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

合集下载

教育学专业的探索

教育学专业的探索

教育学专业的探索教育学作为一门专业,关注的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培养教育工作者和专业人士为目标。

它涉及到许多领域,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等。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教育学专业的历史沿革教育学作为一门专业,起源于古代的师训制度。

最早的师范教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孔子时代,他通过讲授经典和礼仪传授给学生知识和道德价值观。

师范教育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直到现代教育学的出现。

现代教育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

当时,教育开始得到普及,教育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对于教育的研究和教师培训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二、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现代教育学专业通常涵盖以下核心课程:1.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关注学习和发展的心理过程,研究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在教育学专业中,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它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行为。

2. 教育方法学:教育方法学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等。

它涵盖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科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实践指导。

3. 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关注教育机构的组织和管理,研究如何有效地管理学校和教育系统。

教育管理学的课程包括机构管理、领导力发展和教育政策等内容,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管理和领导的知识和技能。

4.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研究如何运用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包括电子学习、在线教育和教育软件等。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育技术学在教育学专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的发展,教育学专业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教育学专业需要更加关注跨学科的研究。

现代教育问题往往涉及到多个学科,需要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来解决。

因此,教育学专业应该与其他学科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进行深入的合作研究。

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进程

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进程

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进程(曹梅,张增荣,张舒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摘要: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重新起步(1978—1984 年)、快速发展(1985—1998 年)和调整深化(1999 年至今)三个阶段,本文在史料分析基础上归纳阐述了各个阶段组织机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呈现了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发展的30 年概貌。

关键词: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管理一、引言在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框架之下,组织发展的内涵包括两个部分:(1)作为外在实体的组织机构的发展;(2)组织机构运作过程中所依赖的管理体制的发展。

因此,关于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及其管理发展的史论研究,作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的子课题之一,共产生两篇研究型文章。

本文为第一篇,从组织结构的发展切入,另有一篇从管理体制的沿革切入,共同描绘我国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30 年历程。

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史料分析和归纳总结,揭示我国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从而帮助探寻更贴近教育信息化需求的机构改革及其管理发展的方向,推动电化教育组织管理的顺利改革,使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能够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阶段划分国内阿伦娜、李龙等研究者在整理1920—2008年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大事记时,沿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轨迹把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1978 年至今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音像技术为主,后一阶段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

从媒体技术角度划分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阶段也许是合理的,但是就电化教育组织发展的过程而言,因其属于管理的发展范畴,因此更多会跟教育管理体制发展的轨迹相吻合。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李伟涛在进行“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三十年述评”时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划分为恢复稳定(1978—1984 年)、重点突破(1985—2000 年)和全面深化(2001 年至今)三个阶段。

绪论 教育技术概述

绪论 教育技术概述

重点(2):基本理论
* 学习理论与知识建构
* 教学过程与模式
重点(3):基本方法
* 现代技术媒体操作
* 教学资源开发、软件制作
* 教学系统设计与评价
* 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
绪论 教育技术概述
• 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 • 教育技术的概念与发展 • 教育技术与教师信息素养
– 信息素养的概念与发展 –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关于职能
– ‘1994五个职能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 ‘2005三个职能范畴:创设、利用、管理(更加强调实践特征)
• 关于绩效
– 绩效一词更多是用在企业培训领域。 – 强调了学习的含义不单指获取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能力。 – 教育技术从强调资源,教学到学习,又转到强调绩效。
• 关于理论与实践
•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 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 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 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 和实践。
信息技术
• 信息技术就是利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实现 信息的采集、存储、传输、处理、使用等功能的 一类技术。 • 例如: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 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 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 现实技术等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第1章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

第1章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王斌教育技术,从一个教学改革实践中的运动(视听教学运动)到形成为一个专门的实践领域(运用教育技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领域),进而发展为一门专业与学科(教育技术学),大约经历了70~80多年的历史。

表21 我国媒体教学应用的发展过程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简史(一) 电化教育的兴起(二) 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三) 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和迅速发展(四)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转变(一) 电化教育的兴起时期:1919-1949特征:幻灯、电影、无线电等媒体在教育中得到了应用典型事件:1917年,商务印书馆开始拍电影。

1922年南京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农学院开始运用幻灯片和电影片到各地宣传科学种棉知识。

1923年晏阳初在嘉兴举办的千字课教学实验中使用了幻灯。

1932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在南京成立;1937年,建立了“播音教育委员会”。

1940年,教育部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合并,成立了电化教育委员会。

民国电教的代表性人物陶行知:电教先驱晏阳初:早期电教实践者蔡元培:电影教育的倡导者孙明经:民国电教的主要奠基人舒新城:民国电教的重要理论家民国电教的代表性案例上海大夏大学江苏省立教育学院镇江民众教育馆金陵大学理学院开设电化教育专业,师生赴日拍摄日全食科教片(一) 电化教育的兴起发展特点:我国的电化教育是在国外视听教育的影响下而引入我国的,它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且先在社会教育中,后在学校教育中进行推广。

由于旧中国经济不发达,科学技术落后,加上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不够和投入不足,因此电化教育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只在南京、上海一带少数城市的学校社会团体中有所开展,始终未能有大规模的推广。

早期电化教育的实质是视听媒体设备在教学教育中的应用,相当于美国的视听教育,从本源上说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二) 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时期:1950-1965特征:播音教育(举办俄语广播学校、文化补习学校、广播函授大学)、电视大学(北京、上海、沈阳、哈尔滨、广州等)学校(中小学与高校)电化教育——开课(如:北师大1947年有电化教育馆,开设选修课);辅助教学典型事件:1949年11月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1950年中央文化部商同教育部把所属各省,市文化馆划归文化部领导,以利于推动各地电教工作。

日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沿革与启示

日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沿革与启示

日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沿革与启示作者:段爱峰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年第04期日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本国特色,本文梳理了日本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从起步到实现系统发展的历史沿革。

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单独设课与整合课程并重、信息技术教育人文化、政府主导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注重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特征。

借鉴日本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经验,我国应注意以下几方面:政府制定规划,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重视信息伦理道德培养;改变观念,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加强资源建设,重视东西部均衡发展。

日本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教育自上世纪中叶,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的浪潮席卷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世界各国纷纷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并根据自己的国情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日本作为世界上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达国家之一,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从上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日本信息技术教育,通过不断修正实践,最终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日本教育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教育政策与措施。

因此,对于日本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过程的梳理与总结,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是不无裨益的。

一、日本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1.起步阶段二战后,日本教育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教育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日本经济格局的变化,教育方面的诸多弊端也显现出来。

从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着手新一轮的教育改革。

技术革新与信息化被认为是推动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社会变化因素之一。

日本政府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关注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1984年,日本社会教育审议会广播教育分会发表了《微型计算机教育应用进修课程标准》。

1985年又将其总结为《关于微型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并作为普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基本方针,由文部省首次公布。

同时,1984年8月直属内阁总理大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成立,其由教育、经济等各个领域专家组成,全面负责对日本新一轮教育改革政策、方针等基本事项进行调查审议。

论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论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论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摘要】教育技术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

教育技术学科在我国的教学与研究特点主要体现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技术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

未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面临着来自技术快速更新和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挑战。

未来的发展方向将聚焦于提升学科研究水平、加强学科间的交叉合作等方面,以推动教育技术学科不断发展壮大。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历程,学科体系建设,教学特点,研究特点,未来发展趋势,成就,挑战,发展方向1. 引言1.1 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是指研究教育过程和教育环境中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实施教育的学科。

它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旨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创新。

教育技术学科涉及到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远程教育等技术应用,是教育理论与技术工具相结合的学科。

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教育技术的应用方法、教育技术与教学管理、教育技术与课程设计等方面。

教育技术学科旨在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和完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1.2 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性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教育技术学科促进了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提升了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教育技术的运用,教师可以更好地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教育技术学科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学经验的传承。

通过网络教育和远程教学等方式,可以让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更广泛的地区和人群,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包容。

教育技术学科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需求。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大纲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大纲

理论类课程大纲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导论一、课程概况所属专业: 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教育科学学院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代码:开课学期: 1 学分: 2学时:34 核心课程: 是拟使用教材:黄荣怀.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国内(外)现有教材: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李思维.教育技术学导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李芒.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学习参考资料1. 专著教材类李艺.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2. 报纸期刊类电化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距离教育、中国远程教育3. 网络资源类微信公众平台:教育技术微课堂(微信公众号:vclassroom)二、课程描述“教育技术学导论”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最核心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引领学生步入该领域、了解该专业的导入性课程。

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刚进入大学不久的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了解该学科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及5个主要研究方向。

三、课程目标“教育技术学导论”旨在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本学科的特征,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所了解,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正确引导学生设计其发展方向,并使学生在学习策略、学习能力上得到提高与改善。

到本课程结束时,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①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

②把握和理解本学科的学科性质、学科领域、学科研究方法等基本特征。

③了解本学科主要方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④能够设计本学科五个主要发展方向。

⑤提高自学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社交能力。

⑥提高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与反思能力,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将按照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有关要求做好课程教学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课表规定的时间、地点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将根据本大纲要求,认真备课完成教案与讲稿编写等各项课前准备工作;授课过程力求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思路清晰、详略得当、逻辑性强、重难点突出,力戒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同时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反馈,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同时将结合课程目标要求,做好考核内容设计,并严格按照本大纲要求做好出勤率统计、作业评价等各项工作。

教育技术学导论

教育技术学导论
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 AE实CT践94”年。定义明确了5个研究与工作领域:
设计
评价
理论与 实践
开发
管理
利用
2.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2004年定义:
“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设、利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 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 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004:
《课程视觉化》
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
• 选用视觉教材时有 四个方面值得考虑:
• 视觉教材本身的现 实性
• 学生过去的经验范 围和性质
• 教育目的和教室环 境
• 学生智力的成熟程 度
(3)视听教育 时期: 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 特征: 教学媒体中增加了“声音” 开始关注“媒体理论” 典型事件: 军队教育 1946年戴尔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 》,“经
孟母三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总结: 词语意义上的教育技术
有形的物化 教育技术
工具
资源
无形的智能 教育技术
基于科学原 理的教育技

基于经验的 教育技术
(二)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专业领域的定义)
1.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年定义: “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学习资
第一章 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概述
本章知识结构图
第一节 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
一、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
词汇—解释 术语—解读
二、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历史—考察
一、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 (一)词汇意义
一(技是、一术人教):类育 词为技 汇术 意了的 义满基本含义

03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沿革

03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沿革

03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沿革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沿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开展了
大规模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工作。

以下是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主要历程:
1.1950-1960年代:初步探索
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开展国内外教育技术研究成果的翻译和介绍,
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始进行教育技术教育和研究。

并且,我国开始引进
放映机、幻灯片、录音机等教学设备,用于教学实践。

2.1970-1980年代:技术普及与应用
在这一时期,我国通过编写教育技术教材,培养了一大批教育技术人才。

同时,我国开始普及使用教学投影仪、幻灯片、录音带等教学设备,
并成功开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放映机和录音带机。

3.1990-2000年代:教育技术融入教学
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重视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加强教育
技术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

同时,我国开始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提
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高等教育领域,我国开始开展远程教育和
网络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4.2000年代至今:数字化教育技术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技术进入数字化时代。

我国开始
推广使用电子白板、智能教室等数字化教学设备,并开展了在线教育、移
动学习等创新教育模式。

同时,我国还大力推动教育大数据的开发和应用,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技术普及与应用再到教育技术融入教学再到数字化教育技术发展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教育事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教育的发展历程范文

教育的发展历程范文

教育的发展历程范文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完善。

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从野蛮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时期。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开始,概述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

古代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起始阶段,最早的教育实践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文明时期。

那时的教育主要以家庭和宗教机构为主,父母教授孩子们基本的知识和生活技能,同时宗教机构负责宗教教育和价值观的灌输。

这个时期的教育注重口口相传的方式,通过讲故事和神话传播知识和价值观。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教育进入了城邦教育的阶段。

城邦教育主要在城邦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他们认识到培养公民的才能对于城邦的繁荣至关重要。

这个时期的教育注重培养公民的品德和能力,通过音乐、体育、修辞等方面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

同时,希腊的学院和罗马的教育机构成为培养高级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重要场所。

中世纪的教育以教会学校为主导。

教会控制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强调信仰和宗教教育,将教育视作传教和培养神学家的手段。

教会学校注重拉丁文的学习和教育,培养了很多有文化修养的神职人员。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在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下,推动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将注意力转向观察和实践,重视理性和个人发展。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学科和教育机构,如人文主义学派和大学。

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他们倡导人文知识的广泛传播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大学则成为了培养高级知识分子和研究的重要场所。

近代教育的发展受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对于教育的普及和专业化的要求。

普通教育成为了政府的责任,大规模的公立学校建立起来,为广大人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的学科和专业出现,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专业人才。

当代教育正面临着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的兴起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和个性化发展。

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

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

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教育●广义的教育:凡是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过程,统可归之于这种广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什么是“技术”?⏹工艺和手工技巧⏹《辞海》: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如电工技术、焊接技术、木工技术、激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等。

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它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科学学辞典》和《科技词典》:☐是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智能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

⏹技术要素按表现形态分——刘大椿⏹经验形态☐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

⏹实体形态☐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

⏹知识形态☐以技术知识(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为象征的主体化技术要素。

●什么是“教育技术”?⏹指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分为:⏹有形(物化形态)技术: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者幻灯、投影、电影、视听器材、计算机、网络、卫星等教学媒体。

⏹无形(观念形态)技术:教学过程中的技巧、策略、方法,蕴涵的教学思想、理论等。

●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手工技术⏹机械与电气技术⏹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技术的起源存在着两种观点:⏹教育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它的产生应当推向远古时期。

⏹教育技术作为新兴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它的形成是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影响的结果。

●教育技术,从一个教学改革实践中的运动(视听教学运动)到形成为一个专门的实践领域(运用教育技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领域),进而发展为一门专业与学科(教育技术学),大约经历了70~80多年的历史。

国外教育技术发展沿革●从教育技术整体发展的成熟程度来划分国外教育技术发展沿革(1)视听教学运动的渊源——直观教学⏹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末⏹特征:直观教学☐17世纪,“图解”教科书☐18-19世纪,教具(图片、实物、模型,照片、磁铁、地球仪)⏹典型事件:☐捷克教育家约翰·夸美纽斯《世界图解》(2)视觉教学⏹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特征:☐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幻灯机、卷片放映机和无声电影)⏹典型事件:☐“视觉教育”名称的出现(1906年《视觉教育》)和争议。

小学教育的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

小学教育的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

小学教育的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
小学教育的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手段。

小学教师们通过使用各种信息化工具和平台,如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在线教育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有趣的学习体验。

2. 个性化教学的实现: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小学教育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3. 混合式学习的推广: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将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小学教育中,可以通过混合式学习的方式,将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4. 智能化评估的应用:智能化评估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小学教育中,可以通过智能化评估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学习反馈。

未来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动个性化教学的实现,推广混合式学习方式,以及应用智能化评估技术。

这些趋势将有助于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摘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学习工程技术的人才开始崭露头角。

民国时期,一些工程院校相继建立,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工程教育得到了更加系统和完善的发展,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工程教育不断迈向国际化,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挑战,需要与时俱进。

历史沿革展现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脉络,未来的发展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历史沿革、清朝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现状、总结、展望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始于清朝时期。

在清朝时期,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主要是由一些官办学校和私立学校开办。

官办学校主要包括国子监、能工学堂等,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

民国时期,随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许多新设立的学校开始开设工程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工程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被制定出台,推动了高等工程教育的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的工程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本文中,将分别对清朝时期的高等工程教育、民国时期的高等工程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工程教育以及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清朝时期的高等工程教育清朝时期的高等工程教育起源于康熙、乾隆年间的书院和官学。

这些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为清朝的工程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整理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整理

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述1.教育技术在《教育大词典》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

2.国外教育技术发展沿革: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视觉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教育技术。

(1)视觉教育阶段:19世纪90年代,幻灯机介入教育领域。

20世纪初,无声电影开始应用于教学。

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书名是《视觉教育》/(2)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30年代后期,无线电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介入教育领域。

(3)视听传播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电视由实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程序教学和程序教学机也风靡一时,开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验研究。

(4)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应用进入新的阶段,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和理论观念更新,1970年,美国视听教育协会经过大会表决,决定改名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3.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我国的教育技术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起步于30年代,是以电化教育的出现为标志的。

受美国视觉教育的影响,以及伴随20世纪初幻灯、电影等传入我国,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开始有人利用幻灯和电影进行教学。

1978年,教育部建立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各地也开始建立电化教育机构。

全国800多所高等院校以及许多中小学也先后建立了电教机构。

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招收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至此,教育技术学科建立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判断)4.教育技术的定义:(1)AECT94定义: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研究内容是对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教育技术是一种理论和实践;教育技术以促进学习为目的。

(开发:指将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态的过程。

)(2)AECT05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设、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及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

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

1.1.1技术、教育技术及其发展概述☞技术technology,是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物质文化生活服务的物质手段、智慧手段与信息手段的总和。

☞教育技术是人类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分为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观念形态技术。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有形技术主要指在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它往往通过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者幻灯片、投影、电影、视听器材、计算机、网络、卫星等各种教学媒体体现出来。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无形技术指在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策略,以及教育思想、理论等。

~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和真正内涵。

~在人类文明史上,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体系------------手工技术时代--------传统教育技术②以机械和电器技术为基础的体系-----机电技术时代--------视听媒体教育技术③当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体系-------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化教育技术----------------------------------------------------------------------------------------------------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手工技术时代对应传统教育技术,并经历了漫长发展。

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包括:竹简、粉笔、黑板、印刷材料、实物、模型等。

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主要指教育者的言语技巧和教学技能以及有形技术的运用,主要包括口耳相传、诡辩术、讲演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直观教学法。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直观教学法由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把“直观性”作为一项教学原则正式提出。

但并没有在当时的实践中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他按照直观教学原则编写的一本带有150幅插图的教科书《世界图解》/《可见的世界》1658被认为是教育技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籍。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高等工程教育也变得日益重要。

本文将会介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以了解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

早期阶段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开展高等工程专业的教育。

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工科”系,这是我国第一个本科工程教育系。

1919年,南洋公学成立,开设了工科教育,培养许多工程技术专家。

此后,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开始逐步发展,先后出现了以清华、北大、交大、浙大、南开为代表的一批著名高校。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量工程专业的学科涌现出来,同时,一批高水平的工程学科领军人才也应运而生。

80年代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内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时,中国工程教育将重点放在了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提高了各类课程实践性,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本科阶段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

90年代以后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2000年,国务院做出了《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工程教育指导性意见的通知》(教高〔2000〕8号)的决定,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结论总体来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中历史沿革相对较短,但非常重要。

高等工程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工程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投资和发展高等工程教育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将会在未来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教育技术学导论

教育技术学导论

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一章: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概述o▪ 1.1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技术,教育技术及其发展概述o教育技术o物化形态教育技术o观念形态教育技术•国外教育技术发展沿革o视觉教育o视听教育o视听传播o教育技术•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简史o电化教育的兴起o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o电化教育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o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政策支持下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发展•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的发展演变o美国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o我国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o 1.2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分支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技术学层次的学科•教育技术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与内容•设计o教学系统的设计o信息设计o教学策略o学习者特征•开发o印刷技术o视听技术o基于计算机的技术o整合技术•利用:媒体利用. 革新推广. 实施和制度化. 政策和法规•管理: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系统传递.信息管理•评价:问题分析.标准参照评价.形成性分析.结果性分析o▪ 1.3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教育技术学专业体系的发展o1983▪1986•1993•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第二章: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o 2.1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描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理论•人本主义学理论▪信息技术与有效学习•有效学习的特征o建构的o累积性的o自我调节的o目标定向的o情境性的o合作性的o 2.2教学与课程论▪教学过程▪教学结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o 2.3系统科学与传播理论▪系统学科理论概述•系统的概述和特征•教育系统方法▪传播的概念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系统学科与教育传播的关系•第三章: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基础o 3.1技术观与教育技术▪技术观的流派•技术决定论派•技术否定论派•全面技术观派o 3.2视听技术2018▪视觉性媒体▪听觉型媒体▪视听觉型媒体.视听媒体在电大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在三个方面o 3.3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概述▪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教育•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o虚拟实验室o虚拟学习社区o虚拟教室o虚拟图书馆o虚拟校园•第四章: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o 4.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研究方法的含义▪研究方法的分类•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任务•教育技术学常用研究方法o 4.2教育技术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人种志研究方法▪开发性研究方法的定西▪对话分析研究方法的定义与步骤▪调查研究方法o 4.3如何进行教育研究设计▪ 1.明确研究问题•迫矛焦学争空果o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教育研究问题o从教育实践的矛盾和困惑中寻找研究问题o凭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发现研究问题o从有争议的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上选择研究问题o承袭有的研究成果来探究新的研究问题o在理论空白处挖掘问题o在理论观点的争议中寻找问题▪ 2.文献检索▪ 3.数据资料的分析▪ 4.研究结果的判断与推理•第五章:教育技术学的专业方向o 5.1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媒体理论与实践研究o媒体的概念特征和分类▪媒体的概念和特征▪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的分类o媒体的本质▪麦克卢汉媒体理论▪克拉克媒体理论▪安东尼贝茨的媒体观▪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o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o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o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内容•教育行业的电子政务▪信息技术条件下教与学的研究•协作学习•虚拟学习环境•在线学习的定义,途径和作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o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定义o开展网络研究学研究性的必要条件▪教育系统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教学设计的概念,目标,研究对象,结果,主要特征•教学设计应用范围•教学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o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学设计案例▪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育定义▪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中教学设计的特点o基于活动的混合学习教学设计o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开发的一般过程/阶段o企业绩效与教学设计o 5.2信息技术教育▪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几个基本概念o信息技术定义o信息素质定义o信息技术教育定义o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范畴和模式•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简况▪怎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o任务驱动与问题激励相结合的原则o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o虚拟教学与现实教学相结合的原则o开放学习与统一互相结果的原则o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想结合的原则o以优化学习,培养信息素质为根本宗旨的原则o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o知识,情感,既能多目标同统一的原则o效益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信息技术教学方法o任务驱动教学法▪定义▪教学的步骤o范例教学法▪定义▪范例教学法的程序o基于信息技术的讲授法o演示法o自学辅导法o资源型教学法o研究型教学法o活动型教学法▪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基于问题的发展趋势•基于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o移动教育o人工智能教育o 5.3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概述•数字媒体定义•数字媒体的特征▪数字媒体的采集与制作•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数字媒体应用o 5.4教育配件的设计与开发▪教育软件概述•教育软件的定义•第三代教育软件开发与应用领域▪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基础▪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的过程•教育软件设计原则o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可靠性,开放性,灵活性,整体性,安全性•教育软件设计开发技术•教育软件开发流程o环境分析o教育设计o系统设计o脚本设计o制作多媒体教育软件o教育软件的试用o教育软件的评价o 5.5现代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概述•远程教育的定义•远程教育的特征▪远程教育平台定义•第六章:教育技术的新兴研究方向o企业电子培训与绩效技术▪E-learning在企业中的应用•企业开展电子学习(E-learning)的意义•简要说企业开展电子学习的系统框架o教与学的支持模块o教学管理模块▪学习管理系统o系统管理模块o同步课堂•企业E-learning的系统框架与实施的新思路o没正式学习o隐性知识获取o团体学习o以绩效为目标,与工作流程想结合▪绩效技术•绩效•绩效技术•简要说明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构成o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知识与知识管理•知识管理2019•显性知识的定义与特征•隐性知识的定义与特征•说明野中郁次郎SECI知识转化模型o社会化-隐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o外化-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o融合-显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o内化-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o知识管理的应用o知识工程简介▪知识工程定义与研究目标▪说明知识工程研究的领域•软计算•主体•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逻辑与推理•形象思维研究•基于事例的推理•机器学习•知识本体论•。

课程历史沿革

课程历史沿革

课程历史沿革课程历史沿革是对一个学科或者一门课程发展历史的梳理和总结。

对于大多数学科来说,课程历史沿革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科技进步,学科随之蓬勃发展。

本文将分步骤阐述一下课程历史沿革的发展。

第一步,过去的课程历史沿革在田园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简单朴素,教育也规模小、课程单一。

主要是为了传授基本的文化知识,如识字、计算和宗教信仰等。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哲学、文学、体育等方面的教育开始普及,这是人类文化头一个繁荣时期。

中世纪欧洲教育主要以神学和修道院教育为主。

文艺复兴以后,人们研究求知渴望也带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在近代,德国于1808年颁布了公民学校制度,采用普及性的学校教育体系,开创了学科教育的先河。

第二步,现代的课程历史沿革在20世纪前期,教育改革运动逐渐兴起。

性别平等、民主教育、课程研究、成绩评定、交互式学习等概念开始逐渐出现。

20世纪50年代开始,课程教育逐渐从传统的内容式到更关注过程和技能,学生某些方面的个性和发展、动手能力的发展成为了关键。

20世纪60年代,人们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互动、协作学习和自主发展。

70年代,激进分子倡导爱的教育和课程唤起式。

在美国,多学科集成教学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互联网时代的课程设计。

第三步,面向未来的课程历史沿革随着互联网和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今日的课程历史沿革处于一个新的起点。

虽然基本的传统课程框架还是很重要,但是我们必须“突破围墙”,将计算机技术和全球化相关知识融合到日常教学中来。

面向未来的教育和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目标和学习过程、创新和实践,这就需要我们制定新的课程愿景和目标,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培训。

随着全球化增加,我们需要加强日常交流与合作,开发智能化学习,建立全球大学和学院网络,提供一个真正意义上全球化教育的平台。

总结起来,我们需要承认课程历史沿革在未来的发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湖北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发展沿革与审视(1987年—至今)

湖北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发展沿革与审视(1987年—至今)

湖北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发展沿革与审视(1987年—至今)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正式提出在普通中小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要求,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经历了由盛转衰、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发展历程。

近30年来,湖北省也开始根据国家教委(现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结合地域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编写本土化的劳动技术教育地方教材,供湖北省地区的中小学校使用。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成效的发挥与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编制的体例密不可分,不仅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方法,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受课程性质的影响,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劳动技术知识的实践性和操作技能的示范性。

因此本文试图从近30年来湖北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的发展沿革中,厘清湖北省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编写的历史进程,把握教材变化的外部特征和内部属性,结合教材使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现实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视角,审视教材可改进及完善之策略,为湖北省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文献法、访谈法和历史研究法,对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的发展沿革进行信息收集、归纳整理和系统分析,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首先对本研究的问题缘起、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研究的具体方法。

其二,介绍了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编制的相关理论基础。

其三,对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材发展的沿革历程进行了具体划分,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87年——2001年,教材在探索中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教材在变革中发展阶段。

笔者详细介绍了相应历史阶段劳技课程的实施情况,对所使用教材的内容与体例进行了归类梳理,并作出了综合的分析与评价。

最后对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的发展演进历程进行了理性地审视,主要从教材的功能、新旧版教材存在的共性问题、新旧版教材衔接转化的特点、新版教材发展演变的特征以及未来实践教育教材改进之应然选择等五大方面进行了阐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技术、教育技术及其发展概述☞技术technology,是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物质文化生活服务的物质手段、智慧手段与信息手段的总和。

☞教育技术是人类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分为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观念形态技术。

☞有形技术主要指在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它往往通过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者幻灯片、投影、电影、视听器材、计算机、网络、卫星等各种教学媒体体现出来。

☞无形技术指在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策略,以及教育思想、理论等。

~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和真正内涵。

~在人类文明史上,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体系------------手工技术时代--------传统教育技术②以机械和电器技术为基础的体系-----机电技术时代--------视听媒体教育技术③当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体系-------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化教育技术---------------------------------------------------------------------------------------------------- 手工技术时代对应传统教育技术,并经历了漫长发展。

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包括:竹简、粉笔、黑板、印刷材料、实物、模型等。

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主要指教育者的言语技巧和教学技能以及有形技术的运用,主要包括口耳相传、诡辩术、讲演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由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把“直观性”作为一项教学原则正式提出。

但并没有在当时的实践中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他按照直观教学原则编写的一本带有150幅插图的教科书《世界图解》/《可见的世界》1658被认为是教育技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籍。

直到19世纪初期,直观教学才开始在欧洲流行,并迅速传到美洲大陆,使得直观教学成为教育者的有意识的教育行为。

机电技术时代对应视听媒体教育技术,视听媒体的应用源于19世纪视听技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除了物化视听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观念形态的技术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验之塔理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标准参照评价、程序教学、先行组织者理论、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系统方法、细化理论、成分显示理论。

☞视听技术是能够传递声音和图像的机械设备及电子设备,较早问世的传递图像的设备包括幻灯机1845、无声电影1860等;传递声音的包括留声机1877、录音机、无线电收音机等;有声电影1923和电视1924是最早能够同时传递声音和图像的视听设备。

☞经验之塔理论Core of Experience由美国视听教育专家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在《视听教学法》1946中提出,是视听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育技术学史上最重要理论之一。

其主要观点有:⑴越底端经验越具体,越顶端经验越抽象,学习者的身份由直接参与者逐渐转变为真实事件的观察者,最后变为间接经验的观察者;⑵教学应从具体经验下手,逐步上升到抽象。

有效的教学之路应充满具体经验,教学的最大失败在于使学生记住许多普通法则和概念的同时没有具体经验作它们的支柱,产生“从概念到概念”的言语主义;⑶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要向抽象和普遍经验发展;⑷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媒体,使视觉符号、语言符号更易理解,并打破直接经验的时间空间局限。

---------------------------------------------------------------------------------------------------- 1.1.2国外(美国)教育技术发展沿革美国的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最清晰,影响最大,因此成为西方国家的典型代表。

美国的教育技术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视觉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教育技术四个阶段。

▲视觉教育☞视觉教育指通过生动的视觉形象辅助教学的活动。

视觉教育可以追溯到近代欧洲的直观教学,17世纪夸美纽斯由于主张”让一切学校充满图像”、“让一切教学用书充满图像”并于1658年编写了第一本图苯并茂的教科书《世界图解》而被誉为“直观教学之父”。

当时的教学主要采用实物、模型、图画、表演等来辅助教学;18-19世纪直观教具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出现了照片、磁铁、地球仪、无声电影、幻灯等进一步推动了直观教学。

视觉教育理论家以霍本C·F·Hoban为代表,他在《课程视觉化》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视觉教育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各种媒体分类的层级模型。

他认为,有四个因素决定视觉教具的价值:教具本身的现实性、学生过去经验的范围和性质、教室环境与教学目的、学生智力成熟因素。

▲视听教育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有声电影、电视进入教育领域,原有的视觉教育已经不能涵盖当时的教学内涵,视觉教育便发展成为视听教育。

视听教学初期由于学校缺乏相应的设备、资料、专家而导致视听教学发展缓慢。

在二战期间,视听教育率先在军队和工业的发展中取得成效,利用有声电影技术,美国在短短六个月把1200万缺乏军事知识的百姓训练成海陆空作战部队,把800万青年训练成军火制造与船舶制造的技术工人。

1946年戴尔Edgar Dale在《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中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成为了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

▲视听传播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方学校中的视听材料和视听设备剧增,教育电视由试验阶段到实用阶段,教学程序和教学机器风靡一时,开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验研究。

教学器材的自动化、教学教材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程序化特点日益明显,逐渐引发了“什么是视听教育”的重新讨论。

1961年美国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主席芬恩Finm的建议下,由埃利领导的“定义与术语委员会”致力于视听教育领域的定义和界定。

1963年2月,美国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在专题报告中建议将视听教育的名称改为视听传播,即将传播学作为视听教育的理论基础。

此举帮助人们把研究视野从静态的物质手段方面转向动态的教学过程方面,从原来仅仅注重教具、教材,转为十分关注教学信息从发出者经过媒体传递到接受者的整个传播过程。

▲教育技术1963年的报告将视听传播与教学技术两个词并用,并没有实现研究领域的名称统一。

1970年美国视听教育协会通过大会表决,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AECT),并于1971年启用。

新名称整合了“传播”与”技术”这两个概念,并将其实践领域定名为”教育技术“,很快得到西方国家的追随。

1.1.3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简史在我国,电化教育的出现,是教育技术这个领域兴起的标志。

▲电化教育的兴起建国前,电化教育是在国外的影响下进入我国的,它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由上海、南京、无锡、苏州一些学者和有关学校倡导,因其在教育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才得到政府部门的注意。

但由于旧中国经济不发达,科学技术落后,政府对教育不够重视,故电化教育一直处于自发状态,始终未能有大规模推广。

▲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建国,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代,1949年11月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电化教育处(后改名为幻灯处),负责全国电化教育,从此电化教育得到国家高度重视。

建国后的1950-1965年间,我国的电化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并加快了发展步伐,全国范围普及广播电台教学、电视教学;高校开设电化教育选修课,讲授电化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各中小学所在地区纷纷设立电化教育馆,负责幻灯、电影、录音、广播的推广。

但1966年开始的文革使我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电化教育也未能幸免。

▲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文革后,我国的教育工作逐步得到恢复。

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为了便于学校电化教育的开展,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建立了中央电化教育馆,随后全国各地也先后建立电教机构。

1993年我国正式将”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将电化教育中心相继改名为教育技术中心,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也于2002年11月改名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时间在中教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计算机辅助教育是电化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已经向信息技术教育提升,20世纪90年代以后,远程教学、网上学校、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日趋多元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2年升级为国家开放大学)创办于1978年,是我国远程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经过80年代的建设,发展成为一个由中央电大、43所省电大、575所市电大、1500多个县电大组成的开放式高等教育系统,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城乡的广播电视教育网络。

1.1.4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的发展演变Q:教育技术的定义为什么会发生演变?A:教育技术定义内涵与外延的演变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响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技术提供了更多的技术产品,推动教育技术从直观教学走向视听传播,新技术引起的教学方法、理论、观念的上变化必然要求教育技术在定义上得以体现,促使定义不断变化、完善。

②相关理论推进了教育技术的观念更新:传播理论与早期系统论将视听教育从媒体论转向过程论和系统论;科学系统论将教育技术从有形的物化技术转向无形的智能技术。

☞系统论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理论认为开放性、动态平衡性、自组织性、等级结构性、整体性、复杂性、关联性、时序性是所有系统具备的基本特征。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把所研究的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分析系统、要素、环境这三者的关系。

③各国的教育技术实践受到技术基础、理论水平、文化价值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使教育技术的定义丰富多样。

▲美国教育技术定义演变的五个阶段❶1963定义视听传播时期“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

”目标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种传播媒体与方法,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

它包括对整个学习系统及其组成成分的计划、制作、选择、管理和应用。

这个定义第一次关注了学习而不是教学,强调点从媒体转向内容。

视听传播取代视听教育是教育技术史上的重要变革,改变了传统视听教学的理论构架,不在把研究重点放在使用形象化的视听教材作为辅助手段以提供具体的学习经验方面,而是放在完整的教学传播过程与教学系统方面。

☞教学系统Instructional System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是由多种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其中动态要素有:教师、学生、心理环境;静态要素有教学媒体和物理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