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建立规则时,我们要看到孩子的需要,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共赢的规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昨天,邻居给我看了一下她给孩子的寒假计划:

周一奥数,周二钢琴,周三跆拳道,周四书法,周五游泳,周六围棋……只有周日没安排。

我说,孩子还这么小,不用那么拼命吧。

她说,其实不期望孩子多才多艺,只是觉得孩子放假在家太闹腾,想找个地方替我管管他。我家孩儿精力太充沛,平时都不好管,一放寒假就更加让人头痛。为了减少家中鸡飞狗跳的时间,还是给他找点儿事情做比较好。

邻居是个全职妈妈,家有二宝,儿子上一年级了,妹妹还在襁褓中。平时,照顾两个孩子就已经让她疲惫不堪了,这下大宝放寒假了,在家经常大喊大叫吵着妹妹休息,还不好好写作业,还各种不服管。所以,经常能听到她对大宝暴跳如雷的怒吼声。

她说,周日因为孩子爸不用上班,可以把大宝带出去玩,所以没有报班。

好吧,心疼邻居3秒钟。

其实,不光是邻居,最近很多爸妈都跟我抱怨:“就怕孩子放寒假,孩子一放假在家,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样,太不好管了。”

的确,很多孩子在学校比较规矩,可在家就完全不一样。

比如,在幼儿园里,孩子一般都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自己穿衣服,还会积极主动地帮助老师打扫卫生,收拾玩具……但是同样的事情到了家里,孩子就不愿意做了。吃饭的时候各种不情愿,不好好吃;要睡觉了,就生出各种没做完的事儿来,各种拖延;玩具玩过了,就胡乱摆放在地上……所以,不少父母为了不让亲子关系紧张,干脆再把孩子送到可以托管孩子的机构或者各种兴趣班去。

其实,我们并不必大费周折,孩子之所以在学校和在家不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规则建立出了问题。

01为什么这么说呢?

①行为规范不一致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般都去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活动。而我们的孩子到了这个环境中,如果想和小朋友很好地相处,也必须跟其它小朋友一样,非常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到这些活动中。

可是在家里呢,最常见的场景是什么呢?

爸爸妈妈在玩手机,然后跟孩子说:“小孩子不能玩手机,你去搭积木。”

爸爸妈妈自己在熬夜,睡得很晚,然后告诉孩子:“小孩子不能晚睡,你赶紧去睡觉。”

在幼儿园里,所有的小朋友都要遵守一样的行为规范,可在家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行为规范却是两套标准。这样,规则自然难以建立。

②规则执行力度不一样幼儿园里,一般是两三位老师照顾班里几十个小朋友,而在家,经常是几个大人照顾一两个孩子。

因此,老师没有办法像家长一样,非常周到、细致地为

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大多数时候,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只能自己做。如果孩子中午不好好吃饭,那他下午可能就只能饿肚子了;如果他不好好收拾自己的玩具,那玩具就可能被弄丢了,下一次他可能就不能玩了。

换句话说,照顾者的不包办,得以让规则顺利建立起来。

找到了原因,问题解决办法就出来了。

父母以身作则,想给孩子立什么规矩,先自己做榜样;不包办,不溺爱,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给孩子的规则要统一,不能爸爸说要这样,妈妈又说要那样,而老人又说都不行。

02以上讲了几点建立规则的原则,下面跟大家分享几个规则建立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①先跟后带当孩子的行为和我们的预期不一样时,我们要作为孩子的伙伴,陪在他的旁边,跟随他的感受,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指责他,或者说强行阻止。

举个例子,一个4岁的女孩,放寒假在家,玩着玩着就跑到厨房,把腿架在灶台上,想要爬上去。

这个时候,可能很多父母就会特别紧张,说:

“你赶紧把脚拿出来,你看你脚多脏啊,不能上去。”

“快把脚放下来,你一个女孩子,居然要爬灶台。”

……那孩子们,听到父母的阻止和指责,就可能会又哭又闹,非要爬上去不可。最后呢,在还孩子僵持不下的情况下,通常是父母做出妥协;或者就是强行把孩子抱下来。

其实,在这个案例中,父母在处理问题时,犯了一个错误,把孩子放在了对立面,用批评、阻止的话,激起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同时也引发了孩子的抗拒心理。

那如果我们用“先跟后带”的方法呢?

首先,我们要陪在孩子的身边,看一看他到底要干什么。

比如,我们可以跟孩子说:“宝宝,你是不是很想爬上

去?”这个时候,孩子她肯定会说“是”。

我们再接着问:“那你要爬上去做什么呢?”

孩子可能会说:

“我看到那个上面有很多水果,我要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好吃的。”

“妈妈每天都会在这里准备好多东西,我想看看上边都有些什么。”

这个时候,我们就和孩子产生了链接,他知道我们能够理解他,也会更愿意跟我们去合作。

接下来,我们再去告诉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

比如,“但是妈妈看到你的脚上还穿着鞋子呢,如果这样爬上去,是不是就把灶台给弄脏了?那我们一起来想个办法,看一下我们怎么样能够既让你能够看到灶台上的东西,又不会去踩脏灶台。”

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就会动脑筋去想,然后说“我们可以去踩个小凳子”,或者“妈妈可以抱着我看”,等等。

这样,我们就既满足了孩子想要去看一看的需求,又满足了我们不希望孩子到灶台上乱踩的需求。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这个方法,取得了和孩子共赢的结果。

有些家长,也会和孩子共情(跟),但是共情之后,到

了“带”的阶段,转而就要孩子彻底放弃正在做的这件事——“你这样是不是把灶台弄脏了,那以后不能再爬了。”

这样,孩子就会学到:妈妈并不是真正理解我,她每次跟我讲道理,只不过是为了不让我做那件事情。那么,妈妈以后再使用这个方法,可能就不会这么有效了。

所以,先跟后带的重点是,先共情(跟),在看到孩子

的需求之后,再讨论一种更好的能让双反都接受的解决方法。

②幻想满足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有好多事情都没有

办法满足孩子。

比如,孩子晚上突然想吃冰淇淋或蛋糕,可是家里没有,商店也已经关门了。

这个时候,我们通常会跟孩子说:“你看家里没有冰淇凌了,妈妈明天再给你去买。”但是孩子根本不认同你说的道理,他认为你这么说,就是不愿意满足他,于是又哭又闹,非得要现在马上吃到冰淇淋。

其实,当我们没有办法满足孩子的时候,就可以用幻想满足的方法。

比如,我们可以跟孩子说:“你是不是特别想吃冰淇凌啊,妈妈知道,冰淇凌有苹果味的,有柠檬味的,还有西瓜味的,还有菠萝味的,很多味道是不是,那你想吃什么味儿的呢?”

然后,他可能会跟你说,西瓜味儿或者是其他味道。

这时,妈妈就说:“妈妈特别希望,现在就有一个西瓜口味的冰淇凌,这样你就能够马上吃到了,可是家里现在没有,等明天商店开门了,妈妈就带你去买,好不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