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园林观后感
日本园林的特点

日本园林的特点日本是个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岛国,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森林茂密,丰富而秀美的自然景观,孕育了日本民族顺应自然、赞美自然的美学观,甚至连姓名也大多与自然有关,这种审美观奠定了日本民族精神的基础,从而使得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都能反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
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
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在表现自然时,日本园林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从而使日本园林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
大者不过一亩余,小者仅几平方米,日本园林就是用这种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
日本园林虽早期受中国园林的影响,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己的特色,尤其在小庭院方面产生了颇有特色的庭园。
从种类而言,日本庭园一般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以及它们的组合等。
枯山水又叫假山水,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系日本园林的精华。
其本质意义是无水之庭,即在庭园内敷白砂,缀以石组或适量树木,因无山无水而得名。
池泉园是以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体现日本园林的本质特征,即岛国性国家的特征。
园中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
筑山庭是在庭园内堆土筑成假山,缀以石组、树木、飞石、石灯笼的园林构成。
一般要求有较大的规模,以表现开阔的河山,常利用自然地形加以人工美化,达到幽深丰富的景致。
日本筑山庭中的园山在中国园林中被称为岗或阜,日本称为“筑山”(较大的岗阜)或“野筋”(坡度较缓的土丘或山腰)。
日本庭院中一般有池泉,但不一定有筑山,即日本以池泉园为主,筑山庭为辅。
【推荐下载】关于日本园林之美

关于日本园林之美关于日本园林之美亲爱的同学们,今天为你准备了日本园林之美,相信能够帮助更多的朋友们,特整理了本文供大家参考阅读。
一、风土人情日本是亚洲东端的岛国,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冲绳五大岛及三千多个小岛组成。
在秦代,中国人发现的日本只有本州、九州和四国三个岛屿,故有东海三神山的传说。
经考古证明上古文明时期,古代日本人通过路桥从中国到了日本。
绳纹文化时代是日本的新石器时代,当时日本人较矮,男人不超过160cm,直到古坟时代人已略高,达到162cm。
日本在进入有园林的文化时代时,其人群高度与当今有很大差异,这一差异最终引起了园林在尺度上的差异。
日本岛国南北跨度大,南北气温也有十度到二十度的差异,由于全年多雨,植物生长茂盛,建筑园林等也因此更加重视了排水设施的设计,而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使得日本人民一生敬畏鬼神,出现了神道教和神社建筑形式,该形式非常典型的体现了日本建筑的特点。
二、风景名胜日本因地处海岛,风景资源丰富,历史上曾有日本25 景和百景之说。
而日本学者们对自己国家的名山大川早有了详细系统的规划,上原敬二的《造园大辞典》对日本的山景、溪谷、河川、瀑布、海岸景观、平原、湖沼、温泉等更是有着详细的记录。
造园者更是通过模仿身边的自然景观以达园林秀美的目的,试想,还有什么样的景色能比自然更美呢?向大自然借景正是造园师们惯用的手法之一。
从造园风格上讲,日式园林总是会给人以鲜明的风格特点,单体元素虽与我国园林大同小异,其视觉区别性却能显着突出,其原因可在以下能略窥一二。
(一)枯山水1.枯山水枯山水又称干山水、假山水,与池泉园和真山水相对。
现在人们一提起枯山水都会认为就是以沙拟水、以石代岛的做法,但是最初其意义无非就是无水庭院之意。
枯山水的产生有几方面原因,最主要的就是京都当时缺水;另一个原因就是日本有大量的石材、沙、砾等,而且用石最为能够模仿体现日本的国土环境。
2.苔庭枯山水有时候也以青苔为表现模式,运用青苔使园林表现出古老和枯寂,与白砂的干枯又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对比。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有感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有感
刘哲
【期刊名称】《《吉林农业C版》》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是东方园林的两只奇葩,中国园林是本源,日本园林
是分支。
"这是本书序作者路秉杰教授对于中日园林的定位。
但经过时间的沉淀和
岁月的变迁,如今的中日园林已经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造园风格。
意境,构成,审美,心理都有很大差别。
笔者对于中日园林的比较感兴趣,通过对《中日古典园林比较》这本书的阅读,更加全面的理解了中日园林的异向分趋之由。
【总页数】1页(P187)
【作者】刘哲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浅谈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J], 吴婷婷;赵梦蝶
2.中日古典园林异同的比较 [J], 张芷瑜
3.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比较研究 [J], 吴桂宁; 姚蕴芳
4.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比较研究 [J], 吴桂宁; 姚蕴芳
5.中日古典园林异同的比较 [J], 张芷瑜[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感悟日本传统之美_二_风华之隐_淡泊之铭_日本庭园

,
,
镰仓时代的 庭园 与平安时代相 比逐 渐开 始发
生 演变 由初期 的池 泉舟游 式庭园(池泉回 道式庭
,
一 方 土 地 之 上 缀 以 落花
,
、
流水 石 灯池 岛; 抑或一 间茶室 隐在步石 尽 头 树 影深处 ; 抑或 丢弃 了 流水 单 以 怪石 白砂 描绘一
, ,
圃 < 屯廿 儿 力 协 心 争匕 色丁 ‘ 之儿
。
庭 园的设计建造
又 一个 高峰 期
。
。
于 是江 户时代成为庭 园发展 的
江 户初 期庭 园建造大多继 承 桃山
,
日本庭 院源 自中国 秦汉 文 化 至 今 中 国古 典
,
时代 的 华 丽 绚 烂 同 时 也 出 现 了新 的 庭 园形 式
园林 的痕迹仍依稀 可 辨 然而 日本庭 园 却在 中 国 园林从 模仿 自 山 水 向文人 山水进 步 的过程 中 然
,
族顺应 自 赞美 自 的美学观 这种审美观 奠定 然 然
了 日本 民族返璞归真 的 自 观 然
,
、
,
考 德川幕府 ( 巴 < 力 为法 < 未 ) J 一 统天 下之
,
。
从 而使 日本庭园
,
后 时局稳定 更 多的艺术家和工 匠得 以潜 心 研究
具备 了小巧而精致 枯 寂而 玄妙 抽象而 深 邃的特 点
‘、
( 屯廿 凡 匕 色下
之 凡)
J
。
— 遗憾 的 是 这 一 时 代
, 。
「
池泉 式庭 圃
有 的 环 境气氛 中 细细耙 制的 白砂 石铺 地 摆 放有
致的 几 尊亚 石 就能对人 的 心 境产生 神奇的 力 量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有感-5页文档资料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有感1 中日两国园林的差异作者从自然环境上分析了两国园林的差异。
其实,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个人一直认为自然环境的差别是造成中日园林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国领土广袤,地大物博:而日本国土面积小,且是飘扬在大海上的岛国。
大陆与海岛,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在园林的建设上自然区别很大。
中国山高,水长,湖广这就形成了中国人的大尺度观念,在园林创作中也多采用此尺度。
其中皇家园林又是中国地大物博的代表,动辄千亩万亩。
而且自古如此,从周文王灵台,咸阳宫,阿房宫,再到圆明园,颐和园其尺度之大,都要以千亩公顷为单位。
另外中国的私家园林大者也要以千亩为单位。
而日本园林与国土环境相对应,园林面积也较小,山体小水面窄。
除了国土面积之外,在山水平衡上中国园林表现山多水少,而日本园林的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拟海洋,以石拟矶岛,这便体现了日本园林的“海岛文化”。
在文化思想方面,中日园林都基于道家思想,而后各自向儒化和佛化方向发展。
在历史的洪潮下园林的类型受到政府态度的影响。
中国政府一向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方略,皇家私家以至佛家园林都呈现出严重的儒化现象。
而作为国家宗教的日本佛教,自大和时代进入日本到江户川时代重儒轻佛,一直有皇家和武家的支持,佛家思想始终统治着日本。
故日本寺院园林能得以独立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进而渗透到皇家和私家园林。
这在皇权至上的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一定是皇家园林有它的主导地位,不受其他类型园林的影响。
2 造园手法的定位在造园手法上,我很感兴趣于作者对于中日造园手法的定位。
中国园林表现“人之喜”,日本园林表现“物之哀”。
中国古典园林以儒家理论为指导,突出人工建筑的使用,体现人为的力量和神奇,体现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正如《园冶》中的名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游人于园中有了欢呼,显示“人之喜”。
我的体验中,诸如圆明园,颐和园,北海公园这些皇家园林无不展现了设计者的独特设计,工匠的卓越技艺,游览其中感受着山水的巧妙结合,植物动物的和谐生长,顿时心情愉快,神清气爽。
日本园林的启示

日本园林的启示摘要:简要概述了日本园林的历史、特点及对现代园林的影响,并就目前中国园林景观设计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日本;枯山水;池泉园;平庭;启示日本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
西、北隔东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
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835平方公里。
日本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公元六世纪,中国园林随佛教传入日本。
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是中国式山水园林的传入时期期,平安时代是日本式池泉园的“和化”期,镰仓、室町时代是园林佛教化时期,桃山时代是园林的茶道化期,江户时代是佛法、茶道、儒意综合期。
日本园林主景的演变过程为:大和、飞鸟时代(动,植物造园)———奈良时代(中国式山水园)———平安时代(寝殿建筑佛化庭园)———镰仓(池岛、枯山水庭园)———室町(纯枯山水石庭园)———桃山(书院、茶道、枯山水庭园)———江户(茶道、枯山水与池岛庭园)日本历史上早期就有掘池筑岛,在岛上建筑宫殿的记载,但主要是为了防火及防御外敌。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园林对日本的影响逐渐扩大。
日本园林的山水骨架是从中国流传而入,它成为后来池泉的始祖。
其中佛教被日本确定为国教的地位对于日本园林朝宗教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日本园林初期相当于囿的苑园,因输入了中国较为成熟的技法,除动植物外,更多的是人工山水,即更接近于人工园。
由于结合了日本国土性质,采用舟游的形式,其内容有山水部分的池、矶、须弥山等,动物部分的龟、鱼、狗、马等,建筑有苑、离宫、吴桥、画舫等,园林活动有狩猎、舟游、其水宴等。
日本园林风格虽然受我国园林艺术的影响,但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创新,已形成日本民族独有的自然式风格的山水园。
可以认为,日本园林起初重在把中国园林的局部内容有选择、有发展地兼收并蓄入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后来则通过中国禅宗的传入,把对园林精神的追求推向极致,并产生有自己风格的园林形式。
日本对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对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作者:张静林来源:《人间》2016年第01期摘要:日本园林是东方园林的一个分支,虽然起源于中国园林,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特征,日本传统园林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时至今日,在西方园林的影响之下,日本园林仍然保持着其独特之处,这种对于传统的继承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关键词:中日园林;传统园林;继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97-01一、中日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展(一)日本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展。
日本上古时期的园林主要把山、海、动物等自然物作为崇拜对象。
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飞鸟时代到奈良时代的园林开始出现山水园、池泉园及须弥山石组。
以池和岛为主的庭园形式基本确立,并创造了沙浜的做法,为后世的效仿提供原型。
平安时代的日本不但吸收了中国文化,继承了传统文化并且创造了本土文化。
这时期的园林受文化的影响颇深,将寝殿和池岛相结合,创造了“寝殿造庭园”。
镰仓后期开始出现写意性园林,以砂石组合的形式表现园林山水,体现了禅宗对空灵、幽静的追求。
最终发展成为了枯山水形式。
室町时代,园林出现了粗犷的武家园林与枯寂的僧家园林两种特点,在园林形式上出现了书院造庭园。
从桃山时代开始,宗教在园林中的应用逐渐弱化,“人”的力量在武家园林中越来越得到重视。
园林有池庭、石庭、茶庭等多种样式。
这一时期书院造园林形式正式确立并发展。
江户时代池泉式、茶庭式、枯山水式等园林样式得以综合,回游式庭院形成。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展。
商周、秦汉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
早在殷商时期,“囿”、“台”、“园圃”就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型,主要为王、侯、士大夫等权贵服务。
秦汉时期,仿造海中仙山,为人工理水、筑山开创了先河。
汉朝园林中的建章宫太液池,效仿东海的三仙山建造了“方丈”、“蓬莱”、“瀛洲”三岛,开创了中国造园史上“一池三山”的布局。
读《日本园林与中国文化》有感

读《日本园林与中国文化》有感园林堪称文化的大熔炉,园林本身就是要赋予自然一种文化的形式,尤其是在读了《日本园林与中国文化》这本书后,更是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书的开篇的一段话就深深的引起了我的注意,作者写道:“现代日本著名诗人、作家室生犀星曾说,纯日本美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日本的园林。
日本园林能够跻身于世界园林大国之林,与其表现出的纯日本美——民族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密切相关。
而当人们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日本园林时,惊讶地发现,无论从置景、点景,还是整个园林的创意布局,随处都带有中国文化影响的明显痕迹,隐含着大量中国文化的基因。
略微留心一下日本的古典园林,便可寻觅到白居易、李白和陶渊明等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踪迹,找到孔子、老子、庄子等圣哲的“学说”,还能看到岁寒三友、龟鹤两岛、蓬莱三岛、菩萨罗汉、普陀山、西湖、竹林七贤等的影子。
”由此可见日本园林艺术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我们不得不反思。
我们自己的文化却是在别人的手里得到发扬光大,当然,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讲,这是对我们文化很好的宣传,而反过来再仔细想想,就像我们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一样,当别人拿着炮火送上门来时,别人还会说:“这玩意儿是根据你们的东西做的,来,给你试试”吗?也许到时候我们更多的是被作为一个弱者来鄙视。
当然,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也相当超前,很多优秀的发明创造都不止于传统了,但很多国家在不断叫嚣和实践着“人定胜天”、战胜自然的“真理”时,骨子里更藏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我觉得中国文化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风向标,其所讲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后人应当谨记和发扬的。
因此,从园林艺术这一角度去看去反思,也是加强自身修养和技能的一个途径。
《日本园林与中国文化》这本书中所讲的园林造园方法、技巧等实用知识并不多,它更多是从一种“意匠”的角度来看日本园林里所包含的中国文化。
磨刀不误砍柴工,就如课上老师所讲的,园林造景“神仪在心,意在笔先”。
因此,我觉得先从思想的角度去提高自己,也许更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本园林观后感
一、风土人情
日本是亚洲东端的岛国,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冲绳五大岛及三千多个小岛组成。
在秦代,中国人发现的日本只有本州、九州和四国三个岛屿,故有东海三神山的传说。
经考古证明上古文明时期,古代日本人通过路桥从中国到了日本。
绳纹文化时代是日本的新石器时代,当时日本人较矮,男人不超过160cm,直到古坟时代人已略高,达到162cm。
日本在进入有园林的文化时代时,其人群高度与当今有很大差异,这一差异最终引起了园林在尺度上的差异。
日本岛国南北跨度大,南北气温也有十度到二十度的差异,由于全年多雨,植物生长茂盛,建筑园林等也因此更加重视了排水设施的设计,而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使得日本人民一生敬畏鬼神,出现了神道教和神社建筑形式,该形式非常典型的体现了日本建筑的特点。
二、风景名胜
日本因地处海岛,风景资源丰富,历史上曾有日本25景和百景之说。
而日本学者们对自己国家的名山大川早有了详细系统的规划,上原敬二的《造园大辞典》对日本的山景、溪谷、河川、瀑布、海岸景观、平原、湖沼、温泉等更是有着详细的记录。
造园者更是通过模仿身边的自然景观以达园林秀美的目的,试想,还有什么样的景色能比自然更美呢?向大自然借景正是造园师们惯用的手法之一。
从造园风格上讲,日式园林总是会给人以鲜明的风格特点,单体元素虽与我国园林大同小异,其视觉区别性却能显著突出,其原因可在以下能略窥一二。
(一)枯山水
1.枯山水
枯山水又称干山水、假山水,与池泉园和真山水相对。
现在人们一提起枯山水都会认为就是以沙拟水、以石代岛的做法,但是最初其意义无非就是无水庭院之意。
枯山水的产生有几方面原因,最主要的就是京都当时缺水;另一个原因就是日本有大量的石材、沙、砾等,而且用石最为能够模仿体现日本的国土环境。
2.苔庭
枯山水有时候也以青苔为表现模式,运用青苔使园林表现出古老和枯寂,与
白砂的干枯又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对比。
苔庭很少有全部以青苔来表现的,大部分是用青苔和景石组合表现,往往白砂部分象征海洋,青苔或景石象征陆地和生命。
枯山水发展成熟源自于佛教禅宗和茶道的发展,把禅与茶两种文化意义注入枯山水之中,一直是造园师们乐此不疲的手法。
在室町武家文化前期,将传统贵族文化与新兴的武家文化及庶民文化融为一体,从而完成了对唐、宋、元文化的吸收和消化,形成独特的日本文化。
其特点是:禅宗受到武士阶层信仰和保护;一向宗广泛深入民间,真宗获显著发展;学问在贵族与禅僧之间盛行,并通过禅僧向地方上普及;通俗的御伽草子与和歌的消沉相反,连歌盛行,能乐、狂言、小曲得到发展和保护。
学问和书院作为贵族、武家和禅僧共同的纽带,把僧家和武家结合在一起,大将军或大名常在晚年出家,或舍宅为寺,或捐建寺院,使园林出现武家和僧家两种特点。
僧家的特点是园林中石组和植物的表达以枯寂和佛义为主,武家特点的表达是石组和建筑的粗犷和雄伟。
在皇家园林和武家园林中的舟游式寝殿造园林渐渐被舟游和回游相结合的书院造庭院所替代。
3.型木式枯山水
完全用修剪树木来表现的称为型篱式枯山水或型木式枯山水,这些修建植物在日本园林里面有专门的称谓,译为:型篱式或型木式。
该形式与苔庭式一样,不会大面积使用,只会作为庭院的一部分出现。
日本园林的发展经历了池泉园(平安时代)——砂石枯山水(镰仓时代末)——茶庭(室町时代末)——型木式枯山水(桃山时代)几个阶段。
从中可以看出,型木式枯山水处于后期,是从桃山时代开始兴起的一种用修建植物来表现生命意义的枯山水模式。
桃山时代从提人文精神,使枯山水由枯而生,一改过去砂石主景的风格,把有生命的植物摆到主景的位置,作为园林的戏剧中心加以表现。
(二)池泉园、筑山庭
1.池泉园
池泉园有时候与筑山庭是一相对的概念,有时又与枯山水是一相对的概念。
当与筑山庭相对时,指的是池泉式园林偏重于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而筑山庭则是偏重于堆土山的园林构成。
从游览方式上看,池泉园分为池泉周游式、池泉回游式和池泉观赏式三种。
池泉周游式最古,在平安时代就很流行,当时的池泉园中没有园路,或园路极短,游览路线全在水中,必须借助小船。
于是,园林景观环池而立,正立面面向水池。
随着园林面积的扩大,陆地面积增加,在陆地上开辟园路,在路边设置景石、建筑、土山、型木、草地等园林景观。
2.筑山庭
日本人常称筑山庭中的园山为“筑山”或“野筋”是坡度缓和的土丘,在日本早期也叫做假山,到了江户时代才称之为筑山。
在江户、明治、大大正年间的武学流就是严格按照《筑山庭造传》的模式进行创作的。
依《筑山庭造传》的平面图式,园林为池泉园,中心为水池,池中设岛,池背后为筑山,池左右设计主人岛和客人岛,陆地上有飞石,筑山上有独立的景石,名守护石或三尊石,陆地上有石灯笼、七五三石和额拜石等。
在大型园林中,一般以舟游、回游、坐观三种方式结合,以增加园林的趣味性。
(三)茶庭
茶庭,也叫露地或露路。
日本人把茶道融入园林之中,为了进行茶道礼仪而创造了这种园林形式。
茶庭于室町时代后期诞生于京都和奈良。
茶庭一般是在进入茶室的前一段空间里,布置各种景观。
步石道路按一定的路线,经厕所、洗手钵最后到达目的地。
园林的气氛是以裸露的步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以地上的松叶暗示深林茂盛,以蹲踞式的洗手钵象征圣洁的泉水,以寺社的围墙、石灯笼模仿古刹神社的肃穆清寂。
这一切都是为了追求茶道所讲究的“和、寂、清、静”和日本茶道、歌道美学中所追求的“佗”美和“寂”美。
茶庭依复杂程度分为一重露地、二重露地、和三重露地。
(四)植物
植物在日本园林中运用尤为突出,日本因为出于海洋性气候区,充足的阳光和降雨使日本园林植物生长茂盛。
可以大致划分为苔草类、灌木类、乔木类。
植物在园林中的配比,也是按照吉配实行的,吉配在日本叫做嘉祥配。
它是指植物的配植是按人们的吉凶观念来配的。
趋利避害是配置的原则。
在《造园大辞典》中,罗列有以下例子:
一年三秀——竹、石、荔
二友——梅、菊
一枯一荣——柳、山茶花
四天王树——银杏、樟树、杉树、榉树
五果——桃、李、杏、栗、枣
八草——菖蒲、艾叶、车前、何叶、苍耳、忍冬、马鞭、繁叶
在主体建筑物前的吉祥植物对植,日本讲究的是对称中的不对称。
如果在中国园林中,常是左右同种、同大小、同树形等。
日本园林中对植的植物可以不同种,不同树形,不同大小。
总结:
对比中日园林,我认为我国园林所要表达的是人工成就与伟大,而日本园林则多表达自然。
中国园林中在表现重点是景观中的建筑和高山,而日本园林重在表现自然景观的植物和水景。
日本园林中植物的用量远远超过了中国园林,从而使得日本园林显示出一番林野森森的效果,自然之意非常浓厚。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人们都希望能寻找至一片净土,安慰自己的心灵,而日本园林正好符合了当代人们的审美观,成为了越来越多的都市人追求精神品质的象征。
所以,日本园林之美,美在其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甚至是价值观。
日本园林多禁忌,佛教观念使他们为了满足神佛愿望,不得不把它落实到实际的园林中来;多自然灾害的岛国人民,把一切生物都看做是有灵气的、有魔力的,于是必须小心对待他们。
这样的对待甚至包括了研究和趋避。
而这种抱着谦卑的心态学习和研究,是我透过日本园林之美学到的重要内容之一。
12级园艺2班
120153438
陈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