子孢子进入红细胞,在红细胞内发育成熟,经过数日或十余日的发育后,当受染者体内存在大量 成熟裂殖子时,如果再次被雌性按蚊叮咬并注入人体,则可发育为雌、雄配子体,在蚊胃中进一步发育为雌、雄 配子,雌、雄配子受精后形成合子,最后发育为卵囊。
疟原虫的传播方式
01
疟原虫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给人类,雌性按蚊是传播疟疾的 唯一媒介。
02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传播季节长,传播范围广,传播机会多。
在温带地区,传播季节相对较短,传播范围较窄,传播机会较
03
少。
02
疟疾的症状和诊断
疟疾的症状ຫໍສະໝຸດ 发热01 疟疾发作时,患者会出现突发
性高热,通常持续数小时或数 天。
防蚊措施
采取防蚊措施,如使用蚊帐、驱蚊液、电蚊拍等,避免被携带疟原 虫的蚊子叮咬。
控制传播源
及时治疗疟疾病人,并采取措施控制疟疾传播源,如对病患进行隔离、 对高发区进行灭蚊等。
疟疾的治疗方法
快速诊断与治疗
一旦出现疟疾病状,应立即就医并接受快速诊断,确诊后应尽早 开始治疗。
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包括青蒿素类、奎宁类等,根据病情和 药物敏感性可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寒战
02 在高热之前或同时,患者可能
出现寒战,表现为全身颤抖、 牙齿打颤等症状。
出汗
03 高热后患者会大量出汗,体温
迅速下降。
头痛
04 疟疾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
头痛,通常位于头部的一侧或 太阳穴附近。
乏力
《疟原虫和疟疾》课件
通过本PPT课件,我们将深入了解疟原虫和疟疾的相关知识,并探讨预防与 治疗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和预防疟疾。
什么是疟疾
疟疾概述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 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全球有数十亿人生活在疟疾 流行区,疟疾对全球公共卫 生造成严重威胁。
疟疾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疟疾的症状包括发热、寒战、 头痛、肌肉酸痛等。常见的 传播途径是蚊子叮咬,尤其 是按周间疟疾传播的间虫蚊 子。
疟疾的发病机制
疟疾的发病机制涉及疟原虫 在人体内的寄生过程。疟原 虫感染红细胞后,会繁殖并 破坏红细胞,引发免疫反应, 导致病症。
疟原虫及其生命周期
疟原虫概述
疟原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属于珠虫门,并且是疟疾 的病原体。它在蚊子和人类之间进行复杂的生命周 期。
疟疾的诊断通常通过镜检 法观察疟原虫的存在,也 可通过血液检测方法检测 到疟原虫的DNA。
3 疟疾的常用药物治疗
常用的疟疾药物包括氯喹、 奎宁等,但随着疟原虫耐 药性问题的出现,新型抗 疟药物的研发变得尤为重 要。
疟疾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疟疾的当前挑战
疟疾的当前挑战包括疟原虫 耐药性增加、蚊虫控制的困 难和疫苗的开发等问题。
疟疾常见发病地区
疟疾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为 普遍,例如非洲撒哈拉以南的 地区、东南亚地区和南美洲亚 马逊盆地等。
疟疾的高风险人群
儿童、孕妇、免疫系统较弱的 人群和经常前往疟疾流行区的 旅行者是患病风险较高的人群。
疟疾的预防与治疗
1 疟疾的预防措施
2 疟疾的诊疗方法
预防疟疾的措施包括个人 保护措施(如使用蚊帐、 防蚊涂剂等)、环境改善、 疫苗接种和社区干预等。
疟原虫的分类和形态特征
疟疾和疟原虫,你了解吗
医诊通综汇疟疾和疟原虫,你了解吗■夏万宝张玉达曹辉通讯作者(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摘要】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疟疾的记载,到了今天,人类与疟疾斗争已经长达数千年。
众所周知,疟疾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严重流行的传染病,约40%的世界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域。
古代由于医疗技术不发达,无法确定疟疾的传染源,大多人认为疟疾是人感受瘴气等疟邪而引起的,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当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检验技术已采用血涂片显微镜检测初筛疟原虫,从而确定了疟疾的主要发病原为疟原虫,而疟疾则大多经由蚊子的叮咬传播引发感染,部分病例则是由于输血所造成的交叉感染。
因此,疟疾的传染性及致死率均非常高,病程凶险,严重危害了患者的健康。
本文主要介绍与疟疾和疟原虫相关的科普知识。
【关键词】疟疾;疟原虫;传播;预防;治疗1.疟原虫如何引起疟疾?疟疾主要是由疟原虫造成的。
当病原体疟原虫进入蚊体后,会在其体内繁殖发育,蚊虫继续叮咬健康人群,其体内的疟原虫就会传给患者。
患者在感染疟原虫后,红细胞开始发生溶血,感染的红细胞开始丧失变形能力,释放出寄生虫和疟疾内毒素,进而触发炎症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阻塞,严重时有可能危及生命。
实际上,疟疾是一种蚊媒疾病,主要是由蚊虫(按蚊)叮咬传染的一类疾病,俗称“冷热病”“打摆子”。
疟疾通常是由寄生在人体内的5种已知的疟原虫中的任意一类所导致的,分为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诺氏疟原虫以及恶性疟原虫。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会导致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卵形疟及诺氏疟等疾病。
在中国,导致疟疾的主要病原体为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而另外几种则较为少见,甚至罕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性病例。
一部分患者是因为输入感染疟原虫患者的血液引起疟疾,极少数病例经由胎盘传播。
2.疟疾的传播途径有哪些?(1)蚊虫叮咬传播疟疾的主要传染源为带疟患者,按蚊为传播载体,经雌性按蚊叮咬疟疾患者或带虫者的血液后,若再叮咬健康人时,就会将疟原虫传给后者,而蚊虫叮咬皮肤也是疟疾的主要传染路径。
传染病防治:疟疾
传染病防治:疟疾疟疾为单细胞病原体,疟原虫感染红细胞所致。
疟疾的传播为受染雌性按蚊叮咬,输入含疟原虫血,或用注射过疟疾病人的针注射所致。
疟原虫有4种一一间日疟原虫,卵圆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一一能感染人而致疟疾。
间日疟和卵圆疟,发作开始为突然寒战发抖,随即反复发热,出汗。
为期一周形成间歇性发作的典型模式。
当有周期性寒冷和发热发作者而又无明显的原因,医生应怀疑疟疾。
若此人病前一年内到过疟疾流行区和脾肿大,则更应怀疑。
检查出血中疟原虫则确定诊断。
血中疟原虫数量随时有变化,故诊断需一份以上血标本。
实验室应报告所检标本中疟原虫种类,以便依其作出治疗,并发症处理和预后。
主要的抗疟疾药物包括:1.氯喳对血内各种疟原虫无性体具较强的杀灭作用,干扰原虫的核酸代谢,能有效地控制疟疾的症状,是控制临床发作的最常用和最有效的药物。
常用的制剂为双磷酸氯喳(含基质60%),首剂1g,第2、3日各0.75g。
氯喳的不良反应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痛等。
少数患者可出现精神症状,停药后可自行好转。
2.奎宁目前所用者均由金鸡纳树皮中提取。
其抗疟机制与氯喳相似。
奎宁疗效不及氯喳,其吸收排泄快,维持时间短,目前主要用于耐氯喳的疟原虫感染。
奎宁的副作用有耳鸣、眩晕、恶心、呕吐等。
少数患者可出现视力减退、紫瘢等。
孕妇及视神经乳头炎、有溶血现象、对奎宁过敏者忌用。
常用者为其硫酸盐(每片O.3g)或双硫酸盐(每片0.12g)O后者的剂量为第一日0.48g,一日3次;第二日0.36g,一日3次,连用7日。
亦有采用0.48g,一日3次,连用4日。
3.青蒿素系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含过氧基团的倍半菇内酯,其结构超越现有抗疟药范围,对各种疟原虫的红内期无性体均有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原虫蛋白合成。
原虫血症于48小时内可被清除,故可迅速改善间日疟和恶性疟者的症状。
其常用青蒿素衍生物有双氢青蒿素,有片剂与栓剂,每片20mg口服吸收良好,每次口服60mg每日一次,首剂量加倍,总剂量480Ing(7日疗法)。
疟疾知识点
疟疾知识点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其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疟疾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一些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疟疾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了解疟疾的知识点,对于预防和控制疟疾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关于疟疾的知识点:1.病因:疟疾是由寄生虫疟原虫引起的,该寄生虫主要通过感染雌性传播媒介蚊子(Anopheles蚊)传播给人类。
感染蚊子会叮咬人类,将疟原虫注入人体。
疟原虫在人体内寄生并繁殖,导致疟疾的发病。
2.症状:疟疾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头痛、体痛和乏力。
其他症状可能包括恶心、呕吐和腹泻。
发病时间通常在感染后的7至30天内。
3.分类:根据疟原虫的种类和感染程度,疟疾可分为四种类型: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和卵圆疟。
其中,恶性疟是最严重的类型,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死亡。
4.预防:预防是控制疟疾的关键。
预防措施包括使用蚊帐、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避免蚊子繁殖的环境、个人防护措施(如使用防蚊液)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疫苗接种和定期服用抗疟药物来预防疟疾。
5.诊断和治疗:诊断疟疾通常通过血液检测,观察疟原虫的存在和数量。
治疗疟疾的药物主要包括奎宁和其他抗疟药物。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疟疾的严重并发症至关重要。
6.全球疟疾控制:国际上积极开展疟疾控制工作,目标是减少疟疾的传播和发病率。
这包括推广预防措施、提供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研发疫苗和进行疫苗接种计划等。
7.其他问题:疟疾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抗药性的发展、蚊子抗药性的增加等。
此外,气候变化和人口流动也可能对疟疾的传播和控制产生影响。
总结起来,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了解疟疾的病因、症状、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全球疟疾控制的挑战,对于预防和控制疟疾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积极采取个人和公共卫生措施,共同努力减少疟疾的传播和发病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抵抗同种疟原虫再感染,同时这种免 疫力不能清除体内疟原虫,但可使其保持 低水平,而没有明显临床表现。如果体内 疟原虫消失,这种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免疫保护力仅针对特定虫种,对其他虫种
仍然易感。
流行病学史
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 病原学检查
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 病原学检查 辅助检查
形态 Morphology
病原学检测是疟疾诊断的
金标准
疟原虫的哪个阶段与疟疾诊断有关 两种疟原虫在形态结构上有和不同
形态 Morphology
Wright’s 染色---红核; 蓝质; 棕色的疟色素---红内期各期形态
间日疟原虫(P.v)
恶性疟原虫(P.f)
红内期各期形态包括: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晚期滋养体(滋养体)、早期裂殖体(未成 熟裂殖体)、晚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及配 子体(雌/雄)
贫 血 脾肿大
脾肿大
潜伏期
疟疾发作 再 复 燃 发
贫 血 脾肿大
重症疟疾
A. 脑型疟疾 Cerebral malaria
----因血中原虫数量剧增而出现凶险症状。 脑部微血管内皮细胞被感染了疟原虫的红 细胞黏附,造成局部血管阻塞,组织缺氧 和营养耗竭。
常见的有脑型、超高热型等,多表现 为持续高热、抽搐、昏迷、重症贫血、肾 功能衰竭等,来势凶猛,若不能及时诊治 ,死亡率很高。
地中海贫血:对P.f有一定抗性
疟原虫免疫
体液免疫:在疟疾保护性中非常重要(IgG、IgM 、IgA)。抗体可以阻止裂殖子侵入RBC,包括①补 体介导损伤裂殖子;②空间干扰对RBC配体的识别 以影响侵入过程;③阻止表面蛋白成熟;④裂殖 体破裂时,通过凝集裂殖子阻止其释放。
细胞免疫:在疟疾感染过程中,细胞免疫具有重 要作用。主要效应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T细胞 和自然杀伤细胞。
...
... 五
六
疟疾(Malaria)
“疟”见于甲骨文,古代称“瘴气”,同malaria之
意
疟疾是人类最严重的传染病
疟疾属于乙类传染病,法定必须及时上报
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传播媒介是雌性按蚊 疟疾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寒战、发热和出汗
退热三个连续的临床症状
每年4月25日为“世界疟疾日”,我国将每年
感染的 RBCs 变大, 染色变淡,出现红色的, 细小的薛氏点 (schuffner’s dots)。
未成熟裂殖体
Immature schizont
胞体较大,由不规则向类圆形过度;核开始
分裂,约为2-4个,疟色素开始集中。
成熟裂殖体
Mature schizont
核分裂为 12-24个;分裂的胞质围绕着每 个核,形成12-24个裂殖子(merozoites), 疟色素粗大,集中呈块。
免疫逃避
疟原虫寄生于细胞内,胞外停留很短,很快
进入细胞,以逃避血清抗体的中和作用。
抗原变异:疟原虫抗原性最强的抗原决定簇
往往是变异最高的抗原肽段。疟原虫借助这 些肽段序列上频繁发生的基因突变而逃避宿 主免疫识别系统的识别,从而安全延续自身 发育繁殖。
带虫免疫
人体感染疟原虫后,多能产生一定的免疫
仅见环状体和配子体(WHY?)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Early tropho色胞质呈环状,纤细,占1/5 RBC;红 色的胞核多为2个;RBC内多含2个环状体。
感染的RBC 无变化。
雄配子体 Male gametocyte
腊肠形; 胞质暗蓝色;核大疏松,淡 红色,居中; 疟色素颗粒细小,疏松, 分布核周。
疟原虫与疟疾
PLASMODIUM AND MALARIA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系 程彦斌 2014年3月
内 容
...
一
二 三 四
一
...疟原虫与疟疾简介
二
三 四 五
...
...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学
...
...疟原虫致病 ...疟疾免疫
...疟疾诊断 ...疟疾治疗和预防
脑型疟疾发病机制示意图
B. 黑水热(Blackwater fever)
患者并发高烧和出血性黄疸。尿量减少,呈 酱油色。多见于恶性疟原虫感染。是由大量 血管内溶血和血红蛋白尿所致(抗红细胞抗 体增加引起的自身免疫现象)。
C. 肾病(疟疾性肾病)
严重的恶性疟原虫感染常伴有肾脏损害(III
型超敏反应)。
疟疾免疫
人体的免疫系统对疟原虫有作用吗 疟原虫为什么能够在人体不断增殖 为什么多数感染者表现为带虫者
机体抗病能力---- 遗传抗性 遗传抗性由遗传因素决定。RBC性质决定RBC对 疟原虫的易感性和疟原虫能否在RBC内发育。
镰状细胞贫血:对恶性疟有抗性,抵抗重症疟疾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蚕豆病):对P.f有一定 抗性。 卵形红细胞血症:对P.f有抗性 Duffy因子:对P.v有一定抗性
rounds up into 动合子 motile ookinete ( the body cavity)
速发型子孢子 迟发型子孢子
裂体增殖周期
间日疟原虫 48小时 恶性疟原虫 36-48小时
In human body 1、红细胞外期(红外期)Exoerythrocytic stage 子孢子 bite/inject into 红外期裂殖体 sporozoites exoerythrocytic schizonts (mosquito blood) (hepatic cell)
mosquito (final host) 配子体 配子 Gametocytes(♀♂) gametes (♀♂) (blood—stomach) (stomach of insect) union of 合子 zygote
rupture/release 子孢子 卵囊 sporozoites oocyst (Salivary glands)
雌配子体
Female gametocyte
新月形; 胞质蓝色;核致密,深红色,居 中;疟色素致密,黑褐色,分布核周。
疟原虫红内期周期性增殖会 导致什么后果
四种疟原虫对红细胞的选择性:
间日疟原虫及卵形疟原虫主要寄生于网织红细
胞;
三日疟原虫多寄生于衰老红细胞;
恶性疟原虫可寄生于各期红细胞。
-----疟原虫对红细胞的选择性影响疟原虫致病 的程度,为什么?
潜伏期
潜伏期
疟疾发作
疟疾发作的机制
奎 宁
冷
冷
冷
冷
潜伏期
疟疾发作
潜伏期
疟疾发作
潜伏期
疟疾发作 再 燃
潜伏期
疟疾发作 再 复 燃 发
潜伏期
疟疾发作 再 复 燃 发
潜伏期
疟疾发作 再 复 燃 发
贫 血
潜伏期
疟疾发作 再 复 燃 发
1948
2011年我 国学者屠 哟蚴因为 发现和研 制抗疟疾 药物--青 蒿素获得 拉斯克奖。
寄生人体的疟原虫
间 日 疟 原 虫 ( 最 多 见 )
恶 性 疟 原 虫 ( 较 多 见 )
三 日 疟 原 虫 ( 少 见 )
卵 形 疟 原 虫 ( 罕 见 )
生活史 Life cycle
人是如何感染疟原虫的
rupture/release 红外期裂殖子 exoerythrocytic sporozoites ( blood)
There
are two forms of sporozoites:
-----目前认为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具有遗传 学上不同的两种类型,即速发型子孢子和迟 发型子孢子。当两型子孢子同时进入肝细胞 后,速发型子孢子在7~8天完成红外期的裂 体增殖,而迟发型子孢子先变成休眠体,视 虫株的不同,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休眠期后 (≥3月),才完成红外期的裂体增殖。 恶性疟原虫无迟发型子孢子。
间日疟原虫形态 Morphology of P.v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Early trophozoite (ring form) 兰色胞质呈环状,较大,占1/3RBC;红色的 胞核多为1个;RBC内多含1个环状体。感染
的RBC 无变化。
晚期滋养体(滋养体)Late
trophozoite 兰色胞质形态不规则,有伪足,疟色素(malarial pigment)分散,呈丝状;1个红色的胞核。
雄配子体
Male gametocyte
球形,致密;胞质暗蓝色;核大,淡红色, 疏松,居中;疟色素颗粒丰富,分散。
雌配子体
Female gametocyte
卵圆形,体大; 胞质蓝色;核小,致密,深 红色,偏载;疟色素粗糙,弥散状分布。
恶性疟原虫形态 Morphology of P.f
--恶性疟原虫感染者的外周血中
免疫学诊断(immunological tests) 循环抗体检测--间接荧光抗体实验 (IFAT)、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等。 抗体常出现于感染后2-3w,4-8w达高 峰;同时即使治愈仍持续一段时间,不适 用于临床诊断,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防治效果评估和输血对象筛选。
循环抗原检测----放射免疫实验(RIA)、夹心
•3千多万 (49年)--1万↓ (2012) •在我国24 个省有疟疾 病例报道 •以海南、 云南和安徽 为主要流行 区。
疟原虫(Plasmodium)
疟疾是由雌性按蚊叮咬人体,
注入疟原虫而引起的寄生虫病
疟原虫直到1880年才由法国学者 Lveran在病人的血液中发现
1880
1897
1917
疟原虫又是在人体怎样发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