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人》之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及效果
杂合理论视角下《看不见的人》主人公自我探索过程解析
![杂合理论视角下《看不见的人》主人公自我探索过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824480d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7.png)
杂合理论视角下《看不见的人》主人公自我探索过程解析《看不见的人》是美国作家Ralph Ellison的经典小说,通过一个没有名字的黑人男主角来探索种族歧视、自我认同和个人身份等重要主题。
在杂合理论的视角下,可以对主人公在小说中的自我探索过程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主人公的自我探索始于他对自身身份的认识。
在小说的开头,主人公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描述了他生活在南方农村和北方城市的经历。
他意识到种族对于他的生活的影响和限制,以及白人社会对于他的不可见性和缺乏声音。
然而,在执着寻找自己的身份时,主人公始终感到迷茫和困惑。
这种自我逐渐找寻的过程反映了杂合理论中的“问题部分”,即由于混合种族背景而面临的身份危机。
其次,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主人公不断面临与其他人和社会的冲突。
例如,在黑人社区中,主人公被要求服从传统的黑人身份框架,即被定义为“为黑人服务”的对象。
然而,主人公拒绝接受这种定义,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打破传统观念。
他加入了一个革命组织,并尝试通过政治抗议和言辞激进来改变社会对黑人的认知。
然而,这种追求自由的行为往往导致了他与自己的黑人同胞产生冲突,因为他们认为主人公的行为过于激进和危险。
从这个角度来看,主人公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要面对种族主义的束缚,还要面对来自同胞的社会压力,使他陷入了身份认同的困境。
最重要的是,主人公的自我探索开始转变为对自身肤色和身份的接受。
在小说的高潮处,主人公最终意识到,与其不断试图去改变自己,不如接受自己所处的现实。
他意识到他的肤色和经历是他独特的一部分,而不是他试图改变或逃避的东西。
通过这一领悟,主人公开始接受自己的身份,并决心以一种平静和坦然的态度面对世界。
这种接受意味着主人公不再试图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社会,而是要向社会展示他的价值和能力。
综上所述,从杂合理论的视角来看,《看不见的人》主人公的自我探索过程既是一个寻找身份的旅程,也是一个与社会和自己的关系不断冲突和妥协的过程。
叙事的艺术——《看不见的人》叙事分析.巴陇锋doc
![叙事的艺术——《看不见的人》叙事分析.巴陇锋doc](https://img.taocdn.com/s3/m/591a0f7627284b73f242503b.png)
叙事的艺术――浅析《看不见的人》的形式1魏莅娟2巴陇锋(1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20;2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无论是题旨意蕴还是艺术魅力都极富特色。
它是现代叙事模式与传统叙事模式完美结合的典范。
本文着重从叙事顺序和视角两方面,对《看不见的人》进行艺术分析,旨在探明作品的叙事技巧,并力图从这个侧面揭示出拉尔夫·埃利森创作的整体艺术风貌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叙事顺序;视角Abstract: Ralph Ellison is an African- American writer. His novel Invisible Man is widely accepted as his master piece and brings him enormous fame. The novel is characterized in its theme “invisibility”which fully reflects Ellison’s neutral stance towards violence and it features its artistic value buried between lines as well. Meanwhile, it is exemplary for perfectly combining conventional narrative with the modern one. Theref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narrative techniques employed in Invisible Man through the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text by means of order and point of view for the purpose of getting a glimpse of the art and the craftsmanship of his writing.Key words: Invisible Man;order ;point of view如果说兰斯顿·休斯开创了美国黑人诗歌创作先河的话,那么,拉尔夫·埃利森及其作品则当之无愧地标志着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的成熟和繁荣。
《看不见的人》之存在主义解读
![《看不见的人》之存在主义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860bd1ffad6195f312ba69f.png)
第23卷 第5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Vol. 23 No.5 2010年9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Sep. 2010——————————————收稿日期:2009 - 12 - 06作者简介:陈晓菊(1969 -),女,浙江象山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① 在《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1995年第8期12-13页中拉尔夫·埃里森回答采访时说自己从1945年开始写《看不见的人》,共历时五年完成写作。
但在任绍曾等译的拉·埃里森著《看不见的人》(文学出版社,1984年)中的出版前言中提到作者历时七年完成小说创作。
特在此说明。
荒谬的极限处境与自我追寻——《看不见的人》之存在主义解读陈晓菊(宁波大学 外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要:《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
文章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指出《看不见的人》凸显了存在主义文学特质,从两部分——小说主人公所处的荒谬的极限处境和自我追寻对《看不见的人》进行全新的解读。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存在主义;荒谬的极限处境;自我追寻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0)05 - 0021 - 05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1914-1994)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1952),被称为“划时代的小说,可以说是现代美国黑人生活的史诗”。
[1](前言)该书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芝加哥保卫者”奖。
作家本人在1969年因该书获美国自由奖章,1970年获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1985年获美国国家艺术奖章等。
《看不见的人》以第一人称自叙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年轻黑人(作者始终没有给出他的姓名)在美国南部和北部遭遇种种不幸的同时不断追寻自我并思索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现了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正常的、无理性的关系。
《看不见的人》的叙述学分析
![《看不见的人》的叙述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b4f52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6.png)
《看不见的人》的叙述学分析《看不见的人》是由中国当代文学家王朔所著的一部故事集,共收录了十二篇短篇小说,每一篇都围绕着小说主题展开叙述,真实地描写了中国当代社会中贫寒阶层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关系。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以此书的小说为脉络,从叙事角度进行全面深入的学术分析。
小说集中的主题与“看不见的人”这一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全书的主题是以叙述的形式,探讨被社会抛弃的、失去各种社会资源的最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些人多数过着忍辱负重的生活,但却也因此而无法真正地被发现和重视。
他们无形中成为了社会的痛点,被各种形式的压迫和利用,而又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变成了“看不见的人”。
主要叙述中,王朔把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描写得栩栩如生,极具想象力。
他不仅描述了这些人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磨难,还对他们的心态和情感有所诉说,挖掘出他们当中的愤慨情绪,以及对社会的憧憬与渴望。
在写作中,王朔呈现出充满感染力的抒情性,使得作品在抒发情感方面更有说服力,产生了深刻的社会风景意象。
此外,王朔以叙事的手法强调了主题的细微变化,对小说的故事脉络及人物关系也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他将贫寒阶层几乎无人重视的社会关系和状态进行抽象分析,把握了其中的矛盾,从而突出了自己的主旨。
从叙事结构来看,王朔拥有很高的叙事能力,在描写的过程中,他将人物的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一个个有机的故事世界,展现了小说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他极富想象力地表现了人们在社会低穷、被遗忘的阶层生活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表达了小说主题思想的宏伟气势。
从上述叙述中可以看出,王朔以短小精悍的叙事形式,给我们带来了一幅幅动人的静物画。
他以深刻的视角把握住了小说的主旨,运用有力的叙述手法把握住了作品的精髓,通过他的文字,将原本沉默的生活中的每一份温暖和痛苦都表达出来,这一切构成了这部小说集的文学价值。
总而言之,《看不见的人》是一部融入了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其叙述让人深受感动,挖掘出了当时社会底层阶级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呈现出作品最引人入胜的叙述特色。
黑人_人_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_埃里森_看不见的人_的写作手法
![黑人_人_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_埃里森_看不见的人_的写作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e702c480d0d233d4b14e699b.png)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35・黑人・人・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 ——埃里森《看不见的人》的写作手法赵林娟(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黑白两种文化冲突是多数黑人小说中揭示的主题。
《看不见的人》作为埃里森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我”自身的经历,揭示了黑白文化的总格局和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书中主人公“我”一系列的经历和加之于身的挫折,使之形成了虚无的存在,而“我”在纽约的经历又使“我”找到了真正的存在。
此一过程打上了萨特的“虚无存在—超然存在—真正存在”的烙印。
书中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尤其是象征手法,更有助于主题的表现。
关键词: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种族歧视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06)06—0035—02[收稿日期]2006-09-02[作者简介]赵林娟(1981-),女,黑龙江大学外语教研室教师。
一 、《看不见的人》的历史地位《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Ralph.Ellison)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但正是这部小说以独特的主题,娴熟的艺术技巧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被评为美国当年(1952)的最佳小说。
1953年获得很有影响的全国图书奖,1965年又被两百多名作家、评论家一致推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版的美国最优秀小说,埃里森由此成为当代美国的著名作家。
二 、《看不见的人》的写作手法(一)自然主义、表现主义、超表现主义1.以第一人称叙事——表现主义:黑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强烈感受“看不见”《看不见的人》以第一人称叙事,从小说的总体来看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但它又不是传统的、标准的现实主义,而且有浓厚的表现主义和超表现主义的成分。
小说按照表现主义的原则,在许多地方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强烈感觉。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自我发现之旅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自我发现之旅](https://img.taocdn.com/s3/m/0fcb7e5de518964bcf847c3c.png)
s o n ) 的《 看 不 见 的人 》 是 美 国黑 人 文 学 界 和 美 国文 学 公想和他沟通 . 却 换 来 雨 点 似 的 拳 头 打 在 身 上 与 黑 界 一 部 不 朽 之 作 小 说 描 绘 了在 西 方 社 会 黑 白 两种 人 兄 弟 没 有 真 正 交 流 . 同样 在 与 白人 的交 往 中 也 是 文 化 冲 突 下 黑 人 的 生存 困境 .突 出 了主 人 公 一 步 步 如 此 当诺 顿 向主 人 公 讲 述 他 女 儿 的 故事 时 . 主 人 公 从 寻找 自我 、 发 现 丧 失 自我 、 创 造 自我 、 实现 其 真 正存 却 认 为 坦 露 自己 的 内 心 世 界 是 件 危 险 的 事 : “ 没 有 人 在 的过 程 。 关键词: 寻 找 自我 创 造 自我 《 看 不 见 的人 》
能理解你 。 他 们 甚 至 会 讥笑 你 . 认为你太傻 。 ” 他 的内 心 世界是封 闭的 . 与周 围的人 , 尤 其 是 像 诺 顿 这 样 有
身 份 的 白人 是 没 有 真 正 的 沟 通 的
《 看 不 见 的 人 》 是 美 国黑 人 作 家 拉 尔 夫 . 艾 里 森 f R a l p h E l l i s o n 1 唯 一 的 一部 长 篇 小 说 . 但 正 是 这 部 小 说
在 荒 谬 的世 界 中 . 人 不 能 掌 握 自己 的 命 运 作 品 中 的主 人 公 想 通 过 自 己的 努 力 去 把握 自己 的命 运 . 可
奠 定 了 他 在 美 国 黑 人 文 学 界 和 美 国文 学 界 的 地 位 . 被 却 换 回一 次 次 地 被 命 运 作 弄 主人 公 想 得 到 布莱 索 校 称 为 现 代 美 国黑 人 生 活 的 史 诗 小 说 以第 一 人 称 为视 长 的 赏 识 . 规 规 矩 矩 地 按 他 的指 示 去 做 事 . 却 被 指 责 角. 讲 述 了一 个 美 国黑 人 青 年 在 美 国南 部 与 北 部 遭受 为连 “ 棉 花 地 里 最 哑 的黑 杂种 ” 都 不 如 他 服 从 白人 的 的种 种 不 幸待 遇 .而这 种 经 历使 他 开 始 思考 自我 的存 命 令 却 与布 莱 索 的意 图发 生 了 冲 突 他 弄 不 明 白 为什 在价 值 . 追 寻 自我 突 出 主人 公 在 黑 白两 种 文化 中经历 了 一个 寻 找 自我 . 发 现 失 去 自我 . 而 后 又 在意 识 到 自己 在社 会 中的看 不 见 的人 的地 位 .意识 到 自己 只有 与 黑 人 的传 统 文化 结 合 在 一 起 . 才 能 找 到 自我 的过 程
论埃里森《看不见的人》中“我”之“不可见性”与“可见性”
![论埃里森《看不见的人》中“我”之“不可见性”与“可见性”](https://img.taocdn.com/s3/m/39a3aaaebceb19e8b8f6ba9b.png)
论埃里森《看不见的人》中“我”之“不可见性”与“可见性”作者:马丽娣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23期[摘要] 美国二十世纪后现代派文学的开创者——重要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在他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中,以黑色幽默的手法,结合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描述了“我”从一个温顺的黑人小子最终变成一个“看不见的人” 的人生经历。
这部小说对美国黑人生活状况的揭示被认为有深刻的批判现实意义,所引发的对于人类生存状况,自我身份认同的讨论也始终热烈。
[关键词] 埃里森《看不见的人》存在主义可见性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48一、《看不见的人》及其相关评论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一生中唯一一部重要作品。
它使他获得巨大荣誉,但也使他沉迷于此,醉心挤入上层社会,再无重要作品发表,并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既与自己种族的人失去联系,又没有真正得到上流社会的承认。
一如《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我”最终变成了找不到自我的“看不见的人”。
但是他的这部小说对于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冲击力至今犹存,它对美国黑人生活状况的揭示被认为有深刻的批判现实意义,所引发的对于人类生存状况,自我身份认同的讨论也始终热烈。
在《看不见的人》中,“我”,一个温顺的黑小子,因为发表了一篇阐释进步的秘诀在于谦卑的演讲,获得接近白人世界和进入大学的机会。
三年级时,被派去陪白人校董游览,无意听到了校董对自己女儿乱伦的回忆,当奉命带校董去酒店喝一杯时,校董被疯子与妓女弄得惊恐万分,夺门而逃时撞破了前额。
黑人校长却因此把“我”开除出校。
此后我几经周折磨难:被油漆公司开除,在锅炉房受伤,进医院后,医生把“我”当作试验品,使“我”丧失了记忆。
出院后,“我”在好心肠的黑女人的帮助下慢慢恢复了一部分“黑人身份”。
但“我”厌恶这个身份,甚至企图砸掉当作制门器的铁铸黑人像。
反转式结局:聚焦主体的转换与视觉倒叙的结合——以《看不见的客人》为例
![反转式结局:聚焦主体的转换与视觉倒叙的结合——以《看不见的客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159b06bf12d2af90342e608.png)
马 41 马 41 虎 31 马 54 马
去 阴 214 骂 15(沅)/ 骂 55 驾 24 j=虽^ 25 骂 14 骂
声阳
44(濃)
11 骂 13 父
入声 55 抹 14
抹 14 抹 11 福 22 抹 11 抹
特此更正。并向作者、读者致 歉 。
《美与时代》 编辑部 2018年 3 月 2 0 日
流派
湘北派
湘中派
湘南派
支派 岳阳
常德
长沙 衡州 邵阳 零陵
调类 调 字 调值
值例 阴乎 33 妈 55
字 调 字 调 字 调字 调 字 例 值 例 值 例 值例 值 例 妈 33 妈 55 夫 55 妈 44 妈
13(沅)/
P砰 13 麻
麻 13 麻 33 胡 23 麻 11 麻
23(濃)
上声 53 马 11
隐瞒,甚繫利用金钱让此事能销声匿迹。
不够新颖独特,.但是.它的叙亊方式与技巧却尤为突出^直得.国'
瘍:片中的律师逢一角色,一 直 © —割冰冷凶狠的面孔,步 产犯罪悬疑电影借鉴一些经验。
步紧逼的语气_ 态 度 : , 人 时 刻 陷 入 无 所 适 从 的 状 态 。这 踉我们日常认为律师是JE义的使者这一印象形成H太的反謙> 麻 因 为 这 一 確 ,才让我们飄到这样的外衣;t 下 ,是一位 * 去儿乎痛不欲生的母亲。这一大反转让观众倒吸^ 0 冷 % 也让观众感受到母亲这一角色的坚韧5 丹尼尔的父亲托马斯, 这一角色西显了普逋人的美好人性与坚定信念〇g 面对突如其 来的事故时,他从一个乐于助人、开朗热愔的老头变#沉默寡 篆 暴 躁 ,但是他仍然坚信人性的美好,也因此自己展开对案 情真相的调査,影片中劳拉这一角色,并没有太多的篇幅,多 是从他人的视角对她的插述。她可以是艾德里安眼中自私狠心 的形象,也可以是律师推测之中的良心尚未泯灭的代表?
《看不见人》自我寻求抗争论文
![《看不见人》自我寻求抗争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ea0498be53a580216fcfecd.png)
试论《看不见的人》的自我寻求与抗争摘要《看不见的人》被认为是自二战以来最优秀的划时代小说,又被称为美国黑人生活的史诗。
作者通过描述美国黑人从南方到北方、从地方到城市、从天真到醒悟这一过程,来叙述主人公的自我寻求与社会抗争。
小说的主人公最后宁愿呆在地下室里做个地下人。
通过安排这样的结局,作者试图揭示黑人的悲惨命运和对种族歧视的控诉,并以此传达出建立更加合理的社会秩序的意图。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自我寻求理想幻灭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看不见的人》发表于1952年,出自美国作家拉尔夫·埃里森之手。
埃里森在1938年到1942年加入了联盟作家项目,他的这段与诸多类型的人打交道的经历使他积累了现实主义的素材,为创作《看不见的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二战期间,埃里森阅读了大量关于非洲裔美国人的作品,进而开始认真思索美国黑人的生活经历。
这些准备为小说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看不见的人》发表后,即引起了诸多评论家的注意,并赢得了诸多声誉,还被称为“划时代的小说,可以说是现代美国黑人生活的史诗”。
小说描述了一位不知道姓名的美国年轻黑人,他出生在美国南部,梦想着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和谦虚谨慎的态度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在生活中,他认真践行南方文化中诸多规章制度的要求。
此时的这位看不见的人代表着美国的一代黑人。
然而,后来他所在的那所大学的校长故意陷害他,把他逐出了大学校园,使他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在内心渴望美国纽约的自由,梦想在当时的工业化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经过认真考虑,他加入了兄弟会,尝试着做每一件能够使他被美国白人能够看到的事情,但是他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境界。
最终,他选择呆在地下室里,做一名地下人。
小说发表时期正值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种族矛盾加剧。
经济上的富足并没有给美国人带来精神上的充盈,而美国黑人在这一时期更难逃种族歧视的厄运。
因为美国的种族歧视现象从来就没有断过,而且在这一时期也没有改善的迹象。
解析《看不见的人》中的成长三部曲
![解析《看不见的人》中的成长三部曲](https://img.taocdn.com/s3/m/af4d4e5d680203d8cf2f247a.png)
解析《看不见的人》中的成长三部曲解析《看不见的人》中的成长三部曲,文学语言学研究,杨期存约2649字摘要: 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描写了一位在不断寻找身份中成长的黑人青年,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
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
经历种种波折以后,主人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可见性,这是他走向完整人格的第一步。
关键词: 《看不见的人》迷惘觉醒顿悟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一部表达美国黑人寻找自我与艰辛成长的作品,小说一开始就点明了这个主题:“我一直在寻找自我,曾有过许多只有我自己才能够回答的问题。
我不问自己,却老是去问别人。
只是在经过漫长的时间,体验过种种期望遭到毁灭的痛苦以后,我才获得别人与生俱有的认识:我就是我自己。
”对自己黑人身份的认识伴随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主人公经历了迷惘、觉醒与顿悟三个阶段,同时也是他接受黑人文化、认识自我、确认身份的过程。
一、迷惘《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是一个来自南方、十七八岁的黑人青年,既没有名字又没有身份。
在故事的开端,主人公丝毫没有独立的人格,由于受到白人教育的影响,总是考虑迎合白人的口味。
他的迷惘来自他的年轻无知,对自己民族文化的逃避和排斥。
在中学毕业典礼上,他发表了《进步的秘密在于谦卑》的演讲。
为了在白人俱乐部再次讲演,他参与黑人孩子间的格斗,忍受着被灼伤的痛苦,得到一个公文包的奖励,为此他欣喜若狂,以为只要努力就能获取成功。
进入大学后他得到了黑人校长布莱索的赏识,他羡慕布莱索拥有的权力与财富。
有一次他开车送白人校董参观黑人区,结果布莱索以触犯了校规为由将主人公逐出校园,骗他到纽约去找工作,还给了他七封推荐信。
他在纽约不但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反而使自己陷入了黑暗的深渊。
当他知道布莱索推荐信的真相以后,他“感到麻木和虚弱……知道那痛苦就会到来的,心里明白不管我出了什么事,我将不会是原先的我了”。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成长历程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成长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535917d0a58da0116c174985.png)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堕 堂 童
张 雯 (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贵州 贵 阳 5 02 ) 5 0 5
—
—
论《 看不见 的人》 中的主人公成长历程
摘 要 :《 看不见的人》 是拉 尔夫 ・ 艾里森的代表作 , 小说描述 了一位 黑人青年从迷 失中寻找 自我 , 最终找 到真正 自我的成长历程。主 人 公 的 一 系列 的 经 历 也体 现 了他 从 对 黑人 文化 的漠 视 , 对 黑人 文 化 的 接 受 , 到 最后 到 对 黑 人 文 化 的认 同的 过 程 。 关键词 :看不见的人 ; 自我身份 ; 黑人 文化 ; 异化 中 图分 类 号 : 0 1 6 1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号 :6 3— 9 2(0 0)8—0 9 17 0 9 2 1 0 2 0—0 1
拉 尔夫 ・ 里 森 的 《 不 见 的 人 》 一 致 认 为 是 美 国 黑 人 文 学 最 优 艾 看 被 秀的作 品之一 , 评论家称其为“ 划时代的小说” 。小说的中心主题突 出了 主人公在 白人至上的文化意识 中逐步发现 自我, 实现真正 自我的成长过 程。小说采用第一人称 回顾性叙述方式 , 开篇就 以独特方式表 明了主人 公寻找 自己身份的生存状态 。小说没有连贯 的故事情节 , 是 由主人公 而 系列 的经 历 组 成 。这 些 经 历 是 主人 公 寻找 自我 , 现 自我 , 受 黑 人 文 发 接 化 真正 存 在 的 过 程 。作 者 深 刻 描 写 了 黑 人 在 黑 、 白两 种 文 化 冲 突 中 所 遭 受 的苦 闷 、 落 等 心理 和精 神 上 的创 伤 。 失 自我 的 迷 失 主人 公 是 一 个 普通 的黑 人 青 年 , 有 名 字 。 名 字 是 社 会 个 体 最 基 本 没 的 身份 认 定 符 号 , 者在 开 篇 就 暗 示 他 是 一 个 没 有 自我 身份 的 人 。 小 说 作 的主线既是主人公 寻找 自我 、 身份 的过程 , 确认 也是他接受黑人传统文化 的过程 。作品一开始就点 明了这个主题 :我一 直在寻找 自我, “ 曾有过许 多 只有 我 自己 才 能 够 回答 的问 题 。我 不 问 自 己 , 老 是 去 问 别 人 。 只 是 却 在 经过 漫 长 的 时 间 , 验 过 种 种 期 望遭 到 毁 灭 的 痛 苦 以后 , 才 获 得 别 人 体 我 与生俱有 的认识 : 我就是我 自己。 对身份的探索伴随主人公 的成长过 ” 程, 而对 自我 的 认识 和定 位 是 他 这 一 过 程 中 获 取 的 重 要 认 知 。 主 人 公 是 个十七 、 八岁的黑 人青年 , 他曾是南方 的一个 好孩子 , 从懂事 起就一直 努力按照学校教育所灌输 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塑造 自己。在 白人俱乐部里 他为了能演讲而违心参与黑人少年之间 的格 斗, 爬过带 电的毯 子去抢钱 币; 为了使演讲继续他吞下 口里的血水。为 了得 到自人 的认 可他将脱 口 而出的“ 平等” 改成“ 义务 ” 。为此 他得到 白人 给予的一 只公文 包和一份 大学通知书的奖励。主人欣喜若狂 , 以为成功就在眼前。小说一开始 , 艾 里 森就 揭 示 了主 人 公没 有 独 立 人 格 , 全 按 照 白 人 文 化 教 育 模 式 塑 造 自 完 己。当他知道布莱索校长所谓推荐信 的真实 内容后 , 他感到 “ 麻木和虚弱 知道 那 痛 苦 就会 来 的 , 里 明 白 不管 我 出 了什 么 事 , 将 不 会 是 原 来 的 心 我 我了。 …由于生活在一个不稳定且虚无缥缈的现代社会里 , 人们 在社 ” 黑 会里找不到属于 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整天都处于警觉 的状态之 中。这 也是主人公 向发现 自我 , 找寻真正 自我存在所迈出的第一步 。 二、 自我 的 寻 找 在《 看不见的人》中,异 化” “ 的过程也就是 主人公寻找 自我的过程 。 “ 异化 ” 是现代资本 主义社会的一个 突出的现象 , 因而也成为现代派小说 的 一个 基 本 主 题 。 主人 公 代 表 着 自我 意 识 强 烈 、 醒 中 的黑 人 , 们 感 受 觉 他 到 了 自我 价 值 的 失 落 , 体 会 到 这 种 失 落 是 个 人 的 自 由意 志 受 到 社 会 威 并 胁 的结 果 。在 主 人 公童 年 和 少 年 时 期 , 拒 绝 接 受 祖 父 临 终 时关 于 同 白 他 人 进行 不 懈 斗争 , 而接 受 了父 母 的 调 和 态 度 。 他 通 过 参 加 一 次 屈 辱 的 反 拳击赛赢得一份奖学金 , 最终得 以去上大 学。在大学三年级 因为不小心 让一个 白人理事看到了黑人生活 中丑陋 的一 面而被校方开 除时 , 主人公 明 白了这种适应 白人世界 的做法被证 明是徒劳无益 的。在这期 间 , 主人 公 的双 重 失 落 和 异 化感 突 出地 表 现 了 出来 。一 方 面 , 顺 从 他 的 父 母 “ 他 呆 在 他 的 阶层 中”, 个 让 白 人 喜 欢 的 “ 实 的 黑 人 ” 而 他 祖 父 的 临 终 做一 老 。 遗言却又 总是使他焦虑不安 , 每当白人夸奖他时 , 他就觉得 自己犯有背叛 罪 。这 种 对 于 “ 黑人 性 ” 失 落感 表 现 了在 一 个 群 体 社会 里 , 们 忘 记 了 的 人 自己从 何 处 来 的 “ 根 ” 异化 感 。另 一 方 面 , 主人 公 最初 表 现 出 来 的 无 的 从 对于那位黑人校长的钦佩并将其视为他效仿 的楷模 的描写上 , 我们 也能 感 受 到 主人 公 成 长 过程 中 的 异 化 感 。他 最 初 还 不 懂 得 “ 人 性 ” 味 着 黑 意 什么, 因为黑人校长本身代 表着“ 黑人性 ” 的丧失 。实 际上 , 小说 开篇便 是 “ 是 一 个 看不 见 的人 ” 一 直 到 最 后 , 人 公 都 是 无 名 无 姓 的 。 主 人 我 , 主 公之所 以无名无姓是因为在许多 白人眼 中黑人 不具备独立 的个性 价值。
后殖民视域中拉尔夫埃利森作品的解读
![后殖民视域中拉尔夫埃利森作品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e7bcc5a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f5.png)
后殖民视域中拉尔夫埃利森作品的解读拉尔夫·埃利森的作品《看不见的人》被视为美国20世纪黑人文学的经典之一,它不仅是一部反映种族歧视和黑人社会地位的小说,更是一部揭示美国社会问题的文学巨作。
在后殖民时代,人们对于这部小说的解读和理解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阐释。
拉尔夫·埃利森的《看不见的人》讲述了一个黑人青年的成长经历,他在白人社会中尝试着寻找自我认同和价值,但遭遇了各种挫折和歧视,最终意识到黑人在白人社会中看不见,成为了一名反抗者。
在后殖民视域中,人们普遍认为,拉尔夫·埃利森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在揭示一种社会现象,即黑人在白人社会中的困境。
他关注的是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边缘化,无论是在职场还是政治舞台上,黑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来看,拉尔夫·埃利森的作品中有一些重要的主题。
比如种族歧视是一种强制的社会结构性压迫,它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因为某些人的偏见和歧视,而是由于整个社会对于黑人的不公正对待。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努力和个人能力都很难产生实质性的作用。
另外,黑人在白人社会中往往面临着双倍标准,他们需要有更高的表现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即便如此,他们的努力也难以获得真正的认可和回报。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黑人的成长和发展,也使得整个社会的鲁钝和惰性得以延续。
在这一点上,拉尔夫·埃利森不仅关注了黑人的处境,还关注了整个社会的路径依赖和惯性。
他的作品中,黑人不是一群弱者,他们有智慧和勇气,但社会却将他们置于不利的位置。
同时,他也揭示了隐形的黑暗面,即社会结构中隐蔽的种族主义,这种种族主义可能并不表面,但却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强行存在。
因此,拉尔夫·埃利森的作品可以被视为一种反种族主义的控诉,他试图通过黑人的角度让读者看到种族主义的存在,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杂合理论视角下《看不见的人》主人公自我探索过程解析
![杂合理论视角下《看不见的人》主人公自我探索过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8ec8eb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21.png)
杂合理论视角下《看不见的人》主人公自我探索过程解析谈《看不见的人》中美国黑人的“无形”摘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美国社会里,“文化身份”已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
埃利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深刻反映了这一主题。
在小说中,埃利森刻画了一个又一个身处不同地位的黑人形象,这些黑人的遭遇让人感受到了美国处于不同地位的形形色色的黑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对黑人处境有了全面了解。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无形;美国黑人;种族歧视;自我寻找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RalphEllison,1914-1994)的《看不见的人》在1952年问世后,曾荣获“国家图书奖”及“全国书刊出版者奖”,是一部划时代的小说,是现代美国黑人生活的史诗。
这部作品获得如此巨大的荣誉和关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作品的主题思想。
小说主题既未脱离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以及黑人的抗争,又远远超越了这个局限。
它从更深层面来探索种族问题,涉及到了自我寻找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使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到在美国这样一个所谓倡导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中黑人“无形”的处境、“无形”的根源以及走出这一困境之路。
一主人公的“无形”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位无名无姓的黑人青年。
他出生于南方,中学毕业后因为成绩优异而被白人俱乐部邀请去做演讲,在演讲之前,俱乐部中的白人强迫他和其他几个黑人少年围观一名裸体金发女郎,接着又迫使他们蒙面在拳击台上互相格斗,最后又令他们在一块通电的地毯上抢硬币。
受尽屈辱的他还是应百人之邀发表了《谦卑乃进步之源》的演讲,居然得到一笔奖学金,由此他进入了一所黑人大学。
几年后,他己是州立黑人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满足于在校长布莱索博士的卵翼下做黑人领袖的美梦。
不幸的是,一天校长吩咐他陪同来自北方的白人校董诺顿先生参观,无意中他让诺顿先生看到了不该看到的黑人区混乱、粗卑的生活场面,并了解到一户黑人家庭的乱伦关系,这无疑是对鄙人事主的亵渎,于是他被校长撵出了大学。
布鲁斯在《看不见的人》中的主题呈现功能
![布鲁斯在《看不见的人》中的主题呈现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757d5a6fd0d233d4b04e69d5.png)
布鲁斯在《看不见的人》中的主题呈现功能布鲁斯在《看不见的人》中的主题呈现功能摘要:作为美国黑人种族文化的典型性表征,布鲁斯音乐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美国黑人作家运用到文学创作中。
著名文学评论家休斯顿·贝克指出,由于布鲁斯音乐与某些文学创作手法存在共性,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可以将其作为一大原始依据。
本文将探讨布鲁斯在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中小说主题呈现的功能,以揭示埃里森创新性的主题呈现方式和写作手法。
关键词:布鲁斯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主题呈现布鲁斯音乐是发源于美国南方的一种以重复、唱答和即兴表演为特征的音乐形式。
由于其所固有的抒情和象征的特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作家和诗人开始纷纷将布鲁斯音乐融入到他们的文学作品当中,用来表达现代美国人的生活境况和精神追求。
著名文学评论家休斯顿·贝克指出布鲁斯音乐与文学创作在暗喻的使用、神秘氛围的创造和虚构的手法上也是有着很多共性的。
[1]同时,文学创作也只有像布鲁斯那样触及到黑人的真实生活经历和情感时才能反映出黑人生活的真实状况,因此布鲁斯音乐是研究黑人文学文本和文化源泉的一大重要原始依据。
在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中,作者大量地使用了布鲁斯音乐的元素,这些元素让小说隐形、种族身份、反抗精神、种族骄傲、自由精神以及博爱等众主题更深入人心。
细读文本后我们发现作者通过布鲁斯歌曲来揭示文本主题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通过直接引用大段的布鲁斯歌词,第二种是通过很多与布鲁斯音乐演奏相关的描写,第三种是通过布鲁斯音乐精神来展现文本的主题思想。
布鲁斯是一种叙述性很强的音乐形式,演唱者可以根据旋律和自己的感触即兴改编歌词抒发情感。
埃里森正是利用了布鲁斯这种特性,让其自如地穿插在小说的情节中,从而为小说主题的呈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小说的一开始,主人公就提到他用五张唱片同时播放的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歌曲:“我作了什么孽?为何我周身漆黑,如此忧伤?”[2]在这句简单的歌词中,有两个地方值得我们思考,一个是“周身漆黑”,显然是对黑人身份的一种暗示,同时“如此忧伤”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在美国社会里黑人生活的真实境况。
自我身份的认证——浅谈看不见的人
![自我身份的认证——浅谈看不见的人](https://img.taocdn.com/s3/m/0c54b26aaf1ffc4ffe47ac6b.png)
自我身份的认证——浅谈看不见的人1.导言由拉尔夫·埃里森所著的巨作《看不见的人》,标志着黑人文学的日趋成熟。
正如某些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它隶属于成长类小说。
当读完整篇小说,你可以很轻易地得出这个毋庸置疑的结论,那就是书中的年轻黑人,更准确的说是看不见的人,正是埃里森所精心打造的主人公。
通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小说通过一篇序言,将故事追溯到了20年前。
小说开始时,我们的主人公还很年轻单纯,或者说是有点天真,所以他不可能理解祖父遗言所隐含的意思。
但是,这些话将会在他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在他接下来的生活中,他的经历会让他能够理解为什么那些不可思议的话会出自一个被公认为最温顺的黑人之口呢。
尽管带着这些迷惑,他还是顺利的进入了大学。
大学生活看起来是那么轻松和美好。
他一心想着取悦,而不敢一丝一毫的冒犯那些白人。
但是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顺利。
接下来,他被学校驱逐,工厂里的事故,以及被兄弟会所抛弃,甚至有时候他自己的种族也反对他。
所有这些事件带来了他个人生活的最后一个阶段:认识到自己的无形,做真正的自己。
从整体来看,小说揭示了埃里森为黑人争取自己的存在,做真正的自己而呐喊。
一个人怎么可能会看不见呢?实际来说,这是不可能的,而且还带有一点神秘感。
但是我们所说的并不是跟科学有关,而是人性,或是作者所说的,人内心的眼睛,因为白人拒绝看见黑人。
黑人被当做工具一样。
最后,在对兄弟会彻底失望之时,年轻的主人公认识到了这一点。
随后,他接受了自己的黑人身份,随时准备反击,如果有人敢侮辱他的话。
这使我相信,当他开始以一个黑人的身份行为做事的时候,他也最终成长了。
2.文学评论《看不见的人》基本上描述了一个年轻黑人的成长历程,到他最后的觉醒。
作为主流美国文化中的一个次要角色,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部小说讲述了自我认识的发展历程。
从其一出版,这部小说就受到很高的推崇,并被誉为划时代的小说,可以说是现代美国黑人的史诗,时至今日,依然名声在外。
中小学作文《看不见的客人观后感》
![中小学作文《看不见的客人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1c3de4f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4c.png)
中小学作文《看不见的客人观后感》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名叫艾德里安的成功人士,和一位名叫劳拉的女摄影师保持着肉体的关系。
某日幽会过后,两人驱车回家时发现了车祸。
艾德里安为了不让自己的名声受损,掩盖了事实的真相。
劳拉毕竟是一位女性,她出于内心愧疚,找到了死者的父母,说出了真相,并且希望和死者的父母一起,让艾德里安说出真相。
艾德里安知道事情要败露,在劳拉找他在酒店里见面时,打死了劳拉。
为了让自己摆脱嫌疑,他请来了一位在官场上从未打过败仗的律师——弗吉尼亚。
在职场上摸爬滚打的艾德里安不愿相信任何人,他想找一个自己能够信任的律师,于是他开始试探弗吉尼亚。
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弗尼吉亚早已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当弗吉尼亚一次又一次的推翻艾德里安的谎言,当艾德里安说出真相的时候,令观众意想不到的事,原来弗吉尼亚不是艾德里安请来的律师,而是死者的母亲。
一切一切事情的真相终于大白了。
作为一个母亲,死者的母亲只是为了追寻一个真相。
她知道对于艾德里安来说,承认自己的错误非常难,因为他有自己的家庭,他有自己的事业,但是仅仅只有这个一个“过错”,就有可能会毁灭艾德里安的一生。
所以她并不打算让艾德里安失去他的一切,她只是想知道,自己的儿子到底在哪里。
经过艾德里安的叙述,她找到了尸体,这样至少让她的儿子可以有一个好归宿。
其实这部电影反映的就是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有些人因为自己有钱,有权有势,当他们犯下某些错误的时候,并不会真的接受法律的惩罚。
但是,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们呢?那些失去丈夫的妻子们呢?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们呢?他们凭什么,因为有钱人的一时失手,而要背负起追寻不到真相的悔恨呢?中小学作文《狼国女王读后感》皎洁的月光,照在我的床上,为床镶上了一层细碎的薄薄的银纱,蝉在晚风里唱着优美的歌曲,我轻轻地翻开一本书,情不自禁地走进书里,走进了动物的王国……书中讲了狼国女王传奇的故事。
在一次虎口夺食中,狼王不幸遇难,母狼紫葡萄挺身而出,出任帕雅丁狼群的女王,狼群的命运由此改变,有过困难,遭受饥荒;决策失误,出师不利;有过危险和挣扎,但也有柔情和关爱……书中的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看不见的人》的第一人称叙述
![《看不见的人》的第一人称叙述](https://img.taocdn.com/s3/m/c5e31a2f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4.png)
《看不见的人》的第一人称叙述
刘晓洁
【期刊名称】《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025)007
【摘要】《看不见的人》的第一人称叙述通过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两种眼光的对
比帮助展现主人公从黑暗到光明,从无知到觉醒的发展过程。
叙述者通过变换视角、变动时态等不同叙述手法取得了造成悬念、直接生动等修辞效果。
第一人称叙述这种策略不仅帮助推动主题的发展,还展现了主题的普遍性。
可以说,假如《看不见的人》没有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它就不会获得如此成功。
【总页数】5页(P116-120)
【作者】刘晓洁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看不见的人》的第一人称叙述
2.论《骑桶者》第一人称叙述对本文虚构的意义
3.周作人与“百草园”——以《鲁迅的故家》中第一人称叙述为视角
4.《黄色墙纸》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研究——一种修辞学阐释
5.第一人称叙述下女性话语权
威的建构——论《消失的爱人》中不可靠叙述和个人型叙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后现代主义视域下赏析《看不见的人》
![从后现代主义视域下赏析《看不见的人》](https://img.taocdn.com/s3/m/c61bf709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00.png)
从后现代主义视域下赏析《看不见的人》孟红霞【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12)002【摘要】小说家拉尔夫.埃利森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虽然不是创作于后现代主义小说高潮时期,但小说明显地带有很多后现代主义的写作特征。
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看不见的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要反映的社会现象,以及当时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揭示了人们在迷茫的世界中,积极寻找内心追求的渴望。
%Invisible Man is Ralph Ellison's masterpiece.Although the novel is not written in the period of postmodernism,but it is of some postmodernist characteristics shown in this novel.The author wants to reveal in his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modernism some social phenomenon people longed for understanding and the attitude people have towards their life.【总页数】2页(P115-116)【作者】孟红霞【作者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074【相关文献】1.《看不见的人》象征主义手法赏析 [J], 张雁2.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看不见的人》 [J], 黄耀华3.《看不见的人》象征主义手法赏析 [J], 张雁4.互文性视域下《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黑人男性自我建构研究 [J], 孟萍;赵学德5.成长小说视域下《看不见的人》中祖父的形象探析 [J], 阿依则姆古丽·如苏力;王业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看不见的人》之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及效果摘要拉尔夫·埃里森的巨作《看不见的人》,标志着黑人文学的日趋成熟。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通过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两种视角的对比展现主人公从黑暗到光明、从无知到觉醒的发展轨迹。
叙述者通过不同的叙述手法取得了交叉模糊、直观以及造成悬念等艺术效果。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经验自我叙述自我效果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拉尔夫·埃里森所著的巨作《看不见的人》标志着黑人文学的日趋成熟。
《看不见的人》的叙述者是一位美国的年轻黑人,叙述者讲述了他从美国南北不同的地方不断追寻自我身份的曲折经历,“从黑暗到光明,从无知到觉醒”的过程。
自从小说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问世,但大部分是从黑人文化、意识形态与音乐性等方面进行评论,几乎没有人注意《看不见的人》恢弘的叙述构筑思维,以及“故事”和“话语”的完美结合。
一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的双重聚焦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的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视角因此而移入作品内部,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
热奈特在《叙述话语》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叙述声音和叙述眼光两者之间的区别:“叙述声音”就是叙述者的声音;“叙述眼光”则指充当叙述视角的眼光,既可以是叙述者的本人的眼光也可以是其他人物的眼光。
他还提出了评论界有名的三分法,即内聚焦、外聚焦、零聚焦。
里蒙-凯南提出了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特有的双重聚焦:“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两种不同视角。
埃里森在小说《看不见的人》中选用了主人公第一人称回顾性的叙事视角,小说一开始就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把故事结局展示在读者眼前,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加关心的是主人公的成长过程而不是小说的结局。
《看不见的人》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同一个故事。
作者时不时地采用“现在的我”的眼光审视“过去的我”。
在小说《看不见的人》中,黑人青年“我”回忆往事的首句话为“i am an invisible man”(ellison,2000:1);末句为“who knows but that,on the lower frequencies,i speak for you?”(ellison,2000:581),可以看出,作者在整部小说当中从头到尾一直运用第一人称回顾性的叙述方式。
整部小说主要描写主人公“我”成为看不见的人的全部经过。
在“序曲”中,“我”居住在被人遗忘的地下室,正在“冬眠”,但是为了以后有更大的作为,在整个“冬眠”期间,主人公回顾了他自己所有的经历并且总结了教训。
在“尾声”时,“我”再回到地下室,通过写作的方式消除了一部分愤怒,从而决定结束“冬眠”,离开地下室。
“序曲”从叙述者“我”居住地下室开始,在正文中叙述者放弃叙述自我的眼光,接着使用了倒叙的方式讲述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回到“尾声”时又采用叙述自我的眼光。
在《看不见的人》中,作者通过采用不同的指示词表现了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截然不同的想法,对比展现出现在的“我”的成熟与觉悟。
“我”的经历从一场“圣战”展开,正是由于那次高中毕业演讲的成功,“我”被盛情所邀为镇上的白人再一次发表这个演说,演说之前“我”被要求和黑人同学们一起参加“圣战”,来博得白人娱乐。
主人公心里有些疑虑,因为“我”不怎么喜欢参与格斗的这帮人,“in those pre-invisible days i visualized myself as a potential booker.t.washington.”(ellison,2000:18)作者在这里是从叙述者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从而使得读者可以很明晰地感受到叙述者和昔日之事的时间距离,展现出现在的“我”已经不会是以前那样幼稚、单纯并且经常抱有幻想。
那场“圣战”结束以后,“i spoke automatically and with such fervor that i did not realize that the men were still talking and laughing until my dry mouth,filling up with blood from the cut,almost strangled me.i coughed,wanting to stop and go to one of the tall brass,sand-filled spittoons to relieve myself,but a few of men,especially the superintendent,were listening and i was afraid.”(ellison,2000:30),尽管伤口流出的血塞满了嘴巴,而且大多数白人在谈话说笑,但还是有几个人,特别是督学在听“我”的演讲,所以“我”不敢吐掉嘴里的血:“so i gulped it down,blood,saliva and all,and continued.(what powers of endurance i had during those days!what enthusiasm!what a belief in the rightness of things!)i spoke even louder in spite of the pain”(ellison,2000:40)此段之前的the past progressive tense的使用,表明作者是从经验自我的叙述视角来叙事,之后括号内的“those days”表明作者又采用叙述自我的叙述视角,进而对过去“我”的所作所为作了讽刺性的评论。
演讲结束以后,“我”得到了一份州立黑人学院奖学金与一只公文包的回报。
快修完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被指派给一位白人董事诺顿先生去开车,一次不小心我们进了黑人棚户区,让白人董事诺顿先生见到了一位让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同时怀孕的黑人吉姆·特鲁布拉德先生;后来,“我”又不小心把诺顿先生带到一所常有患精神病的退伍军人和妓女出入的酒吧。
由于“我”让白人董事看到了本不应该看到的地方,之后“我”就被黑人校长开除了,从此“我”就再也没有机会返回到大学校园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主人公自己所说,南方黑人学院的大学生活都是很久以前在遥远的地方发生的,但作者通过叙事视角的不断转换,选用经验自我的叙事眼光来讲述发生在过去的故事,仿佛这些故事正在发生,如:“we were passing a collection of shacks and log cabins now,bleached white and warped by the weather”(ellison,2000:46),“now”这一表示时间的词与过去进行时混合运用,产生了非常强的现时性效果。
读者通过下面的句子还可以体会到当时的“我”的内心感受:“now,riding here in the powerful car with this white man who so pleased with what he called his fate,i felt a sense of dread”(ellison,2000:40),主人公“我”和白人董事同坐一辆轿车而感到恐慌,是因为“我”的阅历和种族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所造成。
“我”被学校开除以后来到了纽约,并且参加了兄弟会,有了和白人一起工作的经历后,此刻读者可以发现,现在的“我”如果有机会和白人同坐一辆轿车的话就再也不会感到那么紧张了。
“我”初到纽约后的首份工作是在“自由油漆厂”做一名工人,第一天上班就因为工厂发生意外而被迫住到了工厂的医院而接受电击治疗,此时“我”连自己的名字都忘记了。
出院时,当“我”听到医生叫“我”的名字时:“i heard myself say,“oh!”as a pain stabled through my head and i shot to my feet and looked wildly around me sat down and got up and again very fast,remembering i don’t know why i did it,but suddenly i saw him looking at me intently,and i stayed down this time.”(ellison,2000:246)此段首先是“经验自我”的叙述视角,紧接着“i don’t know…”表明作者又运用“叙述自我”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当时的遭遇,同时交替着“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的两种叙述视角。
二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的艺术效果在小说《看不见的人》中,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的双重叙述视角讲述了主人公“我”的故事,“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的交替运用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1 交叉模糊性:主人公“我”送诺顿先生回到黑人学校当天的晚祷上:“the old man slid forward upon his hands and knees as the two white man took his arms;and now as he stood i saw one of them reach for something on the floor and place it in his hand.it waswhen he raised his head that i saw it.for a swift instant,between the gesture and the opaque glitter of his glasses,i saw the blinking of sightless eyes.homer a.barbee was blind.”(ellison,2000:133)在这里,作者又制造了悬念,通过现在的“我”放弃了叙述自我的叙事视角而转用过去的“我”的经验自我的叙事视角,作者很清楚巴比牧师是一个盲人,但故意隐瞒事情的真相。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后来知道巴比牧师原来是个盲人时,读者和当时在场的所有的听众一样会发出非常吃惊的声音。
在这里,叙述者并没有直接放弃叙述自我的视角,而是间接地把最后的结局有意识地透露给读者,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交互作用手法,取得了模糊朦胧的艺术效果。
2 直观性:在《看不见的人》中,作者在运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通过变动时态等策略使叙述自我的视角与经验自我的视角相融合,使得小说的讲述具有直观性。