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一个普通人离杀人有多远——梁文道讲《路西法效应》.

合集下载

关于《一个普通人离杀人有多远——梁文道讲路西法效应》一文的几点思考(欢迎交流)

关于《一个普通人离杀人有多远——梁文道讲路西法效应》一文的几点思考(欢迎交流)

关于《一个普通人离杀人有多远——梁文道讲<路西法效应>》一文的几点思考1.如何理解“路西法效应”原著作还没看,但经过梁文道的介绍,以及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大概知道“路西法效应”的意思——上帝受宠的天使,堕落成了撒旦,即现实当中的好人如何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变成坏人,或者说,善良的人如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干出邪恶的事情。

“路西法效应”按照我的理解有三方面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强调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二是转变的过程是短期内的,而不是长年累月的转变;三是这些善良的人们在干坏事的时候,他们本身并不觉得这么做是坏事,相反,他们心里自有正义的理由来支撑。

起初我觉得,这个效应其实就是把人性当中所潜在的“恶”的元素挖掘出来,使人干出坏事,就像客观上的体制的漏洞导致一些老实的,埋头苦干而上位的高官由于贪婪的本性被激发出来而最终走向腐败一个道理。

但后来我发觉这两者有区别——“路西法效应”是短期内的转变,它可以一夜间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向变魔术一般,并且它可以让好人干起坏事上来还觉得自己在干着好事——卢旺达大屠杀中,一个参与杀人的图西族的妇女就这样认为:“既然她父母都死光了,我就只好把这个小女孩也解决了,要不然留下她,她不是更痛苦吗,我也是为了她好”。

2.“路西法效应”的运作原理“路西法效应”的运作原理,我觉得最核心的一点,是把人困到特定的环境当中。

就如试验安排下的监狱,甚至是卢旺达当时的整个社会。

是的,还有点像文革时期的社会,这些都是特定的环境。

善与恶,如果没有参照标准(包括外部的认可,以及内心的教条)是很难判别的。

老狼《音乐虫子》当中有句歌词:“在没有镜子的世界里会不会忘了自己的摸样。

”都是一个道理。

当人进入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下,道德的参照标准就出来了,还是以上述那个卢旺达屠杀当中图西族的妇女为例,在她的道德体系当中,杀人并非不道德,帮人摆脱困境——即把人杀了,才是道德。

而这种把人困到特定环境的方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以说教的方式影响主观意识的,这近乎于用歪理邪说对人洗脑,卢旺达屠杀、纳粹、文革就是这类;另一种是以行为习惯来反作用主观意识的,像书中所说的那些实验,以及电影《浪潮》当中的实验,都是以实验作为刚开始的目的,后来缺逐渐中了魔咒。

路西法效应读书报告

路西法效应读书报告

官场贪污腐败现象横行
各种社会冷漠、暴力、围观事件
路西法效应对行政管理者的启示
• 人性之恶 • 性恶论
• 默认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一定情境下成为恶魔,世上不存在圣人 ,我们也不能依靠贤人执政,应当用无赖原则设计政治制度。 • 用良性的制度约束恶的人性 •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人们向善
从群体心理动力角度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核心观点情境力量对个体行为有着无形的支配某种情境系统的力量经由心理动力而将好人转变为恶魔心理动力制度权力服从权威去个人化与人性化群体归属感与认同感被动面对危险路西法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群体性事件的恶性演化官场贪污腐败现象横行各种社会冷漠暴力围观事件默认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一定情境下成为恶魔世上不存在圣人我们也不能依靠贤人执政应当用无赖原则设计政治制度
《从路西法效应看我国群体性事件恶性演化及其规避》
一、我国群体性事件恶性演化的现状
二、路西法效应与群体性事件恶性演化的原因
三、群体性事件恶性演化的规避对策
从制度伦理角度
• 《从路西法效应看官德考评机制的必要性与实施路径》 • 一、路西法效应与行政伦理建设 • 二、官德考评机制的必要性 • 三、官德考评机制的实施路径
From: 饭饭饭文媛
另一种思考角度:对善的向往? Or 需求的满足?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某一层次需求满足了就会向高层次发展,追求高层次的需求成 为驱动力(对善的向往成为不断作恶的根源?)
• • • • •Fra bibliotek《浪潮》中Tim人物形象的分析 被欺负 → 归属集体浪潮 → 受到同学帮助 → 爬上高楼、当保镖 →
寻求安全 归属感 尊重 自我实现
路西法效应
——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路西法效应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路西法效应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路西法效应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篇一:路西法效应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逼12岁的小孩强奸妈妈,邻居一夜间变成暴徒好人如何变成恶魔错爱人生2016-11-23阅读原文180评你的好朋友,你的好兄弟,你的好邻居,居然可以一夜间就变成这样一个残酷残暴的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在三个月之内,胡图族人杀死了大概80万到100万的图西族人,是三个月的时间死了将近100万人,凶器是一些大砍刀跟狼牙棒,这很可能是现代历史上最被忽略,但是又最残暴的一桩大屠杀。

这个屠杀的发生现在看起来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为什么呢?因为原来这两族人是混居在一起的,他们很多就是邻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是老师跟学生,是医生跟病人,是这样一个关系,是公司里面的伙伴、同事,学校里面的同学。

一夜之间,政府告诉胡图族人说图西人是坏蛋,你们拿起武器,然后军人来了发武器给他们,去把他们统统杀光。

这忽然间在你隔壁的,就坐在你身旁的这个人,莫名其妙的就拿起了刀砍向了你的头,然后他们会怎么砍法呢?他们会把一个家庭的父母都砍死,而砍死的这些凶手里面包括一些女人。

这个其中有一位胡图族当年的凶手,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后来回忆她怎么样杀死一个邻居的小女孩。

她说既然她父母都死光了,我就只好把这个小女孩也解决了,要不然留下她,她不是更痛苦吗,我也是为了她好。

但是她还记得那个小女孩被她的刀子砍下去劈她的头之前,那个惊讶的哀求的眼神。

在这场屠杀里面还有大量的轮暴事件,这些轮暴事件有时候是这样的,是一群凶手逼着一个家庭,要这个12岁的小孩当着全家人的面去强奸他自己的妈妈。

然后跟着把刀交给这个小孩,叫他把他全家人都杀光,只剩下他这个妈妈,然后他妈妈再在这个小孩面前被这些凶手一个一个去轮暴。

为什么我们人类可以犯下这样的错误,当我们大部分人在面对这样的图景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至少我们不会干这样的事情对不对。

但是你想想看这场屠杀的教训就是原来非常平静,种族关系不算特别紧张,就你的好朋友,你的好兄弟,你的好邻居,居然可以一夜间就变成这样一个残酷残暴的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这个实验是怎么回事呢?是这样的,他去找了一帮志愿者都是一些学生,过来愿意做一个研究对象。

330《路西法效应》每天看本书-图书总结-电子文稿

330《路西法效应》每天看本书-图书总结-电子文稿

《路西法效应》目录一、关于作者 (1)二、关于本书 (1)三、核心内容 (1)前言 (1)第一部分 (3)第二部分 (6)第三部分 (11)四、总结 (12)一、关于作者菲利普·津巴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上世纪70年代,他主持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个实验的结果揭示了情境的巨大力量,可以说让人瞠目结舌,让当时的心理学界不得不重新审视人性的复杂度。

二、关于本书本书是菲利普·津巴多的代表作之一。

在担任了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专家证人之后,他回顾30年前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尘封往事,首次通过文字详细叙述了当年实验的细节,以及对实验的分析和思考,这就是《路西法效应》诞生的契机。

三、核心内容不论是细微还是明显的情境因素都可能支配个体意志,轻易诱惑心智正常的普通人去做出无法想象的坏事,让我们从上帝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堕落成恶魔撒旦,这就是所谓的路西法效应。

但作者也认为,虽然我们可能屈从于情境化身恶魔,也一样可以对抗情境成为英雄。

前言本期为你解读的是《路西法效应》,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50万字,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在强有力的系统及情境力量的支配下,一个普通人,即使是好人,也可能会做出恶行。

一开始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人犯下恶事、做出恶行,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两种最常见的观点。

一种认为,这个人之所以为恶是本性使然,他骨子里就是个坏人,或者他心理有问题,比如施虐狂。

持这种观点的就是所谓的特质论者。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个人本身并不一定坏,只是因为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塑造才会作恶,用中国人的老话说,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种看法也叫环境论。

这两种观点的交锋,可以说贯穿了人类关于善恶辩论的始终。

到了近代,随着启蒙运动带来思想解放以及理性主义、个人主义的兴起,让特质论在西方开始占据上风,人们普遍认为,人是有理性思考能力、有自由意志的,如果作恶,那也是他个人的问题。

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比如二战的时候,那些协助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党卫军官和军医,难道都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吗?环境,或者更准确地说,情境,对身处其中的个人影响到底会有多大?说到这个问题,在心理学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就是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主持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

融入角色
“我和其中一个等待值班的狱卒谈话,他非常亲切又有礼 貌,怎么看都是个大家公认的“超级好人”。后来有一名 研究工作人员认为我应该再看一下大厅,因为新的大夜班 狱卒要来了,而且是恶名昭彰的“约翰•韦恩”。(作者按 :狱卒里最残暴的家伙)……当我就地观察情况时,我非 常非常震惊——他就是刚刚和我聊天的那个“超级大好人 ”。才丌过几分钟,他就好像从头到脚换了个人,丌但走 路的姿态丌同,讲话也完全丌同——带着南斱强调……他 正在大喊叫骂犯人,命令他们“报数”,所有丌在他规矩 里行事的,都被视为他的无礼和挑衅。……在他军事风格 的制服之下,手中握着警棍,乌黑且银光反射的太阳镜遮 住他的双眼……这家伙俨然是凶狠、严肃、出色的全职监 狱狱卒。”(P198~199)
名著导读读书报告
路西法效应
————————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作者简介
菲利普· 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 1933.03.23—),美国著名心 理学家。毕业于耶鲁大学, 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纽 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 坦福大学,曾任美国心理学 会主席,现为斯坦福大学心 理学系荣退教授、恐怖主义 跨领域政策、教育与研究中 心主任。在进行了著名的斯 坦福监狱实验之后,津巴多 决定寻找利用心理学帮助人 们的途径,于是他设立了害 羞诊所,专门治疗成人和儿 童的害羞。他也因此走入大众的视野。2004年,他应邀担任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 狱美军虐囚案的专家证人。此外,他还帮助PBS-TV开发了《发现心理学》系列 节目。因为出版了《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等受欢迎的系列教 材和多媒体材料,所以他被称为“心理学的形象和声音”。由于津巴多教授四十 多年来在心理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美国心理学会特向他颁发了希尔加 德(Ernest R.Hilgard)普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

路西法效应:普通人如何变成魔鬼或英雄

路西法效应:普通人如何变成魔鬼或英雄

路西法效应:普通人如何变成魔鬼或英雄TED演讲菲利普·津巴多:普通人如何变成魔鬼或英雄路西法效应社会科学工作者很少使用“善”、“恶”这样的词汇。

大多数人更喜欢使用“暴力”、“攻击性”这路西法效应著书样的词,或使用价值中立的精神病理学术语,一套关于失调的话语系统。

菲利普·津巴多 (Philip Zimbardo) 不在此列。

这位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在美国心理学会第18届年会上对听众说:“心理学很少研究大问题。

我们有各种回答小问题的高招。

但我们从来不费心去研究大问题。

现在是该研究研究像恶的本质这样的大问题了。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美)菲利普·津巴多著,孙佩妏等译,三联书店。

作者是1971年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主持人,本书是他亲自撰写的回顾研究之作。

当年的实验是让招募的志愿者在一所模拟监狱中扮演囚犯和狱警,原定为期两周的实验,不到一半时间就因为发生流血暴力形势失控而中止了。

本书也是影片《叛狱风云》(The Experiment,2010)的故事蓝本。

路西法又名“路西斐尔”,是中国天主教会的通用翻译版本。

“路西法曾经是天堂中地位最高的天使(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圣光六翼炽天使),在未堕落前任天使长的职务。

他由于过度高贵,意图与神同等,率领天界三分之一的天使举起反旗,因失败而堕落成撒旦。

”--这一段在《失乐园》中提出过,在《神曲》中也有一笔描述。

研究过程1971年,8月14日,周日。

美国加利福尼亚。

一阵尖锐刺耳的警笛声划破了夏日清晨的宁静,警车在大学生汤米·怀特洛的家门口戛然而止。

睡眼惺忪的汤米从床上被拉起来,警察向他宣读了逮捕令,他陷入了一桩罪行严重的案件。

面无表情的警官向汤米口述了宪法赋予他的权利,经过搜身,汤米的双手被扣上了手铐,警车呼啸而去。

一小时后,经过登记和留印指纹,汤米被蒙上眼睛,押送到斯坦福县监狱。

在监狱里,他被脱光衣服,喷洒了消毒剂,穿上印有表示身份号码的囚服,汤米失去了自己的姓氏,路西法效应英文变成了647号囚犯。

一个普通人离杀人有多远

一个普通人离杀人有多远

一个普通人离杀人有多远作者:梁文道来源:《视野》2014年第07期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在三个月之内,胡图族人杀死了大概80万到100万的图西族人,凶器是一些大砍刀跟狼牙棒,这很可能是现代历史上最被忽略,但是又最残暴的一桩大屠杀。

这个屠杀的发生非常匪夷所思,因为原来这两族人是混居在一起的,他们很多就是邻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老师跟学生,医生跟病人,公司里面的伙伴、同事,学校里面的同学。

一夜之间,政府说图西族人是坏蛋,然后军人发了武器给胡图族人。

忽然间在你隔壁,就坐在你身旁的这个人,莫名其妙地拿起了刀砍向了你的头。

怎么个砍法呢?其中有一位胡图族当年的凶手,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回忆杀死一个邻居的小女孩:既然她父母都死光了,我就只好把这个小女孩也解决了,要不然留下她,她不是更痛苦吗,我也是为了她好。

为什么我们犯下这样的错误?当大部分人在面对这样的图景的时候,都觉得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至少我不会干这样的事情。

但是想想这场屠杀,原来非常平静,种族关系不算特别紧张,就你的好朋友,你的好兄弟,你的好邻居,居然可以一夜间就变成这样一个残酷残暴的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斯坦福的监狱实验菲利浦·津巴多是全世界心理学界赫赫有名的一位大心理学家,因为他曾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做过一个实验,那个实验后来几乎没有人敢原样重复再做,就是非常有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个实验就是在学校的校园里面把一个教学楼改装成一个监狱,然后这些来受试的学生经历一个非常逼真的逮捕过程,这些被抓进来的学生就成了囚犯,而另一些学生是随机地被选择当这个狱警,然后关两个礼拜。

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看在这两个礼拜之内,这些原来都是普通年轻人的大学生、研究生,这些好孩子们,当他们有些人扮演囚犯,有些人扮演狱警之后,双方的互动会怎么样,这个环境跟这个制度又会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可是这个实验的结果非常骇人,乃至于根本还做不到一个礼拜,就要被迫终止。

普通人离罪恶有多远

普通人离罪恶有多远

普通人离罪恶有多远
一、概述
最近我迷上了看侦探类型的电视剧,有一个电视剧叫做秦明法医讲述的是两个法医,通过医学来解剖还原事实的真相,在这部电视剧中,我看见了很多变态的杀人犯罪案件,有些时候我们都会感到非常惊奇,一个正常人为何会做出如此偏激的行为?想到杀人时候还要分尸。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这只是影视剧中,夸大的一种表现方式,正常人离这种犯罪还是很远的。

二、步骤/方法:
1、
其实罪恶值是在一瞬间,有人说天堂和地狱紧张的一念之间,为什么要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一个人如果心中充满怨恨,愤怒,他们很有可能在不理智的情况下做出偏激的行为,伤害到别人也伤害到自己。

2、
古话常说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小到偷拿人家一根针,杀人放火奸淫掳掠,这些都是犯罪,都是罪恶的,很多人一开始都只是小打小闹,小偷小摸,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这样罪大恶极的人。

3、
日常生活中,我们离最后还是很近的,你只有可能突然因为外界的原因所导致自己内心产生犯罪的心理,二则有可能通过外界受到别人的侵害,所以保护自身这点上非常重要,也不要随意的伤害别人,保持理智。

三、注意事项:
很多时候,一旦犯罪就不能再回头,罪恶是心底的恶魔,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小恶魔,我们要有一个理智的想法,控制住自己这些不明朗的情绪,使得自己能够更加快乐。

“路西法效应”——浅谈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

“路西法效应”——浅谈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

“路西法效应”——浅谈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社会科学论文“路西法效应”——浅谈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路城王玲智聂子潞摘要:监狱实验是1971年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它的影响十分巨大。

本文探讨了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力,提出个人很难摆脱对其设定的角色的影响,并将监狱实验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辩证陈述了对社会等级、暴力控制的看法,希望引发人们对环境与人性的再思考。

关键词:影响;扮演;归属;等级;控制如果你问我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实验研究项目,相信斯坦福监狱实验绝对榜上有名,当然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臭名昭著的实验之一。

时年38岁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Zimbardo)主持了这项研究。

1971 年,津巴多在执教期间,向社会发出招募通知,以每天15 美元的价格雇佣到一批志愿生,最终24人被选中参与实验。

这些人被打乱随机的分为“囚犯”或是“警卫”,津巴多按照监狱的形式和要求,一方面让“囚犯”们穿上真正的监狱囚服,剃掉头发,将其关入6×9英尺的狭窄牢房;同时,给“警卫”们分发了制服,配了哨子和警棍。

这个号称将为期两周的真实试验,最终只进行了6天就被迫停止。

警卫们随着角色的深入变得愈发暴力残忍,而“囚犯”们也仿佛像自己真的被定罪了一般,低落脆弱,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预设的界限一步步地被超过,而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批评和警告。

虽然颇具争论,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斯坦福监狱实验对研究组织行为、个体心理起到的巨大作用。

有人将这种人格发生的变化称之为“路西法效应”(TheLucifereffect):“上帝最溺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撒旦。

”一、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与角色效应环境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站在不同角度人们观点往往各不相同,但通过斯坦福监狱实验传递出来的信息,这种影响在某些情况下要比大多数人们想象的强大得多。

津巴多曾经说过:“恶只不过是个别人的特质,藏在他们的基因里、大脑里或者本质上。

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

然后这些在这个实验过程里面,我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就是连我们这位狱长,装作典狱长的这个教授,这个教授是有名的左翼教授,反战,搞越战大游行,学生们都很爱他,和蔼可亲,直到今天还老在抗议美军的种种暴行。但是当时他假装典狱长的时候,他完全无视这整个局面的变化,他不晓得这三四天里面已经发生一些超出控制的事情。
他觉得你这么不听我的话,其实是对我的这个身份对这个体制的不尊重,你在挑战我的权威,要好好镇压他们。到了第二天,这些饰演囚犯的学生就已经开始想策划叛乱,然后又被更残酷的镇压跟羞辱。这就让我马上想起来我们日常生活里面常常见到一些有微小权力的人,哪怕只是一个城管,他为什么有时候会变得那么凶暴,这并不表示他平时不是一个好爸爸,不是一个好亲戚好邻居,他可能也是。
[ZT]一个普通人离杀人有多远 来源: 郑君骝的日志
蛮有意思的文章,转来看看
梁文道讲《路西法效应》

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在三个月之内,胡图族人杀死了大概80万到100万的图西族人,是三个月的时间死了将近100万人,凶器是一些大砍刀跟狼牙棒,这很可能是现代历史上最被忽略,但是又最残暴的一桩大屠杀。
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部这几年来相当受重视,非常重要的着作《路西法效应》,副标题叫做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这本书的作者叫做菲利浦·津巴多。这位作者现在是全世界心理学界赫赫有名的一位大心理学家,那么他为什么这么有名,是因为他曾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做过一个实验,那个实验后来几乎没有人敢原样的重复再做的实验,就是非常有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只有少数几个犯人,比如说5486,他是拒绝投入的,他拒绝假装这是真正的监狱,他每次在说话的时候,他都强调这是个实验室,但是后来很快的,因为狱警的加强压迫,他也很快投入反叛行动。当他投入反叛行动的时候,他就跟他其他的一些想要造反的狱友们就一起被残酷的镇压,他就开始逐渐的相信自己果然是个囚犯。

10本经典心理学书籍推荐

10本经典心理学书籍推荐

10本经典心理学书籍推荐10本经典心理学书籍推荐1、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学,心理学入门必备书—《心理学与生活》简介:《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多年来使用的教材,本书写作流畅,通俗易懂,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它同样也成为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与自己的极好读物。

2、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在人身上,自然性与社会性融合一体,完美无缺。

我们能挖掘出自身多少社会性的东西呢?或许,这本《社会心理学》会给你一些启发。

简介:这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

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

3、艾·弗洛姆:《爱的艺术》爱是一种艺术,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

如果你还不懂成熟的爱,请读这本书,必然会有所收获。

简介: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4、古典:《拆掉思维的墙》世事看得多了,观念形成了心理边界,就容易困在思维的迷宫里。

推荐《拆掉思维的墙》。

简介:本书道破了很多被人们视为正常,其实很奇异的思维怪圈,其中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eath让人颇为感慨。

等待,并不是一件坏的事情,可是有时候人们却陷入了期待完美的怪圈。

5、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成名之作,为人类世界打开了潜意识的大门——《梦的解析》。

简介:本书是弗洛伊德的成名代表作,被认为是本世纪最富创见的、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是了解精神分析学说和潜意识理论的必读书,《梦的解析》已被视为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大理论支柱之一。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导读:我们怎么样才能够避免有一天自己变成一个凶手,要做的事是让我们随时对自己的情境身边的环境、秩序,所身处的社会或者机构保持一个警觉。

一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在三个月之内,胡图族人杀死了大概80万到100万的图西族人,是三个月的时间死了将近100万人,凶器是一些大砍刀跟狼牙棒,这很可能是现代历史上最被忽略,但是又最残暴的一桩大屠杀。

这个屠杀的发生现在看起来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为什么呢?因为原来这两族人是混居在一起的,他们很多就是邻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是老师跟学生,是医生跟病人,是这样一个关系,是公司里面的伙伴、同事,学校里面的同学。

一夜之间,政府告诉胡图族人说图西人是坏蛋,你们拿起武器,然后军人来了发武器给他们,去把他们统统杀光。

这忽然间在你隔壁的,就坐在你身旁的这个人,莫名其妙的就拿起了刀砍向了你的头,然后他们会怎么砍法呢?他们会把一个家庭的父母都砍死,而砍死的这些凶手里面包括一些女人。

这个其中有一位胡图族当年的凶手,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后来回忆她怎么样杀死一个邻居的小女孩。

她说既然她父母都死光了,我就只好把这个小女孩也解决了,要不然留下她,她不是更痛苦吗,我也是为了她好。

但是她还记得那个小女孩被她的刀子砍下去劈她的头之前,那个惊讶的哀求的眼神。

在这场屠杀里面还有大量的轮暴事件,这些轮暴事件有时候是这样的,是一群凶手逼着一个家庭,要这个12岁的小孩当着全家人的面去强奸他自己的妈妈。

然后跟着把刀交给这个小孩,叫他把他全家人都杀光,只剩下他这个妈妈,然后他妈妈再在这个小孩面前被这些凶手一个一个去轮暴。

为什么我们人类可以犯下这样的错误,当我们大部分人在面对这样的图景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至少我们不会干这样的事情对不对。

但是你想想看这场屠杀的教训就是原来非常平静,种族关系不算特别紧张,就你的好朋友,你的好兄弟,你的好邻居,居然可以一夜间就变成这样一个残酷残暴的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部这几年来相当受重视,非常重要的着作《路西法效应》,副标题叫做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这本书的作者叫做菲利浦·津巴多。

菲利普津巴多 .斯坦福监狱实验路西法效应

菲利普津巴多 .斯坦福监狱实验路西法效应

1971年斯坦福监狱实验路西法效应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最好的心理学实验是总是有关于人性的问题:什么让人变得邪恶?一个好人会有邪恶的行为吗?如果会的话,什么使人越过道德的底线?特殊的环境能决定人们的行为吗?“斯坦福监狱最好的心理学实验是总是有关于人性的问题:什么让人变得邪恶?一个好人会有邪恶的行为吗?如果会的话,什么使人越过道德的底线?特殊的环境能决定人们的行为吗?“斯坦福监狱实验”被称为最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这个实验证明了环境对人行为的巨大影响力。

这个实验不仅被写成小说,还被拍成了电影《死亡实验》、无数的电视节目争相报道、也有很多类似的实验产生。

“斯坦福监狱实验”(又名“津巴多监狱实验”):是当局研究犯人在监狱里圈养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目的是调查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狱警和囚犯之间的军事冲突的起因及人类的虐待心理倾向是先天还是后天。

该实验在1971年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进行实验。

专家是海军上将詹姆斯·B·斯托克代尔。

津巴多和他的研究团队认为,理解虐囚行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了解囚犯和看守的内在性格。

津巴多和他的团队津巴多实验开始研究小组在当地报纸上征集志愿者参与监狱生活的研究,为期两周,志愿者每天能得到15美元的报酬(相当于今天的75美元)。

有70名应征者被招到斯坦福大学面试,接受一系列心理测试。

这70个人都是美国的大学生。

其中24名被认为非常健康、正常的人被选中。

从24人中间随机抽出一半,让他们饰演监狱的看守,余下的一半饰演囚犯。

志愿者们都说他们更愿意饰演囚犯,部分是因为他们无法想像自己毕业后会去做看守,但他们可以想像自己是在坐牢,并以为可以从这一经历中学到一些东西。

志愿者们还被告知,如果被分派去饰演囚犯,他们可能会被剥夺公民权利,并且只能得到最低限度的饮食和医学护理。

那些将饰演囚犯的人被告知在某个周日等在家里。

在那一天,令他们感到吃惊的是,他们被真的警察“逮捕”了,并以抢劫罪起诉。

路西法效应:看清人性中恶的一面

路西法效应:看清人性中恶的一面

路西法效应:看清人性中恶的一面善与恶的含义善的根本含义是能让他人和自己高兴或得利益的言行意,善的社会他人反馈一定是感谢报恩得福。

善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正道,一个是好心。

正道就是在言行意时,遵守法规传统常例道德及事物自然规律,也就是在不知道其规律和相应的法规常例的情况下,不盲目乱猜想当然的乱说乱想乱作。

好心就是在遵从法规道理规律常理的情况下,帮助别人,原谅别人,利益别人;恶的根本含义是危害他人和自己的言行意,并使他人不高兴。

恶的社会他人反馈一定是愤恨报仇得祸。

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邪道,一个是坏心。

邪道就是在言行意时,违背偏离法规传统常例道德及事物自然规律,也就是在不知道其规律和相应的法规常例的情况下,盲目乱猜想当然的乱说乱想乱作。

坏心就是让他人不高兴难受或利益受损,甚至违背法规道理规律常理而对他人使坏。

在现实社会中,善就是勤劳工作挣钱养家糊口及富裕时帮助亲戚和他人,恶就是懒惰、打杀、喜色奸淫、偷盗、说谎、自夸、贬他、说是非告状、贪爱贪欲而害人害己、无礼愤恨、不走正道走邪道、赌博、醉酒、吸毒。

关于人性善与恶的思考关于人性善恶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一直探索的最基本哲学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就会建构不同的理论体系,提出不同的人生修炼路径,提出不同的管理策略。

1.哲学史上对人性的典型说法关于人性的善恶问题,大体有以下六种说法,性本善,性本恶,无所谓善恶,有善有恶,善恶混,无善无恶。

●孟子主张性本善。

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在生活过程当中,可能表达出仁义礼智来,原本就是因为人本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荀子主张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性是恶的。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善,需要化性起伪,通过接受圣人的礼乐教化,实现化性起伪的,把原来的那种恶的性转化掉,表现为善。

●告子主张无所谓善恶。

性犹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董仲舒主张人性有善有恶。

部分人是善的,部分人是恶的,把人性区分为所谓的三品,有上中下三品。

读书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

读书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

读书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
读书|165.“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以此为开篇。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等等的等等接下来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开始塑造个体的性格脾气以至于后面的各种观!细细想来,也就是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的在《路西法效应》里所详细阐述的“情境力量”对于一个人在生活中空气般隐身未可见的环境因素对自身转变的影响力。

到最后沦陷在情境力量后的邪恶平庸性和对抗情境力量而产生英雄的英雄平庸性。

从“路西法”开始的旅程,走在未知的专业名字铺成的高速路。

四周的风景,是斯坦福监狱实验那用纸板隔出的牢房,经过狱卒在“情境力量”下六天的沦陷以及在其中的心理变化而形成的“虐囚”案,开始的心理学里程。

风太大。

带着沙子行进的眼神有些迷惑和缓慢。

如果,在同一情境,我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是沦陷情境力量还是和格比一样,是个英雄?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哲学,在社会的大染缸里经过时间的发酵,是葡萄酒,是白兰的、啤酒还是热烈的白酒?
来到阿布格莱布监狱。

津巴多大量的数据和报道,各种报告都画出了去个性化和去人性化以及系统力量带来的图像投影。

黑白色系无法隐藏的血腥画面出现在脑海里。

情境力量,到底可以把一个人改变到什么程度?喜怒哀乐,还在自身的灵魂里呼吸么?还是早已逃出框架。

只剩一具驱壳在人间行走。

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川流不息!。

从天堂到地狱--《路西法效应》读后感

从天堂到地狱--《路西法效应》读后感

从天堂到地狱——《路西法效应》读后感说起来,遇到它,是一种缘分。

师傅便推荐我看一本书,书名叫做《路西法效应》,副标题是: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看完后,首先想到的是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叫做死亡实验。

一批彼此并不相识的年轻人——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走进了“斯坦福监狱”。

他们并没有犯罪,只是受募到“监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精心布置的地下室,接受一项试验。

大学生们被随机地分为“狱卒”和“犯人”,然后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试验。

然而,试验仅仅进行了一周,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变成了残暴的狱卒和崩溃的犯人,试验不得不终止了。

受试者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使作者得以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析“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分析造成监狱虐囚和种族屠杀的情境影响。

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会不会使我们像上帝最钟爱的天使路西法那样不知不觉中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的事,从而堕落成为魔鬼?我们如何抗拒情境影响力?作为心理学教授的作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极有说服力的分析。

实验结束后,其中一个参与的学生说:当他们发现身处那样的情境时,就会失去客观评估环境的能力。

情境让自愿的学生受试者越变越差,一些人转变成邪恶的犯罪者,而其他人则成为病态的受害者,他们全然被系统支配。

更可怕的是,那种情境力量让你毫无所觉地改变想法和行动,只是在这个系统了继续行走,自然的顺势而为,在那个时间那个当下做出反应。

即使实验结束后,囚犯也不能泯灭对狱卒的痛恨。

情境压力能如此迅速地是这些多数正常、健康的年轻大学生屈服,让实验者相当吃惊。

当年这些年轻人丧失了身份认同,持续服从于专制的行为控制之下时,大部分人逐渐变得只服从狱卒的命令而不再思考,举止变得死气沉沉,甚至像“行尸走肉”。

在这个实验中,“狱卒”和“囚犯”深陷与大染缸中,在受到强烈渗透影响之前,每个人可以说是阳光、健康的善良大学生,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坏的,在试验中,强加给他们的角色、规则、规范、人物及去人性化的过程、服从命令的压力及群体认同等许多物质,构成了行为脉络中的情境力量,使他们失去了自我。

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

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

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同事向我推荐了一本书,题目是《路西法效应》,书的副标题是: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我粗略看完后,首先想到的是曾经看过的一场电视辩论赛。

1993年,由新加坡广播电视局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由正方台湾大学队对反方复旦大学队,辩题正方的立场是人性本善,反方的立场是人性本恶。

双方经过激烈地辩论,最后由包括著名作家金庸在内的五名评判团成员作出裁决,优胜队伍是复旦大学队,也就是说由立场是人性本恶的队伍获胜。

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个问题,其实长久以来形成了许多争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关于人性,不管善恶,辩论只是口舌之争,远不如实验来得更有说服力。

1971年,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斯坦福监狱试验,对人性在情境力量下的变化进行了探究,结果让人非常吃惊。

菲利普·津巴多根据实验并结合后来的美军虐囚等内容,撰写了《路西法效应》一书,指出:好人在一定的情境下也会犯下暴行。

书之所以起名路西法,含义是指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撒旦。

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改变人性的......是社会情景以及创造并维持这些情景的系统力量”。

本书全名是《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是一本非常有噱头的心理学著作,先后两次被搬上大荧幕,被无数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书籍引用。

相传路西法曾率领三分之一的天使反叛,挑战上帝的权威,被逐出天国,赶到地面。

作者尝试用这个矛盾的角色说明人性善恶转变的情形。

人之初既不善又不恶,如白布一块,之后演变如何全看被投入什么染缸。

不同的染缸在作者那里被归纳为一个词—情景,即一个人接触到的外在环境、激励、反馈的总和。

情景塑造性情,不仅仅是善恶,一个人瘪嘴吃什么饭,抬腿拉什么屎都跟情景有关。

梁文道经典语录

梁文道经典语录

梁文道经典语录导读:经典语录梁文道经典语录1、他所谓的自由主义精神指的是:与其做一个跟所有人想法一样的,千人一面的所谓的人,倒不如做一只生活不被人设置,不被人摆布,坚持自己一套的猪。

2、比如仓颉造字,据说在他造成第一套文字的时刻,“天雨粟,鬼夜哭”。

天何以雨粟?鬼又何以夜哭?因为自此以后,它们无所遁形,它们的真实被文字套牢了。

3、教养不必来自家教,更不是贵族的专利,上进的绅士更看重后天的自我养成。

4、可悲的事,白鲸已死,海之四隅也不再有风神呼气,天上的星辰与海水的味道都失去了暗示命运的作用,这早就不是一个还有故事可说的时代。

于是他回来了,而且无话可说,更没有人发现他曾消失。

5、有人说:幸福的人都沉默。

百思不得其解,问一友人,对方淡然自若地答:因为幸福从不比较,若与人相比,只会觉得自己处境悲凉。

6、我们的眼睛被安定感遮蔽了,使我们看不到这个世界还有太多人活得不像我们这么安稳。

7、宗教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叫我们把美的看成丑,把香的闻成臭;而是不执著美景与香气,知道他们的变化原理,了解我的感受背后的机制。

有信仰讲修行的人吃饭,当然吃得出东西的口味差异,只不过他不该为了这些口味痴狂,他明白口味的饿多变与复杂,世事的无常与机变。

8、一个人不做物质的奴隶,但他的人格、性情或许可以借着物质偶尔散发出来。

简单的讲,这就是教养。

9、可是或许有那么一刻,我们会发现一个不能归类的人,甚至与理想的类型完全沾不上边,但他那点无法分类的东西却吸引住了自己。

10、假如文字的出路还是文字,书的出口只在书里面。

11、生命成了一趟购物之旅,而世界则是一个超级市场。

我们不只消费杂货,甚至还消费爱情,因为我们用来计算理想对象的思维方式和计算一把牙刷优劣的办法是一样的。

12、如果说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那么酒精便是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意志大麻了。

13、李小龙不是伟大电影的缔造者,反过来,电影是这位伟大武术家的见证。

14、回忆,无论如何都是伤感的。

心理学路西法效应:只要条件合适,好人可以变成恶魔

心理学路西法效应:只要条件合适,好人可以变成恶魔

心理学路西法效应:只要条件合适,好人可以变成恶魔只要条件合适,好人可以变坏人,估计很多人都不会相信这句话,但是,这种现象确实存在。

正如人性经不起考验一样,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好人随时可以变成恶魔。

路西法效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这是一项关于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研究,这个实验的结论被称为“路西法效应”,它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对于人性的固有看法。

路西法效应的核心思想是,就像黑白之间还存在灰一样,好人与坏人没有严格的界限,善恶之间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当一定的社会情境出现时,好人也会犯罪,环境的压力可以迫使好人做出非常可怕的事情。

由此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极其重要,人在任何环境下都不能脱离情感的支持。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路法西效应的影响,成为恶魔呢?其实,古人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应该避免和一些“坏人”接触,这里的“坏”包括了行为、思维习惯。

具体而言,我们还要认识到,尊重一个人情感的重要性。

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情感的,无论是悲还是喜,是积极还是消极,拥有情感是客观事实,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忽视的,每个人必须正确认识到这一点,伤害一个人的情感,对双方的负面影响巨大,后果未知。

同时,我们要克服自己的惯性思维。

例如,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哪怕上级是错误的,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哪怕规则已经不再适用。

这些惯性思维都可能导致你变“坏”,而只有跳出惯性思维的怪圈,才可以及时避免“路法西效应”。

另外,还必须克服用坏的手段实现好的目的的这种错误思想,这种惯性思维会纵容自身行为习惯,意识不到自己的“坏人”行径,甚至认为这种做法理所当然。

时间越长,这种惯性思维越牢固,也就越难从“坏人”走向“好人”。

并且无论何时,遵从于自己内心真正需求,并且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这种敢于突破的勇气会让你摆脱不好的环境,实现真正需求,坚持自己观点和理念,不受外界环境干扰,不为外界环境而改变,环境的变化改变不了内心的坚持,要具备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良好定力,“路法西效应”的环境条件也就无法形成。

梁文道:“我可以杀那个人吗?”

梁文道:“我可以杀那个人吗?”

梁文道:“我可以杀那个人吗?”作者:梁文道导语:和平年代的非正常死亡往往令人唏嘘,战争年代的死亡却令人司空见惯。

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即便在生死存亡之际,也丝毫不愿丧失浪漫和自由精神。

尤其令人称奇的是,他们那些“愚蠢且疯狂”的举动,反而使自己毫发无损,直至寿终正寝——下面这个叫杰克·丘吉尔的苏格兰人,就是这么一个幸运儿。

更多精彩内容,请加美女微信:niu47niu,朋友圈每天更新。

2.0T四驱,福特锐际广告苏格兰好汉“疯狂杰克”被俘的那一天,他原本率领了一支合共四十人的突击队打他最擅长的登岸上坡战,惯常地在冲锋时刻齐声高喊“Commando(突击)!”,意在扰敌视听。

可惜这天没有浓雾,天朗气清,德军根本不受影响,于是一行人伤的伤,死的死。

到得山顶,他发现身边只剩四人,其中两人还要重伤。

终于弹尽,眼看大势已去,他便抬出了随身携带的苏格兰风笛,不知是否要悼念队友和将逝的自己,他吹奏了一首“Will ye no come back again(《你们将一去不返》)”。

一颗手榴弹爆炸,杰克终于晕倒。

展开剩余82%他这种喜欢在弹如雨下的战场上吹奏风笛的习惯,常被后人歌颂为无敌的英勇,很容易让人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上另一个有名的风笛手比尔·弥林(又称风笛比尔)。

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人的存在,当然也和其它人一样,是看了老电影《碧血长天》。

片子里头的他在诺曼底战线上不畏枪火,异常勇敢,人家拿武器自卫,他就抱着风笛奏乐,远处被困待援的英军一听这熟悉的乐声莫不士气高振,同样被困的美国大兵则摇头大叹其疯狂。

后来我才晓得这不是剧情需要的创造,而是真人真事。

原来真实的比尔·弥林是受了长官命令,一开始他也觉得不妥,因为英军指挥部当时早已下令不可在战事中玩奏乐器,哪怕是用来打气也不行。

不过他的上司就说:“去他的,那是他们英格兰人的事,我们是苏格兰好汉,打仗怎能没有风笛?”于是比尔·弥林就一心奏乐,几乎进入忘我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普通人离杀人有多远——梁文道讲《路西法效应》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在三个月之内,胡图族人杀死了大概80万到100万的图西族人,是三个月的时间死了将近100万人,凶器是一些大砍刀跟狼牙棒,这很可能是现代历史上最被忽略,但是又最残暴的一桩大屠杀。

这个屠杀的发生现在看起来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为什么呢?因为原来这两族人是混居在一起的,他们很多就是邻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是老师跟学生,是医生跟病人,是这样一个关系,是公司里面的伙伴、同事,学校里面的同学。

一夜之间,政府告诉胡图族人说图西人是坏蛋,你们拿起武器,然后军人来了发武器给他们,去把他们统统杀光。

这忽然间在你隔壁的,就坐在你身旁的这个人,莫名其妙的就拿起了刀砍向了你的头,然后他们会怎么砍法呢?他们会把一个家庭的父母都砍死,而砍死的这些凶手里面包括一些女人。

这个其中有一位胡图族当年的凶手,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后来回忆她怎么样杀死一个邻居的小女孩。

她说既然她父母都死光了,我就只好把这个小女孩也解决了,要不然留下她,她不是更痛苦吗,我也是为了她好。

但是她还记得那个小女孩被她的刀子砍下去劈她的头之前,那个惊讶的哀求的眼神。

在这场屠杀里面还有大量的轮暴事件,这些轮暴事件有时候是这样的,是一群凶手逼着一个家庭,要这个12岁的小孩当着全家人的面去强奸他自己的妈妈。

然后跟着把刀交给这个小孩,叫他把他全家人都杀光,只剩下他这个妈妈,然后他妈妈再在这个小孩面前被这些凶手一个一个去轮暴。

为什么我们人类可以犯下这样的错误,当我们大部分人在面对这样的图景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至少我们不会干这样的事情对不对。

但是你想想看这场屠杀的教训就是原来非常平静,种族关系不算特别紧张,就你的好朋友,你的好兄弟,你的好邻居,居然可以一夜间就变成这样一个残酷残暴的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部这几年来相当受重视,非常重要的着作《路西法效应》,副标题叫做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这本书的作者叫做菲利浦·津巴多。

这位作者现在是全世界心理学界赫赫有名的一位大心理学家,那么他为什么这么有名,是因为他曾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做过一个实验,那个实验后来几乎没有人敢原样的重复再做的实验,就是非常有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个实验是怎么回事呢?是这样的,他去找了一帮志愿者都是一些学生,过来愿意做一个研究对象。

这个实验基本上就是在学校的校园里面把一个教学楼改装成一个监狱,布置成一个监狱环境,然后这些来受实验的学生经历一个非常逼真的逮捕过程,还真的是有地方警察帮忙的一个逮捕过程,把这些志愿的这些学生抓进来。

抓进来之后呢就会发现,这些被抓进来的学生就成了囚犯,而另一些学生是随机的被选择当这个狱警,然后就关两个礼拜。

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看在这两个礼拜之内,这些原来都是普通年轻有为的大学生、研究生的这些好孩子们这些年轻人们,当他们有些人扮演囚犯,有些人扮演狱警之后,双方的互动会怎么样,这个环境跟这个制度又会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结果这个实验的结果非常骇人,乃至于这个实验根本还做不到一个礼拜,就要被迫终止。

后来成为全世界一个着名的新闻话题,无数的新闻媒体、电视剧、电影都曾经重复的演绎这个故事,而当年那个实验对他的所有的参与者,包括这位津巴多教授,对他们都造成了很重要的影响,固然使他们出名,可是也使他们一辈子背负一个良心上的罪责。

这个实验到底是怎么回事?里面到底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答案就在这本书。

这本书是这个实验结束了三十多年之后,这个教授才重新整理,根据当时的笔记写出来,而在这三十多年之间,他已经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可以回答我们刚才一开始所说的“为什么卢旺达大屠杀会发生”这样的问题。

这样的一个研究,他其实要指出的一个主题非常简单,这个主题就是人为什么会变坏人。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人,我们说他杀人,比如说前一阵子我们知道有很多人去校园里面屠杀一些无辜的小孩。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说这些坏蛋、这些坏分子他残暴不仁,他太没有人性了,仿佛我们把罪恶当成某种人的特质,我们把残忍当成某种人的性格。

这时候呢,对我们来讲好像舒服一点,我们平常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治安的方法就是把少数坏分子隔离开去,知道有谁会犯罪,我们就先抓他。

这以前讲犯罪学很讲究这点,就看什么人像是犯罪分子。

可是呢也有一些学者从完全不同的路径来探讨这个课题,这就是社会心理学。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讲法,一个人之所以会犯罪,会变得很变态并不是这个人的性格特质的问题。

相反的一个非常善良的平常非常温厚的人也可以是个凶手。

在纳粹大屠杀犹太人的时候,这些故事我们早就听的太多太多了,是不是?所以我们要研究的是什么,是一些情景,是某种的情景,某种的环境,某种的背景使得一个人为恶,使得一个人忽然堕落,堕落成为撒旦,所以这本书叫做《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Lucifer,撒旦的另一个名字嘛。

所以在这个研究里面,我们现在来看一看。

我觉得这本书很震撼的地方,就是这个研究是很有名的,很多人听过。

但是我第一次这么仔细的知道这整个研究的过程。

原来在1971年他们做这个研究的时候,你就会一步一步的看到这些学生,这些原来很纯真的学生,怎么样忽然之间有人适应了囚犯,有人变成了魔鬼般的狱警。

请记住这个年代,正好是美国六十年代火红年代之后没多久。

这些学生全部都经过嬉皮士运动的洗礼,喜欢爱,喜欢做爱,反对战争,喜欢大麻,喜欢旅行,爱好和平,对所有的权威对所有的建制都抱着一种天然的反动跟不满。

那么为什么他们在几天之内就会变成那么顺从某种体制,比方说这个监狱的体制,那么顺从的扮演这个体制安排给他们的角色呢,答案我们明天继续跟大家接着说。

二我们今天继续接着说1970年代非常有名的斯坦福的监狱实验,在那场实验里面最有意思的就是在实验开始的第一天,几乎所有人就已经开始进入角色了。

那么这个角色的安排是怎么样,我今天给大家继续介绍这本《路西法效应》,作者菲利浦·津巴多。

他非常详细的描述了当时的情况,首先所有的囚犯进到进到监狱之后,都要赤裸身体接受检查,然后换上一个囚犯的制服。

跟着他们要开始报数,就每人安排一个号码,比如说1609啊,这样给他一个号码。

这个号码是很重要的一个仪式,这就表示从现在这一刻始你不再是你原来那个人了,你只是一个囚犯,你被赋予了一个新名字,而这个名字就表示,你被剥夺了你原来的背景跟人性,进入了这个体制之内。

然后,这个几天的实验里面,他们反复的要求这些假装是囚犯的学生,不断的要报数说自己是几号几号,就是要加强他的印象,让他知道你已经不是学生了,你甚至不是在做实验,你是一个真正的囚犯,你所拥有的不是一个有姓有名的东西,而是一个号码。

另一方面,当狱警的那一帮,当狱卒的那帮学生又怎么样,其实他们很多一开始都特别厌恶做狱警,为什么?我昨天不是说了嘛,他们是很反叛的年轻人,他们觉得当囚犯要过瘾过了,而且他们觉得好端端的我跑来斯坦福大学念书,将来当狱警那多没出息呀。

可是当他们穿上狱警的制服,当他们戴上让别人看不到他眼神的太阳眼镜之后,他慢慢开始感觉到某种权威感来了,这个制服就开始使他改变。

然后在一天之内,这个互动就已经出现微妙的变化,就是刚刚这些刚刚进来嬉戏闹闹的囚犯学生,饰演囚犯的学生们有时候会搞点小反叛,而这些狱警很迅速的就开始忘记了这只是个实验。

他觉得你这么不听我的话,其实是对我的这个身份对这个体制的不尊重,你在挑战我的权威,要好好镇压他们。

到了第二天,这些饰演囚犯的学生就已经开始想策划叛乱,然后又被更残酷的镇压跟羞辱。

这就让我马上想起来我们日常生活里面常常见到一些有微小权力的人,哪怕只是一个城管,他为什么有时候会变得那么凶暴,这并不表示他平时不是一个好爸爸,不是一个好亲戚好邻居,他可能也是。

但是只是在穿上制服在某个情景之中,他觉得任何一点对他的稍微的言语的冒犯,对他的说法不同意的东西,他都会火冒三丈,他就会觉得你这是在挑战我跟我背后体制的权威。

他把他自己这个“我”投射的太大,他也把这个体制延伸的太长到自己的身子上了。

然后我们再接下来看这几天发生的事情,最怪异的是连外面来的人都居然能够慢慢适应这个监狱的情景,比方说这里面他们来安排一个,装模装样做样的安排了一个上诉委员会。

就是说这些囚犯如果对我们这个监狱有什么安排不当的地方感到不满的话,你可以提出申诉。

然后在这个上诉委员会里面有一个囚犯,被其他的囚犯推举为代表,他居然在当时的日记里面记录什么,他说他很高兴,很骄傲,居然被我的同伴推举我为犯人代表。

他似乎开始很认真的觉得自己真是个犯人,而且还是一个挺不错的,能够得到狱友们支持的犯人。

后来还有一天安排了家长、亲友会见日,那儿这就已经到了礼拜二的事,就是第三天,就有些父母可以被安排进来探望自己的子女。

在这个探望过程里面太有意思了,你们知道美国人亲子一见面就有自然的拥抱,但在这个环境底下有一些父母居然看看守在旁边的那些狱卒说,我可以跟我的孩子握手吗?居然去跟孩子握手。

然后双方非常不自然的说话,而且在说话的过程里面,每次说到监狱对他们待遇并不太好的时候,这些狱警就在旁边“嗯”,走来走去,中断他们说话。

而有趣的是连外头进来这些家长父母也都居然不敢吭声,不敢反对,似乎很多人都很快的进入了这一个场景里面。

只有少数几个犯人,比如说5486,他是拒绝投入的,他拒绝假装这是真正的监狱,他每次在说话的时候,他都强调这是个实验室,但是后来很快的,因为狱警的加强压迫,他也很快投入反叛行动。

当他投入反叛行动的时候,他就跟他其他的一些想要造反的狱友们就一起被残酷的镇压,他就开始逐渐的相信自己果然是个囚犯。

例如说这里面有一个叫416的犯人,他用绝食来抗议对他越来越残暴的那些家伙,那些家伙呢就用百般的性羞辱的方法来对待他。

所以在这里面呢,我们这位教授他就说到后来美国在伊拉克那些恐怖的监狱里面虐待囚犯是怎么回事,完全在这个实验里面就能够找到端倪。

你很自然的会想性羞辱那些人,要他们脱裤子,要他们假装互相鸡奸。

然后这些在这个实验过程里面,我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就是连我们这位狱长,装作典狱长的这个教授,这个教授是有名的左翼教授,反战,搞越战大游行,学生们都很爱他,和蔼可亲,直到今天还老在抗议美军的种种暴行。

但是当时他假装典狱长的时候,他完全无视这整个局面的变化,他不晓得这三四天里面已经发生一些超出控制的事情。

他非常投入他开始恨这里面某些的囚犯,觉得他们太不合作,太不听话,他开始注意有些狱警表现的相当好,非常凶悍,虽然好像有点太凶了,太过分了,但是他就想法设法的不让那些想离开这个实验的学生离开这座假装的监狱。

然后这里面我们还要注意,就是最后当整个实验中断之后,这里面其中一个饰演狱卒的学生叫博登,他的日记说,当菲利浦向我透露实验将有结束时我高兴级了,但也震惊的发现,其他狱卒非常失望,不只因为我们原来要得到的实验研究的薪水减少,而且我觉得某个程度上,他们似乎很享受那个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