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野生动物管理简史

合集下载

公共基础知识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基础知识概述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基础知识概述》一、基本概念野生动物,是指在大自然的环境下生长且未被驯化的动物。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包括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等。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形式的多样化,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野生动物作为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

野生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例如食草动物控制植物的生长,食肉动物控制食草动物的数量,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生态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益处,如空气净化、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

野生动物通过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

二、发展历程1. 早期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关系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类主要依赖野生动物获取食物、衣物和工具。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驯化野生动物,如狗、羊、牛等,用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

2. 野生动物保护的兴起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

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湿地干涸、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断减少,物种数量急剧下降。

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法、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等。

3. 野生动物保护的发展20 世纪以来,野生动物保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国际上成立了许多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等,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推动了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同时,野生动物保护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从最初的单纯保护野生动物个体,到后来的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生态系统,再到现在的可持续利用野生动物资源,野生动物保护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

三、核心理论1.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岛屿上的物种数量取决于岛屿的面积和隔离程度。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历史和演变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历史和演变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历史和演变人类与野生动物有着复杂而独特的关系。

自古以来,野生动物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生态系统提供平衡,还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野生动物正面临持续的威胁和灭绝的风险。

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各国纷纷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演变。

一、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起源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国际倡议。

当时,人们开始更加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开始制定法律保护野生动物。

1872年,美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保护国家公园的法律——《黄石国家公园法》。

此后,其他国家也相继出台了类似的法律,用于保护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栖息地。

二、20世纪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发展20世纪是野生动物保护法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此期间,更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紧迫性。

192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立,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野生动物保护合作。

一些国家开始立法保护濒危物种,并对狩猎和非法贸易进行限制。

例如,1933年,英国通过《鸟类保护法》,保护本国的鸟类资源。

三、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野生动物保护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国际公约的签署和国际组织的成立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野生动物保护合作。

1973年,为了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生物多样性公约(CITES)在华盛顿签署。

该公约限制了濒危物种的国际贸易,为野生动植物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四、进一步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随着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仅靠传统的法律框架已无法满足保护需求。

因此,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更多的创新方法。

例如,一些国家开始采取经济刺激和奖励措施,以促进保护行为。

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如追踪和监测技术的应用。

五、野生动物保护法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尽管野生动物保护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和推广,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是指国家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设立的保护野生动物的管理制度。

这项制度保护野生动物,促进其繁衍和健康生长,同时对滥猎和非法交易等行为进行管控和惩罚,以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制度背景野生动物是自然资源之一,其种类众多,生态适应性强,能够维系生态平衡,为社会和人类提供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但近年来,由于人类过度猎捕、森林砍伐以及环境污染等原因,野生动物数量逐渐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的威胁。

因此,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推动下,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得以建立起来。

中国政府对野生动物保护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止野生动植物的滥捕滥猎、非法贸易等违法行为,维护了野生动物的生存权和资源价值,并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制度内容(1)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是我国最基本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制定于1988年,是目前中国唯一的重要保护野生动物的基本法。

该法规定了野生动物的保护、繁殖、栖息地的保护等内容,规定了滥猎、非法贸易等违法行为的惩罚措施。

此法为保护野生动物提供了法律基础。

(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是指国家对其额外进行严格保护的动物名录。

该名录分为三类:一般性保护、重点保护和特别保护。

对于特别保护动物,政府制定了更为严格的保护措施。

该名录的设立为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3)野生动物繁殖技术、隔离、监测等保护措施为了促进野生动物的繁殖和健康生长,保护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政府采取了野生动物人工繁殖、隔离饲养、监测等一系列技术措施。

这些技术措施不仅能够防止野生动物数量的不断减少,还保护了野生动物的基因库。

(4)网络野生动物交易和固定市场管理为防止非法交易和切断滥猎滥捕供给,政府对网络野生动物交易和固定市场进行管理。

对于非法交易、收购以及交易大量珍稀动物的行为,进行处罚,以达到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分子。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总称。

这些制度的目的是保护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防止非法捕猎、盗猎和非法贸易,促进野生动物保护、科学研究和教育宣传。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法律法规:国家或地区制定法律法规,明确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标准,禁止非法捕猎、盗猎和非法贸易,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2. 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合作,制定保护计划和政策。

3. 科学研究:开展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了解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和生境需求,为制定保护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4. 栖息地保护: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采取措施防止栖息地的破坏和破碎化,促进栖息地的恢复和保护。

5. 教育宣传: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的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培养人们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6. 执法和监测: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执法力度,打击非法捕猎、盗猎和非法贸易行为,建立监测机制,及时掌握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状况。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社会也倡导各国加强野生动物保护,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保护全球的野生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旨在保护和管理野生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野生动物面临生存威胁。

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本文将就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的相关主题进行阐述,包括法律法规、保护区域的设立和管理、野生动物保护的基金和合作机制等方面。

首先,法律法规是保护野生动物的基础。

各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确保野生动物得到保护。

这些法律法规一般包括关于禁止买卖、捕猎或者非法持有野生动物及制品的规定,以及关于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等规定。

此外,一些国家还制定了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特别法律,例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该公约规定了对国际贸易的濒危野生动植物进行管制和监控。

其次,保护区域的设立和管理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措施之一。

保护区域是指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而划定的特定地区。

保护区域的设立和管理包括确定边界、设立管理机构、制定管理计划和管理措施等。

保护区域管理机构负责对保护区域内的野生动物进行巡逻监测、保护和管理。

同时,管理机构也要开展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环境监测等工作,以促进保护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第三,野生动物保护的基金和合作机制也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手段。

野生动物保护基金是通过筹集和管理资金来支持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机构。

基金通常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等共同设立,用于资助保护区域的划定、管理和监测、监察等工作,以及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

此外,各国之间还可以建立合作机制,促进跨国界的野生动物保护。

合作机制可以包括信息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以加强合作,推进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保护野生动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公众共同合作,形成合力。

政府应加强立法、监管和执法力度,提高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效果。

1.3 野生动物管理简史解析

1.3  野生动物管理简史解析

规范市场管理:
《礼记·王制》“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卖)于市”
战国时期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 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
孕别(产卵)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 也;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
பைடு நூலகம்
其它
其它描述周朝以后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情况的 史书有: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 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 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 《汉书》、 《晋令》、 《续资治通鉴》等。
元宋明清
至元代,形成较为健全的狩猎制度,规定禁猎期、设立禁猎区; 宋朝,颁布法令20余条,“宋史全文”中说:“民二月至九月, 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主要的方面有:
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法令
重视保护益鸟、益兽、益虫 保护珍稀动物
加强法令的宣传教育
至明代,设置专门的管理与保护机构;
近代
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制度
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了《狩猎法》,规定猎期(10月1 日-翌年3月末),划定狩猎地点;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国民
党政府也公布了《狩猎法》,规定猎期(11月1日-翌年2月末)。
第 一 章
野生动物管理的历史发展
—— 历史、现在和未来
一 中国的野生动物管理史

夏禹时期,出现了最早的野生动物和森林保护法令 《逸周书》上说: “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 ,已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gu),以 成鱼鳖之长。” 规定在春夏草木鱼鳖生长繁殖的时节,严禁入山砍伐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
是针对野生动物进行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总称。

这些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和维护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生态功能和遗传多样性,以确保它们的持续存在和繁衍。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通常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 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各国通常会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捕猎、非法贩运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等行为,以及对保护区的设立、管理和保护措施的要求等。

2. 野生动物保护政策:政府通过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政策,明确政府的保护目标、政策导向和实施措施,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统筹和协调。

3. 野生动物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政府会设立野生动物保护区,通过划定保护区范围、制定管理办法和规划措施,保护和管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提供给其足够的生存空间和资源。

4. 野生动物监测和科研:为了了解野生动物的数量、分布和状况,政府通常会组织野生动物监测和科研工作,以指导保护管理工作的制定和实施。

5. 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参与:政府通常会鼓励和支持野生动物保护的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参与者,通过宣传教育、监督执法和参与保护管理等方式,共同推动野生动物保护。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是对野生动物进行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体系,通过制定、实施和监督这些制度,可以
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确保野生动物种群的数量稳定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野生动物管理学复习资料

野生动物管理学复习资料

野生动物管理学复习资料野生动物管理学复习资料野生动物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保护和管理野生动物种群及其栖息地的学科。

它涉及到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政策制定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野生动物管理的定义、重要性、挑战和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

野生动物管理是指通过科学方法和政策制定来保护和管理野生动物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一系列活动。

它的目标是维持和恢复野生动物种群的数量和多样性,保护和改善它们的栖息地,并促进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存。

野生动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野生动物管理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栖息地破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人类的活动导致了许多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破坏,这使得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其次,非法狩猎和盗猎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野生动物的犄角、皮毛和其他身体部位在黑市上有很高的价值,这导致了许多野生动物种群的过度捕猎。

此外,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入侵物种等问题也对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建立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地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地区可以提供安全的栖息地,保护野生动物免受人类活动的干扰。

其次,加强执法力度,打击非法狩猎和盗猎行为。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该合作,加大对非法狩猎者的打击力度,并加强对野生动物制品的市场监管。

此外,教育和公众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教育公众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减少对野生动物的捕猎和破坏。

另外,科学研究在野生动物管理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对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分布、生态需求和迁徙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生态特征和生存状态,从而制定更有效的保护措施。

同时,科学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野生动物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野生动物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保护和管理野生动物种群及其栖息地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通过科学方法和政策制定,才能实现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存。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我们广袤的地球上,野生动物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生命形态,它们构成了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人类对野生动物的过度捕猎和利用是促使野生动物保护法诞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早期的人类历史中,为了获取食物、皮毛和其他资源,人们大量捕杀野生动物。

这种无节制的捕猎行为导致了许多物种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比如曾经数量众多的北美旅鸽,由于被人类大规模捕杀以供食用,最终在 20 世纪初彻底灭绝。

类似的悲剧不断上演,让人们开始意识到必须采取措施来限制对野生动物的过度捕猎。

其次,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森林被砍伐、湿地被填埋、草原被开垦,这些都使得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

失去了适宜的生存环境,野生动物的生存面临巨大威胁。

许多物种因为栖息地的丧失而无法繁衍生存,种群数量不断下降。

这种情况下,制定相关法律来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显得尤为迫切。

再者,生态平衡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也是野生动物保护法产生的重要推动力量。

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整体。

野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旦某些野生动物物种灭绝,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连锁反应,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此外,社会观念的转变也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出台产生了影响。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野生动物的命运,对它们的保护意识逐渐觉醒。

公众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促使政府采取行动,通过立法来保护这些珍贵的生命。

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率先制定了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例如,美国在 19 世纪末通过了《莱西法案》,禁止非法运输和交易野生动物。

英国在 20 世纪初也出台了一系列保护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法律。

野生动物管理学的学科基础

野生动物管理学的学科基础

野生动物管理学的学科基础野生动物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涉及到野生动物的生态学、管理学、保护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该学科的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野生动物的生态学基础:野生动物管理学的核心在于了解和研究野生动物的生态习性、生活环境、种群数量和分布等基本情况。

生态学基础包括对野生动物的物种多样性、食物链关系、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

2.野生动物的行为学基础:野生动物管理需要了解和分析野生动物的行为习性和行为表现,以此来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

行为学基础包括对野生动物的种群结构、社会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3.野生动物保护学基础:保护学基础是野生动物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政策、法律法规、保护区划设、保护策略的制定等内容。

此外,还需要了解野生动物的灭绝原因、濒危物种的保护措施和国际野生动植物贸易等相关知识。

4.野生动物管理学的生态经济学基础:野生动物管理需要综合考虑生态和经济因素。

生态经济学基础包括考虑到野生动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经济效益的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需要了解与野生动物相关的旅游业、生态农业等产业的经济影响。

5.科学实践技能:除了理论基础知识,野生动物管理学也要求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

这包括野生动物调查与监测技术、野生动物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技术、野生动物保护教育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技能。

6.跨学科知识:野生动物管理学还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合作,如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

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野生动物管理问题。

野生动物管理学的学科基础内容十分广泛,深入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培养专门的野生动物管理人才,为野生动物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

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

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野生动物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与人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由于种种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动物们的生境遭到破坏、数量减少,面临着灭绝的威胁。

因此,保护野生动物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着重分析野生动物保护的必要性及其管理方式。

一、为什么需要保护野生动物1.生态平衡的维护野生动物的数量与种类对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野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了很多关键的角色。

比如,传粉媒介的蜜蜂、蝴蝶、鸟类和许多哺乳动物,对植物的繁殖和分散花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食物网络中的许多环节,也需要野生动物保持生长繁衍的数量和数量的多样性。

因此,保护野生动物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

2.文化丰富的维系野生动物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

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野生动物,他们愿意花时间在野生动物保护和观察上面。

野生动物象征着着另一种文明和生活形式,与人类的生活方式共存。

在社会和文化方面,野生动物保护也是不可或缺的。

3.医学研究的重要性近年来,野生动物在医学研究中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昆虫中的丰富物种资源可以用来制造新的药品,从鱼石脂中提取的DNA有助于揭示人类的进化历史。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有助于开发我们对野生动物的资源和技术知识。

二、如何保护野生动物1.法律上保护基于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各国都出台了法律来保护它们。

比如,美国的“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法案”(Endangered Species Act),保护了包括豹、灰狼在内的野生动物,通过禁止猎杀、纳入监管名录等手段,防止野生动物灭绝。

另外,在许多国家,狩猎、毒杀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生意都是违法的。

2.教育普及教育普及也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一环。

初步的保护工作应该是建立在公众的基础上,因为公众不太了解野生动物的情况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往往会对野生动物产生损害。

通过教育普及,可以增强大家的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野生动物的存活和生存水平。

1.3 野生动物管理简史

1.3  野生动物管理简史


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发掘一批竹简,其中记载的《秦律 ·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及雍堤水,不 复月,毋敢业草为灰,取生荔,麛(卵)榖,毋„„毒鱼 鳖,置肼罔,到七月而纵之。„„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 麛时毋敢将犬以田。” 大意是:从春季二月起,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树木,不准堵 塞林间山道。不到夏季,不准进山砍柴、烧野草作肥料, 不准采集刚发芽的植物或取获幼兽、鸟卵和幼鸟(掏鸟蛋 ),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井和网罟。到 七月,才可以解除上述禁令。其他还有住在养牛马之处和 其它禁苑附近的人,当幼兽繁殖时不准带着狗去狩猎。
规范市场管理:
《礼记·王制》“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卖)于市”
战国时期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 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
孕别(产卵)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 也;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狩猎工作:制定政策和确定狩猎限额 。 我国最早在1937年有李英贤著有“狩猎学”,我校在50-60年代开 设了《狩猎学》课程。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机构:科研院所、高校相关学科 我国主要的野生动物管理研究:
-
种群动态监测 生境选择、评价及恢复 自然保护区内动物保护和管理 濒危物种繁育 野禽疾病监测
周朝——野生动物管理制度雏形
野生动物的保护制度 《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保护雌性鸟兽 《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 ⋯⋯乃修祭典, 命祀山林川泽, 牺牲毋用牝。” 有“春田曰搜,夏田曰苗,秋田曰狝(xian),冬田曰狩” 之 说。这里的“搜”也是保护雌性动物的措施, 就是说春季狩猎 时要注意择取不孕的鸟兽, 保护怀孕的鸟兽。 保护幼鸟幼兽 “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 建立苑囿,人工饲养、繁殖和驯化野生鸟兽。 《孟子》载“文王有囿七十里” 《诗经·鹤鸣》载“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 或在 于渚。”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立法背景和历史是什么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立法背景和历史是什么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立法背景和历史是什么野生动物是地球上珍贵的自然资源,它们在生态平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野生动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生命,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各国纷纷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立法背景可以追溯到人类对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的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

在过去,人类更多地将野生动物视为资源,用于满足自身的食物、皮毛、娱乐等需求。

这种过度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许多野生动物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呈爆发式增长。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草原开垦、水域污染等活动,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使得它们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

同时,非法捕猎、贸易和走私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活动也日益猖獗,进一步加剧了野生动物的生存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意识到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一方面,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至关重要。

例如,某些食草动物的数量变化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和分布,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另一方面,野生动物具有独特的科学研究价值。

通过对野生动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命的奥秘、进化的规律以及地球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

此外,野生动物在文化、艺术和精神方面也对人类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文化和传统都与野生动物密切相关。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立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80 年代。

1988年 11 月 8 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这标志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这部法律的出台,对于保护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野生动物保护认识的不断深化,野生动物保护法也经历了多次修订和完善。

03中国野生动物管理发展简史

03中国野生动物管理发展简史
清中国近代野生动物管理概况中国近代野生动物管理概况?动物数量下降分布区急剧缩小?管理工作薄弱科研工作停滞建国以来野生动物事业的建国以来野生动物事业的恢复与发展恢复与发展
中国野生动物管理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对野生动物的 利用、保护与管理历史

公元前4600年 公元前2300年 禹舜时期
西周
秦汉
晋-唐……清
中国近代野生动物管理概况

动物数量下降,分布区急剧缩小 管理工作薄弱,科研工作停滞
建国以来野生动物事业的 恢复与发展…成绩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
驯养繁殖;


濒危物种拯救与发展; 国际狩猎;
产品开发 国际公约签署与履约;
建国以来野生动物事业的 恢复与发展…
•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建国以来野生动物事业的 恢复与发展…
新世纪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野生动物保护区管理制度

野生动物保护区管理制度

野生动物保护区管理制度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野生动物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维护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野生动物保护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保护手段。

为了确保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采用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本文将重点介绍野生动物保护区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一、野生动物保护区管理制度的背景野生动物保护区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基于保护和维护野生动物资源的迫切需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野生动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状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的边缘。

同时,非法狩猎、非法贸易和栖息地破坏等人为因素严重威胁着野生动物的生存。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野生动物保护区管理制度,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野生动物保护区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野生动物保护区管理制度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科学性、合法性、公正性、可持续性和效率性。

1. 科学性:管理制度应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确保野生动物保护区的管理措施在科学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

2. 合法性:管理制度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工作必须经过合法程序。

3. 公正性:管理制度应保证公正和公平,尊重野生动物保护区内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确保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4. 可持续性:管理制度应考虑到野生动物保护区的长远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努力实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平衡。

5. 效率性:管理制度应高效且具备操作性,能够提高野生动物保护区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野生动物保护区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野生动物保护区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野生动物保护区设立与管理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确立保护区的管理责任主体,明确保护区的区域范围和边界,并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区划分和管理规划。

2. 野生动物保护区资源调查与监测建立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和监测机制,了解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种类、分布、数量和生境需求等信息,为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
是针对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政策和措施。

其主要目的是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防止野生动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维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野生动物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规定野生动物的保护等级和保护政策。

2. 野生动物保护区划和管理:划定野生动物保护区,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确保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和栖息地。

3. 野生动物保护基金和捐赠:设立野生动物保护基金,用于支持野生动物保护项目和研究,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捐赠和支持。

4. 野生动物保护科研和监测: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了解野生动物的种群状况、分布范围和生息环境,为野生动物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 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和教育: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和认识。

6. 野生动物贸易和非法捕捞打击:加强对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和非法捕捞的打击和监管,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不受非法侵害。

7.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建立健全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机构,培养专业人员,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水平。

通过实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可以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维护物种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和保持。

同时,野生动物保护也对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野生动物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

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维护自然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针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已经成为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一、保护意义1. 生态方面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中能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原始森林,防止土地沙漠化,维护水质和水源区。

2. 经济方面野生动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许多野生动物是人类的经济来源,可以作为肉类、皮毛、宠物等进行商业交易,有时还可以用于制药、化妆品等行业,因此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也是重要的经济举措。

3. 社会方面野生动物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野生动物是人类和自然的交集,它们的生存状态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情况,因此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也成为了人与自然之间最重要的联系。

二、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危机野生动物在野外生存经历了多重挑战,例如资源竞争与破坏、人类活动对生境的破坏、野生动物捕杀与非法贸易等,这些都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状况一天比一天危险。

三、管理制度针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各国制定了不同的保护管理制度,其中包括法律、政策、规定等。

中国也制定了一系列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是中国保护野生动物最基本的法律法规。

该法规定了野生动物的保护范围,禁止非法狩猎和交易野生动物,保护和恢复野生动物生境等。

2. 禁猎制度禁猎制度是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一项强有力举措。

禁猎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野生动物的捕杀,保护它们的生存状况。

目前,中国的禁猎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3. 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和放归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和放归是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培育出高品质的野生动物,同时也可以将繁殖后的野生动物放归到自然环境中,增强其生存能力。

目前,中国的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和放归已经成为了国家级科研扶持项目之一。

野生动物管理法

野生动物管理法

野生动物管理法
野生动物管理法是一项旨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调整野生动物开发利用和保护活动的法律法规。

野生动物管理法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国家或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 保护和管理野生动物资源:野生动物管理法设立了相关机构和管理机构,负责监测、研究和管理野生动物资源,确保它们的数量和分布得到合理的保护和管理。

2. 野生动物保护区的设立:野生动物管理法规定了野生动物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办法,为保护野生动物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

野生动物保护区可以分为国家级、地区级或局部级。

3. 野生动物的捕猎和捕捉规定:野生动物管理法规定了野生动物的捕猎和捕捉的时间、数量和方法。

这旨在控制和规范野生动物的捕获,避免过度捕杀和滥捕滥杀。

4. 野生动物产品的交易规定:野生动物管理法规定了野生动物产品的交易规定,包括野生动物产品的销售和运输方式。

这旨在遏制非法的野生动物贸易和走私活动。

5. 野生动物保护教育和宣传:野生动物管理法要求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总的来说,野生动物管理法的目标是保护和管理野生动物资源,促进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存,避免野生动物资源的破坏和滥
用。

这项法规的实施需要政府、公众和相关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

野生动物管理制度

野生动物管理制度

野生动物管理制度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野生动物管理制度,包括其目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

目的野生动物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和管理野生动物资源,促进生态平衡,并确保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存。

通过有效的管理,我们可以保护濒危物种、确保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完整性,以及预防非法的捕猎、交易和滥杀野生动物的行为。

重要性野生动物是我们共同的财富,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保护野生动物不仅是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需要,也是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

野生动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能够有效预防非法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生态环境,并促进可持续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法律法规野生动物管理制度受到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支持和约束。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法律和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实施条例》3. 《中华人民共和国狩猎法》4.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这些法律法规为野生动物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指导,明确了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实践中,相关执法部门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并执行相关管理措施,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管理措施为了落实野生动物管理制度,一些常见的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1. 制定野生动物保护计划和措施,如建立保护区、禁止捕猎和商业贸易等;2. 加强野生动物监测和保护技术的研究,提高管理效能;3. 加强执法力度,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和滥杀行为;4. 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这些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管理野生动物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

结论野生动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保护和管理野生动物资源至关重要。

通过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我们能够确保生态平衡的维护,保护濒危物种,以及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公众的教育和意识,共同努力实现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法规
国内法: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林业部,1985 渔业法,1986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林业部、农业部,1988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11.8 中国环境保护法,1989 中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林业部,1992 国际法: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1973 国际重要湿地特别是水禽栖息地公约(拉姆萨尔公约),1975 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1975 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波恩公约),1979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战国时期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 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 《吕览》。 在《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 体,称为“四时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不敢 灰僇,缳网苴罦不敢出乎门,罛罟不敢入乎渊,泽非 舟虞不敢缘,为害其时也。”简言之,也就是在规定 的季节中,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 打鸟猎兽,禁止捕捞鱼鳖。

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发掘一批竹简,其中记载的《秦律 ·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及雍堤水,不 复月,毋敢业草为灰,取生荔,麛(卵)榖,毋„„毒鱼 鳖,置肼罔,到七月而纵之。„„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 麛时毋敢将犬以田。” 大意是:从春季二月起,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树木,不准堵 塞林间山道。不到夏季,不准进山砍柴、烧野草作肥料, 不准采集刚发芽的植物或取获幼兽、鸟卵和幼鸟(掏鸟蛋 ),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井和网罟。到 七月,才可以解除上述禁令。其他还有住在养牛马之处和 其它禁苑附近的人,当幼兽繁殖时不准带着狗去狩猎。
周朝——野生动物管理制度雏形
野生动物的保护制度 《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保护雌性鸟兽 《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 ⋯⋯乃修祭典, 命祀山林川泽, 牺牲毋用牝。” 有“春田曰搜,夏田曰苗,秋田曰狝(xian),冬田曰狩” 之 说。这里的“搜”也是保护雌性动物的措施, 就是说春季狩猎 时要注意择取不孕的鸟兽, 保护怀孕的鸟兽。 保护幼鸟幼兽 “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 建立苑囿,人工饲养、繁殖和驯化野生鸟兽。 《孟子》载“文王有囿七十里” 《诗经·鹤鸣》载“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 或在 于渚。”
第 一 章
野生动物管理的历史发展
—— 历史、现在和未来
一 中国的野生动物管理史

夏禹时期,出现了最早的野生动物和森林保护法令 《逸周书》上说: “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 ,已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gu),以 成鱼鳖之长。” 规定在春夏草木鱼鳖生长繁殖的时节,严禁入山砍伐
和入水捕捞,以保证草木鸟兽的自然繁衍。
规范市场管理:
《礼记·王制》“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卖)于市”
战国时期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 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
孕别(产卵)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 也;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
周朝-狩猎制度பைடு நூலகம்
规定狩猎时间:
《礼记·王制》记载“獭祭鱼, 然后虞人入泽梁; 豺祭兽, 然后田猎; 鸠化为鹰, 然后设蔚罗; 草木零落, 然后入山林; 昆虫未蛰, 不以火田。”
规定狩猎方式
“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
规定惩罚制度
《礼记·月令》中记载:“仲冬之月, „„ 山林薮泽, 有能 取蔬食, 田猫禽兽者, 野虞教道之;其有相侵夺者, 罪之不 赦。”
对人的管理尚未受到足够重视
在野生动物管理措施制定和执行中,还很少进行民众如社区居民的 意见和态度调查与分析,很少考虑管理政策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二 国外的野生动物管理史
现代野生动物管理的兴起
现代野生动物管理源自美国。1933年, Leopold出 版《猎物管理》(game management)一书,以及他领 导的如限制狩猎、捕食者种群控制、建立猎物保留 地、生境改良、猎物种群调查、环境控制等管理行 动被认为是现代野生动物管理的奠基之举。
我国的野生动物管理现状
行政管理 法律法规 科学研究 教育培训
存在问题
行政管理机构
我国的陆生野生动物由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主要负责法规政策制定、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行政案 件查处、野生动物利用管理、公众宣传教育、保护区 申报和统一管理; 具体负责执法管理的机构有各级野生动物保护部门、 林业公安、木材检查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其他执 法部门有工商管理部门,各级公安、公路、铁路、水 运、民航、交通管理部门,边防检查站等。 辅助机构: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省级以上)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民间组织,挂靠在各级管 理部门);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罚没、伤残动物收容 和救治)。
存在问题
法律法规尚需完善
为达到积极保护、有效管理、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目标,现有 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在适用性、操作性上有待完善。
不同类型动物的管理不均衡
濒危物种管理成就显著,而非保护种类缺少关注,狩猎动物管理未 得到深入开展。
科研和管理存在脱节现象
在管理中,很少应用到科研结论,使管理决策缺少科学依据。
周朝-行政管理制度
设立专门管理人员,分管动物方面的各项事务:兽人、迹人、虞 人、囿人、 、罗氏冥氏、穴氏等„
“兽人, 掌罟田兽, 辨其名物。冬献狼, 夏献麋, 春秋献兽物”。 迹人: 掌管狩猎之官, 主要负责制定和贯彻狩猎禁令, 管理国家狩猎 区域的官员。“迹人, 掌邦田之地政, 为之厉禁而守之。凡田猎者受 命焉。” 虞人: 掌管山泽苑囿, 狩猎之官。《孟子·滕文公下》载;“昔齐景 公田, 招虞人以旌, 不至, 将杀之” 。 《礼记·月令》载“季春之月, 令野虞无伐桑柘。” 《国语·鲁上》载“鸟兽孕, 水虫成, 兽虞于是乎禁置罗,借鱼鳖, 以为夏犒, 助生阜也。” “囿人, 掌囿游之兽禁, 牧百兽”。
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法令
重视保护益鸟、益兽、益虫 保护珍稀动物
加强法令的宣传教育
至明代,设置专门的管理与保护机构;
近代
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制度
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了《狩猎法》,规定猎期(10月1 日-翌年3月末),划定狩猎地点;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国民
党政府也公布了《狩猎法》,规定猎期(11月1日-翌年2月末)。
我国的狩猎管理
狩猎的早期历史:人类出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狩猎业:建国后,狩猎一度曾作为一项生产任务按计划经济体制 经营,供销部门收购,国家统一调度。
狩猎场:80年代开始我国的狩猎已不在是一项生产事业,而是野 生动物资源管理的一项内容和旅游娱乐事业。
我国1986年建立了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狩猎场——桃山狩猎场,到目 前为止,陆续建立了20余家国际狩猎场,其它小型狩猎场百余家 。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the profession of wildlife management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1930s, when Leopold was granted the first university professorship in wildlife management (1933,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when Leopold's textbook 'Game Management' was published (1933), when The Wildlife Society was founded, when the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began publishing, and when the first Cooperative Wildlife Research Units were established. Conservationist planned many projects throughout the 1940s. Some of which included the harvesting of female mammals such as deer to decrease rising populations. Others included waterfowl and wetland research. The Fish and Wildlife Management Act was put in place to urge farmers to plant food for wildlife and to provide cover for them.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狩猎工作:制定政策和确定狩猎限额 。 我国最早在1937年有李英贤著有“狩猎学”,我校在50-60年代开 设了《狩猎学》课程。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机构:科研院所、高校相关学科 我国主要的野生动物管理研究:
-
种群动态监测 生境选择、评价及恢复 自然保护区内动物保护和管理 濒危物种繁育 野禽疾病监测
其它
其它描述周朝以后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情况的 史书有: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 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 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 《汉书》、 《晋令》、 《续资治通鉴》等。
元宋明清
至元代,形成较为健全的狩猎制度,规定禁猎期、设立禁猎区; 宋朝,颁布法令20余条,“宋史全文”中说:“民二月至九月, 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主要的方面有:
History
The profession of wildlife management was esta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interwar period (1920s1930s) by Aldo Leopold and others who sought to transcend the purely restrictive policies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conservationists, such as anti-hunting activist William T. Hornaday. Leopold and his close associate Herbert Stoddard, who had both been trained in scientific forestry, argued that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ld be used to restore and improve wildlife habitat and thus produce abundant "crops" of ducks, deer, and other valued wild animal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