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奥古斯丁象征理论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摘要】奥古斯丁是基督教哲学家,对爱有着独特的理解。
他认为爱是一种情感,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
奥古斯丁将爱分为三种层面:动物性爱、人类之间的友爱和对神的爱。
他认为爱的本质是追求最终幸福的愿望,而爱的目的在于完成人类心灵的完整。
在他看来,爱与神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爱神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奥古斯丁的爱的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哲学启示,让我们思考人类之间的关系和与神之间的关系。
在当代,我们也可以从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中找到对于人际关系和内心安宁的启示,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寻求内心的满足。
【关键词】奥古斯丁、爱、思想、理解、概念、三种层面、定义、分类、本质、探讨、关系、目的、神、哲学启示、当代意义。
1. 引言1.1 奥古斯丁对爱的独特理解奥古斯丁对爱的独特理解是基于他对上帝的信仰和人类内心的深刻观察而形成的。
在奥古斯丁看来,爱是一种超越感官和欲望的精神力量,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之一。
他认为,爱是上帝赋予人类的一个重要特质,是人类与上帝之间联系的纽带。
奥古斯丁将爱分为三种层面的理解:物质爱、心灵爱和神圣爱。
物质爱是指对身体的欲望和享乐的追求,心灵爱是指对他人的情感和情谊,而神圣爱则是指对上帝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在奥古斯丁看来,真正的爱应该是心灵爱和神圣爱的结合,只有通过对上帝的爱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和宗教思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启示我们要以真诚和虔诚的心去对待他人和世界,要以爱的方式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苦。
奥古斯丁的爱的独特理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信仰。
1.2 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可以说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之一。
在奥古斯丁看来,爱是一种终极的力量,是万物存在的根源。
他认为,爱是上帝的本质,是所有事物存在的原因和目的。
在奥古斯丁看来,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或感情,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对于美好、完善、真理的追求和向往。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1)时代背景:“教父学”时代----罗马帝国时代,基督教神学处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在此之前属于“使徒传道”时代)。
在公元2—5世纪,出现了一批基督教知识分子,他们把基督教基本信条教义化、系统化、理论化,制定了一整套基督教教义,即基督教神学,同时还从政治上对基督教地位进行理论论证。
这些人被称为“博士”或“教父”,其神学理论被称为“教父学”比较著名的教父有:奥古斯丁,德尔图良、安布斯洛、杰罗姆,其中奥古斯丁是教父学的最高权威(2)政治实践:①著作:《上帝之城》,在神学的框架下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对中世纪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个人经历:公元387年皈依基督教,391年成为希波教会的神甫,后来成为主教;③他的思想主要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崇尚精神的价值,鄙视世俗的享乐。
(3)具体观点和思想特色综述:与以往的政治思想家不同,奥古斯丁首先是一位神学家(波利比阿首先是历史学家),关心神学问题,他的理论主要是一套神学,极力推崇信仰、贬低理性(理性主义传统的先驱是亚氏),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人与上帝关系中考察人、考察国家的政治问题。
从他开始到文艺复兴时,西方政治哲学都是基督教神学的一部分,被称为“神学的婢女”。
奥古斯丁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的国家观以及国家与教会的关系,成为了中世纪的官方信条,对中世纪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①原罪救赎说由于亚当偷食智慧果,因而使得每个人生来有罪—“原罪”,情欲败坏了人的理性本性;党人们达到道德行为当事人年龄时候,即成年之后就会继续犯罪,这是“本罪”,由于人的罪,注定受到上帝的“永罚”。
一切人都带有原罪,因而惩罚是罪有应得,一切人间王国必然灾难深重,必然灭亡,只有上帝之国才是永恒的。
谁能得救,需要上帝“拣选”,而上帝的挑选是任意的,并不靠个人的努力,即使是信仰基督教和实行苦修的人也不能免于惩罚。
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奥勒留·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 354-430)是罗马帝国后期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教育家和早期基督教最杰出的教父。
他在基督教神学的系统化、教父哲学完整体系的形成以及教会教育思想刊体系的构建上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著述涉及到哲学、宗教、伦理、教育等诸多方面。
奥古斯丁的思想体系很快发展成为奥古斯丁主义,成为基督教哲学的指南;他的教育思想则奠定了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的基础。
第一节生平、教育活动及著述奥古斯丁于公元354年11月13日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Tagaste),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腊斯城。
母亲莫尼卡(Monica)出身于罗马贵族家庭,知书识礼,温柔善良,富有耐心,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父亲巴特里齐(Patricius)生活散漫,脾气暴躁,是个异教徒。
据奥古斯丁回忆,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只是个普通市民,但望子成龙,甚至不顾家庭的经济状况,想方设法让他上学,以求取功名,光宗耀祖。
奥古斯丁从7岁开始在本城的启蒙小学上学,学习拉丁文和初等算术,同时学习希腊文。
他自称从小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喜欢玩耍,时常逃学游荡,荒废学习。
但想到老师的鞭打,又不敢不学习。
后来在谈到自己学习外文时,他声称自小就憎恨希腊文,学会拉丁文是在"不受磨折地,在乳母们哄逗下,在共同笑语之中,在共同游戏之时,留心学会的"。
奥古斯丁12岁时去附近的马道拉(Madauras)城的文法学校学习文法,对诗歌产生了兴趣,赞赏荷马的诗篇,尤其喜爱拉丁诗人维吉尔的作品,16岁结束文法学校学业后,由于家庭经济桔据,无法实现去迦太基攻读修辞学和哲学的愿望,在家闲荡一年。
据他自己记述,在这一年里,除出没于花街柳巷以及与有夫之妇私通外,还经常伙同游手好闲的青年搞恶作剧。
如一天深夜,他与一帮年轻坏蛋把邻居树上的梨子全部打下来拿去喂猪。
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奥古斯丁总结说,这并非是"贪恋人家的妻子和财产",而是贪图淫逸、寻欢作乐,并将其当做生活的"调味品",这样做毫无目的,完全是"为作恶而作恶"。
奥古斯丁对真理的描述
奥古斯丁对真理的描述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全名奥古斯丁·阿乌雷略努斯(Aurelius Augustinus),是西方文化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之一。
他的著作《上帝之城》和《告白录》为后世思想家和神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对真理的论述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奥古斯丁的哲学中,真理被视为是人类追求和理解的最高目标,是人类灵魂的终极寻求。
他认为,真理具有绝对性和普遍性的特征,它是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超越了我们的主观意识和相对观念。
首先,奥古斯丁认为真理是超越我们的主观意识和相对观念的。
他强调人的主观意识是有限的、容易受到幻觉和谬误的影响的,因此不能成为确切的标准和准则。
相对观念是表面上的、虚假的真理,只能引导我们去追求真理,而不能成为真理本身。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受我们的主观感受和个人意见的影响。
其次,奥古斯丁认为真理具有绝对性和普遍性的特征。
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可能有不同的观念和信仰,但真理并不因此而改变。
奥古斯丁提出了“真理的光芒照耀所有人”的观点,他相信真理不仅适用于基督徒,而且适用于所有追求真理的人。
真理是共同的,它超越了个体和个人的局限性,为全人类所共有。
奥古斯丁对真理的理解基于其对上帝的认识和信仰。
他认为,真理是由上帝所赐予的,是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体现。
奥古斯丁将真理与上帝的道德律法联系在一起,他认为真理是上帝对人类道德的要求和指导。
只有通过信仰和顺从上帝的旨意,人类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真理。
对奥古斯丁来说,真理不只是理性的追求,更是道德生活的实践。
奥古斯丁提出了信仰和理性的结合。
他主张信仰和理性应该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斥。
信仰是对上帝的承诺和奉献,理性则是人类的思维和推理能力。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信仰能够引导我们超越理性的局限和有限,揭示那些无法用理性解释和理解的真理。
奥古斯丁认为,真理只有通过信仰和理性的结合,才能被真正地认识和理解。
奥古斯丁三位一体
奥古斯丁三位⼀体第九卷:对话录主题:⼼智形象第⼀草案1章1.问:在上⼀卷中,我们已经从⼈的情感部分:爱的⾓度谈论了三⼀真理。
你还记得吗?答:是的,我仍记得2.问:就让我们来稍微复习⼀下第8卷的内容:“当我去爱某物时”,就会有哪三个事物?答:我⾃⼰,我爱之物和爱的本⾝这三个事物。
3.问:那么,若是我爱的对象是我⾃⼰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答:若是这样,爱者和被爱者就不是两物,乃是⼀回事了。
4.问:同样的论点:若是我不爱我⾃⼰时,也就没有爱本⾝的存在了。
是因为我爱我⾃⼰才有爱的存在。
也是因为有爱才将我与我爱的⾃⼰两者连为⼀。
是吗?答:是的,也就是说被爱者与爱本⾝就关系来说乃是两物,就着存在来看乃是⼀回事了。
这样我们就看出爱的三位⼀体了。
5.问:在第9卷⾥我们将继续从⼈的形象⾥追寻三位⼀体的真理。
你承认⼈有灵魂的存在吗?那么他是如何存在?答:是的,我承认⼈有灵魂。
灵魂是⾮物质的存在。
6.问:当我们的⼼灵(灵魂)去爱⾃⼰时,我们就发现哪两个事物?答:我们的⼼灵和⼼灵的爱7.问:你会爱你从来都不认识(陌⽣)的⼈吗?答:不会的8.问:那么当⼼灵爱⾃⼰的时候,如果⼼灵不认识⾃⼰怎能去爱⾃⼰呢?除⾮⼼灵认识⾃⼰根本⽆法爱⾃⼰的。
你认同吗?答:我认同,看来⼼灵爱⾃⼰与⼼灵认识⾃⼰是有密切关系的。
9. 问:我们通常都是⽤眼睛得见物体,或是透过照镜⼦来认识⾃⼰⾯部的模样。
那么⼼灵是如何认识⾃⼰的呢?答:我想应该是透过⾝体的感官和⼼灵的感官来认识10. 问:就着质量和数量⽽⾔:倘若⼼灵对⾃⼰认识的不充分,那么就不能完整的认识⾃⼰的⼼灵,⼼灵对⾃⼰的爱也就不完全。
若是⼼灵骄傲⾃⼤,看⾃⼰超过当看的,⼼灵对⾃⼰的爱就超过爱上帝了,使⾃⼰落⼊罪恶当中。
如此说来,⼼灵对⾃⼰的爱在对⾃⼰的认识中;对⾃⼰的认识在⾃⼰的⼼灵中;三者之间平等合⼀。
你不觉得上帝创造的奇妙吗?答:是很奇妙的11. 问:以此类推,若是⼼灵完全的⾃⼰的认识时,⼼灵的知识与⼼灵⾃⾝是相等的。
普罗提诺的“太一”和奥古斯丁的灵魂观
太一
奥古斯丁
灵魂
“太 一 ” (
/
t
o he
n
t
he On
e) 是 普 罗 提 诺
(
P
l
o
t
i
nu
s,204-270)的本体概念。 “太一”流
/
溢出理智 (
nou
s
I
n
t
e
l
l
e
c
t),理智流溢出世界灵
魂 (Wo
r
l
dSou
l),世界灵魂流溢出个别的灵魂
进入身体。普罗提诺使用希腊语,他不仅是古典
时期最后一位哲学大师,而且实质上没有受到犹
理智的世界里。所以,个体灵魂与世界灵魂有共
同的源头。
关于灵魂的来源,柏拉图并不一致。在 《
蒂迈
欧篇》中,他认为灵魂是因工匠上帝 (
Dem
i
u
r
e)
g
的良善而受造的;而在 《斐德罗斯篇》中,他认
为灵魂不是受造的,因灵魂失去了飞翔的翅膀而
下降,进入身体成为要死的人。
尽管不朽的灵
魂与永恒的理念有类似性,但按柏拉图,没有关
上的重现,因阿蒙尼乌斯没有写过著作。就亚里
士多 德 (Ar
i
s
t
o
t
l
e,384-322BC) 的 追 随 者、
斯多亚派和诺斯底派对柏拉图主义的异议,普罗
提诺 在 其 《九 章 集》(
t
h
eEnn
e
ad
s)中 作 了 回
应。直到18世纪,后人才称普罗提诺为新柏拉
图主义者,① 普罗提诺本人并没有这一概念,而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摘要】奥古斯丁作为基督教思想家和神学家,对爱的思考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他认为爱是最高尚的感情,是人类与上帝之间的纽带。
在奥古斯丁看来,爱分为自我爱、世俗爱和上帝之爱三个层次,人类应追求上帝之爱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他批判了世俗的物质爱,认为它会使人远离上帝。
奥古斯丁的爱的思想强调了对上帝的虔诚和信仰,指引人们追求更高尚的爱。
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世纪的神学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之后的基督教思想提供了重要借鉴。
通过对奥古斯丁的爱的思想的理解和探讨,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爱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追求真善美的内在意义。
【关键词】奥古斯丁、爱、思想、生平、定义、层次、种类、追求、上帝、关系、批判、影响1. 引言1.1 奥古斯丁的生平简介奥古斯丁(354-430年)是基督教哲学家和神学家,被广泛认为是基督教早期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
他出生于罗马帝国的北非地区,父亲是一名罗马地主,母亲则是基督徒。
在年轻时,奥古斯丁曾经是一名罗马帝国的官员,后来转向信仰基督教,并在之后的人生中一直致力于基督教的思想传播和发展。
奥古斯丁的丰富人生经历和深刻的思想使他在基督教哲学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的著作《忏悔录》是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奥古斯丁在他的著作中倡导了爱的概念,并将爱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是人类与上帝相连的桥梁。
他强调了爱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爱,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和和谐。
奥古斯丁的思想深刻而丰富,为后世的基督教神学和哲学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1.2 奥古斯丁对爱的思考意义奥古斯丁对爱的思考意义体现在他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之中。
对于奥古斯丁来说,爱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和精神力量,是驱使人们行动和追求的动力。
他认为,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对真理和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在他看来,爱无处不在,贯穿于整个宇宙的运行和人类的生活之中。
奥古斯丁的爱的思考意义还体现在他对人类心灵深处的探索和解释上。
浅论奥古斯丁的罪责伦理思想(一)
浅论奥古斯丁的罪责伦理思想(一)论文关键词:自由意志罪上帝幸福论文摘要:奥古斯丁思想通过强调人对上帝犯的罪和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将之前的“幸福生活的指南”发展为“罪责伦理学”。
奥古斯丁思想在伦理思想发展上的价值值得肯定,通过对他的论证逻辑的梳理,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思想和发现其思想的局限。
1.奥古斯丁思想的伟大意义在古希腊一罗马的思想领域里,伦理学的最根本问题可以被看作是善与恶的问题,伦理学的最高使命在于告诉人们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使人幸福。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常常把这种伦理学称为善一恶伦理学,将其视为幸福的生活指南。
在这种生活指南里,不仅人有善恶,事物也各有善恶好坏,人有人的德性,物有物的德性。
在这种伦理思想中,不存在任何罪和责的观念,因此,这就必然导致一个问题:既然不能给牛羊草木定罪,凭什么就可以给人定罪?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基督教成了希腊化世界的主流信仰之后,伦理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罪与罚成了伦理学的最根本问题。
伦理学的最高使命也不再是如何使人幸福,而首先在于如何使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维护自己的尊严、权利和希望。
这一转变是通过奥古斯丁的思想实现的。
奥古斯丁思想在哲学史上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他从基督教信仰开显出了哲学的新的核心问题。
他对自由意志的追问不仅为哲学开辟了新维度,而且为伦理学奠定了全新的基础。
伦理学由此不再只是‘生活指南’,而首先是理解和维护人的绝对尊严、绝对权利和绝对责任的学问。
”简单来讲,就是奥古斯丁通过提出自由意志的理论,认为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强调了人的罪责思想,认定人必须要向上帝赎罪。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伦理学的方向。
2奥古斯丁的论证逻辑奥古斯丁作为基督教的“伟大的教父”,他所建立的理论也必然是带有宗教性质的基督教思想。
“任何宗教都是信仰主义的,但任何宗教信仰又都祈求理性的论证,因为单纯的信仰是不可能长期说服人心的。
因此,对基督教信仰做出某种合理解释,就成为基督教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内在要求。
浅析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论文(2)
浅析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论文(2)浅析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论文篇二初探奥古斯丁和谐美学思想摘要: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是他的神学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中世纪美术史上达到新的高度。
他关于上帝之美的美学思想与前期学者的美学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本文就奥古斯丁和谐美学的思想形成原因、主要内容和深远影响,初探一下他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奥古斯丁;美学思想;____作者简介:李泓萱,女(1990.7.24-),汉族,籍贯:广西,研究方向:美术学。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6-0-01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354-430年),是古希腊罗马最后一位,中世纪第一位美学家,卓越的____神学家,也是西方中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
其深邃而博练的思想,对西方历史进程的影响直抵今日。
在他的一生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末期到中世纪初期的变迁。
他一生著作卷跌浩繁,奥古斯丁立足于基督____把上帝当做美的本体,从神学的高度思考美学问题,奥古斯丁继承了拉丁作家的细想诸如“美在次序”、“美在适宜”和“美在上帝”的和谐美学,而“美在和谐”是奥古斯丁神学美学的核心主旨。
涉及到美学的作品主要有《论美与适合》、《忏悔录》、《上帝之城》等,这些作品详尽而全面地叙述了基督____观点,为整个中世纪美学奠定了丰盛的基础。
首先我们通过奥古斯丁的生活背景来了解下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公元354年,奥古斯丁出生于北非离希坡不远的一个名叫塔加斯特(Tagaste)的小镇。
他成长于一个有着复杂信仰的家庭。
父亲是一位财产不多,为人懒散,贪恋世俗但很有地位的异教徒,直到临终的时候才信主受洗;而与他父亲不同的是,母亲莫尼加却是个忠诚的__。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奥古斯丁的信仰很混乱,他很迷茫于信什么,也找不到精神的寄托。
直到十六岁,他前往迦太基求学,早年因曾接受修辞和文法教育,是摩尼教徒和二元论者,但在公元387年“花园里的奇迹”事件后,便皈依了____,不久后成为非洲希坡的主教以及整个基督____重要人物。
意义与超越——西方象征理论研究
意义与超越——西方象征理论研究意义与超越——西方象征理论研究导言象征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符号和符码传递特定的意义,同时超越了字面意义,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西方象征理论研究是对象征现象进行探索、分析和解读的学科,旨在揭示象征背后的意义和超越性。
本文将以意义与超越为核心概念,探讨西方象征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理论框架以及对文化、社会和艺术领域的启示。
第一部分西方象征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1.1 象征的起源与早期研究象征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交流手段,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早期的象征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古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领域,关注象征符号及其意义的成因和变化。
1.2 结构主义的象征分析20世纪中期,结构主义的兴起为象征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结构主义认为象征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社会集体的表达方式。
克劳德·李维-斯特劳斯等学者通过对传统神话、仪式和符号系统的研究,揭示了象征的结构规律和内在逻辑。
1.3 符号学的象征研究符号学的发展使得象征理论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广泛性。
西奥多·阿多诺和罗兰·巴特等符号学派学者提出了象征的多重层级结构和符码的解读方法。
他们通过对文学、艺术和社会符号的分析,深化了人们对象征的认识。
第二部分西方象征理论的主要理论框架2.1 符号的三重性理论由瑟西尔·桑代克提出的符号的三重性理论是西方象征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该理论认为符号具有指示性、象征性和指代性三个层次,符号的意义不仅限于指示对象,还包括了象征和指代的内涵。
2.2 符号生产与解读理论路易斯·霍布斯等学者提出了符号生产与解读理论,强调符号的意义是在生产和交流中建构的。
符号的解读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受到文化、历史和语境的影响。
这一理论拓展了象征研究的视野,将分析焦点从符号本身转向了符号的使用和交流。
2.3 文化符号学理论文化符号学理论强调文化对象征的重要影响。
对奥古斯丁“符号”思想的解读
对奥古斯丁“符号”思想的解读人类思想史上对符号集中深入的思考,往往发生在文化转型期。
中世纪伟大思想家奥古斯丁在他的两部重要著作《论基督教教义》和《忏悔录》里对符号的基本概念、符号与事物的关系以及符号的多义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代表了早期基督教时期人们对符号的思考,也是现代符号学理论的历史源泉,在符号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标签:奥古斯丁《论基督教教义》《忏悔录》符号符号学20世纪初,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将符号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提出,得到众多学者的响应,并影响了整个思想界的发展。
不过,事实上在此以前,符号学有一个漫长的潜学科阶段:作为符号学核心思想的符号及其意义的思考早在人类文明发展的童年——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产生,贯穿了整个中世纪、近代直至现代,并将继续指向未来。
这是因为符号作为人类文化现象的表达单位,代表着人类精神构造和物质构造的基本元素;一旦人类思想出现困扰和怀疑,势必回到这个基本点,重新进行思考。
所以在人类思想史上,对符号集中深入的思考往往发生在思想转型期,20世纪符号学的蓬勃兴起就是一个明证。
而在1500多年以前,人类也同样经历着一场政治、思想上的大动荡,历史摇摇摆摆地从古代进入中世纪。
伟大思想家奥古斯丁(Augustine),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他代表了早期基督教思想的最高成就。
作为神学家、哲学家和修辞学家,他同样对“符号”(sign)有着强烈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思考,相关论述集中在他的两部重要著作《论基督教教义》(On Christian Doctrine)和《忏悔录》(The Confessions)中。
比较而言,前者侧重于理论论述,后者则更多地结合了生存体悟。
本文将对奥古斯丁有关“符号”的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并讨论其与现代符号学思想的关联。
一、符号的基本概念艾柯指出“符号学应当被看作是对记号概念进行的理论研究”[1](P45),罗兰·巴特也提出“我们可以把符号学正式的定义作记号的科学或有关一切记号的科学”[2](P12);毋庸置疑,“符号”是符号学的核心概念。
中世纪修辞学-奥古斯丁.ppt
• 意义和影响 圣奥古斯丁的《论基督教教义》标志着基督教修 辞学的滥觞. 他在修辞的名义下将布道、圣经诠释、符号解读 以及通过阅读和沉思进行精神修养等相互关联的宗教兴趣融为 一体, 从而在修辞领域引进了一个神学视角或者说开创了一个 神学传统.
• 奥古斯丁在书中用心讨论的是常规的布道, 也就是在洗礼、礼 拜等场合向那些要么无知, 要么缺乏宗教热情、要么因为思想 活跃而可能受异端思想影响的会众宣讲《圣经》. 他并没有刻 意将基督教修辞和其他修辞传统加以区分, 对他来说, 使前一类 修辞带上独特基督教色彩的是它与众不同的内容和价值观, 以 及由此而拥有的与众不同的话题. 圣奥古斯丁将这些独特话题 归结为 “爱上帝, 爱邻居” 这一总标题. 仁爱是使基督教修辞 获得统一性的主题。
• 从这一前提出发, 圣奥古斯丁在头三卷阐述了与《圣经》解读 和宣讲有关的各个问题, 提出了一个独特、 “另类”的修辞发 明理论, 跳出了以支撑公共话语体系为中心目的、以演说为范 例、以文本生产为基本方向的古典修辞框架, 转而以支撑宗教 话语为根本目的、以解道 / 传道为范例、以文本的接受和生产 为基本方向构筑起一个新的修辞模式. 在这一新发明观的基础 上, 他遵循古典修辞理论探讨的常规程序, 在卷四讨论了风格问 题.
• 前言部分, 圣奥古斯丁宣布他拟在书中讨论的是解读和传播 《圣经》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则, 强调这些规则对神学学生 特别有用。他事先估计到有三类人会对这些规则不以为然: 那 些读了他的书却还是不理解这些规则的, 那些理解却不懂得如 何应用这些规则的, 尤其是那些认为对教义的领会应该完全依 赖上帝的启示及其赋予信徒的灵感, 人类自己总结出来的技巧 和解读规则起不了什么作用的读者。
浅析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论文
浅析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论文“信仰寻求理解”( 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源自奥古斯丁在《论三位一体》第七卷中谈到如何理解三位一体时提出的“你们要是不信,定然不得理解”,后来安瑟伦将其表述为“信仰寻求理解”。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浅析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浅析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论文篇一奥古斯丁“信仰寻求理解”的哲学诠释学解读“信仰寻求理解”( 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源自奥古斯丁在《论三位一体》第七卷中谈到如何理解三位一体时提出的“你们要是不信,定然不得理解”,后来安瑟伦将其表述为“信仰寻求理解”。
关于三位一体的表达,奥古斯丁指出,“倘若这不能用理解力来领会,就要用信仰来把握,直到那藉先知说‘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理解’的主,照耀在我们的心田。
”[1]在奥古斯丁看来,信仰就是“赞同地思考”,是“人类通往上帝之路的起点,也是“人类理解的向导。
”[2]而信仰是为了理解,“理解是信仰的回报”[3]。
奥古斯丁提出“信仰寻求理解”的用意,不仅在于批判古代希腊晚期以斯多葛派为代表的独断论、以皮浪为代表的怀疑论、以德尔图良为代表的极端信仰主义,更在于在认识上实现方法论的突破,为寻求宗教真理指出一条由信仰走向体悟,通过内心反思来追寻上帝,达到理解,最后达到荣福直观的大道。
在“如何达到理解”这个向度上,奥古斯丁的“信仰寻求理解”是如此地和现代哲学诠释学的思想进路相契合,以至于Grondin指出,“奥古斯丁是20世纪诠释学的一个主要的对话伙伴。
”[4]一、“记忆-信仰”与“前见-预期”奥古斯丁的“信仰寻求理解”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实有所指。
关于信仰的对象,奥古斯丁作了如下的划分,“有三种信仰(念)的对象:首先是总是被相信而从不被理解的,如在时间与人类事件过程中的历史个例;其次是那些一被相信即被理解的对象,如数的领域或任何学术研究中理性的运用;最后是先被相信后才被理解的对象,如那些除清心者外不能被理解的神圣事项,只有服从诫命,适当地生活才能达到这条件。
奥古斯丁
圣奥古斯丁的善恶观.2008-01-20 22:04简介:圣奥古斯丁以基督教的观点非常简单,非常明了的回答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个问题.摩尼教根据灵知主义(Gnosticism)的二元论来理解创造,即将宇宙和历史理解为光和黑暗、善与恶、灵和肉的对比与矛盾。
强调创造时不仅创造了善,也创造了恶,这与认为因宇宙和历史是由低劣的神创造的,所以善恶共存的灵知主义创造论是相通的。
但是奥古斯丁从一元论(monism)入手,强调神只创造了善、美,没有创造恶。
那么恶是什么?恶从何而来?怎样能说明恶的存在?奥古斯丁的回答非常分明。
他解释说,恶为善的腐败(privation)、堕落(lackness)、缺乏(absence)和丧失(corruption)。
奥古斯丁认为善的天使路西弗(Lucifer)的堕落导致丧失了善,成为恶魔,以蛇的形象出现。
因此他说明从本性(Substance)上来说,即使恶魔也是善的,只不过善的本性堕落为恶而腐败罢了。
2.自由意志论在对抗摩尼教的争论中,有关自由意志的问题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摩尼教是相信从太初到永远善和恶的斗争决定了历史的决定论(Determinism)或命运论(Fatalism)。
奥古斯丁批判这种决定论,命运论的同时,也极力主张自由意志的作用对一个人和历的重要性。
奥古斯丁在其著作《自由意志论》(De Libero Arbitrio: A.D.395)中强调,人类即不是象缠绕在命运的蜘蛛网的布娃娃,也不是象没有反抗意志而掉下来的石头一样的存在。
他主张,创造时神将人造成一个人格体,但是他解释说神赋予我们的自由意志虽是自由的,但不常是善的(Semper est autem in nobis voluntas libera sed non est autem bona)。
自由意志是可以选择善,也可以选择恶;可以犯罪,也可以是不犯罪的中立的善(intermediate good)。
亚当以后,因自由意志的错误选择,恶进入世界历史。
奥古斯丁的法律思想
奥古斯丁的法律思想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是古代罗马帝国晚期最重要的基督教哲学家和神学家之一。
他的智慧和思想对西方哲学、宗教和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奥古斯丁的法律思想,并分析其对现代法律的启示。
一、奥古斯丁的法律哲学1.1 定义和起源奥古斯丁的法律哲学是基于基督教的信仰和教义,强调了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真正的法律是建立在神的意愿和道德原则之上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正和秩序。
1.2 神圣法和世俗法根据奥古斯丁的观点,神圣法是由上帝制定的,是永恒不变的。
这些法律根植于上帝的意愿,以教导人类如何生活和建立正义社会。
与此相对应的是世俗法,它是由人类制定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1.3 法律的目的奥古斯丁认为,合理的法律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目的:维护公共秩序、保护弱势群体、惩罚罪恶行为、促进公正与和平。
他主张法律应该以上帝的意愿为基础,同时也应考虑人性的弱点和罪恶的存在。
二、奥古斯丁的法律思想对现代法律的启示2.1 法律的道德基础奥古斯丁的法律思想强调了法律的道德基础。
他认为法律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秩序和权益,更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向着公正和善的方向发展。
现代法律也应该注重道德价值的体现,以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公正。
2.2 尊重个体和弱势群体权益奥古斯丁的法律思想强调了对个体和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
他提出了个体尊严的概念,并认为法律应该通过保护个体权益来达到公正。
现代社会也应该关注个体的尊严和多元性,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2.3 法律的限制和变通性奥古斯丁认为,法律应该有一定的限制和变通性,以适应不同的社会和时代。
他提出了“不公正的法律不是法律”的观点,强调了法律应与正义相一致。
现代法律也需要灵活性和变通性,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2.4 法律与公民责任奥古斯丁认为,法律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他强调了个人对法律的理解和遵守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也需要强调公民责任,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并为法律的实施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奥古斯丁的三位一体思想
奥古斯丁的三位一体思想浅谈St.Augustine的圣三论思想前言三位一体(Trinitas)的道理是教会信仰最核心的教义,也是所有信理中最深奥难懂的。
当代伟大的神学家卡尔-拉纳说:“假如天主教信仰有什么绝对奥秘的话,三位一体的奥秘便是最根本的奥秘。
”虽然在《圣经》里并没有直接出现这一称呼或词语,但它确实是道成人身的天主子耶稣亲自启示给我们的道理和教义。
这可从圣经经文和耶稣的生活中看出。
在以犹太教(一神教)为背景下天主教会刚出现之时,当时的宗徒们也没有直接去宣讲三位一体的道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信仰宣认或书信,清楚的看出他们继承了耶稣基督对有关天主圣三的启示。
然而,三位一体信仰的真正确定和词汇的出现,却是在后期诸多教父的反省与努力下达成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圣犹斯定、圣依肋内、戴尔都良、奥力振、圣亚大纳削、圣巴西略、圣额我略-纳祥、圣额我略-尼撒、圣奥斯定(St.Augustine)等。
其中,St.Augustine的圣三论思想具有集大成和里程碑的作用。
本文愿意从四个方面:St.Augustine的生平(一)、圣三论的特点(二)、圣三论中的两个类比(三)、圣神的生发(四),去阐述和分析St.Augustine的圣三论思想。
一、St.Augustine的生平St.Augustine(354—430年)生于北非努米底亚省的塔加斯特小镇上(现位于阿尔及利亚境内)。
家庭体面但不富有,父亲是外教人,母亲Monica却是极为热心的教友。
他在罗马教育制度下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后在家乡马德拉城的文法学校和迦太基的修辞学校学习文学、语法、修辞、逻辑和哲学。
年轻的Augustine好学、任性、狂热、沉迷于享乐,并成为摩尼教热诚的追随者,前后长达九年。
在他母亲Monica不断的祈祷之下,天主亲自干预了他的生活。
一天,当他在花园散步时,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他急忙翻开身边的圣经,只见圣保禄宗徒的训诲,“行动要端庄,好像在白天一样,不可狂宴豪饮,不可淫乱放荡,不可争斗嫉妒;但该穿上主耶稣基督;不应只挂念肉性的事,以满足私欲。
中世纪文论2.1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
奥古斯丁出生于非洲北部的塔加斯特城,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拉斯。
他自幼聪明好学,在父母的支持下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先后到马都拉和迦太基攻读文法和雄辩术。
他先后任迦太基的雄辩术教授和罗马米兰城雄辩术教授。
在米兰城讲学期间,他与大主教安布罗西乌斯相识,并拜为明师,安布罗西乌斯对他后来影响颇深。
在宗教信仰上,他刚开始信奉摩尼教,妄图探索哲学上恶的来源等问题,后来改信基督教,从此献身教会事业。
公元391年,他被推举为希波神甫。
公元395年,他受任为希波主教。
公元430年,奥古斯丁在北非病逝。
他的主要著作有:《论美与适宜》、《忏悔录》等。
奥古斯丁的文艺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忏悔录》里。
《忏悔录》是一部自传体作品,共十三卷。
一至九卷记述他从出生到他的母亲病逝这一段时期的历史;十至十三卷记述他著述时的思想情况。
在对美的认识上,奥古斯丁曾认为美是指“整一”或“和谐”,美不是杂乱无章的,杂乱无章不能构成美的东西。
他认为美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整一”或“和谐”的特征,在这种“整一”或“和谐”中,你能感受到它本身就是美的。
另一种是对其他事物的配合所形成的整体,从局部来看,它可能并不是美的,但是由于局部所构成并形成了统一起来的整体,美也就显现了,美的“整一”或“和谐”的特点也就表现出来了。
后来奥古斯丁在皈依基督教后,开始鼓吹天主的意志,认为天主是万有的惟一真原,是化育万类的至美者,它的法则制度决定一切,他开始有意识地忏悔了,把以前的美的定义以及对美的认识和天主所具有的最高美联系了起来。
他认为天主、上帝本身就是整一、和谐的,世间上的美的事物只不过是上帝本身最高美所留下来的印迹罢了。
上帝的本身即最高美是无限的,它能变化一切,更新一切,创造一切,而世间有限的事物是可分裂的,多变的,杂多的,它们的美只是局部的,它们在反映上帝的整一时,只能在多变、杂多中见出整一,但它们和上帝比起来,无论多么整一、和谐,还都是不纯粹、不完善的。
奥古斯丁双城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奥古斯丁(Saint Aurlius Augustine,350--430), 公元354 年11 月13 日, 诞生于罗马在北非的领地萨加斯特附近的小镇劳克赫拉斯(Thagaste),一个不太宽裕的罗马化的柏柏尔人家庭中..奥古斯丁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驳学园派》、《论意志的自由选择》、《论教师》、《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等。
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逐出天堂之后,尘世间就出现了两个世界,即“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
世俗之城是撒旦的王国,是被放逐的凡人集合而成的共同体。
由于人的自私的爱,这里充满了邪恶与暴力,充满了不平等和奴役。
而上帝之城是基督教的“千年王国”,高于世俗之城。
奥古斯丁双城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双城理论是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
奥古斯丁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
根据他的解释,两个城的分野源于天使的反叛,直接起因则是亚当的堕落。
人类始祖犯罪,导致两座城的划分。
在奥古斯丁的笔下,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预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
奥古斯丁提出,两种不同的爱创造了两座城,由只爱自己甚至连上帝也轻蔑的爱,造成了地上之城,由爱上帝发展到连自己也轻蔑的爱,造成了上帝之城。
实质上,两个城的区分是依据基督教伦理对人进行的区分。
所有的人都不会脱离两个城,一个城的人选择肉欲的生活,另一个城的人选择精神会是混合在一起的。
到末日审判的时候,两座城才彻底分开。
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
世人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他们仍是悲惨的,注定被上帝所摈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在区分“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基础上,奥古斯丁阐述了他关于国家与教会的思想。
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城是混合在一起的。
两个城的成员在最高的爱上相互对立,但对于许多较低等级和中介的善,他们的爱是共同的。
这使两个城的公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领域以达成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语解释库
第二章中世纪文论
==================================================================
2.1-奥古斯丁象征理论
为了理解不可理解的上帝、超验的至善,中世纪采用的途径是将一切符号化、象征化,或者说,一切都从象征的角度加以理解。
对中世纪而言,象征不是一种方法(途径),而是一种思想,一种认识,一种关于能否和如何“看见”上帝的理论。
奥古斯丁是中世纪象征理论的奠基者,他从宗教的角度首先注意到并谈论了象征问题。
奥古斯丁认为,世界美、物质美是神性美的映像,虽然较之永恒的、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神性美而言,它们是短暂的、相对的美,但它们也具有自身的价值:其一,因为它们是上帝的创造物;其二,它们的美是作为一种象征而非自身获得的。
譬如对于太阳的欣赏与其说是因为它的灿烂火焰,不如说是它象征着神的光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