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为什么要证明_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教案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1为什么要证明1.使学生经历通过观察、猜想、归纳等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的过程认识到证明的必要性.2.理解并掌握检验数学结论是否正确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证明等,理解数学的严谨性.3.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及合作交流的习惯;关注现实,培养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和质疑精神.重点理解判断一个结论正确与否需要进行推理证明,理解并掌握应用实验进行证明、举反例验证、利用推理论证来验证某些结论是否正确的方法.难点体会数学推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情境导入师: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得到了很多正确的结论,那么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为什么要证明.二、探究新知1.探究一:观察得到的结论正确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62页“做一做”上面的题目.学生凭着自己的观察和直观感觉说出想法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算一算,验证结论是否正确.然后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由观察得到的结论正确吗?(2)你还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吗?2.探究二:归纳得到的结论正确吗?(1)听故事“公鸡归纳法”.某主妇养小鸡十只,公母各半.她预备将母鸡养大留着生蛋,公鸡则养到一百天就陆续杀以佐餐.每天早晨她拿米喂鸡,到第一百天的早晨,其中的一只公鸡正在想:“第一天早晨有米吃,第二天早晨有米吃……第九十九天早晨有米吃,所以今天,第一百天的早晨,一定有米吃.”这时,该主妇来了,正好把这只公鸡抓去杀了.师:第1天有米吃,第2天有米吃……第99天有米吃,一定能推出第100天有米吃吗?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同桌之间相互交流.(2)算一算验证“归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162页“做一做”第(1)题.师:我们是不是可以由此得出结论:当n为任意自然数时,n2-n+11的值一定是质数呢?让学生再多取几个数代入代数式中,验证结论是否正确.(不正确,比如当n=11时,n2-n+11=121,结果是合数.)思考:由归纳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吗?(3)再次验证“归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162页“做一做”第(2)题.DE与BC平行,且等于BC长度的一半;引导学生尝试猜想:连接三角形两条边的中点所得的线段平行第三条边,且是第三条边长度的一半;组织学生进行归纳并验证结论,发现这样的结论对所有的三角形都成立.小结:归纳得到的结论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3.交流与发现.师:通过上述几类问题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吗?师: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是否都正确?怎样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总结: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三、举例分析1.课件出示教材第163页“随堂练习”第1题第(1)题.解:线段b与线段d在同一条直线上.2.课件出示教材第163“随堂练习”第1题第(2)题.分析:观察往往会产生错觉,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想要判断两条线段是否一样长,最科学、合理的方式是量一量,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解:两条线段一样长.四、练习巩固观察下图,左图中间的圆圈大还是右图中间的圆圈大?解:一样大.说明:实验、观察、归纳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必须推理论证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五、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从而明白证明的意义和必要性.2.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本节课学习中的优缺点及改进的方法,并能积极地参与总结性的发言.六、课外作业教材第164页习题7.1第1~3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念上,融入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尊重学生的直观感觉,并从学生的直观感觉出发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严密性、逻辑证明等方面.不是一味地强调证明的必要性,而是通过几个事实的说明来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设计中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定义与命题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1.了解定义与命题的含义,会区分某些语句是不是命题;能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2.用数学的观点来审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遇到的语句特征.3.通过对某些语句特征的判断,养成严谨的思考习惯.重点理解命题的概念,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难点正确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小亮和小刚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我们爱科学》.小亮说:……小刚说:“是的,现在因特网广泛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小亮说:“……”小刚说:“……”小亮说:“哈!这个黑客终于被逮住了.”……坐在旁边的两个人一边听着他们的谈话,一边也在悄悄议论着:一人说:“这黑客是个小偷吧?”另一人说:“可能是喜欢穿黑衣服的贼.”……一人说:“那因特网肯定是一张很大的网.”另一人说:“估计可能是英国造的特殊的网.”……师:在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须在对某些名称和术语有共同认识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为此,我们需要给出它们的定义.)二、探究新知1.命题.课件出示教材第165页“议一议”.学生小组讨论,指名汇报,教师点评,并引出命题的概念.像这样,对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就叫做命题.即: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例如,上面“议一议”中的(1)(2)(3)(4)对事情进行了判断,都是命题.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事情做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例如,上面“议一议”中的(5)(6)都不是命题.师:大家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一个直角.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2.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阅读教材第166页“想一想”,完成下列小题.(1)这些命题都有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特征.(2)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组成,________是已知的事项,________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________”引出的部分是条件,“________”引出的部分是结论.3.完成教材第166页“做一做”.三、举例分析1.举出一些是命题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2.举出一些不是命题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四、练习巩固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1)画线段AB=3 cm;(2)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3)等于同一个角的两个角相等吗?(4)在射线OA上,任取两点B,C.2.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1)若a>0,b>0,则ab>0;(2)如果a∥b,b∥c,那么a∥c;(3)同角的补角相等;(4)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五、小结1.定义的含义: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就是它们的定义.2.命题的含义: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六、课外作业教材第167页习题7.2第1~3题.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活动,了解定义的含义.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加深了学生对命题结构的理解与记忆.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讨论为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的梳理,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逐渐形成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第2课时公理、定理及证明1.理解公理和定理的概念;会在简单情况下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会区分定理、公理和命题.2.通过对真假命题的判断,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3.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积极性.重点理解公理、定理的概念.难点正确认识公理、定理、命题(真命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一、复习导入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1)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是平行就是相交;(2)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3)直角小于钝角;(4)4是偶数吗?师: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命题由题设(或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2.下列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1)如果地面是潮湿的,那么下雨了;(2)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在上述命题中,哪些正确?哪些不正确?你的理由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真命题、假命题.课件出示教材第166页“做一做”.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教师点评,并引出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备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反例.2.公理、定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68~169页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公理?公理的意义是什么?(2)定理的概念是什么?它和公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我们学过哪些公理?哪些定理?小结:(1)公理:人类经过长期实践后公认为正确的命题,作为证实其他命题的出发点和依据.这样公认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公理.(2)定理:经过证明的真命题叫做定理.(3)定理和公理都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三、举例分析课件出示教材第169页例题.由上面的例题,得到定理:对顶角相等.四、练习巩固1.判断.(1)所有的命题都是公理;所有的真命题都是定理.(2)所有的定理是真命题;所有的公理是真命题.2.请你完成下列定理的证明.(1)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2)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几何证明如下:(1)已知:∠1=∠2,∠3是∠1的补角,∠4是∠2的补角.求证:∠3=∠4.证明:∵∠3是∠1的补角,∠4是∠2的补角(已知),∴∠3=180°-∠1,∠4=180°-∠2(补角的定义).∵∠1=∠2(已知),∴∠3=∠4(等量代换).(2)证明过程与(1)类似,鼓励学生自己证明.五、小结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命题中的真假命题、公理、定理的含义,通过学习学会区分命题的条件、结论,学会判别真、假命题,理解反例、证明等概念.六、课外作业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真命题都可以作为定理B.公理不需要证明C.定理不一定都要证明D.证明只能根据定义、公理证明2.教材第170页“随堂练习”.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公理、定理的概念,了解了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通过举反例判断假命题的能力,应让学生明白:经过确认可以通过逻辑推理证明的真命题才有可能作为定理,成为以后证明的依据,另外应注重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联系与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平行线的判定1.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能对平行线的判定进行灵活运用,并把它们应用于几何证明中.2.通过学生画图、讨论、推理等活动,体会证明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体验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同时给学生渗透化归思想和分类思想.重点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及灵活运用.难点平行线判定定理的应用.一、复习导入1.什么叫做平行线?(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叫做平行线)2.什么叫做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3.前面我们探索过两条直线平行的哪些判别条件?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还需要有根有据的证明,那么,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基本事实,你能证明下列定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二、探究新知1.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一.(1)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证明这个定理需要先把定理转化成几何语言,谁能说一说,怎么转化?(画出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标出内错角∠1和∠2,表示如果∠1=∠2,那么a∥b.)已知:如图,∠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1=∠2.求证:a∥b.(3)怎么证明呢?请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证明:∵∠1=∠2(已知),∠1=∠3(对顶角相等),∴∠3=∠2(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二.(1)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让学生利用证明定理一的经验自主证明定理二.(3)讨论:要由同旁内角互补证明两直线平行,怎么证明?(我们知道有基本事实“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果能由同旁内角互补推出同位角相等,那么根据已有的这个基本事实就能证明两直线平行)(4)学生板书证明过程.三、举例分析1.如图①所示,由∠DCE=∠D,可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由∠1=∠2,可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2.如图②,已知∠1=45°,∠2=135°,l1∥l2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四、练习巩固1.同一平面内的四条直线若满足a⊥b,b⊥c,c⊥d,则下列式子成立的是()A.a∥d B.b⊥d C.a⊥d D.b∥c2.如图,∠B=60°,∠1=________时,DE∥BC,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五、小结1.如何判断两条直线平行?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六、课外作业教材第173~174页习题7.4第1~4题.本节课学习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个方法,其中一条是判定公理,另外两个是判定定理.判定公理是我们证明两直线平行的原始依据,在具体证明过程中,应根据已知条件灵活地选择判定方法.很多时候往往不能直接运用判定定理,此时需要进行适当地转化,有时需要添加必要的辅助线.注意:作铺助线时应用虚线.4平行线的性质1.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定理;能熟练运用这三条性质定理证明几何题;进一步理解和总结证明的步骤、格式、方法.2.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重点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难点平行线性质定理的应用.一、复习导入师: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判定定理,那么对于平行线的性质,又怎么证明呢?能运用上节课积累的方法进行证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来试一试证明它们.二、探究新知1.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一.证明: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你能用几何语言描述这样的证明题吗?已知:直线AB∥CD,∠1和∠2是直线AB,CD被直线EF截出的同位角.求证:∠1=∠2.(2)如果直接进行证明的话,难以找到能够作为依据的相关事实、定理,该怎么办?(提示学生可以用反证法,假设结论错误,再从错误的结论出发推出与定理、事实相矛盾的地方,说明假设不成立,从而得证)(3)如果∠1≠∠2,那么是否存在另外一条直线,它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2的另一同位角∠1′,有∠1′=∠2呢?(有)(4)如果有,是否意味着这条直线和CD平行?(是的,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条直线可以是任意一条,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过M点(AB与EF相交于点M)作这样的一条直线,此时我们发现过M点有两条直线与CD平行,这可能吗?(不可能,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5)这样看来假设不能成立,说明什么?(∠1=∠2)(6)学生根据讨论、交流,板书证明过程.证明:假设∠1≠∠2,那么我们可以过点M作直线GH,使∠EMH=∠2,如图所示.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知GH∥CD.又因为AB∥CD,这样经过点M存在两条直线AB和GH都与直线CD平行.这与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相矛盾.这说明∠1≠∠2的假设不成立,所以∠1=∠2.2.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二.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 你能用几何语言描述题目要求吗?已知:如图,直线l1∥l2,∠1和∠2是直线l1,l2被直线l截出的内错角.求证:∠1=∠2.(2)我们已经证明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以将这个作为基本的事实(定理),你能尝试完成吗?证明:∵l1∥l2(已知),∴∠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2=∠3(对顶角相等),∴∠1=∠2(等量代换).3.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三.师:你能按照上面的思路证明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吗?学生完成,指名板演,教师讲评.三、举例分析课件出示教材第176页例题.通过例题,得出定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四、练习巩固1.请你对比这些平行线的性质与前面所学的平行线的判定,它们有什么不同?2.若两个角的一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另一边互相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的关系是() A.相等B.互补C.相等或互补D.相等且互补五、小结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有哪些?3.完成一个命题的证明,需要哪些环节?六、课外作业教材第177页习题7.5第1~4题.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定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中的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当知道两条直线平行时,要利用其性质得出相关的角相等或互补,当不知道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时,要用相关的角相等或互补判定两直线平行.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第1课时三角形的内角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简单应用;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相关问题.2.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培养一题多解的能力.重点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简单应用.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相关问题.一、情境导入用折纸的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先将纸片三角形一角折向其对边,使顶点落在对边上,折线与对边平行(图①),然后把另外两角相向对折,使其顶点与已折角的顶点相嵌合(图②、③),最后得图④所示的结果.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想一想,还有其他折法吗?二、探究新知1.将纸片三角形三顶角剪下,随意将它们拼凑在一起.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想一想,如果只剪下一个角呢?2.用严谨的证明来论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看哪个同学想的方法最多?方法一:过A点作DE∥BC.∵DE∥BC,∴________________(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AB+∠BAC+∠EAC=180°,∴________________ (等量代换).方法二:延长BC到D,过点C作射线CE∥BA.∵CE∥BA,∴∠B=________________(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A=________________(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CA+∠ACE+∠ECD=180°,∴∠A+∠B+∠ACB=________________ (等量代换).添辅助线不是盲目的,而是为了证明某一结论,需要引用某个定义、公理、定理,但原图形不具备直接使用它们的条件,这时就需要添辅助线创造条件,以达到证明的目的.三、举例分析课件出示教材第179页例1.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完成证明.四、巩固练习教材第179页“随堂练习”第1~3题.五、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种方法,学会了作辅助线创造条件以达到证明的目的.2.让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学习中的优缺点及改进的方法.六、课外作业教材第180页习题7.6第1~4题.根据课程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探索、运用为主线来展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操作、探索、讨论、归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使学生感受到添加辅助线的教学思想,更好地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简单的应用,从而实现教师是引导者和学生是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第2课时三角形的外角1.掌握三角形外角的两条性质;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证明的步骤、格式、方法、技巧;灵活运用三角形外角的两条性质解决相关问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几何意识.重点掌握三角形外角的两条性质.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外角的两条性质解决相关问题.一、情境导入师: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用到了把△ABC的边BC延长到D得到∠ACD,这个角叫做什么角呢?下面我们就给这个角命名,并且来研究它的性质.二、探究新知1.三角形外角的概念.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的反向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1)如下图,∠________是△ABC的一个外角.你还能作出△ABC其他的外角吗?(2)观察上图的外角,你能总结出三角形外角有哪些特征?①顶点在________________上;②一条边是三角形的____________;③另一条边是三角形某条边的______________.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课件出示:如图,△ABC中,∠A=70°,∠B=60°,∠ACD是△ABC的一个外角,能由∠A、∠B求出∠ACD吗?如果能,∠ACD与∠A、∠B有什么关系?师:由上面的推导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定理:定理1: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定理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推论:由一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的推论.推论可以当做定理使用.三、举例分析1.课件出示教材第181页例2.(1)要证明AD∥BC,只需证明哪两个角相等?(2)如何利用题目中的条件?(3)你能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吗?(4)你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5)大家通过小组合作能解决问题并完成证明吗?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C(已知),∴2∠B=∠EAC(等式的性质).∵AD平分∠EAC(已知),∴2∠DAE=∠EAC(角平分线的定义).∴∠DAE=∠B(等量代换).∴AD∥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课件出示教材第182页例3.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证明.四、练习巩固教材第183页“随堂练习”第1,2题.五、小结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三角形外角的两条定理是什么?六、课外作业教材第183页习题7.7第1~3题.本节课主要学习三角形外角的两个性质.因为这两个性质是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经过推理得来的,所以这两个性质也叫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推论.当遇到证明角的不等关系时应自然想到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题意构建几何模型是解题的关键.综合与实践⊙计算器运用与功能探索1.指导学生学会应用计算器进行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及混合运算.2.用计算器完成较为繁杂的计算,鼓励学生用计算器探索规律.3.使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通过类比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是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重点计算器的使用及技巧.难点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繁琐的运算和探索规律,熟练准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一、情境导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的计算问题,如到市场买菜、到超市买生活用品、到银行存款、到商店买学习用品等都会遇到计算问题,这些地方是怎样计算价格的?学生回答可能有:口算、用计算器、用算盘、电脑,综合学生的回答作如下引导,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些计算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心算快捷用于简单的运算,算盘用于较为麻烦的运算,但是用的人越来越少,计算器使用范围广,操作简便,男女老少都能用,电脑在银行、超市中使用准确,快捷)由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大家知道计算器的发展历史吗?由学生回答后教师作简单的讲解(见准备材料).二、探究新知1.探究问题1.课件出示问题1:任选一个三位数(要求:百位数比个位数至少大2),将这个数的百位、十位、个位数字顺序完全颠倒,得到另一个三位数,用其中较大的那个三位数减去较小的三位数,再将所得差的各位数字的顺序完全颠倒,又得到一个三位数,将这个三位数再加上差本身,你得到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注意:教师要强调运算的顺序,任何一步的错误都会影响结果和规律的探索.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验证刚才计算的过程,看结果是否一致.学生小组验证,进一步明确计算的过程,选一名代表作记录.师:再换几个数试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谈论发现的规律,派代表发言.(按照问题1的过程计算,所得结果都是1 089)师:任选一个四位数,仿照上面的规则,你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如果任选一个五位数呢?……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汇总所得的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规律.2.探究问题2.课件出示问题2:任选一个正数,执行下列操作:加1,再取倒数.将所得到的结果不断执行上述操作……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派代表作记录,观察所得到的结果存在的规律.(所得结果取三位小数都是0.618)师:如果改变操作规则:加2,再取倒数.将所得到的结果不断执行上述操作……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派代表作记录,观察所得到的结果存在的规律.(所得结果取三位小。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1 为什么要证明》 公开课教案_0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1 为什么要证明》 公开课教案_0

八年级(3)班数学科教学设计
执教人课题为什么要证明课类新授课主备人审定人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自学目标:经历观察、归纳、验证等活动过程
2、合作目标:在活动中体会到观察、实验、归纳所得到的结论未必
可靠.
3、探究目标:理解、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正确需要进行证明
度价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

主要方法讲授法引导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师主导步骤(要点问题化)学生学习步
骤(求解活
动化)
时间



学情景导入激发学习
兴趣
3
展示目标1、在活动中体会到观察、实验、归纳所得到
的结论未必可靠.
2、理解、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正确需要进行证明
了解本节课
的内容
1
导学达标活动一:
解决图片问题
活动二:轻松尝试(运用)
如图中两条线段a与b的长度相等吗?请你先观察,再度量
一下。

活动三:合作探究
某学习小组发现,当n为正整数时,n²+3n+1的值总是质
数吗?你认为呢?
活动四:从以上三个活动中,我们是怎么判断一个结论的正
确性?
n 1 2 3 4 5 6 ...
n²+3n+1
是否为质数
小组合作、
观察、实验、
归纳、探究
18-20
检测矫正练一练
1、两条线段一样长吗?
2.如图中三条线段a、b、c,哪一条线段与线段d在同
一直线上?请你先观察,再用三角尺验证一下.
学生独立
完成6-8
总结提升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体会
3-5
布置作业习题7.1第1、2题
1。

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说明

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说明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7.1《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说明《为什么要证明》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是在前面对几何结论已经有了一定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编排的,本章中所涉及的很多结论在前面已由学生通过一些直观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学生了解这些结论。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四个数学问题,学生依据平时的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得到结论,但结论未必一定正确,所以需要一步一步有根有据地去验证。

此外,教学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合情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数形结合,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等。

从本节课起,学生开始从有条理的口头表述逐渐过渡到书写自己的理由,要求证明的每一步都要有依据,进行严格的形式化证明。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发展学生演绎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非常有利。

四次学习探究活动:1.比较两条线短长短。

2.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一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3.当n为任意自然数时,代数式n²-n+11的值是质数吗?4.三角形中位线问题。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采用学生思考(观察、猜想、归纳等方法)——质疑、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教师点拨方式进行,学生通过四个问题的自主解决,直观地认识到“为什么要证明”。

一、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几何证明中严格的逻辑要求使学生普遍认为几何太抽象、太难学,使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学生兴趣普遍不浓。

为此,课的开始通过小游戏进行师生互动,“看老师的手,是几就说几(看手指说数)老师伸出手指一根,两根,三根,四根,接着还是伸出四根,学生中有同学可能会脱口而出说是5”,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课堂一开始就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很自然地衔接引入到新课的教学。

二、问题导学贯穿课的始终“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解决”的思想,以问题情境导学,引导学生不断寻求策略,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期八年级数学上册 7.1 为什么要证明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期八年级数学上册 7.1 为什么要证明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1 为什么要证明【知识与技能】1.经历观察、归纳、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体会到观察、实验、归纳所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2.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情感态度】让学生明白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体会观察、实验、归纳所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教学难点】感受证明的必要性.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材第162页“做一做”上方的问题.【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初步体会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做一做:教材第162页“做一做”.【教学说明】(1)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教学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2)中利用先猜想再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归纳结论】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最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下雨了.并且今天是艳阳高照,那么晚上不会下雨,这个判断是的.(填“正确”或“不正确”)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1=∠2,则∠1与∠2是对顶角.B.若∠1与∠2是对顶角,则∠1=∠2.C.若直线a ∥b,a ⊥c,则b ⊥c.D.若∠1+∠3=90°,∠2+∠3=90°,则∠1=∠2.3.如图,甲沿着ACB 由A 到B ,乙沿着ADEFB 由A 到B ,同时出发,速度相等,则( )A.甲先到B.乙先到C.甲乙同时到D.不确定4.在梯形ABCD 中,AD ∥BC ,点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连结EF,EF 与AD 和BC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你的结论对所有的梯形都成立吗?5.当a=1,b=2时,12+22>2×1×2;当a=-1,b=3时,(-1)2+32>2×(-1)×3;当a=-12,b=-3时,(-12)2+(-3)2>2×(-12)×(-3).于是猜想:对于任意实数总有a 2+b 2>2ab 成立.这个结论正确吗?说明理由.【教学说明】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反馈的情况适当查漏补缺,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互相交流的形式得出结论.【答案】1.不正确; 2.A; 3.C4.EF ∥AD ∥BC.EF=12(AD+BC).这个结论对所有的梯形都成立. 证明:连结AF 并延长交BC 的延长线于点G.∵AD ∥BC,∴∠D=∠FCG,∠DAF=∠G,又∵F 是CD 的中点,∴DF=CF,∴△ADF ≌△GCF(AAS),∴AD=CG,AF=GF.又∵E 是AB 的中点,∴AE=BE,∴EF=12BG=12(BC+CG)= 12(BC+AD). 5.解:不正确.当a=b 时,a 2+b 2=2ab,找得到实数a 、b ,如a=b=1,使得a 2+b 2=2ab 成立,因为对于任意的实数a 、b 都有a 2+b 2-2ab=(a-b)2≥0成立,所以a 2+b 2≥2ab 成立,而不是a 2+b 2>2ab.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经过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都正确吗?在上面的问题中,你是怎样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正确?说说你的经验与困惑,与同学交流.【教学说明】让学生大胆发言,进行知识的提炼和归纳总结,与同学交换意见相互补充,利于共同提高.1.布置作业:习题7.1中的第1、2、3题.2.完成本课时练习部分.学生的直观判断、实验操作得出的结论可能带有极大的片面性.数学是一门科学,讲究的是周密的计算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证明,不能想当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去体会.。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7.1 为什么要证明 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7.1 为什么要证明 教案设计

《7.1为什么要证明》教案一、课题: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第一节《为什么要证明》二、教材分析: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章内容是在前面对几何结论有一定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的直观能力是数学教学中要培养的一个方面,但如果学生仅有对图形的直观感受而不能进行推理、论证,有时是会产生错误的结论。

本章第一课时安排《为什么要证明》的教学是让学生的直观感受与实际结果之间产生思维上的碰撞,从而使学生对原有的直观感觉产生怀疑,进而确立对某一事物进行合理论证的必要性。

安排这一节课内容旨在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推理的严谨性,使学生理解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经验观察、实验是不够的,必须一步一步有理有据地进行推理,本节课内容在本章中起索引之用。

㈡、教材的内容分析:从教材内容编排分析,教材提供了易产生错觉的图片、铁丝围地球赤道问题、代数式规律问题等素材,让学生发现通过观察、猜想、归纳等方法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需要我们进一步通过计算或推理证明,从而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经历观察、猜想、归纳等过程,使学生对由这些方法所得到的结论产生怀疑,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认识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

三、学情分析:㈠、知识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与几何相关的知识,为今天的学习作好了知识储备;同时,学生也经历了很多验证结论合理性的过程,有了初步的逻辑推理思维,合情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今天系统的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㈡、活动经验基础: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表现欲望和学习兴趣,通过一年多的初中数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猜想、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设计理念: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先采用真实新闻章莹颖案例,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再以四个学生活动素材(“看一看”、“猜一猜”、“做一做”、“读一读”)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认识到观察、猜想、归纳、实验得到的结论不一定可靠,需要进一步计算或推理论证,从而体会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单元教学设计
4.让学生掌握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平行线、运用平行线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索、发现、总结平行线性质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演绎推理方法,从特殊到一般,逐步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对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在判定方法、性质应用等方面仍需加强。此外,学生在演绎推理、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程度,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提高对平行线性质的认识。
c.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平行线性质求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平行线性质及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2.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过直线、线段、射线等基本概念,那么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为后续学习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打下基础。
2.教师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铁轨、教室墙壁等,引出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平行线性质探究的兴趣。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课程设计 (2)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课程设计 (2)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课程设计一、课程的背景平行线的证明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习几何的基础知识。

八年级上册第七章主要讲述平行线的概念、性质以及平行线的证明方法,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证明能力和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这个章节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和初步证明方法,如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等。

因此,通过本课程设计的教学,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平行线的概念、性质,提高证明能力,优化数学学习体验。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熟练运用平行线的证明方法;•培养利用几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为平行线的概念、性质以及平行线的证明方法。

根据这些内容,教师可以采用“讲授-练习-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探究实践。

具体措施如下:1. 讲授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平行线的定义、判定和基本性质等。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图像、视频、PPT等多种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内容。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证明能力,提示学生如何运用“前提-结论”的证明方法,掌握常用的证明方法和技巧。

2. 练习在讲授过程中适时安排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不同的题型,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反馈,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解题,包括对证明步骤和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在细节和思路上提高自我要求。

3. 探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深入了解问题,展开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可以让学生自行推导证明平行线的定理,或者通过讨论多种情况,发掘更多的应用方法。

四、学生评价方式本课程可以采取以下评价方式:•日常学习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外学习成果等。

•周期性考核评价:例如小测验、阶段性测试等,主要检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应用能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第一节为什么要证明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第一节为什么要证明教案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第一节为什么要证明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将了解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和证明方法,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含义。

2. 能力目标:学生将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 情感目标:学生将激发对几何学习的兴趣,培养对数学严谨性和规范性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需要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能够运用这些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学生需要理解平行线的证明思路和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证明过程,遵循几何证明的规范。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并介绍平行线在几何学中的重要性。

2. 讲解性质定理:介绍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并解释其含义和应用。

3. 讲解判定定理:介绍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并解释其含义和应用。

4. 举例说明:通过举出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应用。

5. 巩固练习:针对刚学到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互相学习和提高。

7. 总结与回顾:通过总结与回顾,帮助学生回顾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含义和应用。

2. 示范法:通过示范例题,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平行线的证明,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

3. 练习法:通过大量练习,加深学生对平行线证明的理解和掌握。

4.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促进互相学习和提高。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课堂上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练习和作业进行评分,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北师大八年级上册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北师大八年级上册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教学设计
学生跟随老师抽象出三角形内角、外角角平分线问题,简单口述其结论的证明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内角、外角角平分线问题其本质来源于平行线三线八角的角平分线问题,他们活水同源,本质相同,体会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为之后的研究做铺垫。
三、
再变再探,本质不变
探究二: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演示,在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基础上变化,探索 与 ,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二、教学目标
能熟练运用角平分线及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推理证明三角形角平分线的一些结论,并尝试探索这些结论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以已有的三线八角知识为切入点,探索三角形角平分线形成的角之间的关系,寻找不同关系之间的本质规律。
整合依据:《标准》要求: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突破点:
1、几何画板的动态展示;
2、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让学生具备了探索的知识储备和方法引领,为探索降低了难度。
设计思路:
《标准》要求:体会通过合庆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而本章作为正式学习证明的第一章,从这里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养成步步推理的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再加上本章多数结论是前面已经探究过的,于是,我的设计思路是从学生已经熟知的平行线中三线八角的知识和结论入手,通过增加一些条件,让学生探索新的结论,并尝试用已知的定理和结论步步推理,严密证明。通过基本图形的不断变化,同学们也更容易探索知识之间的变化,体验从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过程,提高逻辑推理能力,更能体会数学探索的乐趣。
学生独立思考探索 与 , 之间的数量关系,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推理过程,展示不一样的推理思路。要求学生落实书写,教师关注几何语言运用是否规范,推理是否步步有根据。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7.1为什么要证明(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7.1为什么要证明(教案)
-通过逐步演示综合法的证明过程,强调每一步的逻辑依据,使学生能够模仿并独立完成类似的证明题目。
-以具体的反证法问题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假设反设的情况,并从中找到矛盾点,以此说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2.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综合法中的逻辑推理步骤,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将直观的几何关系转化为严密的逻辑推理是一个难点定定理,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使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学会运用综合法进行平行线的证明,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让学生理解证明的完整过程。
-掌握反证法的基本思想,能够利用反证法对简单的几何问题进行推理分析。
举例解释:
-在讲解平行线判定定理时,通过具体的图形示例,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定理背后的几何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使其能够准确把握图形中的角度关系,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环节,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5.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质疑、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对于角度辨识和计算的难点,可以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共同解决,教师则适时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行线的证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条直线看起来永远不会相交的情况?”(例如,铁轨、操场跑道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行线的奥秘。
-反证法的思维方式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如何引导学生建立反设并找出矛盾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新北师大版八上数学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整章教案

新北师大版八上数学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整章教案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第1节 为什么要证明教学目标:经历观察、归纳、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体会到观察、实验、归纳所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

教学重点:判定一个结论正确与否需进行推理. 教学难点:理解数学推理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1个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P1621、比较线段a 、b 的长短2、图中是正方形吗?3、如图,假如用一根比地球的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能放进一个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二、做一做:P1621、某学习小组发现,当n=0,1,2,3时,代数式n 2-n+11的值都是质数,于是得到结论:对于所有自然数n , n 2-n+11的值都是质数.你认为呢?与同伴交流. 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n 2-n+11 11 11 13 17 23 31 41 53 67 83 101 121 是否为质数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不是2、三角形中位线P162三、例:把立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涂上六种不同的颜色,并画上朵数不等的花,各面上 颜色 红 黄 蓝 白 紫 绿 花的朵数 1 2 3 4 5 6方体,如图所示,那么此长方体的下底面有多少朵花?试写出你的结论并说出推理过程.四、议一议:P163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经验、观察或实验是不够的,必须一步一步、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五、练习 六、作业: 1、"当n 是整数时,两个连续整数的平方差22(1)n n +-等于这两个连续整数的和." 这个判断正确吗?试着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理由。

第2节 定义与命题教学目标1、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通过实例感受证明的过程与格式。

2、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并了解本套教科书所采用的基本事实。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7-1为什么要证明 教学详案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7-1为什么要证明  教学详案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1为什么要证明教学目标1.了解推理的意义,知道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必须进行推理;2.会用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等方法简单地验证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推理的意义,知道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必须进行推理.难点:会用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等方法简单地验证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图中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2.左图中间的圆圈大还是右图中间的圆圈大?(1题) (2题)3.线段AB和CD长度完全相等,虽然它们看起来相差很大!人的视觉有时候受到周围环境和自身经验的影响,会引导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推理论证,做出的判断才是正确的.你能肯定你的答案吗?怎样来验证你的结论呢?快来学习本节知识吧!探究新知活动一:试试你的感知——直观感觉1.如图中两条线段a与b的长度相等吗?(1题) (2题)2.如图中三条线段a 、b 、c ,哪一条线段与线段d 在同一直线上?即:1.通过测量得 a 与b 的长度相等.2. 通过三角尺或直尺得线段b 与线段d 在同一直线上.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观察、猜想、实验还不够,必须经过一步一步有根有据的推理.活动二:体会猜想得到的结论不一定可靠,需要细致计算、推理论证.在地球仪上,假如用一根比地球的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地球看成球形)能放进一个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解】设赤道周长为c ,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为110.16()2π2π2πc c +-=≈米, 它们的间隙不仅能放进一个红枣,而且也能放进一个拳头.通过以上两个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过程,体会猜想得到的结论不一定可靠,需要细致计算、推理论证.观察和猜想得到的结论不一定可靠,那么归纳得到的结论可靠吗?活动三:22结论:对于所有自然数n ,代数式n 2-n +11的值不一定都是质数.拓展延伸:费马的失误(课本P163的读一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大数学家也有失误,学习欧拉的求实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2.没有严格的推理,仅由若干特例归纳、猜测的结论可能潜藏着错误,未必正确.3.要证明一个结论是错误的,举反例就是一种常用方法.例1 当n 为正整数时,代数式(n 2-5n +5)2的值都等于1吗?【解】当n =1时,(n 2-5n +5)2=12=1;当n =2时,(n 2-5n +5)2=(-1)2=1;当n =3时,(n 2-5n +5)2=(-1)2=1;当n =4时,(n 2-5n +5)2=12=1;当n =5时,(n 2-5n +5)2=52=25≠1.所以当n 为正整数时,(n 2-5n +5)2不一定等于1.验证特例是判断一个结论错误的最好方法.例2 如图,从点O 出发作出四条射线OA ,OB ,OC ,OD ,已知OA ⊥OC ,OB ⊥OD .(1)若∠BOC=30°,求∠AOB和∠COD的度数;(2)若∠BOC=54°,求∠AOB和∠COD的度数;(3)由(1)(2)你发现了什么?(4)你能肯定上述的发现吗?【解】(1)∵OA⊥OC,OB⊥OD,∴ ∠AOC=∠BOD=90°.∵ ∠BOC=30°,∴ ∠AOB=∠AOC-∠BOC=90°-30°=60°,∠COD=∠BOD-∠BOC=90°-30°=60°.(2)∠AOB=∠AOC-∠BOC=90°-54°=36°,∠COD=∠BOD-∠BOC=90°-54°=36°.(3)由(1)(2)可发现,∠AOB=∠COD.(4)∵∠AOB+∠BOC=∠AOC=90°,∠BOC+∠COD=∠BOD=90°,∴ ∠AOB+∠BOC=∠BOC+∠COD.∴ ∠AOB=∠COD.检验数学结论具体经历的过程是:观察、度量、实验→猜想归纳→结论→推理→正确结论.课堂练习1.小明和小华在手工制作课上用铁丝制作楼梯模型,如图,那么他们两个人用的铁丝()A.小华用的多B.小明用的多C.两人用的一样多D.不能确定谁用的多2.甲、乙、丙三人进行乒乓球比赛,规则是:两人比赛,另一人当裁判,输者将在下一局中担任裁判,每一局比赛没有平局.已知甲、乙各比赛了4局,丙当了3次裁判.则第二局的输者是()A.甲B.乙C.丙D.丁3.下列说法中,①锐角都相等;②大于90°且小于平角的角是钝角;③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④若l1⊥l2,l1⊥l3,则l2⊥l3.其中正确的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八年级(1)班的四位同学参加数学知识竞赛活动,分别获得第一、二、三、四名,大家猜测谁得第几名时,明明说:“甲得第一,乙得第二”;文文说:“甲得第二,丁得第四”;凡凡说:“丙得第二,丁得第三”.名次公布后,他们每人只猜对一半,那么甲、乙、丙、丁的名次顺序为()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C.甲、丁、乙、丙D.甲、丙、丁、乙5.有红、黄、蓝三个箱子,一个苹果放入其中某个箱子内,并且:(1)红箱子盖上写着:“苹果在这个箱子里”;(2)黄箱子盖上写着:“苹果不在这个箱子里”;(3)蓝箱子盖上写着:“苹果不在红箱子里”.已知(1)(2)(3)中只有一句是真的,苹果在哪个箱子里?参考答案1.C2.C3.B4.B5.解:我们发现(1)与(3)互相矛盾,可两件矛盾的事不能都是真的,必有一假;题设真话只有一句.这样(2)必是假话,从而苹果在黄箱子里.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推理的意义2.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布置作业习题7.1第2,3题板书设计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1 为什么要证明⎩⎪⎨⎪⎧推理的意义:数学结论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证明。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教案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教案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7.1 为什么要证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观察、验证、归纳等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猜测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要判定一个数学结论正确与否,需要进行有根有据的推理,从而认识证明的必要性。

2. 了解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论证等。

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检验数学结论常用的方法:实验验证、举反例验证、计算、推理等,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积极参与,理解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正确需要进行证明。

【教学难点】理解数学证明的重要性;验证某些问题的结论正确与否。

【教学方法】问题情境、观察猜想、交流讨论、验证总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内容1.课件展示故事《知人不易》谈谈自己的感受.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有一次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饭吃.颜回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粮米,便赶紧埋锅造饭.米饭将熟之际,孔子闻香抬头,恰好看到颜回用手抓出一把米饭送入口中。

等到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说:「我刚刚梦到我父亲,想用这干净的白饭来祭拜他。

」颜回赶快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刚烧饭时有些烟尘掉入锅中,弃之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孔子这才知道颜回并非偷吃饭,心中相当感慨,便对弟子们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内容2.我们再来欣赏几组图片(多媒体展示):上图中的线是直的吗?下图中中心的两个圆哪个大?【师】我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眼见真的全为实”吗?以前,我们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得到了很多正确的结论。

那么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具体问题来探讨判断数学结论正确性的方法——引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和精美的图片,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激发起学习兴趣,燃起学习热情。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使用平行线的性质来进行简单的证明;3.培养学生的证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2.平行线证明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平行线概念及性质讲解(20分钟)首先,要求学生先通过视觉、触觉等方式加深对平行线的概念的理解,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自然地说出“两直线在平面内不相交,且在不同直线上任取一点,与这两点连线所成的两角相等,则这两直线平行”的概念。

接下来,教师通过PPT呈现平行线的多条性质,如平行线与被它们分割的两条直线所对应的内角互补、两平行线与一直线所对应的内角相等等。

2. 平行线的证明方法(30分钟)教师先讲解基本的平行线证明方法,如对顶角相等证明法、错切线证明法和夹角平分线证明法等。

通过讲解具体的证明案例,让学生理解证明方法的使用,理解证明过程中的推理和逻辑关系,培养证明的思维方式。

3. 讲解平行线证明中需要掌握的基本定理(20分钟)在讲解证明方法的同时,教师需要讲解平行线证明中需要掌握的基本定理,如等角定理、垂角定理和同旁内角互补定理等。

通过讲解这些定理,帮助学生掌握证明的有效思路和方法。

4. 实例演练(30分钟)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进行例题演练。

教师出示多个实例,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证明,检测学生对平行线证明的掌握程度。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辅助思路或给出提示,引导学生完成证明。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概念、定理和案例讲解来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证明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演示法:通过展示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方法来解决问题。

3.互动问答法:通过与学生积极的互动,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教学资料和工具1.PPT教学展示;2.平行线证明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2.学生完成的平行线证明案例及答案表现。

平行线的证明--为什么要证明一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证明--为什么要证明一教学设计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7.1为什么要证明【学习主题】《为什么要证明》【学习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学习目标】1.通过比较线段的长短、观察四边形是否为正方形等活动,感受观察得来的结论未必可靠,初步感受测量验证结论的必要性,发展推理意识.2.通过计算归纳、阅读教材故事的活动,感受归纳得来的结论也未必可靠,初步感受用举反例的方法验证结论,发展推理意识.3.通过猜想放拳头的活动,感受猜想得来的结论未必可靠,感受计算验证结论的必要性,发展推理意识,发展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4.通过实验验证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活动,感受实验得到的结论也未必可靠,感受严密逻辑推理证明的必要性,发展逻辑推理能力.【评价任务】1.完成达标检测第1题(检测目标1)2.完成评价任务(一)、达标检测第2题、第3题、拓展延伸(检测目标2)3.完成评价任务(二)(检测目标3)4.完成达标检测第四题(检测目标4)【资源与建议】1.《为什么要证明》是北师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一节,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通过观察、测量、实验、归纳得到很多正确的结论,但并没有进行严格的证明,因而容易造成一些错觉,认为通过探究得到的结论都是正确的.本节我们就是要审视这一点,认识到探究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就是可靠的结论也需要进行严格的推理论证,认识证明的必要性.2.本主题的学习按以下流程进行:观察得来的结论未必可靠—-归纳得来的结论未必可靠-—猜想得来的结论未必可靠——实验得来的结论未必可靠,进而认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发展推理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3.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证明的必要性,通过任务一,二、四来突出重点;本节课的难点是地球赤道与铁丝间放拳头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任务三来突破难点.4.学历案中的评价任务(一)、达标检测1、2题为合格标准,评价任务(二)、达标检测3、4题和拓展延伸为较高要求,根据需要选择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7.1为什么要证明一、教学内容分析北师大版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本章内容是根据一些基本事实推出其他结论的过程,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的一些有关结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还将讨论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的关系.也就是进入几何严谨证明的学习,而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为什么证明》从内容设置上来说引入思考,而我从内容上重新做出编排由代数到几何从直观的猜测到严格的计算证明,利用教学资源配合学生活动(e-world,几何画板,电子白板,网络资源)重新整合,落实每一个教学目标.二、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技能基础:在七年级时学生学习了与几何相关的知识,为今天的进一步的学习作好了知识储备,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学生具备一定数学知识储备,不难掌握基础知识.学生有一定的计算、几何说明基础,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需发展,所以在本课程中经历观察、归纳、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体会观察、归纳、实验所得未必可靠,初步感受证明必要性,发展学生推理意识.同时,学生也经历了很多验证结论合理性的过程,有了初步的逻辑推理思维,合情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今天系统的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代数方面有一定的计算基础,如整式的运算。

在以往的几何学习中,学生已经参与了对几何图形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猜测、归纳等活动,对今天本节课的讨论、自主探究等活动有很大的帮助.三、教学任务分析学生的直观能力是数学教学中要培养的一个方面,但如果学生仅有对图形的直观感受而不能进行推理、论证,有时是会产生错误的结论,本课时安排《为什么要证明》的教学是让学生的直观感受与实际结果之间产生思维上的碰撞,从而使学生对原有的直观感觉产生怀疑,从而确立对某一事物进行合理论证的必要性.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了解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论证等,去明确的说明一个结论的正确与否。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验证、归纳等过程,在活动中体会到观察、实验、归纳所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依托网站资源等信息技术,查找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在学生寻求论证结果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逻辑化思考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情境中,感受证明这一过程的必要性,形成初步的理性思维,在与他人讨论的过程中体会理性思维、逻辑分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由直观感受到逻辑思考的转变,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初步了解证明方法。

四、教学过程分析五、教学过程(一)情境支撑,生生互动活动环节:展示的第一个为动态图,第二个静态图,从屏幕上看却是动的,那第二个图它到底动没有动呢?怎么样确定这个图是动还是不动,需要学生自己想办法说明问题.学生能阐述清楚自己的理由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应说服其他同学.①②③图三 这个人有没有高低眼呢?这个环节有学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而导致课堂意外的热闹,从这里又可以给学生加一个提问:“生活中很多的争吵是如何产生的?一味的争吵可以解决问题吗?你要说服别人就要拿出论据呀!”请同学们借助工具说明.可以如右图所示.图四 这只大象有几条腿呢?肯定有两种答案:4条或5条.学生怎么样去说明自己的答案便是一种证明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这幅图片是常规的一头大象吗?这是一幅错误的图片.由局部不可以说明整体,特殊不能说明一般性.图五 灰色的线平行吗?学生给出的答案会有两种,(而相较于先前的争论学生已经开始学会思考如何去证明自己的结论)那你怎么说服其他人就是证明自己的观点的一个过程,你怎么样证明别人是错误的也需要拿出自己的论据(举反例)平行线是本章内容的一个重点内容,由此回顾以前的几何说明有关平行线的内容,利用两把直尺回顾“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整合点:利用海量信息去寻找适合本节课程内容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目标中对观察、实验、归纳所得结论未必正确这一点。

在课堂展现时不局限于单一图片展示,而是需要多媒体的支撑,传统的情景激趣也可以用打印的图片的展示,而最④⑤终会影响到图一(动态图)与图二的展示效果,借助信息科技的发展课堂不应再是“静态”。

(二)自主思考,动手操作环节1.进入数学动手操作实践内容.动手度量,从猜测到实际操作,由以上的内容知道,人常见的是靠自己的直觉很经验来判断结果,而我们要有说明自己观点时需要实验(例如度量),观察(对比参照),完全归纳来认识事物.2.视频讲解:先做预测,观看动态过程,然后学生再自行动手操作,以完成猜测-构思-动手实践的过程.思考是否所见即所得.整合点:以上两个内容中第一个开始考虑使用几何画板,而几何画板的好处在于精确,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这一过程,所以继续使用e-world 软件好处在于教师在验证的时候可以随意移动软件提供的内容,也可以借助电子白板提供的数学工具进行验证,给学生很好的示范动手操作的必要性。

而视频讲授给学生抛出一个思考,是否所见即所得,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操作,将知识变为己有。

(三)合作探究,教师指导讲授由代数到几何的证明环节 1. 代数环节题例:如图,假如用一根比地球的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能放进一个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 参考答案:设赤道周长为c ,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为 :)(16.021221m c c ≈=-+πππ 它们的间隙不仅能放进一个红枣,而且也能放进一个拳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的结论确信无疑,再进一步计算.通过理性的计算,验证了很难想像到的结论,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碰撞,进而对自己的直观感觉产生怀疑,再次为论证的合理性提供素材.而在此环节中学生会无从下手,教师需引导,可以直接鼓励学生用字母代替数来先列式看看有什么样的结果.也可以借助网络,会有学生提出不知道赤道多长,那我们就马上查这个数据,然后再来计算,计算完成后引导学生回到字母代替数上因为整式的计算是初中生要掌握的内容.(上课时大部分学生都说两个都不行,也有部分学生的根据先前的经验猜测可以放红枣不能放拳头,虽然有揣测老师心理的可能,但是也值得表扬,已经学会怀疑问题,经过具体计算后印象更为深刻.)整合点:作为一个非常具有趣味性的题,在此呈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过程,而本题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题,本题数据较少,让学生望而却步,为了突破难点,在此借助网络查阅资料,而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答案,不应让学生产生依赖情绪,需要资料时应借助信息工具进行查阅而不是等待老师的答案,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探索进取的动力,而得到答案后教师先给出肯定,再让学生思考没有网络查阅到这个赤道周长这道题是否可以解答,借此再来引出用字母代替数进行运算,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也要引导学生回归本题的思考,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落实培养学生计算证明得出正确结论的教学目标。

2.代数的不完全归纳列表归纳为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n2-n+11 11 11 13 17 23 31 41 53 67 83 101 121是否为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不是质数对结论进行验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有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欺骗性),从而对不完全归纳的合理性产生怀疑,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学生通过列表归纳,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判断,在n=10以前都一直认为n2-n+11是一个质数,但当n=11时,找到了一个反例,进而发现不能根据少数几个现象轻易肯定某个数学结论的正确性.(这个环节的分组讨论很重要,独自运算的量会大,偷懒的学生算到2就已经下结论回答是的,好一点的算到7也差不多了,所以采用分组的话每个人承担一定的计算可以得到反例.)之后提问:你从代数式中可以观察到什么呢?可以很快做出判断吗?3. 几何环节让学生通过对图形的直观感受做出猜测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图形千变万化,而每次都需要动手测量验证,会产生误差,要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对几何结论的验证,通常是用严谨的逻辑推理来论述.让学生了解几何证明的必要性.整合点:本环节可以提供学生很多资源,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实际中的刻度尺,量角器,学生也可以自己猜一猜,剪一剪,拼一拼。

也可以使用几何画板作图,量取精确数值。

不管使用何种实际操作或者是信息技术手段,在最后都要追问为何这样做的道理,尤其是问DE与BC位置关系时。

完成促进学生逻辑化思考问题的教学目标。

(四)生生互评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何感悟?(五)可合作交流,可自主思考巩固练习课本第164页习题7.1第1,2,3题.习题资源留存,给学生留存在电子白板上,学生可以自行借助触板计算,画图。

之后可以点击红色部分看教师给予的提示和答案。

整合点:数学习题有时在学生家作时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而教师无法做出指导时,可以提供相应的提示,而传统的书本给出的基本都是答案,破坏了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的动力,造成一不会就看答案的坏习惯,而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看到较难题也会思考是否应提前给提示,这样又使学生思考问题方向单一化,利用信息技术能很好的先隐藏提示,让学生有自行思考时间,遇到困难时点击提示,又可以继续思考。

(六)课外阅读查询资料整合点:借助网络实现真正的课外的阅读,链接最新最丰富的阅读资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念上,融入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尊重学生的直观感受,并从学生的直观感受出发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严密性、逻辑证明等方面,不是一味地强调证明的必要性,而是通过几个事实的说明来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设计中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并且使得学生有一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也要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切勿盲信于自己的直观感觉.每一个地方都考虑到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

本节课通过事例让学生体会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等.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知识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后思考一个关于本节内容可以先给学生自行思考,教师即时收到反馈信息的方式,落实学生自行学习中预习的关键环节。

可以通过社交软件微信平台建立师生群,既然前半部分都是图片,可以通过手机发布于群里然后设置问题发起“投票”,而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预习的兴趣。

也会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因为有时会受课堂时间限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学生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教师可以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做出课程内容的调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