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雄:陆九渊哲学思想述评
陆九渊哲学观点

陆九渊哲学观点
陆九渊,一位著名的中国古典哲学家,出生于公元前365年。
他的理论对当时的社会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东西方哲学史上都有深远的影响。
陆九渊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智慧经常被援引用来解释、支持和反驳其他哲学思想。
本文将重点研究陆九渊的哲学观点,并尝试解释其中的含义。
陆九渊的哲学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心思论”、“宇宙学”和“礼学”三大部分,我们将依次介绍它们。
首先,陆九渊推崇“心思论”。
这个哲学思想认为,“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人的心思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指导着他们的行为。
陆九渊认为,通过这种智慧,人可以解释自己的行为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价值观,从而发挥更多的力量。
其次,陆九渊的“宇宙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有组成的宇宙,有自己的规律。
他认为,“宇宙”是一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既不可违抗,也不可忽视。
他强调,人们必须明白遵守宇宙规律,以实现自我发展。
最后,陆九渊强调“礼学”,认为礼仪是遵守社会规范的重要源泉之一。
他认为,礼仪是一种灵活的道德模式,能够将本能和社会习俗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使人们自然拥有道德水准。
综上所述,陆九渊的哲学观点是一种深邃和深刻的思想。
他提出的“心思论”、“宇宙学”和“礼学”三大部分,都深刻揭示了个体与宇宙的关系,以及道德责任与自身发展的内在联系。
由此可以看出,陆九渊的哲学思想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他的哲学观点也仍
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自我和宇宙。
【最新】陆九渊

【最新】陆九渊陆九渊以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而被视为心学一派。
事实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并非指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心中所思推知宇宙之理。
这句话含意有三:其一,宇宙中存在着“理”,而学者就是要“明此理”。
陆九渊说:“自形而上者言之谓之道,自形而下者言之谓之器,天地亦是器,其生覆形载必有理。
”认为天地变化有其“理”。
其二,宇宙之“理”与人的本心中的“理”是相一致的,但只有圣人能够知晓。
陆九渊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然而,“愚不肖者不及焉,则蔽于物欲而失其本心;贤者智者过之,则蔽于意见而失其本心。
”只有圣人,“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其三,要明理,就必须研究物之理,同时又要“先立乎其大者”。
陆九渊说:“塞宇宙一理耳。
上古圣人先觉此理,故其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圣人之所以能先觉宇宙之理,就在于其研究了物之理。
陆九渊还说:“天地之间,一事一物,无不著察。
”并明确要求在“人情物理上做工夫”。
另据《语录》所载:陆九渊说:“致知在格物,格物是下手处。
”伯敏云:“如何样格物?”先生云:“研究物理。
”伯敏云:“天下万物不胜其繁,如何尽研究得?”先生云:“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理。
”陆九渊认为,“格物”必须“研究物理”,但应当“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这与朱熹要求“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是相冲突的;“鹅湖之会”的不欢而散,其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既没有否定宇宙中存在着“理”,也没有否定要研究物之理,只是强调“先立乎其大者”,“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在此前提下,探讨物之理。
这里的“物”虽然内容广泛,“凡动容周旋,应事接物,读书考古,或动或静,莫不在时。
此理塞宇宙,所谓道外无事,事外无道”,但也包括自然事物,“天覆地载,春生夏长,秋敛冬肃,俱此理”。
陆九渊哲学观点

陆九渊哲学观点陆九渊(851933),号称“云中鹤”,元代著名志学家、文学家。
陆九渊的学术观点惊艳全国,他的哲学观点也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
一、实践唯物主义陆九渊最主要的哲学思想是实践唯物主义,即认为实践是唯一真理。
他指出,“真理源于实践,而非臆想;实践是运作,而非讨论;做者有结果,而智者无结果。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理,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滋味,而讨论和推演不能到达真理。
实践是他的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知识的根本源泉。
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也是陆九渊哲学思想中一个重要内容。
他认为,“中庸之道是明白理论,乃大自然之刃,其中不可越过,而只有循此之道,才能正视天下,方能安乐定国”。
他认为,“只有在中庸之道上才能保持正义,当遇到误会和迷惘时才能洞若观火,心平气和,智慧圆融”。
三、人本主义陆九渊的人本主义观点也是他的哲学观点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维护自身的尊严和生存价值,以益其主体性,而非完善它的外在形象”。
他视人为“带有内在尊严的主体”,把保护个体尊严和维护人类共同生存价值统一起来,强调了个体的价值和人类生存的价值同等重要。
四、关于宇宙陆九渊还提出了关于宇宙的论断。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圆满、完整的体系,也是一个充满默契的系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能,都应该积极参与世界的运作,努力让自己的位置尽可能有所作为”,他强调每个人应有自己的宇宙观,并且相互表现出协作与默契,从而达到大局的完满和快乐。
总结实践唯物主义、中庸之道、人本主义、关于宇宙的论断,是陆九渊的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主张以实践为根本,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理;他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明白理论,只有遵循这条道路才能达到安乐定国;他认为“人本主义”是一种以保护个体尊严和维护人类生存价值为基础的主义观点;他把宇宙表达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主张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从而达到大局的完满。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不仅有助于他自身的精神成长,而且给历史学和哲学学者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
陆九渊思想刍议

——陆九渊思想刍议【内容提要】陆九渊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他的哲学和教育上,他的以“教化”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管理论仍然有着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LuJiuyuan’s contribution limited not merely to in his philosophy and the education, he the tube theory still has today take “the enlightenment” as the core management idea r egarding us the methodology guiding sense.【关键词】陆九渊礼仪教化LuJiuyuan Etiquette to influence and reform作为“心学”大师的陆九渊,以其“吾心即宇宙”、“心即理”的哲学观念而为世人所瞩目,又因象山讲学、鹅湖之会而奠定了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然而笔者研究发现,陆九渊一生中,还特别重视“教化”的思想,可以说这是贯穿陆氏思想的另一根彩线。
我们知道,陆氏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世族家庭,陆家本为名门望族,仅唐代就有陆敦信等六人先后为高宗、武后、玄宗、昭宗、德宗之相。
(P430)然而到了五代末期,陆氏自宜兴县郡阳山避乱徙居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延福乡青田道义里,则表明家道中落,大势已去。
陆门由盛而衰。
迨至陆九渊兄弟问世,接连好几代,历时一百多年,家境依然是急剧下滑。
但是,尽管经济、政治、文化上陆门处于没落之中,然而陆门唯一没有变更的便是其“礼教”思想。
据《陆子年谱》载:(陆九渊)考讳贺,字道乡,生有异禀,端重不伐,究心典籍,见于躬行。
酌先儒冠、婚、丧、祭之礼行于家,弗用异教。
家道整肃,著闻于州里。
到了陆九渊辈,更是重视“孝礼仁义”。
其长兄九思“有《家问》,朱子为跋,略云:‘《家问》所以训饬其子孙者,不以不得科第为病,而深以不识礼仪为优。
其殷勤恳切,反复晓譬,说尽事理,无一毫勉强缘饰之意,而慈祥笃实之气蔼然。
至大成圣——陆九渊的心学理想人格学说

至大成圣——陆九渊的心学理想人格学说《至大成圣——陆九渊的心学理想人格学说》是一本探讨陆九渊心学理想人格的著作。
陆九渊是明朝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心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书通过对陆九渊心学思想的深入解读,阐述了他对于人格修养、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的独特见解。
陆九渊认为,一个完整的人格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天人合一的道德精神、理性的智慧和实践的能力。
他提出了“至大”、“至诚”、“至圣”的修身理念,主张通过大爱、诚信和虔敬的实践,达到人格完善与圣化的境界。
在社会治理方面,陆九渊主张以德治国,通过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来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他认为,政治家应该具备道德高尚、智慧卓越、才干出众的品质,并以身作则,以德服人,来推动社会进步。
本书结合陆九渊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实践,全方位、多角度地阐述了他的心学理想人格学说。
这是一本具有启示性和实践性的学术经典,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现代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价值。
- 1 -。
陆九渊哲学观点

陆九渊哲学观点
陆九渊(1535-1615),号称“明淳熙四大家”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专家。
他最著名的著作是《陆九渊词》,但他的哲学观点也不可小觑。
根据他的观点,人的本质是实践性的,他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他的思想融入到现实当中去。
陆九渊认为人本质是实践性的,认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的个体,而这个特定社会所运行的就是实践。
他把人们的生活安排在一个活动体系里,在这个体系里,人们要根据实践性原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且如果要取得更大的成功,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实际的发展。
陆九渊认为,一个人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把实践性的学习也纳入到学习范畴中,帮助学生更加真实地认识实际的情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教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如果学生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必须把实践性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能力,以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正确的决定,取得更大的成就。
此外,他还认为,人的智慧不应该只满足于传统的学术思维,还应该发展更深层次的综合性思维,综合思维是把不同事物结合起来,来看待一个特定的实际知识问题。
比如,当一个学生在学习时,应当把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实践结合起来,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陆九渊的哲学观点受到诸多学者的推崇,他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
仍然非常有用,他提出的关于实践性学习与综合性思维的观点,给今天的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他的观点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决定。
因此,陆九渊的哲学观点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作为我们今天的教育理念的指导原则。
试论陆九渊的儒释道三教会通思想

试论陆九渊的儒释道三教会通思想作者:鲍希福来源:《江汉论坛》2010年第03期摘要:陆九渊面临的时代课题是构建一个可以与佛道相抗衡的理论体系。
在佛道盛行而儒学式微的背景下,陆九渊不可避免地要与禅师道士交往。
陆九渊与佛道交往为其思想的形成储藏了丰富的营养,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资料。
陆九渊对佛道的利用与吸收是全面性的,涉及到本体论、心性论及修养方法等方面。
陆九渊站在维护三教“所均有者”与承续孟子道统的立场上,主张三教会通,吸收佛道的思想,以“道外无事”的本体论、“心即理”的心性观及“发明本心”的修养方法为纲要建立7融通儒释道三教的心学体系,成为儒家主张三教可以合一的第一人。
关键词:三教合一;道外无事;心即理;发明本心中图分类号:B2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03-0050-07韩愈所发起的恢复儒家“道统”的运动,实际上是对佛教兴盛、儒教衰落的回应。
唐末宋初的儒学正是延续了韩愈所提出的学术使命,并在哲学理论上进行了铺垫。
于是,才有了周、张、二程、朱、陆的崛起。
但正如全祖望认为“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
儒、道、释三教融合,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老思想,是宋代思想界的基本特征。
而陆九渊是南宋思想史上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主要代表人物,对陆九渊三教合一思想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宋以后儒家一系三教合一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陆九渊与佛教、道教的交往经历陆九渊(1139—1193年)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
陆几渊于二三十四岁中进士,先后任隆兴建安县、建安崇宁县主簿。
大约十年后,他被荐为国子正,不久,又迁敕令所删定官。
在任敕令所删定官时,他“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
四十八岁时,他被差管台州崇道观,因这只是个闲职,于是他应学生之邀在江西应天山(后改名“象山”)建精舍,聚众讲学,颇有声名,四方学者汇集于此。
宋光宗即位后,陆九渊于五十三岁时被任荆门军,此间他治绩显著,在任仅一年有余,就卒于荆门任上,陆九渊在其8岁时进疏山寺(曹洞宗法场)读书,参与寺内早课,并常听寺庙长老讲授佛经。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陆九渊(公元1139——1193年),字子静,,他中年以后曾在江西贵溪象山居住讲学,自号象山居士,世称象山先生。
他把儒家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的思想糅合在一起,又继承和发挥了大程的“心是理”的命题,从而建立了具有个性特色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他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开创者。
著作有《语录》、《文集》。
1、“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
陆九渊在宇宙观方面提出了两个重要命题:一个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另一个是:“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所说的理有两层含义。
首先,“理”是天地鬼神人类万物存在的根源。
其次,“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秩序和规律。
他的“心”也有两层含义,第一,他所理解的“心”,是一种具有道德属性和知觉作用的实体。
伦理道德属性是“心”的本质。
第二,他所理解的“心”,又是万物存在的根源,充寒宇宙的万物之理,即在心中,发自心中。
陆九渊所理解的“理”和他所理解的“心”其实是一样的。
因此,他宣称“理”和“心”是合二而一的,从而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
陆九渊突出“心”的地位,正是为了克服朱熹所建立的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矛盾。
他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这样就给“理”找到了安顿之处,使“理”不再是悬空之物了。
也同样避免了作为客体的“理”和它的道德属性间的矛盾。
2、“切己自反”的先验主义认识论。
陆九渊从他的“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人们要想认识世界、掌握真理,就不用向外探索、追求,反求诸自心即可得到了。
因为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在“心”中,是“心”所固有的。
可见,他在认识来源问题上,坚持的是先验主义的观点。
在认识的途径和修养的方法上,陆九渊提倡“先立乎其大者”。
就是发明本心、确信本心、自存本心,或者称作“养心”、“求放心”。
他所说的这种修养方法,就是一种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完成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由自己认识封建道德的本原在于人的本心,只要从本心上把它扩充开来,就可以说是完成了道德修养的过程。
浅谈陆九渊心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第244期2013年6月(上)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244June2013(A)浅谈陆九渊心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苏科臣(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都匀558000)中图分类号:B2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16-0105-02摘要陆九渊“心学”是汲取先秦儒家思想精华,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的思想,形成了“心即理”为核心的“心学”体系。
陆九渊的“心学”作为其哲学的核心范畴,它有无限的能动力,在他的哲学逻辑结构里,“物”须通过“心”来体现或显现。
陆九渊“心学”思想认为,人通过心性的涵养、剥落、存心、养心至求放心,从而获得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人的道德自由。
关键词陆九渊“心学”存心养心求放心Discussion on Lu Jiuyuan's Philosophy of the Mind and Its Realistic Meaning//Su KechenAbstract Lu Jiuyuan's philosophy of the mind derives the essence of pre-Qin Confucianism,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idea of Cheng Hao,and it formed its own system for the philoso-phy of the mind.Lu Jiuyuan's philosophy of the mind,as the core category of philosophy,has infinite power,and in his philosophy of logic structure,"material"must be reflected or shown through "heart".Lu Jiuyuan's philosophy of the mind held that a person can get his value and dignity and realize his moral freedom through nature conservationKey words Lu Jiuyuan's philosophy of the mind;hold the mind; nourish the mind;be at ease1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心学”是宋明“理学”中的主流派之一。
陆九渊有什么思想

陆九渊有什么思想陆九渊生于1139年,卒于1193年,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陆九渊开创了心学一派,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与当时的朱熹都属于儒家学派,只不过朱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陆九渊有什么思想,希望你喜欢。
陆九渊的思想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心学学派的创始人,陆九渊认为人的心与理都是天赋的,是永恒不变的,封建社会的仁义礼智信都是人心之中本来就与生俱来的,学习的目的就是要穷此理,尽此心,对于一个人来说难免会被外界的物欲所蒙蔽,因此就会失去了本心,于是心就不灵了,理就不明了,这就需要积极的通过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切磋琢磨,鞭策自己,这样就可以恢复心灵的本来面目,使得心灵能够灵便,道理能够明确。
所以修养的功夫应该是求助于内的,而不是求助于外,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
应该做到“立乎其大者”﹐“知本”﹐是“明本心”。
说到读书﹐陆九渊认为最应该读的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种思想与朱熹的思想恰好是相反的,所以朱熹与陆九渊曾经有过两次著名的辩论,一个是鹅湖之会,另一个是南康之会,两次辩论两个人都申明了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两个人的切磋,后来朱熹劝人兼取两家之长。
陆九渊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与后来的王阳明一起被称为“陆王学说”,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思想家。
陆九渊著作陆九渊生于1139年,卒于1193年,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写出的文字是非常多的,其中有书信、诗文、讲义、杂著、章奏、程文、还有陆九渊的弟子们编的语录,这些对可以称得上是陆九渊著作,这些陆九渊著作流传至今的也非常的多,现在有一部研究陆九渊理学的丛书叫做《陆九渊集》,收录了陆九渊存世的所有的著作。
在这部收录了所有陆九渊著作的《陆九渊集》中包括信札(卷一至卷一七)、奏表(卷十八)、记(卷十九)、序赠(卷二十)、杂著(卷二十一至二十二)、讲义(卷二十三)、策问(卷二十四)、诗(卷二十五)、祭文(卷二十六)、行状(卷二十七)、墓志铭(卷二十八)、程文(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一)、拾遗(卷三十二)、谥议(卷三十三)、语录(卷三十四至卷三十五)、年谱(卷三十六)。
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道德哲学意义

—多慧黧慧渊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道德哲学意义■吴凡明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体系,继承了儒家德性伦理的历史传统,其理路就在于由个体伦理而社会伦理。
“心即理”的道德哲学意义不仅在于把握了道德的形态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而且解答了伦理道德哲学本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因此,陆九渊“心即理”思想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人们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关键词l陆九渊;“心即理”;道德哲学【中图分类号】B2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9)12—0046—04吴凡明(1967一),男,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伦理学。
(江西吉安343009)宋代理学的兴起,克服r汉唐以来儒学政治化所导致的政治权威对儒学自身学术灵魂的蚕食,重建了儒家人伦道德学说的理论旨趣。
经过理学家持之以恒的努力探索,完成了儒学由政治的权威原理向人伦道德学说的回归。
特别是陆九渊“心即理”命题的提出,不仅揭示了“心即理”道德形态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而且解答了伦理精神的本质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因此。
“心即理”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一、“心即理”的道德形态——“主观意志的法”基于道德哲学的考察,“道德的观点,从它的形态上看,就是主观意志的法”…I(m”。
黑格尔的道德哲学揭示,道德的形态就是“主观意志的法”,“意志承认某种东西,并且是某种东西,但仅以某种东西是意志自己的东西,而且意志在其中作为主观的东西而对自身存在为限”【l}(PIll}。
也就是说,意志是主观性的,是意志的自我规定性。
但这种主观意志并不纯粹是一种自我相关性,而与普遍的客观46面丽西的东西相关联。
陆九渊哲学观点

陆九渊哲学观点
陆九渊是明清两代文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
他的哲学思想以“真理以礼仪为根基”为核心概念,引入了“重合、虚实、方”的概念,以及“仁政、礼乐、清心”的思想。
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明清两代的影响力,并受到当今学者的研究和热烈讨论。
陆九渊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实体的理解,必须以礼仪为基础。
即指哲学思想必须以伦理道德为根据,要崇尚仁义礼仪。
这被认为是陆九渊最突出的理念,他认为,真理必须以实践和理性指导为前提,才能构建客观实体。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释客观实体的真相,从而促进人类的进步。
此外,陆九渊的哲学思想还入了“重合、虚实、方”的概念。
他认为,客观实体本质上分为重合和虚实两种,即静止的实体和动态的实体。
此外,它们又分为方面,即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把物质和精神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统一起来。
基于这种思想,他认为,社会文化发展必须建立在物质和精神、智慧、理性和道德之间的动态平衡上,以及礼仪、仁义和修身的基本原则之上。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中还引入了“仁政、礼乐、清心”的思想。
他认为,仁政是政治的根本,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他提倡仁政,实行礼乐政策,以激发取而代之的兴趣,让人们能够通过它来获得自由和进步。
此外,他还认为,清心是哲学思想的基础,人们要有一颗清洁的心,才能够理解真理,并将其实践于社会生活中。
总之,陆九渊的哲学思想以“真理以礼仪为根基”为核心观点,
引入了“重合、虚实、方”和“仁政、礼乐、清心”的思想,对明清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为当今社会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智慧,启发着当代人实践真理,维护伦理道德,实现社会发展。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一)格物去掉内心的污蔽、负担
2、格物即是开蔽,减担。
陆九渊认为,人的本心本来固有不学而知不虑而能的良 知。由于外物的蔽坏。本心被加上了重重物累,背上了沉 重的负担。因此,只在去掉这些负担就令一身轻松,本心 大明,陆九渊以此为格物“到某这里,只是与他减担。只 此便是格物。”所以格物就是格去心中的杂念,他又称之 为“开蔽。”他说,“学所以开人之蔽,而致其知。学而 不知其方,所发以滋其蔽。”(送杨通老)认识的任务即 是揭开蒙蔽,使本心重现光明,如果把握不到这一点,一 味向外追求,不仅本心难见,而且会受到更深的蒙蔽。
(《语录下》)。
1、物可以蒙蔽心,使本心暗而不明。
“是心之稂莠,落于交物之初,有滋而无芟,根固于怠忽,末蔓 于驰骛,深蒙密覆,良苗为之不殖。”(敬斋记)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除了本体之心外,还有因物而生之心, 或者说,被物蒙蔽之心。本心与外物发生相互作用,如果存 心不固,本心不明,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认识之心。
“石称丈量,经而寡失,铢铢而称,至石必谬,寸寸而度,至丈必差。”
(与詹子南)
“急于辨析,是学者大病。虽若详明,不知其果我多矣”(同上)
(三)自存本心
认识的目的不在于了解外部世界,而在于自存本心,格物致 知只是自存本心的途径。
1、寡欲。
“将以保吾心之良,必有以去吾心之害。何者?吾心之良,吾所固 有也。吾所固有,而不能以保者,以其有以害之也。夫所以害吾心 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 多。故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患夫欲之不去,则心自存矣。” (养心莫善于寡欲) “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 剥落,难明,须是剥落的净尽,方是。”(语录下)
“人有五官,官有其职,某因思是便收此心,然惟有止物而已。”
试论陆九渊道德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

试论陆九渊道德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试论陆九渊道德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宿慧敏20080511506内容摘要:陆九渊以“心即理”的本体论和“人性本善”的善恶论作为道德依据,支撑着他以“尊德性”为首的道德教化论和“发明本心”的道德修养论。
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如日中天之际,陆九渊就能以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和深邃的理论洞察力,最早发现其内化修养道路潜在的支离倾向和教条隐患,并成功开拓出一条自吾心上达字宙的外化修养道路以进行补偏救弊的道路,从而为宋明理学思潮从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的转向创造必要的学术条件。
陆九渊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和学术活动过程中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思想,曾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他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对我国古代教育理论做出了独特贡献,在今天看来也仍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陆九渊道德思想现代教育德育知行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
南宋时期与朱熹齐鸡的哲学思想家和文化教育家。
因曾讲学于贵溪象山,世称象山先生。
陆象山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一般所谓“心学”的开山祖,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以“心即理”为核心。
所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①、“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②。
陆九渊的心性一元论思想更符合先秦儒家孟子开创的“尽心、知性、知天”的传统思维模式,其“发明本心”的外化修养道路亦更契合中国传统儒家学者对天人合一之最高道德境界的精神追求。
陆九渊把心当作伦理道德的根源,认为意识形态都是由心产生,心也就被当成了直接调控人的道德走向的工具。
他把外界的一切全拢入到心中,简化了认识事物的过程,因而他提出他的为学修养方法“发明本心”。
③所谓“发明本心”就是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求道德所在。
他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人有时候受外物蒙蔽,没有察觉到自己的良心,只要人们通过“剥落”、“存心、养心、求放心”及“切已自反、改过迁善”的方法就可以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
陆九渊心学思想研究

陆九渊心学思想研究摘要陆九渊是南宋时期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承孟子“心性论”之统绪,集佛学义理与修养方法,总括理学思想家“心”、“理”、“道”之概念,阐旧扬新,提出“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等命题,开创了儒家哲学具有鲜明特色的“心学”思想体系,后明代王阳明集其大成,最终发展出“陆王心学”一派,并与“程朱理学”相颉颃。
陆九渊的“心学”与朱熹的“理学”被视为宋代新儒家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陆九渊以“心”为最高哲学范畴,以“心即理”为理论基础,建构了心本体的哲学思想体系。
其具体内容包括以“心即理”的本体论、“宇宙即吾心”的宇宙论、“天人合一”的人性论、“发明本心”为工夫论。
其思想体系是以“心”、“本心”与“理”的关系而展开,彰显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尤其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阐扬“本心”自有的德性,主张“发明本心”、践履本心,以实现“成圣”的修养境界。
本文结合陆九渊思想形成的背景,分析和梳理陆九渊心学思想体系,深入研究陆九渊心学思想,对理解儒家心学传统具有重要意义;阐发儒家心学思想,为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陆九渊;心学;本心;心即理Research on Lu Jiuyuan’s MindAbstractLu Jiuyuan is an important Confucian thinker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He inherited Mencius's theory of mind and nature,integrated the meaning and cultivation methods of Buddhism,summed up the concepts of"mind","reason"and"Tao"of the thinkers of Neo Confucianism,expounded the old and promoted the new,put forward the propositions of"mind is reason"and"my mind is the universe",and created the ideological system of"Mind Science"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onfucian philosophy.Wang yangmingji of the later Ming Dynasty It developed into Lu Wang's theory of mind and was opposed to Cheng Zhu's theory.It is called"two wings of birds"and"two wheels of cars"in the Neo Confucianism of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which joi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Lu Jiuyuan took"heart"as the highest philosophical category and"mind is reason"as the theoretical basis,and constructed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system of mind noumenon.Its specific contents include ontology of"mind is reason", "cosmology of"universe is my mind","human nature of"unity of man and nature" and"original mind of invention".Its ideological system i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mind","original mind"and"reason",which shows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human beings,especially emphasizes the moral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s, expounds the inherent virtue of"original mind",advocates"inventing the original mind"and practicing the original mind,so as to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realm of "becoming holy".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Lu Jiuyuan's though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bs Lu Jiuyuan's thought system of mind study,and studies Lu Jiuyuan's mind study deeply,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of mind study,and expounds the Confucian mind study thought,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oday's social moral construction.Key words:Lu Jiuyuan;psychology;original mind;mind is principl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I)前言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地位 (1)(2)研究陆九渊心学思想的理论意义 (2)(3)研究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实践意义 (2)2.陆九渊心学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3)(1)陆九渊心学思想研究著作综述 (3)(2)陆九渊心学思想研究论文综述 (5)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6)(1)研究方法 (6)(2)创新点 (6)第1章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形成 (7)1.1陆九渊心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7)1.1.1社会政治背景 (7)1.1.2文化背景 (8)1.2陆九渊心学的思想渊源 (10)1.2.1陆九渊心学与家学 (10)1.2.2陆九渊心学与孟学 (10)1.2.3陆九渊心学与二程 (12)1.2.4陆九渊心学与禅 (14)1.3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15)1.3.1青少年时期——心学思想萌芽 (16)1.3.2槐堂讲学——心学思想确立 (18)1.3.3“朱陆之辩”促成心学发展 (18)1.3.4象山讲学——心学思想完成 (20)第2章陆九渊心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22)2.1心即理的本体论 (22)2.1.1理与心的内涵 (22)2.1.2理与心的关系:心与理至当归一 (27)2.1.3心即理 (28)2.2“吾心即是宇宙”的宇宙论 (29)2.2.1宇宙之理 (29)2.2.2吾心即是宇宙 (30)2.3天人合一的人性论 (31)2.3.1本心具有的伦理道德 (32)2.3.2天人合一的“大人” (32)2.4以“发明本心”为核心的工夫论 (33)2.4.1“发明本心”的内在逻辑 (33)2.4.2“发明本心”的内容 (36)2.4.3“发明本心”的方法 (37)2.4.4“发明本心”目的 (42)第3章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影响、局限及其当代价值 (45)3.1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影响 (45)3.1.1推动儒学新发展 (45)3.1.2对阳明心学的影响 (46)3.2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局限性 (46)3.3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当代启示 (47)结语 (49)参考文献 (50)致谢 (52)前言1.选题背景及意义(1)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地位两汉以后,儒学式微,老庄势起,佛入中国,成儒释道三教并立之局。
论陆九渊的经济思想与实践

论陆九渊的经济思想与实践吴牧山象山之学,是心学,是人学,更是实学。
因为是人学,所以他深刻思考社会伦理问题的同时,也深刻思考社会经济问题。
是实学,就离不开经济问题,解决包括经济问题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才是正真的实学。
本文从经济角度审视陆九渊的经济思想,考究其经济实践,评价其经济思想在陆学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就教于方家。
一、陆九渊的经济思想探究(一)、陆九渊的经济伦理思想——“公利”观陆九渊自称其学是“习孟子而自得”,其政治主张是孟子“仁政”的发展,核心是“民本”和“君权民授”,其中“民本”思想也是我国古代“重民”思想的发展,即“民为邦本”的思想。
他说: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张官置吏,所以为民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为邦本,得乎丘民为天子。
此大义正理也。
[1]今时郡县能以民为心者绝少,民之穷困日甚一日。
抚字之道弃而不讲,掊敛之策日以益滋。
甚哉!其不仁也。
民为邦本,诚有忧国之心,肯日蹙其本而不之恤哉?财赋之匮,当求根本。
[2]这里所说民,既包括宋代主户中的二、三等中小地主,也包括主户中四、五等的自耕农民、平民、小商民。
他们都是税户,陆九渊把他们作为邦本,既是其“心即理”哲学思想的反映,也是其以公私、义利之辨的伦理道德思想在政治、经济中的体现,因此公利观是其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
“义利”、“公私”之辨,即道德与利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历史上有多种观点。
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要梁惠王只讲“义”而去“利”;墨子主张“义”与“利”并重,即“兼相爱,交相利”,认为“利”是伦理道德的核心;荀子坚持“重义轻利”观点;杨子则是“拔一毛而利天下却不为”的观点。
而陆九渊在受朱熹之邀于白鹿洞书院讲《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时说:此章以义利判君子小人,辞旨晓白,然读之者苟不切已观省,亦恐未能有益也。
某平日读此,不无所感:窃谓学者于此,当辨其志。
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
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
有关陆九渊的作文800字

有关陆九渊的作文800字
陆九渊,超越时代的哲学思考。
陆九渊,这哥们儿真是牛!南宋时期的哲学家,心学的大佬。
他主张“心即理”,简单说,就是认为人的内心和宇宙的真理是一
回事儿。
这种观念在当时可是个大炸弹,一下子就把传统的“理在
事物”观念给炸飞了。
他觉得,与其到处找真理,不如直接看看自
己的内心,那里啥都有。
白鹿洞书院听说过吗?那可是陆九渊开的,专门教人怎么用心
去理解世界。
他觉得,知识不只是书本上的,还得能在生活中用。
所以,他鼓励学生别光读书,还得去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明白道理。
这种教育理念在当时可是个新鲜玩意儿,但也因此吸引了一大堆人。
陆九渊在政治上也是个性情中人。
他坚决反对跟金朝议和,觉
得得用武力把失地收回来。
这种爱国情怀可不是一般的强烈,简直
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另外,陆九渊还是个文学高手。
他的诗文,读起来真是既深刻
又动人。
他的文字就像他的人一样,充满了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
读他的诗文,就像跟他聊天一样,轻松又愉快。
总的来说,陆九渊这个人真是不得了。
他的哲学思想、教育理念、爱国情怀和文学造诣,都让人忍不住要赞叹一番。
他就像个宝藏一样,越了解越觉得有趣。
他的思想和观念,不仅在当时有影响力,就算放到今天,也依然能让人受到启发。
这哥们儿,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啊!。
陆九渊:“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坚持民为邦本的政治思想提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治理国家的四君子汤
陆九渊:“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江西金溪人。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心学的开创者。坚持“民为邦本”的政“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建立以“心”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著述上,主张“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六经皆我注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九渊哲学思想述评刘向雄、生平事迹陆九渊(公元1139-1192 年),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县)人,在中年以后,到贵溪的象山居住讲学,自号“象山居士” ,故后世学者尊称其为“象山先生” 。
陆九渊强调“不立文字” ,所以生平并无著述,现存后世撰的《陆象山全集》,其中包括的是一些往来书信和学生记录的语录。
陆九渊家族世代谨守礼仪,是一个典型的宗法制家族,甚至孝宗皇帝也赞扬说:“陆九渊满门孝弟者也。
”另外,陆九渊也家学渊源,是一个书香门第,这些良好的外在环境,这些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其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来源上有了一个高起点、高理解。
、心:求理的根本中国文化是向内的文化,从殷周之际的言心开始,到孔子克己复礼直到孟子尽心,都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而这些思想渊源都构成了陆九渊心学的思想来源,也使心学在儒学正统地位上有了依据,而孟子则是陆九渊心学的直接来源。
此外,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儒学地位衰微,一些学者在批判佛教和道教的过程中,自觉和不自觉地把佛教、道教一些命题、理论、方法应用到儒学中,以此改造儒学,如李翱援佛入儒的做法就是一个借鉴,这些做法在利用的过程中有粗糙、精细,有的痕迹十分明显,有的利用得极为巧妙,佛道入儒,是宋明理学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也使儒学获得了新的形态,不断地完善自我的理论。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认为“宇宙便是吾心” ,那么这个“心”如何去理解?如果简单地理解为人的主观意识或者按照西方哲学的范畴归纳为主观唯心主义,显然并没有真正理解陆九渊的学说,因为在整个陆九渊的学说中,心首先是一个实体,是每个人生而俱有的,肯定了人与人的先天平等性,心在整个人的活动中最“大” ,是相对于人的感官来说的,也就是说,心的地位和作用远远大于感官,有的学者因为心之“大” 就不假思索地套上了唯心主义的枷锁岂不轻率?此外,还有人认为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中,心起着一个中心地位,万事万物的产生和灭亡都是心来决定,因而归之于唯心主义或者主观唯心主义,却没有看到陆九渊的学说当中对于“心”的认识来自于对理的认识,心的存在以及心中包含着“理” ,都是其认识的过程而不是将心凌驾于万事万物之上。
陆九渊认为,由于人先天具有了善,因而揭示“理”的方法在于从心着手,揭示了理之后再放之四海,直到人的行为,这也就是陆九渊强调心的缘故,实际上,“理”才是陆九渊学说的中心,心只不过是揭示理的途径。
孟子认为,人有四端,这四端是人先天所具有的,并非由外强加过来的,“所不虑而知之者,其良知也;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
” 并且进一步说:“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说的是,万事万物的道理我都掌握了,反身醒悟这些道理,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因而推论出“万物皆备于我”的命题,在孟子的论述中,已经将这四端归诸于先天的,表明人心已然先天具备这些良知良能,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这万物皆备于我,其理论前提是人先天具有的四端表明人心是善的。
此外,宋明理学的新气象也对儒学的进一步开展留下比较大的自由空间,如周敦颐寻孔颜乐处、程灏的体贴天理,张九成的心即理等观点,虽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心学体系,但是无疑对陆九渊有着启发的作用。
而程颢也提出了“心是理”的命题,当时还有禅宗的发展等等,一系列的外在环境,偶然而必然地使心学的产生具备了外部环境。
(1)心:一也关于“心”,独立看待就很容易往唯心主义上靠,但是,中国向来没有明确的唯心唯物的区别,也不存在谁是第一性的争论,因而,陆九渊所说的“心”是从普遍意义上来说的,他说的“吾心”并不是特指自己的心,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的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他说到“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 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
”古代圣贤与我所具备的心是一样的,都具有本心此理,不论时间与空间,这个心始终是如一的、同样的心。
因此,“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
”(李伯敏敏求所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际上,每个人的心其实都是相同的,虽然各人禀赋不同,有贤愚、智与不肖、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心的本质却是相同的,所以,说圣人之心、我之心实际上是一样的,这里,取消了人与人之间的地位之间的差别,直接把个体与成圣联系起来,赋予个体以成圣的现实性,孟子说:“人皆可以成尧舜。
”只是停留在一个大框架上,提供出的事可能性,却没有进一步说明如何成为圣人,而陆九渊则将之变为现实性,拉近了普通人和圣人的距离。
所以,陆九渊所说的“一心” 并不能按照西方哲学的思路认为是超越个体的主观意志,超出个体而独立存在的,而是不具有本体性的心,它依然是附着于个体,以个体的存在为依托,需要个体去把持和发掘的,属于个性与共性的问题。
西方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更多的是把个体凌驾在全体之上,把个体的主观意志凌驾在万事万物之上,从而把心作为宇宙的本体,具有本体性。
陆九渊所认为的心是从个人的修养出发,如何达到圣贤境界的修养前提,尽管其中涉及到对事物的认识,成为主观认识,却不是其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还是从心中求理。
( 2)心:指的是本心既然人人都有心而且与圣贤的心并无二致,那么为什么不是人人都是圣贤呢?为什么还有贤愚、智与不肖、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呢?陆九渊认为,这是因为人的本心受到了蒙蔽,所以不明。
而各人受到的蒙蔽不同、解惑去蔽的程度不同,所以才会有人与人的不同。
对此,陆九渊提出了本心的概念,这个本心并不是简单指我们每个人所具有的思想意识,而是指的是“赤子之心” ,也就是人所先天具有的、没有被歪理邪说和欲望所蒙蔽的原初之心。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去之者,去此心也。
故曰:‘此之谓失其本心'。
存之者,存此心也。
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
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
”(《与李宰(二)》,《陆九渊集》卷十一,第149 页)“失其本心”是庶民的常有,而君子则存其本心,或者可以反过来说,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是因为其存其本心,而庶民之所以为庶民,是因为其失其本心。
所以要求人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本心,在学习、思考和实践中不失却自己的本心。
这本心如何能存在?孟子的“四端说”可以很好地作为本心存在的合理论证,也表明人心本来就存在着善端,这种善端并不是外在事物强加给我的,也不是自己通过反省得来的,而是自然而然生之俱来的。
在这个基础上,陆九渊认为本心是“天之所予” ,非由外铄。
以孟子合理的论证作为基础,陆九渊的本心说也就具有了合理性。
如果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来看待就很容易明了,本心就是潜意识(但是在陆九渊那里是善的),每个人的心就是意识,各种社会规范就是超意识,本心始终存在并在发挥作用,但这种发挥作用往往是不自觉的,而我们的意识和社会规范也在限制着本心的发挥作用。
但是佛洛伊德并没有要求回到本心,回到潜意识,因为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潜意识是属于人的自然本性,相对于社会规范是恶的,是与社会规范相悖的,因此弗洛伊德也就是揭示出人的心理缘由,出于科学的考虑,而陆九渊认为的本心却是善的,根本上是符合社会规范,所以要求回到本心。
“我”与圣人一样,也有本心,本心先天地包含着理,圣人之本心与我之本心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圣人通过回复本心而把握了理,因此,虽然天地万物都具有此理,但此理已然先天地在我心中,那么“我” 所能把握的理和圣人已经把握的理必然是相同的。
进而可推广为“良心正性,人所均有。
不失其心,不乖其性,谁非正人,纵有乖失,思而复之,何远之有?” (《与郭邦瑞》,《陆九渊集》卷十三,第172 页)人人皆有此本心,都可通过本心把握此理,即使偶然地被外在事物所蒙蔽、被歪理邪说所迷惑,但只要善于反省,那么就可以把握理,这些做法并不困难,也不遥远,因为就在我们的心中,是最切近、最便宜的。
“盖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其本心无有不善,吾未尝不以其本心望之,乃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 ,‘齐王可以保民'之义,即非以为其人所为已往者皆君子也” (与王顺伯2),这是人所具有的先天的善,即包含着理的本心,只不过圣贤作了功夫,能够把蒙蔽在本心上的欲望去除,显现出本心来,而普通人则没有下此功夫,所以本心被蒙蔽起来而不自知。
如果也能够如同圣贤那样下功夫,那么我们也能够显现本心,认识理,成为圣贤。
通过这些论述,可以看到陆九渊提出了一条达到圣贤境界的简易方法,更细化了成圣的过程和方法,不是笼统地表述,他认为,从自己本心出发,不断地学习和反省,就能达到圣贤境界。
由此,我们不能够认为存在着一个不依赖于个体存在的“心” ,陆九渊所说的,强调是“我”的本心,每个人的本心。
3)立心那么,为什么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 这个提法很容易被定性,从而把心作为本体来看待,从而导向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提出的这个说法,是相对于朱熹的理学提出来的,朱熹的理学认为要认识理必须要格物致知,必须要下繁复的功夫,而陆九渊认为,这些功夫是支离破碎的,不必要的,因为理已经存在于本心之中,只需要“发明本心”便可。
既然内心已然具备了理,我们所做的只是不断地剥离内心之“蔽” ,从而存心去蔽,就能够认识理,那么,对于传统儒学的“格物”如何理解,按照陆九渊的逻辑,他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心中已经反映着万物,所以,在探求理也需要格物,只不过,与朱熹不同,他认为要格心中之物,如同镜花水月一般,向内心用力便可。
认识了理智后,按照“本心”的理去做,一切言行都是正确的。
对于宇宙便是吾心的理解,不能如哲学史写作的那样,单纯地理解为西方意义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在西方哲学上,关于心的认识,贝克莱的认识重在对感觉的把握,笛卡尔的认识重在对心与存在的关系,他们都是从一个层面来看待“我” 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实则也不是把我凌驾于万事万物之上,把我作为万事万物的本原的所谓主观唯心主义。
因此那些认为心是万物的根本和本质,认为心是万物本原,从而把陆九渊的心学作为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来看待的做法是不恰当的,而是,应该把这一命题理解为一种揭示“理” 的出发点和方法,这种理解必须围绕着中国传统的理来进行,所以,陆九渊所说的宇宙,应该是宇宙之理、万物之理,而不是具体的事物,也不是指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更不是所谓的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他所追求的更重于对个体“本心”的阐发,发现内在于我们内心的善,并将之开展出来。
通过对陆九渊提出的“心”的理解,我们看到,朱熹和陆九渊虽然存在分歧,但并不是儒学的根本分歧,而是方法上的分歧。
因为两者的理论前提都认为存在着“理”,但是在如何发掘这个理在理解上有所不同,朱熹认为应该不断地向外探求,不断地一物一物地格从而达到致知,才能发现理,即通过知识的掌握着手,把探求理的过程放在个体之外;而陆九渊则认为,人本心已然包含着理,包含着至善,那么,被蒙蔽的理需要的不是学习,而是去蔽,不断地把蒙在本心上的灰尘去除,就能发现内心具备的理,把对理的探求放在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