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溶解的量教案

合集下载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分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溶解性。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溶解的定义:将固体或液体物质溶解于液体或气体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

b. 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用于溶解的物质。

c.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d.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的性质。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变化。

a. 实验一:溶解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将食盐逐步加入直至不再溶解。

- 分别将水加热到60℃和冷却至10℃,再逐渐加入相同量的食盐。

- 观察温度变化对食盐的溶解度的影响。

b. 实验二:溶解空气中的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倒入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

- 观察氧气在不同压力下的溶解度变化。

4. 分析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温度和压力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并总结出规律。

5. 拓展延伸(10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a. 溶解度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溶解实验?b. 有哪些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变化规律相反?c. 为什么在冷饮中加入足够的糖后会觉得不甜了?d. 了解到物质的溶解性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举例说明。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归纳出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要点。

四、教学辅助工具:实验器材(杯子、食盐、温度计、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等)五、教学评价方式:1. 实验记录: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参与讨论: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 课堂小结:学生完成小结并进行互相交流讨论。

初中化学多种物质溶解教案

初中化学多种物质溶解教案

初中化学多种物质溶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溶解的概念,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掌握多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规律,并能进行预测;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溶解的概念;
2.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多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规律。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玻璃容器、烧杯、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搅拌棒等;
2. 实验物质:食盐、砂糖、小苏打、明胶等;
3. 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物质容易溶解,什么样的物质不容易溶解。

2. 实验操作: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的要求,依次进行食盐、砂糖、小苏打、明胶等物质
的溶解实验。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多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规律,并进行讨论和思考。

4. 练习检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预测其他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进行实验验证。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并反思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的
问题和改进方法。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2. 学生对溶解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对多种物质溶解的预测与实验验证能力。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实验记录表;
2. 思考其他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写出预测与理由;
3. 针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改进措施的总结。

以上是初中化学多种物质溶解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

溶解度教案:探究物质的溶解过程

溶解度教案:探究物质的溶解过程

溶解度教案:探究物质的溶解过程探究物质的溶解过程【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的概念及涉及的基本知识;2.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并掌握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3.学习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的溶解度。

【教学内容】1.巩固概念:介绍溶解的概念及其相关定义;2.展示示例:以盐为例,解释盐的溶解过程和涉及的因素;3.实验探究:学生们将进行一些实验,探究液体和固体物质的溶解过程;4.相关知识:简单介绍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浓度。

【教学方法】1.演讲法结合讲解图片或单词,对溶解和相关概念进行介绍;2.设计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探索和思考;3.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们在思考和实验过程中的相互交流和合作。

【教学步骤】1.介绍溶解的概念。

向学生们解释溶解的概念和定义。

我们会告诉他们,溶解是将一个物质(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解在另一个物质中,使其成为一个完全混合的单一物质的过程。

2.解释物质的溶解过程并呈现示例。

我们将以盐为例,向学生们解释物质的溶解过程以及涉及的因素。

我们将详细描述水分子是如何包围和隔离盐离子的,并解释如何影响这种过程的因素,例如温度、搅拌、压力等。

3.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们将进行一些实验,以探究液体和固体物质的溶解过程。

针对每个实验,学生们将记录结果并考虑何种因素可能会影响它们的数据。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将盐加入到不同温度的水中并观察它的溶解度。

我们也可以让他们试着将不同大小的固体物质加入到相同大小的水杯中,以观察最终结果是否不同。

4.简要介绍其它知识,如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浓度。

这使得他们可以完整地了解物质溶解的过程。

【教学过程实践】实验1:探究加热水温对糖的溶解度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探究加热水温对糖的溶解度的影响。

将糖加入到100 ml 的水中,并记录糖的重量。

加热水,直到它达到了不同的温度(例如30°C和60°C)。

我们将再次将糖加入水中,并记录其重量。

比较两次测量重量的数据,以了解温度对溶解的影响。

三年级科学教案-溶解的多与少

三年级科学教案-溶解的多与少

溶解的多与少【教学目标】1.认识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2.在观察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对问题作出假设。

3.了解溶解度的实验测定数据的方法和步骤【教学重难点】1.认识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2.在观察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对问题作出假设。

3.了解溶解度的实验测定数据的方法和步骤【教学准备】材料准备:10克装食盐若干、100毫升常温水、玻璃棒、量筒、烧杯活动场地:实验室【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一课中,我们发现,有些方法可以加快物质溶解,如果给更多时间,我们可以溶解更多的物质吗生:应该可以。

二、猜想假设师:一定量的水能不能溶解任意多的物质生:我认为可以,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都可以溶解。

生:我认为不可以,一滴水肯定溶解不了一瓶的白糖嘛。

三、设计制作师:我们一起来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

我们以100毫升水和食盐为实验材料,大家估计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生:100克生:50克生:……师:怎么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生:把100克食盐放水里,看是不是能完全溶解。

师:如果我们想准确知道100毫升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该怎么做生:先放50克,看是不是完全溶解了,如果没有,再放50克。

师:为什么是先放50克生:对啊,也可能第一次放50克就不能完全溶解呢!师:那先放多少克合适生:最准确的应该是一克一克地放。

师:是的,如果我们想知道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最准确的应该是一克一克的放。

老师给大家看看,100毫升水是这么多,1克食盐是这么多。

根据生活经验,大家保守估计,100毫升水至少能溶解多少食盐生:10克应该可以。

师:好,那我们可以节省些时间,第一次放10克食盐。

然后呢生:如果这10克食盐都被溶解了,再放10克,又溶解了,再放,一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生:我觉得第二次添加应该是1克1克地放比较好,这样更准确。

师:同学们在设计实验时越来越严谨了。

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教案

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教案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一、教学设计说明本课时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所以课前布置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分散事例及用途。

但本课时概念较多,学生一下子不能全部理解。

所以应分清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把课程内容和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促使产生积极学习效果。

本课时实验探究较多,这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对实验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的变化,最终的特征,从而的得出三液的概念,乳化等。

从分子或离子分散的角度认识溶解过程很抽象,设计了图片和视频,变的直观化了,容易接受了。

本课时要注重从实际到理论再回到实践。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

2.了解乳化作用的原理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及应用价值。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观察、归纳、类比的能力和利用实验认识物质变化的方法。

2、以几种物质分散于水中:实验探究分散形式→三液的概念→应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知道时刻应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认识化学的精彩。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养成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及难点重点:溶液的基本特征;认识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微观上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

四、教学准备: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泥土/粉笔灰、食用油、洗洁精、水,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将一些物质分散到水中,给人类带来方便和好处,如食盐水、糖水等。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倾听从日常生活着手,引入新课,可调动学生的兴趣。

物质分散交流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学生交流并回答。

提问:物质分散到水中有什么不同的奇妙现象?交流激发学生应仔细观察身举例物质分散实验探究边想象。

指导活动与探究:将蔗糖、食盐、高锰酸钾、泥土、食用油,根据书实验要求分散到水中,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在表6-2中。

《物质的溶解》优秀教案

《物质的溶解》优秀教案
反思
硝酸钾、食盐、氢氧化钠、洗洁精、食用油、水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1、什么叫溶解现象
2、物质溶解的现象
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回答
回顾已有知识经验,为新课做准备
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少量固体溶于水,能使水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有关问题:
(1)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
答:固体溶于水,使水的凝固点降低了
(2)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
答:固体物质溶于溶液的凝固点和沸点测定。
学生观察并分析现象
认识溶液的熔点、沸点变化
2、某些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能导电。
溶液导电性原因的探究:
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稀硫酸溶液三者能导电,它们在组成上共同特点是都含有水和离子;而蒸馏水、蔗糖溶液不能导电,区别就在于没有离子,而氯化钠固体不能导电,区别则在于没有水。因此,对于溶液导电性的原因,就是在溶液中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氯化钠固体虽然具有离子,但是呈晶体状态时,氯离子和钠离子位置相对比较固体,不能自由移动,因此就不能导电。而硫酸虽然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是当它溶解于水中时,由于水的作用,把硫酸分子解离为可以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因而稀硫酸就能导电
课题
6—1物质的溶解(三)




1、认识溶解现象,说出溶液的特征,能通过实验探究水溶液的一些性质。
2、能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4、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乳化现象、物质溶解时温度变化
教学用具
试管、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温度计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度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度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掌握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3.能够通过实验和实例说明物质溶解度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溶剂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引言(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饮用过饱和糖水的经历,引出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并提出问题:为什么
在加热的水中能够溶解更多的糖?
2.概念讲解(10分钟)
通过讲解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和溶解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溶剂种类等。

3.实验演示(15分钟)
设计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温度下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从而直观感受温度对溶解
度的影响。

4.讨论交流(10分钟)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机制,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因素对溶解度
的影响。

5.知识复习(5分钟)
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并引导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思考一个与本节课相关的实际例子,并写出其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以上是一份化学初中物质溶解度教案范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溶解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了解溶解的基本原理。

实验材料:玻璃容器、水、盐、砂糖、石蜡、铝箔、铁片等
实验步骤:
1. 将准备好的玻璃容器分别标注为A、B、C、D等。

2. 在容器A中放入适量水,然后加入一小勺盐,观察盐是否完全溶解。

3. 在容器B中放入适量水,然后加入一小勺砂糖,观察砂糖是否完全溶解。

4. 在容器C中放入适量水,然后加入一小块石蜡,观察石蜡是否溶解。

5. 在容器D中放入适量水,然后分别放入一小片铝箔和一块铁片,观察它们是否溶解。

6. 记录每个容器中物质的溶解情况,并进行分析解释。

实验总结: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盐和砂糖是可以完全溶解在水中的,而石蜡、铝箔和
铁片等则不溶解。

这是因为溶解是一种物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能够发生溶解的
物质称为溶质,不能溶解的称为不溶质。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了解溶解的原理,拓展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溶解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教案
课型:实验课
年级:初中
教学内容:溶解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常见溶解的条件和因素;
3. 能够进行简单的溶解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容器、水、糖、盐、搅拌棒等;
2. 实验器材:称量器、注射器、温度计等;
3. 实验台、洗手间、教室板书。

教学过程:
一、引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和特点。

二、实验操作: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1. 准备容器和水,将一定质量的糖和盐分别加入容器中,搅拌均匀;
2. 观察糖和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下溶解速度和溶解度等实验现象;
3. 对照两种物质的溶解条件和因素,做简单的比较。

三、讨论总结: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讨论溶解的条件和因素,并总结规律。

1. 比较糖和盐的溶解速度和溶解度,分析原因;
2. 讨论溶解的条件和因素,如温度、搅拌、溶质溶剂种类等;
3. 总结溶解的规律,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拓展延伸:指导学生扩展思考,拓展相关知识,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和实验内容。

五、作业布置:简单的反思和总结,或者通过小组讨论提出相关问题的解答。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实验和讨论,学生能够对溶解的条件、因素和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总结规律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年级小学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三年级小学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材简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知道食盐、白糖、味精、红糖等物体在水中能够溶解,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

本节课将要研究比较不同物质(以食盐和小苏打为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生将学习到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对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比较,明白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质溶解的数量是不同的。

【学情分析】在本课开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生活中有不少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

但是对于小苏打和书本中出现的碱平时接触较少,不清楚它们的样子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同时对于“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也比较模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1.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一杯食盐、一杯小苏打、2个勺子、2个装有20毫升水的烧杯、2根搅拌棒、活动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1个装有水的烧杯,玻璃棒1根]1.视频:小马过河。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视频中的现象?2.出示食盐,提问:真的会跟视频里一样吗?老师来试一试(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

预设:消失了,不见了,减少了。

)3.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4.提问:食盐去哪里了?(被溶解了)5.说明水能溶解食盐。

6.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板书)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0分钟)1.提问:家里的食盐会放在哪里?(厨房)2.提问:厨房里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初中化学物质溶解的量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溶解的量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溶解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了解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3. 能够运用溶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物质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计算溶解的量。

2. 了解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及特点溶解是指溶质分子散布在溶剂分子之间的过程。

溶解的特点包括:速度快、伴有热效应、可逆性等。

2.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包括:(1)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亲疏性;(2)温度;(3)压力;(4)溶质颗粒大小。

3. 溶解的量的计算溶解的量可以用溶解度来表示,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能够溶解在溶剂中的溶质的最大量。

在实际计算中,可以通过溶解度来确定溶解的量。

五、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介绍溶解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

2. 实验演示:展示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过程。

3. 计算练习:让学生根据溶解度计算溶解的量。

4. 讨论交流:让学生讨论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并举例说明。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验演示展示物质溶解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溶解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

3. 实验:进行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4. 计算练习: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溶解的量。

5. 总结:总结溶解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七、课堂作业1. 选择一个物质,了解其溶解度及溶解的量。

2. 分析某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3. 思考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并写出你的见解。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溶解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溶解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下节课可以进一步讨论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溶解过程中的问题。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3.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物质是否溶解。

二、教学重点:
1. 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 强化对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浴、溶质(如糖、盐等)、溶剂(如水);
2. 实验步骤及结果记录表;
3. 教学课件及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溶解性概念,并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可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2. 实验操作:将不同温度的水浴中加入溶质,观察其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4. 结论归纳: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温度升高、溶剂适合、溶质种类适宜时,物质更容易溶解。

5. 拓展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做出预测实验。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物质的溶解性。

六、课堂作业:
1.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2. 预测实验:通过预测实验探讨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深入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更多实验,加深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

初中化学溶解的物质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的物质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的物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的定义及溶解的条件;
2. 掌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溶解的定义及条件。

难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用具:试管、试管夹、滴管、量筒等;
2. 实验物质:盐、糖、沙子、酒精等;
3. 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谈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
2. 引入问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是否相同?
二、实验操作
1. 将盐、糖、沙子分别放入不同的试管中;
2. 加入相同量的水,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
3. 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三、实验分析
1. 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思考溶解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有些物质易溶解而有些物质不易溶解?
四、实验总结
1. 总结溶解的定义及条件;
2. 总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结合实验结果,初步探讨溶解现象的原因。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实验记录表格;
2. 思考并提出新的问题:如何提高某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实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溶解的过程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师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兴趣,加深对溶解现象的认识。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含反思(通用7篇)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含反思(通用7篇)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含反思大班科学教案《溶解》含反思(通用7篇)大班科学教案《溶解》含反思篇1活动目标:1、通过幼儿实验操作,使之了儿解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溶解了的物体虽改变了原有模样,但性质不变。

2、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3、丰富词汇:溶解、结晶体、固体、粉末状、盐、味精、调味品等,促进幼儿逻辑思维与连贯讲述能力的发展。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1、实验用具、用品。

每个幼儿一只小碗、一只食用匙;每组三只小碗,分别装有结晶体的果珍饮料、方糖、红糖;一盆热开水。

2、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一段蜡烛头、六支长蜡烛、一盒火柴、一只塑料桶、几只热水瓶。

3、将雨花石、鹅卵石等物浸泡在水中放在自然角。

活动过程: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小段蜡烛,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思考:蜡烛在水是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2.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2)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3.开始做实验。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小碗中,再加些热水。

(2)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

(3)请每组幼儿就以上问题展开议论,请几个幼儿小结,教师补充,同时学习“溶解”一词。

4.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解后饮用的?(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丰富词汇:盐、味精、调味品)(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5.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

科学溶解教案5篇

科学溶解教案5篇

科学溶解教案5篇科学溶解教案篇1【设计意图】【活动目标】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并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2、通过幼儿同伴之间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态度。

3、幼儿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

【活动准备】1、一组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油、方糖、果珍适量。

小勺、筷子、小网各四个。

2、被污染的水的若干图片,其他可溶解于水的物质,如:咖啡、奶粉、感冒颗粒等。

【活动过程】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们可以走到实验桌前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摸一摸,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

(幼儿活动,教师指导)师:请大家轻轻地回座位,谁愿意告诉我你都看到了什么材料?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了这四样实验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果珍、冰糖和油。

(教师直接出示实验材料,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继而引发了大班幼儿的探索欲望,激起了幼儿浓厚的活动兴趣。

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感知实验材料,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引导幼儿围绕“把这些实验材料放到水中会怎么样?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记录。

师:老师准备这四样实验材料,是想让小朋友们用它们来做个实验。

我们要把这四样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四个杯子中,然后搅拌,充分地搅拌,再看一看,谁还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

这里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小工具,请小朋友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录下来。

(教师发放表格)[page_break]师: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师: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幼:试一试。

师: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

在做实验之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们的记录表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

物质的溶解教案初中化学

物质的溶解教案初中化学

物质的溶解教案初中化学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够区分溶解和悬浮的区别。

3. 掌握溶解的影响因素。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溶解的定义、特点和影响因素。

难点:深入理解溶解与悬浮的区别。

三、教学内容:
1. 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溶解与悬浮的比较。

3. 溶解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经典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特点。

2. 实验演示法:通过溶解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溶解过程。

3. 讨论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探讨溶解的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

2. 学习溶解的定义和特点,并对溶解与悬浮进行比较。

3. 实验演示:进行溶解实验演示,观察溶解过程。

4. 深入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溶解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小组展示交流。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六、作业安排:
1. 完成课堂练习册上关于溶解的习题。

2. 撰写一篇关于溶解的实验报告。

七、教学反馈:
对学生在作业和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加强对溶解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

溶解教案初中化学板书

溶解教案初中化学板书

溶解教案初中化学板书主题:溶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掌握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学习溶解度的表示方法,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合作精神。

3. 方法与过程:采用实验教学和讨论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二、教学内容1. 溶解的基本概念2. 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3.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4. 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三、教学过程1. 溶解的基本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溶解的定义,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发学生对溶解现象的兴趣。

2. 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教师讲解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溶解度的变化规律,让学生体会溶解现象的复杂性。

3.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教师介绍溶解度的计量单位和表示方法,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4. 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溶解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引导学生思考热效应与溶解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实验中的现象和结论。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溶解的基本概念、条件和影响因素、溶解度的表示方法以及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在实验中培养了动手实验的能力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合作精神。

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化学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1. 思考:为什么盐水可以溶解冰?2. 实验报告:写一份关于溶解实验的实验报告。

3. 讨论:讨论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溶解的量教案
7. 2物质溶解的量
第一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市八中周先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条件,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分析事物的变化。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三、教学方法:
为适应新课改革的要求,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本
节课主要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锅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再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在一定的温度下,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实验内容:
1、量取10ml水于烧杯中,然后加入1g的氯化钠并搅拌,充分溶解后再往溶液中加入4g的氯化钠并搅拌,观察现象。

2、量取10ml水于试管中,然后加入1g的硝酸钾并搅拌,充分溶解后再往溶液中加入4g的氯化钠并搅拌,观察现象。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
师:上述实验中第一次加入1g的氯化钠和1克的硝酸钾,氯化钠和的硝酸钾都被溶完,第二次加入4克的物质都有固体剩余,说明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某物质不是无限地被溶解的,总会有达到
饱和状态,那么人们是怎样把还能继续溶解某物质和不能继续溶解某物质的溶解叫什么溶液呢?
学生阅读并交流:
板书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师问:为什么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济”,“某种物质”呢?
活动与探究二:
实验内容1、往上述有氯化钠剩余的试管中加入5ml的水,观察现
象。

2 .给上述有硝酸钾剩余的烧杯加热。

观察现象:
观察演示实验:教师往饱和氯化钠溶液加入高锰酸钾.
学生交流现象和讨论:
教师点评:实验证明,当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时,饱和溶液可变不饱和溶液。

当增加溶剂时,饱和溶液可变不饱和溶液,当向氯化钠饱和溶液加入高锰酸钾时,高锰酸钾却被溶解,说明饱和溶液是相对某一种物质而言的,因此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一定要指明
“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某种物质”才有意义。

师问:你有什么方法确定某溶液是否饱和。

学生讨论:
板书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师: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
溶液转化成不饱溶液。

学生讨论:
饱和溶液加溶剂,升高温度'不饱和溶液
师:如何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
活动与探究三:把上述所配制的硝酸钾溶液放到盛有水的烧杯中降温.
学生交流现象和结论:冷却后溶液有固体析出,降低温度
不饱和溶液蒸发溶剂,降低温度,增加溶质饱和溶液(注意:升温”和降温”只适用于大部分固体物质,教师应引起学生注意)
师:给20C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加热蒸发水,然后再冷却到
20C,溶液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小组讨论:
师:人们是怎么样把海水制出食盐固体的呢?
学生思考:
师加以讲解:
拓展知识
1、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质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多少,多的则浓,少的则稀。

2、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甜的糖水,说明浓度很大,那这种浓度很大的糖水是否一定是饱和溶液呢?
3、饱和溶液浓溶液,不饱和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1)不同溶质
浓溶液_____ (一定或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稀溶液_____ (一定或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同种溶质
同一温度饱和溶液 -------- 比不饱和溶液浓度要浓。

交流收获(小结):
1、怎么样的溶液叫做饱和与不饱溶液?
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
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与不饱和才有意义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条件(一般情况下)
饱和溶液11加溶剂,升咼温度不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降低温度,增加溶质
巩固练习:
1、在一定 _________ 下,一定量的_________ 里 _________ 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2、要使一瓶在较高温度下接近饱和的蔗糖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 ---------- 、---------- 。

3、在20C时,50g水中加入18g NaCI就不能再溶解了,这是----
-----、--------- 的饱和溶液,此时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 g,若再往其中加入10g NaCI,此时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 g
4、将某温度下KNO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不可行的
是()
A.加入KNO晶体
B. 用吸管吸出一部分溶液
C.降温
D. 恒温蒸发水分
布置作业:
P2io 第1和2题
家庭小实验
从食盐水中制取NaCI晶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