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记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合集下载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贯彻GB/T19001-2022标准的核心是建立、实施和保持文件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实现“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的目的。

内部审核是组织的自我评价和改进机制,是质量管理体系保持和改进的重要管理手段。

但在实践中,一些单位或组织没有用好这一重要手段,内部审核流于形式,难以深入开展下去,有效性较差,对体系改进的推动作用不大,亟待改进提高。

一、内部审核存在的主要问题1、内审策划不当一方面,许多贯标单位只满足于一年开展一次集中式全面内审,包括所有部门及所有条款,没有按标准要求“考虑拟审核的过程、区域的状况、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来规定审核的范围和频次。

另一方面,审核日程安排过于紧凑,安排的审核内容较多,重点不突出,审核时间不充分,很难深人发现问题,审核难免流于形式。

2、审核不到位一是检查表中的审核内容千篇一律,不结合单位的产品、过程和体系实际,审核目的不明确,可操作性差,有的根本无法取证。

二是审核记录中存在问题较多。

如:审核计划及检查表中有的审核内容没有相应的审核证据支撑,不能表明对该项内容实施了审核;有的审核记录仅为“符合”或“不符合”,没有体现出审核抽样及相应的审核证据,不能支持审核结论;有的审核记录仅为“规定要求”,反映不出该项要求的实施及其有效性;3、发现问题及整改力度不够首先是审核深度不够,每次通过内审仅发现1-2个诸如文件、记录或标识管理方面的问题,很少涉及设计、生产、检验及体系管理和改进方面的实质性问题,对体系改进的推动作用不大。

其次,不少不符合项仅停留在就事论事的纠正上,未认真查找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纠正措施。

第三,一般仅对不合格项的纠正进行验证,未对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验证。

第四,有的审核报告中未对体系的薄弱环节进行认真分析,也未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1、对内审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少单位仅把内审作为管理体系的一项要求,作为认证审核的一项受检内容而被动开展,没有真正把内审作为组织识别改进机会、改进和完善体系的自身需要。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效降低成本,提升企业对市场和客户的竞争力。

在这个质量管理体系中,内部审核是很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问题,改善流程,提高整体效率和质量,使企业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

然而,内部审核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内部审核问题,以及对应的一些改善建议和实践经验,希望对企业的内部审核工作有所帮助。

第一类:审核人员问题问题:1.审核人员技能缺乏:审核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或技能,不能很好地分析审核数据和判断问题,使得审核结果不能落到实处。

2.审核人员纪律不严:审核人员缺乏一定的纪律性和责任心,可能由于对工作的认识不足或是对审核任务的不重视,导致审核结果不准确或者审核记录不完整。

建议:1.合理配置审核人员:要根据企业需要,根据人员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等要素,合理配置内部审核人员,以确保审核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能够适应企业实际的生产和管理需要。

2.培训审核人员:对于新加入的审核人员,可以进行一定的综合培训,包括专业知识学习,内部审核规程培训和沟通技巧等方面培训。

3.定期考核审核人员:不定期对内部审核人员进行考核,被考核人员交叉发现问题,定期为审核人员提供纪律性培训,鼓励审核人员在工作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审核人员成为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和骨干。

1.审核流程不合理:某些审核流程存在缺陷或者时间不合理,使得审核过程中出现审批难度大,取证困难,影响审核效果等问题。

2.互动不足:常常存在着审核员与被审核员之间互动不够的问题。

如被审核员过度怀疑,需要审核员多次确认等。

1.优化审核流程:通过吸取前期审核经验和专业人员的意见,建立合理、科学、程序化的审核流程,提高审核效率和可靠性。

2.注重沟通:审核人员要注重与被审核对象之间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被审核对象的真实意图和内部工作流程,达成共识和对策。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发现和解决体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保障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审核程序不规范、审核人员素质不高以及审核结果不得力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内部审核的效果。

为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质量,本文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问题分析1. 审核程序不规范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程序不规范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一些企业在进行内部审核时,缺乏明确的审核流程和标准,导致内部审核工作缺乏条理性和指导性,审核结果缺乏说服力。

一些企业在进行内部审核时,缺乏必要的文件记录和分析,审核结果不够科学、客观和准确。

2. 审核人员素质不高审核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内部审核的质量。

一些企业在选择内部审核人员时,往往只注重其工作经验和职称,忽视其审核能力和素质。

一些审核人员缺乏对审核标准和要求的认识,对审核对象缺乏了解,导致审核结果不准确和不全面。

3. 审核结果不得力在一些企业中,内部审核出具的审核报告过于泛泛而谈,没有深入分析和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导致审核结果不能有效指导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改进。

改进建议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核程序,明确审核的规范和流程。

审核程序应包括内部审核计划的制定、审核人员的选派、审核程序的执行、审核报告的编制和审核结果的跟踪等,确保审核工作顺利进行。

应建立相关的文件记录和分析,以便审核工作的追溯和分析。

企业应加强对审核人员的培训和选拔工作,提高审核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审核能力。

审核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应不断学习和积累审核经验,提高自身的审核水平。

企业在进行内部审核时,应注重审核结果的针对性。

审核报告应对审核对象的问题点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在审核报告中应明确问题的归因和问题的风险等级,为企业改进提供有力的依据。

质量管理体系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质量管理体系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质量管理体系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在当前全球化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注重产品质量。

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实现高质量生产的有力保障,但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

本文将讨论质量管理体系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缺乏领导支持如果企业高层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没有重视和支持,很难在全员参与的情况下顺利推进。

解决方案:领导要明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建立起全员参与的意识,通过培训和奖励激励员工积极参与。

二、缺乏明确的质量政策和目标没有明确的质量政策和目标,就无法引导企业实现长期的质量改进和持续的发展。

解决方案:建立起明确的质量政策,明确目标,确保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激励员工为实现目标共同努力。

三、质量控制流程不完善如果企业的质量控制流程不够完善,很容易导致生产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影响产品质量。

解决方案: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成品检验等环节,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和控制措施。

四、员工质量意识不强如果员工对产品质量要求不高,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解决方案:加强员工培训,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感,让每个员工都意识到自己在保证产品质量中的重要性。

五、信息沟通不畅如果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导致信息延误和质量问题的发生。

解决方案:建立起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确保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并建立起定期沟通的机制,及时解决问题。

六、客户需求不明确如果企业对客户需求不清楚,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产品质量就无法得到客户认可。

解决方案: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了解客户需求,根据客户反馈及时调整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确保产品符合客户需求。

七、缺乏持续改进意识如果企业没有持续改进的意识,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解决方案:建立起持续改进的机制,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推动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提升。

八、质量数据分析不充分如果企业在质量管理中缺乏数据支撑,就无法及时进行问题分析和改进措施的制定。

质量审查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质量审查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质量审查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在质量审查中,常见的问题包括材料不合格、工艺流程不完善、员工素质低下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质量审查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是材料不合格。

这种情况可能由于供应商问题、采购过程疏漏或者自身检验不严格等原因造成。

应对这一问题,首先应加强供应商管理,建立可靠的供应商审核机制,确保采购的材料符合标准;其次,加强内部品质管理,加强对入库材料的检验,做到不合格材料不进入生产环节。

另一个常见问题是工艺流程不完善。

这可能导致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故障、浪费、人为差错等情况。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工艺设计和工艺改进。

在生产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并进行实施。

另外,不断完善工艺流程管理制度,加强对工艺流程的监控和评估,确保生产流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员工素质低下也是质量审查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员工的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应该重视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

此外,建立严格的员工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意识,使员工能够牢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从而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

在质量审查中,还会出现因为设备故障或设备老化导致的质量问题。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实施设备定期保养和维护,及时更新换代老化设备,确保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稳定性。

此外,质量审查中还常常出现因为生产过程不规范而引发的质量问题。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企业应制定完善的生产管理规范,明确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操作程序和要求,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生产过程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还有一种常见问题是质量检测标准不统一。

由于不同质量检测标准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产品质量评判不准确或者产生质量分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应明确和统一质量检测标准,建立起标准化的检测流程和评估体系,确保各项指标的检测数据准确可靠,避免因为检测标准不统一而导致的质量问题。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企业通过国际或国内认证机构对其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进行评估和认可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企业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来解决。

一、问题:1.认证成本高: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过程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培训人员、修订文件、实施审核等。

2.认证周期长: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评审和审核过程相对复杂,需要企业耗费较长时间。

3.标准要求繁杂:认证标准要求通常较为繁杂,需要企业深入理解和实施,包括文件编制、流程规范、管理方法等。

4.资源投入不均衡:企业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时,可能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符合认证要求的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质量问题。

5.审核过程存在主观性:审核人员的水平和主观判断会影响最后的认证结果。

二、应对措施:1.优化资源配置:企业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时,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确保资源投入的均衡性和优先性。

2.提高内部培训水平:通过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员工质量管理的认知和操作水平,以适应认证标准的要求。

3.流程规范化和优化:企业应将质量管理流程规范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以提高运作效率和质量表现。

4.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提高对质量管理的监控和控制能力,同时也便于认证机构的审核过程。

5.合理控制成本:企业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时,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控制成本,充分利用外部服务机构的帮助和资源。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对企业而言,既是一种外部认可,也是一种内部监督和管理方式。

面对认证过程中的问题,企业应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提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质量管理制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企业质量管理制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企业质量管理制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引言企业质量管理制度是企业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基础。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很多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质量管理效果以及整体业务运作。

本文将探讨企业质量管理制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问题一:制度执行不到位企业质量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广泛的参与和支持。

然而,很多企业在制度执行方面存在着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1.缺乏管理层的领导支持:企业的高层管理层在质量管理方面的领导作用不够明显,对制度的执行不予重视,导致员工对质量管理制度缺乏认可和支持。

2.制度培训不足:企业在制度培训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导致员工对制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薄弱。

3.监督与激励机制不完善: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无法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和评估,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主动履行制度。

解决方案:管理层应加强对质量管理制度的领导力,明确制度执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加大制度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建立健全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和激励,确保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问题二:制度与实际操作脱节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往往只考虑理论需求,忽视了实际操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1.制度内容过于抽象: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往往过于抽象和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南,导致员工无法理解和应用。

2.制度与实际操作流程不匹配:企业质量管理制度的流程和实际操作流程没有良好衔接,导致制度无法顺利执行,浪费资源和时间。

解决方案:制定制度时应结合实际操作需求,提供具体而清晰的操作指南,确保员工能够理解和应用。

同时,与实际操作流程进行充分沟通和衔接,确保制度与实际操作的有效结合。

问题三:制度更新不及时企业质量管理制度需要根据企业发展和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

然而,许多企业在制度更新方面存在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1.制度制定周期过长:企业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周期过长,无法及时适应市场和业务变化,导致制度陈旧、效果较差。

质量管理体系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时都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

下面将结合自己的经验,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缺乏高层领导支持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得到企业高层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但有些企业在这一点上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是通过向高层领导汇报工作成果和效益,让他们认识到质量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努力争取他们的支持。

二、流程不清晰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建立规范的流程,但有些企业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企业的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确立清晰的流程和流程管理办法,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无缝衔接。

三、培训不足员工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和执行能力。

只有让员工真正理解和接受质量管理的理念,才能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四、指导文件不规范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依托文件来保证流程的规范和执行的标准化,但有些企业的指导文件却存在问题,不够规范、不够系统。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做好文档管理工作,确保所有的指导文件都是最新、最全面的,让员工能够随时查阅和应用。

五、绩效考核不到位绩效考核是激励员工积极参与质量管理的重要方式,但有些企业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到位。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明确质量管理的目标和绩效指标,将质量绩效纳入到员工的考核体系中,确保员工能够通过参与质量管理获得相应的奖励和激励。

六、审核频率不够内部审核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可以发现问题、改进流程、提高质量。

然而,有些企业的内部审核频率不够,难以及时发现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制定合理的审核计划,确保每个流程都能够定期接受内部审核,及时发现、整改问题。

七、持续改进不足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灵魂,但有些企业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

要解决这一问题,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改进机制,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并对其进行认真评估和实施。

质量审查中常见的出现问题与解决策略

质量审查中常见的出现问题与解决策略

质量审查中常见的出现问题与解决策略质量审查是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产品的性能、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进行审查和评估,帮助企业确保产品始终符合质量标准。

然而,在进行质量审查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需要及时有效地解决。

本文将围绕质量审查中常见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规范不严谨在进行质量审查时,如果规范不严谨,往往会导致审查结果不准确。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审查标准和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二、信息不全面有时候在质量审查中会出现信息不全面的情况,导致审查结果不够客观准确。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要求申请人提供完整的产品信息,并在审查过程中及时补充缺失的信息。

三、审查时间过长审查时间过长会延误产品上市时间,影响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市场竞争力。

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适当减少无关环节的审查时间,提高审查效率。

四、审查人员素质不高审查人员素质不高会导致审查结果不准确,甚至出现疏漏和错判。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审查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规范化操作培训。

五、审查标准不一致在质量审查过程中,如果不同审查人员之间的审查标准不一致,会影响审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借鉴国际通行的审查标准,确保审查过程规范化一致。

六、数据处理不当数据处理不当会导致审查结果的失真,影响产品质量评估的准确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处理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审查报告不清晰审查报告不清晰会给企业带来理解困难,无法对审查结果进行准确评估。

要解决这一问题,审查人员应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确保审查报告内容清晰明了。

八、未能及时响应问题在质量审查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未能及时响应和处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建立及时有效的问题反馈机制,确保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九、缺乏审查经验缺乏审查经验的审查人员在进行审查时往往会出现不确定因素,影响审查结果的准确性。

质量体系审核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质量体系审核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质量体系审核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在进行质量体系审核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审核效率和质量,是每个企业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下面就来详细探讨在质量体系审核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1、审核范围不清晰在进行质量体系审核时,有时候会出现审核范围不清晰的情况。

这会导致审核过程中的混乱和不确定性,影响审核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企业应该在审核前对审核范围进行充分的澄清和明确,明确审核的目的和范围,确保审核人员在审核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

2、文件不完整另一个常见问题是审核对象准备的文件不完整,或者文件与实际情况不符。

这会给审核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延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应该在审核前提前要求审核对象准备完整的文件资料,并确保文件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同时,在审核过程中,审核人员也应该对文件进行认真审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要求整改。

3、审核人员素质不高有时候企业选择的审核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影响了审核的质量和效果。

为了提高审核的质量,企业应该选择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丰富的审核人员进行审核工作。

同时,在审核过程中,审核人员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专业能力,确保审核工作的高效进行。

4、整改措施不到位在审核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一些不符合要求的问题,需要审核对象进行整改。

但有时候整改措施不到位,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应该对审核对象提出的整改要求进行跟踪和监督,确保整改措施能够有效落实和执行。

同时,也应该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估,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5、审核周期过长有时候企业进行质量体系审核的周期会过长,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为了缩短审核周期,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审核时间和人员,提前准备好审核所需的文件和资料,避免在审核过程中出现拖延和延误的情况。

6、缺乏审核经验在进行质量体系审核时,有时候企业缺乏审核经验,不清楚整个审核流程和要点,导致审核效果不佳。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企业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内部审核,企业可以发现问题,改进管理体系,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在实际操作中,内部审核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企业仔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内部审核存在的问题1. 缺乏全面性在进行内部审核时,有些企业可能只关注一部分内容,而忽视其他重要的方面,导致审核结果没有全面反映管理体系的运作情况,不能有效发现问题。

这样的审核结果对企业不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3. 审核过程不规范有些企业在进行内部审核时,缺乏规范和程序,可能导致审核结果不准确,审核过程缺乏有效的记录和证据,使得后续改进工作无法有力开展。

4. 审核人员能力不足有些内部审核人员对相关的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体系的要求了解不深,导致他们无法准确审查管理体系的运作情况,无法有效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意见。

1. 加强内部审核人员的培训企业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内部审核人员的培训,包括相关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体系的要求,审核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内部审核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审核能力。

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审核程序,明确审核的范围、内容、方法和要求,确保审核结果客观准确,有力提高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企业应该加强对管理体系各方面的内部审核,确保所有相关业务和管理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关注,在内部审核中不能有疏漏,以当得出的审核结论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4. 建立正确的审核理念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审核理念,重视内部审核的重要性,加强审核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确保内部审核的有效性和有效性。

要加强对内部审核结果的分析和利用,为企业的改进和提高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

5. 加强内部审核和持续改进的结合企业应该把内部审核和持续改进结合起来,把内部审核作为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的有力手段,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持。

质量审查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及解决方案

质量审查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及解决方案

质量审查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及解决方案质量审查是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影响了审查的效果。

下面就质量审查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及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审查标准不明确有些企业在进行质量审查时,没有明确的审查标准,导致审查结果主观化,无法客观评判产品质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可以制定明确的审查标准,确保所有参与审查的人员都能清楚了解要求,从而提高审查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二、审查流程复杂繁琐有些企业的质量审查流程过于复杂繁琐,导致耗时费力,影响了审查效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可以简化审查流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审查效率,同时也可以考虑引入科技手段,如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升审查流程的智能化水平。

三、审查人员能力不足有些企业的质量审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无法准确把握产品质量情况,影响了审查结果的可信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可以加强对审查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升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邀请外部专家参与审查,为审查提供客观的第三方意见。

四、利益冲突影响审查结果在一些企业中,审查人员存在利益冲突,可能影响其审查结果的客观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可以建立健全的激励和惩罚机制,确保审查人员公正、公平地履行职责;同时也可以加强内部监督,防止利益冲突对审查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五、信息不对称导致审查偏颇在质量审查过程中,有时企业和审查人员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审查结果偏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可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审查人员获取到全面、准确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协商解决存在的问题,避免信息不对称对审查造成影响。

六、审查记录不完整不规范在一些企业中,审查记录不完整,甚至存在造假等情况,导致审查结果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可以建立规范的审查记录管理制度,确保每一次审查都有清晰完整的记录;同时也可以采用电子化记录方式,提高审查记录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实施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而内部审核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关键环节。

对于企业而言,内部审核的目的是了解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内部审核的效果。

本文将就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问题和改进建议进行浅析。

内部审核的问题之一是对审核目标的理解不清。

内部审核的目标应该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是否符合标准和要求,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符合。

有些企业在内部审核过程中,只注重审核流程是否完备、文件是否齐全等表面问题,而忽视了实际的质量管理情况。

企业需要加强对内部审核目标的宣传和培训,确保内部审核的目标清晰明确,能够真正反映出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情况。

内部审核的问题之二是审核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审核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有些企业在选派审核人员时,往往只注重其职位和工作年限,忽视了其专业能力和素质。

这导致了部分审核人员对质量管理标准和要求的理解不够深入,审核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洞和错误。

企业应该注重对内部审核人员的培训和提升,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素质,提升内部审核的质量。

内部审核的问题之三是对审核结果的重视不够。

有些企业在内部审核后,对发现的问题和风险没有及时纠正和改进,甚至对审核结果不予重视。

这导致了内部审核变成了形式主义,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企业应该明确内部审核的重要性和意义,加强对审核结果的跟踪和评估,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确保内部审核的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

加强对内部审核目标的宣传和培训,确保审核人员对内部审核的目标有清晰的认识。

注重对内部审核人员的培训和提升,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素质。

加强对审核结果的跟踪和评估,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

建立内部审核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奖励内部审核的优秀成果。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加强对内部审核目标的理解、提高审核人员的素质、重视审核结果以及建立激励机制等改进措施,可以提高内部审核的效果和价值,进一步推动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

质量审查中常见的问题解决方法总结

质量审查中常见的问题解决方法总结

质量审查中常见的问题解决方法总结在进行质量审查时,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保障生产质量和工作效率,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下面将结合实际情况,总结质量审查中常见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一、质量审查中常见的问题:1.文件不全面不规范在质量审查中,常常会发现文件不全面、不规范。

这会直接影响审查工作的进行,导致质量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2.沟通不畅在质量审查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如果沟通不畅,会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各部门之间相互之间是存在间隔和隔膜的。

3.审查周期过长审查周期过长不仅会拖延工程进度,还会增加成本费用,影响项目效益。

4.质量问题发现太晚有时在工程完成后才发现质量问题,这时要想重新修复就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

5.员工工作态度不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不端正,会直接影响到质量的把控和审查,甚至会导致质量问题。

6.审查结果不持续跟踪有时审查结果得到了解决,但是却没有进行持续跟踪,导致问题再次出现。

7.审查结果不明确有时审查结果不够明确,导致相关人员不清楚应该如何去执行。

8.信息更新较慢工程信息更新较慢,导致审查时很多信息已经过时。

二、解决方法:1.明确审查标准,建立完整的文件管理制度。

对所有相关文件进行归档管理,确保信息准确全面。

2.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及时传递信息,减少信息损耗,提高工作效率。

3.合理安排审查时间节点,确保审查周期合理,不拖延工程进度。

4.建立早期发现机制,加强质量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质量问题,降低后期维修成本。

5.加强员工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

6.建立质量问题跟踪制度,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持续跟踪,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7.审查结果应当准确明确,确保相关人员清楚应该如何去执行。

8.建立信息更新机制,及时更新工程信息,确保审查时信息的准确性。

通过以上解决方法,可以有效应对质量审查中常见的问题,提高审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各部门应该深入思考和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质量审查的水平和效果。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了企业获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认证的实际效果。

本文将针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问题分析1. 认证过程繁杂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过程需要企业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包括制定质量管理手册、开展内部审核、进行管理评审等环节,这些过程繁杂而复杂,增加了企业运营的成本和负担。

2. 员工意识不足企业在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时,需要员工全员参与,但由于员工对认证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不够了解,缺乏相应的意识和培训,导致在认证的实施过程中出现困难和障碍。

3. 认证标准过于理论化一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过于理论化,难以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相结合,导致企业在认证过程中难以理解、操作和落实。

4. 考核过于形式化有些认证机构的考核过于形式化,重视表面的文件材料,忽视了企业真实的质量管理和效果,增加了企业的时间和成本投入。

二、应对措施1. 简化认证程序针对认证过程繁杂的问题,企业可以简化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程序,将它与企业的实际运营相结合,避免过多的理论和文本要求。

可以采用外包的方式,委托专业的认证咨询机构和顾问来协助完成认证过程,减轻企业的负担。

2. 加强员工培训企业需要加强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意识和理解。

可以通过举办内部培训、讲座等形式,向员工们普及认证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掌握认证的实施技巧和方法。

4. 强化内部管理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质量管理的全面覆盖和落实。

通过建立内部审核制度,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减少非理想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5. 合理调整认证机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合理选择认证机构。

在选择认证机构时,要综合考量其专业性、资质、服务质量和费用等方面的因素,选择一个合适的认证机构,确保认证过程的顺利进行。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保证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基于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通过审核人员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发现问题所在,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推动企业不断提高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运作效率。

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过程中,常常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以下角度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1. 审核人员素质不高企业内部审核人员缺乏相应的培训,对质量管理标准和相关法规、法律不了解,面对问题不能及时提出意见和处理方法,使整个审核过程失去意义和价值。

2. 审核过程不透明在审核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经常采取“隐瞒”策略,避免将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展示出来,审核人员无法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实质,从根本上限制了企业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 改进建议不够明确内部审核人员虽然会发现企业管理体系的一些问题,但是对于问题的改善方案与实际应用却不够明确,常常是泛泛而谈,只是就大体思路展开了一些讨论,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为企业管理体系的完善带来了困难和障碍。

企业在选拔内部审核人员时,应该考虑到审核人员的素质和工作经验,定期进行培训和学习,让他们深入掌握质量管理标准和相关法规、法律,掌握审核技巧,提高审核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要考虑到内部审核是整个管理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必须积极开放审核信息,让审核人员对企业的管理体系有更直观、更全面的了解。

通过透明化审核过程,可以消除管理人员的盲目性,让审核人员更准确地发现问题的切入点和解决方法。

内部审核应该把重点放在问题的解决和改进方案的制定上,将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清单化,对每个问题的性质与根源,加以具体的分析和诊断,然后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善措施,最终确定改进计划。

改善计划的制定需要专门团队的配合,对各种改进方案进行论证和实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只要改进方案足够清晰、明确,相关部门就可以根据改进方案进行具体实施,提高企业管理体系的效能和效率。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指组织内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符合性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估的过程。

这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能够发现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帮助企业改进和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然而,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效果,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一、存在的问题1. 审核过程过于死板在一些企业的内部审核中,审核人员往往只是按照规定的程序依次完成各项审核任务,内容过于死板,缺乏主观思考和创新性。

这样的审核过程难以发现真正存在的问题和不合格项。

2. 铺张浪费资源一些企业存在审核规模过大,审核周期过久的问题,审核人员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铺张浪费,审批效果并不高效。

甚至有些企业在解答审核人员提问时矛盾激化、影响正常工作进程的问题,造成管理不利。

3. 仅关注表面问题一些企业的内部审核仅关注表面问题,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问题缺乏深入探讨和细致分析,致使审核发现的问题不能很好地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

4. 评审结果不反映实际情况在一些企业的内部审核中,评审结果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评审结果的内容和评审结论曲解了实际情况,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二、改进建议1. 审核人员素质提升企业应该注重审核人员的素质提升,在聘请审核人员时,应该优先考虑审核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

在审核过程中,应鼓励审核人员自主思考,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各种审核工具,以适应不同情况的需要。

2. 管理策略科学化企业应当将管理策略科学化,如简化审核程序,缩短审核周期、减小审核规模等,提高审核效率;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加强员工全员质量管理,营造以质量为中心的文化氛围。

3. 强化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企业应该强化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在审核过程中,要去发现、深挖各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问题分类和排序,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需要优化的环节。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摘要:构建和认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企业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一种趋势和潮流。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作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一个关键性的接口,正日益引起企业重视,它对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此,笔者试就如何搞好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作一些探析,以期对企业的贯标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改进建议1、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普遍存在的问题1.1缺乏正确认识部分企业员工对于企业内审存在认识误区,将企业内审认作一个形式性工作,形成为了内审而内审的思想状态,导致内审工作缺乏现实意义。

在进行企业质量管理时,没有引进国内外的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导致无法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审过程调控,企业的产品质量得不到全面保证。

消极应对企业内审,担心内审暴露工作问题从而影响部门的荣誉。

因此,企业文化中要不断提升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认知,将相关的先进理念引入本企业。

寻找企业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才是内审的目的,为达到企业进步的终极目的对现有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改进。

1.2抽样检验的缺陷抽样检验是一种较为适用的统计方式,通过样本抽查,选取部分有针对性、代表性的样本进行信息提取,从而以此来概括总体的质量水平。

抽样存在一定的误差,由于质检员不可能查询到所有的查询内容,因此,为了节省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多会采取抽样检测。

抽样检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抽取到了不合格产品不能代表整个产品体系都不合格,同时抽取到符合要求的产品也不能代表整个质量体系是无差错的。

因此,选择抽样检测存在一定的风险。

1.3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工作不到位某些企业由于内审前期准备不足导致内审期间马虎了事,内审流程出现差错。

内审过程流于表面形式,不深入探究,仅仅通过勘察现场、谈话记录就草草结束内审。

亦或是存在“情感偏差”,部分人员与内审员关系较好,往往通过言语误导让内审员忽视一些错误,让内审员出现情感偏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记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公司内审员都是兼职身分,平常各自工作繁忙,对质量审核工作接触、了解不多,往往也就是在每年一次的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中才会编制检查表,记录审核情况,因此难免会因不熟悉标准条款要求,现场取证经验不足,在审核技巧或现场把握能力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从公司近几年质量体系内审的审核记录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记录内容与标准条款要求有所偏离,不够准确。

如:“内部沟通” 的审核,常见记录内容是“经常沟通,非常有效”。

2、记录内容有判断无事实,即记录中有明确的“符合要求”的结论,但无事实依据。

如:“职责、权限的划分”审核,记录内容是“问XXX,回答正确。

”答的是什么却无从知晓,根本无法判定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3、记录过于简单,缺少实际内容,无法作为认证决定的依据。

如:“顾客满意”的审核,记录内容是“有采集记录及分析结果,需提交公司领导。

”二、审核记录的作用根据国标中质量管理相关标准的阐述,审核记录的作用可概括为记录审核证据、记录审核发现、为审核结论和认证决定提供支持依据三个方面。

因此,要满足以上要求,审核记录应包括足够的细节,使它能反映受审核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判断认证标准中的各项要求是否得到有效实施。

记录中应记有每个符合的审核发现及其支持的证据和每个不符合的审核发现及其支持的证据,用以支持认证决定的判断。

在审核工作中,按照每一次的审核计划,审核总体时间是一定的,审核记录占用时间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其它审核活动的时间用量。

作为审核员,只有明确了审核记录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把握审核记录的详略程度,从而找到审核记录与其它审核活动的时间平衡点,切实提高现场审核的有效性和效率。

三、审核记录的记录原则从审核记录的作用,我们可知审核记录应表述审核证据和审核发现。

但审核证据如何界定?审核证据和审核发现又该记到什么程度呢?在每一次的审核中,我们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

许多信息与审核目的、范围、准则有关,但也有的信息与审核目的、范围、准则无关,后者不是审核证据,前者如果未经证实也不是审核证据,凡是不属于审核证据的信息则是不需要记录的。

因此,审核证据和审核发现的记录应坚持以下原则:1、反映抽样量。

审核是通过适当的抽样进行的,比如抽查了多少文件、记录,观察了多少活动、产品实物、工作现场等。

适当的抽样,就是审核所获得的样本量对总体应有一定代表性。

抽样量太少,则不具备代表性或可信度不高。

为表明抽样量对审核结论和认证决定的支持,审核员在现场审核时应首先询问抽样对象在审核期内的总量,再根据3%-5%的贯例决定抽样量,并在审核记录中详细记录,以明确反映审核抽样的情况。

2、有可重现、可追溯性。

证据的一个重要属性是“真实”性,审核记录所反映的审核证据必须是真实存在的,具有可重现性,如果由他人重新审核,完全可再次查到。

因此,审核员在现场审核中与员工、其他人面谈时,要记下有关人员的姓名、所属部门;审核文件、记录时,要记下有关文件名称、记录的编号;检查仪器、设备时,要记下有关仪器、设备的编码/编号。

3、要适度简明扼要。

实际审核经验告诉我们,现场审核必须严格控制记录的时间,以便能利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审核调查。

四、审核记录的一些具体方法在审核工作中,通常运用“问、查、看”的方式进行审核。

对照不同方式,结合以往的审核经历,笔者大致总结、归纳出一些通用的记录方法。

(一)通过询问、交谈方式进行审核的记录方法:1、记录回答、交谈者的姓名、职务和所属部门(审核证据);2、记录回答问题的要点、主要内容(审核证据);3、记录对回答问题、交谈内容的判断结论(审核发现)。

(二)通过查阅方式进行审核的记录方式:1、记录受审核人员姓名、职务和所属部门(审核证据);2、记录所抽查书面材料的名称和编号(审核证据);3、记录所抽查书面材料的数量;4、记录审核判断结论(审核发现)。

(三)对产品进行审核的记录:1、记录产品所处地点(审核证据);2、记录产品特征标记(审核证据);3、记录审核的判断结论(审核发现)。

例:查05243S XX中医院综合大楼施工图设计修改。

(四)对过程进行审核的记录方法:1、记录从事/参与此过程工作人员的姓名、职务、资格(审核证据);2、记录此过程工作/作业名称(审核证据);3、记录主要工作/作业内容(审核证据);4、记录审核的判断结论(审核发现)。

总之,进行现场审核记录时,审核员应根据具体环节和审核现场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审核记录方法,收集记录有效信息。

同时,做好现场审核记录,提高现场审核质量,与审核员自身的语言表达、沟通、文字书写能力也有一定关系。

但我认为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审核员是否具有较高的工作责任心,是否重视审核记录。

笔者相信,只要每一个审核员都能重视做好审核记录,不怕多写多练,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审核记录水平,就能在审核过程中准确、公正、简洁、清晰地记录下所收集到的各种证据,使记录真实可靠,提供符合要求的、可信的审核报告,圆满完成每一次审核任务。

管理层:1. 有无建立及保持质量手册?2. 有无向组织传达满足客户要求及法规要求的重要性?3. 有无制定质量方针?4. 质量方针是否包括以下承诺;满足要求,持续改善?5. 质量方针是否提供目标框架?6. 质量方针是否进行宣导?7. 有无在各相关职能与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8. 质量目标与质量方针是否一致?9. 质量目标是否可量化?10. 有无规定组织职责?11. 有无指定管理者代表并明确其职责?12. 有无对质量意识职责,系统有效性等沟通?13. 沟通过程是否监控?效果是否有效?14. 沟通无效时是否采取改善对策?15. 有无监测客户满意度?16. 有无利用所获信息进行分析与改善?17. 有无实施内部审核?18. 审核策划安排是否合理?19. 审核准则、范围、频次方法是否界定?20. 是否保持客观、公正、独立性?21. 审核发现的不符合是否采取改善对策?22. 有无追踪不合格的改善情况?23. 有无对审核过程进行监测并进行总结?24. 未达到预期目的时是否采取适当措施?25. 有无按要求作管理审查并保留记录?26. 审查输入是否完整?27. 有无审查输出是否包括资源需求及改善决议?28. 持续改善有无策划并实施?29. 有无提供充分资源?文件资料的控制:1. 文件发布前是否经核准?2. 适当时候有无评审更新文件?3. 文件更新是否再次经批准?4. 所有质量管理文件是否登录列管?5. 文件分发有地控制?6. 相关人员是否均持有文件?7. 各部使用文件是否为受控文件目为最新版本?8. 文件是否清晰可读?9. 作废文件是否可防止非预期使用?10. 外来文件有无识别?11. 外来文件的分发是否进行控制?12. 文件控制的过程有效性有无监测?13. 未达预期目的时有无采取适当的改善措施?14. 记录的管理程序是否文件化?15. 所有质量记录的保存期限有无规定?16. 质量记录是否易于识别、检索?17. 记录的保存过程有效性有无监测?18. 未达预期目的时有无采取适当的改善措施?人事行政部:1. 有无确定影响质量的人员所需能力?2. 该等人员是否能胜任工作?3. 该等人员是否具备应有的质量意识?4. 有无按规定提供培训以提升该等人员的能力?5. 培训的有效性有无评价?6. 未达预期目的时有无采取适当的改善措施?7. 该等人员教育、培训、技能、经历记录是否保留?8. 是否资源充分?厂务:1. 有无确定需列管的基础设施?2. 有无提供维护该等设施的办法?3. 有无实施维护?4. 特殊工种人员有无合法上岗资格证?5. 设施的保养维修过程有无监测?6. 未达到预期目的有无采取适当的改善措施?7. 有无拟定各产品质量计划?8. 质量计划有无确定该产品的质量目标?9. 过程、文件、资源的要求是否确定?10. 所需的验证活动及记录有无确定?11. 采购产品有无按规定实施检验?12. 检验用器具有无在校正有效期?13. 符合的证据是否保留?14. 有无对进料不合格按规定处理并保留记录?15. 记录是否指明有权放行的人员?16. 紧急放行是否经权责人员的批准?17. 进料不合格是否被识别以防止误用?18. 进料不合格性质的记录是否被保留?19. 纠正后的来检是否重检?20. 有无按规定对进料不合格实施纠正及预防措施?21. 有无对来料质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22. 来料检验过程的有效性有无监测?23. 有无按规定实施制程检验?24. 检验用器具有无在校正有效期?25. 符合的证据是否保留?26. 记录是否指明有权放行的人员?27. 制程不合格是否被识别以防止误用?28. 制程不合格性质的记录是否保留?29. 有无对制程不合格按规定处理并保留记录?30. 纠正后的重成品是否重检?31. 有无按规定对不制程不合格实施纠正及预防措施?32. 有无对制程质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33. 制程检验过程的有效性有无监测?34. 有无按规定实施最终成品检验?35. 成品不合格是否被识别以防止误用?36. 成品不合格性质的记录是否被保留?37. 有无对成品不合格按规定处理并保留记录?38. 纠正后的成品是否重检?39. 有无按规定对成品不合格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40. 有无对成品质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41. 顾客报怨等其他异常有无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42. 检验过程的有效性有无监测?43. 有无确定所需的测量装置?44. 有无按规定周期实施校准并记录?45. 是否可追溯用?46. 内部校准有无作业指导?47. 校准状态是否可识别?48. 有无防止失效的调整?49. 测量装置的防护是否适当?50. 失效时有无对其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估?51. 有无对该失效设备及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措施?52. 测测软软有无实施能力确认?53. 仪器校正的过程有无监测?销售及售后服务:1. 顾客要求有无确定?2. 顾客要求在接受前是否经评审并记录?3. 对顾客做出满足要求的承诺是否有依据?4. 是否确实满足顾客要求?5. 要求变更时是否修改相应文件并通知相关人员?6. 有无就业务上的问题随时保持与顾客的沟通?7. 与顾客的沟通的过程的有效性是否进行监测?8. 是否定期对顾客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进行记录?9. 有无对顾客的满意进行数据分析?采购:1. 采购文件是否说明拟购的产品?2. 当准备在供应商处验证产品时是否在采购文件中注明如何进行?3. 采购产品是否符合采购要求?4. 有无制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供应商的准则?5. 是否有能力评价和选择供应商?6. 供应商绩效有无进行数据分析?7. 采购过程的有效性有无进行监测?生产:1. 质量计划有无包括所有影响质量的制程?2. 各制程有无提供作业指导书?3. 作业指导书内容是否完整?4. 有无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5. 是否使用了适当的生产设备?6. 各项制程操作是否符合标准、法规、质量计划或程序规定?7. 有无按规定进行制程监控?8. 特殊制程有无进行确认?9. 工作环境是否合适?10. 生产及交付阶段有否对产品进行标识?11. 是否符合追溯的要求?12. 有无标识产品的合格状态并维持?13. 有无对产品提供适当的维护方法?14. 有无对所有的不合格物品进行隔离并标识?15. 有无按规定对设备进行适当维护?16. 有无明确的维护方法?仓库:1. 有无规定收发的管理方法并遵守?2. 有无使用指定的储存场所以防止产品变质或损坏?3. 有无规定适当的搬运方法并遵守?4. 有无对产品进行标识?5. 储存下的产品有无防护?措施是否适当?6. 有无建立确保及时交货的生产计划及进度控制系统并执行?一、环境因素识别不充分、评价不准确1.环境因素中没有把危险废弃物识别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