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赤壁赋 登泰山记 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

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 得分:______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27分)

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知不可乎骤得

D.相与枕藉乎舟中 解析 “冯”同“凭”。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凌万顷之茫然..

B.望美人..兮天一方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解析 A 项,古义为“旷远的样子”;B 项,古义指“所思慕的人”;D 项,古义指

“白茫茫的水汽”。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歌.月徘徊倚歌.

而和之 B.⎩⎨⎧吾尝跂而望.矣七月既望. C.⎩⎨⎧日初出大如.车盖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举酒属.客 解析 C 项,均为好像;A 项,分别为唱歌/歌曲的韵律;B 项,分别为往远处看/农历每月十五;D 项,分别为类、辈/劝请。

答案 C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 ③水为之,而寒于.

水 ④劳力者制于.

人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解析 ①④介词,表被动;②介词,在;③介词,比。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C.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其余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答案 A

6.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何陋之有?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解析D项,属于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 D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之一,另外二苏是其父苏辙和其弟苏洵。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解析C项,另外二苏是其父苏洵和其弟苏辙。

答案 C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客人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江水为喻,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二、能力素养提升(43分)

(一)课内阅读(15分)

阅读课文1~4段,完成9~12题。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击空明兮溯流光

..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B.舳舻

..千里,旌旗蔽空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C.哀吾生之须臾

..须臾:一瞬间,片刻。

D.托遗响于悲风

..悲风:悲凉的箫声。

解析D项,悲风:悲凉的秋风。

答案 D

10.对文段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壬戌,我国古代传统农历纪年的干支纪年之一,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我国古代一月内有些日期有特定的称呼,“既望”是农历十五,“朔”是农历初一。

C.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D.周郎,即周瑜,称周瑜为“周郎”,在这里既是因为周瑜年轻,也有对周瑜的赞美之意。

解析B项,“既望”是农历十六。

答案 B

1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这段文字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人怅惘、失意的胸怀,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D.在第四段中,作者为客人指出了一条通向快乐的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这段文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

解析这篇赋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文中的“客人”和作者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故而D项“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