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原理最后版本 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由于战争、形罚、宰牲、祭祀以及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原始 的脏腑学说逐渐破土而出。早在《列子.汤问》里就有这样一段记 录:”周穆王西巡狩……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 之,问曰:‘若有 何能?’偃师曰:‘臣已有所造, 願王观之。’穆王视之,趋步俯仰 信人也,巧夫!顉(转动)其颐则歌和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 化,唯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视之,技将终,倡者瞬 其王而招王之左右待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 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王谛料之内则肝胆心肺 脾肾肠胃,外则筋骨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华具者,合会复如初 见,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 “这个生动逼真的趣事,简直就是古代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憧憬,至少 可以说是古代最早人体解剖模型的描绘。说明公元前五世纪,人们对 于脏腑功能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嗣后诸如《管子》、《吕氏 春秋》、《淮南子》等古籍中,也多处收入了有关脏腑功能的资料。 但是,这个时期的脏腑学说,还很不统一,更谈不上达到后来藏象学 说的水平。
8
从战国中期以前古籍所记载的疾病资料来看,当 时的诊治仍然是以辨病为主。春秋末期,卫国医者公 孙绰能治偏枯病,他据此而断言:“今吾所以倍治偏 枯之药,则能起死人。”这种囿于疾病表面现象而忽 视本质的错误认识,直到战国时代的《列子》、《吕 氏春秋》才给予明确的否定。后者并指出了“病万变, 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的关键所在。
4
wk.baidu.com
自然科学的每一次突破和飞跃,都不能脱离当时 人类社会的现实基础。其中包括政治状况、经济结构、 科学水平等因素,特别是离不开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 与进步。战国后期直至西汉中期近三百年间经“层累” 完成的《黄帝内经》,正是这个时期医学和哲学飞速 发展的反映,也是古代医学和哲学在发展过程中相互 渗透、结合的产物。
5
医学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总结。同时,纵观我国 古代历史,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古代劳动人 民的实践经验总结。”尤其是由实践到理论的上升和提高, 往往是通过具有先进思想的“士”(知识分子)或士的集团 去完成的。而《内经》基本理论的形成以及这部古籍的初期 草创,正是以包括儒道在内的先秦“诸子蠭起,百家争鸣,” 学术空气空前活跃的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为背景的。它的出 现,绝非偶然和孤立的现象,是和春秋战国时期那场围绕着 “天道观”为中心的哲学大论战分不开的。而全书反映的主 要哲学观点,主要来源于这场论战中日益壮大,兴盛一时的 道家思想。由此可以认为,《黄帝内经》是医、道结合的产 物,是古代医学和哲学相互渗透的成功尝试。
中医思维原理--第一讲
导论
第一部分 中医学理论体系层次分析
邓中甲教授 主讲
1
自然科学的层次:
普通基础层次 基础学说层次 基础学科 分支应用学科
2
1、西医学的层次 2、中医学的层次
3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哲学的渗透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长期以来,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界多以《黄帝内 经》的成书为标志。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专著。两千年来, 一直被公认为中医理论之源。如果回顾祖国医学幼年时期所经历 的漫长而坎坷的道路,那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内经》的问世, 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这样一个医学革命 的完成,即我国古代医学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努力,采取医哲结合 的形式,以哲理释医理,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理论体系,从而结 束了稚弱朦胧的童龄时代,完全从“医源于巫”,医巫不分的桎 梏下解放出来。这在当时,对于华夏民族以及嗣后深受其惠的东 方各民族来说,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9
战国中期,人们从疾病的复杂现象出发,逐渐对病因的多样性和疾 病的复杂性有所认识。《列子.力命》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季梁 得疾七日大渐,其子环而泣之,请医……一日矫凡,二日俞氏,三日 卢氏,诊其所疾,矫氏谓季梁曰:‘汝寒温不节,虚实失度,病友饥 饱色欲、精虑烦散,非天非鬼,虽渐可攻也。’俞氏曰:‘女始则胎 气不足,乳湩有余,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非克已也。’ 卢氏曰:‘汝疾不由己,亦不由人,亦不由鬼,禀生受形,既有制之 者矣,亦有知之者矣,药不其如汝何’!“这段记载,分明是一份古 代最早的会诊记录,反映了当时的一部分医生,已经有了早期的审证 求因思想,他们大胆地放弃了辨病诊治的旧套路,试图从饮食起居, 精神情志,外感内伤,先后天因素等不同角度去审因论治。比起略早 于此的古医书《五十二病方》来说,其辨证的思想和内容的确有了更 明显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由辨病向辨证过渡的自然趋势。但 这毕竟是初步和零散的,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辨证体系。因此,也 不可能产生出反映成熟理论体系的完善著作。
7
因此,和世界各民族古代史研究中所反映的情况 一样,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医学同样具有两个显著的 特点:
首先,原始医学处于经验的积累和摸索阶段。尽 管在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辨病治疗,卫生预防等方 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并由此产生了初步的理性 认识,但还没有形成严密系统的基础理论,更谈不上 具有一套用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成熟体系。
6
医理源于道
1、先秦时代医学、哲学的概况
医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这已是确定无疑的结论。但是,于是的医学知识,也 和其他早期文化一样,随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它们的成果往往被统治阶级所攫取, 并纳入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服务的轨道,成为从属于神权、君权宝座的听命奴仆。在 人类早期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之中,医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涉及到人类生存的 根本问题——对生老病死秘奥的探索,因此,受到各阶层人民的关注。古代人类在 于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岁月中,逐步摸索和积累的医药卫生成果,也就更容易被后世 所缅怀,甚至发展到偶像崇拜的地步。例如关于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素女言 脉、岐黄论医等种种传说,以及对于医术超群、名扬海内的医缓、医和、扁鹊、文 挚等上古名医的描绘,往往带有神仙或神医的色彩。古代人类这种认识上的矇眛和 局限,加上统治阶级对医学的控制和歪曲,给原始的医家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